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成刚法师《净土法语辑要》

成刚法师《净土法语辑要》





                                                                                        净 土 法 语 辑 要



                                                          成刚法师
                          讲述地点:长春般若寺弘法楼
                      启讲日期:2007.9.22-2007.10.26




                                                             出版序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以是之故,我释迦本师不舍大慈,无问自说,特开此净土法门,以拯救末劫,令法界众生,赖此以阶无上菩提,妙不可言。愿闻者共效之,切莫错过,而失极乐之利益也。
  以末法众生业深习重,论其本能,只能造业,只能沉沦,没有其他,无有出离之缘。面对末法众生这种现状,这种现实,法藏比丘是看在眼里,哀在心上,作是思维:采取什么最好的、最殊胜的、最佳的方便办法,才能拯救这些罪业深重的苦难众生呢?所以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经过五劫的思维,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而发了四十八大愿,以愿起行,经无量劫难行苦行,舍身受身,将所修行的功德都收摄在阿弥陀佛圣号之中。
  阿弥陀佛这四字圣号,就是法藏比丘大愿与大行的积集,亦是法藏比丘所修万德之所庄严,亦是弥陀如来的全部家业。所以我们一心念佛,就具足法藏比丘的大愿大行,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招感为我们自己所有,如来的全部家业就都恩赐给我们了。
  於佛说的三藏教典,八万四千法门之中,简而易行,功高易进,效果神速,横超三界,一生决了,不受后有,唯念佛一法,可通入路,所以被龙树菩萨判为易行道。是靠他力持,即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法藏比丘於四十八愿中的根本之愿,即第十八愿中说:“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即包括无余之义,这里面有善的、恶的、有罪的、无罪的、悟的、迷的、智慧的、愚痴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乃至地狱、饿鬼、畜生,只要回心,再不造恶,一心念佛,短命的十念,乃至一念,长命的尽此一生去念,皆在阿弥陀佛的愿力摄受之中,皆得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往生极乐世界,法藏比丘都不成佛。
  然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证明此愿真实不虚,是故我等罪业深重,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对十方的慈父——阿弥陀佛,为我等发的宏誓大愿,应当忍可於心,深信不疑,爱乐随顺。
  阿弥陀佛即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终归宿。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所谓至大至圆至顿,大乘圆顿法门无过於此,大德所谓:“一句弥陀超三界”,诚为不可思议。
  有鉴於此,成刚法师二〇〇七年八月,於长春般若寺讲堂,以有力、准确、通俗的语言,向听法大众阐述了日本《源信上人念佛法语》、《道绰禅师念佛法语》、《成刚法师念佛法语》之真实义,现已整理成册,名《净土法语集要》以飨法界有情,令法界有情皆不失净土法门不可思议之利益,是以为序。
                                                      佛历二五五二年七月十五日
                                                           长春般若寺讲堂



                                                    源信上人念佛法语

                                                      成刚法师述义


   【原文(下同):离三恶道,生於人间,应大庆喜。自身虽贱,不劣畜生。吾家虽贫,犹胜饿鬼。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世间之难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故生人间应该庆喜。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念佛虽倦,功德大故,称念定来迎。故遇本愿,更应庆喜。】
  离三恶道,生於人间,应大庆喜者,此三句总的标明生到人道中间,应该大庆、大喜也。下边略从三个方面说明。
  经云: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相差悬殊,有如大海之一滴。又五戒是人道的浮囊,守好五戒,不沉堕地狱、饿鬼、畜生道。於此三界六道受持五戒的是少数,纵然受持五戒,然多有毁犯,圆满受持的稀有罕见。又从三恶道出,得生人道,旧习未忘,多愚痴暗昧,若不遇佛法,还造业沉沦。由是观之,得生人间,不亦难乎?又佛说人身难得,言不虚也。今既生於人间,岂非大庆大喜耶?
  自身虽贱,不劣畜生。吾家虽贫,犹胜饿鬼。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者,此以下文别明,生於人道中间,应该大庆大喜也。
  自身虽贱,不劣畜生者,此明身贱胜畜生。身贱者,谓身世卑微下贱,默默无闻也。畜生者,《婆沙论》云:“畜即畜养,谓其横生覆行,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人畜养,受人主宰、使役、负重、打骂、欺凌、伤残、杀害、吃掉”;《四解脱经》云:“所谓血途是也”;又名旁生,谓其形旁而行不正,遍在诸处故也。
  吾家虽贫,犹胜饿鬼者,此明家贫胜饿鬼。谓此鬼类羸瘦丑恶,见者畏惧,穷年卒岁,不得饮食。纵得饮食,业力使然,化作火炭,痛烈难忍,长劫受饥虚之苦也。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者,此明事不随心胜地狱。地狱者,谓地下之狱,受苦极重。所谓镬汤炉炭,刀山火海,铁床铜柱,种种苦毒,且万劫难复。从有间到无间,乃至阿鼻,不可言说也。
  世间之难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者,此四句明逆顺皆方便。
  世间之难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者,世俗有言:穷则思变。佛门说:知苦即离。逆缘以是入道之方便,谓以有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种种障难、种种问题的逼迫,於五浊恶世方深生厌离,不离开不行,方能入道,故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者,导即前导,谓入菩提之前导也。经云:豪贵学道难。以豪贵之人多骄奢淫泆,不肯学道。卑微下贱,困乏潦倒,无处希望,易於入道。故曰是入菩提之导,即入菩提之前导也。
  故生人间应该庆喜者,以生人道中间,胜於三恶道,又是入道之本,故应该大庆大喜也。
  以上总明,不要被身贱、家贫、事不随心、世难多忧等所障碍,因为这些都是出世间之缘,入菩提之导也。
  信心虽浅,本愿深故,任凭必往生者,此以下文明佛法难遇,且又值遇弥陀宏愿,往生有份,更应大庆大喜。
  信心虽浅者,《起信论》说:经一万劫修行信心,十信行满,是谓信成就。去此以还,悉皆不定,未免遇恶因。
  本愿深故者,本愿即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大愿的第十八愿,为根本之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佛发誓发愿作保证,即保任此事,故曰本愿深故。
  任凭必往生者,任即任从,凭即凭靠,谓一经深信切愿,愿生彼国,则专称弥陀名号,更不反顾,即依赖之义。若能如是信行,必定往生,故曰任凭必往生。
  念佛虽倦者,倦即疲倦,谓懒惰、散乱之义。意谓虽然念佛,总精进不起来,多生疲劳、倦怠,然亦功在不舍。
  功德大故者,《无量寿经》云:“乃至一念,为得大利”。《观无量寿经》云:“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大德有言:“一句弥陀超三界”。功能力用不可思议。
  称念定来迎者,以称念弥陀名号,顺佛本愿故,即在佛的愿力摄受之中,阿弥陀佛定以本愿力前来迎接。以见佛生欢喜,令心不乱,保持正念,一刹那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七宝池中,莲华化生。
  故遇本愿,更应庆喜者,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遇。前者得生人道中间,应大庆大喜。今又得遇弥陀宏愿救度,百千万劫难遭遇,是喜上加喜,更应该大庆大喜也。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但以深信心,常念弥陀名。】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者,妄即不真,念即不忘,谓凡夫以妄心念妄境,记忆不忘,举体虚妄,无有真实,故名妄念。此二句可从两方面解释:
  一、凡夫即是众生。众生者迷也,所以众生是以迷惑心作得。迷惑心即是无明不觉之心。无明不觉之心,即是妄想之心。妄想之心,即妄念也。故知众生以妄为体,即妄体,妄体即妄念也。《楞严经》说两种根本,此妄念即妄心,被判为无始生死根本,故曰妄念原是凡夫本体。
  二、《楞严经》云:“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妙真如性,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成佛之真体,本来之佛。又云:“五阴虚妄,本无五阴”。虚妄即无有真实。本无即不存在。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也。色者质碍之义,即指内之色身六根,外之依报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受、想、行、识,此四种属於心法。受即领纳之义;想即思想之义;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识即了别、分别之义。既然五阴虚妄不有,则当体即是本有真心。以佛说心外无法,十方世界唯是一心故也。又《大乘起信论》云:“法界一相”。谓十法界唯是一实相,所谓全事即理,全相即性,全妄即真,故曰妄念原是凡夫本体。
  妄念之外别无心也者,以众生迷於本心,而依真起妄,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虽有真心,不能发明,故曰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者,以众生不能开拓本心,性成无上道,发明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即一心的全体大用。从生到死,这几十年一期身命,用的都是妄想心,即六根攀缘六尘所生的六识妄心,故曰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者,《大乘起信论》云:“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谓以有妄心,能知名相、意义、道理,众生才能开悟佛法,深信弥陀宏愿,念佛求愿往生。又知道除此妄念,再无他心可用,则即此妄心,转变一下观念,不念世间五欲六尘,而随顺圣教,念阿弥陀佛,乘阿弥陀佛本愿力,即蒙阿弥陀佛前来迎接。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者,《宝积经·如来会》云:“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故”。正定之聚者,梵语三昧,华言正受,又名正定,亦名菩提,所谓觉心是也。无诸邪聚,及不定聚者,谓无诸邪妄之心,及与散乱昏沉之心也。又经云:念佛之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心生欢喜,令心不乱,正念现前。正念即觉心也。故曰,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者,以随顺世间五欲六尘所生之妄念,即是迷惑、浊恶、染污、愚痴、暗昧之性,喻如污泥。以随顺佛法,所生之正念,即是觉悟、慈悲、清净、智慧、光明之性,喻如莲华。莲华虽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故能以其鲜洁之性,即鲜艳、洁净之性,令人欣慕、向往,给人以愉快和安慰,以此譬喻,念佛虽出於妄念,然不为妄念所惑,故能以其纯正清净之性,得入弥陀大誓愿海中,蒙佛接引。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到了自在家乡,永不触苦,常受妙乐,真实不虚。故曰,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但以深信心,常念弥陀名者,谓正以妄念多,故须多念佛。若欲妄念少,多念阿弥陀。不从求中得,念佛妄念灭。十信未成就,故名信心浅。勤修深信心,自然念弥陀。

TOP

续 1





                                       道绰禅师念佛法语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钻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谓成道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谓禅定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谓谈说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谓塔庙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谓斗争坚固)”。
  又彼经(《大集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即是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
  又若去圣时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
  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
  一、《大集经》云:“於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二、《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於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三、彼论(《大智度论》)又云:“有两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得智慧神通,於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於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四、《无量寿大经》(《佛说无量寿经》)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五、《无量寿大经》(《佛说无量寿经》)又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
  六、《无量寿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是故《无量寿大经》(《佛说无量寿经》)云:“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是法”。
  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
  《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於熙连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於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闻经不生诽谤,深生爱乐。若有於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於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何以故?须知此较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已曾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涅槃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观佛三昧经》云:“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功德,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头旃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旃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稀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
  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旃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称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问曰:计一切众生念佛之功,亦应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断一切诸障?如一香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不可思议也。何者?如《华严经》云:“譬如有人,用狮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构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持狮子乳一滴投入,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
  又彼经(晋译《华严经》)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余人不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一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明发菩提心:
  《净土论註》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发菩提心也”。
  又《净土论註》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法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污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污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污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者,即违菩提门。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
  《大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隆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运济。为斯益故,多愿生也”。
  又彼论(《大智度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土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答曰: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是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
  是故《大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减少,若经夜至明,乃高於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拔苦,亦复如是,以贪嗔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反堕恶道故也”。
  《十方随意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净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赞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念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
  问曰:《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何不预克念也?
  问曰:若人但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涅槃经》云:“夫放逸者,是众恶之本。不放逸者,乃众善之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於诸善法,为最为上。亦如须弥山王,於诸山中为最为上,何以故?一切恶法,由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
  《五苦章句经》云:“众生等是流转,恒三恶道为常家,人天暂来即去,名为客舍故也”。
  《大庄严论》云:“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物,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念乱。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观佛三昧经》云:“佛告阿难:‘此观佛三昧是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暗者灯,烦恼贼中大勇猛将,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




                                                                                                念 佛 法 语 述 义

                                                              成刚法师


   【一、《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以是之故,我释迦本师不舍大慈,无问自说,特开此净土法门,以拯救末劫,令法界众生,赖此以阶无上菩提,妙不可言。愿闻者共效之,切莫错过,而失极乐之利益也。】
  以末法众生业深习重,论其本能,只能造业,只能沉沦,没有其他,无有出离之缘。面对末法众生这种现状,这种现实,法藏比丘是看在眼里,哀在心上,作是思维:采取什么最好的、最优胜的、最佳的方便办法,才能拯救这些罪业深重的苦难众生呢?所以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经过五劫的思维,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而发了四十八大愿,以愿起行,经无量劫难行苦行,舍身受身,将所修行的功德都收摄在阿弥陀佛圣号之中。
  阿弥陀佛这四字圣号,就是法藏比丘大愿与大行的积集,亦是法藏比丘所修万德之所庄严,亦是弥陀如来的全部家业。所以我们一心念佛,就具足法藏比丘的大愿大行,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招感为我们自己所有,如来的全部家业就都恩赐给我们了。
  於佛说的三藏教典,八万四千法门之中,简而易行,功高易进,效果神速,横超三界,一生决了,不受后有,唯念佛一法,可通入路,所以被龙树菩萨判为易行道。是靠他力持,即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法藏比丘於四十八愿中的根本之愿,即第十八愿中说:“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即包括无余之义,这里面有善的、恶的、有罪的、无罪的、悟的、迷的、智慧的、愚痴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乃至地狱、饿鬼、畜生,只要回心,再不造恶,一心念佛,短命的,十念,乃至一念;长命的,尽此一生去念,皆在阿弥陀佛的愿力摄受之中,皆得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往生极乐世界,法藏比丘都不成佛。
  然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证明此愿真实不虚,是故我等罪业深重,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对十方的慈父——阿弥陀佛,为我等发的宏誓大愿,应当忍可於心,深信不疑,爱乐随顺。
  我要把阿弥陀佛请到我的心中安住,让阿弥陀佛在我的心中理直气壮,正大光明,顶天立地,永远不倒,是我不负阿弥陀佛的一片好心,亦是我知恩报恩,亦是我对阿弥陀佛最大的回敬,亦是我善念阿弥陀佛,安住极乐世界。


  【二、阿弥陀佛即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终归宿。】
  三藏十二部者,三藏即经、律、论也。十二部即:一、契经;二、重颂;三、受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议。
  以阿弥陀佛证得本觉妙心,而得成佛道,方称为阿弥陀佛。於六凡法界,即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及四圣法界,即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心,唯佛一人,证得本心,即本来心,性成无上道,纯真无妄,纯正无邪,超九法界而独尊,最为无上。所谓一真法界,即一佛法界也。

TOP

续 2




       又於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唯有念佛一门,无不包罗,其大无外,普摄一切,无有遗余。其余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种法门都不能,故曰,阿弥陀佛即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即心要也。


  法印者:
  一、小乘三法印。谓佛说诸小乘经,以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为法印。印即印定之义。若有此三法印,印定其说,是名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定,是名魔说。如世间公文,有印印定,证明可信,故名三法印。
  1、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悉是无常,众生不了,於无常法中,执以为常,故佛说无常,以破其执常之倒,倒即颠倒,是名无常印。
  2、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而生,因缘性空,所谓因缘和合,虚妄相生,因缘脱离,虚妄名灭,举体虚妄,本无有我。众生不了,而於本来无我的一切法中,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故佛说一切法无我,以破其执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3、涅槃寂灭印。梵语涅槃,华言寂灭,即不生不灭。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浪三界,故佛说涅槃寂灭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生死即生灭也,而得涅槃寂灭之乐。涅槃寂灭即不生不灭也,是名涅槃寂灭印。
  二、大乘法印。佛说大乘经,以实相为法印。实相者,谓无一切虚妄之相也。印即印定之义。谓以实相印,印定一切法皆无相故。
  以阿弥陀佛证得本具之实相,而得成佛道,方称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使令证得清净实相,毕竟得作佛,故曰,阿弥陀佛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
  佛说的三藏教典一代时教,是处处指归,时时导向,即指归净土,导向极乐也。是三根普被,即上根、中根、下根,利钝全收,即利根、钝根,是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是九界同归,即九法界众生第一最可信赖的安稳之处,故曰,阿弥陀佛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终归宿。


  三、阿弥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是法界众生的大导师,是苦难众生的大救星。
  大慈父者,以阿弥陀佛能成就十方众生的法身慧命故;大导师者,以阿弥陀佛能导引十方众生趣向极乐故;大救星者,以阿弥陀佛能以光明名号救度十方众生出离三界火宅故。


  【四、大德有言:“一句弥陀超三界”。】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无量寿经》中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唯十方诸佛是超九界而独尊,无有何法能超越其上,此无上功德,即指佛的功德,谓毕竟得作佛也。
  又云:“若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以是观之,非一句弥陀超三界而何?


  【五、经云:“但念阿弥陀,即是深妙禅”。】
  大德有言:“宝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又举一念,即是法界全体。阿弥陀佛这一念提起来了,则八万四千种生死妄想皆得降伏、对治,乃至断除。又不染为禅,一心念佛,则自然远离世间五欲六尘,所谓得念佛三昧是也。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王,非深妙禅而何?


  【六、经云:“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此显脱罪出苦,无甚於念阿弥陀佛,功能力用不可思议,以仗他力,即阿弥陀佛的愿力故也。善导大师云:“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亦此义也。


  【七、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阿弥陀经》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众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又《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句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散乱念佛,尚获如斯大利,何况一心称名,非入涅槃界,不可穷尽而何?


  【八、是知灭恶生善,脱罪出苦,一生决了,不受后有,乃至得成无上菩提,无甚於念阿弥陀佛,最为第一。】
  谓一心念阿弥陀佛,是恶也灭了,善也生了,罪也脱了,苦也出了,是故一生决了,不受后有,乃至得成无上菩提。无有哪一法能超过念阿弥陀佛,最为第一者,即无有二也。


  【九、你要想医治心上的生死大病吗?那么请你一心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即是无上的法药,所谓阿伽陀药是也。】
  生死大病者,即指众生八识田中所含藏的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生死种子,所谓生死习气、恶习嗜好。阿弥陀佛是无上的阿伽陀药,所谓阿伽陀药即不死药也,能治一切生死大病。所以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种生死大病皆得对治,是众病皆瘥也。


  【十、从了脱生死这一大事因缘来说,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即预示着zai 难、六道三途,乃至无间就要现前,所以我们一念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八大人觉经》云:“心是恶源”。《遗教经》云:“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难以制御”。《楞严经》云:“此攀缘心是生死妄本”。达摩祖师云:“心生即是罪生时”。《大集经》云:“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若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则妄念就要现前,而妄念即是生死妄本,能建立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而生死、罪业和痛苦,即是zai 难。又举一念即是法界全体,今既妄念现前,则不出六道三途,乃至无间,或天法界、人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必落其一,而不能超出其外也。是故,一念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


  【十一、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与阿弥陀佛不二,阿弥陀佛与我心一体。是故我当以心持佛,唯佛是念,非佛不念。】
  此明心佛不二。以离开能念之心,则无所念之佛。离开所念之佛,亦无有能念之心。所以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即是能念之心。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佛心一体。如水乳合,离水无乳,离乳无水,不可分也。是故当以心持佛,唯佛是念,非佛不念。
  以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法和合,方能建立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即往生极乐,究竟成佛也。


  【十二、阿弥陀佛是世间出世间,第一最可信赖的安稳之处,故我们要把身心世界彻底放下,无所顾忌地安住其中,不动不摇,是名善念阿弥陀佛。】
  安稳之处虽多,然要将其说到真实处、根本处、究竟处,唯有十方诸佛所居之清净国土最为安稳,然这对於九法界众生来说,尤其是对六凡众生来说,所不堪能,故无分也。
  十方世界,只有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所以文殊、普贤位居等觉,而发愿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唐时张善和、张钟馗,皆以屠宰为业,临终遇善知识,十念亦得往生,成佛有分。


  【十三、阿弥陀佛,是世间出世间,第一最可信赖的安稳之处,理当安住,不动不摇。】
  千念万念皆是生死苦轮,唯有阿弥陀佛这一念,才是极乐莲邦。
  以千念万念,体性是一,即未离妄念,妄念乃生死根本,能建立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故曰,皆是生死苦轮。以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之所建立,又阿弥陀佛有愿在先,若有众生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往生之业,以念佛为本,故知,唯有阿弥陀佛这一念,才是极乐莲邦。


  【十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是对阿弥陀佛的最大孝顺,亦是最好的礼敬。】
  《观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又《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云:“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依此二经之意,是释迦如来此方发遣,弥陀如来彼国来迎,此遣彼迎,是故我等当奉佛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方不负二尊之意,所谓依教奉行是也,故曰,是最大的孝顺和最好的礼敬。


  【十五、我要把阿弥陀佛请到我心中安住,让阿弥陀佛在我心中顶天立地,永远不倒,是名心善安住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此明阿弥陀佛在我心中安住,则是我善於安住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法身父母,能成就我们的智慧之命。然世间的孝顺子女,尚且把生身父母接到自己的家中奉养,所以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法身父母——阿弥陀佛,请到我们的心中安住,方不失对法身父母——阿弥陀佛之孝敬也。


  【十六、我若不能乘阿弥陀佛之宏愿,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成无上觉道,乘愿再来,救度一切众生,得大安乐,出离苦难,我即是对佛的最大欺骗、对众生的最大犯罪、对自己的最大自杀。是故我从今已去,唯佛是念,非佛不念,宁可念佛一句死,不可忘佛一句生,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坏散,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勿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庄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又《阿含经》云:“若修福业,而无愿者,譬如五彩巧绘,文锦虽佳,不以胶和,终不堪久。亦如陶家瓦器,坯质已就,不经火煅,终不堪用”。《阿弥陀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是故,我今发此愿,以自监督、鞭策、励行也。


  【十七、身命可舍,阿弥陀佛不可不念。】
  此色身浊命,一是造罪,二是遭罪,除此以外,更没有其他,诚应舍罪恶之物,无由惜也。但借用此色身浊命,念阿弥陀佛可以,以尽快地解脱其对我们的系缚、逼迫和障碍,是故,身命可舍,阿弥陀佛不可不念。


  【十八、千念万念皆是浊恶、染污、颠倒、障碍、迷闷之念,皆是六道、三途、地狱、生死、痛苦之念……。千念万念,唯有阿弥陀佛这一念是妙善、清净、通达、心开、意解之念,是为贤、作圣、成佛、解脱、极乐之念。是知千念万念,念哪一念都不行,千念万念,不念阿弥陀佛这一念不行。且人生无常,有今天没明天,生命在呼吸间,弥陀不向此刻念,更向何时念弥陀?】
  呜呼!浊世不可久留,时间不待我也,恐后无日矣!故我当借有限之生命,念无量之弥陀,举念即弥陀,说话亦弥陀,做事亦弥陀,我即如是念,愿共诸众生,皆如是念弥陀。
  大德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解此义者,当如是念弥陀。


  【十九、我若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即是zai 难,六道、三途、无间就会现前。且此五浊恶世皆是死路,唯有阿弥陀佛这一条活路,所以我一念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我宁可死在一念阿弥陀佛上,也决不活在一念妄想上。我既已发愿,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我就要把阿弥陀佛念好,念得纯而不杂,念得净而不染,念得真而不虚,乃至念得一心不乱,妙契弥陀大愿,究竟往生。】
  以於此五浊恶世,心离开阿弥陀佛,没有好事,皆是死路,唯有阿弥陀佛这一条活路。又世俗有言:“既来之,则安之”,我今既已投诚皈命於阿弥陀佛,当义无反顾,不仅要唯佛是念,非佛不念,而且要把阿弥陀佛念好,念得一心,念得透亮,是为上不负阿弥陀佛之期,下不负己灵也。


  【二十、我就是要在这些有事无事、善恶逆顺、苦乐罪福、生死存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境界之中,把阿弥陀佛念好,念得一心,念得透亮。】
  以有事无事、善恶逆顺、苦乐罪福、生死存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境界,乃世间相,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然同一虚妄,本来不有,但不理会可也,念佛自然无障碍。又於此五浊恶世,既然就阿弥陀佛这一条活路,则为了活命,谓使法身慧命得活,是没有踰越不了之障碍也。

TOP

续 3




       二十一、【这一句阿弥陀佛,能翻天、能覆地、能移山、能倒海、能摧毁三界六道、能建立极乐莲邦,乃至无上菩提因此而成就。其威力如斯,诚为不可思议,且百千万劫难遭遇,愿闻者切莫当面错过,而失极乐世界的大利益,诚为可惜。当奉佛语,自行化他,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赖此一句阿弥陀佛,皆得成就如来智慧德相。若能如是,方为不负我佛婆心之教。】


  此赞叹阿弥陀佛的功能力用不可思议也。


  二十二、【譬如我们发心要到北京去,在这一念心的力量作用下,开始起行,一步、二步、三步……,乃至百千万亿步,步步都趣向北京,待到步子走得圆满了,北京自然现前,所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者是也。
  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也是如此,在这一念愿心的力量作用下,开始念阿弥陀佛,一句、二句、三句……,乃至百千万亿句,待到阿弥陀佛念得圆满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自然现前,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是也。
  综上所述,去北京或上极乐,虽然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别,然所以皆得成就者,其理则一,咸贵在坚持,功在不舍也,愿闻者深思焉。】
  此明念佛贵在坚持,功在不舍也。
  如善导大师云:“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正定之业者,有二义:一、一心念阿弥陀佛,正是决定往生之业。二、一心念阿弥陀佛,是决定得正定聚之业。


  二十三、【对於已发心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人来说,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尚且失大利益,诚为可惜,何况至今尚未得闻,或已得闻,当面错过者耶?更是可怜可悯。愿已发心者得成就,已得闻者莫错过,未得闻者速得闻。】
  此明若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尚且失大利益,何况至今未得闻者,极乐世界利益无分。或已得闻者,当面错过者,更是可怜可悯。


  二十四、【旷劫舍身舍命,不如刹那念一句阿弥陀佛。】
  以旷劫舍身舍命,不出生死,与上极乐世界无干,亦是徒劳。《无量寿经》云:“乃至一念”,《观无量寿经》云:“乃至十念,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不如也。


  二十五、【世间以金银、琉璃、珍珠、玛瑙等为宝,实皆出於顽石,终成瓦砾,而非真宝也。阿弥陀佛能出生极乐世界,安乐无量众生,令无量众生得大富贵,得大饶益,得大安乐,乃至毕竟得作佛,是知阿弥陀佛实乃无价之宝,可谓宝中之宝也。过去未闻,今已得之,所以我要象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珍惜阿弥陀佛。生命在,阿弥陀佛即在;生命不在,阿弥陀佛也在。是生命可舍,阿弥陀佛不可丢也。】
  此明世间的金银等七宝实属顽石,终成瓦砾。阿弥陀佛乃无价之宝,可谓宝中之宝也。以阿弥陀佛是无上的佛宝,能出生一切众宝也。


  二十六、【自今已去,我要对阿弥陀佛大兴恭敬、礼拜、供养、赞叹、忆念,以示对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孝敬之意。】
  以若无阿弥陀佛的救度,我等末法罪业深重的凡夫,在这个三界六道的苦海里,不知会被生死业风所吹,将漂流到何处,而不知所归也。今何福何德,能乘阿弥陀佛的愿力,上极乐世界,是过去睡梦也想不到的事,可今天能成为现实,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恩赐。
  噫!阿弥陀佛的大恩比天高,比海深,比地厚,我等下劣,无以报效,唯大兴恭敬、礼拜、供养、赞叹、忆念,以示对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孝敬之意。


  二十七、【世间不舍,极乐不得。】
  经云:“委弃身命,尊崇道故”。孟子曰:“生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何况五浊恶世正是我等所要舍弃的,极乐正是我等所要欣往的,安得不舍世间而取极乐耶?


  二十八、【心若离开阿弥陀佛,心即浊恶、染污、颠倒、障碍、迷闷。心若不离开阿弥陀佛,心即清净、解脱、自在、安稳、快乐。是知,心若离开阿弥陀佛,是极为遭殃。心若不离开阿弥陀佛,是最为吉祥,所以我心一念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
  《观佛三昧经》云:“父王白佛,念佛功德,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头旃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果,发狂而死。后时旃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旃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念佛不断,道业成办也。
  此明心离开阿弥陀佛,无有好事,如彼伊兰林,故曰遭殃。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好也是好,如彼旃檀树,故曰吉祥。


  二十九、【文殊、普贤位居等觉,尚且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唐张善和、张钟馗,皆以屠宰为业,临终念佛,尚得往生。是知,阿弥陀佛这一法,於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之中,最为殊胜,是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
  此明阿弥陀佛这一法,於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之中,最为殊胜,是九法界众生第一最可信赖的安稳之处。


  三十、【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虽皆殊胜,然而阿弥陀佛这一法又是殊胜当中的殊胜;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虽皆奥妙,然而阿弥陀佛这一法又是奥妙当中的奥妙;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虽皆无上,然而阿弥陀佛这一法又是无上当中的无上,所以者何?以阿弥陀佛即是众生本具的,三世诸佛所共证的本觉妙心,微妙难思议。是故愿与法界众生,共念阿弥陀佛,同参三德秘藏,共入毘卢性海。】
  此明阿弥陀佛这一法,於佛说的三藏教典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中,是殊胜当中之殊胜,是奥妙当中之奥妙,是无上当中之无上,最为第一也。


  三十一、【世间出世间什么最好?什么最不好?曰: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好,心离开阿弥陀佛最不好。什么最善?什么最不善?曰: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善,心离开阿弥陀佛最不善。什么最乐?什么最不乐?曰: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乐,心离开阿弥陀佛最不乐。是知,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好也是好,心离开阿弥陀佛,好也是不好;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善也是善,心离开阿弥陀佛,善也是不善;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乐也是乐,心离开阿弥陀佛,乐也是不乐。所以者何?以好、善与乐在阿弥陀佛,不好、不善与不乐在其他故也。】
  此明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好、最善、最乐。心离开阿弥陀佛,最不好、最不善、最不乐也。


  三十二、【一句话,心离开阿弥陀佛没有好事。】
  以心离开阿弥陀佛,妄心就要现前,妄心要现前,必然落在六道三途,乃至无间,不能超越其外,故曰,心离开阿弥陀佛没有好事。


  三十三、【成就净土法门的关键在於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只念阿弥陀佛这一法,其他什么也不念。若因习气或事缘起了一念,应立刻觉知,马上把念收摄回来,继续念阿弥陀佛。若能这样坚持日久,念佛自然得一心。】
  此明念佛如何得一心,有三:一、只念阿弥陀佛一法。二、其他什么也不念。三、妄念起时,马上把念收摄回来。


  三十四、【我深信极乐世界是乐,要如同我深信娑婆世界是苦一样,无有异也。我切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要如同我切愿出离娑婆世界一样,无有异也。我一心执持阿弥陀佛圣号,刹那无间,亦要与我心脏跳动时刻不停一样,无有异也。】
  此明深知娑婆世界苦,方能知极乐世界乐。对娑婆世界深生厌离,方能欣往极乐世界。知人生命在呼吸间,方能刹那不离开阿弥陀佛。


  三十五、【除了阿弥陀佛,其他一切皆生死边事,不可念也。】
  以妄心念妄境,皆生死边事,故不可念也。


  三十六、【宁受地狱苦,不离阿弥陀。】
  此地狱虽苦,然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唯可以出离地狱,永不受也,且能往生极乐世界,毕竟得作佛。


  三十七、【但念阿弥陀佛一法足矣。】
  以念阿弥陀佛,即可直了成佛。若再念其他,万般皆无用,徒劳无有益也。


  三十八、【十方世界,我只知阿弥陀。除了阿弥陀,一切皆不识。】
  以阿弥陀佛是不死法,其他一切皆是生死法故也。


  三十九、【出家在家人,生死缘中转。生死缘不死,弥陀缘不活。】
  生死缘者,以妄心念妄境也。弥陀缘者,以心念阿弥陀佛也。


  四十、【於一切时中,不离阿弥陀,是为最亲切,更不用其他。若离阿弥陀,万般皆无用,徒劳无有益。】
  善导大师云:“众生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其前,故名近缘也。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又一心称名,即被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曰,是为最亲切,更不用其他。


  四十一、【我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为了彻底、全部、干净地对治、降伏、消灭我千千万万的生死之念,所以千千万万的生死之念,哪一念都不能动摇、侵犯、占领我念阿弥陀佛这一念。假使热铁轮,在於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所发愿。佛子如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此明以誓愿力持,令心安住阿弥陀佛这一法,不动不摇。


  四十二、【我若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就如同覆我的这块天塌了,载我的这块地陷了,支撑我的这个擎天柱倒了,如是我的一切都完了,所以我一念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
  此明心离开阿弥陀佛,是祸患无穷,说不能尽,所谓大事去矣。


  四十三、【往昔我竞用这一念筑生死城了,今天我要反其道而行之,用这一念造极乐城。我每念一句阿弥陀佛,都是在为极乐城添砖加瓦,所以我要昼夜不停地念阿弥陀佛,加快工程进度,争取早日把极乐城建好,以便安乐法界众生,了却我佛长劫大愿。】
  以往昔迷,恶用其心,造无边生死。今日悟,善用其心,建究竟涅槃,悟迷有分齐,今非昔比也。


  四十四、【从今已去,我就一件事,即看着我心,一念也别离开阿弥陀佛就行了。】
  所谓一件事,即一件大事,谓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者,即看着自己的心,一念也别离开阿弥陀佛是也。


  四十五、【令阿弥陀佛在我的心中,永远正念昭彰。】
  谓让阿弥陀佛在我心中,永远显现,其相鲜明,宛然可见,有如画浮於面,雕出於的,日映於空,有目共睹,所谓千里来龙在此结穴,画龙点睛是也。


                                   ------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