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课程:《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大乘道次第》

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课程:《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大乘道次第》



中文翻译:阿尼蒋秋卓玛

时间:2014年1月21日早上8:30点至11:00

地点:德噶寺大殿、第一届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



今天是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或者是说噶举尼众法会,总之正式名称是「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像这样的尼众办经法会,是实修噶玛噶举传承900年史上的第一次。



■ 「谶摩」,期许尼师兼顾勇气与智慧

那么像这样的尼众办经法会,要取名为「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的主要原因是,在佛陀的男众出家弟子里,有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等声闻八大弟子,同样在女众出家弟子中,也有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的弟子。

在女众出家弟子当中,智慧第一、勇气第一的是谶摩比丘尼,因此一方面我希望尼师们也会像男众的僧人一样,希望具备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尼师们身为佛教持有者,不可缺少的是圆满的智慧与能力,因此,就取名为「谶摩比丘尼冬季办经法会」。

我们希望从此以后,每年的尼师冬季办经法会,都会以「谶摩比丘尼冬季办经法会」为名。

一般而言,现今这个时代,要取名其实也非易事,取的太伟大或华丽,有些不妥,取一个稍微谦虚的名字,又觉得太狭义,总觉得很不容易,但是若以「谶摩比丘尼冬季办经法会」为名,就觉得刚刚好而不落入任何一边。

其实若名为「噶举尼众辩经法会」也很不错,但还是会有点教派与传承的偏心,若说是「藏传佛教尼众辩经法会」,又觉得这个名气有点太广、相形之下霸道了,因此,我觉得往后使用「谶摩比丘尼冬季办经法会」较好。

「谶摩比丘尼冬季办经法会」是第一届,以往在各个尼师寺院里,是有一些经论的学习,但整体而言学习辩经与论典并非普遍,也没有受到重视。因此我就想到,要举办一个尼师冬季办经法会。

第一届在起步之初,我想我们没有办法说,立刻在辩经及各方面做的很广大,但是我希望一步一步慢慢的来,重点是,希望这个第一届辩经法会,大家要有清净的动机和发心,也就是清楚知道为何要学习、为何要辩经。



■ 以大乘发心作为清净缘起

以「发心」而言,若在第一届法会中,发心就不清净发心的话,未来将会造成很大困扰与错误,因此在起头时,先打好一个基础是很重要的,比如一颗种子,栽培时就先种好,未来得到的果实也会好,若开头的种子就是坏的,那就无法得到好的果实。

因此这次我们要讲授大乘的道次第《解脱庄严宝论》,也藉由开示此法门,使让我们了解如何发心、如何思维等,尤其是在最开始就要具备大乘菩萨的发心。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一个希望,在这第一届尼师辩经法会中,来为各位讲授《解脱庄严宝论」。

首先第一点,以一个讲法者的资格而言,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但事实上,许多资格只是理想上存在,实际要百分之百具备是很困难的。我并不是说因为自己没有做到,就说其他具备资格的人也少,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觉得这是一般普遍情况。

再讲到我自己,真的一点也不具备一个讲法者的条件。以前有一位竹巴昆列大师,当时有人请他去讲法,他说:「讲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对于一个讲法者来说,应当不能有任何缺点,可是我缺点很多,不然就是即使有缺点,也要敢隐瞒着、硬撑下去,可我没有办法这么理直气壮,所以这二者我都没有,因此我真的不知道要怎样讲法。」

那么今天我的处境是什么呢?当然不是没有缺点,那我就是属于有缺点,但还是隐瞒着缺点,硬着头皮讲下去的人吧!不然实在没有办法了。多竹千仁波切说:「即使讲法着具有百万的缺点,但是讲的法,是以前圣者教言,那也是有价值的。」就如同「格言出于小儿口」一样,也就是说小孩口中有时也会讲出智慧与忠言。因此我们说「依法不依人」。

最重要的是,这次我主要是希望从头到尾念过一次《解脱庄严宝论》,而不是带着个人想法而作开示,我想能够这样就很不错了。加上这几天在感冒,精神不是很好,所以本来就没有抱有会讲得很好的奢望,但因为这是第一届尼众辩经冬季法会,是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意义重大,因此不能用身体不好当借口,因此我还是会尽全力给予开示。

首先,遍知贝玛嘎波对于这部《解脱庄严宝论》的介绍中提到,(此论作者)达波仁波切(冈波巴大师)还未出家前,依止很多印度、尼泊尔、藏地等三十多位著名医生,因此成为了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当时达波仁波切名为祥达玛札。并且在未出家前,依止夏惹瓦大师,并在其前学过道次第论,学习时记录的笔记,就被称为《解脱庄严宝论》。

之后祥达玛札出家后受比丘戒,比丘名为索南仁钦(中文译称:福德之宝),之后依止格西嘉元达,学习通晓了噶当派三同门之一、噶当教授派开创者──金厄瓦大师的道次第教授,之后到密勒日巴尊前学习大手印耳传的口诀,成为了密勒日巴的传承持有者,那时名号为「持金刚比丘世间称名」。

之前未出家前,他学习菩提道次第的笔记,在前言的礼赞文写道:「依上师大恩而为众生所写」,之后他将这句改为:「因密勒日巴尊者大恩而为众生所写」,因为大手印的证悟是跟随密勒日巴尊者得到的。

同样,他还加入了许多密勒日巴尊者的话语在论中,例如讲到果位时,佛陀是否具有信心的辩证部分,也是用密勒日巴传的教言来做讲说。总之由于加入了很多尊者的教言,也将跋文的部份改为「在达拉冈波所著」,本来这个笔记是之前在其他地方就写好的,但因为之后的这些因缘,改为在达拉冈波撰写。

但这不代表所有新加的文字,都是由冈波巴本人所加。在许多不同版本的《解脱庄严宝论》当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新加的文字,这些并不都是冈波巴大师所加。因为当中很多词句跟正文没有关连,也有些不太合理,因此也有学者主张,《解脱庄严宝论》后续加入的许多其他文句、段落,根本不能信任。

因此我觉得,需要厘清哪些部分是冈波巴大师自己所著,哪些部分为后人所加,应该去研究。在第十二个胜生年时出版的木刻版,也就是在德庆羊八井地区噶玛巴的寺院出版的一个版本,后期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成书,蓝色小小本,当中没有改变增删任何的词句,譬如刚刚讲到上师恩德等,还未改成「密勒日巴上师恩德」,同时也没有其他版本许多的增加的词句。

而且在这个版本的后记中提到:由于这个版本的《解脱庄严宝论》当中,由很多愚痴者鱼目混珠地加入了很多夹注,很多根本不是冈波巴大师的话语,都被加入其中,分不清是原文还是之后加入的。因此在帕摩竹的寺院中,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木刻版做了比对,此版本就是依此版本而出版的。德庆羊八井的这座寺院是夏玛仁波切的主要寺院。



■ 见《解脱庄严宝论》就如同亲见冈波巴大师

总之,《解脱庄严宝论》版本很多,有则日版、德格版、不丹版、隆德版、八蚌版等,但众多版本中,最早、最值得信赖的,应该就是四川民族出版社的这个羊八井的版本,当然这是书册的版本,如果能够找到当时的木刻版本更好。

我们的泽嘎堪布及很多堪布都说过,《解脱庄严宝论》是最早的一部大乘道次第或称为三士道的次第修持,尤其在噶举传承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因此好好校对、收集各方版本,来比对、统整出完整版本很重要。

瓦拉那西西藏大学的「守护噶举学会」,有做进一步校对,并且拿到很多版本做研究,并统整后出版一本很完整的《解脱庄严宝论》,但其中仍有些许漏失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当中只有写出不同版本的差异处,但未做更详细的解释说明。

因此我们一定要统整出正确版本,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我们要放在心上。

达波仁波切依照众生不同的根器,撰写了极为广博的著作,教言就有五、六函之多。其中针对大乘弟子而撰写的上士夫的大乘道次第,就是这一部《解脱庄严宝论》。其中有两部著作,达波仁波切形容「未来的弟子见到这两部论典,就和见到我没有差别」,也就是《解脱庄严宝论》及《胜道宝鬘集》。

依照遍知贝玛噶波大师的说法,《胜道宝鬘集》是冈波巴四法的根本。而冈波巴四法的内容,开示了上中下三士道的修持,可以说是共同的道次第。而《解脱庄严宝论》可以说是仅针对于大乘上士的道次第修持,因此是不共的道次第。

对于《胜道宝鬘集》,也有不同的说法,譬如一般都认为,内文主要是以十个论述来讨论,例如十项殊胜之法、十项不应为之事等,但遍知贝玛嘎波说,真正的《胜道宝鬘集》应该是偈文形式,因此有很多不同说法。

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在天王la ma菩提光的祈求之下,著作了《菩提道灯论》,从此,「三士道」的修持方法开始在藏地得到弘扬,也就是一个修行者可以完整地修持三士道。《菩提道灯论》中,上士道讲的比较广泛,而中士道和下士道部分相对简略。

而就像之前说过的,达波仁波切将大乘中的上士道,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讲的比较广。而在《胜道宝鬘论》中,则三士道都有解说。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6-1 13:4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解脱庄严宝论》主要内容是大乘法,而且主要是大乘分为因乘和果乘的因乘,也就是显乘的内容,但是附带地也有提到一些果乘,也就是密咒乘的内容,例如当中提到观修大手印以及引用了一些持守誓言的教理等。总之,噶当派的传承,前行修心时,一定要以噶当派的道次第修心,修持正行时,就要依照大手印传统来引导,这样的修持方式,就是从冈波巴大师开始的。因此这个传承被称为「噶(噶当)洽(大手印)汇流合一」的传承,口诀被称为「噶洽汇流合一」的口诀。

所以平时指引大手印禅修时,前行当中的转心四种思维、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暇满人身的观修等共同的道次第部分,都是依噶当派的修持传承。正行的修持时,是依靠传承自密勒日巴尊者的大手印口诀而引导。因此被称为「噶洽汇流合一」的口诀教授。



■ 「糌粑团之所以黏聚,是因为酥油的恩德」

因此,此教法对于众生的利益是广大的,冈波巴大师曾说,我能够利益到一般人,是因为噶当巴祖师们的恩德,为什么呢?因为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讲,一开始要讲大手印中的空性义理,对初学者是难以学习的,因此还不如讲人生无常、暇满人身、轮回过患等,比较能够利益到一般初学者。大师也说,那洛巴大师的教言是非常广泛深奥的,但若没有噶当派教言的搭配,也无法利益到广大众生。就像之前提到过的一句话:「密乘之所以深奥是因为显乘的恩德,糌粑团之所以黏聚是因为酥油的恩德」一样。

因此,若没有前行的修心,大手印再深奥也没用,这也是噶当派教言中讲到的:「若不忆念死亡无常,密集金刚也不深奥,若能忆念死亡无常,三皈依法也深奥。」因此,愈上乘的教法之所以能够愈来愈深奥、殊胜,那是因为有着一步步扎实的基础修持次第,由于心性得以开展、进步,法因此才愈来愈殊胜。如果心性一点也没有进步改善,仅是嘴上说一些深奥的空性之法,也不可能因此而变得殊胜。

因此,法门是否甚深,根本在于行者自己的前行修持是否扎实,是否有按部就班地修心,随着心性的开展,次第的法门也将一步步的变得深奥。因此达波仁波切自己也说,因为噶当派的教言,而对于一般人能够起到利益。

冈波巴大师依止过许多重要的噶当派上师,依照遍知贝玛嘎波的说法,在大师未出家前,依止过善知识夏惹瓦,也称为云丹札,他是博朵瓦大师的学生。夏惹瓦大师以博学闻名,甚至可以背诵整部大藏经。就像之前说过,最初冈波巴大师就是跟随夏惹瓦听闻道次第,写下了之后成为《解脱庄严宝论》的笔记。

后期依止的上师有芒域的洛滇些若大师,阿里芒域就是现在的拉达克,由于洛滇些若出生于阿里芒域,因此也被称为「阿里巴」;这位洛滇些若大师,并不是另一位同名的鄂洛滇些若大师。总之,跟随这位大师学习了戒律和桑嘎传承的胜乐金刚法。另外,跟随持律者尊珠旁大师,学习律典和《瑜伽师地论》等典籍。之后还有历史记载到,大师曾经跟随密勒日巴的一位弟子学习禅定的口诀,因而生起了稳定的禅定。

之后还跟随了金厄瓦大师的弟子──格西甲域瓦,名字是旬弩伟。还依止了衮巴瓦和博朵瓦大师的弟子──柳素瓦格西,名字是耶喜帕。另外也依止了金厄瓦大师的弟子──纽荣巴格西,名称是尊珠帕,由于他在陇续地区建立了名为纽荣的寺院,因此而得名。

另外,还依止了嘉元达大师,根据《土官宗派史》说他是阿底峡尊者一位大瑜伽士的弟子,另外根据《百部修心》的说法,认为他是博朵瓦大师的弟子,无论如何,他是一位噶当派的善知识,在遍知贝玛嘎波的宗派史当中提到,「嘉」是地名,因为他在这个地方布施建立了一座寺院,因此称为「元达」(元达就是施主的意思)。另外,他也被称为嘉贾日瓦大师,那是因为他在「嘉」的地方建立的寺院称为「贾日」。所以「嘉元达」和「嘉贾日瓦」是同一人,有些人说这是两个人,但应该是指同一个人。

冈波巴大师,就在这位嘉元达大师处,主要学习弥勒和中观理聚的论典。尤其是在跟随纽荣巴格西九个月,和跟随嘉元达格西三年当中,学习了道次第,于心中圆满生起了出离心和菩提心。

(休息...)

接下来为大家简略介绍噶举三祖师马尔巴、密勒日巴和冈波巴大师,首先简略介绍冈波巴大师传记。但由于讲到三位祖师,所以首先马尔巴大师的年岁就有十种说法,也就是出生和圆寂的日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密勒日巴尊者的年岁有四种不同说法,虽然都说是在蛇年,但由于五行的不同,而有不同说法,例如有的说是土、有的说是水或金。因此贝玛嘎波提到,他看过密勒日巴尊者传记有127部之多。

总之,大部分都说是出生在土蛇年。至于冈波巴大师的年岁,也就是生卒日期统一,没有不同的说法,因此有时会以冈波巴大师的生卒日,来推算密勒日巴大师的生卒日。

冈波巴大师属羊,生于十一世纪的1079年,25岁前是在家居士,26岁出家,依止很多噶当派上师,31岁依止密勒日巴尊者,32岁时离开回到家乡,33岁时,上师密勒日巴圆寂,冈波巴大师先后在噶当派传承中待了几年,色瓦卢待了六年,并且在祖沃喀拓隆处住了三年。

之后就如同密勒日巴尊者「冈波巴大师12年后将会证悟」的授记一般,得到了证悟。之后,多年居无定所的在各地闭关禅修,例如在温德拱克处住了多年。50岁时,来到冈波地区,广收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是摄受了传承持有者「康巴三人」。75岁时涅盘。各种记载当中,对于冈波巴大师的生卒年月的讲法都完全一样。

冈波巴大师的出生地区名为桠地,他幼年时通晓五明,特别精于医学,就像之前提到,依照遍知贝玛嘎波的说法,大师出家前曾经依止印度、藏地、尼泊尔等地三十多位医生学习。之后他与当地一位有名官员的妹妹结婚,育有一子一女,后来当地流行瘟疫,全家都感染,先是儿子往生,在将儿子的遗体火化后回到家中,女儿也往生了。之后再将女儿遗体送往火化后返家,发现妻子也病危。

妻子断气前,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例如修法、治疗等都没有用,他发现妻子已经很虚弱了,但似乎是妻子仍执着于某件事情没有放下,因此冈波巴大师问她说:「你还执着什么?」妻子回答说:「其他什么事情我都不执着,就是对你放不下。希望你能够答应我,当我过世后不要再娶,而去实修、去出家,若你能答应,我就放心了。」

因此,妻子找来舅舅还是叔叔作证人,为了让妻子能心安,并将《般若八千颂》的经典放在头上,发誓好好实修。之后妻子往生后,他为妻子建了一座塔,名为秋摩塔。

有次舅舅问说:「你都发了誓了,为什么还一直待在这边,怎么还不去修行呢?」大师回说:「家族很大,如果要去修行,要处理很多俗事。」舅舅就说:「不用担心,我会帮忙处理。」因此他就去修持了。

大师先来到博朵瓦上师尊前,求授修行法门,并请求博朵瓦大师说:「修持过程中,请您提供我衣食。」博朵瓦是一位直来直往的大师,回答说:「我没有办法给你衣食。」大师就心想:博朵瓦上师真没有慈悲心。当然不是说博德瓦大师不好,这是说可能他们之间没有缘份。

总之,冈波巴之后依止芒域瓦洛滇些若大师为亲教师,并在羯摩阿阇黎和诸位比丘跟前出家,圆满得授近圆戒。之后圆满持守比丘戒,并且依止多位噶当派的善知识。

我这次主要讲的传记,是从不同传记中,这边取一点、那边取一点,整合起来说的。

有一次大师在禅定当中,生起了了一个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瑜珈士来到他面前,将手放在他的头上,对头上吐了口水,有做这样梦。他的噶当派的法友们都说这梦不好,是白哈尔王的变幻,因为出家人受到在家瑜珈士的摩顶不好,觉得非吉兆,因此建议他要接受灌顶加持,并且服侍僧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但没想到这样服侍、接受灌顶后,反而画面变得更加清晰。有一次,当地发生饥荒,涌来很多乞丐,冈波巴大师有次去寺外时,遇到三个乞丐在谈话,一个乞丐说:「我们太没有福报了,今天如果能吃到一点点不熟的糌巴团,或者喝到一碗叶子汤水,就很满足了。」

另一个乞丐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今天能够成为一个官员就好了。」另一个乞丐说:「成为大官有什么好,也有死亡的一天。要羡慕的话,不如羡慕密勒日巴尊者,因为他不需穿衣服,也有空行母围绕照顾着生活,还可以飞行到各处,像鸟一般遨游在天空。而且也不用害怕生死,因为他完全舍弃了今生一切执着。如果能够成为他,那才是最棒的!」

当时是冈波巴大师第一次听到密勒日巴尊者之名,一听到就自然生起很大信心,由于过于开心,居然昏倒了。当醒来后,又哭了很久,他想说一定要见到密勒日巴大师,就不断地祈祷加持。

当时密勒日巴在吉祥山说法,当时身边围绕了众多弟子,有惹琼巴、寂光惹巴等所有重要的心子。当时惹琼巴大师说:「尊者年事已高,如果前往其他净土去的话,那还有谁能够帮助我们惹巴行者消除道障、增进修持,还有谁能让施主们机具福德呢?请指引我们一位您的代表吧!并且将您的教法,如瓶泻般完全倾注给他。不然的话,我们当中没有人能够承继您的传承。」

尊者说:「空行母曾经授记会有一位广弘我的教法的弟子。但是,我也要观察一下,明天才能告诉你们。」到了隔天,一早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密勒日巴尊者欢喜地说:「能够完整传承我的法教者,广大利益众生的人,而且他是一位比丘,名称是拉杰,很快就会来到了。」

密勒日巴并接着说:「因为昨晚我梦到这位拉杰比丘,手持着无垢的水晶宝瓶来到我跟前,我将自己白色银瓶中的甘露,全部倒入了他的水晶宝瓶中。」说完非常欢喜地笑着。

此时冈波巴还在远处,一心想着见到尊者。如果此生没见到,下辈子也希望能投生到密勒日巴大师之处,和尊者心意合一。后来他请三个乞丐吃饭,请问密勒日巴大师所在之处,当时藏地都是草原,没人带的话,是不会知道怎么走的,慢慢带领一路走,后来路太远,乞丐一个个都累倒了,最后只剩下冈波巴大师一人,也不知该往何处,吃喝都已用尽,在一个道路上,他就昏倒了。当时一位经过的噶当派的格西,洒水让他清醒过来,有这样的记载。

之后他一路询问尊者在哪里,遇到一位施主,施主就问:「您从何处来的?」「我为了想见密勒日巴尊者,而从卫藏地区过来。」

施主接着邀请冈波巴大师到家中应供,并且说:「密勒日巴尊者是有神通的,他之前就跟我们说,您是一定会找得到的。而且那时你还在定日地区的时候,尊者甚至看到你在路上辛苦昏倒,而且对你给予了禅定加持。尊者还说,谁要能把冈波巴大师带到我跟前,就一定会步上大乐解脱之道,所以明天我就带你去见尊者。」

冈波巴大师心中一听,生起了傲慢,认为自己一定很了不起,密勒日巴大师知道此心后,就在十五天后才接见他。冈波巴大师当时供养很多黄金,但尊者不收,向天空洒去,并且说着:「供养恩师马尔巴。」

接着问道大师的名字,大师说名为索南仁青(福德宝)。尊者说:「积聚大福德,众生之珍宝。」并且说这个名字的缘起真好。说完就把旁边嘎巴啦(头盖骨)当中喝剩下的酒递给大师。

但因为大师是一位比丘,而且周围有那么多人,很不好意思,密勒日巴大师就说:「不要有怀疑,把酒喝下去。」冈波巴接过去后,真的毫无怀疑地就喝干了。这象征了他圆满得到尊者教法的征兆。

尊者之后给予了金刚亥母的灌顶。大师请求授与一生成佛的口诀,尊者说:「跟随具德上师求得灌顶或口诀,上等会在今生成佛,中等会在中阴成就,下等会在七生或十六生后解脱。如果不了悟心性,就算有再多乐、明、无念的觉受,也无法超越三界。」

接着传授了究竟见的口诀。大师依照口诀实修后,生起各种善、恶的觉受,他都跟尊者报告,尊者也次第地给予消除道障、增进修持的口诀指引。

一个月之后亲见到本尊,尊者说:「你现在见到的是化身和报身,但法身之后才会见到。你去卫藏地区继续修持。能否真实见到心性、生起大手印的证悟,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具备把我这个老人视为佛的虔诚信心。」

当时大师已经具备了很强烈的信心,但尊者说:「未来有一天,你会生起比现在更真实的虔诚心。那个时候,就会亲见心性。」并且授记冈波巴会在冈波山修持。说完后,尊者送冈波巴大师到一条河边等等,这部份故事就不多说了。

之后,冈波巴在不同地方去闭关过,四十岁时发誓闭关十二年,这种闭关是指完全把入口封住的闭关,但这时空行母出现授记说:「比起十二年闭关,不如十二年利益众生。」之后冈波巴到了冈波山,摄受了来自康巴的三个弟子,在众多弟子当中,最主要就是这三位,也就是帕莫竹巴、杜松虔巴和萨东修贡。最后于1153年时圆寂。

密勒日巴大师曾说:「我是一个在家瑜伽士,之后会由一位比丘来承续我的教法,这算是对佛教做了一些事情。」过去噶举的传承祖师,如马尔巴以及密勒日巴都是在家居士,从冈波巴大师开始,以出家身份来传承佛法。

因此,就如同「佛教的根本在于僧团」的说法一样,噶举教法从冈波巴大师开始,就以僧团为主。

尊者曾经对冈波巴说:「从你开始,就不称为我的『密勒主举』(密勒修传派)传承,而称为『达波噶举』(达波教传派)了。」这都是因为冈波巴大师身口意殊胜的功德,还有智慧、慈悲和力量的功德,因此守护众生的噶举传承,能够不衰败而传承至今,这都是因为冈波巴大师的慈心悲愿而成就的。

因此,这次讲说了如此一位圣者众多著作当中,就跟亲见到大师没有差别的《解脱庄严宝论》。

【偈文】

因者即是如来藏,

所依殊胜人身宝,

助缘即是善知识,

彼方便者即教授,

果即圆满佛陀身,

事业无比利有情。

这部论典,我曾经在已故的波卡仁波切尊前学过一次,另外因为这次课程,前阵子也和泽嘎堪布钦列多杰,一起讨论过当中的内容。以上可以说是此论的传承。



【偈文】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诸佛佛子与正法,根本传承上师尊,依师密勒造此论。



如同前面讲到,这个礼赞文的内容,在不同版本中有不同写法,譬如说「依师恩而为众生所写」,之后改为「依密勒日巴尊者大恩而写」。



■  成就如来藏,需要六元素

这两者中,遍知贝玛嘎波曾讲到,之前冈波巴大师未出家时的笔记,因为值遇密勒日巴尊者,而改为依止密勒日巴尊者大恩而写。

不过,在帕摩竹巴寺院中找到的那一份值得信赖的版本中,也是写「依止具恩上师所写」,并未提到说「因为密勒日巴尊者大恩所写」。



【偈文之礼赞文】

因者即是如来藏,

所依殊胜人身宝,

助缘即是善知识,

彼方便者即教授,

果即圆满佛陀身,

事业无比利有情。

如果想要种一颗青稞,最开始就需要一个好的因,也就是良好的种子,「所依」是需要一个肥沃的田地,「助缘」需要水、肥料、温暖、湿度等等条件配合,仅仅是因缘聚合也不够,还要有「方便」,也就是需要耕作的福德,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果实」,并且就有消除饥饿的「能力」和「事业」。

就像是这样的比喻,想要成为一个大乘修行者,就需要具备「因」、「所依」、「助缘」、「方便」、「果实」和「事业」等等六个部分,就像是种田一样,要成为一个大乘行者,就需要这几个部分。

平时讲到一切众生都可成佛、可以证悟,因为我们有如来藏,我们可以消除违缘障碍,具足顺缘,也就能够证得菩提之果,这样的如来藏,称为佛性也好、自性住种性也好,其实三界众生都具备了,不分身形大小、肤色差别,都具备佛性。

但仅是这样还不够,由于众生暂时的所依身的不同,因此会产生「是否有解脱机会」的巨大差别,譬如畜生道中的鸡、猪、狗,很难拥有修持解脱遍知佛果的机会,最好的所依身就是暇满人身,也就是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宝。

一般身为「人」,并不代表就具足人身宝,一定要具足十八暇满,才足以称为「暇满人身宝」。现在很多人会问说,现今人口越来越多,为何讲述道次第时,还要说「人身难得」呢?我想这是因为不了解「人身宝」之真实含意,此处之「人身宝」并非泛指所有人类,而是「具足十八暇满人身者」。

一般身为人也很好、很不错,但之所以称为人身「宝」,就是因为很难得,十八暇满是很难得的,可以从「数量的难得」和「譬喻的难得」两方面来了知。曾经龙钦饶降所著之《心性安息论》中有提及十六还是十八种无暇,这也有道理。有些人虽然具备十八暇满之基础,但因为暂时缺乏助缘,也很难修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错用能力,比没能力还糟糕

总之要了解到,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具备分辨善恶、取舍的能力。可是目前为止,我们错用了这样的能力,将此能力完全用于自身的利益和损失上。

若将此能力用于自身究竟成佛的利益上,那也不错,

但往往我们将重心放在了暂时的利益上。最严重者,还会因为自己之利益而杀害或利用其他众生,譬如为了口腹之欲,而去食肉,为了吃肉,就要杀害生命,并且切肉剥皮、将内脏取出,这真的很可怕,我都不知该用何种语言去形容。

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却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

因此到现在为止,我们有分辨取舍的能力,但我们却将此能力错用在造恶的事情上,这样比没有能力还更糟糕。你看动物,虽然不如人类聪明,没有人类分辨善恶的能力,但至少他们不会像人类一样对世界造成那么大的破坏。

我们都认为狮子、熊、老虎很可怕,之前我们在德里举办环保会议时,讨论到「保护动物」议题时,很多堪布、出家人都问说,「为什么要保护老虎?老虎会吃兔、鹿等,还不如任其灭亡还好些。」

后来环保演讲者就很无奈,来到我面前说,请帮忙把保护老虎用佛法道理讲述一下,来劝说堪布和la ma们,我当时绞尽脑汁,不知该怎么用佛法观点解释,只好说「老虎如果真的那么该死,不用保护而任其自生自灭的话,那么为什么佛陀还要舍身喂虎呢?」



■  战争难道是老虎打的吗?

我真的觉得,老虎是很可怕,但比起老虎,人可怕多了,战争是老虎发起的吗?是人,环境也是被人类破坏的,因此我想,最可怕的是人类,若要灭亡,应当是人类该灭亡。人类虽然具备特殊的智力、能力,但是错用了这样的能力,不仅伤害了人类自己,更伤害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是不可思议的大的。

因此,我们也不能说身为人就足够,还要担当起做人的责任。

平时我们都会说地球上的主人是人类,但仔细想想,地球上的主人应当是动物,科学家们说在人类还未出现于地球前,动物已经有了,真正地球的主人,应当是动物。我们不能因为有智力而为所欲为,而是应该保护利益所有生命,因此我们一定要让暇满的人身有意义,要做到自利利他之事。

为了达成自利利他的目的,因此如同之前讲到种田的比喻,需要水、肥料的很多助缘条件,我们也需要依止善知识,一位能够指引我们正确修持道路的善知识。

讲到依止善知识时,一般会有很多困难,很多国外弟子有很多疑问,会来到我面前问说:「我的上师在哪里?请你告诉我上师是谁?在东南西北哪个地方?」好像要我真的指给他看一样。



■ 找不到上师时,先想想自己愿力够不够大

遇到这种情形时,我也没办法指着说:「你上师就在那。」没那么简单的,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称得上具德上师,还要去说其他某人是否具德,那是很困难的。

但若以不同思维去想,例如我们要画画时,可以找得到老师,同样的,想去学乐器时,也可以找到音乐老师,因此我在想,可能是我们渴望得到解脱遍知佛果的心还不够强烈,愿力不够大,所以是找不到善知识。

如果在我们心中,如同往昔大成就者有强烈想要脱离苦海、求得证悟的心的话,一定可以找到一位具德上师。



■  若具备出离心,诸佛菩萨会蜂拥入你心门

因为诸佛菩萨都在等待利益众生,在等待着我们,但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现在像是门关了,外面的人无法进来,因此是我们自己将信仰的门关了,在外面的诸佛菩萨因此进不来,若打开时,诸佛菩萨们会蜂拥而入的。

因此若是具备真正想要出离、解脱之心,一定会找到很好上师。

但有时我们会将「依止上师」搞复杂了,想得太多,甚至把它当成一门学问在钻研,但我相信只要有渴望解脱之念,一定会找得到上师。就如同学画者想要拜师一定找得到画家为师。只要有努力愿力,即使在末法时代,也一定找得到上师。

噶当派祖师也说过,善知识有两种:「教学佛法」的善知识及「引导实修」的善知识,教学佛法的善知识学识渊博,因此能够给予很多教授,跟随好好听闻就可以,会得到很多知识。

而引导实修的善知识,一定要是一位知道何谓取舍,能够让学生完全信赖依止的上师,这样的上师,就必须要有修有证,只是嘴上会说是没用的,他能以自己实修的经验来教授实修之道,且他的心和法融合为一,这就是引导实修的上师。

一般教学佛法的善知识,就算心上并没和法融合,但他如果很会说法,那也是可以依止的。

我常在想,对初学者而言,要先知道什么是佛法,该如何修持,要点是什么等等,因此就像是学校老师教导学生一般,初学者要先找到一位老师,学习「什么是善知识、如何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等知识之后,再去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能够引导实修的上师,才比较好。



■  先了解什么叫「上师」,再去找上师

如果都不知何谓「上师」、及上师的「条件」和「依止之法」,就冒然地依止某个人的话,是很危险的,首先你根本分辨不出对方是否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识,即使依止的上师条件很好,自己是否能够把握、能够正确地依止也还是个疑问。



彼方便者即教授

善知识够帮助我们什么?是不是全部都是善知识的事情,自己什么都不用做?譬如维修机器的人一样,只要把坏掉的东西交给他,他就帮你修到好,自己什么都不用做。

上师不是一个维修员,其实他唯一能够帮助你的,就是告诉你如何去修,给予教授。这就是他的工作。他也不可能跑到你的大脑里,修补你坏掉的部分,接上断掉的神经线路,首先他做不了,而且修复大脑其实也没用。

我们所要说的佛法,是利益到今生和来世的,不是将此生的脑袋修补就好。因此要知道如何依止善知识,并且正确地遵循他的教导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一句话说:「外在老师是善知识,内在老师是善巧方便。」外在的老师、善知识,就是指说法者、给予教授者,内在的老师善巧方便,指的就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自己要实践上师所说的,将佛法用于对治烦恼,调伏自心,学到一个法门也好、两个法门也好,都要尽力放到自己心中而去实修,这是非常重要的。



■  具备了上师的功德,才是「师徒之心无二别」

不要变成「敌人在西,多玛放到东」或俗谚说「敌人在西,炮却打到东」,也就是要用在对的东西上,也就是将上师所说的,用在对治烦恼上,也由此来建立起上师与弟子间的关系,由此上师才能帮助到弟子,很多形容例如「上师摄受弟子」的情况才会发生。

噶举传承中常说:「师心我心无二祈加持。」上师和弟子之心无二无别,有些人以为是把两人的心脏想办法合在一起,好像要缝在一起。

所谓的「无二无别」,是指上师心中的慈悲、学问、菩提心等功德,弟子也试着在自己心中也生起这些功德,当有天真的能跟上师一样,也具备了和上师一样的慈悲、智慧等等功德的话,才是「师徒之心无二无别」。

重点还是实修,非常重要,没有实修的话语是死板板的,有实修的话语是活生生的,例如一个总是生气的人说出的忍辱一样,是没有任何力量的,若说的跟做的一样,才有力量。



果即圆满佛陀身

「证悟的果位」有很多说法,譬如五道十地、声闻独觉的果位等,会解释很多,例如哪几地还未证悟空性,哪几地时才证悟空性等等,但说的天马行空,自己却一点证悟也没有,只是学问理论而已。

要说果位,其实不难,谁都会说,也就是苦果,谁都不想要,乐果,谁都想要求取,这一点谁都知道,即使昆虫蚂蚁也是如此地在寻找快乐、避免痛苦。然而

最大问题是说我们虽有离苦得乐的心,但却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寻找快乐和消除痛苦。



■  「遍知佛果」不是一尊坐在佛堂中的佛像

因此想要得到好的果,就要从因上着手,从「分别善恶」开始去做,譬如种田者为能丰收,必须付出多大代价,真的必须早起耕耘,连种田都必须如此,我们现在要获得能利益一切众生的究竟果位,为何还不去努力呢?

农夫种田的过程和结果是能被看到的,然而,我们却搞不清楚什么是解脱的果位,到底好在哪里,都不知道,比起这样蒙昧的修持,那还不如去吃一颗苹果或橘子来得实际。

我们以为「遍知佛果」就是那一尊坐在佛堂中的佛像,但我们真的不知道真正「解脱遍知佛果」之真意和重要性,也就无法生起真正想要解脱的心。因此必须要知道重要性,生起出离心,修道的根本就在于出离心,出离心的生起,就在于对于解脱利益的了解。

第一个条件要有出离心,而且所谓证悟和究竟果位并非为个人,而是为一切众生,所以,那念解脱的心,是很强烈的,是一种「非解脱不可」的心,而且是当下就要解脱的心。

所以噶当派祖师说,修行解脱是想到就要去做的事。如果是今天想,但明天或以后才开始去做的话,那永远无法开始。因此,了解解脱的利益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讲到要具备六个部分。

时间过了,今天感冒了,下午时间不记得了,下午时间是三点到五点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法王课程:解脱庄严论

第二堂课 时间:2014年1月21日下午15:00至17:30

地点:德噶寺大殿、第一届谶摩比丘尼辩经法会

首先向大家说一声下午好,第一天的第三堂课继续开始,因为我感冒了,再加上早上讲了很多,现在觉得全身无力,可能没有办法讲解的很好,那么这次要将《解脱庄严宝论》全部讲完可能会有点难,那么尽量的讲解完一些。



■  要想着「轮回是一场病」

论中说:「万法归摄在轮回和涅盘两者中。」或者,法也可以分成「有漏」和「无漏」两种,「有漏法」是指「轮回」,「无漏法」指「涅盘」。

一个寻求解脱的行者要修持的法,称为「四谛法门」,当中「苦谛」和「集谛」两谛属于「轮回的果和因」,另外「灭谛」和「道谛」两谛属于「解脱的果和因」。

平时辩论的时候,会讨论到:一切法是否就一定要是轮回和涅盘其中之一,除了这两者之外没有其他?或者讨论到山河大地、房子、瓶子等等事物,是不是轮回呢?曾经来自多麦地区的格西罗桑巴滇和格西些若嘉措两人,辩论瓶子是否是轮回,辩论了很长时间,不过在这里也不多讲了,总之在讲到〈摄事分〉时,也就是无着菩萨著作的《瑜伽师地论》中的〈摄事分〉举病人为例,来讲述四圣谛。

例如一个癌症病患,他有许多病毒、癌细胞,这如同是「集谛」,发病带来的疼痛如同「苦谛」,透过治疗后恢复健康状态如同「灭谛」,仅仅是暂时断除疾病还不够,要有方法不要再复发,这里的方法就如同「道谛」。

〈摄事分〉提到:「诸有病者诣良医所。但应寻求尔所正法。诸有良医亦但应授尔所正法。」这就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接着说:「是故更无第五圣谛。」而四圣谛就是像之前说的轮回和涅盘的两双因果关系,因此一个想要解脱的行者,必须了解而且要修持四圣谛。

噶当派祖师柳素瓦格西也说过:「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佛所说之教言,和阿阇黎、智着所著作之论典,其经函数量如同须弥山一样广大,而这一切经论内容都不出进入和出离轮回。」意思是,一切经论阐述的内容,不外乎就是轮回和涅盘之法。

总之即使要修持皈依境,一定要无误地了解和实修四圣谛,这是非常重要的,透过修持四圣谛而渐渐明白取舍,要不然若不知道该怎么取舍,想要好好修持皈依,是会有困难的。

再讲到轮回和涅盘本性、行相、性相时,遍知贝玛噶波曾讲到:「内在不变的本性是『胜义谛」,外在表相的变化是『世俗谛」。』从其空性的本质来说,二谛是无分别的,但是因短暂的表相,而把二谛分开,有些人会说,二谛是一体二面,也有些人说不是一体也不是二面,总之有很多不同的讲法。



■  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一体两面

第八世法王噶玛巴米觉多杰曾说:「二谛在不被观察、分析的时候,是一体两面;被观察时,则超越了一体两面。然而,如果暂时要论述二谛时,说超越一体二面的关系,那就无从论述起。

因此,在论述二谛时,可以将之暂时属于不被观察、分析之时,因此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总之,针对二谛有很多的不同说法,然而无论是世俗谛的本质或胜义谛的本质,都是空性,因此,两者没有差别,但是表相上确有所差异。

因此若用举例来理解,会比较容易,例如「水」和「冰块」,冰块的本质是水,但冰块的表相和水有所不同,这也就是会说「分别念即法身」的道理所在。

有一种说法是:「佛陀心中具有的法性是法身、自性身,然而众生心中具有的空性不是法身。」的确有时我们会把空性称为法身;无论如何,当我们听到「法身」和「分别念」时,会认为分别念不好、法身是好,也就是会觉得空性比分别念好,但真正观察后,会发现两者其实本质相同。想一想,我们不能够说「我要空性,不要分别念、要把它扔掉」,因为它们两者是同体的,如你扔掉了分别念,那同时也把空性也扔掉了。

论中讲到「能用譬喻来说明“迷乱相”吗?那就像是睡觉和梦境。』睡觉是无明的比喻,梦境是显现六道各种相的比喻。



■  业力与烦恼中,没有真快乐

「再提到『迷乱』有什么坏处呢?坏处是你会痛苦不堪。」

其实在这个世间上有很多看似快乐的源头,看上去是快乐的,但是实际是痛苦,这在《中观四百论》中有讲到。总之,在业力与烦恼下,没有办法得到究竟的快乐。

自从有人类以来,为了得到快乐,不断去努力寻找各种方法,尤其是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开始,物质科技发展,让我们寻求快乐欲望越来越增大,期望有一天能够满足,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有「究竟快乐就是这个」的满足。我们总是对于已经拥有的不满足,还是想要更好一点的,更加精致的。总之从以上这点我们可以看的出来,我们还是没有得到一个究竟真实的快乐。

过去很多科学家和政治家有这样的看法,他们会说,未来当科技发展到一个程度后,每个人想要什么都可随心所欲地得到,那个时候人们就会知足了,但我觉得不太可能。譬如过去偏僻乡村里可能没有现代设备,后来有了道路、车子、房子、商店等、刚开始觉得很好,很不错,但之后还是不会知足的。有车子也不行,因为想要换更好牌子的车子。总之,人的欲望是无尽的,但是世界自然资源是有尽的,所以有限的外在物质是无法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外在物质无法让人知足或感到究竟快乐。



■  最严重的是「假的快乐」

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不真实的事情。譬如一件衣服说是名牌,结果是假的,这个我觉得还好、伤害不大,最可怕的是食物也有假的,药也有假药,所以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可看到,很多人被假衣服、药品和食物所欺骗。然而我觉得其中更糟糕的是什么呢?就是「假的快乐」。

所谓「假的快乐」,也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快乐,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快乐的,但本质上不是快乐,我们一直被这样的假的快乐所欺骗,所以我们离真正的快乐是很远的。因此,要想到佛陀曾说到,对于我们一般以为的快乐,要去观察和分析,看看是不是真正的快乐。

例如扛东西,当放在左肩时,久了会觉得很痛苦,当移到右肩时,会短暂觉得快乐,但这只是把痛苦短暂纾解一下,我们会以为这样的纾解,也就是之前的痛苦消失,而之后痛苦还未发生的空隙,就是真实的快乐,但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应当要去寻求真正究竟的快乐,不要被短暂的假的快乐所蒙蔽。

讲到噶举祖师密勒日巴曾在山洞中闭关修行,她的妹妹琵达去见他,刚开始没有认出来,后来听到声音,才认识的,妹妹一见到他非常惊讶,觉得「你妹妹我也是个乞丐,怎么会比我生活的更惨呢?」因为当时乍看认不出来,绿毛毛的,像是动物一样。

当时密勒日巴讲到:「你看到我吃的东西可能和猪狗没有两样,衣服、样子也是,即使是仇人看到也会流泪的,但我的心就如同佛陀一般,非常快乐、满足。」

这个时候琵达就说:「你的这种苦修或许是很好,但是没有人是像你这样苦修的,为何自己给自己这样的痛苦呢?你看看其他那些大师,头上撑着伞盖,又有很多功德主供养。」

从这里可以看到,妹妹琵达当时是以世间快乐的看法来定义,而密勒日巴追求的是究竟的快乐,不在乎短暂的快乐,所以持之以恒地在实修中去追求究竟的快乐。他就是因为具有这样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如此修持,如果没有信心,是承受不了这样的方式的,就算硬撑着去修,也不会有任何意义的。

从这点我可以看的出来,我们平常以世俗观点认为的快乐,事实上不是真实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究竟的快乐,所以当时密勒日巴自己苦修时,具备非常大的勇气和信心,可以寻求到究竟的快乐。



■  为了大目标,记得放下小事情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所有人应该要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样去苦修,这样去修持很危险,说不定一个礼拜就会往生。要能那样修持,自己是要有一定修持程度的。

那么我在这里和大家要说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会为了一件小事,而舍下了大的事情。为了究竟的广大目标,要有持之以恒的力量,直到达成目标之前,不要被眼前的暂时微小的好处所动摇和迷惑。



「从来何时起迷乱呢?从无始轮回起即迷乱。」

讲到轮回是否有尽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不承认断灭种性的人认为,众生本具佛性,只要消除逆缘、具足顺缘,没有众生不会成佛的,因此轮回是有尽头的。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去努力的话,那么轮回还是没有尽头的。一般讲到轮回无尽头,是因为众生的数量无法数尽,所以很难讲说什么时候,就是个尽头,但以个别生命来讲,譬如札西这个人,或者一匹马、一只狗等时,是都可以成佛的,这时轮回就是有尽头的。总之,有很多种说法。

《入菩萨行论》中有提到:「为利诸有情,无量佛出世;我因众罪过,未逢佛教化。」过去已经有无量佛菩萨都出世,但因为自己不努力,都未能蒙佛教化而解脱。但如果有去努力的话是可以成佛的,在《入菩萨行论》:「所有蚊虻蜂,乃至诸虫类,若生精进力,亦证大菩提。」即使蜜蜂、昆虫等,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佛。

所以总之个人只要去努力修持,轮回是有尽头的,但不是说到一个时间所有人就突然全部成佛,并没有这样一个轮回空尽的时间点,重点还是要自己去努力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佛。

「现在详细讲述支分,其中首先:因者即是如来藏。那么,要从这迷乱自性的轮回中解脱出来,就需要证得无上菩提。若想:我们这些下劣的补特伽罗虽然很精勤,也能获得菩提吗?答曰:精勤地修习怎能不获得菩提呢?因为我们所有众生都具有成佛之因:如来藏的缘故。

此亦如《三摩地经》云:如来遍藏于一切众生中。

《小涅盘经》亦云:一切众生即是具有如来藏者。

《大涅盘经》云:譬如酥油遍存于乳中,如来藏也遍存于一切众生之中。

《庄严经论》亦云: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像这样的如来藏有很多不同的事相,有些说无遮空性是如来藏,有的人会说自心本性、光明本智就是如来藏,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就像上面讲到酥油遍存于乳中,因为本质中有酥油所以就能被提炼出来。如果刚开始本质中没有酥油就不可能被提炼出来。

所以同样的成佛的本质我们是有的,所以说有如来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那么,因何理由众生具有如来藏呢?即因:

    ·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生故,

    ·法性真如无差别故,

    ·和一切众生具有种性故。

因此具有三因故,众生具有如来藏,此亦如《宝性论》云:「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其中,

1.第一所谓「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生」者,佛陀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空性,而彼空性遍满一切众生故,众生具有如来藏。

2.所谓「法性真如无差别」者,佛陀的真如和众生的真如没有贤劣、大小和高下的差别故,众生具有如来藏。

3.所谓「一切众生具有种性」者,诸众生住于五种佛性中,云为何等?摄颂:「断灭种性不定性,声闻种性缘觉性,以及大乘之种性,五种皆摄佛种性。」应予了知。

所谓「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生」,很多人会觉得,瓶子也是空性,也可以说是法身,那么瓶子也能成佛。一种说法是,众生因为具有空性与如来藏,可以成佛,但瓶子只是物质,所以无法成佛。

另外,这里谈到断灭种性时,《庄严经论》中说:「一向行恶行,断善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透过六个部分说明。其中「善少亦无因』是指完全没有成佛的因,但这样的说法,依照《解脱庄严宝论》的解释,并不是说完全不可能成佛,而是相对于其他种性,成佛的路上时间比较长,比较难,所以才说没有办法成佛。

·断灭种性者,是指按大阿舍离无着菩萨所言,彼等具有无惭愧、无羞耻、无慈悲等六种法相者。即如云:「虽见轮回诸过患,不胜丝毫厌离心,虽闻佛陀之功德,不生丝毫敬信心,无惭无愧无慈悲,尤造罪业无忏悔,具此六者无佛缘。」

《庄严经论》亦云:「一向行恶行,断善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总之具有有上特征者说断灭种性,当然,这里的密意是指他们将长久地耽搁在轮回之中,并非是永远不能获得菩提,即如果精进也能获得菩提。此亦如《大悲经》云:「阿难,若有众生无涅盘善根,若能缘念佛陀,乃至于一花散于空中,我说是人乃具涅盘果,尽涅盘际,究竟涅盘。」

·不定种性者,是指观待外缘者,即诸凡依止声闻乘善知识,或结交声闻友伴,或见到声闻经典而对于声闻生起信心,其将成为声闻种性并获得声闻,若是值遇缘觉或大乘的机缘,他们将成为缘觉乘或大乘。

·声闻种性者,诸凡畏惧轮回、敬信涅盘、悲心微小者即是彼等,如云:见轮回苦生畏惧,于涅盘而极诚信,于利有情不欢喜,具此三征声闻性。

·缘觉种性者,诸凡具备那三种特征外,我慢极大、阿舍黎秘密和喜好独居静处者即是彼等。如云:厌离三有欣涅盘,慈悲微小增上慢,阿舍黎密喜独居,智者知是缘觉性。彼声闻、缘觉二种性,趋入彼等乘后苏然也是会获得各自的果位,却并不是真正的涅盘,那么那时他们是如何安住的呢?乃依于无明习气地、以无漏业执持意自性身而安住。然而那时因有无漏三摩地故,彼即是涅盘,是以意想而安住。

那么,如果不是真正的涅盘,则佛陀宣说彼二道就是不合理的了?答曰:是合理的。譬如,诸商人由南瞻部洲前往大海取如意珍宝,途中于大旷野荒漠疲累欲绝,即想:我不取宝了,对于诸欲退反者,大商主以神通力幻化了一座大城郭以让他们休息。

如上,心力微弱的有情听到佛陀的智慧便心生怖畏,对于心想成佛甚为艰辛,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欲趋入或欲退反诸众、宣讲了此声闻二道,以使其在声闻的果位上休息。《法华经》云:「如是声闻众,自谓得涅盘,佛则言彼等,休息非涅盘。」

彼等有情在声闻的果位上休息,如来了知后,便策励彼等成佛。

复次如何策励呢?以身语意而策励,即心放射光明,照处彼等声缘之意生身,使其从无漏三摩地中觉醒,然后示现身相,说如是语而策励:诸比丘,汝等现已近于如来,应观待、证取之!

彼《法华经》中亦以偈颂云:「故吾今告汝比丘,仅此则非为涅盘,汝等为一切智故,当发伟大正精进,将获一切智之智。由是策励故,彼等声缘开始发菩提心,经于无量劫行菩萨行而成正等觉。」《圣楞伽经》中亦如是宣讲。《法华经》亦云:「彼等声闻非涅盘,由行殊胜菩提行,此诸声闻皆成佛。」

·大乘种性是如何呢?摄颂:类别种姓与异名,超胜余者之理由,行相征兆此六者,归摄大乘之种性。

种性的类别有二,即:

1.「自性住种性」和

2.「清净修种性」。

宣讲彼等种性各自的体相,首先:

1.「自性住种性」,即出生佛法的能力自无始时即具备,是法性而获得。

2.「清净修种性」即比出生佛法的能力由往昔串习善根而获得,

如是两类都是具有佛缘者。

种性名称的异名,也称做「种性」或「种子」,也称做「界」,或称做「自性」。

超圣其余种性之理由,由于仅仅是竟除烦恼障而成清净种性的缘故,缘觉行者是下劣种性,由于净除了二障而成为清净种性的缘故,大乘乃是超胜种性。因此彼大乘种性是超胜其余种性,无与伦比种性之行相,即种性已苏醒和未苏醒。其中种性已苏醒者,即果已清净成就而见到征兆,种性未苏醒者,即果未清净成就而未见到征兆。那么,彼种性以什么助缘而得到苏醒呢?若「远离违缘」和「摄受顺缘」就可以苏醒种性。若与此相反即住于未苏醒种性。



其违缘有四:

    ·    生于无暇

    ·    放逸无度

    ·    入于颠倒

    ·    障道罪业。

种性苏醒的征兆,在《菩萨地》中提到分别有六度分别苏醒的征兆,讲得非常仔细。另外此论的很多版本,在四种违缘的第二个都写错成「无有习气」,正确应该是「放逸无度」。为什么知道那是错误呢?因为在《声闻地》当中有很清楚的说明,第二个就是放逸无度。



顺缘有二:

    ·    外在宣讲正法的他缘,和

    ·    内在如理作意欣乐善法等。

种性之征兆:即能表明是菩萨种性的征兆,犹如《十法经》所云般:「由诸征兆知,具慧菩萨性,观烟知有火,见鸥即知水。」那么征兆是如何呢?所谓:不观待对治而身语自然调柔,谄诳心极其微小,慈愍喜爱有情。如《十法经》云:「无粗暴蛮戾,舍诸谄诳心,极喜爱有情,彼即是菩萨。」

这里《十法经》的「无粗暴蛮戾」是指身体行为上没有粗暴的举动,语言上也没有脏话粗语,「舍诸谄诳心」是指心上的调柔。

另外,在做任何加行之前,对有情生起悲心,信受大乘法,于难加行不加计虑而安忍,如实行持波罗蜜多自性之善如《庄严经论》云:「加行前悲心、信受并安忍,如实行善法,知是种性征。」

如是五种种姓中,具有大乘种性者是佛的近因,声缘和缘觉种性也能最终获得佛果故,属于远因,不定种性,有些是近因,有些是远因,断灭种性,也只是密意久远,并非永远不能证得菩提故,属于极远因。因此,有情具有彼诸种姓故,有情即是具有如来藏者。

如是以三因宣讲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复次以何譬喻而具有呢?犹如银矿中有银在,或芝麻中有芝麻油在,或牛奶中有酥油在一般而具有。这三个比喻,银矿中有银是极远因的比喻,芝麻中有芝麻油是远因的比喻,牛奶中有酥油,是近因的比喻。一个比一个容易。因此,犹如银矿可以开采银子,或芝麻可以榨取芝麻油,或牛奶可以提炼酥油一般,有情也可以修证佛果。

《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第一品:宣说因如来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