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选读 佛陀教育基金会选录
复庵和尚华严纶贯
佛灭度后六百年。有龙树菩萨。世间文字一时读尽。发心入龙宫看藏。见华严有三本。上本中本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遂记得下本回归西土。自西土传到此方者。乃八十卷经。三十九品。品分为七处九会。
七处九会者。初菩提场。说经六品。十一卷。二普光明殿。说经六品。四卷。三忉利天。说经六品。三卷。四夜摩天。说经四品。三卷。五兜率天。说经三品。十二卷。六他化天。说经一品。六卷。七重会普光明殿。说经十一品。十三卷。八三会普光明殿。说经一品。七卷。九逝多林。说经一品。二十一卷。
此乃下本前分四万五千偈。尚有五万五千偈。九品在西土。经虽未足。而序正流通意已备。何以知之。清凉国师判五卷经为序分。五十五半卷经为正宗分。十九卷半经为流通分。行愿品为别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以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常则竖穷三际。遍则横遍十方。方以就法得名。轨持为义。轨则轨生物解。持则任持自性。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则广容。博则普遍。佛以就人得名。觉照为义。觉则悟大夜之重昏。照则朗万法之幽邃。华以从喻得名。感果严身为义。感果则万行圆成。如桃李华。先华后果。严身则众德备体。如金玉华。但有严身义。而无结果义。严以功用得名。资庄为义。资则资广大之体用。庄则庄真应之佛身。经以能诠得名。摄持为义。摄则摄众生之无边。持则持性相之无尽。故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又复大是遮那之体。方是遮那之相。广是遮那之用。佛是毗卢遮那佛。华是普贤属大行。严是文殊属大智。大意明欲得成佛。先以文殊之大智。运普贤之大行。庄严毗卢遮那佛果上体大相大用大。故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又复大字配法身。方字配智身。广字配化身及意生身。佛字配菩提身及威势身。华字配福德身及愿身。严字配相好庄严身。经字配力持身。故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者。世即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如经中说无量阿修罗王。无量诸大龙王。日天子等。此即有情世间主也。如说山神。林神。树神。风神。河神等。此即器世间主也。如说普贤菩萨。宝焰妙光菩萨。大福光智生菩萨。大明德美音菩萨等。此即正觉世间主也。有情世间庄严器世间、正觉世间。器世间庄严有情世间、正觉世间。正觉世间庄严器世间、有情世间。三世间互相庄严谓之妙。故曰世主妙严品。
又第一会说如来依正法门(正报即自身。依报即所住屋宅)。第二会说十信。第三会说十住。第四会说十行。第五会说十回向。第六会说十地。第七会说等觉妙觉。前七会普是次第说。谓之行布法门。第八会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泻二千酬。凡说一法。一切法皆在里许。谓之圆融法门。行布如桃华李华。先华后果。圆融如莲华。华果同时。就圆融又有二义。一因该果海。二果彻因源。因该果海者。举十信。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都在里许。果彻因源者。举等觉。妙觉。后十地。十回向。十行。十住。十信。亦都在里许。所以道。行布则教相差别。圆融则性相无碍。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圆融不碍行布。故则一为无量。行布不碍圆融。故则无量为一。无量为一。则融通隐隐。一为无量。则涉入重重。第九会说果法界。
又此经行动格式。先大后小。经首便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此是大开一口吞尽十方世界了也。若于此承当未得。遂渐渐放小接人。以十一卷经为众生开发信门。四十一卷经为众生开发解门。七卷经为众生开发行门。二十一卷经为众生开发证门。一部经不出信解行证四门。此乃能诠之教。
其次所诠之义者。不出四分。五周。六相。十玄。四种法界。二十重华藏及无量香水海。四分者。一举果劝乐生信分。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三托法进修成行分。四依人证入成德分。五周者。十一卷经属所信因果周。四十一卷经前属差别因果周。后属平等因果周。七卷经属成行因果周。二十一卷经属证入因果周。六相者。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若喻说者。总是一个人。谓之总相。手脚头目各别。谓之别相。眼耳鼻舌手脚同共一身。谓之同相。眼要见。耳要闻。舌要味。鼻要香。手要捉。足要奔。功用各异。谓之异相。八万四千毛孔一时成了。谓之成相。头要向上。脚要向下。眉在眼上。耳在两边。不得紊乱。各住本位。谓之坏相。其次法说者。八十卷经属总相。卷卷经文各别。谓之别相。同是一部经。谓之同相。十一卷经要开信。四十一卷经要开解。七卷经要开行。二十一卷经要开证。功用各异。谓之异相。八十卷经卷卷皆成就。谓之成相。第一卷经不得在第二卷经后。第二卷经不得在第三卷经后。前不得在后。后不得在前。各各坏归本位。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谓之坏相。
其次十玄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如海一滴。味具百川)。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尺之镜。现千重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门(一室千灯。光光涉入)。四诸法相即自在门(如金与石。二不相离)。五秘密隐显俱成门(片月澄空。晦明相并)。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罗网境界门(两镜互照。传辉相泻)。八托事显法生解门(立像竖臂。触目皆道)。九十世隔法异成门(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北辰所居。众星皆拱)。华严经大义要于一尘上明六相十玄。
其次四种法界者。圭峰禅师云。未明理事。不说有空。直指本觉灵源。故曰一真法界。从一真法界分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法以轨则为义。界以性分为义。此真空轨则之法。在理为理法界。在事为事法界。在理事为理事无碍法界。在事事为事事无碍法界。盖理无分限。事有千差。古诗云。春色无高下。华枝有短长。只如经中说有一智人(诸佛菩萨)破一微尘(凡夫一身之上有我法二执)出大经卷(理法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其次二十重华藏世界者。十重表自利。十重表利他。毗卢遮那佛居第十三重者。表利他心切。
又复须知有十处放光。初菩提场有二。初面门放光。表教道遐舒故。次眉间放光。通表一乘中道故。二普光明殿足轮放光。表信初行本故。三忉利天足指放光。表安住故。四夜摩天足上放光。表依行故。五兜率天膝轮放光。表屈伸回向故。六他化天眉间放光。表证十如中道故。七重会普光明殿又有二。初眉间放光。表不住生死涅槃二边故。次口门放光。表佛口生普贤长子故。九逝多林眉间放光。表证穷法界中道故。所有第三会普光明殿不放光者。表行依解发。只发解光故。(又有八入三昧。第一会普贤入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第三会法慧菩萨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第四会功德林菩萨入菩萨善思惟三昧。第五会金刚幢菩萨入智光三昧。第六会金刚藏菩萨入菩萨智慧光明三昧。第七会如来自住刹那际三昧。第八会普贤菩萨入佛华严三昧。第九会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第二会文殊不入者。信未入位故。)
又九会各有主。第一会普贤。第二会文殊(此经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幼男)。第三会法慧。第四会功德林。第五会金刚幢。第六会金刚藏。第七会普贤与如来。普贤品谈平等因。如来出现品谈平等果。第八会又普贤。第九会如来与善友也。
又三十九品。只有阿僧祇品与如来随好光明品是佛说(此二品乃佛亲证法门)。其余品皆诸菩萨与云台宝网演说。佛但放光而已。许多所诠之义。尽从无边香水海中流出。无边香水海又从一心上流出。
其出善财童子于福城东际大塔庙前。参见文殊。文殊作象王回顾。师子频申。是时六千比丘言下成道。五众益友顿起初心。善财悟了。文殊告云。汝今见我得根本智。未得差别智。可以南游(南即虚明之地。乃自己也)。经历一百一十城。参见五十三善知识。差别门庭。一一透过。成等正觉。佛国禅师颂云。出林还又入林中。便见娑罗佛庙东。师子频申芳草绿。象王回顾落花红。六千乞士十心满。五众高人一信通。珍重吾师向南去。百城烟水渺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