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
第一句话,『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由此可知,这些法身菩萨们,他们的生活空间太大太大。「诸佛刹」是讲尽虚空、遍法界,不但说现在,包括过去、未来,我们常讲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他在里面统统能够示现,「皆能示现」。怎么示现法?就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应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现比丘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不是应当、不是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应」是感应。菩萨决定没有意思去现身,要有意思现身是凡夫,菩萨没有意思、菩萨没有念头。菩萨现身是应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这也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随众生心感,「应所知量」,菩萨的应跟他的感恰恰相符合。所以你想佛身来度你,他就现佛身;你想菩萨身来度你,他就现菩萨身。这又说明「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哪里错得了?所以我们想佛,佛就现前。在十法界里头,我们知道佛最殊胜、佛最圆满,为什么不天天想佛?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这一句话,我们在今天此时此处感触特别的深刻,几乎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接触到的,真的是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所以世人求佛菩萨保佑的太多太多,他用什么方法去求?用贿赂。到庙里面去拜拜,跟佛菩萨祷告祷告,谈条件,「我供养你多少,你保佑我发财,然后我再来还愿,我再供养你多少」。跟佛菩萨讨价还价,谈条件,哪有这种道理?得不到感应。要得佛菩萨护念,给诸位说没有条件,就看你是不是认真去做。怎样去做?依教奉行。佛教导你的,你真发心,真肯去干,不顾一切后果,你就得诸佛护念。如果你肯去做,发心去做,还有忧虑,还有种种疑惑;买这个大楼这么多钱,钱从哪里来?万一信徒供养不够怎么办?那佛菩萨不管你的事情,为什么?你不是真心,你这里面还夹杂妄想、分别、执著,那怎么可能有感应?感应唯一真诚,才能得感应。真诚的心,到时候实在没有人捐钱,佛菩萨会把钱送来,不可思议,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这种感应的例子,自古以来我们在《传记》里、在《感应录》里面看到太多太多。唯有至诚才能感通,真诚到极处就能感通。不是真诚到极处,稍微夹杂一点疑惑,夹杂一点私心,就把整个法破坏掉了。住持领导的人没有私心,唯一真诚,我深信将来在我们念佛堂的人,在我们讲堂听经的同修都是唯一真诚。大家的这种真诚,那感应的力量太大太大,殊胜庄严的道场能在这个地区建立,不是偶然的。
问:他说念佛的心常维持几天又退转,该如何保持真心长久不退?决心下的大,落实不到位,自己也着急,是不是有较巧妙的方法?
答:巧妙的方法都在经典里面,为什么会退转?烦恼习气太重,我们一般讲业障太重,自己修行这一点功夫敌不过习气。这是人之常情,诸佛菩萨在初学的时候也不例外,也是这种情形。但是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要把这个世间一切的缘要看淡,无论是人,无论是事,无论是物,要看淡;一年比一年淡薄,那就是我们有进步。如果你很用功,每天读经、念佛,但是你对于世缘还是看得那么重,还是那样的分别、执着,那你是毫无功夫。你的经是白听了,你的佛也是白念了,只是跟佛法结一点缘而已,这一生不得受用。这样的情形,我们知道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如是。如果过去生中修学功夫得力,你早就往生,你怎么还会跑到这儿来?过去错了,希望这一次不要错了,这个很重要。
真学佛人与一切人决定不计较,看到别人善,很好;不善,也好。跟一切人接触,人家善的、好的(标准要依经论,跟经论讲的相应,这是好的),我想想我有没有?我要有,好,我应当保持,不要退失;我没有,我要赶快学习。见到人家不善,不善也好,看看他那个不善我有没有?有就要改过,要改过来。没有呢?没有要勉励自己,不要有这种恶的念头,恶的行为,这就对了。所以,善人恶人、顺境逆境,对修行人来讲都有好处,没有坏处;人都是老师,环境都是道场。会修行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佛菩萨,他不是在正面教我,就是在负面教我,我会学,我天天有进步。环境,无论顺境、逆境都是道场,真正会学的人,真正肯学的人,没有障碍。这是我们应当要好好的学习,特别在现前这个环境里面,你要不能够转环境,不能够随顺环境,你就会被环境所转,被环境所转你就很难有成就。
要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令人精神回复正常,唯一方法,就是消除烦恼。何谓烦恼?烦恼原无实体,但能使人懊恼烦闷,身心不安。大智度论云:「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可知烦恼,是人心中的大贼,是破坏人心理健康的毒素,是令人丧失理智的麻醉剂,人在烦恼扰乱下,在烦恼冲击中,斗争益剧,痛苦日深,人间是非,社会罪恶,亦层出不穷。
佛经将人心的烦恼,分为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两大类。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随烦恼又分大随,中随,小随。小随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娇等十种;中随烦恼,指无惭及无愧二种;大随烦恼,是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这不过是略举其要而言,实则人之烦恼无量,佛经言: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见俱舍论)。佛为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但简括而言:不外是贪、瞋、痴等三种,又名三毒。此三毒人皆有之,所以人皆有心病,人皆心理不健康,精神不正常。如果要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恢复人的精神正常,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行佛教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及般若波罗蜜,来对冶贪瞋痴三毒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