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师瑜珈」—贝诺法王开示于美国加州柏克莱

「上师瑜珈」—贝诺法王开示于美国加州柏克莱

口传的重要性

在佛教的修持传统中,无论是小乘,大乘与金刚乘,修持过程的特色即是学生依止一位老师。无论我们称这老师为la ma,上师或其他名称,重要的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有口传的教授发生:老师讲授教法,学生听闻,然后思维其精义及将之付诸实修。

我们重视口传是有理由的。从释迦牟尼佛时代至今,佛法一直是有意地靠着口耳相传,以确保此纯净传统被灌注原始纯净教授的加持与力量。如此,不仅可防止有些老师出自己意的杜撰,也可为依传承讲授的老师提出左证。这使得佛法有别于可供人任意创新的其他学问。在其他学问的领域有新思潮或创意或许是合适的,但当我们谈到佛法时,一个教法的有效与否,得端视它是否来自佛陀的原始教授。佛法不是某人出自己的意见,它是来自于师师相授的。

同样地,在传授人类的其他知识时或许允许以尽可能娱乐或舒服的方式来进行,但是在传授佛法时,虽然我也尝试让大众喜欢听闻,重要的却是能加持及影响他们,让他们此世与来生皆能获益。所以虽然传授佛法时应文辞优雅与契机,最重要的是心要指示的加持。

  

la ma的品质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是由释迦牟尼佛最初传授的。这些教授是由迄今传承仍持续不断的老师们,追随佛陀的足迹,研修佛道并传授他人而维系着。在任何各种佛法的传统中,我们都可发现有无数行者,藉由闻思与修持而学养渊博或在精神上有殊胜的成就与证悟。但是他们之所以教导及之所以潜修佛法的原因不是为了沉溺于自我的壮大。进一步的说,我们不应为博取名声及地位而修学佛法,也不应以自傲的发心来教导。佛法的维系在于听众能因接受法教而受益。这是教法背后的动机。

在佛教传统中,真正的老师不是由多读几本书,变得在法义上很聪明而自我升格成就的。相反地,是在我们特殊成就与证悟的上师允许,或观修的本尊在净观中给予加持及授权可教导他人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教导他人。

所以,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善谈法义的问题。教法的真正利益不会是由世俗的方式来获得,因为愈世俗的方式只会导致自傲与冲突的情绪,这样不会有任何利益。只有在真正的传承与纯然无私的基石上传授佛法,我们才能受益,教法才得以维系。

倘若我们谈的佛陀,印藏袓师宣讲及其他佛教传统所有的经律论三藏,那将无人能将之全部付诸修持。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教法是无用的。释迦牟尼佛在此世间三转法 lun,在金刚乘中我们说有显教的八万四千法门及密续的六百四十万续,很明显地,无人能将之全部吸收并付诸修持。



检验上师

所以,这将引导我们谈论到上师瑜珈的主题。先让我们了解一下〝la ma〞的字意义。

第一音节〝喇〞的意思为无上的,第二个音节〝嘛〞的意思为母亲。这意味着上师的心态就像母亲对待子女一般。

所以弟子与上师的关系是重大而深远的。弟子有极大的潜力从这层关系中获益。这也是为什么在金刚乘密续修持中强调在开始时,师徒相互观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相互观察是必须谨慎而细腻的。例如在密续中谈到,如果上师是好求多得,有野心、易动情绪、自傲、有忌妒心的的话,则无论这任上师是谁,都不适合依止。作为一位上师应符合各种应有的条件,其中包括慈悲心的内涵。如果上师不具足这些基本条件,那么从无效的师徒关系中要获得加持是十分困难的。

在检验上师的过程中,一个凡夫要去判断上师的内在心续将很困难,特别是初次见面时。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可以考虑的,那就是这位上师所持有的传承,与及这个传承是否维持着清净的三昧耶誓句。

弟子不能从这位上师是否有渊博的知识,来断定他是否有精神成就力来加持他人。如果上师的心续并非为利他与慈悲心(菩提心的内涵)来驱动,那么即便是这位上师拥有再渊博的学养,师徒的关系也不会是有利的。这是因为上师的动机不纯正。如果作弟子的以这种正确的方式选择上师,并对之心存敬信,则作弟子的都将在这纯净的传承中,直接领受到佛的加持,这是绝无错谬的。



牧羊la ma的故事

在西藏有一游牧家庭,他以养售牲畜为生,基于他工作生活的庸俗,他们从未接触教法。他们家庭有雇用一牧羊人,如他带领牲畜出外食,他将有一顿饭可吃。通常这位牧羊人会来到河边,他牧养的牲畜可在旁边吃草,他则会坐下来煮茶并享用他的午餐。就在他坐的旁边,有一块凸出地面的岩石。每次他享完午餐及茶后,会将残食放在此岩石的三个面上。这个特殊岩石的三面,每面都住着一个非人精怪。这三个非人精怪非常感激此牧羊人如佛法修持者般,每天都殷勤地供养他们。他们决定应有所回报,于是派遣其中之一进人此牧羊人的身体。此牧羊人也因此变得学问好又聪明。当他从原野回来时,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与往常不同的是,他回来后不仅谈论佛法并且教导他人,经过一些时间,他已拥有上千徒众。他以身为精神导师而闻名,他的随从弟子愈来愈多。他甚位写了几本论著,过了几年名气也蒸蒸日上。他的事业活动不断持续,直到另一la ma造访此地并知悉此事。由于此la ma的真实精神成就,他知道此牧羊人非真才实学而是有非人作怪。此la ma于是要求他的侍僧帮他带一束香至牧羊la ma说法处,点燃它并让在场的听众及牧羊la ma都闻到此香。当此侍僧照办时,此非人精怪便离开此牧羊人的身体。可怜的牧羊人于是乎坐在法座上,面对着大众说:「我的羊呢?」

讲这个公案的主要目的在说明,博学多闻的上师未必是真正合格的上师。你必须很清楚地检及了解你个人是在追求甚么,及你所追求的上师有那些内涵。如果你有经过这种检试过程来寻求上师,且确定已遇上良师,届时你与上师的关系会因你的敬信与净观,而自然地坦诚不造作。你会成为好的法器来接受上师对你的教导。



依止上师

有一些重要问题是你必须去探询了解的,那就是:这个上师是否有从痛苦与迷惑中解脱的经验?此上师是否心怀菩提心?他或她是否真的很慈悲地对待我这个弟子?这是在经论、密续,特别是心性教授如大手印与大圆满的教授中谈到的:在依止上师前,好好地检试上师再作决定是极为重要的。

整个的检试过程不是以吹毛求疵或抽象地将上师置于公开的场合来评论。相反地,而是以你个人做学生的角度来衡量,在此上师座下是否能有所收获。这个上师是否有内涵及法教,能让我在听闻教法后能获实益?这纯然是你个人的观点,而不是概念性的认知。

弟子如要获得纯净的教法传承,依止一位上师是非常重要的。对大圆满的教法来说,这点尤其重要。你只能从活生生的上师那儿获得纯净的传承。除了在合格的上处有此法源外,你别无他法。

再一次要谈的是,你所寻求或依止的上师必须在心续上非为一己之私所策动,不是心机深或不实,所说之法没有矛盾或言行不一致的地方,不自傲自己的优点且没有忌妒心。以上所谈的上师都应该避免。相反地,如你所遇见的上师有着高贵的品质,诸如:总体而言,对佛法的修持很纯熟且具内观的智慧;特别是就金刚乘之言,内心续为菩提心所策动,极为慈悲地关爱他人,甚而对一切现象的本质有着真实而直接地彻悟。当我们遇到这种上师时,我们可以确定已找到应依止的理想上师了。因他具足合格好上师的所有条件。

因此,当我们在谈好la ma时,我们不是在说他有甚么荣衔或一般普概念的la ma。只有我们在谈到某人具足这些真实的内涵时,我们才说他是一位合格而真实的la ma。依虚这种上师才能获益。如你遇上这种堪称la ma的上师时,那么你与他的关系只会助长你对佛法的修持与体验。

当做弟子的面对上师的态度,能具足信心与虔诚心地视上师为真实的佛陀、金刚持或弟子观修的本尊--当弟子真的具足那种完全的信心,没有丝毫的疑惑或迟疑--届时,所有佛菩萨身口意的功德与加持都会借着上师传输到弟子的身上。

也有一此情况是当我们碰上多生多劫有缘的上师,只听到他的名字就会毛发直竖,眼泪直流。这些经验是任运自然而不做作的。当你在心续上十分确认你所遇到的上师是真正的佛、金刚持或莲花生大士,如法依止并向他祈祷,那么你确定可从这种关系申获得加持。但是这也意味著作为弟子的你,能小心翼翼地护念对上师的恭敬与依教奉行的态度。千万不可因循傲慢与自我的旧习,违背或阻挠上师而破坏师徒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态度会阻碍师徒之互信与开放的关系,从而无法获得经由上师传予弟子的加持。

在密续中不断地强调哀止上师作为修持加之源的重要性。无论作弟子的对上师做多么特殊的或多么小或微不足道的祈祷,只要是基于对上师完全的净信,那么上师的加持是永不止息的。在「无始觉海密续」里有谈到,以纯净的信心与虔诚诵一遍上师祈祷文,其功德将远胜持诵亿万遍的本尊咒。如此可知,表达自己对上师之无比虔诚与净信的祈祷功德是如何的殊胜啊!

当我们与上师间建立一种净信与虔诚的关系时,不同的依止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成就结果。如果弟子期望成就最崇高的觉悟本身,他可视上师为法身佛--金刚持。如果他想成就最深的智慧,他可观上师为文殊师利--代表智慧的菩萨。为了激励自己的爱与悲心,他可观上师为观世音菩萨。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力量,他可视上师为金刚手菩萨。为了消除恐惧与焦虑,他可观上师为可敬的度母。为了增长寿命,他可观上师与长寿佛无二无别。为了消除疾病,他可观修上师为药师佛。为了获得财富与欣荣,他可视上师为财神。如他想净除各种业障,他可视上师为金刚萨埵。如想获得荣耀,财富与机会,他可视上师为宝生佛。为了增进自己利益世间的事业,他可视上师为阿弥陀佛或咕噜咕啦。如想成就诛法事业,亦可视上师为各种忿怒本尊。如想观修一位本尊而成就以上种种功德与事业,则可观上师与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在以上的各种方法中,重要的是自己视根本上师与各种观修的佛菩萨无别的态度。



伟大的莲花生大士

将一切法要融合为一的普摄法门,即是观修自己的根本上师是莲花生大士的化现。在这儿,我们不应将莲花生大士看作是一位历史人物;也就是,他是在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在某个时空出现的人。真正莲花生大士的内在本质,是早于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无量劫前。事实上,莲花生大士的觉悟心续是过去无量劫以来,无数诸佛内在慈悲、智慧与加持的唯一示现。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佛法可分为经部与续部教授,且我们现在所谈的佛法是由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但是,倘若我们以更开阔与宏观的角度来探究的话,我们可了解到所谓的佛法,特别是密乘的教授并非仅限于一佛所说。这就是为什么莲花生大士的佛法事业会被视为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道理了。也就是说,无论是过去诸佛在何处宣讲密乘教法,或正在宣讲,或在将来即将宣讲,或有任何上师在任何处宣讲,真正莲花生大士的内在本质就会在那一尊佛,那一位上师或那一位la ma的身上显现。在各种不同的法界、时空,莲花生大士曾以不同的名字、化身以利益无数众生,在将来亦复如是。从传统的历史文献中就可证实莲花生大士有许多不同的应化展现。

在我们特殊的时空--贤劫中,会有一千尊佛示现,而释迦尼佛是其中的一尊佛。所有这包括释迦牟尼佛的千尊佛及其佛法事业,事实上都是来自同一源头的不同示现。这些不同的展现与佛法事业都是来自同一源头的传承与加持。也就是,所有尽虚空遍法界的亿万诸佛与上师,事实上都是莲花生大士能量的化现。因此,莲花生大士的加持不应被局限成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区域,诸如印度或西藏。

有关莲花生大士在印度神奇的出生。及将佛法带到西藏的种种事业与功德,在整个莲花生大士的功德与加持中,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罢了。即便是我们所了解的莲花生大士本生传记,所描述的也不是单一角色,而是经由莲花生大士的加持与事业所展现的八个化身。这种加持与事业会持续地由所有莲花生大士化现的伟大老师与上师来开展。莲花生大士并没有死。他也没有离开我们。他在现在及将来都以不可思议的化现与事业来利益众生。

在这所谈的教法与任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没有丝毫的矛盾。佛陀第三次转法 lun对诸法实相作了最后明确的开示。也是在这次转法 lun中我们可发现到密乘教法的基础。然而。在传授及弘扬密乘教法上最具力量的是莲花生大士。在我们平凡人的眼中,我们能了解的释迦牟尼佛是诞生在北印度的一位太子,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长大后证悟成佛,然后转法 lun,入涅盘,法体荼毗遗留舍利供后人瞻仰。

然而,莲花生大士的本质则是无生,也无死。他不是我们能以实体的概念来测度的,说是他从什么时间存在,又于那个时间消逝。莲花生大士的身体不是血肉之躯。他的存在不靠物质作基础。他是永远存在的,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因他不受任何肉体上的限制。莲花生大士在印度时,当地的很多国王及宰辅大臣曾在许多场台想刺杀他。曾经有一次,他的身体化为火焰。一个平凡的躯体可在一剎那间被杀死。但莲花生大士是永不可能受到伤害的。因他非以一般的躯体来示现。

当莲花生大士来到雪域,西藏国王欲以额头碰触莲花生大士的膝盖来表示他的敬意时,结果西藏国王的额头穿过莲花生大士的身体而碰触到座垫。当莲花生大士欲离开西藏至罗剎界时,他也没有示现如凡人般去世,而是以一种当时在场信众皆目睹的神奇方式离去。然而,我竟然听说在西方有人贩卖莲花生大土的发舍利!确实,在岩藏取者嘉称宁波(注一)所取掘的岩藏中,有一根莲花生大土的头发。但那更像是彩虹光芒中的一丝霓线罢了!它是没有实体的。

当我们确能将我们的根本上师视为是莲花生大土的化现时,这意味着无论我们进行任何本尊的禅修,以成就任何息、增、怀,诛的佛法事业都能圆满成就。如果你能满怀虔信地视你的根本上师与莲花生大土无二无别,则莲花生大士将与你不隔毫芒。当我们谈到本尊的禅修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很容易有一种「这本尊比那本尊好」、「更有力量或感应更快」等等的分别心。有这种分别心事实上并不妥当,因为唯一的要点是在于弟子心中的虔诚与信心。也许是在某种情况下,你对某一本尊特具虔信,而在观修上较易得力。但这并不表示在究竟的层次上,这些觉悟本尊间有什么差别。事实上;他们都来自同一无始伟大的觉性,且为此觉性真实平等的普遍显现。也就是在本尊间,并没有所谓的高下优劣之分。也就是没有这个本尊比那个本尊更有力量、更有加持或感应更快这种事。说得更贴切些,这是作为一位修行者,在某个方向受到激励的程度问题。

与其在意你从亲修的本尊或修持中获得多少加持,不如反求诸己地检测自己对亲修的本尊与修持有多少的虔信。我们的心愈有疑念或夹杂着净信之外的其他东西,我们将愈迷惑。因为,我们是用怀疑、犹豫及缺乏坚信来污染我们的心。基于这个道理,我们说修持不会带来加持。事实上,不是本尊没有加持,也不是上师没有加持,而是作为弟子的用怀疑与迷惑来拒绝加持。



上师瑜珈的襌修

我们实际上在进行上师瑜珈时,是反观自己为本尊,在此是观修自己为金刚瑜珈女。同时,观想在自己顶门上一肘高的虚空中有白、红、蓝三色莲花层层相迭的莲花座。莲花座上有月轮,月轮上坐着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加持总集的莲花生大士。虽然莲花生大土身上有百宝严饰,他的体性即为自己的根本上师。以这种信念来祈愿,是上师瑜珈禅修的基础。

此次所传的莲花生大士是一面二臂,肤色白中透红。他的面色是平和寂静中略带一丝轻微隐含的忿怒。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令见者无不欣悦法喜。他的头发散披在肩膀及背后。头上戴着见即解脱莲花帽。

莲花生大土身穿着萨窝王的法袍。此袍乃源于莲花生大土在措贝玛时所展现的一项神迹。在那时,此王向莲花生大土献上他的法袍,以表示对莲花生大土至高无上的敬意。再者,莲花生大士也穿着别解脱乘的戒衣,象征着小乘的律仪。身上穿戴着耳环、项链、手触、臂触等百宝庄严。右手持着五股杵安放在胸间。左手以等持定印置于大腿上,抱持着头盖杯,杯中充满着甘露,甘露中有一宝瓶",宝瓶中盛满着无死甘露。莲花生大土的左手肘抱持着三叉戟,它象征着金刚瑜珈女。此外,此三叉戟也代表着其他陪侍在旁的佛母,如依喜措嘉及曼达喇娃等。

当我们谈到本尊有佛父、佛母时,我们千万不要错认为他们之间有任何实体上的含意。本尊并非是男的或女的,他们代表的是阴、阳这两种能量罢了。这阴阳两极所代表的是显(色)与空原始的双运。佛父所要代表的是显现(色 ),而佛母所要代表的是空性。所以本尊的展现是直接地指出诸法的实相,也是一切现象的本来面目。

空行母依喜措嘉以莲花生大士的西藏佛母而闻名。但是,我们应该记住她最重要的任务是集结与编纂莲花生大士的教授。她的角色与佛陀的弟子阿难陀相似,也就是集结经典,以传诸后世弟子。虽然,空行母依喜措嘉以女人身示现于西藏,她的究竟本质则是无始觉性空行母。所以,她以女人身示现于西藏与由三叉戟来代表她之间并无矛盾。

此外,观修在你顶门上的莲花生大士是以双跏趺坐,安坐在月轮上。也就是他的左小腿搭在右大腿上,,用右小腿搭在左大腿上。观想他全身绽放出夺目眩

豪光射向十方。莲花生大士众宝庄严的身代表僧伽,他的语代表法宝,而他的心代表皈依之源的佛宝。他的功德代表密乘的众本尊,而他的佛法事业代表着众空行护法。简言之,现前显现的莲花生大士,他究竟的内涵,实是三宝与三根本圣众的总集。

无论你观修什么本尊或进行各种形式的观想,很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你所观修的是清净的形相而非有实体的血肉之躯。例如,当我们在修持八大嘿噜嘎的仪轨,譬如说在观修普巴金刚时,我们会观自身为本尊,且身中各部呈现所有本尊的坛城,及微妙能量的集中等等。我们并没有观修本尊的骨架、他的消化系统及肌肉。我们全没有观修这些实体元素。

在我们的时空中,莲花生大土是所有传承之源。虽然我们现在无法面见莲花生大土,但是我们可借着代代相传的传承与他联系。如果我们视根本上师与莲花生大土无二无别而如法依止,则我们可与过去历史中,传承不中断的法源直接联系。

在最高的奥明净土,莲花生大士从金刚业主空行母雷切汪模处接受灌顶与口传。此空行母传予莲花生大士教授的方法是先将莲花生大士变成一个 "吽"字,然后将之吞下。当这"吽"字经过她身体各脉轮时,莲花生大士便依次地接受了所有四灌。之后,莲花生大士离开她的身体而恢复原来的样子。很明显地,这也不是普通吞噬、消化与排出的过程。

在很多金刚上师所给予的灌顶法会上,我们仍可看到这种特殊的传授过程。这些包括类似的观想,诸如弟子被观想成一个种子字,上师将他吞下后排出,然后弟子以本尊的形相再现世间。金刚上师即是利用这些传授过程,来净化弟子的恶业与染污的心续,给予弟子加持与灌顶。

一旦上师传予弟子某本尊,弟子应于灌顶仪式中维持着与该本尊无二无别的净观。弟子确认本身的心性与该本尊无二无别,且以该本尊的形相来显现。弟子视自己为本尊的认知,即是所谓的誓句身,而上师给予的是无始觉性的智慧身。然后金刚上师用许多灌顶所依物,如宝瓶等来传输各级灌顶的究竟加持。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会产生真正精神力与能量的传授。

以上只是简单的介绍灌顶的过程。无论我们参与何种法会活动,或是进行其他世间工作,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用什么角度来诠释外境、及我们的心如何因应各种环境。在此处,上师与弟子都有责任为了让真正的灌顶产生,上师与弟子都必须要有真正的净观与合适的心态。在这个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的灌顶仪式,真实的传承加持力的授受才会发生。

现在回到我们有关上师瑜珈禅修的主题:在我们顶门上的莲花生大士是十方三世佛菩萨的总集。我们观想在他的额头有一白色的嗡字,喉部有一红色的阿字,心间有一深蓝色的吽字,脐部有一绿色的啥字。此外,我们可观想莲花生大士的手掌与脚掌各有哈、利、尼、萨等字。从这些种子字绽放出无量光,迎请十方佛菩萨与三根本圣众的加持,然后他们都融入我们顶上之莲花生大士。之后,我们便可一心专注地作上师瑜珈的修持,这包括向上师祈祷及念诵莲花生大士的心咒等。

在此之后,我们观想从莲花生大士的额部白色嗡字放出如流星般之光,融入到我们的额部,进而充满我们全身。此白光净化了我们有关身的无明染污及恶行,赐予觉悟身的加持。接着,以类似的过程,从莲花生大士的喉部放出红光,射入我们的喉部,净化了我们的语业。从莲花生大士的心间绽放出湛蓝色的光,融入我们的心间,净化了我们的意业。最后,我们观想从莲花生大士的各部绽放出白、红、蓝、黄、绿等五色光,融入我们身体的各脉轮,净化了我们最细微的无明障碍,而获得了第四灌。以这种方式,我们获得了四灌,也就是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第四名词灌顶。这些灌顶分别为我们证悟化身、报身、法身与体性身种下种子。

在这段禅修完成后,我们可观想在我们顶门上的莲花生大士化为光融入我们身体,之后我们进入无相圆满次第的禅修。我们观修莲花生大士的觉悟身语意与我们的身语意无二无别。这是完全无二元的双运。我们开始作无相的心性禅修,远离心的捏造与攀缘,尽量将心安住在无二元的双运休息中,愈久愈好。之后,我们作结行的回向与祈愿。根据不同的传承,在观修上师瑜珈上会有些特殊的观想法。但是,在此所谈的一些重要原则与次第是相同的。也就是首先我们观想顶门上有根本上师,在此处是三宝三根本的总集。莲花生大士。也有其他传承是观想在顶门上有皈依境等圣众云集,或是传承祖师自顶门上层层相迭的。不同的传承,可能会有不同的指示。虽然有这些差别,但是重要的原则与次第则皆相同。

如同前述,修持成功的最重要质量是弟子的虔信与净观。倘若作为一个弟子的,真想从修持与佛法中受益的话,这些质量是绝对必要的。

(圆满吉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礼敬上师!
莲花生大士曾说:
“不要去探究外境的根源
你应探究心性的本源
当你体悟到心性的本源时
你只了解一件事,但是所有一切皆因而解脱
如果你没有体悟到心性的本源
你虽在知道一切,但你没有一件事是了解的。 ”


当你开始要作心性的禅修时,在坐姿上要留意的是背干要打直,让出入息能自然顺畅。凝视前面的虚空,眼半开半闭。念及一切如母有情的利益,你要进行直观普贤王如来之脸…本觉的禅修。

至诚恳切地祈请与乌金上师一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的具恩上师,之后将我们的心融入上师的心,安歇在此安定的禅修心境上。

一旦你的心安定下来之后,你会发现你无法恒久安住在此空性、明晰的本觉上。你的妄念会开始蠢动,就像猿猴般东奔西跳,片刻不宁。此时,你所经验的不是心的本性,而是妄念!如果你执着于它且随念奔驰的话,你会发现你会忆起许许多多的事情,会想起各式各样的需求及计划种种的活动等等。

就是这种意识活动在过去把我们绑在轮回里头,且无疑的将来会让我们持续地在苦海中翻腾,求出无期。能够斩断此似乎永不止息的妄念暗流那该有多好啊!

倘若你有办法挣开这妄念的锁链的话,会发现甚么呢?这本觉就像甚么呢?它是空性,清澈,不可思议,轻松,自在与喜悦的!它是远离种种概念束缚,不受各种属性所羁绊的。它含摄整个轮回与涅盘。

自无始以来,它是我们本自具足的。我们从未曾离开过它,然而它却全然不在我们「行动、营求与想象」的范畴之内。

但是,或许你会问,认得此觉性…本觉的脸的情形就像甚么呢?虽然你能经验到它,你却无法描述它… 这就像一位哑巴要去描述他的梦境般是不可能的!你没有办法去区隔安住在此觉性中的你与你所经验的觉性。当你非常自然、赤裸裸地安住在此广大、没有边际的本觉心性中时,那些片刻都难以休歇的恼人妄念…所有那些带给你许多麻烦的回忆与计划等等…都将失去力量!它们会在消失在此宽广、如万里无云般的觉性中。它们会破灭、瓦解与消逝。在觉性中,它们的所有力量都会消失殆尽!

你本身确实具足此觉性。它是清激、赤裸的法身智慧。但是,谁能让你明见此觉性呢?你应将心安于何处呢?你应生起何等的定解呢?一开始,是你的上师将此觉性介绍给你。之后,当你认得此觉性时,你就要自己恒常安住在此心性上。所有轮回与涅盘的种种现象无非是此觉性的展现。你只要将心安住在此觉性上即可!就像是大海的波涛一般,它自大海中升起,最后也消失、融入此大海;相同地,所有的妄念最后也会汇归觉性中。对它们终将消融「要产生定解」如此你将发现你会处于一种完全没有「禅修者与禅修对境」的境界…完全超越禅修的心境。

噢!在此境界中或许你会认为应该可以不必再禅修了吧!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你还是必须继续禅修下去!光认得此觉性并不能让你获得解脱。从无始投胎受生以来,我们的心被无明与染习尘封己久,在这漫长的迷糊期间,我们的每一刻皆成为妄念可怜的奴隶。而且当你寿终正寝时,你会投生于何处是一点儿也不确定!你会随业迁流,受无量苦。这就是为甚么你必须继续禅修以安住在心性上的原因了。

一切智法王龙钦巴尊者曾道: 「你或许能认得你的心性,但如不借着禅修以熟悉地安住于此的话,你就像是在战场上被遗弃的婴儿一般,会被你自己的妄念敌军牵着鼻子走。」

以一般通俗话来讲,所谓的禅修是指籍由任运自然、恒久地专注,日益熟悉地安住在本初不捏造的心性上。它意味着熟悉于于此本觉心性灵光独耀,如此烦恼与执着会自然剥落。

我们要如何熟悉于安住在心性上呢?当你在禅坐时,妄念来任由它来,不必视它为敌人。当它们生起时,就在生起时松坦而住。相反地,若妄念没有生起,也不必紧张担心它是否会生起。你只要在此无念的境界中安歇即可。倘若粗重的妄念倏地在禅坐中生起时,要认得它是很容易的。但是细微的心续暗流,却往往是事后才警觉到它的存在。而这个就是我们禅修的窃贼,所以恒常保持极为明朗的观照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倘或无论在上、下座、行、住、坐、卧中,你皆能恒常安住在本觉心性上,那就对了!

伟大的莲花生大士曾道:
虽然有一百件事情被解释,一千件被告知  
你只要掌握一件事即可
了解一件事,所有一切悉皆解脱
安住在你的本觉心性上

    往圣前贤也曾说过:如果你不作禅修的话,你无法获得定解;如果你作禅修的话,你将获得定解。但是,这会是何种定解呢?倘若你以一种坚毅、喜悦的心境来禅修的话,一些安住在本然心性上的征兆会出现。对二元熟悉外境所孳生的强烈执着会逐渐减弱,对苦乐、顺逆、希惧等所生的烦恼缠缚会日益消逝。你对上师的虔诚心及其所给予的口诀之信仰会与日俱增。

     直到有一天,你紧绷、二元能所对立的态度会如蒸气般蒸发消失,你将到达一种黄金与石头、食物与垃圾、天神与魔鬼、善与恶、天堂与地狱悉皆平等一味的境界。但是在你达到这个境界之前(当你还陷入二元的意识境界里) ,善与慧、佛国净土与地岳、苦与乐、业与果…这些对你而言都是真真实实的!

如同伟大的莲师曾云:  

「我的见地比天空还高,但是我对业果的抉择取舍比粉末还细」

所以切勿放浪形骸,声称自己是伟大的大圆满禅修者,而实际上只是一名满口臭酒味,整天在不良场所厮混的劣汉!

具足清净虔信与三眛耶誓句的稳固基础,并以坚毅、喜悦,不松、不紧的心境来禅修是极为重要的。倘若你能完全放下今生的俗务与营求来禅修的话,你确能证得深奥大圆满的不共成就!为什么要等到来生呢?!你可以在现今当下直登本初城堡。

这是我如心中血般的告诫。请谨记在心,须臾勿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祖说:视师如佛



《佛说般舟三昧经》
  佛说般舟三昧经 四事品第三
  佛告[台-台+(犮-乂+又)]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
  时彼光明所照佛刹一切如来。悉皆称赞作如是言。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
  尔时世尊左右顾视已。即于顶门放五色光。其光晃耀于一刹那间。照如恒沙佛刹上至梵世。如是照已寻复旋还。却从世尊顶门而入。尔时十方光所照处。一切如来异口赞言。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乃至过去未来及与现在一切诸佛。皆说如是金刚大乘摄一切乘。
  汝等大众当于彼师。常加尊重礼拜供养同于佛想。即感一切如来常加拥护。即是见前一切如来。汝等学众常于彼师奉事供给。凡所受用坐卧等具。衣服汤药一切所须无令阙乏。虽常侍近不得足蹋师影。所有同学无分亲疏一心平等。善男子若有学人及诸人等。于金刚阿阇梨及金刚大乘诸学众等。生不信心发起恶念复加毁谤。是人果报当堕地狱畜生及诸恶趣。何以故以一切诸法从彼生故。若有毁者是即毁法故获是报。
  一者不得呼师名字。二者常自称师足。三者与师执持鞋履。四者扫洒房地。五者为师敷置床座。六者五体作礼。七者不侵害师。八者指授禀信。是名弟子承事金刚阿阇梨八法。彼阿阇梨以此八事观察弟子。以日累月积月成岁。若彼弟子于此八事。无有违背专心不退。阿阇梨然可摄受
  如是等阿阇梨婆罗门等。得闻菩萨所说金刚大乘。及相应三摩地法。皆悉获得无生法忍。时西印度王百臂。及彼中宫后妃婇女等。闻菩萨所说甚深金刚大乘及诸法要。皆悉证得金刚智所摄相应三摩地成就法。及隐没自在。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得闻是语。即前礼佛合掌白言。世尊云何名为四种之法。佛言四种法者。所谓声闻乘缘觉乘。此二乘者但能自利不能利他。复有二乘。谓方广大乘及彼最上金刚大乘。是名为四。尔时阿难又复问言。是金刚大乘当云何性。佛言阿难。若有菩萨发于最上大菩提心。是即名为金刚乘性。是菩提心能自利益复利于他。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
  佛为最上阿阇梨 一切最胜常善护
了知秘密真实者 此阿阇梨佛无异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敬阿阇梨等同诸佛。若轻阿阇梨者是轻诸佛。当受众苦无有威德。被诸疟病恶毒拏吉儞魅。宿曜执持及诸魔众。如是灾害常所娆乱。命终之后当堕地狱。是故当知阿阇梨者是为大师。常当尊重爱敬供养。如前所说众苦恼等皆不能侵。应当恭敬供养阿阇梨。何以故此阿阇梨。经阿僧祇俱胝劫数实难值遇。由此阿阇梨开发菩提道得成佛果。是故弟子依本法仪而常供养。是即供养诸佛如来故。
  金刚手菩萨。说此诸佛及诸菩萨真实法已。复说颂曰
  当于阿阇梨 起大信重心
  其阿阇梨者 是无尽三昧
  最上大乐本 诸佛等无异
由阿阇梨故 获最上究竟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
  尔时阿閦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大遍照如来等。
  入金刚阿阇梨三昧相金刚三摩地。从定出已。告诸如来及彼菩萨言。
  谛听谛听所有三世诸佛。皆来诣阿阇梨所恭敬供养。
  何以故,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智主。
  尔时彼诸如来及诸菩萨。
  闻佛说已白佛言。
  世尊一切如来金刚身语心三密成就法。当依何住。
  佛言,一切如来金刚身语心三密成就法。当依金刚阿阇梨身语心住。


《悉地经》
弟子之法,视阿阇梨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予皈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为依阿阇梨故。不久而得无上胜事所谓菩提。以是义故。比之如佛。以为弟子。承事阇梨。无有懈怠。勤持不阙。所授明王及明王妃。当得悉地必无疑也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乎。南无力我师。南无(归依)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
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乎。南无力我师。南无(归依)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
复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师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乎。南无力我师。南无(归依)我师。南无波若。南无波若。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归依初月。如是圆月而不归依。迦叶。如是我子有其信力。归命菩萨不归命如来。所以者何。为彼如来从菩萨生。若声闻辟支佛从如来生。非如菩萨故。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此有情 归命于初月
  如是圆满月 而彼不归依
  我子亦如是 归依于菩萨
  不归向世尊 为具大智力
  出生如来身 非彼声闻类
  智慧微劣故 依彼如来生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
  慈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礼佛而白佛言。
  世尊若有阿阇梨。于此一切如来身口意秘密大瑜伽教中受灌顶者。
  诸佛菩萨当云何观?
  佛言慈氏彼诸如来及诸菩萨。观此受灌顶阿阇梨。如观菩提真心而无二相。何以故?灌顶之法与菩提一故。
  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
  此阿阇梨。所有十方诸佛及诸菩萨现在说法者一日三时来诣阿阇梨所。献大供养如佛无异。俱发声言。
  此阿阇梨即是我等诸佛父母。及为我等诸佛之师。
  复次善男子,所有十方世界诸佛世尊现在说法者,彼诸如来所有三业积聚无量福德。是等阿阇梨一毛孔福德,何以故?此阿阇梨受瑜伽灌顶已。与一切佛智相应。 真心微妙无有等故。
  尔时慈氏菩萨闻佛说已。叹未曾有住立佛前。尔时阿閦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大遍照如来等。入金刚阿阇梨三昧相金刚三摩地。从定出已。告诸如来及彼菩萨言。谛听谛听!所有三世诸佛。皆来诣阿阇梨所恭敬供养。何以故?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开示: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师?
  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能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答曰:
  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著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崄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著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槃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
  有人既得善知识不得其意,反成雠隙而堕地狱,更相谤毁,故唯佛一人无有过失,余人谁能无者?
  若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
  是故空中声教:若见师过莫起嫌恨,汝应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
  师之过失不著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如是等因缘不应远离于师。
  师若实有罪,尚不应离,何况此中魔作因缘,令说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著法,说法者以方便故现受。方便者,所谓欲令众生种福德因缘,亦为同事摄众生故。
  复有诸菩萨通达诸法实相故,无所障碍无有过罪,虽作过罪亦无所妨,如人年壮力盛腹中大热,虽食不适饮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药,虽被恶毒不能为害。如是等因缘故,汝于师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
  《莲池大师全集》:“金刚上师居于三宝之首,以佛所师之法故。如大智度论云:‘诸佛以实相为诸法,依此实相,发心修行,方成菩提,若不以此为师,皆是天魔波旬。’报恩云:‘佛以法为师。’般若云:‘我初成道,观谁可敬可赞,无过于法,皆能成度一切凡圣故。’所以上师即法也,金刚者喻实相也,取坚利不变之义。所以华严文殊云:‘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所师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金色世界,即喻实相也,不动智,即根本智也,即是金刚上师居首者,此之谓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