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 净公老和尚主讲(仅供修学参考)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诸位同修!《楞严经》我们先后大概总讲了有十遍以上,同修们对于这部经都非常地欢喜,《楞严经》不算太长,这一次的《楞严经》从头讲起。那么今天我们头一天开讲,我们开宗明义,先要把经题给诸位介绍出来。

本经的题目很长,一共有二十个字。经题长,包含的意思就相当地丰富,《楞严经》至始至终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你像《法华经》在分量上与《楞严经》是差不多的,字数是差不多的,六、七万字。但是,《法华经》里面有二十八品,而《楞严经》没有品,自“如是我闻”到后面“信受奉行”一气呵成,是一篇大文章啊。而这一篇大文章,完全是依照这个题目来作的,题目就是这个经题,二十个字,除了那个“经”的一字是通题之外,别题有十九个字,也就是依照这十九个字作这一篇大文章。如果要照字数来讲,拿今天人的眼光来看,还不算太大,为什么呢?只有六万多字。


现在请诸位看这个经本、经本的经题。这个本子上用的经题很省略,不是完全题目。同时这个本子,当时翻印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译经的人、证译的人、笔受的人它上面都没有,都省略掉了。那么这个在我们讲经的规矩上,是一定啊要把它讲出来的,那么凡是省略掉的部分的,我都可以给它写在黑板上,所以这黑板上面就是一个完全的题目。


这个题目,我们一共分做八段来讲。为什么分八段呢?诸位一看底下简单的注解就晓得了,佛经的选题,这老同修们都晓得,七例选题。七例里面是人、法、喻。那么本经,在七例里头,是属于具足例题。就是人、法、喻都有。我们先将这个人、法、喻,就题目当中将它指出来。


“大佛顶”三个字是比喻,将这部经比作“佛顶”,“大”这个字是赞叹,赞叹的话。诸位要晓得,佛,三界之内最尊、最贵,再没有比佛更尊贵了。可在佛的身上,佛的“顶”是最尊贵的。
那么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就能想象这部经的地位,这部经就像佛的佛顶一样,所以这部经,在过去无论是学佛或者是不学佛,几乎凡是读书人,没有不读《楞严经》的。不但这个意理妙啊,在文字上也是第一流的文章。古德从文学这个文字的立场上,常将《楞严》比美于《庄子》。我们晓得《庄子》在文学上是属于第一流的文章,那么这是讲文辞之好,是一切经都比不上的。那么当然这个笔受的人很有关系,房融是个文学家,以宰相之尊参加译场,笔译、润文当然是跟一般翻译情形是不同的。


题里面的“如来”,如来是证了“果”的人;题里面有“菩萨”,“菩萨”也是人,菩萨是证得“修行”的人。一个是“因地”的人;一个是“果地”的人。那么就是这个题目里面有“人”,有“喻”。


“密因”是法,法里面有四种,就是“教、理、行、果”。所以“密因”在这四种里面是属于“理法”。


“修证了义”,“了义”是属于“教法”。我们常常讲“教”的时候,你看“四义法”里面就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么这部经是“了义法”。


“万行”是“行法”,“万行”就是讲的“六度万行”。“六度”是万行的纲领。


“首楞严”是“果法”,就是修行所证的“果”。


所以在“法”里面,“四种法”都非常地完备——“教、理、行、果”,所以从别题十九个字,你能把这一部经的大意就可以看出来了,它在佛法里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的话,它是完完整整的。经文虽然不长,这个义理相当地完整。


这一部经无论在佛法里头学哪一宗、哪一派,也可以说是共同的科目,是在“教理”上的共同科目。它的普遍啊,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唯识》。《唯识》在教义上也是共同科目。学佛的人,不读《唯识》的人很多,但是不读《楞严》的那太少了。那么由此可知啊,在这个教义上面,《楞严》已经取代了《唯识》了。


由此可知,这部经在中国一千多年来,为我们中国人所喜爱。那么说到喜爱呢,当然深契中国人的机啊,所以能够得到我们这样地尊重它、喜爱它,因此,历代弘扬《楞严》的人特别多。
《楞严经》的注解,我们不要说今人的注解,古人的注子将近一百种之多,我晓得的差不多就将近有九十种,还有我不知道的呀,我所看到的呀大概有三、四十种,那么这是古注里面代表的注疏、最好的注疏。那么现在也有几种注子呢在台湾最近几年在翻印流通,便于学习。流通得最普遍的要算是圆瑛法师的讲义。


圆瑛法师是近代人,这位老法师他的一生的功力啊都在《楞严》上。从他这个序文里面看,他二十几岁就留意于《楞严》、听《楞严》、研究《楞严》,他到六十八岁开始写这个讲义。讲义写成了之后,那么接着写一部《圆觉经》讲义,他老人家就圆寂了。所以《楞严经》讲义、《圆觉经》讲义是圆瑛法师一生当中,可以讲是他的代表作,最成熟的作品,与圆瑛法师一生弘法利生、行解相应。我们从他讲义里面去看啊,依旧脱离不了古人的范围。由此可知,注解经相当不容易。


那么他这个讲义的好处,深入浅出,便利于初学。古人的注疏都有相当的深度。在文言文没有相当的基础,文字上就是障碍,所以我们有这个圆瑛法师这部讲义啊,对于今日之下的学人来说,那是有很多的帮助。读了他这个讲义之后,再要研究古人的注疏,那就方便多了。


但是这还不是入门正确的办法。入门正确的办法是什么呢?是要熟读经文,跟诸位说要背诵经文。经是佛说的啊,个人的注解是代表他个人的心得,他的看法,不是佛完整的意思。一百家的注解,当然,这一百家不一样的看法。如果看法都一样,那个人已经写出来了,何必还要重复呢?重复也没有人看了,也没有价值了。


过去我们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他老人家也有一部《楞严经》的注解,但是他可不是按照这个经文逐字逐句来解释,他不是,他是选择择要地拿几段来解释,那个题目叫《楞严摸象记》,是瞎子摸象的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古来大德的这些注疏啊都是瞎子摸象啊。所摸到的那一部分都是真实的。


因此我们读《楞严》不要有成见、不要随着一家的注疏去走,我们要跳出这个圈子之外,以很冷静、客观地观察各家的讲法,自己做个参考、做个比较,才能够看得出点真实。当然,最好呢是要实证,实证那就是要从背诵下手。古来的这些大德,研究《楞严经》的,能够背诵的人啊都不少。那么在今日之下我们……


六度万行,六度是“万行”的纲领;“首楞严”是果法,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的海仁老法师,这是一生啊研究《楞严经》的。他是前年过世的,好像是去年(还)是前年过世的?去年过世的,九十多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他在香港教学生《楞严经》,跟他学的不多,只有五六个人。为什么呢?条件啊太苛刻了,就是一定要背《楞严经》。你《楞严经》不会背呀,你就不能入他的门。入他的门,他要考试,念第几行马上就要背下来。你背不下来的时候,他不收你做学生,所以他的学生,对《楞严经》都背得很熟。不但要背经啊,还要背注解。他选择的是藕益大师的文句,就是《楞严经文句》,连经文连注解都要背。也不容易啊!还有五六个学生,还真能背得下来啊。

这个经题是一部经的总纲;经文呢,这是一个经题的细目啊,所以全经的要义啊就在经题的里面。不但《楞严》如此,一切经啊都不例外。所以日本人呢,他喜欢偷懒,他不念经文,他就念经题。为什么呢?经题就是一部经的代表了嘛。所以你到日本去参观,他们念的什么?“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念经文他念经题,“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搞这个。

诸位要晓得,那个经文熟透了,受持经题啊就是受持全经。经中之意完全都不晓得,经题起不了作用啊。为什么呢?一切大乘经,它的要义啊都是教我们“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啊。经题、经文皆是文字般若。如果义理要不透彻,怎么能从这个文字般若里头起观照的功夫呢?

所以诸位这一点啊一定要记住:不能起观照的功夫,于“行”就不相应。我们常常讲,“行解相应”啊,不相应啊就得不到利益,就得不到功德,功德、利益呢一定要从相应里面来求。一定要晓得观照的功夫啊!唯有观照的功夫才能够实证啊。你像《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不是浅啊,“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到彼岸,到了家的智慧啊,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叫“般若波罗蜜”啊。“行”是什么?“行”是修行,是起作用啊。最圆满的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啊。

怎么个“行”法呢?观照。“照见五蕴皆空”啊,观照啊。大乘佛法的功夫都在观照之中,所以诸位要是懂得观照,那你就是头头是道啊;你要不晓得观照啊,处处成障啊,你的障碍就多了。那么我们修行这么多年了,有成就、没有成就,就在“行门”里头有没有观照的功夫啊。

佛法里面常讲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是什么?念是烦恼、是障碍啊。烦恼、业障现前了,不要紧,没有关系。为什么呢?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生死凡夫啊,那个烦恼、习气不是一下子就断掉的呀,它会时时刻刻起现形的;起现形不要紧,要紧的是什么呢?就是般若观照的功夫。为什么呢?观照一起来呀,烦恼立刻就止住、就降服住了,那个就是功夫啊。妄念常常起啊,观照也随之而起。功夫用久了,观照就得力了,妄念就少了;妄念少啊,心自然就清净了,这个时候你也就得大自在了。所以那个“观自在”,自在从哪里来?从观照当中这个功夫上得来的。

八万四千法门,从原理、原则上讲,是“一”不是“二”啊,都不例外啊,所以我们对经一定要熟。大经太长了,我们没有办法背诵,这就是我们自己有业障啊。我们的机缘、时间因缘错过了,假如我们要是在个六、七岁的时候,我们的老人呢,就觉得《楞严经》很好,叫我们背诵,跟诸位说,不要三个月的时间就都会背了,小孩背东西快啊。现在我们到二、三十岁以上了,再要背东西,哎呀!叫苦连天啊。四十岁以上的人啊,就不能背诵了,听听就好了。

所以背书这个时节因缘是在十三、四岁以前,那是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所背的东西,只要下的工夫深,一生都不会忘掉。所以这个古人教学,这个儿童上学的时候,老师教他什么?就是教他背书。也不需要讲解给他听,督促呢,督促他念的遍数。小孩很聪明,一、二百字的文章,一遍啊,聪明、能力高一点的,一遍就会背。

我自己本身就是例子。我念小学、念初中的时候,那个国文我一遍就会背。因此怎么样呢?不念书啦!考试之前十分钟,顶多考五科不得了吧,考五科啊十分钟,看一遍,都会背了。应付考试啊,那是绝没有问题,不念书了。但是怎么样呢?第二天就忘掉了。所以,以前那个老师,就是要看着学生,一遍会背,不行!你给我念一百遍!念两百遍!为什么要念那么多遍数呢?不会忘掉啊。我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不这么严格,只是说混过考试就算了,没有这样严厉地督促啊。所以小的时候念那些书通通都忘光了,都还给老师了。

那么在古人教学经验里面告诉我们:天赋高的,一天呢可以背诵六、七百字,不会忘掉,一生都不会忘掉啊;中等的天赋可以背四、五百字;比较上差一点的能够读两、三百字。这是过去教学经验当中的记录啊。那么我们比比古人,我们一天能背多少字呢?我们到底呀是上等根器还是个下等根器?不必问别人,自己试验试验就晓得了。假如说一天背六百字,这个《楞严经》,一百天就够了,三个多月就全都会背了,算不了一回什么事情啊。

所以现在诸位啊,年轻的同修们,你们在做学生的时代,一定要下决心,要背诵!背诵经文,跟诸位说,“三学”同修啊,就是修“戒、定、慧”啊,比念佛、比持咒效果还要大!那么古人为什么提倡这个念佛与持咒啊?好像这个背诵经典的很少啊。诸位要晓得: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心清净了,那一句佛号才得利了。

我们现在这个心乱七八糟的,所以佛号啊念了几十年都不得利。为什么呢?念佛的时候会打妄想,念佛的时候啊六根一遇到外面六尘境界的境缘的时候,心马上就随缘去了,所以念佛不能摄心。念咒也是如此,不得力啊。

可是你要背楞严经呐,那就不行了,那个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呢?你心念一往外缘跑掉的时候,你今天这一段文,你就背不熟了,你一定要专心!你要把一部楞严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你再念佛啊,那就不一样了,句句佛号得力!为什么呢?有这一部大经啊,那真是把心都收回来了,才会得力啊。

所以在背诵经典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就是“戒律清净”啊。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面没有妄念,“诸恶莫作”啊;《大佛顶楞严经》是善中之善啊,你背诵这个经文,那是“众善奉行”。熟透了对你的工作也不妨碍,日常工作照做,心里面在默念着经文,所以这个功夫是不间断的。

熟透了,就有开悟的机缘了。这个开悟就是俗话说:触类旁通啊,在一切境缘里面啊就有悟处。常常有悟处、处处有悟处。经文不能熟记啊,悟处的机会就少;记得越多,悟处就越多、机会就越多,所以说是一定要熟啊,不熟起不了作用。唯有熟透了,这个种子的力量才强,在阿赖耶识里头才有力量将烦恼习气把它压下去;不熟,没有这个力量啊。

古人学佛,人人都是从背诵下手。古代的那些出家人,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啊,国王、大臣没有不恭敬的。他敬你什么呢?敬你的学问、道德。世间的这些学者,世间法里面他熟啊。出世间法他也熟啊……

佛的经典在圆瑛法师、倓虛、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哪一个不是在国学上有很深的基础啊!不读书不能成就啊。

千万不要讲:我现在已经出了家,我还念世间书?好!世间书你没有成就,佛书那个边你也摸不到。李老师在台中教学的时候,从《四书》念起,文言文从《古文观止》讲起。《古文观止》三百篇通通从头到尾讲完,不容易啊!他会下的学生,《古文观止》三百篇都读过,《四书》也是从头到尾讲过几遍啊,《五经》是选择一部分出来讲,国学佛学都有底子啊。我们要不在这上真实地用工夫,绝对不会有成就,世间学说没有基础,那个佛法的时候,那没办法的,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现在一方面读佛经,一方面还要把《四书》、《五经》来补习啊,要常常读诵啊,弥补我们自己基础上的不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赞叹到极处,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名词来说了,不得已用个“大”字!“大”的意思啊。“佛顶”比喻,比喻也有赞叹的意思。把下面所讲这个四法,就是本经里讲的四法,理法是密因,密因是大因,成佛之因;“了义”是教法,“了义教”,大教啊,大乘佛法的教义,一乘佛法的教义;“万行”是大行啊,行法啊,不是单指空谈理论啊,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些理论要行出来,要做到啊,行的教育、实践的教育,实践就是行的教育。佛法最重实践,最重实行。所以要把理论与方法要行出来,自他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首楞严”是果法,大果啊。“首楞严”这三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一切事究竟坚固”,这个也是大定的名称。到经文里面有很长的一段经文专门讲这桩事的,一般的定啊有出有入,入了定的时候有这个定的境界,出了定啊境界就失掉了,有入有出的定啊。楞严大定没有出入的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经里面常常讲的:“摩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种定才叫楞严大定,这个叫真正的定、管用的定。


那么这个定怎么个修法呢?如果要说到修法啊妙极了,说出来也好像不稀奇,太简单了。咱们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的楞严大定,我们心里一直一句“阿弥陀佛”,走着也是“阿弥陀佛”,睡着还是“阿弥陀佛”,坐在这里也“阿弥陀佛”,站在那里也“阿弥陀佛”。这不是楞严大定是什么?可是不容易做到!为什么呢?四威仪当中啊,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没有第二念,才叫做楞严大定,念着“阿弥陀佛”又打着妄想了,这个定就没有了。


所以一般人不晓得,以为什么呢?《楞严经》与禅宗有关系,参禅的人没有不读《楞严》的。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而《楞严》与密宗有关系,也有人把祂大藏经放到密教部里头去了,他就不晓得《楞严经》与净土有关系啊。


《楞严经》这个里头的格局、味道跟《华严》相仿佛啊。《华严》有理论、有方法、有这个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做修行榜样。《楞严经》也不例外,有理论、有方法,里面有二十五个菩萨给我们示范,做修行的榜样。二十五圆通那一章啊,很有味道啊。


《华严》里面是一个人代表,那是代表什么呢?代表的修因,修因一个人啊。《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代表,是代表的证果,这个是不一样的。修因是做学生,学生只许我一个人是学生,除我之外,人人都是我的老师,我的学问才能成就。《楞严经》里面并不是讲修因,而佛是问在会的这些弟子们:“你们是怎么样证果的?”所以他们是讲证果。每一个菩萨代表一种法门,人人所证的果啊,你看看都是第一了,法门无二无别,无有高下了。


只要证到首楞严大定了,那都是第一啊,没有第二啊。这二十五啊就是代表的“万行”,把万行归纳为二十五类,用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如果要是一展开,那是无量无边啊。那么这个二十五类就是依照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是把这个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了这个二十五大类。前面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加七二十五啊。这个二十五类一展开,就是“诸菩萨万行”。“诸菩萨万行”在这个《楞严经》里归纳了就是这二十五大类,所以每一类以一个菩萨来做代表,人人都是修的首楞严大定。


那么二十五位里面最特殊的两位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那么这两位菩萨在《圆通章》里面讲的是全经的精华之所在,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两位菩萨都是代表净土法门,观音、势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右手啊,那么由此可知,念佛法门就是修的楞严大定啊,念佛法门是大佛顶法啊。


很可惜我们不明了这个道理,不能够如法地修行,念了几十年的佛,与大佛顶丝毫不相应啊。你看这多么可惜!那么从这个经从《华严经》诸位也能看到一点消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的目标啊就是在净土。《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楞严经》里面观音、势至也是净土法门啊,真是古人所谓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啊,这个话说得并不过分啊。


这些大经大论,我们要认真地学习;行门呢,就是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把祂念好。如法地去念,有个二、三年我们就变样子了,就能够收到效果;你不懂理论、不懂方法,那是没有办法的,不要说二三年,二、三十年还是不行。


那么理论是不是这样讲讲就能懂呢?不可能!不要说我讲不行啊,十方诸佛菩萨来讲,也不行!为什么不行呢?讲得再清楚我们都听不懂!这个原因呢,是我们有障啊。假如我们自己要把这个障碍去掉了,不必佛菩萨了,世间再笨的人来给我们讲,我们都会开悟。


那么这个障是什么呢?一个字啊,我们的心不诚、不净啊,这是大障碍啊。世间法的障碍也是这个。你看看《礼记》一打开第一句话:“曲礼毋不敬”啊。为什么要学敬呢,去障!学佛的障碍去掉了,德行的障碍也去掉了,事业成就的障碍也去掉了,都在诚敬啊,这个是根本法啊。诚与敬别人帮不上忙啊,诸佛菩萨都没办法,这是要我们自己发心啊,至诚恭敬啊,障碍才去掉。佛法里面你看看,常念的“一切恭敬”,华严号为经中之王,根本法门。


你看在行法里面,十大纲领里面第一句话:“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礼记里头那一句话:毋不敬。诸佛是谁呢?情与无情通通是诸佛,意思就是教给我们,我们眼睛里面所看的、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菩萨。我们对佛怎么样恭敬,对这个境界就要怎么样恭敬,我们能做到吗?做不到啊。


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教什么呢?就是教我们“敬”,没有别的,你只要懂得了诚与敬啊,给诸位说啊,那个大藏经那么多,里头所讲的意思道理啊你全都悟了,就像《坛经》六祖所说的:“慧能自性常生智慧”啊。心里面生智慧,世出世法无所不通达。所以说,不诚不敬,诸佛都无可奈
何,想教也没办法;怎么样讲听不进去,听了不懂。


所以古人教学,从小孩一上学,五六岁的时候教什么?就教他个“敬”。书本上的东西,就是背诵,不必懂得意思,就是叫你背、熟背!背上个几百遍。生活行为上就是讲“敬”,对父母要敬、对师长要敬、对朋友要敬、对一切人都要学恭敬,成就你将来在学术、事业上的根本啊,就在一个“敬”字上啊。所以说是万行( hèng)。这个万行(xíng)啊,也念行(xíng);今日之下念行(xíng),古人读去声,念行(hèng),行(hèng)当动词讲,实际上的行为都是从诚敬上做起。


我们今天修布施,布施里头没有敬意;不但没有敬意,还带了贡高我慢,这在果报上当然就不一样了。佛菩萨修布施,恭恭敬敬地供养啊,平等心地供养,所以才能够成就首楞严大定之果啊。楞严大定是信定,这是如来所修的定,那么到底下我们一条一条解释,讲到的时候再说。
所以这个“大佛顶”都是赞这个四法,这个四法就是如来的顶法,无上的大,指这个密因、了义、万行、首楞严。


“如来”这两个字是佛的十号之一,十种通号之一,将来讲到经文里头再说。通常最浅的一个讲法就说“佛佛道同”啊,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叫如来,就如同古佛再来。佛所证得的理是圆满的,没有欠缺的,所以佛与佛才是真正的平等。心平等了,给诸位说啊,相貌就平等了,为什么呢?那个相啊是心变现的。众生为什么一个人一个相貌呢?心不平等,如果你要看到有两个人相貌一样,大概这两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情都差不多,他平等的。


那么这个事情我在没有学佛的时候就见到了。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我有个同班同学。复员之后我在南京念书啊,同班上又有一同学。那两个同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不相识,但是怎么呢?相貌一样,那个举止态度也差不多。我就把他叫来,我说你有什么毛病,一样一样地。他说:哎!你会看相啊!不错啊!你看得还挺准呢!我说我不是会看相,我过去那个同学跟我相处一年多,他那个毛病习气我深深清楚,你那个面貌啊、走路那个样子很像他。大概你这个心理啊、毛病大概也差不多。所以以后我读到佛经就想到:哎!是很有道理。


佛与佛的心绝对是清净的,所以相貌相同啊。菩萨心地清净烦恼少,所以菩萨的相貌很接近,并不是真正地相同,到如来地的时候才完全相同。那么由此可知,相好、依正庄严从哪里来?从心地里面修来的啊。我们要想依报都庄严,必须要从心地里头认真地去修学,只要真下功夫,相貌会变的啊,相随心转啊。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常常接近的人,有的时候他相貌变好了,有的时候相貌变坏了,善与恶的感应啊。一个人常常修善,相貌自自然然会转变,有光彩啊;人要常常作恶,恶事太多了,人就变样子,脸上也无光了。俗话说啊,快倒霉了,果报就快现前了。这是很粗显之理,很容易看得出来的。所以我们明了这个道理,要求自己真正的福报、求自己真实的功德利益,你需要记住:存好心、行好事啊。决定不吃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啊。何必要做恶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那么“如来”粗浅地讲如此,深一层的讲法呢,从理上讲,《金刚经》上讲得好,“如来者,诸法如义”啊。这句话的理很深。“诸法”是指一切法;“如意”,那个“如”字就很难讲。浅言之,《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天台大师把祂发挥:百劫千如。“诸法如义”就像《法华经》里面所讲的,那个“如”字不能细讲,要是讲的话讲三天也讲不完。《金刚经》上只有四个字:诸法如义。太妙了!

那么通常我们也说,比如说《金刚经》有的时候称“如来”,有的时候称“佛”,那祂是有特别用意,凡是称“如来”都是从法身、理体上讲的,凡是称“佛”呢,是从应身、体相上讲的。


那么《金刚经》在中国流行的最普遍,因此对于佛的十种称号啊是以“如来”和“佛”这两种称号最为普遍,其余八种称号很少。除了是我们读了佛经,或者学佛的人他知道,一般人他不晓得佛还有另外八种称号。


那么什么叫做“密因”呢?这个地方的“密”啊不是秘密,和诸位说,佛法里面没有秘密法;那么佛教里头密宗啊,密宗也不是秘密法。尤其是此地讲这个“密”,这个“密”是深密,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讲了也不懂,那就叫做“密”吧,所以当作深讲,甚深难解啊,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秘密。


秘密那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是正大光明的,邪教才秘密啊。现在一贯道、鸭蛋教秘密传教,秘密一定不是好事情,它不能公开、不能见人嘛。所以,从这个粗浅的观点上,我们就能够理解到:凡是秘密传教的一定有问题啊,不要去相信他。你要是相信他,那真叫迷信啊。凡是正大光明传教的,他都有一番道理的,我们实实在在不能够辨别什么叫“邪”,什么叫“正”,我们从显密里头可以看得出来,所以说秘密传教的,我们不要相信他们。


佛法里面那个密宗,那个也有道理,有些地方他是秘密,实实在在不得已啊。理义太深了,事情呢超越了常情,是根据甚深的教理,超越一般人情的那种修法,绝不是普通的修法。所以对一般人他要回避一点,为什么呢?怕人家看到感觉到奇怪,生毁谤、生迷惑,是为了这个。


那么这是将来讲到大经里面也会讨论到这个问题。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因啊,是成佛之因,成佛这个因太深了,所以称之为密因,“密”这一个字也能够契凡夫、外道、权教、小乘人一些过失。为什么呢?这些人啊不能懂得这种、这个因,凡夫、外道、小乘人、乃至于权教菩萨他们的学问都达不到啊,他们的见解达不到啊,这个确确实实,那么在楞严经里面说得很详细。


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也在读《楞严经》,也在讨论《楞严经》,那这个密因我们晓得了?我们只晓得名称而已。实际上呢,不懂啊。实际上如果诸位一懂啊,现在立刻就超凡入圣了,你几时懂得这个密因了,你的修行不管你修什么行,穿衣吃饭都是修证了义,那个很奇怪了。


功夫成就了的人,你看看永嘉大师,我们过去曾经讨论过永嘉的禅宗集,别人问道的话:“禅师啊!您老人家用什么功夫啊?平常怎么样修行?怎么用功啊?”他告诉我们:“饥来吃饭,困来眠”。人家肚子饿了吃饭,是修证了义;疲倦了睡一觉,是修证了义。他那个就是了生死、证涅槃的。我们越睡越迷惑、越睡越颠倒,那没有用处的。人家懂了义、懂密因,我们不懂密因。


密因是什么呢?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舍识用根”。密因就是指根中之性啊。这个性是佛性,是自己的佛性啊,不生不灭啊,常住真心!一切大乘法都是以祂做因地心,所以才能成就。我们念佛人要以这个为因地心,你的一句“阿弥陀佛”不一样啊。


所以经中常讲: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点都不假。一句“阿弥陀佛”就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小口言之啊,实际上一句“阿弥陀佛”的力量比这个还不晓得大多少倍啊。为什么有这个力量呢?密因!就是一个用根中之性,一个用八识啊。我们凡夫用八识,凡夫、外道、小乘、权教菩萨通通用这八个识,所以这个念佛不生力量啊,不能产生力量。那个一句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是指什么,是指理念、是指舍识用根的人。我们要懂得密因了、舍识用根了,我们就有这个力量,现在就转啊。


如果这部《楞严经》讲下来,我们同修当中有那么一两个会了,那就不得了了,我们这个道场真正的庄严、真正的成就。我们全省千百万的同胞都有福了,为什么呢?有一个真佛出世了,这是佛啊,那肉身菩萨再来的啊。至于这个理论、形象、方法到了经文的时侯,再给诸位细细讲。不是我们做不到,就是我们肯不肯做。你肯不肯做佛?你肯不肯为我们现在千百万同胞做真正的福田?你干不干?不是能做到做不到啊,问题不在此地。问题在:我干不干。干就能做到,不肯干那就做不到。肯干怎么样呢?舍识,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通通放下,这才叫“放下万缘”啊。“放下万缘”是这么个讲法的啊,放下身心世界也就是这样讲法的,什么叫

身心世界?什么叫万缘?放下之后所用的就是根中之性,不要再找根性了





我们眼见外面的色相,把眼识放下了,我们眼所见的是见性见佛,见性见到外面是什么?法性啊,就是禅家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立刻就成佛了。所以《楞严经》里面讲那个修行,一个字:歇即菩提!菩提就是成佛,歇是什么呢?就是把刚才讲的,我是讲百法,大家好懂啊,八识、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歇了!歇就是放下。一歇呢?你立刻就成佛了,不必三大阿僧祇劫啊,也不必三年五载啊;一念之间就成佛啊。


这一部经确确实实有这个功效、有这个力量,就看我们自己肯不肯接受,愿不愿意接受,肯不肯照这个方法做。肯照这个方法做,跟诸位说,这一念转过来,生死就没有了。了生死了,三界也


没有了;不但三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你的法界是一真法界,那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所入的法界,那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啊。我再给同修们说的是:不难做到啊!何必受生死累赘之苦啊?为什么不干啊?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讲到这里好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用的经本,上面的题目简略,那么它具足的经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那么上一次我们像这个经题一二两条介绍过,那我们现在讲密因。密因讲过了,下面一段是修证了义。


前面这个“如来密因”是讲的理体,“修证了义”是讲的修行方法。怎么样才叫做“了义”呢?必须与“如来密因”相应的修法才叫做“了义”。


那么在本经里面,阿难尊者是楞严会上的一个代表人物;也就是说,我们要想修诸佛如来的楞严大定,怎么个修法呢?阿难尊者就是一个代表人物,那么我们学阿难就行了。


尊者在这一会里面听了世尊的开导之后,那么经文要到第三卷的末了,才示现的大彻大悟。悟什么呢?就是悟的密因;也就是说,如来藏性原来是我们自己本具之物,并不要向外面去求啊。那么如来藏性呢就是密因,这个理悟了之后,当然接着就要求证。


如何将这个圆满、周遍之理运用在我们生活之中,这是非常要紧的事情。那么这种修行方法当然不同以往啊。以往的修行,理与事是分开的;理是理、事是事,理与事不能够相应啊,不能够圆融。那么现在回过头来,就是希望能够修证“理事圆融、事事无碍”的了义法。


那么世尊教给他的原则第一个要决定以因同果。因果要不相同,你所修的因,你所希求的果得不到。这一点关系很大!希望我们同修要特别注意到。纵然我们不能修楞严大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个原则一定要把握住:因与果要相同,因果要相应。密因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因将来才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果,因与果相应啊。生灭的因要想证得不生灭的果,那就像经里面所讲,“无有是处”啊,没有这个道理啊!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现在这个麻烦是真大!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所用的心是生灭心,那我们所希求的果报是不生不灭的果报,这个因与果就不相应了。我们因地心是个生灭心,怎么会得到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的果报呢?


我们把话再说回来,我们现在是一个烦恼的、生灭的心,要想求得西方清净庄严的果报,诸位想一想,相不相应呢?不相应啊!经上明明告诉我们,“心净则土净”啊!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啊,我们这个“因”要修“净因”啊,绝不是念几句“阿弥陀佛”那就叫“净因”啊!这个地方要误会了,果报就不能成就。因此,要想成就“净业”,必须要在净土经论里面去研求。它也有密因啊,把它的因找到。


佛法找出来,然后在我们生活行为当中,修净业,“业”就是“三业”的造作。“三业”的造作要清净,不像过去再染污了;染污就是不净,与净土决定不相应啊。所以佛在本经里面开导阿难:这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么这个原则是:无论是大乘、小乘、乃至于人天乘的佛法,都要懂得这个原则。


那么第二个原则呢,是决定从根解结。这个原则,跟诸位说,只有大乘菩萨才有;那么也就是说,二乘人天没有。二乘人天要想成就呢,决定以因同果就可以办到。从根解结,直接入上上的禅定啊,就是楞严大定。


什么叫做“根”?什么叫做“结”?到入了经文,我们再详细地讨论。“根”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佛给我们说,每一个根啊有六个结。“结”并不是真正打了一个结,不是这个意思啊!这是比喻,就是有六重障碍啊,障碍了本性。眼根的六个结障碍了见性啊,我们的见性不能够得到自在的受用;耳根有六个结,障碍了闻性,那么是六六三十六个结啊。


可是,修行的方法是很巧妙的。一根归原了,六根就通达了;所以在修行的方法上来讲,只要修一根,一根解决了,其他的通通都解决了,所以本经里面是“解六结,越三空”啊。


那么楞严里面所选择的方法,是从耳根上说的。在理论上来讲呢,佛是从眼根上讲得多。你比如说“七处真心、十番显见”,十番显见完全是举见性做一个比喻来说明;但是到了用工夫,在二十五圆通里面,文殊菩萨替我们选择的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所修的是耳根法门,他所解的结就是耳根闻性障碍的那六个结。那么我们以耳根来做个比喻,这六个结就是六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动,动就有音声啊,我们就能够闻到。动的声音去掉了,我们还能够闻。闻什么呢?“静”。不能说:有声音我听到了,没有声音我没有听到。那个“没有听到”是错误的!哪里没有听到,你听到的是静啊。所以闻动是闻、闻静还是闻啊,那么这个到后头啊有很微细的讨论。


我们凡夫啊,只知道“闻动”,不晓得“闻静”也是闻啊;功夫深的人晓得“闻动”是闻、“闻静”还是闻。


动静两边都离开了,所闻的动静没有了,他有能闻的根在啊;
根再离开了,还有个觉在啊;
觉离开了之后啊,还有个空在;
空离开了之后,还有个灭,最后还有个灭;
灭再离开了之后,闻性才完全地显露出来。


诸位想一想,这个六个境界好不容易超越啊!那么真正修行人他懂理论、懂方法,理论是我们耳根里面如如不动的闻性,那是常住真心啊,是自己本人啊,主要的就是在境界里面要叫主人能真正做得了主宰,不但动静不染不着啊,不能够扰乱啊,连那个“根绝空灭”那样微细的境界都不迷惑、都不动摇,这才叫做真正的修行啊!
离开境界,不叫修行。


都市里头啊,太繁华了,噪音太多了,吵得我们不能够安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修行去。跟诸位说那个(是)小乘的修法、初级的修法、不了义的修法;了义的修法呢,没有环境;环境的清净和吵闹是一如的,他都如如不动。这是了义,是高级的修行方法。


所以决定啊从根解结,这是楞严经在修法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意思。那么我们要会用这个方法了,把它运用在念佛法门里面来呢,跟诸位说,这就是“理一心不乱”。那一句佛号啊,就跟经里面所讲的:这一句佛号的力量啊,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
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跟诸位说,真有!


在我观察之中啊,力量不只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说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还说得太少了。真
有这个力量!所以说,这个理论你要懂得,方法你要会用啊,那这个用工夫实在是得力啊。那么到以后我们慢慢再来讨论。


这个两点的开示是佛对于大乘指示最重要的原则,那么我们从这个原则上去寻找下手之处。我们从哪里下手呢?从哪里入门呢?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楞严》里面有初方便,有最初方便。那么一入经文,我们就能看到阿难所请的是最初方便,就是最初下手啊。最初下手,诸位要晓得,这是大乘法,这是一乘法,是佛法里面最高级的佛法,不是普通的佛法,所以他的最初方便水准就相当地高。


第一,用根不用识。什么是根?什么是识?我们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这个“根”是指根中之性。你比如,我们“结”,你要是懂得《楞严》的道理,依照《楞严经》的修法,我们要用见性去见一切法,不用眼识去见一切法。这就转过来啦!


我们听一切音声,我们用闻性去闻,不要用耳识去闻,这就是“舍识用根”。为什么呢?见性、闻性不生不灭啦,与如来果地上的大涅槃不生不灭相应。你看,跟佛的开示因果相同啊。


我们用眼识去见,眼识是生灭法,我们读《唯识》,诸位晓得,“眼识九缘生”啊;少一个缘,眼识都不生啊,所以眼识是生灭法。“耳识八缘生”,它也是生灭法。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是)用生灭心,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用生灭心,你要求不生不灭的果,你就错用了心了,你在果报上说,你得不到。这个关系非常地重大!如果我们会用了,
给诸位说,现在就得自在啊,就离苦得乐啊。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心开意解啊,真是法喜充满啊!一切的烦恼、忧悲、恐怖,通通都没有了,只要你会用。所以,不用说将来殊胜的果报,现前的果报,连神仙也办不到啊。所以一会用了,立刻就有享受。


那么,如果我们要会用,当然在会用之前,必须要把根识要分得清清楚楚。根识要分得清楚,也不是个容易事情。你看看玄奘大师的“八十规矩”里面就说:“愚者难分识与根。”那个愚者是指什么人呢?指阿罗汉。阿罗汉对于什么是识,我们就举这个眼来说吧。什么叫眼识?什么叫见性?那个“根”就是指的见性,阿罗汉都分不清楚啊。分不清楚,当然他不会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那么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就是根与识混合起来在一起用,这是佛告诉我们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呢,就是混合在这个里面的把那个识,把它剔除,单单用根,用根中之性,这是最高明、最究竟的修行方法,也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用这个方法去修,给诸位说,不要三大阿僧祇劫啊。如果你真把这个道理明白,真会用了,几天就成功了。成个什么呢?跟诸位说,成佛了!成佛就太快了。

所以成佛做主不难啊,难在这个道理难明!道理懂得之后啊,你要能信得过啊,要能体认啊,认真地去干啊。性相两宗的东西,我们都要留意。为什么呢?目的就是在拣别什么叫性、什么叫识。不但要拣别,而且还要把它圆融。


诸位要晓得,识从哪里来的?识还是性里头变现出来的,是性的一种作用,是“迷”的作用、不是“悟”的作用。因此,我们讲阿赖耶识,讲真如本性,真性跟阿赖耶识是一体,不是二体啊,所以阿赖耶,我们常常讲是“真妄和合”啊;实在讲呢,纯真无妄啊。那个“妄”是假的,哪里会有真的“妄”?所以那个“妄”不过是一念迷情而已,迷情就不真实啊。把那个不真实的迷情看破了,就成功了。迷没有关系,你要觉悟了那是“迷”,迷不碍事啊。怕的是什么呢?迷而不觉,这个就叫真迷。迷的时候觉悟了,那是“悟”,不是“迷”,所以就大用自在了。那么这是大乘学人入门的第一步。


第二、称性不着相,这个是了义的修行。称性就是要与法性相应啊。我们离不离开相呢?不必离开相。相虽然是虚妄的,你知道祂虚妄的,刚才说过了,祂不碍事。妄不碍真、妄也不碍妄,所以在《华严》里面才讲到理事无碍。祂没有妨碍,只要你悟。迷了就有妨碍,悟了没有妨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为什么?妄不碍妄、妄也不碍真。这个样子才能入无障碍的法界。


麻烦的在哪里?麻烦在着相,着相是迷而不悟啊。那么离相呢?不着相呢?不着相并不是离开了相,就在相里面而不执着。这个不执著当然是指我们心地上不执著,心地清净啊,事相无碍啊。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看这个五十三参,菩萨在世间,从事于各行各业都没有障碍,每一行业都是行菩萨道,都是了义的修证啊。五十三参里面,每一位善知识都是了义的修证啊。所以楞严说理的多,实际上修行的榜样是四十华严的五十三参。


那么了义修证表现在生活上,就是在修证的事项上,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以出家身份来修行的,五十三个人里面只占了五个人啊,那么其余四十八位都是示现的在家众,没有出家啊。而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把六道里面的众生全都概括了,有天神、有外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从政的有帝王、有宰官;里面也有教学的;也有从事于工商的;也有做医生的;各行各业都举出代表啊。实在讲,那五十三人都代表完也代表不尽啊。五十三个人是举一个例子而已啊,那么这个将来在大经里面,我们可以能看得到的,是举例而已,他们各个都是了义的修证,皆是称性不着相的修行。


不着相,身心清净,没有烦恼啊。心清净了,就放光明;一切的理、一切的事就看得清楚。着相,心就不清净了;不清净了,对于一切事理就看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想叫自己心里面常常能生智慧,生智慧,那你就得在事相上不要执着。


那么也许要问啊,有的时候不执著、不分别,事情办不通啊;那么执着、分别又错啊,那到底叫我怎么办呢?这个里面就是迷与悟啊。悟了的时候表现的那个执着分别啊,恒顺众生、是办事的啊。心里面有没有执着啊?心里面决定没有执着!为了要把这个事情办得好,可以发一顿脾气,骂人、打人;心里面有没有呢?心里头没有真正发脾气啊。面孔上发了脾气,心里头没有,心里头清清静静、欢欢喜喜,这个是菩萨道啊。凡夫什么呢?凡夫面孔上嗔恨,心里也嗔恨。那是凡夫啊,那心里就结业了。


所以本经后面告诉我们:“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两句话跟《华严经》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一样的意思;说的话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华严》从事上说的,《楞严》从理上讲的,所以事与事才无碍啊,它是相有体无;事是有的,理是空的。


尤其菩萨在六道里面和光同尘,事相上所表现的跟凡夫是一样的,内里是完全不相同的。凡夫不称性,他能称性;凡夫真的着相,他是假着相,不是真着相。那么这种现象在佛门里常称之为“游戏神通”。神,不可思议的意思,通是通达而没有障碍啊,那么也就是善巧方便的意思,这样的修行才叫做了义的修证,那么在本经里面有三卷半的经文,给我们说明了这种理论与方法。


那么在如来密因里头,就是这一段啊在本经里头也占了三卷半,所以这部经完全是照题目来写的文章,那么修证了义一直到第七卷啊。这一段里面非常地难得,有理论、有方法、还有示范。
那么这个地方的示范比《华严经》要简略得多。《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示范,那是相当地详细,可以说是很完备而周密,只要我们稍稍留意,真正能够体会到大乘菩萨修行是怎么个修法的。


那么在本经里面呢,没有那么详细,而代表的人,二十五位菩萨,就是二十五圆通,他们只是概略地说出来运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方法,自己成就了、明心见性了。所以在本经里头有二十五位菩萨来给我们表演、示范。


经文一直到第七卷,从四卷的后半到第七卷是讲的修证了义。那么示范里面最重要的是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用的方法——念佛;观世音菩萨用的是反闻闻自性。那么这两个菩萨用的方法把祂合起来,就是永明大师所讲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可不是叫你一面学念佛,一面在参禅“念佛是谁”,那就错了,不是这个意思!是运用参禅的理论,把参禅的理论运用在我们一句佛号里面,是这个方法。就是禅与净合二为一了,并不是双修、兼修啊,是合成一个,那才是真正的极高明啊、而道中融,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面,收到最高的效果。


那么观音菩萨他用的这个方法妙极了!就是用反闻的这个功夫,所谓是: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本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叙说的只有五六句话,而在四十华严里面差不多占十卷的经文。你看看那个“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那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的一个修法,要到《华严》里面才能看得出来,才能够看得到。


所以我们道场这几部经呢,现在都在这边讲,能够合起来看,其味无穷啊!看出趣味出来了,这是初步的功夫;有了趣味了,进一步呢,进一步要学。菩萨入了这个境界,我也得入啊。我一入进去,我就是菩萨了;入到究竟处啊,就成佛了。所以了义的修证啊,是诸佛如来对我们殷切的期望,这个才是畅佛本怀啊,才是佛的真正意思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