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三、由证起用三。初明三十二应。二明十四无畏。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二十四圣所证藏性既同。则所具妙用亦等。但非此会当机。故皆略而不说。慎勿因此作胜劣想也。此三妙用。不出慈悲感应。以观音大士心中所有十界苦乐而为能感。以十界众生心中所具大士慈悲而为能应。则有显感显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显感显应者。众生现在三业精勤。得见大士所现自身他身。得闻大士所说权实诸法。冥感显应者。众生过去善根淳熟。得见大士自他等身。得闻大士权实等法。此二通于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及四妙德。显感冥应者。现在三业精勤。虽不见身闻法。而密得四益。冥感冥应者。过去善根淳熟。密得四益。
此二惟在十四无畏。及第四妙德。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过去善根淳熟。现在三业精勤。得见大士自他等身。闻权实法。此亦通于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及四妙德。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过现善根业力。虽不见身闻法。密成四益。此亦惟在十四无畏。及第三第四二妙德也。然此三种妙用。各有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四益。各有拔苦与乐二用。而一往为语。则三十二应与乐义强。故承上文慈力言之。十四无畏。拔苦义强。
故承上文悲仰言之。四无作德。慈悲不二。故名不思议也。又三十二应。既称与佛同慈。而现身说法。乃具十法界身。则知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十四无畏。既称与生同仰。而所获功德。不离大士身心。则知大士。是众生心内大士矣。
子初、明三十二应。此与法华普门示现。同而不同。同者。皆现十法界身。不同者。法华说法。惟指流通圆教。此经说法。遍用权实四悉也。又分为三。初总明大用所起。二别明应说之相。三结明功由三昧。丑、今初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全性起修。修即无修。故云如幻。以本觉闻性。熏于始觉。以闻性中所起始觉。修于本觉。故云闻熏闻修。以其顿破无明结根。顿显常住藏性。故云金刚三昧也。三十二应。总不出十法界身。入诸国土。即是于实报方便同居三土横竖而入也。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二。初现四圣法界。二现六凡法界。寅、今初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诸菩萨者。遍指四教因中大士。现佛身者。各现当教极果之身。为说法者。随其所应。说于四种第一义悉。令解脱者。令证四教佛果解脱之道。究竟归于圆教解脱也。出无佛世。名为独觉。寂静妙明。指无生观慧言也。出有佛世。禀因缘教。名为缘觉。缘断胜性。言已能成就断缘生之胜性也。得四谛空等。言先于四谛悟生空理。证须陀洹。今进修无漏道品。欲入灭度也。不言现菩萨身者。大士示居菩萨位故。
寅二、现六凡法界又为二。初成就乐欲。二成就厌离。卯、今初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谭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欲心明悟者。且指欲界为暗。色界为明。欲染为迷。梵行为悟也。梵天以上品十善根本禅定为因。此亦称解脱者。暂离欲界系缚苦故。又令转入出世道故。梵王即初禅天王。帝释。即忉利天王。以上品十善化他为因。自在天。居欲界顶。以十善及未到地定为因。大自在天。居色界顶。以四禅及四无量心为因。天大将军。护世四王。及王太子。同以五戒十善摧邪辅正为因。人王有五种。一金轮王。王四天下。二银轮王。王三天下。除于北洲三铜轮王。王二天下。除西北二洲。四铁轮王。王一天下。唯统南洲。
五粟散王。如西域十六国王。此土诸侯王等。同以五戒十善化他为因。长者。须具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也。居士者。隐居求志之士。名言者。典雅名世之言。宰官者。上自卿相。下至百僚。婆罗门。此云净裔。亦云梵志。即道术之流。比丘解现初卷。尼者。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受持三归五戒。堪能亲近承事三宝故也。大家家字。读作姑音。乃后妃之所师事。令其成就。各有二意。一者现在成就乐欲。二者密令将来成就菩提。
卯二、成就厌离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诸天虽乐。亦有二苦。一者为乐所醉。不得见佛闻法。二者复有一种天人。虽由总业。得受天身。别业福微。恒受饥渴。故有乐出其伦者也。龙有热沙金翅诸苦。药叉。亦云夜叉。此翻轻捷。乾闼婆。此云寻香行。阿修罗。此云无端正。女美男丑。又云无天。有天福无天德。又云无酒。酿海为酒而不能成。紧那罗。此云疑神。亦云歌神。摩呼罗伽。此云地龙。即大蟒腹行之神。此等所受果报。皆苦乐相杂。而形相丑陋。故每每乐脱本伦。而欣慕人身。以诸佛皆于人中得道。又人道最能趋菩提故。有形者。休咎精明之类。无形者。空散销沈之类。有想者。神鬼精灵之类。无想者。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此皆八难中摄。虽不明言地狱之身。而理必具有也。令其成就。亦各二意。一者成就脱离。二者成就菩提。
丑三、结明功由三昧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随类巧现。故曰妙。不染过患。故曰净。称性所起。故曰无作妙力也。
子、二明十四无畏。此与法华七难三毒二求义同。并其初文总答。最后劝持名答。共成十四。然法华但明果上胜用。此经兼显从因克果。又法华双明机应。此经但明能应也。分文为三。初总明大用所起。二别明施无畏相。三结明福备众生。丑、今初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悲能拔苦。故令获无畏也。虽云六道。实该九界。
丑二、别明施无畏相五。初总明脱苦无畏。二别明七难无畏。 三别明三毒无畏。四别明二求无畏。五结明持名无畏。寅、今初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按法华经云。无量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实与此文互为表里。今先正释此文。后与法华会释。此文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乃显其从因克果。从证起用之由致也。旋闻与声脱。不复循声流转。故言不自观音。反闻闻自性。故言以观观者。上观字。去声呼之。即是观智。下观字。平声读之。即耳根境。以耳根境名为观者。正显六根无二故也。观其音声。谓观其称菩萨名之音声也。众生正称菩萨名时。即须一心观彼音声。由能一心观其音声。故得解脱。观此音声。有事有理。事一心者。
历历分明。称名不乱。理一心者。了知音声性空。惟心所现。能称所称。体即法界。能所宛然。能所双绝。若但有事一心观。能脱事苦。若具有理一心观。能脱理苦也。与法华会释者。法华明言称菩萨名。今文不说。法华观其音声。意在于应。今文观其音声。意在于机。设无前机。欲何所应。设无能应。何以接机。故知相表里耳。又复应知。法华是如来述此菩萨果上化他功德。意令众生归依得度。今文是菩萨自述始终修证体用。意令当机悟入圆通。得此意已。往释下文十三无畏及四妙德。妙旨泠然。
寅二、别明七难无畏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见根属火。此火既灭。何火能烧。是故果报大火。恶业大火。烦恼大火。悉不能烧。果报火。上至初禅。恶业火。通于三界。烦恼火。通于九界。以要言之。灭九界妄火。证佛界清凉也。闻机属水。此水既灭。何水能溺。果报水。上至二禅。恶业水。通于三界。烦恼水。通于九界。以要言之。灭九界妄水。登佛界彼岸也。妄想如鬼。此鬼既灭。何鬼能害。果报鬼。惟恼欲界。恶业鬼。通于三界。烦恼鬼。通于九界。以要言之。灭九界鬼伦。证佛界神力也。妄根如刀触坏法界。此刀既销。何刀能害。割水以喻无损。吹光以喻无动。果报刀。惟坏欲界。恶业刀。通于三界。烦恼刀。通于九界。以要言之。灭九界事理杀具。成佛界慧剑智刀也。
根尘为黑暗稠林。此暗既除。何暗不破。药叉是轻捷鬼。罗刹是可畏鬼。鸠槃茶是魇魅鬼。毗舍遮是啖精气鬼。富单那是热病鬼。性皆幽暗。果报暗。仅在人世。见思暗。通于三界。尘沙暗。通于二乘。无明暗。通于九界。以要言之。灭九界暗妄。证佛界真明也。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为枷锁。此锁既开。何锁能禁。果报锁。禁系人畜。恶业锁。禁系六凡。烦恼锁。禁系三乘。以要言之。脱九界系缚。开佛界关键也。六尘为贼。劫夺家珍。此贼既平。何贼能劫。果报贼。劫夺人间。恶业贼。劫于三界。烦恼贼。劫于三乘。以要言之。降九界怨贼。成佛界大慈也。由我成此妙应之本。故令众生称名得脱。
寅三、别明三毒无畏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媱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二法相对。妄生贪染。名之为媱。欲界以男女相染而为贪欲。色无色界。以味禅相染而为贪欲。二乘贪染偏真涅槃。菩萨贪染六度万行。亦复贪染但中佛性。今熏于闻根。永离前尘。了知色性本即藏性。与诸闻性元无二性。不应以闻劫闻。以色劫色。是故更无能贪及所贪也。二法相对。妄生违忤。名之为嗔。凡夫嗔于逆缘。二乘厌恶三界。菩萨轻鄙小乘。亦复弃舍二边。今既达纯是法性妙音。无复尘相。则根即是境。境即是根。称性圆融。无有能对及与所对。是故更无一法可嗔恚也。有明明觉。失彼精了。迷己为物。认物为己。名为痴暗。
凡夫不达诸法惟心。本性空寂。二乘不达诸法唯心。假名无量。菩萨不达诸法唯心。体即中道。今既销落尘缘。旋归明性。则法法唯心。法法圆照。故法界身心。朗彻无碍也。阿颠迦。此云无善心。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知性具缘了二善。皆名为无善心。此亦自行功成。化他有本。故令众生念者离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