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无为。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前面说有为,这里进一步说无为。当说到无为的时候,无为也只是本师释迦牟尼为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而假名安立的一种名称,并非是客观的事实。也就是说:当说到无为的时候,只是无为这一事实的代号,并不是无为的实证。
“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安立无为的名称,不是无为的实证,称它有为、或非有为非无为,一样还是名言概念,不是实证上的无为。乃至用任何一种方式表达,用任何一种名称,都只是一种概念,不是客观的事实。概念不是事实,千万不要把概念当成事实。
“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无为。”既然真理远离概念,为什么又要说呢?须知佛陀安立名言并不是毫无缘由的。圣人已经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实,断除烦恼,解脱生死,得大自在。然而凡夫众生仍然无明颠倒,沉沦在生死苦海中。佛陀因为大悲心的缘故,为了让众生也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实,证得离言法性,所以才施设言教,安立有为、无为。
乙三、以喻显理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如何此事,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或谓有为?或谓无为?”
前面已经用道理说明了有为、无为的真实,但恐怕有人还是不能明了,所以这里再用比喻作进一步的解释。
这时,如理请问菩萨又向解深密意菩萨请教说:最胜子!圣人证得离言法性,为了让众生也能觉悟,于是施设言教,安立有为、无为的名称。这个道理,能不能再用通俗一些的方式解释一下?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如善幻师、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积集草、叶、木、瓦、砾等,现作种种幻化事业:所谓象身、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
这一小段是解甚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所提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回答。这一段的回答与前面的回答不同之处在于:前面的回答,解甚深义密意菩萨用论证的方式阐述了有为、无为的性质,用道理说明了有为、无为的概念不是真理,概念只是一种认识真理的工具而已,让我们不要去执著概念,纯粹是理论的说明。但是,唯恐有些人还是不能明白,于是再用比喻作进一步的解释,这一段的回答纯粹用比喻说明。
善男子!这种道理如同那些善于变幻的魔术师,在十字街头表演魔术,堆积许多草、叶、树木、瓦、砾等,用来变幻成众多的大象、马、战车、步兵等军队,还有末尼、真珠、如意宝珠、琉璃、贝壳、玉、珊瑚等宝贝,以及大量的钱财、金银、粮食、仓库等物。这些变幻出来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一种幻现,并不是客观上真实的实物,这说明两种道理:
一、比喻凡夫妄心依种种条件而显现的种种现象虚幻不实。这种现象只是凡夫妄心所现的影象,是虚妄不实的。然而,凡夫从无始以来,错误的习惯把虚妄的幻境当成真实,宛如带上变色眼镜看东西,随着不同颜色的眼镜,误以为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为种种颜色,并执着这些颜色是实有的。凡夫就是如此,由无知产生执著,执著之后更加无知。
二、比喻圣人方便施设言教。圣人对众生说种种教法,这些言教都是假名安立,并非客观的真实。可是,凡夫在修学过程中,往往执言教为真实。因为执著的缘故,所以不能深解佛陀的义理,不能证得真理,至使诸佛大喊冤枉,与执指为月同样的道理。
幻师所幻化种种的事物,属依他起,比喻如来以方便施设种种言教随缘假说;愚夫执种种幻事为真为实,属遍计执,比喻众生于如来言教及施设假相起遍计所执。
乙四、随喻解说
若诸众生愚痴顽钝恶慧种类无所知晓,于草叶木瓦砾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实有象身、实有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
对幻师所变化的幻相,有两种人产生两种不同的态度。有智慧的人能够了知它们不是真实的,而是变幻的;没有智慧的人一见就误执幻事为真实。同样的道理,对圣人言教的认识,两种人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没有智慧的凡夫执着于佛陀的言教,于名言概念上产生种种妄执;有智慧的人就能体察到佛陀言教乃是假名安立的,不再执著名相概念,从而证得诸法实相。
经文说,如果有一类愚痴、玩劣、迟钝,知见不正的众生,对于幻师用草、叶等所变化的军队、宝贝、仓库等现象,不能了知它们的虚妄不实,看到或听到那些虚幻不实的东西就会这样想:我现在见到的众多的大象、马、车、军队、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以及种种财物、谷米、仓库等都是真实的,我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不会有假,因为它们在客观上确实存在。亲自耳闻目睹的客观事实怎么会错呢!继而执著地对人加以渲染。这类众生对幻化的东西不知道是假的,以假当真,对事物不能产生正确地认识,只承认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从来不知自我省察,更免谈纠正自己的错误了,就像精神病患者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一样,醉酒的人不会承认自己喝醉一样。
若有众生非愚非钝,善慧种类,有所知晓,于草、叶、木、瓦、砾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无实象身、无实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然有幻状迷惑眼事。于中发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别之想,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或彼种类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
如果另有一类不愚痴、不迟钝的众生,他们有正确的知见和智慧,对事物的变化能正确地了解,尤其能清楚地认识到幻师的幻术是怎么回事。当他们看到幻师用草、叶等变化出来的大象、马等众物之后,就这样想:我现在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马、象、车、步兵等类,根本不是真实的,只是幻师幻术的产物,都是虚假的。然而,幻师通过幻术的力量所变幻的虚妄相状却能迷惑人的眼睛,使人觉得它们是真实的。事实上不是这样。凡夫众生正因为被这些幻化的相状迷惑了,所以才对变化出来的大象、马车等误执为真实,并分别它们的好、坏、大、小等种种差别相状。
那些聪明的、有知识的人看到幻师用幻术把草、叶等变化成军队、宝贝、财物、仓库等,知道是幻化的假相,不是客观上的真实,因此,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就不会坚固地执著,也不会用言说向人宣传,不会认为我的所见所闻是真实的。不过,为了劝化愚痴众生不要对这些假相产生执著,因此用言说告诉他们:幻师用草、叶等所化的车、马、象等,都是虚妄,不要被假相迷惑了,不要对假相产生执著。像这一类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无需再对他们进行考察了。
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
“异生”就是凡夫;“同生”就是圣人,圣人见到同样的真理,所以叫同生。凡夫不同于圣人,没有开发根本智,没有见到真理,因此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或者说凡夫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所以称为异生。《大日经疏》说:“凡夫者,正释应云异生。谓由无明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种种趣中,色心像类,各各差别,故曰异生也。”
“出世间慧”即无漏慧,亦即根本智,开发根本智后就可以出离世间,可以见到真理,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死,所以叫出世间慧。
前面已经讲了那些愚痴的人对幻师幻化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认识,这里说愚痴的人对佛法的认识又是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