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知义法师《初机学佛决疑》每日连载中

续 17

           70,妈祖是不是佛?我拜她和城隍土地,舆拜佛的功德是不是一样?

   佛 是恶尽善满,福慧具足,人天恭敬,世出世间的圣人。妈祖是由民间故事所产生的鬼神,其真实性,无史可考,纵有其人其事,也不过是一个有福报的鬼神而已,与 佛教毫不相干,怎能说她是佛?至于城隍土地,是冥间的地方官吏,和我们行政组织的省县以及村里长相似。你们恭敬虔诚的目的,是求平安,所谓「钱能通神」, 小事或许可以解决,大忙真帮不上。

   佛 菩萨好比是国家的元首和高级官员,如果你们和政府的高级官员有往来,当然你的品德才能自然也很好,若有所求,必能如愿。或者说,我拜她们已经很久啦!现在 改为信佛,不是会得罪她们吗?我说不会,好比你先认识村里长,后来立志上达,受到高级首长的器重,这样,他们想巴结你都来不及,怎敢和你作对!

   我们的思想,是随着客观的环境和业力而念念生灭的,因此才有吉凶祸福各种现象的感受。我画一个图补助说明一下,可能好了解些。

   好比说,我在A 时造了恶业,后来觉得不对,至P时而向善,因为受了客观环境影响和业力推动,到C时又作恶,而D时又行善,可是在A时所作的恶因在此时成熟,而遭受不如意 事,便怀疑行善无功。至E时又作恶,但B时所作善因成熟而获福,就认为作恶无过。这是因为不明三世因果的道理,所产生的错觉,若至F时决心向善,永断恶 因,虽为善亦不作善想,将来必能脱离生死的轨道,永享安乐!这就是说,你为了求平安而敬鬼神,刚好那时候宿世的善因成熟而得福,就以为是她们的功劳,假使 现在我劝你学佛,但是你过去的恶因已熟,万一有点不如意事在此时发生,可能你会怀疑佛菩萨不灵,所以平时有人问及学佛敬神事,只要把理说给他们听,并不劝 他一定要学佛,原因是怕他们造口业。

   有 位朋友信的是多神教,我笑他家是宗教公司,他也知道念经有功德,所以来请我去消灾。论修持我不能去,因为自己的都消不了,怎能替别人消!论情理应该去,因 为我是和尚,所以答应了。由于他的迷信心理太重,得知我上午去看了一位死亡的朋友,认为不吉利,于是晚上又来说因事改期。后来他请在家人念经消灾。奇怪的 是,过了两天,他家里有人生病,因此我说那天幸亏我没有去,不然可能会说我不诚心。

   总之,学佛有百利而无一弊,因为懂得因果的道理,就不会造诸恶因,无恶因,则无恶果,自然平安。如果讲的是仁义道德,做的是杀、盗、淫、妄,欲求无祸,绝不可能!



          71,我没有时间看经听讲,请用速简的方法,答覆几个问题,好吗?

    客:什么是佛法?

    僧:人之初。(婴儿没有分别心,自然没有是非,故云是佛法。)

    客:什么是世间法?

    僧:赵钱孙李。(有人我,就有是非,故云世间法)

    客:这样又太简单。请说明学佛目的和要领,以及修持的方法。

    僧:离若得乐,转凡成圣,是学佛的目的。止一切恶,行一切善,是学佛的要领。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是学佛的方法。

    客:何谓一切恶?

    僧:损人利己者是。

    客:何谓一切善?

    僧:自他两利者是。(倘能损己利他更好)

    客:何谓一心念佛?

    僧:无一切念,谓之一心念佛。

    客:无一切念,那念什么?

    僧:念诸众生。(度众生是诸佛的本愿,是故念之。)

    客:这样说,我又糊涂了。

    僧:以前还不是这样。

    客:佛法的真正目的何在?

    僧:首先使大家做好人,行好事。末后导众生出苦海,证菩提。

    客:你有办法使我学佛没有?

    僧:牛不喝水,按不低头。

    客:你说我不能学佛是不是?我并非不愿学佛,而是生活忙碌,没有办法。

    僧: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谈到生活,佛法并不是教人不要活,而是告诉我们要务正业,才生得舒服,活得痛快。而众生感受痛苦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法太没规矩,如能依照佛法去作,没有不好的。

    客:佛教用莲华是什么意思?

    僧: 我国用梅花作国花,是象征我们的民族精神,佛教用莲华,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为法性平等,法力无边,其救度众生的功能,如水滋润万物。莲华性习水,且有 花则实,好比众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离诸热恼,圆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别的花当然也可以,但有形不应名之过。如用兰花或玫瑰,你定会说,佛法渊博,犹如 大海,应用莲花较为合理。我想这是很可能的事。附带的说明一点,我们众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莲花,是弥陀的愿力和众生的愿力所成,好像我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一 样,如明此理,就不会感到奇怪。

    客:笑云:这样说很有道理。

    僧:佛法不仅有道理,而且是真理。

    客:今天的收获甚丰,以后再来请教。

    僧:请教倒不敢当,只要对佛法有兴趣,欢迎发问,欢迎研究。



       72,我对佛法有几个问题,能不能为我解答?

   客:佛法主要目的是什么?

   僧:使一切众生了生脱死,同登彼岸。

   客:儒家也谈生死问题啊?

   僧:是的,不过他讲的是养生送死。

   客:看起来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相近?

   僧: 远得很!所谓了生,是使其了解生身的原因,和生存的方法。脱死,是脱离死亡的果报,和求得不死的办法。了脱生死,即是解决和结束生死的意思。所谓养生送死 的养生,是养其已生,送死则是送之将死。至于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只说:「末知生,焉知死」,如此而已,怎可与佛法的了生脱死相提并论?

   客:佛教了脱生死的办法是什么?

   僧: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言行。方法可分禅、教、律、密、净。只要能用心去修,不管那种方法,都能清净六根,永脱轮回。这个道理,好比太空船(众生),因受地心引力(业力)的影响,所以不能脱离地球(三界),必须假藉火箭(佛法)抛射(解脱)的力量,才能进入(脱离轮回)太空。

   客:学佛修行,是否可以不死?

僧:可以。但不死的不是肉体,而是神识(精神、灵魂),因为修行能使我们的言行,不造生死的恶因,当然就不会有生死的恶果,所以说不死。这和出狱的犯人一样,只要从此不再犯罪,就不会再做犯人。

    客:到了不生不死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

    僧: 我没到那程度,碍难奉告,但是可从理论上去推测,到那时候,一切都是究竟的,究竟又是什么样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还是用犯人来说明一下比较好。犯 人在感化期间,所听到的是,只要能改过自新,将来可以过着自由生活。但是从来没有享受过自由的犯人,做梦也想不到自由是什么样子,但真正自由的人,他也感 觉不出自由是什么。你想了解那种情形,只有赶快修行,到了不生不死的时候,你比我现在所了解的更清楚。希望将来在常寂光中,不要忘了给我通个消息。

    客:今天获益不少,可惜我的程度太差,、吸收不了,以后再来请教。

    僧:欢迎发问,欢迎研究。

TOP

续 18

       73,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何能使生于安乐,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难后易,苦尽甘来的意思。如当着活的时候尽是忧愁患难,至死才得到安乐,这样解释是不正确的。

   我认为生于忧患的「生」字要作开始解,死于安乐的「死」字,应作最后讲才对。因为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开始总是困难重重,这是生于忧患,经过一番努力,最后获得成功,是谓死于安乐。古德云:「不经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即是此义。

   至 于想生于安乐,倒也不难。依世法来说,为人只要知足,就可减去一些意外的忧患。若依佛法,必须持五戒,行十善,就能办到。不然,生于安乐,必死于忧患。请 看凡是贪取不义财物的人,以供无谓的享受,眼前是生于安乐,等到判刑受罚,就成死于忧患。人生在世,一定要相信因果,而用自己的智能和劳力,换取应得的享 受,才是真的安乐。

   我们念佛修行,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难行的要行,难忍的要忍!等到恶尽善满,念绝情空时,必感化佛来迎,往生净土,这才是真正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4,我的职业刚好和你相反,有时想起来也很难过!为了生活,不能不干,不知这样可否学佛?

   为了生存,当然要有个正当职业。但社会上谋生的行业很多,不一定要干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别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吗?既然想起来也难过,那早就该改行,光是难过有什么用?希望你立即改正过来,不然,当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钱上,又忘了难过。

   孔 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你还知道难过,证明还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个好人。或者说,你不干,我不干,大家就没得吃,那怎么行? 对,其实这和吃味精一样,有人没有味精,就说菜不好吃,但味精问世是近年的事,在没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假使大家不杀生,就没有人吃肉,也没 有人养。如说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绝不相信,因为我们都活得很好。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 位屠夫老板,清早从外面回来,看见肉凳上有个死人,当时吓了一跳,心想,这不是好事,准备过了年改行,但是这件事就像城隍庙的横匾写的「不由人算」。当晚 他就患了重病,并且告诉他的太太说:「许多人在这里找我算帐,怎么办呢?叫他们出去好不好?」这样拖了半年,后来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猪叫而终。

   现在能学佛,当然比不学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即改业,才是治本的办法。


        75,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与因果有关系。所谓一念是因,万年是果。好比你因事去某地找人,下车后既未看路标,又不请问别人,而盲目的去找,结果走错了路。后来发现不对,就改变了方向,才达到目的。请看图,就明白了。

    你从A地出发到B地找人,至C地下车,由于判断错误,走到了D地,这是一念万年,因为你知道走错了而立即改变方向,这是万年一念。

    由此看来,这一念是多么重要!我们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错在当初的一念,现在如再不觉悟,改变方向(修 行),将来又不知道走到那里去了!前天报载被军法判处死刑的抢劫犯,也是因为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后来虽然其言也哀,哭泣求恕,怎奈木已成舟,悔之太 晚!法律的手段是残忍的,但目的是仁慈的,除暴安良,是政府的责任,所以不能说法律太严,只怪他们的行为过于放肆。由于他们都很年轻,所以有人为他们的死 而叹息,我们当然更不例外。希望人人以此为鉴,改恶迁善,时时做好人,处处行善事,虽然他们是不名誉的牺牲,却换取了别人的幸福,我认为这样比消极的叹息 更有价值。

   凭 良心说,今天的窃盗,绝不是因飢寒而走险,完全为享受而犯罪。论他们的智能并不比一般人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究其原因,是被宿世的冤家对头,在冥冥中所 驱使,使以达成报仇雪恨的目的。不要认为这是说鬼话,但有点根据。前天有位警员朋友来玩,谈及治安问题,他说:「从台中抓来一名抢劫犯,查他的资料,家庭 环境很好,也会读书,问他为什么这样糊涂?你知道后果的可怕吗?」犯人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没想到后果,事后才知道什么都完了!」假使认为 我说的不对,请你说出理由来。

   韩 非子说:「礼禁于前,而法制于后。」我们要挽救青少年犯罪的危机,维护社会国家安全,必须即早学佛,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的思想活动,好像夜间行车一 样,没有灯光,非常危险!你们要是真的疼爱子女,为了行车安全,必定会教他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为了他们前途幸福,也应该教他们赶快学佛,懂得因果轮回的道 理,当不致于胡作非为了。而自己更应该念佛修行,藉以消除子女宿世恶业,使大家身心自在,永无烦恼!

   佛法是人生的明灯,苦海的舟航!有了它,才不会瞎撞与沉没。我们弘法的目的,是为消除众生三业的热恼,使社会安宁,家庭幸福,绝无其他任何目的。务期父以教子,妻以戒夫。果能如是行去,必使人人敦伦尽分,事事如意吉祥。


           76,大家都说修行难,究竟难在那里?如何克服?

   这个问题我认为难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则一点也不难。所谓看不破,就是对宇宙万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缘生性空的道理,才会感觉得难。所谓缘生,就是宇宙万有乃因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种子(因), 必须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的缘,才能生长,否则我们不必耕耘应该就有饭吃,不做事情,应该也有钱花。可是事实不可能,既不可能,诸 法因缘生的理论就成立了。至于性空,是说万有都没有自性,或问既无自性,从何而生?这样说,诸法应该有自性才对。是的,诸法的自性是有,不过不是个性 (相),而是体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汤和各种饮料,其相不同,其体则一。荀子说:「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如明此义,对缘生性空的道理,自然就大体明 白了。

   老 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道,就是易经的易,一即太极,二乃两仪,三则为人。再看淮南子的天文训说:「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 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这样若还不了解,再用佛法来解释一下:所谓道,即是真空——诸法实性,一即因,二即缘,三即心(识 心),由于识心使因缘和合,才生万有。好比说,饭桌上现在没有饭菜(空),因为肚子饿了(因),于是就去做饭(缘),才有饭菜出现(万有),如果说饭有自 性,那就用不着煮,既然要煮,即可证明饭也是缘生的,了无自性。基于同一原理,证知宇宙万有亦复如是。因此缘生性空的理论都能成立。

   诸 法既然均属缘生,了无自性,则其生、住、异、灭,是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的。如果我们应付万有的态度,好像应付春夏秋冬一样的自 在,就不会感到放不下。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飢饿,当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因为你看破了——只要有钱,到处都有饭吃。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 广结善缘,到处都能得到善报,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

   一 般人都认为放下比看破还要难,其实放不下的原因,还是由于看的没有破。我讲个故事你听就知道。以前有位朋友在高雄逛大新百货公司,忽然有个女人,从人丛中 挽住他的手,并肩而语,看他没有反应,抬头一看,急忙的把手放了,原来她挽错了人。我们对世间一切事物,也像那女人一样的看破了,保证可以放得下。


              77,我自学佛以后,对自己的财物看得很轻,有机会就做点布施结缘的工作,但家人反对,是否有罪?

    你能把财物用来布施结缘,这是真正地得到佛法的受用,倘能做到「三轮体空」,其福更不可思量!

    好 贪是二切众生的特性,不愿把自己的财物无条件的帮助别人,也是众生的通病。别人不赞成你这样做,是因为不了解布施结缘的好处,希望你能利用机会,讲些因果 故事给他们听听,说明布施结缘的功德,能使先亡生天,现存益寿,家宅平安,子孙富贵。且看现在贫穷下贱、潦倒坎坷的人,都是前世贪吝不舍,所造成的,好比 种田,不肯施肥,怎会有好的收获?

    从 前战国时候,有个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故事,那就是布施结缘。当冯谖在孟尝君那里当「高参」,先后提出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的要求,达到目的以后,孟尝 君未来的幸福就开始了。有一天孟尝君问所有的门下客说:「有那位懂会计的?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别人都不作声,只有冯谖承当了这个任务,临走的时候,问孟 尝君说:「将来有了钱,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的答覆是:「你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到了那里以后,便召集所有欠债的人说:「你们所欠孟尝君的 钱,现在不要你们还。」且当众把欠条烧掉,因此大家都非常感谢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因此空手而回。孟尝君问他带点什么回来?他说:「我看你家里什么都有,缺 少的是『义』!所以给你买回来了」,并且说明买义的经过和办法。虽然孟尝君当时很不高兴冯谖这种作法,但事已至此,生气也没有用。不久,齐王把薛地封给孟 尝君,他到差的那天,看见许多老百姓来欢迎他,高兴的向冯谖说:「以前先生替我买的东西,今天真的见到了!」

   由 此看来,布施结缘是多么的重要!孟尝君如果过去和冯谖所结的是恶缘,怎会有今天的善报!假使冯谖当时狐假虎威,不择手段的收讨,你看他们的反应怎样?现在 你这种深谋远虑的作法,和冯谖买义的办法相同,别人不谅解,和孟尝君以前的见解一样。希望你在不影响生活的原则下,继续的做,不要因他人反对而失去修行的 机会。

    至于他们有无罪过,别的我不敢说,但贪、瞋、痴是都有了。补救的办法,每天为他念佛回向,使他消除宿业,开智慧眼,将来定能行菩萨道,获无量福!

    我 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在花园里施肥,来了几位小朋友,把肥料弄去玩,我说:「不要动,这是花钱买来的。」他们很天真的说:「师父!买这样的东西埋在土里,多 可惜呀,要是买糖给我们吃多好。」他们不愿布施结缘,正和小朋友们不懂施肥的道理一样。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明 此义,保证不会反对。

TOP

续 19

             78,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开悟,我怎么看不出那两句的妙处?你持法华有何心得?

      一天在路上看见些卖菜的,其中有一个人的扁条忽然断了,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别人的不断?一面走一面想,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的负荷量和使用的时间不同,以致如此。别人只要经常使用,总有一天也会断,但何时何地,那就不一定。

    佛法的妙处是整体的,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大师诵至此处开悟,是他个人的福德因缘和卖菜的断扁条的道理一样。从前有人诵至「除诸粪秽」的粪字处而悟,你能说他悟的不对?

    读 经求悟,和买奖券一样,每张都有中奖的可能性,只要你买,就有中的机会,所谓「多买多中,不买不中。」但经典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使迷者悟、凡者圣的力量, 至于何时何处,那要看各人的因缘,只要长久的修,瓜熟则蒂自落。你不了解那两句的妙处,所以就不能成为智者。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简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如果动不动就能开悟,「驴要跑得快,马就不值钱。」

   修 行要看各人的业力和因缘,而读经和参禅的方法不一样,不能株守前人悟入之处,只要能放下身心,一字一句的去读,不要管悟不悟,妄心不可有,求悟心也不可 有,所谓「驱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以瞄准来说,妄想是偏右,求悟即是偏左。若明此理,就知道修行正确的方法了。

   我 读法华,也不过十年,因工作关系,每天由一部减为一卷,有时因外出而缺课,事后虽补足,好像用坏了的物品,修补的总不如原装的好,所以不能算持。心得一点 也没有,不过对佛法领悟力比较强,以前不懂的地方现在能懂,这大概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单纯,生存条件的简化所致,因此才感觉生无所爱,死不足惧!这是出家人 应有的态度,也谈不上是心得。


       79,钓鱼是为了取乐,事后仍然放掉,是否有罪?

    我们取乐的方法很多,像游山玩水、作画填词、读书写字、念佛诵经都可以,何必一定要钓鱼?

    无 论做什么事,最好能客观地为对方想想,就可避免些无谓的烦恼和错误,你认为钓鱼是乐,可是鱼所遭受的是苦。也许你说:「你又没有他心通,怎知鱼是苦?」 对!那我问你:「当你吃饭时,不小心把舌头咬一口,是什么味道?由此可知鱼在被钓时是不好受的。还有,假若某人也是为了取乐,在街上随便摸人家一把,并没 有伤害她的生命,像这种情形,你说犯不犯罪?如明此理,就可想而知。」

   你 对这个问题尚且认为没有关系,何况一般的愚夫愚妇,那就更不要谈。所以说众生受苦,实在太冤枉!因此希望大家能了解一点佛法,当可减少犯罪的机会。同时 「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钓鱼取乐,看起来是小事,但「滴水虽微,渐盈大器。」我们的生死重罪,就是由无始以来小小恶业所积成的,如再任性下 去,将来怎么办?修行好像补口袋一样,虽然补好以后,失去的钱不会再回来,但从此决不会因漏洞而继续地失落。我们因过去所造恶业而使现在受苦,现在如再不 修,将来必定更苦!但愿你不要只为现在的生活而临渴掘井,也要为将来的生死而未雨绸缪。如能这样,那你就不想钓鱼了。


       80,忏悔是否真能消除罪业?

    简 单的说,忏悔就是认错、改过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们做错了事,只要能诚恳的向对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做事为什么会发生错误?究其原因, 由于我见太深,贪心太重,对世间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确认识,和处理的经验。难怪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踰矩。」

    这样看起来,一个人要想做到无过,是很不容易的。

    但 是要做个好人也并不难,以世法来说,只要遵守国家一切法令规章,和固有的伦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实出世间法,也没有什么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过分的 自私,凡事做到自他两利,就不致犯过。再进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则去待人接物,定能成为离过绝非的完人!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 过」,而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那就不对。当知他也说过「过而能改」,和「过则勿惮改」。其实孔子说孰能无过,并不是说不是圣贤,就应该犯过。这种语气, 是给已经犯了过的人一点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我讲个忏悔的故事给你听,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业。这是别人告诉我的实事。

    以 前在新竹开往台北的列车上,有位年轻的扒手,扒窃一位旅客的钱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来了。有人上前劝解,扒手说:「我惹爸爸生气,让他打几 下好了。」大家一听是家务事,就一哄而散。于是他又小声的向对方说:「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该做错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请你不要报告警察,让 我重新做人。」此时他很伤心的流下眼泪。对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说:「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创造一番事业,为什么不学好而毁灭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于 是给他二十元车费,并且留下地址说:「将来有困难可以找我。」

    由 此看来,忏悔是能消除罪业的,不过忏而不悔,还是等于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忏悔的效果。至于宿业忏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回向西 方,只要心诚,必定有效。譬喻说,罪性好比干草,佛号犹如火柴,忏悔是动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决心要烧,而擦着火柴,一定可以烧光,如明此理,就知道 忏悔是可以灭罪的。,


       81,我很想学佛,因读书太少,恐不够资格,所以不敢学。

    做别的事都讲究资格,但学佛却非常方便,只要对佛法有缘,不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众生,都够资格。至于读书多少,与学佛没有多大关系。当然学识好的,运用得当,对学佛很有帮助,否则,对造诸恶业也有帮助。

    真 正说来,学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缘,其他的客观条件都在其次。像六祖惠能大师,对世间学问可说是一窍不通,但后来对佛法却能登峰造极。你不能说佛法东来, 千有余岁,只出了一个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并没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后也没有人说,惠能应世,空前绝后!因此,我认为只要你有信心去学,一定成功。

    一 般人看佛教,好像乡下人看百货公同,望之俨然,不敢进去,恐怕到了里面一定要买东西,没有钱,只好望一望就走了。这就是说,有的人因为环境不好,或者是学 识不如人,所以不敢学佛,真是太可惜!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假若有困难,就在家里念佛拜佛,一样有功德。不过也要注意止一切恶,行一切善。目前虽然没有力量 布施供养,但心(思想)可千万不要坏。一定要随时随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道理。

TOP

续 20

       82,我也相信极乐世界好,现已上了年纪,但对眷属和财物总放不下,感觉死也很可怕,怎么办?

    极 乐世界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你还不知道,要不然,后面的几个问题就不会有了。既然知道上了年纪,说句不好听的话,好比一年的时间,已经过了腊月初一,就算能 活一百岁,剩下的日子总没有过去的多,在人生的旅程上,该你做的事都做了,如果你知道爱是生死的根株的道理,而有「以前被蛇咬一次,现在看见泥鳅也害怕」 的戒心,对那梦幻泡影的世事,就不愁放不下了。

   在这世界上只有死是最公平的,无论什么人,怕死的也好,不怕死的也好,到头来总免不了要死。如果说有多少财产的人可以不死,什么样的地位可以延寿十年,或送多大的红包,可以多活几天。假定真的是如此,这个世界又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

   一般人都说怕死,我看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并不是真怕。你看真怕辣的人,决不吃辣椒,真怕热的人,也会避免户外工作,真怕死的人,决不敢做死事(十 恶业),怕辣怕热可以避免,怕死同样的可以避免,倘能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到时必感化佛来迎,如入禅定,往生西方!到了那里以后,就可以永远不生不死,因 此也永远用不着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对财物和眷属放不下,更应当念佛修行,求生西方,仗佛慈力,庇荫子孙,是没有问题的。好比你因资深绩优, 调到海外去工作,虽然不能亲自处理家事,由于你调升的因缘,眷属财物定能获得合理的安置和保障,「善有善报」,你的亲友也会因此而帮忙照顾,这是很可能的 事。假使你做了坏事,而被判入狱,不但照顾不了家,反而使他们受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该好好修行,才是真正爱护你的财物和眷属。


              83, 我的小孩看起来并不笨,就是不学好,怎么办?

    这个问题,因为外行,不想答覆,但是根据自己做小孩子的经验,不妨表达点微见,虽然是纸上谈兵,可能也有点参考价值。

    依 佛教的理论来说,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现在遭遇的境况,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像名利、苦乐、夫妇、子女等等,都是由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力而感现的,丝毫勉强 不得。也许你说:「既然如此,那穷就让他穷,苦就随他苦;孩子不学好,也不要管教?」这样想又不对,我们处理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其构成的原因,然后才 能决定对策。我看小孩子不学好的原因,不外乎是宿业的报应,环境的污染,和管教的疏忽。一般说来,疏于管教的比较多。好比种果树,本来品种很好,如不善于 培植,也会「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我观察有问题的小孩,大都是最大的,最小的,和最少的。老来得子,更为厉害。无论如何,父母对子女的待遇要平 等,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他们的错误,应立即予以改正。打骂要适时,否则,收不到什么效果。

   管教小孩,也像盖房子一样,基础要打好,所谓「教妇新来,教儿婴孩」。一般人的观念是现在还小,大一点不听话,就要打。其实大一点就「米已成饭」,更难改。


         84,在报纸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恶,破坏佛教的名誉,怎么办?

    那个新闻与事实根本不符。因为他连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都不是,更未出家受戒,怎能说他是住持?他只是个打起佛教的旗帜,从事各种破坏佛教的工作者。别人不了解,认为他管理那座寺庙,就以为是住持,这是极大的错误!

    我 们做佛弟子的人,除了自己修持以外,有机会也要向别人介绍一些有关佛教的普通常识,像住持啦,和尚啦,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认为住在寺庙里的 人就是和尚,管理财产的就叫住持。其实和尚,简单的说,要受过二百五十条戒,而且戒行清净的出家人,才能称为和尚。至于住持,除了具备和尚的资格以外,还 要精通佛理,戒德出众,且有弘法利生经验的和尚,才能充任住持。还有人以为有佛像和其他神像的地方,就是佛教的寺庙,像那种情形,只能说是家庭佛堂,或者 是神庙。

    至于他造恶业,天网恢恢,因果不会放过的,别人跟着他的恶行而造口业,也少不了一份罪过。并不是我良心坏,希望别人遭恶报,事实如此,我说没有关系也幸免不了。谈到被害人吃亏上当,那只怪她自己糊涂,「蛇服化(叫化子)子弄」,也不能完全责怪对方,如果她的知见正确,何致如此!

        85,我所感到不安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办?

    这 话是孟子说的。所谓不孝有三,他只说了一个无后为大,后来朱熹补注为:「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合不合乎孟子的 本意,不必分析。现在根据朱注略加说明。所谓阿谀曲从,陷亲不义,是说做子女的,长大成人,但不能自立,使年老的父母还要为家庭生活而劳苦,是第一不孝。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这是说在家贫亲老的情况之下,如果做子女的还是好吃懒做,不去找

    一份正当的工作,以养父母,反而依赖父母生活,使其终岁劳动,不得休息,是第二不孝。至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是第三不孝。所谓不娶无子,是说到了成年还不正式结婚,没有妻子接替父母治理家务,和祭祀祖先的工作,就叫做无后为大。

    一 般人以为没有儿子是无后,我认为是错误的。所谓子,男子是子,女子也是子,孔子不是说:「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如说子只 能代表男子,孔子怎会把儿子嫁给公冶长?那不是笑话,儒家的思想重人道,所以孔子说:「世之不孝者五」。曾子说:「不孝有三——大孝曰尊亲,其次弗辱,其 下能养。」照我看,都比孟子说的高明而具体。古今重男轻女的观念可能是由无后为大而产生的,所以我总以为后人曲解孟子之言,害人不浅,不是没有理。

    从 前有位老太婆,家里很富有。一天和邻居们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恭维她好福气,讨个媳妇写算俱全,又贤慧,又漂亮。她气呼呼的说:「贤慧!连个儿子也不会生, 光生丫头,我家祖宗的香烟就断在她手里!」刚好被她媳妇听到了,深深地感到问题严重,就在晚上带着小孩自缢而死,她的先生见此情形,非常悲痛。老太婆就 说:「女人是洗脚水,我保证讨个好的还你。」后来又为儿子娶了个女人,不但不生男的,女的也没生一个,而且还好吃懒做。语云:「无恶不显善」,老太婆终于 感到自己过去的不对,时常到亡媳墓前痛哭,叫她回来,结果成了神经病。如把「无后为大」作佛法的不受后有解,保证不会演出许多无谓的悲剧。

    我 觉得每个人,要有以宇宙为生命,以万物为眷属的胸怀,何必把「儿子」看得那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所需,不都是大家互相供给的吗?假使人人都能把爱心推广到 一切众生的身上去,我想比疼爱一个不成材的太保儿子更有价值。以佛法说,子女也是属于宿世业力的副产品,既然不生,何必勉强?我以为没有后代是福,因为没 有人继承遗产,就用不着拚命地为积存财物而造业。如果你有生财之道,可以把剩余的财物,用来救济贫困,做些社会福利工作,将来可以享受人天福报,这样做, 比养儿积谷,更为可靠。如能进修六度万行,立志成佛,还要儿女干什么?

    以 世法来说,你想生个儿子也不算错,同时也不难。龙井有位居士施文涂,他说他的四婶生了五个女孩,没有生男的,我劝她诚心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定有效。以后 他来说已经生了一个胖男孩,很可爱。你们也念念看,只要诚心,一定有效。同时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孝亲睦邻,对别人的小孩和其他的小动物,也要像爱护自己 的小孩一样,「天道无亲,常予善人」,果能如是行去,保证不会使你失望。

    我这样说,是根据因果的道理而言,并不是说你平素为人很坏。这就像学生考试一样,这次考的很好,而没有得到第一,原因是由于上次考坏了,现在必须加油,使下次再考好一点,才能补回上次的差额。若明此理,就不会觉得我说的太难听。

TOP

续 21

              86,孙传芳先生在叱咤风云时未学佛,后来倒楣才持斋念佛。可见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孙 传芳先生所谓叱咤风云时,因理智与情感不调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试问怎么学法?后来所谓倒楣,即是酒性已过,精神恢复正 常,对酗酒失态,深感忸怩。也就是说,他息下狂心以后,才发现过去一切作为是错误的,因此发心学佛,志在悔改,这是一种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体表现。你 认为是倒楣,以佛法来说,真是走运。他若是再叱咤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月有圆缺,心(思 想)有迷悟,造诸恶业,在所不免,因此儒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佛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励人改过迁善,重新做人。孙先生能悬崖勒 马,改往修来,实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恶醉强酒」,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有着天壤之别。我非怜其失意坎坷,而是赞他勇于悔改。

    想 不到阁下不学佛,是为了表现处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学佛的。略举三则,以概其余。所谓「人身难得」,而今幸得为男,此其一。「佛法难闻」,现已恭闻正 法,此其二。处此浊世,又能弃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则一切具足,此外还想什么?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 还想叱咤一番,那就各从其志,倘能把学佛当着人生精神事业的副业,不特没有不良的反应,且对个人的前途,将有更大的帮助。

      87,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是不是可能?

   能 是绝对可能,不过要看家是怎么出法才能决定。我们看释迦佛出家,不仅恩及九族,而且德被十方!其他的地方不说,就以我们中国来讲,古今闻法得度的,真是难 以计算,这个道理,空口讲白话,是难以令人相信。现在以世间法来说,假如你能显贵一时,富有四海,你的亲友们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因此而改观。同样的你出家 修道,既然有了重大的成就,当然可藉血统关系的因缘,使他们见贤思齐,而止恶行善,这样不仅现生吉祥如意,将来往生天界,绝对没有问题。倘能回向西方,更 能永享安乐,寿命无穷!对于已经亡故的祖先,只要能依教修行,亦可得度。地藏经业感品,清净莲华目如来说:「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大誓愿,吾观汝 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由此可以看出修行的好处。

   所 谓出家,就是修行的意思,并不一定要做和尚。有位居士,叫施文涂,以前受骗信一贯道,后来弃邪皈佛,因为他虔诚精进,不但学业大有进步,而且家庭也非常和 乐,事事如意,现就读空军机校,仍不忘修持。他的祖母以下七八人,都因他的关系而皈依三宝,用功修持。还有彰化的施锡金,自皈依后,不但自己精进,且能劝 导他人,他的母亲和姐姐,现在也很用功。这都是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的例证。

      88,出家修行,何必要离尘绝俗,是不是消极?

    出 家的目的,是以自利为方便,利他为究竟。但想利他,必先自利,为了自利,就要依教修行,要修行又不得不讲究方法。而出家人都是从社会各阶层走出来的,对尘 俗的种种习气,也不外行,现在为了修行,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像紧急剎车似的一刀两断,很不容易,因此就要像孔子说的「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 道」,找个僻静的地方,「不见棺材不流泪」,才能专心研究佛法,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修习离苦得乐的方法,等到自利功德圆满,然后才能和光同尘,负起他 的责任。

    老子说:「今盆水在庭,若澄之经日,始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见方圆矣!」我们的思想,也像一盆混浊的水,很不容易使它澄清,为了避免一挠之害,所以要离尘绝俗,以便收到修行真实效果。这样就不难看出我们这种作法,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至于是不是消极?要看从那方面讲,因为我们对增加生死的活计——贪、瞋、痴,是消极的,对了脱生死的方法——戒、定、慧,是积极的。假若你认为我说的对,希望你也消极其所当消,积极其所当积,则前途有厚望焉!

       89,学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业?若能,怎么出家人也会有死于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学佛修行,能不能消业的关键,不在能消与否,要问学了没有?修了没有?如果真的学到行到,绝对能消。经云:「念佛一声,能消八万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语,由此证明确实能消。

   假若有这样的一位病人,检查结果是胃穿孔(宿 世恶业),经过手术治疗后,已经脱离危险。大夫告诉他不要吃的东西他吃了,护士劝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恶化,一命呜呼(死于非 命),这是病人不与医护合作而引起的意外,并不是医疗技术问题。学佛修行和这道理相同。也就是说,学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见功效。

   修行人也会死,是必然的,而死于非命则是偶然的。这种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为宿世业力是主要原因。好比说,以前我开出一张十万元的支票(宿 业),以后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为数量太少,到时候不够,因此还是要负违反票据法的责任。即是说,他虽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业力太强而早熟,所以遭 此不幸。现在我们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冻结宿世恶因,不让它有继续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要使今后不再造新的恶业,并且使过去的善因,和现在的善缘加速成长。 这是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最好的办法,如见他死于非命,而对修行发生怀疑,我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生死是一切众生必经的过程,如果有人说,既然不免一死,我们 又何必为衣食而奔走,干脆饿死算了,你看行不行?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实别人修不修,与我毫无关系,一般人都说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 场,刚好相反,不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个个成佛,这一点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90,什么时间出家最好?在家和出家修行有无分别?

    出家与否,完全要看各人的因缘,不能肯定的说什么时间好,什么时间不好,只要道心坚固,因缘成熟,什么时间都好。

    一 般人的习惯,把出家分为童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期。现在客观的分别说明一下:童年出家,俗习未染,学佛易成,可说是最大的优点,如果要找缺点,那就是见识 不广,缺乏处理事务的经验。若事修行来说,还是大优点。中年出家的,对世间的五花八门都很熟悉,狂心一息,易于看破,至于能不能放下,那又是另一个问题。 谈到劣点,除了诸根较钝以外,所知障也比较重,不易收到教化的效果。但古今来有成就的亦大有人在。老年人出家的优点,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自然 情况威胁之下,妄想比较少,倘能一门深入,容易成功。谈到缺点,那就是诸根暗钝,且不能担任利他工作。其实那也不能算劣点,假使大家都能自利,就用不着利 他。

    严 格的说起来,修行还是越早越好,早日修行,就会少造些恶业,少生些烦恼。如说现在忙,没有时间修,老了加倍精进,不就行了!当然只要能老,老了能修,还是 比不修的好。不过到了「是不能也,非不为也」的时候修,比现在「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修的功德,大有区别,因为修就是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好比有 人说:「某某人自从眼睛瞎了以后就变成了好人,你看现在和任何人都处得很好。」像这种赞美是没有价值的。

    学佛重在信、解、行、证,不分僧、俗、贵、贱,时间也不是主要的问题。至于在家与出家修行,有无分别,以修净土来说是没有优劣的。因为阿弥陀佛的政策是大慈大悲,怨亲平等,只要修行的功夫到家,检验合格(一 心不乱),绝对不留难,那像一般人找工作,要验证件,查资料,送红包,卖人情!那里没有这一套,尽管放心好了。可能你认为戒牒很重要,其实那只是一张受戒 的证明书,并不是西方的入境证。只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且资粮(信、愿、行)具足,没有也没有关系,否则给你一百张也去不了。

TOP

续 22

        91,我参加两次佛学讲座,主讲说「金刚经和心经没有研究价值,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说,好像两盆水倒来倒去。」这种说法,我认为很不妥当,请问法师有何感想?

    我 的感想是你听错了,不然,他既设讲座,对佛法多少总会有点认识,何致外行到这地步?如真是这么说的,我肯定的说,他是外道或是佛法贩子。否则,怎会在大庭 广众之中,公开的毁谤三宝?他所犯的错误,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像放牛的小孩子骂孔子样的,没有什么了不得,其实这是因果的高利贷。

   我 们要认清释迦佛入世度生的目的,无非是要使一切众生清净六根,而后同登彼岸。因机有钝利,教分渐顿,反覆申述,出自婆心。由于众生不识缘生性空之理,以致 起惑造业,枉受轮回,所以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妙义,以治其好执之痼疾。所谓「色」,是万有的现象,「空」,是万有的本体。而「异」是不同;「不 异」是相同的意思。一般人对空、有的看法是执有忘空,住空想有,佛的看法是非有非空,亦空亦有,因为空不自空,待缘而空,有非自有,随缘而有。所以列子 说:「万物皆出于机(空)而入于机。」如明此义,对空有就不会曲解了。

    从 空至有,或从有至空,依我们的看法,是有距离的,若以佛眼观之,刚好相反,为了使众生缩短这段距离,所以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浓缩性的中道 义理,是挽救众生徘徊于空有之间最好的方法。当然般若经是佛对「中人以上的」菩萨行者所说的究竟法,「中人以下」的末世众生,五欲重重,那能得解?今遭此 谤,不足为奇。如说「金刚经」和「心经」不值得研究,难道古今的高僧大德的智慧不如他?连是岂有此理!

    他若是真的不懂佛法而造了口业,罪过还算小一点,万一是为了「宜其室家,乐尔妻孥」蓄意毁谤,而抬高他的身价,搞他的「钱不异命,命不异钱,钱即是命,命即是钱」的「薪金」,那罪过可就大了!谈到感想,除了可怜他以外,还有什么可感的?

         92,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财物叫贪,想西方何以不叫贪?

    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会起邪念,产生造诸恶业的副作用。卖官鬻爵,抢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带来的后果。

    一 个神经正常,体格健壮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静止下来,是很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用佛念来代替妄念。好比关在笼子里的猴子,总是跳个不停,假若给他一点食物,就 会停止一下。我们的思想像猴子一样的好动,且比牠更难管理,因为饱暖了思淫欲,飢寒了就起盗心,所以也要给它一点精神食粮,来制止它的妄动。这种精神食 粮,不是「西厢记」,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门,这是对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绝不准许小孩子玩刀,但是他们的手上现在都拿着一把锋利的刀,你怎么办?我的意见是不能打,尽快地拿玩具或糖果来交换,才能避免危险。我们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对念佛,等于赞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这样做吗?

   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别,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脱生死。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污的道理一样,因此不能说它是妄。后问与前答之理相同,举一反三,恕不另赘。


        93,我的女婿为争财产,兄弟打架,几乎闹出人命怎么办?

    我总想不通,许多人为什么把财物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兄弟打架且不说,更有杀死父母的,真不知要怎样说才好!他们有财产可分,还要计较多少,如果没有可分的,难道就不能活下去?其实钱财是身外之物,祖业对一个人的生存毫无影响。我没分享祖业,不是也和一般人同样的过活?

    以 前我住在新竹,弟弟住湖口,有段很长的时间,每个星期来看我,走的时候,多少总要给他一点零用钱,后来他去金门。至四十九年底,我已积存了两万元,准备他 成家,不幸的是他因公死于车祸,再也没有给他钱用的机会了!以后每当有钱时,就想起他不来拿钱而流泪!可惜一般人都不知道失去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是多么的痛 苦。

    语 云:「同船共渡,前世修来。」现在幸为六亲眷属,来生又不知是什么关系,希望大家珍惜这一剎那的聚会,彼此互爱互敬,不要为了点琐碎事故而生仇结怨。我们 都看过戏剧,你看有没有为个人恩怨在前台打架的?其实不管是家庭也好,国家也好,乃至世界宇宙,如剧场一样,是非人我,转眼成空。可惜他们看不透,因此造 成许多恶业,演出许多悲剧!

    地 藏经业感品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困苦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口恶者,说眷属斗争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 离报;若遇畋猎渔捕者,说惊狂丧命报。」从这段经文看来,我们所遭受的骨肉分离和眷属不和的痛苦,都是有原因的,如果现在再不修,将来更痛苦!希望把我这 点意思,转告他们,只要能从此息争,敦伦尽分,永以为好,他们过去一切恶行,我定在佛前代求忏悔,而使他们三业清净,福寿绵长。假使他们愿意持斋念佛,必 能使子孙吉庆,福增无量!


            94,什么叫真心?什么叫妄心?我们修的是那个心?

    真 心是宇宙的本体,因为无相,则不生灭,故称真。妄心是万有的能源,能生诸法,因有生灭,故称妄。这样说,可能你还是不了解。我再补充说明一下:钱好比是真 心,如果不用,永远还是钱。假使你想开服装店,就会变成服装。或问,刚才不是说真心无相吗?用钱比真心,现在钱变成服装,是不是真心也变成了妄心?这一点 要特别注意,钱虽然变成服装,但服装仍然含有钱的价值,钱相虽灭,钱性仍在,把衣服卖了,不是又变成钱了吗?

    钱是随着人们的思想而变现的,众生也是跟着无明而起惑造业所成的,相是变了,但佛性未变,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恶,行一切善,还是可以成佛的。现在我们修,就是修这个念念生灭攀缘执着的妄心,此心灭迹,生死自了。

    也 许你说,妄心虽然造业,不见得都是恶业。对!但也不见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恶业当作污垢,那么善业就是肥皂,而肥皂确有去污的功能,如果污垢既除,肥皂若不 洗掉,还是不干净,为了求得真正的干净,还要把水擦干,擦水的布也要放下。所以六祖教道明要「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 可执善,亦不可执恶的意思。假使功夫能做到这一步,什么问题都得到解决。


        95,我与外子不和,除了死可能无法挽救!

    诸法因缘生,夫妻也是缘生的一种假相,好像演戏一样,转眼就各自东西,斤斤计较干什么?

    你 们当时是怎么结婚的?这样多的男人,又是怎么选到他?客云:「在婚前他对我确实很好,同时他说有一家百货公司,还有铁工厂,看他样子也不土,就信以为真。 后来才知道:所谓百货公司,是他姑妈开的小百货店;他自己只有个小门面的铁匠店,请一个工人,就自称经理,真是个大骗子!」

    这样说来,你说受骗,却是「叫化子(讨饭的)卖米,自讨的。」因为你好贪,以致受骗,因受骗而不和,就瞋恨,由不和而想死,是愚痴。我告诉你:「死,并不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好像搬家一样,你在这里穷,搬到南部去更穷,因为增加了搬家费的负担。若明此理,你就不想死了。」

    我认为一般不如意的夫妻,好比是犯人,应该安心受刑,悔过自新,将来还有减刑和赦免的机会,如果越狱逃亡(离 婚、自杀),反而更糟!希望不要想入非非,你认为既知今日,他可能也悔不当初。挽救的办法,是互相忍让,共同努力,只要能合作,生活没有问题,情绪自然就 安定了。双方倘能回心转意,还会和好如初。以后每天念念观音菩萨,既能消灾解厄,又可缓和情绪,但愿诚心诚意地念,定能如意吉祥,幸福无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