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愿离娑婆 愿生净土

愿离娑婆 愿生净土

愿离娑婆 愿生净土

摘自净空老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第七集)  

1993/6  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档名:01-11-07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这段是讲两种愿,一个是愿离娑婆世界,一个是愿意求生净土,这两种愿怎样生起来的?大师(“大师”是指蕅益大师,此处系版主所加)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前面曾经说过,虚空法界都是我们自性变现之物,现前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心性变出来的现象,十方诸佛刹土也是如此,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例外,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我们的心,真心是很单纯的,所现的是常寂光净土,前面四种净土里头说的,真心本性现常寂光净土。可是心性迷了以後,换句话说,迷就有浅深差别不同,就变现出十法界的身与土,变成十法界,这就看自己迷的浅深差别。娑婆世界是我们迷心、妄心所现的境界,极乐世界是我们真心、清净心所现的境界。


  前面已经说了不少,西方极乐世界它有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全都是带业往生。就是实报庄严土华藏会上等觉菩萨,像文殊、普贤这些人,在《华严经》上我们读到他们都发愿求生净土。这些人带了一品生相无明,也是叫带业,统统都是带业往生的;只是去往生的人带的业习有轻重、多寡不相同,所以它有四土三辈九品,这从这麽来的。在其他诸佛刹土里面,四土三辈九品是非常明显的,每个阶层与另一个阶层都有障碍,都有隔碍的。好像我们学校教室一样,一间一间教室都有墙壁把它隔住的。唯独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它没有隔碍,所以这个世界很特殊,很不可思议!所以祖师大德跟我们说,一生一切生,我们生到凡圣同居土,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四土三辈九品你是统统见到,统统接触到,因为它没有障碍。那些大菩萨们去往生的,像文殊菩萨往生,人家当然是实报土里头的上上品。他生到实报土上上品,同时也见到同居土下下品的这些往生的大众,都能够成天在一起。所以经上讲「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就是说这桩事情。我们把这个道理、把这些事实搞清楚了,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求愿往生这个心自然就生起来。所以,这一段是说明信愿生起的因由。

  信愿是往生净土的关键,非常重要。古德告诉我们,这个世间一般人,虽然听了净宗法门心里面也很向往,但是还不能发愿求生。这实在讲就是所谓的业障太重,他不觉悟,不觉悟的人多,觉悟的人确实是少数。

    真正觉悟的人,第一个要知道,人生确实是苦,不但人生苦,六道都苦,佛在大小乘经典都把这个事实详细的为我们说出了。他的结论是三界统苦,只不过是天人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是乐多苦少。我们想想我们今天在人道,这几十年当中冷静想一想,实在是乐少苦多。这是我们的现况,将来情形怎麽样?将来可能更苦,怎麽会知道?从我们现在造因上来观察。造因,所谓身、口、意三业,身是我们的造作,口是我们的言语,意就是念头。我们身语意三业的造作,到底是造的善多还是恶多?如果我们造作的恶多於善,来生的果报一定是苦多於乐。这个不迷信,也不是骗人的,自己冷静的思惟就知道利害了。所以,第一要觉悟人生是苦。

  第二要觉悟人生是空。这个空,一般人到临终的时候,这一口气要断了,这个时候才知道一场空,现在为什麽不知道?其实聪明人、容易觉悟的人,他知道。在每天晚上睡觉,眼睛一闭,跟死有什麽两样?眼睛一闭,什麽都空了,哪一样东西是你的?真的连身体都不是,何况身外之物,这个要觉悟。你果然觉悟了,真的会开智慧,会得自在。为什麽?得失的念头就轻了,就看轻了,损人利己的事情自然就不愿意做,也就不会做了。佛祖教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们为什麽做不到?就是不觉悟。所以讲「万法皆空」这样的经典,特别是大乘般若经里面讲得太多了。世尊当年在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就是告诉我们事实,这是真正智慧。

  第三个要觉悟的,人间是无常的。不但这个世间环境是无常的,从大的地方来看,所谓沧海桑田,我们现在讲的我们地球地壳的变化,这是大的无常;小的,那真是刹那刹那都不住。物质环境如是,我们自己身体也如此,生老病死。佛给我们讲,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乃至於地球有成住坏空。这些事实我们不是不知道,而是在这个事实里面真的叫麻木不仁。真正觉悟的人,他是时时刻刻有高度的觉心。

  第四个觉悟的,人生无我。这是真的,所有一切的罪业都是从我执里面发生的。如果能够真正晓得这个道理,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知道我这个身佛经上常讲四大和合变现的。四大是讲物质,这是常识,佛经上用地、水、火、风,这四个字来代表。这四大是什麽?四大就是物质。前面跟大家讲过,《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这个观察非常了不起。现在科学家承认了,确实是一合相,就是一个基本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佛告诉我们,这个基本的物质它有四种现象,叫四大。第一种性质,它是个物质,就是它有体积,虽然很小很小,它有个体积,地代表体积,代表它是个物质。第二种性质,它有温度,经典里称为火大,火代表的温度。第三个它有湿度,湿度用水代表,它有湿度。我们现在讲它带电,阳电、阴电,阳电就是火大,阴电就是水大,所以这是用的名词不一样。第四种性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这个动就用风来代表。所以诸位要晓得,四大是讲组织一切物质的基本的,在佛法里面叫微尘,它太小了,它有这四种特性。这是物质组合的,它组织聚合的时候现的这个形状,它离开了、分散了,这个形状就没有了。所以这个身不是真的,只是聚散而已,聚就有,散就没有了。譬如我们这支粉笔,这个大家容易懂得、容易观察,这里面是很多白粉分子组合起来的,如果我们把它捏碎、分散了,这粉笔就没有了。这粉笔的真相从这里就可以了解,只是粉末之聚散而已。聚的时候说老实话它也没有生,散了它也没有灭,所以物质确实不生不灭。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身就没有生灭了;身没有生灭,所有一切万法都没有生灭。聚散无常,它是现的相而已,你不要被这个假相骗了,你要认清它的真相。所以,佛讲大千世界就是一合相,真的把它的真相说出来了,它是一合相。这是物质无常。

  除了物质之外,我们还有一部分叫精神。精神,《心经》里讲的五蕴,就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这四个统统是属於心,即心理作用,这个也是无常的。我们心里面的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念头的生灭无常。所以身跟心的真相我们要认识清楚,然後才真正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无我。「人无我」是讲我们自己本身,这个五蕴之身,佛又告诉我们「法无我」,法是讲的五蕴,五蕴里面也没有我。「我」就是主宰的意思,我们今天讲存在的意思,它没有,找不到这个,它是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的。所以真的是苦、空、无常、无我,我们要常常记住佛这句话,要常常在生活当中去体验这句话,这才算是个觉悟的人。觉悟的人他就会认真希求净土,为什麽?西方净土「苦、空、无常、无我」这四个现象统统都没有,那里头没有苦,它有乐,这极乐世界,它没有苦。第二个它真有,它真正的存在,它不空,它确实是永恒的。这是什麽个道理?十方世界的刹土是八识的相分,这在唯识里面,懂得一点唯识的,相分就是物质,所以它是苦、空、无常、无我。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跟诸佛的刹土不一样,它是心性的相分,所以在根本上讲起来它不相同。心性变出来的相分是属於无漏的,是真常的。这点後面还会讨论到。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这是教给我们,我们要舍,要舍得乾净。这个地方的舍,诸位要记住,不是教你从今以後什麽事都不要做,我统统放下,我专心念佛,那你就把意思完全会错了。此地教你舍,是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事要不要做?要做。事,每样事情照做,而且你一定会比那些不能舍的人做得更好、做得更圆满。为什麽?因为你了解事实真相,你在事上样样都做得很圆满,这就叫积功累德,这才叫真修行。决定不放在心上,心里面什麽都没有,那就对了。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万德洪名,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统统舍乾净,你的心才真正清净,真正的智慧才能够现前。这是教你舍要舍得乾净,舍到无可舍的地步。

  「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我们要求取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要非常之强烈,心里面只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能够像这样的取舍,才是真正往生的大愿,三资粮里面信、愿,你真的成就了。古人讲「有净土」,你有这个愿,有这样的信,你真的有净土了。有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决定得生。下面引用《妙宗钞》里面一句话,「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妙宗钞》是智者大师做的,《观无量寿经疏》,《疏》是智者大师作的,《钞》是四明尊者他作的,就是注解智者大师的注子。这是《观无量寿经》一个很有名的注解,他是属於天台宗的。而智者大师临终的时候他是念佛往生净土的,智者大师修净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根据《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采取的是持名念佛,而智者大师他是修的观想念佛,他是修十六观往生的。

  四种念佛,都是世尊在《观经》当中所说的,所以无论修学哪一种都能往生。但是四种当中,是以念佛、以持名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快速。大师这段话用意很深,他唯恐我们把佛为我们所说的会错了意思,真实的利益我们就得不到,所以特地在此地为我们说明白,取舍要认真,要达到极处。《妙宗钞》里面这个问意是偏在理论这方面,对於事修疏忽,这是错误的。答处是即事达理,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佛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决定不破坏世间法,只有圆满成就世间法,那才叫真正的佛法。我们看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不但他所说的是最好的教诲,他所做的实在讲都是我们世间人的榜样。这个教学不仅是言教,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这叫身教,特别显示在《华严经》。《华严经》末後五十三参,这是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看他们怎麽生活?他们如何待人接物?这些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那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

  我们发心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老实念佛。实在讲,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贵贱贤愚,只要能做到「老实念佛」四个字就决定往生,就怕的是不老实。这段讲的取舍到极处,这就是真正老实人,真正老实的样子。我们求生净土,要从事实上做起,这个样子才真正叫稳当,不可以「执理废事」。特别是这个修行方法,对於什麽事都不妨碍,其他的法门,有的时候修学对於世间琐碎事情还有障碍。譬如像修禅,参禅的人他每天一定要打坐,他坐在那个地方几个小时,那他不能工作,也不能有人打扰他,这个对於事就有妨碍。当然这是禅宗修学初学的人有障碍,禅宗里面高级的修行,那就没有障碍。高级的修行,每天参禅他不需要打坐。《华严经》里面的鬻香长者就是学禅的,他每天打坐到哪里去打坐?到市场,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他那个坐禅,坐禅你也不要误会是盘腿面壁坐在那里,那会叫人笑话!诸位要念了《六祖坛经》就明白,六祖所说的坐禅不是叫你真的在那里坐。坐是什麽意思?坐是不动,人坐在那个地方很安静,不动,它是比喻「心不动」,就叫坐。你人坐在那里,心胡思乱想,那不叫坐;坐是讲心不动,是不动心,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讲坐禅是在市场里面,鬻香长者所表现的,到处去游,到处去逛,什麽都去看,什麽都去听,人家是这个参禅法。所以善财童子参访他,到市场里面去找他,他正在那里逛市场,那就是他做功夫,就是他参禅。他逛市场,他的心如如不动,这就是定,这就是坐;市场里面所有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所以逛市场是定慧等修,人家在修行。这是讲高级的,初学的人做不到,初学的人心本来就乱,再看到这个花花世界,怎麽能定得下来?不如念佛的方法好。念佛,心里面守住这一句佛号,他不妨碍工作,任何工作都可以照做,佛号可以不间断。这个地方我们也要讲到初学,我们功夫还不到家,在功夫不到家的时候,初学的时候,凡是要用思考的事情,我们暂时把佛号放下,专心去工作,我们的工作会做好;事情做完之後,佛号就提起来,这样就对了。如果这个工作不需要思考的,你一面做工作,一面可以念佛。像前面讲的衡州的王打铁,这个铁匠,他打铁不妨碍念佛,他打一鎚念一声佛号可以,这个不要用思考的,这种工作行,类似这种工作都可以。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事实上下手。

  这个事情是大事,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桩大事,古人所说无量劫中稀有难逢,这个话说的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不能把它看轻了,要认真、要努力。在这个时代诸位要晓得,师道已经不存在,要想靠老师督促,同参道友互相提携,这个缘分几乎没有了。所以在这个时代完全要靠自己发心,要靠自己警觉,认真努力的修学。工作再繁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专心念佛。在早晚,我早点起来,早半个钟点起来,念半个钟点佛,晚上少睡半个钟点,好好的念半个钟点佛,要认真的去做。在平常时间,得空就念佛,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不值得挂在心上。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就对了。

  下面一段说,「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於事,理亦不圆」。这些话都是大师破除一些修净土人的偏见、误会。设是假设。因为在中国佛教,禅宗提倡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谓是不着相。我们净土宗又要舍,又要取,你着相了。没错!着相就是事,不着相是理。「不从事取舍」,好,我们也不取也不舍,试问着了没有?还是着了,着了「不取不舍」,哪有不着!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不可以被人家几句话就将我们的信心动摇,那就错了,一定对於事理要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讲不着相,做不到,参禅的人他有没有做到?他也没有做到,所以那叫口头禅。真的做到了,他对於任何一个人决定是平等心看待,那他是真做到了,他心里头真正舍尽了。他还有意见、还有批评、还有议论,可见得他的心不清净,他还有妄想执着分别没断。「但尚」,这是崇尚,「不取不舍」,实在讲他已经着空了。

  莲池大师说得好,净宗的修学,「着事」,能够念念相续,这个人可以带业往生,他真的能够脱离三界,得生净土;如果要「执理」,偏在理论上,舍去事修,自己心地并没有开悟、并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将来还是要搞六道轮回,那就苦了。不能明心见性就不能超越六道,明心见性谈何容易!这是莲池大师教导我们,我们从事上下手决定正确。何况蕅益大师後头又说,「即是执理废事,既废於事,理亦不圆」,这个说得是真好!因为事跟理是一不是二,偏在一边都是错误的。偏在一边,古德教给我们,宁可偏在事,不能偏在理;换句话说,宁可执着有,不能执着空,执着空就坏了。「若达全事即理」,达是通达,是明了,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事原来就是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这个取舍多自在,取舍多潇洒,都是信心,「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这是到这个地方来做一个总结。念佛,我们舍娑婆世界,取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一取一舍,正是大乘正信,正是前面所说的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这两句话,蕅益大师实在难得,为我们说出这两句话,要不是真正过来人,这两句话说不出来。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发起求生的大愿。
愿我临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待我得道,乘愿归来,度化众生,无数无量!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nā mó ā mí tuó f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