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

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二。初明性本圆融。二明用分优劣。辰、今初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一叠为十二。名数之始。百二十叠为千二百。名数之终。此虽是一身总数。而六根亦复各得其全。譬如六人同观一月。各得月之全体。此在妄恒真之性。法尔如斯者也。
  
辰二、明用分优劣。但约此方众生。沉迷颠倒。用中相背。故于本无优劣性中。而妄成优劣相也。文分为二。初总明。二别示。巳、今初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巳二、别示六。初明眼根相。至六明意根相。午、今初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共千二百。前方全明。指正方及二隅共四百也。后方全暗。亦指正方并二隅四百也。左右旁观句。言左右正方各二百亦皆见也。三分之二句。总算见八百而不见四百也。三分言功者。性本具也。一分无德者。用偏局也。
  
午二、明耳根相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言闻动之时。似有迩遥。此特循业发现之妄情。闻静之时。元无边际。此乃在妄恒真之体性也。
  
午三、明鼻根相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则取香。入则闻香。两停之际。则无功能。故云三分阙一。
  
午四、明舌根相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有二用。一者知味。二者言谭。若约知味。其功则劣。今约言谭。其功则胜。幽溪云。但举宣扬。显舌之能。非谓不宣扬时。便不具德也。言有方分者。世出世法不同故。理无穷尽者。粗言细语皆第一义故。
  
午五、明身根相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离时一总不知。故为一。合时兼识违顺。故为双也。
  
午六、明意根相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本自竖穷横遍。纵令昏迷倒惑。其体无变。故曰默容一切诸法。
  
丑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二。初劝简略明。二因疑广示。寅、今初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夫六根优劣不同。可谓全体虚妄。而仍各具竖穷横遍功德。则又全妄含真。故须从此返妄归真。而以真融妄也。生死欲流者。通指二种生死。皆因于法有所取著。总名欲流。返穷流根等者。追断生灭根元以契无生灭性也。当验此等虚妄六根。谁合于性。谁离于性。谁合而深。谁离而浅。谁合且深而为圆通。谁离且浅而不圆满。从此定境修观。则迟速永殊。故须详择也。无始织妄业流。即下文所明六根生起之相。由其皆是织妄所成。故一一根中。皆具五叠浑浊。必须逆而澄之。余文可知。
  
寅二、因疑广示二。初疑请。二广示。卯、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意谓根既有六。云何止须一门深入。此蹑近文而起疑也。
  
卯二、广示二。初约研破总示。二约行相别示。辰初、中三。初就法研破。二借喻显理。三以法合喻。巳、今初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 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须陀洹。此云入流。初果之名。积生无始虚习。指思惑。此中者。指六根之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者。指无明别惑。得六销者。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未亡一者。未知根结之元故。由未亡一。故仍于根结作定六之见。不信一门深入。六根同净之法也。
  
巳二、借喻显理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太虚空以喻真性。群器以喻六尘。由器形异名之异空者。以喻由彼虚妄六尘。分圆湛性而为视听觉察之不同。即上文所谓一六义生。亦下文所谓从真起妄。六用偏局也。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以喻六销未亡一也。彼太虚空等者。以喻上文非一非六。亦喻下文六根互用。无上知觉。觉明圆妙也。
  
巳三、以法合喻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浮根四尘。如器。根中之性。如器中空。非六非一也。
  
辰二、约行相别示二。初明从真起妄。六用偏局。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巳初、中二。初别示生起之由。二总结偏局之相。午初、中六。初示眼根结相。至六示意根结相。未、今初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此正显示所结之相。令人知所解也。盖自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法尔便有明暗二种相形。由是于妙圆性中。黏彼明湛而发见精。见精□于明暗等色。结色成胜义根。此惟天眼能见。肉眼所不能见。故名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者。指胜义根虚妄相也。

既有胜义。便有浮尘眼根。以粗浊四大为体。常流逸而奔色。是谓迷真成妄。故有眼根也。此中明暗。即自心相分。湛。即自心见分。黏字□字。正与前文相织妄成织字义同。所以举根必具尘识。举尘必具根识。举识必具根尘。而一一法中。皆有五叠浑浊也。
  
未二、示耳根结相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妄为明觉。即是无明初动之相。乃至相待生摇。坚明立碍。名为动静二种相击。亦即自心之相分也。余例前释可知。
  
未三、示鼻根结相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晦昧为空。便有通相。结暗为色。便有塞相。故名二种相发。亦自心之相分也。
  
未四、示舌根结相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炽然成异。便有变相。因异立同。便有恬相。恬者。淡也。非甘也。此二种相参。亦是自心相分。
  
未五、示身根结相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既有能所。便有合离。此二相摩。亦是自心相分。
  
未六、示意根结相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无明初动。既非生妄见有生。诸法变迁。亦非灭妄称为灭。此二相续。亦是自心相分。如幽室见者。众生所计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浮根四尘。约肉团心而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午二、总结偏局之相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言六根虚妄结相。别无他因。只由觉明真性。有妄明之明觉。遂失彼精了之体。黏彼妄尘以发妄光。假名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也。前云黏湛。约所黏能。今云黏妄。约能黏所。能所虽殊。虚妄则一。是以汝今等者。意显因于迷妄。故成偏局。与前文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义同。非谓六根一总无性也。
  
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二。初明返妄圆拔。二明归真互用。返妄如除器。互用如太空也。午、今初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曜。曜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不循二字。即是下手亲切工夫。犹上文不随分别之不随二字。二卷中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之远离二字。亦犹下文弃生灭之弃字。知见无见之无字。不取无非幻之不取二字。乃至旋流获无妄之旋字也。一脱一切脱。未有耳既不黏动静。而余根尚黏合离等者。故名圆脱。但初拔时。须向一根下手耳。
  
午二、明归真互用二。初证互用之相。二明互用所以。未、今初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跋难陀。此云贤喜。殑伽。河名。骄梵钵提。此云牛司。异舌者。不与寻常舌根同也。久灭意根者。断尽俱生我执。无复如幽室见之相可得也。历引诸证。虽或是业果。或由得道。其为明不循根。则一而已。
  
未二、示互用所以又三。初示妄体本真。二指现量为证。三示以修显性。申、初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浮尘诸变化相。本即无上知觉。所谓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随无明染缘。如水成冰。用智慧净缘。如冰化水。而云汤消冰者。汤之与冰。同一水性。但智慧火。能融无明坚执。喻之以汤。此约修德。显示翻迷归悟。故名曰化。若约性德无减无增。更非二物。则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
  
申二、指现量为证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上虽拈示六根互用。若事若理。皆已彰明。犹恐执迷之人。谓是由修所成。不关性具。故更举世人现量为证也。世人所有妄见。仅仅聚在眼根。设令急合。暗相现前。则他人虽在其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然使彼合眼人。以手循他人体。外绕一匝。则眼虽不见。而头足一辨。知觉是同。岂非明不循根之一证乎。古人有以夜中摸著枕子为大悲千手眼者。亦是此意。
  
申三、示以修显性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承上指示众生知觉之性。本不藉于眼根。但彼一向缘尘之见。因于明相。故暗时便成无见。若能称性起修。发本明曜。使曜性不藉明缘而能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由是根尘之妄既销。云何觉明本性。不成圆妙极果乎。正明二义竟。
  
庚二、决通疑滞二。初明因果俱常。决通初义。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辛初、中二。初疑问。二示答。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乘大慈。开我蒙吝。
  
⊙智德无二障。名为菩提。断德无二死。名为涅槃。不妄名真。不异名如。不坏不变。名为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著。名庵摩罗识。惟一真心。更非他物。名空如来藏。洞照万法而无分别。名大圆镜智。若此见听下。因前所示迷妄偏局之相。而翻疑真性为断灭也。言此见听等六根。离明暗等六尘。毕竟无体。犹如初卷中所征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为因。而求不生不灭果耶。蒙□者。由蒙昧故执著也。余文可知。
  
壬二、示答三。初斥迷许说。二指事除疑。三会通结示。癸、今初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但知六根全体是妄。不知全妄之中。真性不灭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癸二、指事除疑又二。初诘根尘显迷倒。二就闻性示因常。子、今初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初答无闻为非。次答无声为是。文并可知。
  
子二、就闻性示因常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自灭。同于枯本。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之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此正就虚妄根尘中。点出不生灭性以为真正修因也。正取能闻舂捣之性。不取惑为钟鼓之情。以惑为钟鼓。是独头意识颠倒相故。
  
癸三、会通结示又二。初明迷故常即无常。二明悟故无常即常。子、今初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子二、明悟故无常即常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弃生灭者。弃其于真常中妄见生灭之情见也。守真常者。守其即生灭中本自真常之性体也。想相为尘。元无实尘。识情为垢。元无实垢。今能了达。则当下远离。而法眼自清明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五】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辛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二。初正明结解无二。二兼显六解一亡。壬初、中二。初疑请。二开示。癸、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上文所示六根生起之由。不惟结相宛然。亦且结元斯在。但由阿难俱生惑覆。不达六根即是结元。故重致此请也。犹隔日疟者。须陀洹人。见惑已断。思惑未除。入无漏观。便如健人。出观之时。习染仍在故也。
  
癸二、开示二。初现瑞。二正说。子、今初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祗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摩阿难顶者。欲就阿难现在身中。显出无上大佛顶法也。十方如来放顶光同灌佛顶者。显阿难所具大佛顶法。即一切佛所证顶法。更无差别也。
  
子二、正说二。初诸佛同宣。二释迦亲说。丑、今初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由阿难别索结元。故直指六根为生死结根。更非他物也。惟其即是生死结根。所以即是菩提常乐。譬如全水成冰。所以全冰是水。又如全巾成结。所以全结是巾耳。又复应知。此经为阿难辈。一类当机。积劫多闻。不能即于闻中荐取。翻咎多闻为失。故选观音耳根圆通以对治之。观音亦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何尝废闻。只不循声流转耳。既借根性以显圆通。则以根为法界。故曰惟汝六根。更非他物。若寻常言万法惟识。则又可云惟汝六识。更非他物。或惟汝八识。更非他物。谓随八识流转。随四智成道。总无二体故也。

又约惟色惟香等义。亦可云惟此六尘。更非他物。以贪爱则种种生恼。不著则本自太平故也。又言根即摄尘识。言识即摄根尘。言尘即摄根识。以三法互为缘起。不相离故。以三皆同源。三皆无性故。故曰。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故天台于三科中。简去界入。于五阴中。简前四阴。于识阴中。复简余七。但观现前六识一念。名为灸病得穴。
  
今经于三科中。简去尘识。于六根中。简去五根。但以耳根为所观境。亦可云灸病得穴。乃至陈那等六人。各以一尘为所观境。即尘尘罔非真穴。灸之皆可立愈。然则十八界七大。皆穴也。审得何病。应炙何穴。得其穴。则病愈。不得其穴。则病莫能愈。不可谓此是穴。彼非穴也。故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世尊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佛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来灌佛及众会之顶。岂非显于通身是穴。通身皆可起病。二十五门。无非大佛顶法也哉。
  
丑二、释迦亲说二。初疑问。二答释。寅、今初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意谓根尘识三。称十八界。迷则皆为生死。悟则皆如来藏。何故十方如来。但言生死安乐惟六根耶。
  
寅二、答释二。初长文。二偈颂。卯、今初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中初四句。显示根尘识三本不相离。故但言六根。便摄尘识也。次由尘发知四句。即是转释根尘同源。及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三是故汝今下。即是转释缚脱无二。初言根尘同源者。具足应云根尘识三同源。以同是如来藏性不变随缘。举体而为根尘识三。是故根尘识三随缘不变。仍举体即是如来藏性也。缚脱无二者。若了达根尘即是藏性。不横计根为能取。尘为所取。名之曰脱。脱时亦未尝断灭根尘。若不了根尘惟是自心。则横计根为能取。尘为所取。乃至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等。名之曰缚。

缚时亦未尝实有根尘。故无二也。识性虚妄者。具足应云根尘识性一总虚妄。与上文互影略耳。盖根尘识之实性。即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不变随缘。举体作根尘识。若离根尘识有为之法。别觅如来藏无为之法。如离华处。别觅虚空。故曰犹如空华也。次文由尘发知。则单根不立。因根有相。则单尘不立。相见既无自性。同于交芦。则中间所发之识。如交芦中空。

又岂有自性哉。是故汝今等者。知见二字。指真体言。立知二字。显示妄本。所谓妄为明觉。因明立所等也。即无明本者。即是非缚而言缚。即是所结。即是结元也。次知见二字。指本性言。无见二字。显示妙修。所谓不随分别。不循动静等也。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者。即是非脱而言脱。即是解其所结也。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结答云何同是六根之问。
  
卯二、偈颂二。初颂说法门。二颂叹法门。辰初、中二。初重颂。二孤起颂。巳初、又二。初颂近文显性以为修本。二颂前文示修以合妙性。午、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此中真性二字。先标非真非妄之体。即初卷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第二三卷所谓如来藏妙真如性。第四卷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第六卷所谓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乃至第十卷所谓精真妙明本觉圆净也。有为。指根尘识相。有为之法。其体本空。以缘生故。喻如幻事。无为。指根尘识性。无为之法。亦复不实。以元无起灭故。喻如空华。次转释云。何故有为无为皆空而不实耶。以言妄显真。乃是对待之法。故妄既是妄。真亦是妄。而同为二妄也。

所以妙明真性。犹非真与非真。云何可是能见之根。及所见之尘耶。须知内根外尘。及中间之识。皆无实性。是故但若交芦而已。既无实性。故结解同一所因。而圣凡总无二路。汝试观彼交芦中性。谓之曰空。则芦相宛然。谓之曰有。则中无实体。故空有二俱非也。但迷晦此俱非之理。即为无明。发明此俱非之理。便成解脱矣。盖真性本自非凡非圣。迷晦即为缚为结为凡。发明即为脱为解为圣。而凡情不立。圣解亦空。故上颂云犹非真非真。有为既空。无为亦不实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午二、颂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此远颂前第二决定义中之文。以示修行方便也。承上缚脱虽唯六根。但解结必因次第。故须一门深入。而六解则一亦亡。故得浮尘诸相。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以初下手时。须于六根之中。选择其圆通者。从此入法性流而成正觉。便有日劫相倍之殊也。
  
巳二、孤起颂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梵语陀那。此云执持。上文虽明选根入流。但此六根。乃根本识之所执持。而此陀那微细识。其习气种子。能成暴流。谓之曰真。则是生死根本。谓之非真。则是离波觅水。故说真非真。皆恐人迷而执著。我所以常不开演也。夫一切根尘识等。皆是唯心所现。若依根取尘。舍尘取根。乃至舍根尘而取识。舍六识而独取第八识等。皆是自心还取自心。致使本非幻妄之性。全体成幻妄法。

但使修行之人。达一切法即心自性。寂然不生取著。则不惟无幻。并无非幻。夫非幻尚自不生。幻法复云何立。譬如空尚不生。花岂有生也哉。然自心取自心。亦是重颂知见立知。非幻成幻法。亦是重颂即无明本。不取二字。亦是重颂知见无见。无非幻等十三字。亦是重颂斯即涅槃无漏真净。盖无非幻。是无真。无二乘涅槃也。无幻。是无妄。无凡夫生死也。无涅槃无生死。是名无住处大涅槃。惟其孤起而兼重颂。故下叹云杂糅精莹。
  
辰二、颂叹法门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初三句。出其三昧名字。次一句。显其功能殊胜。后三句。明其众圣共遵也。初三句。须作一气读之。言此三昧。名为何等。乃是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昧也。以真性妙理。在有为而非有。在无为而不无。于净无著。于染无污。故名为妙莲华。以般若妙智。触有有败。触无无坏。二边叵得。中道不居。故名金刚王宝觉。以解脱妙行。有为亦如幻。无为亦如幻。二边亦如幻。中道亦如幻。故名如幻。合此不思议三德。成一正定。故名三摩提也。此即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亦即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种种异名。种种取义。终无二体故也。

弹指超无学者。分证固超。破无明故。相似亦超。伏无明故。观行亦超。能圆伏故。名字亦超。知佛性故。阿毗达摩。亦云阿毗昙。此翻无比法。通则小乘论藏。亦得此名。非世间法所能比故。别则一乘了义。乃当此名。非权乘法所能比故。薄伽梵者。佛之嘉号。具含六义。故存本音。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也。初卷云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先门而后路。先解而后行也。此云一路涅槃门。先路而后门。先行而后入也。前是出生死门。此是入涅槃门。又迷则本乡皆他国。悟则普天皆故乡。迷则出涅槃入生死。悟则出生死入涅槃。门之与路。约义说二。体即非二也。
  
壬二、兼显六解一亡二。初疑请。二答示。癸初、又二。初叙益。二请疑。子、今初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祗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澈。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祗夜。此云重颂。伽陀。或云偈。此翻孤起。亦名讽颂。言能诠之祗夜伽陀。则杂糅而精莹。所诠之妙理。则清净而了彻也。
  
子二、请疑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此即牒前偈中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之义而发问也。问端有六。一问六解。二问一亡。三问舒。四问结。五问舒结各有伦类。六问舒结各有次序。此随文便作此列示。若据答中。先答结中次序伦类。次答六解一亡。及解中次序伦类。至文自见。
  
癸二、答示二。初结巾喻迷。二解巾喻悟。子、今初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祗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祗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我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此先答其所问结之次序及伦类也。涅槃僧。此云里衣。即是下裙。僧伽梨。此云杂碎服。即是大衣。劫波罗。此云时分。夫绾结者。取其巾而左右交加。从本向末。以显次序之义。盖巾喻本识。绾喻造作名行。绾时必具结想。以喻想阴。绾竟便成一结。以喻六根受阴。结外必有余巾以对于结。以喻六根必有所对六尘。兼彼浮根四尘。总名色阴。故知一一根中。皆具五阴。次第重叠而得生起。幽溪所谓横中之竖也。总成六结。显伦类义。谓结虽有六。其类是同。一一皆以次第绾成。然不取六结先后以喻六根。以六根无先后故。即是竖中之横也。
  
子二、解巾喻悟三。初喻六解一亡。二喻解结由心。三喻解当次第。
  
丑初、中二。初立喻。二合法。寅、今初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蜂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汝必嫌此等者。言既嫌此六结而不欲其成。愿乐还成一巾。当设何方便乎。余如文。
  
寅二、合法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先因其所明而直以法合之。答其六解一亡之问。次更出结元而喻以狂华也。心性狂乱。即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知见妄发。即所谓所妄既立生汝妄能。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即所谓如是扰乱相待生劳。乃至引起尘劳烦恼也。生死即华相。故六宜解。涅槃即华相。故一宜亡。生死即华相。故有人空。涅槃即华相。故有法空。
  
丑二、喻解结由心二。初正显由心。二指法兴劝。寅、今初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我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结心者。中间空处也。妄为明觉。所立能生。能所相黏。结根斯在。如绾巾两头。虚妄成结。然虽成结。巾体不失。观其所结。则知所解。盖结虽似实。结心仍空。向此一隙空中下手。结即分散。既可分散。结非实结。是显人空。结既本空。解亦非解。是显法空。左右二字。旧喻两边者是。有人以喻偏观根尘。殊未圆妙。且陈那等偏观六尘。那律等偏观六根。皆可入道。

何必定观六识。方名结心。须知根尘识三。法尔相黏。皆可称结。而三皆无性。皆可称结心本虚也。又结心即表中义。若约所观明中。则是显出根尘识之实性本如来藏。如结中虚。惟是巾体。若约所用明中。则是须中道观。如解结者。须从中间下手。若约所破明中。则知根尘识三皆无实法。如结无实体。故可解除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二、指法兴劝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前文破除世间因缘戏论习气影子。已无不尽。今方申示佛法因缘深义。亦犹涅槃经中。客医禁乳而后用乳之喻也。知其本因者。一心具足十界性相为因。即如来藏随缘常不变义。随所缘出者。随染净缘成十法界。所谓随心应量。循业发现。即如来藏不变常随缘义。

如来所说佛法从因缘生。本即指此圆顿妙理。无奈众生根性不等。随类得解。致有藏通别教差别。是故前文须力破耳。界外滴雨知头数者。大圆镜智所照也。松棘鹄乌了元由者。十种智力所知也。一切依正。皆是惟心业力所感。举此二事。为显差别妙智。善鉴群机。所说法要。应须信受故也。言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者。亦约阿难须就耳门入道言之。若观尘者。亦可云尘结若除。根相自灭。若观识者。亦可云识结若除。根尘自灭矣。
  
丑三、喻解当次第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是结本以次第绾生者。止是片喻。不是全喻。但取六根不得总观之意。非谓六根成有先后也。六根同体者。伦类之义。惟其同体。故入一无妄。六同清净也。结不同时者。次序之义。惟其不同。故须向一门深入也。分别俱生二种我执皆断。名为人空。此根初解。则一解一切解。知无二体。而先得人空。如冶铁者。粗垢任运先落也。涅槃偏真。名为法执。

空性圆明。则不但无六。亦且无一。而成法解脱。解脱法已。虽复人法俱空。而俱空实本不生。非是人法灭而俱空生。此则一切法不生。不生亦不生。名为无生法忍。菩萨定境修观。正欲从三昧而得此忍也。此中谛理。非横非竖。约修证边双照横竖。言竖义者。人空是真谛现前。法空是俗谛现前。俱空不生是中谛现前。言横义者。知遍计我执即空假中。是名人空。知依他法执即空假中。是名法空。知圆成空理即空假中。是名俱空不生也。总示因心竟。
  
己二、别显修证五。初阿难请问圆根。二如来垂询圣众。三众圣各说证门。四放光现瑞总印。五佛敕文殊简择。庚、今初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若复因此等者。正请示圆通本根也。谓若因此师资际会。得达圆通本根。而菩提道成。俾所得前来密言。了知的是自心本具。而还同本悟。则行起解绝。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乃与未闻无有差别耳。秘严者。秘密妙庄严路也。退藏密机者。不起一念也。冀佛冥授者。因佛敕云随汝心中选择。知佛未必亲宣。但祈加被冥授而已。
  
庚二、如来垂询圣众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明境有通别。二明观有盈缩。三明证有本迹。境通别者。十法界依正音声。通得为所观境。今言于佛音声悟明四谛。此境别也。观盈缩者。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因若灭者。果则必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异道。此是藏教生灭观门。一向是缩。若只此四谛音声。迷则苦集浩然。而音声之性。本非苦集。悟则道灭宛尔。而音声之性。亦非道灭。

所谓音声性空。四谛皆空。此是通教无生观门。望藏为盈。望别仍缩。若只此四谛音声。迷之具成十界苦集。悟之具成十界道灭。所谓分段苦。变易苦。见思集。尘沙无明集偏真灭。真中灭。一切智道。一切种智道。此是别教无量观门。望藏通二教为盈。望圆仍缩。若只此四谛音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了知如来藏中。性音真空。性空真音。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或有茫然不解。或作生灭四谛解。或作无生无量无作四谛解。皆是循业发现。又只此四谛音声。亦即显示四种十二缘生。亦即显示四种六度。乃至亦即显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如四谛音声。一切佛法音声亦复如是。如佛法音声。一切十法界依正音声亦复如是。一音声性。一切音声性。一切音声性。一音声性。此是圆教无作观门。乃名为盈也。证本迹者。鹿苑悟道。迹是藏教。而妙音密圆。正是密悟如来藏中。性音真空。性空真音。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之义。盖本是圆教大士。现作声闻。引物生解。今既别为钝而仍利一类大机。不妨称本直说。正不俟法华方开显也。我于音声得阿罗汉者。悟音声即如来藏。本自不生。故得证无生果。下皆仿此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