打印

普贤赞

普贤赞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 译文

                   吙!
普贤从普平等性,成一切佛殊胜子,
佛业遍行众生界,一切种胜礼赞尊。
供养具海供佛海,利乐之海护众海,
行传之海遍刹海,功德之海礼赞尊。
于佛佛子妙行海,教证无量法理海,
一切种皆自在转,恭敬礼赞普贤尊。
成平等性普贤慧,如空不动普贤定,
任运事业普贤行,一切普贤礼赞尊。
普贤一切佛自性,等于诸佛佛子性,
时方边际妙周遍,已遍吉祥礼赞尊。
于胜妙之性普贤,普行礼敬善赞福,
愿一切众得妙色,定慧言辞辩无尽。
一切佛法普愿持,一切众生普愿利,
普贤行恒住利他,普兴事业普吉祥。
一切等性普贤中,不动然以诸分别,
所变轮回幻有界,普愿悉成妙普贤。

此具八圣道数目之偈,乃文殊欢喜所撰,时值火马年八月二十七日。愿增吉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普贤赞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吙!
普贤从普平等性,成一切佛殊胜子,
佛业遍行众生界,一切种胜礼赞尊。

“从”是讲根源。“普平等性”指内在的自性普贤,一切都是平等的性或者不二的性。在证得了这个性以后,遍在一切处都普遍地贤行,这也无非是本性随缘成德,随不同的缘出现不同的力用、德行,以此就成为一切佛的殊胜子。他叫做“长子”,表示能荷担一切佛的事业。什么是“荷担”呢?这是表示一种能力,一切性分上应有的全部证到。

怎么成为佛的殊胜子呢?这必须从平等性着手,不是从分别心有偏执、偏向上来的。否则就不叫普贤行,是处在妄执的行为中,也就无法荷担一切佛的事业。只有证到一切平等性,也就是十方三世无二的本性,它是周遍的,不落在时、方、数量任何边上,不落在任何执著相上,这就叫“平等性”,证到了这个性,才能发起无边的普贤行海,才实际行到了一切佛事业,才成为一切佛的殊胜子。


“佛业遍行众生界”,由于平等性是周遍的,万法都是这一个性,一切众生也不离这个性,而且性普贤遍于一切,所以他能遍在一切众生界里显现佛的事业。事业是力用的所作,也就是能对一切众生作利益,施展贤妙之行。


“一切种胜”,由于他是平等性中出来的,所以没有一个不殊胜。而且,一切行为都超胜了外道、凡夫、声闻、缘觉,以及彻证前各种菩萨地的行为。这一切的根源是他彻证了平等性,从理体的普贤里遍一切时方,出现无边的行为。所有用都出自这个体,都是本性力用极致的发挥,因此任何行都称为大行,任何方面都是殊胜的。这样来礼赞万行之首的普贤菩萨摩诃萨。这是总的礼赞。

供养具海供佛海,利乐之海护众海,
行传之海遍刹海,功德之海礼赞尊。

一切妙行都摄在“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两方面。所谓“贤妙”,是表现出内心的善德,总的说,对于佛兴起供养,对于众生发起护佑。由于他证了平等性,所以能展开周遍的妙行。一切都是尽十方三世,以全法界心、尽法界量而现前的。


对上是供养一切佛海,而且普兴无量无边的供养具。以尽法界心量的无数胜妙之物,或者说自心幻变出无量无数供养具来呈供诸佛。


而且,对于法界心里无量种类的众生,做无边的恒顺行为。随顺他们的种种意乐、种种根性、种种知见、种种习俗、种种语言、种种身相、种种生处等等,给予种种现前和究竟的利益、安乐。


这样,以上供和下护两方面所统摄的无量贤妙之行,在十方无边的刹海或世界海里,有无量的行为传记海。

因此,在彻证果位的普贤身上,已经现前了无边的行为海,这上面任何一种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总汇起来,无数圣凡的思维、语言也无法测到大功德海的一分。由此礼赞无上的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于佛佛子妙行海,教证无量法理海,
一切种皆自在转,恭敬礼赞普贤尊。

对于佛、佛子的妙行海全都度越了。“佛”,包括十方三世一切佛,譬如东方阿閦鞞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药师佛、释迦佛、燃灯佛、迦叶佛等等。“佛子”,指诸大菩萨,譬如观音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无垢称菩萨等等。总而言之,对于他们行为海的一切种类都自在而转。

对于一切教法中所宣说的、证法中所贯彻的无量法理海,不是停留在认识上,而是理上所说的一切全部在事上实证到了,一切方面都自在而转。根本不必谈虚妄分别的行境,大智慧金刚体所具的无边妙理全部实证到。譬如本身的法理上缘起如何,法性如何,整个华严法界是怎样事事无碍的行境等等,通通实证到了。所谓一身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一口具无量舌、一舌出无量音声、一一音声出无量言辞海、一一言辞出无量辩才海、一一辩才出无量法义海等等,如是种种全部实证到了,这叫做“一切种皆自在转”,也叫“作用解脱”。没有任何处有阻碍,或者行持不了、证不到的。

这就知道,他达到依文殊智所有妙用都彻底证到的地步。也就是本性全部显发后入了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叫“一切种皆自在转”。他是真正能扛起如来事业的大长子,所以《华严》以普贤为长子,他代表行为上直接证到;文殊为根本,代表起一切行的根源。

成平等性普贤慧,如空不动普贤定,
任运事业普贤行,一切普贤礼赞尊。

这里以慧、定、行来摄一切法、一切道。“成”字要统贯到整个四句,表示果位上已经证成,不是在性上本有而没有显发。否则只是落在虚妄分别里,是处在分别心妄动中的行为,就不称为大行普贤。因为在妄动中就不是平等性,有这样那样的执著,一起心就落边,不可能周遍、平等、不二,不可能不动摇、任运,所以,没彻证到果位,就不会出现普贤的慧、定、行。

然而,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已经实证了平等性,所以叫“普贤慧”。一切处都是无二的本性随缘成德,没有不平等的,高低、善恶、美丑、是非、人我等的虚妄执著全都没有了。在真正的慧照里没有两种法,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他成就了这样平等性的普贤慧。

之后,并不是分别心缘境妄动的状态。分别心缘境就处在不断地迁变当中,但他消失了所有的分别妄动,如空般如如不动,这叫做“普贤定”。虚空不同于客尘,客尘忽来忽去,这是“客”,它动摇不停,叫做“尘”,这代表一切有为法,或者在虚妄分别中不断地迁转、流变的幻梦般的境界,这些不叫如如不动。而虚空从来不会动,《楞严经》里就是这样解释“常住真心”的。其实,得了体才能入真实的定。这里是说,如同虚空不是因缘所作,所以没有前后变异、忽来忽去动荡的相,这就表示证到了如如不动的普贤定。没有一点妄动的缘故,当然是遍一切处的普贤定。前面是遍一切处的普贤慧,后面是遍一切处的普贤行,这就成为“普贤”。没证到本性就不可能成为普贤,因为普贤是要遍一切时、一切处的,没有两样。

然后,有了普贤的定慧,就成了“任运事业普贤行”。住在定中,刹那不动法界;住在慧中,恒时智慧朗照,没有任何缘境的偏识,因此是任运、周遍地成办事业。“任运”就是法尔如然,不加任何预计分别,所以自然遍十方一切界兴起事业来,这叫做“普贤行”。
在彻证果位的普贤上面,就是“一切皆普贤”,无不贤妙。以此来礼赞成就了无上大行的普贤菩萨摩诃萨。

普贤一切佛自性,等于诸佛佛子性,
时方边际妙周遍,已遍吉祥礼赞尊。

“普贤”是一切佛的自性,理普贤、自性普贤、体普贤、用普贤等都是指“一切佛自性”,实际也是我们的自性。

就体普贤来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是一切三世佛的自性。这个体遍在一切法中。一切法都是这一个体,或者说是由体随缘变现的,因此没有一个法脱离体,这叫做“普”。“贤”,指本性上具有德相、力用,自然会随缘遍照、显现、起用,这就叫“贤”。

从用上说,体是周遍的缘故,用也是周遍的,这上“一即一切”叫做“普”,“一切即一”叫做“贤”。任何一法都是这个性,不会脱离这个性之外有什么法,因此,起用的时候,任何一法都是周遍一切的。由于本性的智慧本来遍在一切处,在果位普贤上没有不遍照的性,无一法不在它的性中,看起来好像外在做行为,实际他内住的就是这个本性,因此,以本性无不周遍的缘故,用没有不周遍的,这就叫“普”。而且一切也就是这个性,这叫做“贤”。这就知道,普贤是一切诸佛的自性。这是从本来理体上说。

以这个缘故,现前了普贤,就周遍地等同于一切诸佛菩萨的体性。这个性代表或者周遍等同于一切诸佛菩萨的体性,因此,一个普贤就摄尽了一切诸佛菩萨,或者说他就是一切佛妙行的代表。

懂了这一点后,回向的时候为什么要以普贤行愿来印持所有善根,就可以一概断定下来。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要穷证的果位实际就是普贤,因此,所有回向印持处就结归为“为得普贤殊胜行”,或者说“圆满普贤诸行力”。透了这一点,你的回向就会特别决定。因为你有了定解,知道就是这么回事,之后不会再变动,不会认为这是某个教派、某个法师或者某个偏好者所提倡的。

我们应该看到,印、藏、汉各地的祖师,都共同提倡《普贤行愿》。你学《道次第》,最后是“由《普贤行愿》印持回向”;学宁玛派三殊胜,后面是“以普贤行愿回向”;学净土,最后是“普贤行愿摄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任何教派都一致承认,普贤菩萨摩诃萨是诸佛长子,是一切万行的代表。

这里关键要认识到,为什么以普贤行愿为无上的回向。就是因为他穷深至极地彻证了本性的力用,出现了无上、无等、周遍、圆融的行为,一切诸佛菩萨的妙行全部摄在一个普贤里面,无不圆满。这样确定后,我们的回向就变得十分坚决。不必好像我强迫似的多次劝你念修《普贤行愿》,应当是你自己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每次很主动地用它来印持回向。龙树菩萨也说:《普贤行愿品》的两颂是极殊胜的回向。而两颂的关键就是“为得普贤殊胜行”,他是果位至极穷证的代表。

接着讲后两句。已经到达了时方的边际,全部周遍,也就是经上说的“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以及后面的“无尽……”,这就叫“时方边际妙周遍”。

“妙”字代表体普贤或者自性普贤全体显发,它含裹十方三世,无不周遍。十方三世众生分别心现的现相,全部在法界大圆觉海里无余现前。他是以全法界心、尽法界量为众生现一切妙行,所以是“时方边际妙周遍”,意思是全部在性海里无余显现。虽然那些都是假的,实际没有,但是在海印三昧里无不彻照彻见,因此,他的力用可以遍一切处。我们不要以为,普贤菩萨居于某时、某处,是一个有肉体形质的圣尊,这样的话,他怎么能遍到十方三世?又怎么能叫妙行呢?是不是像一个人特别会跑步,整天东奔西走,忙得满头大汗?不是这样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已遍吉祥礼赞尊”,本来一切吉祥,只是我们落在分别里就变得不吉祥了。我们凡夫都是瞎闹,这就使得处处不吉祥。我们有分别、执著,一直缠绕在里面出不来。但是,普贤菩萨虚妄分别的迷梦全部消失了,这样哪有什么不吉祥?还有什么苦?还有什么不清净、不好、不平等的?或者要增一点、减一点的?没有了!一切平平等等,一切极其吉祥。这就知道,体上是周遍、清净的,用上没有任何障碍。一切不自在、有障碍、有苦,或者顺着错乱之流的不吉祥状态全都没有了,因此是周遍吉祥。这样来礼赞普贤菩萨摩诃萨。

于胜妙之性普贤,普行礼敬善赞福,
愿一切众得妙色,定慧言辞辩无尽。

这是回向祈愿。

“于胜妙之性普贤,普行礼敬善赞福”,是说对于极其殊胜微妙的自性普贤,普遍行礼敬、赞叹的福德。一切都是自性普贤在显发力用,无论是普贤敬、普贤供、普贤定、普贤慧、普贤喜、普贤忏、普贤请、普贤入等等,全部是自性普贤的力用,无不善妙。因此,对于普贤的一切行为海,无不兴起最深的、最具胜解信的恭敬,从而口中很善妙地作赞叹。这样会得到无边的福德。

“愿一切众得妙色,定慧言辞辩无尽”,这样赞叹所得的福德,回向愿一切众生得到微妙的相好,虚空藏、首楞严等各种三摩地,以及无倒无乱地认识诸法空性和缘起的智慧。而且愿一切众生都得到言辞无尽的辩才海。

一切佛法普愿持,一切众生普愿利,
普贤行恒住利他,普兴事业普吉祥。

这就归摄到发愿的两个重点:一是对于一切佛的法藏都愿意无余摄持;然后是对于一切众生都愿意作一切种类的利乐。这两点含摄了一切善愿,或者说是一切善愿的根本。佛法住世才有利乐之源,所以愿摄一切佛的法藏,以此对于一切众生界作一切种类的利乐。

“一切”是说,如果落在有局限的量当中,那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一切种类无不含摄,就像虚空周遍一切色法那样。本性里有多少德,就发愿成就多少行,没有说只取一部分。普贤行愿真正起来的时候,是不落任何偏执的。不会以个人的偏好,只取这类不取那类。或者说我只做高的不做低的,那你还有高下的不平等心。或者说我只认自方,不认他方,那你还有自方的偏执心。而普贤行如虚空般周遍,哪里会舍一个善行?哪里会妄加一种分别?所以是普遍对一切众生作一切种类的利乐,下至一口茶、一点凉风的乐,全都要给他。

有人说:这不是落在人天善法里吗?
其实,真正懂了自性普贤,就知道它圆摄一切,一切无不圆。我们懂了这些,就真正能随顺普贤行而发愿,这就最真实地合乎了本性。

“普贤行恒住利他”,由于有悲的力量,一切众生都是法界同胞,就像脚痛了手会帮着揉一样,如果不去揉,就遮蔽了天性。所以,自性普贤起用的时候,见到任何众生有苦,都会拔除;见到任何众生缺乐,都会给予;见到众生处在迷乱中,就会说法;见到众生的性的时候,就自然会随顺而变现、起用来利益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内在有悲的自性,众生内在也有悲的自性,所以回向“普贤行恒住利他”,普贤行一切时都住在利他里。这就对了。

有的人常常分不清自利和利他。有时候我们遮止自利,那是指缘着一己之私,想着为我求利益,求恭敬、名誉、安闲、享受、财富、地位,想着我的尊荣、我的相貌、我的见解、我的主意、我的……一直缘着私我起各种心。但实际没必要缘着假的我,求这种“自利”。实际上,利他就成就了自利。也就是,内证的时候彻显法身,这是自利的究竟;外用的时候,无论对任何人,在任何时、任何处,都住在利他里。这就真正符合了本性,不受私我意识的阻碍,也不受任何有偏向的法执的障碍。

因此,体普贤在一切处都要发挥随缘利他的妙用。这样我们就要祈愿“普兴事业”。自性普贤显发的时候不是变成雕塑,而是“普兴事业”,一切处都是普贤的道场,任运地起用而兴起无边的事业。

而且,祈愿“普吉祥”,一切都是吉祥的,不受各种偏执的障蔽,不落在妄分别的虚假幻影里。如果被虚假的幻影蒙蔽了,就会一直在梦里转来转去,这叫做不吉祥或者衰损。我们陷入轮回是极大的衰损,自性普贤随着虚妄分别起各种惑业苦,使我们一世又一世的历程都处在不吉祥里。我们不是落在苦苦,就是落在坏苦、行苦里,总之我们只会造苦,一直陷在苦的轮转里出不来。这是我们最大的没落。

现在我们心心念念就要希求“为得普贤殊胜行”。每一次、每一座、每一天所修的善法都要这样来回向,这样才能回去。回去以后,自性普贤现前的时候,的确无不吉祥。再不受虚妄分别的蒙骗,再不随着错乱习气的力量走。我们想:错乱会有吉祥吗?妄动是真正发挥本性的妙力吗?那不是沉沦吗?我们现在要回头!而回向就是回头,回向在哪里呢?回向于“为得普贤殊胜行”、“圆满普贤诸行力”,或者说“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等等。这就使得我们的生命止于至善之地。应当如是信解、如是奉持。

一切等性普贤中,不动然以诸分别,
所变轮回幻有界,普愿悉成妙普贤。

这是最后的祈愿。本来一切众生住在一切等性的普贤中没有动摇,但是以自己兴起各种虚妄分别的力量,就变出了像幻事一样的三有界,祈愿这一切错乱的幻境都无余寂灭而现前本有的妙普贤。也就是,祈愿自他的一切迷乱境都寂灭,而实证到普贤果位。证到的“妙普贤”就是“一切等性普贤”彻底显发,果证和自性是一个,不是两个。

“一切等性普贤”就是自性普贤,或者说体普贤、用普贤。由于它是一切不二的,所以叫“等性”,没有不同的两个法。如果有不同的法,此不是彼,彼不是此,那就不平等了。“不动”是说,真实的普贤界一刹那不动摇。

“然以诸分别,所变轮回幻有界”。“以诸分别”是说迷掉了自性普贤,然后缘取幻相,在这里分别、执著,就好像从本来的平等性普贤中出去了。就像一个人坐在这里,忽然间睡着入了梦境,在梦里不断地变现境界,自己也感觉在不断地经历什么,实际这一切只是一念妄觉,本来没有动过。同样,众生心前的一切说到底就是虚妄分别,是本来没有的,但是以它的力量,就变起了无量无数轮回幻有的境界。

“所变轮回幻有界”,“幻”有清净幻和不清净幻。“轮回幻有”是不清净幻,因为它是由各种虚妄分别,相续不断地变起的似有实无的境界。分别心就像幻师,以它的力量就像念了咒一样,在自己心识的境界里不断地现起各种各样的相。这叫做“幻有界”。但这些相实际没有,只不过是一念妄想,结果就落在如梦般的境界里。这里面是没有普贤的。


我们现在要回向让众生全部回归,也就是“普愿悉成妙普贤”,祈愿一切众生以分别变起的轮回幻有界全部消失,现前本有的妙普贤。不要以为“妙普贤”是某一个人,它实际就是一切众生普遍贤妙的自性。这样现证以后,整个大地无非是佛土,一切无非是佛,一切行无不贤妙,没有一点不清净的,没有一点点贤劣、高下之别。这就真正回归了本来的普贤。因此,我们最终要回向到“悉成妙普贤”,这也就是“为得普贤殊胜行”。

总而言之,了解了《普贤赞》以后,我们会知道该如何发愿印持所作的一切善根,也知道生命最终的方向是什么,这样我们的一切行为就有目标了。世人错认了一个“我”,认为我要得到某种成果、某种世间名利等等,他心心念念都回向在那上面,一心想得到那个。而我们明白了“普贤”是怎么回事,自性普贤如何本具体用,如何回归,彻证的时候如何遍现普贤界、发挥普贤行等等,这样就看到了一个人修道最终要达到的地方。这是究竟圆满的果位境地,也是我们做一切功德最终要回到的地方。因此,你的一切善根都要以《普贤行愿》来回向,用它来印持,使得你生命的方向全部往这上走。

懂了这一点才明白,它的确摄尽了一切回向的要义,再也找不出更究竟、更圆满的回向了。这样我们心里就确定下来,如果你有智慧的话,那不必强迫,也不会有什么后悔。不会认为:我现在按照《普贤行愿品》回向,感觉还有亏了的地方,万一以后有更好的,我不就亏了吗?你让我这样回向,以后我后悔了怎么办?当然,如果你没经过理智观察的话,是有可能后悔,或者会感觉不安,或者还寻找别的什么。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的人容易一时激动,要报这个、填那个,念这个、修那个等等,到后面就感觉:我好像搞错了,是不是上当受骗了?但是我认为,我前后经过一年,反反复复地讲明了这个道理,大家应当心里非常明白、有胜解。这样的话,行持就是坚定的、欢喜的,而且是自己主动、踊跃地来行持,也就不会出生这些后患。

为什么要再再地强调?因为这是从你现在初步觉悟,一直到成佛之间,不变不改的大行愿。如果没有真实信解,那怎么能坚持下去?只是随着大流转,或者一时兴起,想捞功德、凑热闹等等,这种心态是不行的。只有起了智慧,认定了这个道理,确定它是自己最终的目标,不会有比这更真实、更圆满、更究竟的了,之后每一次就能坚定地一心回向到那个最彻底的地方,这才是无上的回向。这样的话,我们这次《普贤行愿》的讲授、学习才会有真实的意义。

此具八圣道数目之偈,乃文殊欢喜所撰,时值火马年八月二十七日。愿增吉祥!

思考题

一、从以下五部分,思维礼赞偈的涵义:
(一)总礼赞:普贤成为一切佛的长子,能遍众生界作佛事业,无不殊胜;
(二)现前上供、下护所摄的无边行为海,具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三)对于佛佛子妙行海、教证法中的无量法理海,都自在而转(实证);
(四)成就普贤慧、普贤定、普贤行,无不贤妙;
(五)等同一切佛佛子的自性,周遍十方三世,无不吉祥。
二、从本礼赞偈领会:发愿要把握哪两个要点?
三、众生本来的状况如何?又是怎样变起轮回幻有界的?对此应如何发愿回向?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于彼皆同等。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我们找到了普贤菩萨之所以成为诸佛长子的秘密,即五清净: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行清净、刹土清净。前面一句是身口意恒清净之意,诸行刹土“亦复然”,即“也是恒时清净”的意思。普贤菩萨以这五种清净成为了诸佛的长子,我们现在就要学习和行持这五清净。

  普贤菩萨的身恒清净,即无碍。身无碍,一身化现刹尘身。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如果他的身没有清净,没有做到身无碍,他能做到这些吗?普贤菩萨的语恒清净,即语无碍,一音流现一切音。普贤菩萨的意清净无碍,一念当中能深入一切无缘之三摩地门,即一切禅定之门。无缘就是无有执着,三摩地指一切禅定。普贤菩萨的行恒时清净,行无碍,在一刹那当中,可以行持六度万行,圆满一切菩萨的学处——菩提行。普贤菩萨的刹土恒时清净,在一个微尘当中可以显现整个微尘数的刹土,整个刹土中的一切微尘都是如此,无量无边的刹土都在一刹那当中清净庄严。当下都是清净庄严的,一切都是清净庄严的。身恒时清净,语恒时清净,意恒时清净,行恒时清净,刹土恒时清净,这就是普贤菩萨的五清净。

  “如是智慧号普贤”:只有智慧圆满了,才有五清净及五无碍。否则,根本无法做到这些。

  “愿我与彼皆同等”:发愿自己也要和普贤菩萨一样,要学五清净,修五清净,圆满五清净,成就五清净。这样才可以称为“与普贤菩萨等同”,才能和普贤菩萨一样成为诸佛的长子。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普贤行愿品备忘录

法王如意宝 传授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这一生发愿生极乐世界的快到命终时,融入次第完成,人面自面不知的时候,是在这时阿弥陀佛现量降临。其次以八大菩萨围绕后,接引到极乐刹土。是这样说的。

如果我们对于《行愿品》百倍地作精进而念诵的话,临终解肢节病苦是不会有的,死后中阴的苦不会有的。在阎罗王面前说“我做了善没做恶”后,在善恶的称上称是不需要的。如同《极乐愿文》所说:“我和与我结缘的众生,在此地快要命终时,化现的阿弥陀佛由比丘僧眷属围绕,现量降临,我祈愿。”是这样说的。这样说的不是在极乐世界安住的阿弥陀佛,现在身和心还没分离以前,是化的阿弥陀佛现量来接引。是这样说的。


罪业重的人,在那时候有的杀了很多动物,就显现以这些动物打自己的相。同样的,有的现以山羊等来打。现见到阿弥陀佛后就往生极乐。阿弥陀佛和八大菩萨说:“现在你去极乐世界的时间到了,你不要贪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儿子、女儿等这一生里身和心没有苦,而且临命终时会接引到极乐世界。”在这个时候,自己也成就了大义,后面住的这些人也成就大义后,心前显现很安乐的境,又是很欢喜的,然后就往化基的阿弥陀佛的面前走过去。又说:“见彼心欢喜现乐境,没有死的苦,我祈愿。”八大菩萨兄弟以神变力降临空中,指示往极乐世界走的道和引路、迎接,我祈愿。”


就像这样说的那样,我往生极乐国后,现前成就此大愿,所有普贤行愿全部现前成就。除了极乐刹土以外,别的刹土不会全部现前成就。譬如一个微尘的位置中,有所有极微尘数的刹土庄严,在这当中在每一尊佛面前作事业,以及乃至虚空界尽之间作众生的义利。生到了极乐刹土中后,我的普贤行海彻底究竟,如是祈愿。是这个意思。


去了极乐世界后,自己的相续能成熟,十波罗蜜多能圆满,能成熟有情,能严净刹土后,乃至虚空界尽之间,哪怕受生像旁生这样的劣身有衰损的时候,也不会以苦而恐惧,在轮回里就像在花园里游玩一样。总之,乃至虚空界尽之间,作利乐一切众生界的利益,如是祈愿。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所谓“十方所有无边刹”,从境的方面思维的话,在十方里没包括的是没有的。所谓时间,在三世里没包括的是没有的。十方三世中的诸佛菩萨有多少就是这样的量。就像世间说的,在天地二者间的佛和菩萨一个也没剩下,对于这些全部作供养。不是仅仅一天,而是无量无数劫,也就是很多很多个亿劫之间作供养。


供养物也特别殊胜,如金银、珍宝、玛瑙等等。在人间的珍宝——净水如意宝、满足所需的如意宝、摧灭敌军的如意宝等等,天的如意宝,龙的如意宝等等。还有天界和人间的资具、饮食、财富、各种装饰品、经堂和盖的、垫的等等。总之,在天、龙、夜叉这些地方有的资具,以及自己身和心的一切乐,加上人天的殊胜乐,在如同刹土的极微尘数那样无量无数的大劫里作供养。

相比这个,以某个人听了《普贤行愿》后,对此生了信心,想:我决定要跟在佛的后面学,跟在菩萨的后面学,以我的力量在文殊和普贤以及我等的大悲导师释迦佛、阿弥陀佛等的后面学。要这样想了后发誓愿。而且,你这样生了一次信心的话,得到的殊胜福德就超过了前者。这么一个利益的量来想的话也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对十方无量刹土中有的一切佛和菩萨,在很多亿劫当中供养的物品,有天、龙、夜叉、食香鬼所拥有的一切资具,还有身和心上有的一切乐,加上人间的乐,比供养这些,一次谁发了普贤行愿,对它生了欢喜,想“我也要学这个”,这样的信心生了的话,他的利益就超过了前者。这是没有欺诳的,唯一是谛实宣说,是佛世尊的善说。

仅仅把这个记在心里后,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功德,你作了随文忆念义后,以随喜相应地生了胜解信的话,好像除这个以外不需要其他善法那样。随着菩提的行为,仅仅生一次信心就有无量福德的话,真实趣入那就不必说了。真实修学的相也是像大菩萨寂天所说:“次第勤修学”,如此所说般。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普贤行愿实修引导
益西彭措堪布 引导

下面作普贤行愿的实修引导:
首先我们感恩法王,而且观想在法王面前诚心地发愿:弟子我现在发菩提心,发愿把普贤行愿全部刻在自己心上,而且尽未来际按照普贤行愿来修行。更细一点要这样说:我要把十大愿王、偈颂里所说到的一切根本愿,一条一条地全部刻在自己心上,特殊的净土愿也全部刻在自己心上,全部按照所发的愿来实行。大家首先按照这样来作意。观修2分钟。

接着我们发利他的愿,要这样想:不光是我自己发愿把普贤行愿全部受持在心里,现在我还发愿尽心尽力地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普贤行愿的轨道里,以这个原因,我首先要在自己心上好好地建立普贤行愿,我要一次一次地实修。大家再次按这样在自己心里反复作意。观修2分钟。

接着我们开始《普贤行愿品》的引导。引导的次第,首先是引导十大愿王,然后引导偈颂的各条大愿,最后是引导往生净土的愿。我们在每一次引导的时候都要提醒往生净土的愿,所以今天我们先是引导礼敬诸佛的大愿,引导完以后,再做一个简单的净土愿的引导,最后我们念诵整篇《普贤行愿》的偈颂。

首先我做一个简单的引导。大家跟着我这样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都显现在我心前,我化无数个身,在他们每一尊佛前都作礼敬。礼敬的时候,身口意恭恭敬敬的,对这里面的佛不遗漏一个,全部都礼敬。一直作到虚空界尽为止,念念不断地礼敬十方三世佛。按照这样反复地发愿。观修3分钟。

这样观修以后,大家心里开始有所转变了,在自己心里开始想建立起普贤礼敬愿王了,不像从前根本想不到要发礼敬的愿。现在要知道一切都是佛,什么时候见到的全是佛,什么地方看到的全是佛,十方三世的境界全是佛,对于这一切佛我都发愿恒时作礼敬。现在我开始真心这样立愿。有三个要点:


首先,我礼敬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礼敬十方三世的一切生命,礼敬一切事物,不遗漏一个,这就是在建立周遍的所愿境。其次,我的愿望是对于每一尊佛,每一种境界,全部以身口意恭敬地礼敬,不存一点轻慢、骄慢的态度。接着,把这个愿推到无尽的地步,也就是我礼敬的行为要一直做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为止,虚空界没有穷尽,众生界没有穷尽的话,我的礼敬就永远不停止。也就是,我对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念念都行礼敬,对于生活中的一切人、一切事,念念都行礼敬。这样行礼敬,我发愿一念接一念地相续而不间断,身语意业没有疲厌,就是身口意恒时住在恭敬当中。


就按这样,大家在自己心里反复地按三个要点来发愿:所愿境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包括法界心里的一切显现,平常碰到的所有的人事物,它的实相就是佛。希愿心就是非常希求做到在一切佛前都行持礼敬,身口意完全住在恭敬当中。拓展到无尽就是把这个愿力推到虚空界尽为止,众生界尽为止,在这期间相续不断,身口意无疲厌地行持礼敬。下面按这三个要点反复地在心里作意,观修3到5分钟。

这样做过一些观修,我们的心练习了一下、经过了一下,自己就开始能上路了。以前没有人带你不知道怎么做,现在基本上懂了最初步的修法,就可以开始按照《普贤行愿品》来修发愿,也有一种修的能力,知道该怎么操作。


现在我们就开始跟着经文,一边念文句一边观它的意思,念的时候,心里要一句一句地观意义,要随着发这样的礼敬大愿。比如念到:“所有尽法界、虚空界”等,心里要浮现出所愿的境——十方三世一切佛。念到:“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等的文句时,要想到,我特别相信十方三世佛就在我心中,就像在自己眼前一样,我的愿力是对其中的每一尊佛,都以清净身语意恭敬地礼敬。念到“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时,就想:在每一尊佛前,我都现无数个身礼拜他。念到“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时,就想:我现的每一个身都在礼无数尊佛。念到“虚空界尽”等时,就想:我这礼敬诸佛的心愿是没有止境的。尽未来际念念相续不断,身口意业永无疲厌地行持。要这样把礼敬的愿力推到极致,让它充遍一切时空,充满自己的生活。


像这样,随着经文边念边作意,就在自己心里真正刻了一遍普贤行愿王,一遍又一遍地刻上去,就会渐渐积累它的力量。逐渐就会串习成极其坚强的愿力,这以后就能摄持我们的心,在一切时处都行礼敬。


下面大家就跟着维那师用心地念诵。念每一遍的时候,都随文作意,非常清楚地现出所愿境,发起希愿心,而且把愿力推到无尽。维那师念三遍礼敬行愿的愿文。大家翻开经文,从长行文里的“言礼敬诸佛”开始念到段尾。

十大愿王第一礼敬愿王的引导放在明天再引导一次。一个愿王要引导两三次效果就会很好,可以保证一周热气不散,相续起来就有力量。我们要把力量合在一起,放在一个重点上用,我引导以后法师再跟着辅导;道友们每天都修一次或者更多,按这样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愿力,所以大家要统一步伐来走。这一点很重要,希望记在心里。下面作净土愿的引导:
每一次我们都要把普贤行愿归在往生净土来实现,每一次都不能忘记,普贤行愿最终的落点就是在求生净土上。



修了礼敬愿王以后,我们开始初步有了这个愿力,自己也非常想在日常周遭的一切境界里都行礼敬,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看成是佛。我的愿力是对一切都普行礼敬,尽十方三世一切境都是佛,都行礼敬,没有例外的,念念相续地行礼敬。这个愿力一旦起来,就摄持我们往这个所愿的义上求证。但是生命很短暂,很快这一世就完了,我们很害怕被生死的业力席卷了,因此要求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愿海加被我们能够迅速地完成普贤礼敬愿王,而礼敬愿王要导归在极乐世界来实现,因此下面就作往生净土的祈愿。


净土的祈愿里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求临终见到佛往生;其次,求见佛以后得到授记;再次,求得到授记以后能够圆成智悲力的大用。这就是以上师教导我们的“三要点”摄持来作往生的发愿。
等一下大家念的时候,一句一句出来,就是按照这三个要点来祈愿。里面任何一愿都要加上“我祈愿、我祈愿”,要这样来发愿。譬如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就想:我现在祈愿,在我快要命终的时候,没有一切身心的障碍,当时就见到阿弥陀佛,瞬间就生到极乐世界。一生到极乐世界,我最希求的就是现前成就普贤大愿王,愿海的一切支分无余实现,来利益一切众生界。


之后我们作第二分祈愿,就是祈求一见到佛的时候,就给我授菩提记。因此要这样想:彼佛的莲花海会是极其清净的,我就从莲花里顿时化出来了,不隔第二刹那就见到阿弥陀佛,现前就为我授菩提的记莂:“某某人!你当来成佛,在什么刹土,作什么事业……”


像这样,得佛授记以后,我就圆成智悲力的大用。也就是当时自己的心性开发以后,以文殊的智慧金刚身能够遍到十方无数的刹海里,利益无边的众生,这是我们最终极的祈愿。


像这样完成三个要点后,从今以后,我们在尽虚空界之间,一直不断地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行持普贤行海,这就作为我们最后的结归,把它推到无有穷尽的程度。在我们心中已经有这样的愿望: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临终时无障碍见佛,得佛授记,然后开发自性的文殊,广利一切众生。这个愿一直推穷到尽未来际为止,念念相续不断。我们心里反复地作意这三个要点,之后再念诵经文,跟着一句一句发愿,那就成了我们真正的祈愿了。


下面大家按照我刚才的引导来观修。把握三个要点:第一,祈愿临终见阿弥陀佛,直接往生净土;第二,一从莲花里出来,阿弥陀佛就给我授记;第三,佛一授记以后,我的自性文殊就出来了。这个遍虚空界的金刚智慧体发生了妙用以后,尽虚空界广利一切众生。之后我们把它推到无尽,就是从此以后尽未来际行持普贤愿海。那么大家按照这三个要点以及推到无尽这四个方面,在自己心里观修3分钟。就是观了一遍以后,再观一遍,不断地重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