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孝心”是一次“考试”

孝心”是一次“考试”

来源:泉州晚报  丛莲     

近日,甘肃一民营企业招聘一名集团公司副经理,把“孝敬父母”作为招聘条件之一,对此立马遭到非议。曾经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把干部的“孝心”纳入考核干部的条件之一,也引起了一片反对声。
    笔者以为,无论是对干部选拔的考核,或是招聘员工的考核,把“孝心”作为选拔、任用、招聘与否的条件之一,这本身就没有错。
    “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绝非是封建时代的“愚孝”、“忠孝”,它是一种能够见微知著的人文品质和道德之基。天下儿女皆为父母生。天下儿女理当有孝心。“孝心”对每个人本身就是一次“考试”。试想,一个没有“孝心”的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社会,一个没有孝心的儿女,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不孝敬父母的人,也不可能“孝敬”社会。那个被枪毙的胡长清,平时满口“人道”,然而他却是一个不教的逆子,自己花天酒地,却对乡下的母亲不管不问,令人所不齿。
    至于有人认为,如今的“孝心”不应以回家多少趟去看望父母为标准,只要心里有“孝”就行了,尤其是如今人们都在忙事业,不能用过去的“孝心”与如今的实际相提并论云云。其实这不能成为不讲“孝心”的理由。心里有“孝”,应该体现在平时的行动上。“每月给父母寄点钱花花,就敬到孝心了”。这是一些人的“常规做法”。其实,这也是对“孝心”的曲解。孔子在论孝道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如果只注重物的供养,那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陈毅元帅不仅仅是我们党的好干部,而且也是一个“孝子”的楷模。他在“忠孝两难全”的情况下,始终感到心中内疚。1962年陈毅出访,途经成都探望重病的父亲,他亲手给母亲洗尿布。母亲有难色。他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一个好干部,好的企业负责人,他应该是孝敬父母的楷模。一个没有“孝心”的领导,不可能爱民、爱员工。

    弘扬孝道,本身就是对美好价值的看重与坚守,是遏制道德滑坡、净化心灵,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的“试金石”,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对每个人来说,“孝心”就是一次最好的“考试”。

TOP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汉代甚至还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规定没有“孝廉”品德者没有做官的资格。当时,这条标准很有点“一票否决制”的味道。虽说后来也有人弄虚作假,使“举孝廉,父别居”者也戴上了乌纱帽,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不管怎么说,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孝敬老人”当成晚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如今选拔领导干部当然不会以“孝廉”为标准了,但是当了干部之后,也还是要对父母尽孝道,因为“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
  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好像一个人一旦当了官,就得“舍小家,顾大家”,就得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再也无法尽“孝道”了。
  这是一种误解,许多优秀的领导干部工作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但并没有影响履行“孝敬老人”的义务。当然,成为一个部门的领导之后,工作忙是肯定的,如果要想干出一番成绩,还得做出不少牺牲,特别是当“小家”与“大家”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得不舍弃一些“小家”的利益。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忠”、“孝”对立起来,仿佛这是永远不能调和的一对矛盾。其实,只要处理得当,“忠”、“孝”也能两全。远的不说,就说方工吧,他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的副检察长,从事检察工作23年,办案近3000件,无一错案,这成绩够耀眼的吧?
  但方工在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孝敬老人”。他的母亲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老人向方工提出,想坐他的专车到街上转转,方工答应了母亲的要求,但是没有动用自己的专车,而是用小三轮车拉着母亲去逛街。作为儿子,他尽了“孝道”,作为领导干部,他保持了清正廉洁的好作风,可谓两全其美。
  无独有偶,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也有一段与方工极其相似的经历:1988年农历正月十五,聊城市举办元宵灯会,孔繁森带着老母亲去看灯。当时任局长的孔繁森同样没有动用局里的小汽车,而是借了一辆板车推着老母亲去看灯展。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穿着厚厚的棉衣坐在板车上,腿上还盖着棉被,孔繁森则在寒风中推着板车穿梭于人流之中。
  说起来,用自己的小汽车拉着老母亲去逛逛街,只能算是“小节”,然而在他们看来,这种“小节”却是可怕的“蚁穴”,他们深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因此,决不在这些“小节”上开口子。
  这两位优秀干部的行为值得称赞,也值得深思:他们没有因为工作忙而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没有因“孝敬老人”而滥用手中的权力。“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这样的领导干部不仅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父母心里也踏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官者的“孝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