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徐自民主讲 佛学概要十四表讲解 (7-9)

徐自民主讲 佛学概要十四表讲解 (7-9)

  
         

[佛学概要十四表]讲解七  

.

  宇宙器界概说



第七讲表题目叫做‘宇宙器界概说’,就是整个宇宙器世间概略地说一说。所谓‘器界’,就是一种器具,我们人,比如说我们生在这个世间,日常生活离不开种种的器具,就是各种用具,有很多日常细微的那些器具,到整个的地球,还有整个虚空的这个都是器具,这叫做器界,也叫做器世间。宇宙这个器世间如何呢?这张表跟各位介绍,简单地介绍叫概说,分成甲乙丙三段来介绍。


                     甲、器界范围


第一段是讲‘器界的范围’,也就是器世间它的范围。这个范围跟各位讲,就是一尊佛所教化的一个世界作一个单位,以这一个单位作范围来讲的。一个从竖的来讲,直竖的来讲;一个再从横的环周,横的这方面来讲。


先从‘直的竖的’这一方面介绍,‘一个世间有二十八层天’,就是在前面那张表介绍了。这个二十八层天是一个单位世界,是一尊佛所教化的世界。佛,不止一尊佛,佛多得很,‘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以二十八层天作一个单位世界,二十八层天上又有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下又有二十八层天,往上推没有止境,往下再推算也没有止境,这是直竖这方面来讲。


再从‘环周’这一方面来讲,一个大千系,一个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大千世界里面有很多很多小的世界,这些世界都有一个系统的叫大千系,一个大千系由若干个世界所集合而成的。如是环周,像这个大千系在它周围以外的各有无量的大千系的世界,这是它的范围。


就是一个单位从直的方面来讲、从环周的方面来讲,这一个单位世界在整体的宇宙器界来讲,无穷无尽,那就是这一个单位世界就像大海里边一粒米那么小,就像苏东坡在赤壁赋所讲的‘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就像沧海里边一粒米那么小,不但我们一个人像是沧海里面一粒米那么小,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在无穷无尽的世界里面,也只能说是像沧海里面一粟那么小。说这个让我们了解凡夫的心量。想想看,我们今天在台湾,站在这个地方,就说我们自己很大了,我们是一个大台湾了,你这个大台湾在地球上,你找全球这样找,台湾在太平洋这么一点点,台湾小了。连整个中国大陆一起算吧,整个中国算起来在一个地球上还是小啊。就算整个地球来讲的话,你这个地球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找,不知道属于那个小世界,那太小了。说这个作什么呢?让我们觉悟。众生不觉悟,在那一个环境,就被那一个环境把我们迷惑住了,我们就觉得那个环境很大,我们住在自己一个房子里面,自己有一个房屋,住在自己房屋里面,门一关起来,觉得我自己一统天下,自己了不起了,这个就是众生迷惑导致的,他在那个环境就被那个环境迷惑倒了。实际上你放开来看,整个无穷无尽的世界多么大,一觉悟,心胸一开展,就跟一般人不一样的。这一表就告诉我们,我们学佛的人,心量一定要放开来,心量不放开的话,学道是不会把道学得好的,处处执著,那怎么学得好道啊?大家也学了唯识简介了,唯识简介最重要的是要断除我执、断除法执,我们凡夫处处有我执、处处有法执,一执著,把那个一点点像微尘那么渺小的事情,自己就看得大得不得了。我们日常跟人家来往所接触的事情,实是微不足道的,自己心里一放大,觉得这事严重得不得了。学道的人,不能够把我们在世间这些事情放开、看得开,这个道怎么学啊?别说道学不好,就在世间很多事情都看不清楚,为什么呢?我们处处执著,一执著就变成障碍了,自己眼也看不清楚了、耳也听不清楚了,加上有色的眼睛一戴起来,看见这个世界都是变了颜色了,这个不是世界颜色在变,是我们自己心理在变的,因此我们心要放大。


器界的范围无穷无尽,没有数目的,所以现在研究天文学的人,研究天空里面究竟有多少星球,他也是讲系统,我们这里是讲大千系。最早是以我们地球作中心,所以西洋宗教在早期时候,他都是讲地球是造物主造的,谁要创造学说,说这个地球它是活动的,只是一个单位的世界,那一般宗教就认为邪知邪见。你们研究科学历史就知道,在中古时期发明地动说,发明地动说的科学家,教会不准他说,到后来科学慢慢地一天一天地发达,压制不住了,才承认地球是活动的,地动说才承认成立,在那之前,给那些发明学说的科学家种种的迫害,不让他发表这种学说。到后来,地球这个单位终于放弃了,以太阳系为中心,这一个太阳系里面有多少多少的星球。再后来一发展,太阳系也是不够用,银河系,银河系这一个系统有多少个星球,那又数不清了。银河再的时候,那又是星球变成云彩那么多,叫星云了。还有变化的,现在美国、其他的国外用了多少倍数的望远镜,常常对天空里探索,找出更多的星球系统出来。今天早上发现很多星集合在一起,变成黑黑漆漆的,像乌鸦在一起,他们取一个名字叫黑洞。今天在这发现一个黑洞,明年在那又发现另外一个黑洞,他们觉得很大的发现了。其实那个黑洞,发现也是无穷无尽的。说实在的话,这个器世间,你这个科学家、天文家,永久在发现,永久也数不清的。什么时候要清楚呢?必得成佛,证了佛果了,了解一真法界了,华严经讲‘一真法界’,整个的法界,我们凡夫眼看来就是,无尽的虚空里面这些星球,都是散漫的,数也数不清,这些星球有生有灭,都是生灭法。证了佛果的话,整个的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他就会了解了,澈底明了了。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佛,现在学佛,学佛必得要接受佛家理论,把自己的心胸一放开,不要像世间那些做学问的人那样的,心胸那么狭窄,各有各的学说,彼此不相容,不能够相容,所以就发生斗争,你在学术上斗争之后,结果造成世间一般老百姓的痛苦,小的是人与人间学术上的互相吵架,大的方面就是互相发生战争,所以这个我们要觉悟的,心胸一定要开放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乙、娑婆三界组织略说


第二段,‘娑婆三界组织略说’,前面讲宇宙是无穷无尽,我们现在就拿出一个单位世界来讲,这个单位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文的名字,翻成中国字的意思叫堪忍,堪忍什么呢?就是我们一般人受了痛苦就不堪忍受,堪当能讲,就不能够忍受,不堪忍受;娑婆世界叫堪忍,还能够忍受。为什么叫堪忍呢?比如说我们人在这个世间,我们是人道众生,实际上来讲,我们只有痛苦,没有快乐,那快乐是假的,虽然是假的,痛苦虽然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一般人还是在苦中求乐;就是一点乐趣没有,完全在痛苦,他还有求生的一种欲望,他还不想死呢。再痛苦的人他还不想死,他还愿意生,他还有求生的欲望,就是他还能忍受种种的痛苦。人道众生如此,畜生道的众生也是这样,那个牛马劳力供人家来使用,身体那么辛苦,要站在我们人的立场,替这个牛马一想,那不如早死就算了,死了就解脱了;但是牛马来说,它才不愿意死呢,它不愿意死,它要继续供人家来驱使、来劳役,所以它还能够忍受,叫做堪忍。就是地狱道的众生,那是苦不堪言了。各位从学理上研究,地狱道苦得那个样子,他还不想死呢,他如果真的想死,那地狱道的众生就出来了,他之所以不出来就是他执著,执著不愿意死,求生,他才不能出地狱的,随时要不执著自己的身体,没有我执的话,那就脱离这个痛苦了。就是有这种我执,所以三界六道不能出去,不能出去他还能够堪忍,这叫娑婆三界。这个娑婆三界不是指的十方世界,专门指的是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这个世界,将来弥勒菩萨下生之后,也是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成佛,我们这就是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的三界组织,下面还是按照前面那一段的组织系统来讲,一个是‘直竖’,直竖这一方面来讲,分成初、中、顶。‘初’,欲界有六天,欲界有饮食之欲、有男女之欲、还有睡眠之欲,有这三种大欲,这叫做欲界,欲界有六层天。‘中’,在三界之中的叫色界,色界有十八层天,这个十八层天前面那张表讲的有四禅天,四禅天是概略地讲。详细地讲,比如说初禅天有三层、二禅天有三层、三禅天有三层、第四禅天有九层,前面三个三,三三得九,后面九,共十八层天,就是色界。这个色界十八层天,他所以叫做色,色是有形色的,但是没有欲了,没有欲就指的饮食、男女、睡眠这几种大欲他没有了,无欲,但是只有禅,禅定,这个禅定就是在我们人间修禅定,修成功了,寿命终了的时候,看他功夫如何,功夫浅就是初禅天,功夫深就是二禅、三禅、四禅,就一直往上。从初禅到四禅一共十八层天,都是无欲有禅定功夫。他具备身体的形状,还有环境,器是他身体所存在的一种环境,形是他的身体,这是色界。色界以上叫无色界,在三界之‘顶’,顶点了。无色界有四,不但没有欲,连同身体形象也没有了,只有神识。识是无形的,它就是心理的因素,神识在那里。神识藉著无色的定功,到达那种境界。无色界四也叫作四空天,四空天有四种大定,就是空无边处定,空空洞洞的无边之处,空无边处的那一种定,那种定修成功了,生到那种天叫‘空无边处天’。第二就是‘识无边处天’,识就是唯识的识,识到那一个境界也是无边之处,那个定修成功,生到识无边处天。再第三层就‘无所有处天’,一无所有了,连识自己也不感觉到存在了,就是无所有了,无所有处,学了定就无所有处定,修成功就是生到无所有处天。最后第四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想是思想,说是有思想吗?不是,不是有思想。你说是没有思想吗?也不是没有思想,叫非非想。非想非非想,修这个定修成功了,到了非想非非想处了,到达那个地处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个是境界高了,我们一般人说你‘想入非非’,各位想想,什么叫做想入非非啊?一般人只知这么讲,不知道它的来处在那里。所谓想入非非就是在这个三界最顶点了,非想非非想处天了。顶处无色界有四层。


从六欲到色界、到无色界,一共有二十八层天。这个天,六欲以下的,包括我们人间、畜生道、鬼道、地狱道,整个是很多很多,整个合起来叫作三界。三界情况怎么样呢?一般的宗教说,信教学升天就好了,一升天就一劳永逸了。在佛经法华经里面就讲‘三界无安’,三界都没有一个真正平安的地方。为什么呢?‘有如火宅’,就像烧了火的大房屋,住宅火烧起来一样的叫火宅,三界火宅,实际上就是这样。这是直竖的。


娑婆三界的‘环周’,就是组成三界的世界,一个小世界以‘须弥山’做中心。这个须弥山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到的,非常大。四周有四大洲,中间有八个中洲,有好几百个小洲,这是个‘小世界’。我们这个世间就在须弥山的南边,叫做阎浮提洲,一直到初禅天,这是一个小的单位世界。把这一千个小世界集合起来,往上到了二禅天,这是‘小千世界’。再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到了三禅天,就是‘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起来,到达第四禅天,就是‘大千世界’。这是环周。各位要再问,到了第四禅天还有四空天呢?跟各位讲,从初禅到四禅都是有形象的,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都是具体有形状的,所以到欲界、到色界,等于东西很具体地放在那里。至于说四空天,没有形状了,不必计算在里面,那就是整个是一个虚空,不必计算了。这个叫做‘一佛土’,一佛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一个国土,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像这样的一佛土,上下左右十方世界多得没办法计算,多得像灰尘那么多。所以金刚经里面一首比喻,把我们刚才算的娑婆世界,一个娑婆世界把它磨成碎粉,一粒粉那么微小,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再磨成碎粉,然后又繁衍,又是那么多的大千世界,各位也有学数学研究的,你算得出来吗?算不出来的。但是我可以给各位讲,你成了佛就能算得出来,不但成了佛算得出来,证了四果罗汉就算得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弟子证了罗汉,外道不服气,你证了罗汉的话,跟我们这个道谁高谁下,那个外道是不服输,他考验考验这个罗汉‘这棵树上多少树叶子,你知道吗?’这个罗汉讲‘我当然知道’,‘知道,那你数数看’,罗汉说‘我不用数,我一看就知道树上有多少树叶子’,实际上说出来了,那个外道他自己也没办法数,究竟对不对他也不知道,是不是?但是过一个时候,那外道也很精,等到罗汉不在的时候,他偷偷把树叶子摘了一片下来,等到这个罗汉来的时候,再问他‘你看树上有多少叶子?’那罗汉讲‘有多少叶子,怎么又少了一片叶子了’,在你心里服输了吧。所以为什么呢?外道究竟是外道,不够的,他没有证果,树计算得再精确,没办法,必得证了果,我执一放弃了,把外面的事情才看得清楚。所以这些世界数不清,各位破除我执、法执,成了佛以后,就一目了然。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外面十方世界下了毛毛的细雨,那个多少雨点子,佛清清楚楚的,要不然我们众生的心理,佛怎么知道啊,你们各位现在谁知道啊?你成了佛,你就知道了,现在不知道,当然还是不知道。这是一佛土。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丙、万物归纳六类

第三项‘万物归纳六类’。大千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器世间有些附属的这些物品,这些东西万物太多太多了,把它归并起来有六大类。一个是‘色’,色就是物质,包括具体的手可抓得到的、眼可看见的形色,颜色、形色种种的。‘声’,声音。‘香’是一种鼻子所闻的气。‘味’是口里舌所尝到的味道。‘触’,我们身体所接触的具体的东西,空气我们接触的也是。‘法’,前面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具体的这些东西,不在眼面前的,落下来在我们识里边,在我们心里边那种印象,叫做法。


这个六种有好多不同的名字,一个叫做‘六尘’,六尘是六根,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从六根里边染污到我们身体里边,染污我们清净的心,因此就这个意思来讲叫做尘,尘是灰尘,是染污的意思。还有叫做‘六妄’,我们凡夫众生到处攀缘,攀缘什么呢?攀缘迷惑虚妄的境界,这个叫做六妄,攀缘种种的色、攀缘种种的声,看见一个好的颜色,看了又想看,那就攀缘,我们六识往上面攀缘,这叫做六妄。这个六种都是虚妄的,色声香味触法五欲都是虚妄的,就是六妄。还有讲‘六贼’,以六根作为媒介,然后劫夺了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无论在那一道众生,本有就有很多功德,因为人人都有本性,由本性做事情都有功德;但是有这个六贼,藉著六根作为媒介,然后把我们的功德法财劫夺过去了。怎么劫夺过去啊?比如说,我们眼看外面的各种颜色也好,当我们第一眼看的时候,眼是现量,看见外面色是性境,现量对著性境,这个是没有善恶可讲的,说不上是善,说不上是恶,它是个真理、真实的事物、真实清净的根尘,根与境相对的,没有任何的主观颜色成分加上去;但是第二个念头,一看就变了。比如说我们第一个看见蓝色或者红色,第一眼看上去没有辨别,只就是客观的颜色。当我们第二个念头一动的时候,你对它有好恶了,怎么好恶呢?你过去也许朋友穿的一身红衣服,你吃了他很大的亏,结果现在看到红色就讨厌。看到蓝色的话,你过去有什么经验,你对它有什么爱好,现在一看见蓝色也觉得很好,就发生喜欢。厌恶也好、喜好也好,这个都不是纯净的,那个境界就不是性境了,那是变化的了。这个色,六贼不是性境,那个都是有变化的那种境界,色是如此、声音是如此。你过去听的经验,对某人的声音现在一听,很怀念,时时刻刻想起,忽然之间你听了这个声音,特别感觉美,非常好,这个声音你对于它,你也不是一个纯净的那种性境,也是变化过来的。像这些都是足以转变你的心理,这叫贼,六尘这个叫做贼,把你清净的、有功德的心理都把它变坏了,这叫六贼。


一个器世界,就一个单位世界来讲,万物变成六大类,像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世界、任何一个世界无一不是如此,只有一个特殊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六尘不叫六尘、六妄也不是六妄、六贼也不是六贼,在极乐世界色声香味触都是变成法了,都是六种法,法也不是这里所讲的法,也不是法尘的法。比如说有众鸟演法,有白鹤、孔雀、鹦鹉、迦陵频伽这些众鸟在那里唱的好听的声音,那个声音可不是声尘、可不是法尘,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的。阿弥陀佛教佛法的法音普遍宣扬,就像我们用扩大器一样的,往外面播放,他播放不是用扩大机播放,就藉著好听的鸟声音,在那里像唱歌一样的,他唱歌的声音里面就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是佛法。所以极乐世界六尘都是清净的法,听六尘就是听清净的法。到那个环境怎么不能成佛呢?所以到极乐世界,一生就能成佛,好处就在那里。到那环境,眼所见、耳所闻的,就是在七宝池里面游泳、洗澡,那个水都是清净的法水。除了极乐世界是这样,其他十方世界没有那样的,都是跟我们娑婆世界这一样的。


这一表讲完了,大家务必要注意研究,怎么研究法?重要的一个概念,一个娑婆世界我们数都数不清,讲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说三千个世界,细细地往里面数,数不清的,那么十方世界那更是无数的,所以我们必得要放大心胸,放大心胸才把世间微不足道的事情,才不要执著,不要跟人家一般那样知见,学佛才能够学得好。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佛学概要十四表]讲解八


                  

内容设施梗概



第八讲表是‘内容设施梗概’。内容指佛学的内容,佛学的内容说起来太广泛了,非常多。可是研究任何学问总是要提纲契领,提纲契领就是梗概,说一个大概,可以说这一张表真正告诉各位佛法的一个纲要。分成甲、乙、丙三段。


                    甲、佛法总纲


甲这一段讲‘佛法的总纲’,就是讲‘体’,佛法就体这一方面来讲。这个体是什么呢?指佛法来讲的,万法都讲体、相、用,这是讲佛法这个体。佛法这个体就是总纲,它分成‘戒、定、慧’三个纲领。这在楞严经里就是这么讲,楞严经里面说学佛怎么学法子呢?‘摄心为戒’,所谓戒就是学的人把凡夫乱糟糟的这个心,把它收摄起来,这叫做戒,不让心乱跑。我们中国文化,孟子也曾经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一般人的心放到外面去了,收不回来了。你研究学问什么呢?求其放心,把放出去这个心收回来,收心,我们儒家的文化也是这么说的。在佛法来讲这个戒,就是摄心,摄是收摄,摄就是摄影,照相摄影那个摄。摄心为戒,把散乱的这个心,把它收回来。‘因戒生定’,因著这个心收回来,不会散乱了、不会乱跑了,就生出定功来了。有了定功怎么呢?‘因定发慧’,慧就是智慧,因为有了这个定功就发出来这个智慧,就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无漏就是澈底的。我们凡夫都是有漏的,漏是什么呢?漏到生死,在六道里面,生了死、死了生,都是有漏法,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生死,都是为著生死来做那些事情的。造恶业固然是生死,造善业,一般人讲,做做善业,今生不好,求来生,他还是在六道之内。来生享福,你享怎么样的福?享福的时候又造业了,那个都是有漏的。这个戒定慧三个是无漏的,是无漏学,你一求这个学问,就是逐渐逐渐了了生死了,不但了生死,而且到最后要成佛的。这是佛法的总体,总体就是这个戒定慧三种无漏的学术。除这戒定慧三种无漏学术,你们各位世间研究那一门学问都是有漏的,说实在的话,任何学问都是有漏的。


首先看‘戒’,戒是什么呢?‘防非止恶’。‘非’跟‘恶’是类似的。‘非’是一切不合理的事情、不对的事情都叫做‘非’,这个当中当然包括有很多造恶业的事情。止恶,‘恶’是纯粹讲的恶业、罪业。‘非’当中除了罪恶以外,还有其它的比较不属于罪恶,但是没有那么严重,说起来它不对的地方也是‘非’,‘是非’嘛,凡是与‘是’相对的都叫做‘非’。这个‘戒’就是说,防范非的,一切不对的事情都要把它防范,不要发生。止恶呢?我们凡夫众生大概不做恶业的时候太少了,人人造恶业,人人都不会承认的。我们就拿言语说吧,我们说了一句话,别说是有一次骂人啦,不必说啦,就是无意地说了一句话伤害人家,引起人家的烦恼,这就是恶业了,这是口业。这么一想我们那天不造业啊?止恶什么呢?就把这个恶业止住,已经造的业、正在造业,我们把它止住,不要再继续造了,这叫作戒,戒就是防非止恶。这个在三藏,属于律藏,属于律部。戒在释迦牟尼佛为弟子们制定的戒,一条一条地列出来的,后来记载在经典里面,属于三藏,属于律藏,属于律部。还有,在条文里面没有举出来的,没有举出来是概括,归类地,‘聚’属于律一类的,这叫‘摄善法’。那就是说为什么守戒呢?戒是‘防非止恶’,把这个非的地方、恶的要止住,那么相对地来说这就是善法。所以戒里面有的是必须要做的,善是必须要做的;恶事情就不能做,禁止、不能做,这都是戒。恶事不受禁止、继续做是犯了戒,善事该做的不做也是犯戒。但是无论是善事、恶事,凡是一条一条佛制定出来的话,那就都在律部里边。还有没有制定出来的话,这一类的凡是属于善事情的也都是规定在戒这一类当中,这叫‘聚’。为什么这个聚呢?佛在过去制定这个戒,在那个时候的,到后来时代有变的,人的生活状况随时有不同的啊。譬如说,我们受五戒的人来讲吧,五戒有戒饮酒,还有现在人家有抽烟的,也不能说我们佛教徒受了五戒,五戒里边没有戒抽烟啊,你没有戒抽烟,但是你已经受了五戒的话,这个烟最好不要吸。吸烟伤害身体,也不雅观,一般年轻人就是学著要抽烟,实际上是有妨碍,并不好看。所以学佛的人,虽然在这个戒里面没有禁止这一条,禁止吸烟,但是属于善法,不吸也就是善法,那么这个也要把它自动地,研究这个精神,自动地要守这个善法。举这个例子,还多得很哪,我们该帮助人的话,就应该帮助人,这个通通都是善法。


‘定’是什么呢?‘息虑静缘’。虑是一种思虑,我们凡夫思想,考虑这个、考虑那个,你所考虑的,考虑就是思虑,想到这个、想到那个,实际说起来都是妄想,想著怎么样发财、怎么样取得权力,这都是在妄想。‘息虑’,息就是把这些虑、这些妄想,把它止住,止住才能够定。比如说,你一方面在那儿打坐,在那儿修定功,一方面想到股票今天开盘有多少、收盘有多少,为著什么呢?你自己在经营股票,一方面经营股票、一方面在学定,你趁早不要学了。这些你定不下来的,为什么呢?你那个虑啊,你的脑筋就是放在那个上面,时时刻刻在那里变动,一变动的话,你整个心就放在那上面,那你怎么定得下来?息虑就是息这一类的事情。‘静缘’,缘就是攀缘,外面那个缘,外面的境界叫所缘缘,我们内心往外边去攀,攀那个缘,能攀缘的这个心,能够静止下来,静缘就不要对外面攀缘了,外面那色声香味触都不要攀。不但色声香味触不攀,就是自己的第六识起来的法尘,也不要想它,法尘一起来,就把它打消。禅宗就是这样啊,法尘随时起来,随时把它灭掉,就是观这个心。所以禅定功夫也叫做静虑,静虑就是个观心,妄心把它净掉、把它止住。这个在藏经里边是属于经部。除了经部的,还有属于这一类的,在经里没有讲到的这个,聚是什么呢?我们凡夫起的念头,不起念则已,起了念头无非就是损人利己。入了定的时候,这个妄念自然而然地,功夫好能够定下来,把一切的念头都能够停止住。各位,你刚才听我讲的话,你不要心里害怕了,那我们现在在学校求学,学的是商业、学的工业、学的文学、哲学等等,将来都要用思虑啊,那我不思虑怎么办呢?将来怎么工作啊?你不要想这个问题。功夫好不好的问题,开始的时候,你就是一边工作,一边心里,不必在家里盘起腿来打坐才叫入定,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是跟人家作生意,心里还在定的时候,随时都能够定得下来。理很重要,明了这个理的时候,做生意归做生意,开工厂归开工厂,你研究哲学你尽量研究哲学,你定还是在那里定的,而且由于这个定的时候,你的哲学更能够深入,人家所见不到的,你能见到。你学文学的时候,你有定功的时候,随时有那个神来之笔啊,人家没有神来之笔,你有定功的,随时都有的。这个跟你各位求学的时间没有妨碍,反而有帮助,看你会用不会用。起了念头就是有妄念,但有定功、有功夫就能把妄念止住。定功能够显现、出现了,就‘能引功德’能引接很多的功德,这是聚,就能够引发很多的功德,这就是聚。


慧是开发智慧。楞严经就是这个讲法,受戒而持定,因为有定而开发智慧,这是属于定。另外,大原则虽然是如此,其中教理也非常重要,你把佛教佛法这个理论贯通,智慧自然也开发出来了。世界无穷无尽那么大,各种学问的研究者或艺术家能够把心胸一开放的时候,智慧自然就开发出来,在于你能不能用而已。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我们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你只要把这个妄念,妄念就是一种障碍,把这个障碍去除了,本性显现出来,智慧就发生出来了,这一定的。所以慧是‘去惑证理’,‘惑’是贪心、嗔恨心,对人、对事不称心的话,就对人发脾气,对事情怨恨,还有不明了因果、不明了道理,这叫愚痴,这贪嗔痴,是最根本的三种惑。除了这三种以外,还有很多。去惑就把这些惑必得断除掉,断除的时候,就证到理,理就是真如本性,证到真理。那么证到真理,理上面开发出来的智慧,就这样了。在这边讲‘慧’,有时候讲‘智’,有时候‘智慧’合起来讲。讲慧是属于论部。经、律、论,三藏经部、律部、论部。经部是佛所说的法,弟子用文字记载下来,这是经。律是佛制定的戒律。论是大菩萨解经的,解经的注解,这是论。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乙、佛法大意



乙‘佛法大意’,这是讲‘用’。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随时都是很平静的,心里很安然自在,这个时候念佛才能念得好。如果说没有诸恶莫作、没有众善奉行这两种助功夫的话,佛号尽管念起来,念不到几句,那个佛号带走了、转了,转变成为烦恼,在那里转了,不知道心跑到那里去了,所以要有助功夫,助功夫非常重要。唐朝白居易是大诗人,也是文人,这个人很好,他学佛,后来也学净土宗。当初他问了一个鸟窠禅师,他问说:佛法太多了,我请禅师很扼要地告诉我怎么修持法。鸟窠禅师就告诉这两句话: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好。白居易就说:这两句话,三岁小孩子也能说得出来嘛。鸟窠禅师讲:‘三岁小孩可以说得出来,八十老翁也行不得。’一个八十岁的老翁,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到八十岁他还不见得做得好啊。的确如此。要注意这上面的‘诸’字、上面的‘众’字。诸恶,别说很多很多恶了,就是讲十恶吧,十种恶,十种恶是身体‘杀、盗、淫’,口里面有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我们谁能够把它完全守得住啊?意思当中有‘贪、嗔、痴’,这个‘都不做’就是众善了,就不是六根就清净吗?不容易的。所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那么容易的,虽然不容易,我们必得这么做啊。‘诸恶’没有完全不做,但是我能够不做几条,就开始勉强不做,做到最后完全要不做了。‘众善’开始的时候,一条一条地学,学到最后,所有的他都学到了,那就行了。这是‘用’。



                      丙、二门并修


第三段‘二门并修’,二门是解门、行门。‘解门’是阅藏、研宗。‘阅藏’就是三藏都要把它研究,都要阅。阅一部大藏经,别说现在在学校求学办不到,将来毕了业,无论做那一个事情,你也没有办法,这是‘博学多闻’。比较可以行的话,‘研宗’,就是一宗一宗地来研究,这是‘专精深入’。专宗研究的话,也不简单啦!中国的大乘佛法是八大宗,每一宗都不是那么容易。你看华严宗,一部华严经,研究是够研究的。天台宗的话,研究法华经、涅槃经,那还得了啊,学那个止观,好不容易啊!唯识宗的话,堂堂唐三藏大师从印度学回来,带了唯识论藏回来,他的弟子窥基大师,研究了唯识,用脑筋在那研究,吐了血啊,用那种功夫。窥基大师不是简单的人物,都是再来人,他用了功夫,火气上来,研究到吐了血,那样子才是功夫。现在今日之下几个人研究唯识啊?知道一点常识而已,你真正把唯识学研究透澈,那谈何容易啊!都不容易的。虽是不容易,但是比起广泛地研究三藏,总是要简单一点啦。这是解,求佛理的了解。


‘行门’就是真正行门这方面,八大宗当中把它规并起来有: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讲戒律,他完全以戒律‘三业清净’,三业是口业、身业、意业。口完全不造业,不但不造业,口里说的话都是要有利于众生的,这是口业。近代律宗祖师慈舟大师,慈舟大师从他自己自修的日课,早晨一起来、一下床,脚要踩在地下,他就有一个戒律,‘若于足下丧身形’,假如说有小动物被我这个脚踩死了,这个没办法啦,这个是随时,律宗祖师他也讲到,我们一举一动的话,你脚也不能看准了才走,那你怎么走路法?你没办法走啊!他说‘若于足下丧身形’了,‘愿汝即时生净土’,我发愿,愿你在死的时候马上生了净土。这都是戒律,一举一动求其身业清净,不造任何业,这个不容易的,谁能办得到这样?意业的话,那就是起了念头就是清净的,这叫三业清净。这个三业清净是‘正法时期成就’,正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的五百年,那个都是佛弟子传下来,传到五百年这个时候,还算是正法,没有变化,这个戒还是可以有成就的。等于儒学,颜子问孔子怎么样学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教他,你在礼上学,你把礼学会了,仁就学到了,那就等于学戒。学戒是功夫最好的人,领悟能力最强的人,孔门的大弟子那么多,孔子教他学仁,只有教颜子从礼上面学仁,别的弟子孔子没教他这么学的,学戒是非常不容易。


第二是‘禅宗’,禅宗叫做‘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先要明了自己有这个心性,明了之后再又断了这个惑,断惑证真他才有成就的,这是‘象法时期’。象法是在正法时期五百年之后,一千年,这个都是象法时期。象什么呢?还相似地,还像一个法。中国唐宋那个时候,还算是象法时期,所以学禅还有很多成就的。


‘净宗’,净是净土宗,‘带业往生’,三业清净也办不到了,明心见性也办不到了,那只有带业。业是造生死业,这个生死业在当生是断不了啊,一个业种子就是烦恼的种子。断不了怎么呢?仗著阿弥陀佛发的愿,念佛往生,把没有断除的业,带著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行。你最低限度要把惑能够伏得住,惑种子不要起现形,不要在这个世间贪名图利,不要随便跟人家争是非,争得打架、吵架,这个不行的,必得见到任何人都要和和气气的,不管人家对待你怎么样,你都是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人家,这个烦恼种子不起现形,伏得住,到寿命终了的时候才能带得了,才能带业,不然就带不去的呀。这是‘末法时期’,我们现在就是末法时期,从明朝以后就是末法时期啦。末法时期一万年,过了一万年,那个时候,末法也没有,灭法了,那个世间众生更苦了。


最后讲‘密’,密是‘三密相应’。什么叫三密相应呢?持咒,学密宗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学密宗先把教理都通达了,它跟禅宗不一样。禅宗先不许你研究教理,先教你参禅。密宗是相反的,密宗先研究教理,教理都通达了,然后教你持咒。持咒要三密相应,心里在观想、口里在念咒、手要结印,这叫三密相应。三密相应是什么呢?他观想的是什么呢?观想这密宗的特别,他把自己身体庄严得非常好,无论是男众也好、女众也好,把衣服穿得非常地庄严,一般学佛不必化妆,但是你要学密宗的女众,你尽量化妆,化得非常庄严,怎么呢?你看观世音菩萨穿的衣服就是世间的衣服,非常庄严啊。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观想我这个身体就是佛的身体,当生就是佛。这也是权巧方便的法,观想本身就是佛,心里想本身就是佛,口里念的咒就是佛的咒语,手结的印也是佛的印,三密相应,让你能够学定功,定功发现了也开智慧,到那时候你自己也知道啦。这个不容易的,虽然讲的是当生、即生成佛,印光祖师讲得清清楚楚的,那个也是方便地讲,几个人即生成佛了?


佛法行门虽有律禅净密,但末法时期只有净土宗带业往生能够成就的。了解‘二门并修’,研究解门、研究行门,净土宗也要研究教理,所以在台中这个道场,雪公老师在过去几十年,各宗的经典他老人家都讲,我们现在老师虽然不在世了,往生去了,我们做学生的讲经也是啊,我们各宗都讲,不过讲归讲,讲到各宗经典都是要归到净土法门来,修持的时候,我们都是学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个才能够当生成就的。


大专佛学讲座节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藏]   属于律部-------------------]

                    [---戒 [防非止恶]-----[                                     ]

                    [                     [---[聚]   摄善法----------------]    ]

                                          [---[藏]   属于经部]             ]    ]

[甲]佛法总纲--[体]--[---定 [息虑静缘]-----[                  ]----]        ]    ]

                    [                     [---[聚]  能引功德 ]    ]----]   ]    ]

                    [                      [---[藏] 属于论部 ]    ]    ]   ]    ]

                    [---慧 [去惑证理]------[                 ]----]    ]   ]    ]

                                           [---[聚] 权智摄众 ]         ]   ]    ]

                                [--诸恶莫作----------------------------]   ]    ]

[乙佛法大意--[用]--------------[--从善奉行--------------------------------]    ]

                                [--自净共意-------------------------------------]



                              [ 阅藏 [博学多闻]

                  [---解门----[

                  [           [ 研宗 [专精深入]

  [丙]二门并修----[

                  [           [---律 [三业清净]-----正法期间成就

                  [           [---禅 [明心见性]-----象法期成就

                  [---行门----[---净 [带业往生]-----未法期成就

                              [---密 [三密相应]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佛学概要十四表]讲解九


         

        方便五乘解脱





‘方便’,佛法必得讲方便,不讲方便的话,人家没有办法学,所以必得要讲这个方便,契合学的人的程度,他才能接受。这张表分为三段,后边还有附带地讲那些名词。



                     甲、契机施度



第一个先解释‘契机施度’,机是学的人,学佛的人他什么程度、什么根机。契是契合,正好合乎他的根机,普通讲法:他是什么天分,再用现代的教育学来讲就是智商,他是什么样的智商,他的智商到多少分数,你就用什么样的教育的教材来教导他,过高了他不懂,过低了他学了没有兴趣,所以一定要契合他的智商。施度,施就是布施,菩萨度化众生平等地布施。契机布施来度化众生,就要看根机了。‘钝根’,大致来讲,比如切菜的刀来讲,刀口很钝的、切不动的,当然不大锋利。‘利根’,刀口很利的叫利根,它的作用很厉害。拿这个比喻,智商很低的叫作钝根,根是根机;利根他智商很高的。


对于智商低的人—‘钝根’,‘心思昏昧’,他的心理、他的思考能力昏昏沉沉的、不明白,就是他的心理不明白、昏暗。‘眼光很浅近’,看不远。所谓浅近,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对于长远的利益、长远的好处他看不到。这种人你只能够跟他‘讲些世法方便’,世法就是世间法,什么是世间法呢?就是做人的道理,按照做人的道理,可以保持一个人格,这一生是人,再来世还是可以到人间来。比人程度高一点是可以生到天上去,不像在人间有各种痛苦,生到天上享福,那享得更多了,讲这人天之法,叫世法。方便呢,就是随著他的知见来说这些方法。如果说是跟他讲那些出世法,比如说六道轮回啊,一定要出六道,这个他不了解,没办法—‘与上法不解’。这种世法,释迦牟尼佛那时就是分成五个层次,讲五乘解脱。在今日之下,讲世法,讲做人的道理,佛家要守住五戒,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话,现在人家也不懂了,那你这个方便呢又要变通变通办法了,你现在逢人就说,你要讲仁、讲义、讲礼、讲智、讲信用,现在人家讲什么信用啊,人家不理会这一套,那你讲的话,又要把它变更变更办法,你这个道理还是不能变更地,但是说的言辞、方法要变动。至于说做人的道理人家都听不懂了,生天的道理更不懂,那更需要方便法。


再讲到‘利根’,利根是什么呢?‘心思敏捷’,所谓心思敏捷,敏是很聪明的,捷是一听到这个道理,‘闻一以知十’,子贡说颜子的话。孔子问子贡:你跟颜子你们两个学习的能力究竟谁高谁低啊?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颜回是听到老师讲这一件事情,他能悟解到十方面的;‘赐也闻一以知二’,赐就是子贡自己,我听到一件事情我只能够领悟到一两方面而已。闻到一两方面也就不错了,闻一以知十那当然是非常好。心思敏捷就是闻一以知十的意思,十是个满数,就是说闻一桩事情,所有的道理、这句话的所有含义,他都明白了,这是心思敏捷。这样的人他的眼光很远大。所谓‘眼光远大’,不只是看见这一生的事情,而从过去,他了解过去有很长的时间,未来他也看得到,他也了解,这是眼光远大的。这样的人你要‘说出世法的了义’,出世法一定要脱离六道轮回。了义,了是究竟的,比如说把任何事情完了,所谓完了是完完全全地了了,了了是了结了,最澈底,做到最圆满的了,所以生死问题叫了生死,了生死就把生死问题整个就澈底解决了。对于这种人要说了义法,不是说方便法。所谓方便是引导他,让他先了解目前的利益,他接受了目前的利益,进一步再引导他再往前进,孔子的教学就是这样,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诱导他往前进,这样的话就是方便的方法。了义就是一下就把究竟的意义说出来,这是对于利根的人这样讲法。对于利根的人,‘与下法不满’,与就是给他,说给他次一等的法,就不是了义法,换句话是用方便法跟他讲,他不满意。



                              乙、世间


‘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人乘’,‘现世的福报’,‘不失为人身’。既是讲现世福报,一般心思昏昧的人,他只看得见、注重的也就是现世,这一生的福报。换句话说,你跟他讲福报,你的福报要自己一方面享福,一方面自己培养福报。藉著这个福报来引诱他、来诱导他,让他来学人格,他不但接受了人格教育,他就不会失掉这个人身了。这个在佛家来讲,无论如何要劝他‘受五戒’,对于这种人讲,你受五戒有多么好处,你本身也没有灾害了,家庭里面什么都好,一切都是顺利啊,这个他听得进去。只要他听得进去,能够守得住这个五戒了,进一步地守得很好,实实在在,虽然是讲的方便法,只要他能够照著这样做,确实是有好处。比如说讲这个五戒,在家人拿夫妻关系来讲,五戒当中就有一条戒邪淫,你跟他讲你守住邪淫的话,无论是丈夫是太太,能够守得住邪淫的话,夫妻的婚姻就能够巩固的,家庭的幸福、夫妻两人一生的幸福,自自然然就会有安全保障。他真要记住这样做的话,果然效果一定是兑现的,兑现了之后,他就觉得有信心了,对于其他的杀、盗、妄语连著他都有信心了。都是这么做的时候,原来是勉强做,然后做到很自然的时候,再给他讲生天的,告诉他人间还有痛苦啊,生天道要修十善了,他也能够修十善,是这样,这就是方便。这是人乘。


‘天乘’当然又进一步了,就跟他讲天上有‘胜妙的天福’,非常殊胜的、非常美妙的那种福,不是人间所能享受到的。无论是吃的东西、住的房屋、听的声音,就音乐来讲,我们人间再好的音乐也比不上天上的音乐,杜工部作的诗是讽刺的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他形容皇宫里面那种音乐,从虚空里面飘下来那种美妙的声音,他说好像只应该是天上的音乐,人间怎么能够享受到?这个意思就是说帝王皇宫的音乐,我们民间听不到的,只有帝王高高在上享受这个音乐,人间没有这个福分,他是有讽刺的话。其实人间再好的音乐、皇宫里再好的音乐也比不上天上的音乐。所以我们道场里边唱的赞子,那叫梵音、梵曲,梵就是梵天,天上的音乐。这就是胜妙的天福,讲给人家听,他觉得这个好,我们人间的色声香味触都比不上天上的。你要想到天上受那种福报,那你就要先‘行十善’,对于这种人讲,他只知道天福好,他把天的福报‘误为究竟’了,在过去印度的外道、现在世界上的那些一般宗教都把生到天就是究竟了,那就是一种误会。生天当然有条件的,就是行十善。


保持人身、能够生天这都是‘偷安小果’,暂时偷安,就是前面讲表里讲,人在生死苦海当中,到了人间、到了天上只是头浮出来,浮到海面上吐一口气而已,这是偷安。这个人乘、天乘寿命完了之后,再到三途里边去,享福当时就造业的,后来再到三途里边去,这是不究竟的。


但是佛法呢,学佛的时候,人乘、天乘是一个基础,有了人格、有了生天的善行,这是学佛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来帮助正功夫、来学佛,这样才能过渡到出世法,如果只在这上面,那就跟一般的宗教不一样。所以佛法虽然也讲人道、也讲天道,跟一般的宗教绝不相同。一般宗教止于天道,佛法讲天道是一种方便,在这方面打下了人格善的行为的基础,这样做到很纯熟的时候,再诱导他走上出世法,所以佛家讲天道跟一般的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那就说人家讲的跟我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呢?这当然是不同的。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