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空法师:佛法是无求之求,求无所求

净空法师:佛法是无求之求,求无所求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所以下面讲,「行人若作相以求」,这个行人就是修行人,指我们现在正在修学。「意存菩提之果」,我们心里真正以为有个菩提之果,「与求菩提之法」,这是什么?这叫「法执」,错了。「即是作相」,作相是什么?着相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八相成道,给我们做榜样,用意非常深。他十九岁离开家,他不离开家他是王子,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这就是说,把世间荣华富贵舍弃、放下了,这放下什么?烦恼。他知道这个东西不是好事情,这东西是烦恼一大堆,十九岁离开家给我们表演的是放下烦恼。你看放下烦恼之后出去求学,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学到三十岁,印度所有的宗教都接触、都学过,所有的学派也学过。三十岁这一年,学了十二年,把十二年所学的东西统统放下,那叫什么?放下法执。十九岁离开家是放下情执,放下烦恼障;三十岁这一年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放下法执,放下所知障。两种障碍都没有了,这明心见性,这个表演意思太深!
  
  我们现在求学可不可以?可以,像释迦牟尼佛广学多闻,但是你要能放得下;你要是执着你所学的那个东西是真的,那就坏了。学的那些东西有什么好处?知道世间人想的是什么玩意。而自己呢?自己没有,自己不受干扰、不受影响,这叫大英雄,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二障破了,所知障、烦恼障都破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东西可不可以学?可以学,不能着相,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这样去学就对了;如果你要着相,错了。学是什么?你了解世间有这么一桩事情,有这一类的众生,将来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度他,是这个意思。世间人烦恼呢?有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有所知障重、烦恼障轻。像世尊面前两个例子,阿难尊者烦恼障重、所知障轻,阿难智慧高,所知障轻,情执重,释迦牟尼佛灭度他还流眼泪,情执重。富楼那尊者是阿罗汉,烦恼障轻,他证得四果罗汉,所知障重,听经听不懂,不如阿难。这就是演出根性不同,众生根性不同,必须二障两种烦恼统统放下你才能见性成佛。


「三者,大慈悲为本,相当于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众生太苦了,尤其是现前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所遇到的。善导大师常讲,念佛人与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殊胜。为什么?众生太苦,慈悲心容易发出来。你遇不到这个缘,这心发不起来,不晓得从哪里发起。遇到之后就得帮助他,全心全力帮助他,所有的众生都要帮助,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弟子规》里面讲「凡是人,皆须爱」,大乘佛法心量广大,一切众生都要爱。众生的本义要知道,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统统都是,树木花草众缘和合,山河大地众缘和合,遍法界虚空界全都是众缘和合。这就是爱心遍法界,善意遍法界。这是什么心?圆满的菩提心。我们能不帮助吗?欢欢喜喜的去做。遇到这个缘应该去做,不遇到不要去找,找就是攀缘。遇怎么样?遇是随缘。随缘跟攀缘意思不一样,我们先去找这个机缘,这叫攀缘;不找,缘来了,自然而然来了,这是随缘。随缘要不变,这个就叫妙用,随缘随着变就不妙了。变是什么?你里头有个人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夹杂在里头,那就错了,那就不是在修菩萨道,那是什么?那叫造业,不过造的是善业,善业果报在人天福报。如果随缘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叫功德,这个功德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众生,成无上道!所以念念不忘苦难众生。

  「是以此之三种发心」,这三种发心,正是《起信论》的三心。「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知发如是之心,即是发大菩提心也。」发菩提心跟一般世间人讲的善心不一样,一般世间人讲行善积德,他不是菩提心。为什么?他求福报,他是有所求的。佛法也有所求,佛法是无求之求,求无所求,要懂这个意思。佛法是真的所求的时候,我念念想求无上菩提,能不能求到?求不到。为什么?念念想求无上菩提这个念头是个妄念,妄念怎么能求到真的?真跟妄不相应。真跟真相应,无求之求相应。我要不要这样子求?要。为什么要?做样子给别人看,你看求菩提好;自己有没有求?自己没有。这就是表演,演给别人看,接引初机,要用这个方法把他带进门来,带进门之后告诉他没有。没有,不能马上就没有,马上没有他退心了,要到什么?他真正觉悟了,原来是这么回事情。菩提是什么?菩提是你本有的,你到哪里求?本有去求不就头上安头,哪有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天天给人讲经说法,有没有说?没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妙!妙在这里。换句话说,修任何一个法门,都要守住清净平等觉,那就叫妙用。你学这个,我有求,我求阿弥陀佛,我求极乐世界,你心不清净了;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妙,那就高。形式上我要这样做,这样做法就是自利利他,让我内心的诚敬从我形相上表达出来,让别人都看到怎么修诚敬。释迦牟尼佛一生不都是给我们表法吗?从出生到八相成道,都是给我们表法的。你说他那个有还是没有?不能说他有,不能说他没有,你说他没有,他真做;你说他有,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他有在哪里?他又不要名、又不要利,他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有在哪里?这就是认识有无,而把认识有无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妙!真正会看的人看到一招,真妙!不是凡夫能想象得到,叫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一般人看不出来,明白的人看出来,妙。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7-22 18:28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经教这些道理搞明白了,凡夫成佛没有别的,就是章嘉大师第一天见面传给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真的,六十年当中证实老师这句话千真万确,看破是什么?明白了。放下是什么?不再分别执着了。不再把这些万事万法放在心上,心要恢复真心,清净平等觉。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垃圾,凡夫不知道,把这些垃圾放在心上,把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当作垃圾桶,不但收自己的垃圾,还收别人的垃圾,你说可不可怜?把这些垃圾统统搞净了,干干净净的,那就是自己的真心,那就叫佛。在佛法修学里头,佛经有个术语叫「止观」,止是什么?止就是放下;观是什么?观就是看破,观是明了,止是放下。儒家也讲「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至善是自性,不是善恶的善。如果你止于善恶的善,你是人天两道,止于不善呢?那是三恶道。所以止于至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那是自性,那是赞美的话。
  
  「仍不坏假名,备修万行」,真的持戒、真的修定,智慧开了,「故能感也」。我们认真修行有感,什么人来应?自性来应,我们一般人讲佛菩萨来应,即是自性来应。我们念佛,阿弥陀佛来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了,是自性来应。心现识变,一切诸佛菩萨离开自性全都没有,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自性弥陀出现了,自性观音出现了,自性地藏出现了;你要做五逆十恶,自性地狱出现了,就是这么回事情。我们今天心行有感,自性它就出现,要晓得遍法界虚空界,上从诸佛如来,下到三途众生,没有一法能离开自性。大乘教上讲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就是自性,统统是自性变的。自性怎么变?随着我们念头变,我天天念佛,自性就现佛;我天天念菩萨,就现菩萨;天天念贪瞋痴,现的就是饿鬼、地狱、畜生,就这么回事情。明白人心永远是定的,迷惑人心是浮躁的,不定,明白人是定的。所以你能够持戒,你能够修定,慢慢就归源,回归自性。你不能持戒、不能修定,你就回不了头,回不了头到哪里去?搞六道轮回,总在六道里头团团转,迷惑颠倒。



    「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这个缚就是绳索绑住,把你捆绑起来,这比喻作烦恼。为什么?你见般若、不见般若,你全都是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没有离开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把你绑得紧紧的,你丝毫不能动弹。为什么?你用妄想分别去见般若,用妄想分别执着不见般若,你根本就不懂什么叫般若。下面这几句话,「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解脱是得大自在,解这个字念动词(名词念「姐」),把它解开,解开什么?烦恼解开了;脱是什么?轮回脱离了,十法界脱离了,生死脱离了,见般若就脱离。你看一个见般若、不见般若都被烦恼拘束住了,一个见般若跟不见般若全得到解脱,什么原因?不执着。只要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恭喜你,你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你跟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你成佛了。你看凡夫成佛就这么简单,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就成佛了。放下一样,放下执着就成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成菩萨,放下起心动念就成佛。你见般若跟不见般若都没有起心动念,你是真的般若现前。有没有般若?般若是假名,自性清净心里头一法不立,怎么会来了个般若?般若是佛讲经教学不得已用的一个假名。不可以执着名字,你要懂得这假名里头这什么意思,你明了这个你真的见般若。真见般若,这个名要不要无所谓,不能执着名字相。前面那个人见般若、不见般若都执着名字相,执着见般若,执着不见般若,你看执着没有破,执着没有破是六道凡夫。后面这个人,见般若跟不见般若他都不着相,不着名字相,他真的见般若,他真的得大自在,没有烦恼、没有生死、没有染净、没有邪正、没有苦乐,真解脱了。世出世间这一切相对统统都不见了,干干净净,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境界是自性清净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