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知义法师《初机学佛决疑》每日连载中

续 11

        56,如何看破放下?

    首先请听我介绍两段经文,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圆觉经说:「当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这是告诉我们看破和放下的妙法。

    我 们生此末世,真是八苦交煎,无论富贵贫贱,都有苦的感觉,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穷人为生活而争,情犹可原,富人为享受而争,颇不应该。钱是我们生活的工 具,没有固然不行,太多也没有好处,用的得当,可以济弱扶倾,造福社会,如果为子孙的衣食而积蓄,说实在的,那等于是害他们。

    利 不可贪,名也不可好,须知名只是个抽象的东西,既不能御风寒,又不可解飢渴,倘若名副其实,当有劝善之功,否则难免助虐之过。我们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 我执太重,其实一般人所认识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灭的,不净的,是八苦的仓库,是生死的根源,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就应该把这个假我当作一辆破旧的 脚踏车,虽然没有经济价值,但是可以利用作回家的交通工具,倘能作如是观,那么放下就比较容易了。不过想放下,必须先要看破,既已看破,还要决心放下,才 能得到自在。

    要 想把看破放下做得彻底,必须用一贯作业的办法来应付一切诸法,才会成功,如果是断章取义,永远收不到效果,就以「只见强盗吃肉,没见强盗受苦」两句俗话来 说,只见强盗吃肉,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而因此造诸恶业,倘能从看见强盗吃肉,而联想到强盗受苦,是他们应得的因果报应,当然就不敢为非作歹了。所以 说,佛法的宇宙观,是缘生性空,一贯作业的究竟法;众生的宇宙观,是妄执诸有,局部性的生灭法。这一点是我们学佛的人,要特别留意的地方。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子书上所记载与看破放下有关系的故事,因为文字写得太好,为了保全它的真善美,所以不翻译,对于难字难句,依文义略注于括弧内,以便阅读。原文如下:

    卫人有东门(双姓)吴(名)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邻居)曰:「公之爱子,天下无有,今子死而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常(以前)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与向(过去)无子同,臣(我)奚足忧哉!」

从这个故事看来,东门先生确实看得破,放得下,不然,怎会不忧伤呢?我们再看银行和邮局,管理出纳的先生小姐们,因为看得破,放得下,所以大家都工作得很愉快。如果大家把这个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上去,当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57,有位邻居,以前信他教,后又学佛,因夫病故,又信他教,怎么办?

    她有信仰自由,我们没有权力约束人家,又没有名利可以控制,只好随她去,何必不安?她之所以反覆无常,原因是对宗教没有认识,如果是为了丧夫迁怒而去,那就不对。

    要 知人生如戏,夫妻是缘生的一种幻影,缘尽当散,这是自然的现象。如说信仰他教就不死丈夫,那么西方国家的家庭里,未必就没有寡妇?美国的甘乃迪,越南的吴 廷琰,总不是佛教徒罢,为什么还死于非命?假使一定要说信仰他教就不病不死,为什么他们也设医院,而住院的又有几个是佛教徒?他们的教友结为夫妇,都能永 不分离,白头偕老吗?这样不但别人不相信,恐怕他们也说不出口。

    至于怎么办?如果环境许可,你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关照她,有机会也讲些因果故事给她听,其他的都不必说,好在我们弘法目的是利生,而不是拉选票,多一个少一个,无足经重。但尽可能的多结善缘,总有一天她会觉悟的。

            58,我被拉去信他教,现在愿信佛教,是否有罪?

   强迫他人信仰宗教,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不管你是自己去的,还是拉去的,只要能重获自由,是不幸中之大幸。

   请 你静静的想一想,我们信仰宗教,是为解决生死问题,而不是生存问题,因此在信仰某种宗教之前,必须慎重的考虑一下,他是不是真有了脱生死的办法和能力,否 则,那有什么意思?不过当你参加他们的宗教活动时,准有一个大布袋传递到你的手上来,此时你会乖乖的把钞票放在里面,给少了还怕他不高兴,将来不救你,其 实再多,也不会替你推磨的。

   现在你既信佛教,证明你善根深厚,不然,是出不来的。今后只要能依法去修,精进不懈,定能成佛作祖,怎会有罪?


           59,佛教讲因果报应,那么现在的杀盗淫妄,是不是因果报应所应有的现象?

   现 在众生所感受的苦乐现象,固然有的是宿业的报应,但也有不是的,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你说现在的杀盗淫妄是因果应有的现象,在理上讲,当然可以说得过去,不 过太冒险,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怎么知道谁欠谁多少?而现在大家所作所为,也不见得都是恰到因果的好处,万一颠倒了;或者是透支,怎么办?

    既 然相信因果,那么凡是不如意的事,应作偿报想。对别人的一切恶行,千万要作造业想,万一明知他欠你的,而以德报怨,对方也会感谢你,少一个冤家,就多一个 朋友。至于把现在的杀盗淫妄完全作报应想,我就要请教你一个问题,如有人畜侵损你的重大权益时,你能作偿报想吗?就算你是再来人,能够做到,也难保别人都 能做到这一步。不说别的,就是蚊子叮一下,谁不是狠命的一巴掌?

    记 得和几位客人在门前的树下谈话,因为暴露的地方太多,所以被蚊子咬得很厉害,把牠打死了不算,还要用脚去踏,你看那种瞋恨心有多重!后来看我坐在那里没 事,就说:「师父!蚊子为什么不咬你?」我说:「牠们是吃荤的,我吃素,不合牠的胃口,所以不咬我。」少打妄想,还是继续来谈问题。

    我 们要想世界和平,社会安定,惟愿大家发心学佛,修净梵行,才能根绝是非,远离苦恼,万一对学佛没有缘,也得勉强的约束自己的身心,对于不正当的行为,应当 逐渐减少,以至于根绝。凡是有吃亏的地方,一定要忍耐,千万不能意气用事,「暴虎冯河」,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对智能低劣的人和畜类,要以民胞物与的胸怀 去帮助他们,爱护他们,眼光看远点,总有一天你会感觉到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妙处。假使都这样做,「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 矣!」

       60,念佛只要诚心念几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法 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来,并不需要常常念。如果我们的心已诚到极点,善业更是满到极点,在这种条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问题是我 们从无始来,所积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不得而知,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造诸恶业,现在虽然能念几句佛,恐怕还不够开销,因此就要常念和多 念,才能偿还多生的老帐。

    如果说「只要诚心,何必常常」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大家吃饭总算诚心罢,也只要吃几粒就好了,又何必常常吃呢?假使说吃饭和念佛不一样,我认为事虽有别,理却相同。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是为了断除妄想;使前六识不攀缘,则第七识就无所执,第八识也无所藏,不执着就不会造诸恶业,当然不会遭恶报。而念佛之法,如逆水行舟,只要停止前进动力(攀缘),慢慢的即可退回原处,如把船头调个方向,再加上动力(念佛)顺流而下,必能早日到达终点,还我净明!

    梁丘据为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宴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至常至。婴非有异于人者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故难及也。」由此看来,我们要想成佛,必须常常念佛,才能达到目的。

TOP

续 12



     61,我学佛很久,听说禅好,马上学禅;说净好即学净;又闻密能即身成佛,则弃禅净而学密,怎么办?

   由此看来,你想了生死的心倒很真切,可是在技术上则欠妥当。无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专心致志,慎终如始,才能成功,若是见异思迁,必定一事无成。大德之病无他,缺少恒心而已。

   其 实佛法是度生离苦的工具,只要运用得当,那一宗都好。禅是见性成佛,密可即身成佛,都是理即,而不是事成!因此禅宗才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究竟是 为什么?就是因为理虽至佛位,但是三惑未能全空,福慧亦未具足,欲至佛位,还有事修,所以才如丧考妣。且看修净土的,只要能到极乐世界,就可得到不退转的 优待,直至成佛为止,这不就是即身成佛吗?要是说修净土的到了西方,还要经过三辈九品,太慢了,这也是怪我们自己的功夫不够,如修到上品上生,那才是真正 的即身成佛!就是下品下生,也是保障名额,不必如丧考妣了。

   我 不是存心谤禅谤密,而是从多方面得来的心得,禅与密,确实是利根上智的人所修的法门,末世众生,根性下劣,难以成办。如说现在的人,比古人要聪明若干万 倍,从前连飞机也没有,现在能登陆月球;古代打仗用戈矛,现在用飞弹,怎能说下劣呢?这是识心用事,此心越发达,所造的恶业越多,去佛也就越远。现在整个 世界的战祸瀰漫,暴乱四起,以及意外的种种灾害,无一不是从所谓进步中产生出来的,所以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可说是今日世界祸乱之源,一语道 破。但是他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而今大势所趋,将以愚之的办法,是不合时宜的。故此膏肓之疾,非佛法则不足以挽救,必须使其明因 果,信轮回,旦了知宇宙万有,是因缘生灭,依识成形的道理。而人生寿命,多者百年,短则呼吸,何必自造恶因?自食苦果?倘能依教行持,必能根绝祸源,澄清 苦本。

   时 人认为登陆月球很希奇,其实在我们佛教里却算不了什么。且看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于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 国。」不是比太空人高明得多吗?对于佛法,不管修习那一宗,如能「锲而不舍」,必得成功,若是见异思迁,终必「梧鼠五技而穷」了。


            62,佛教何以要分宗?分几宗?那一宗最好?

    佛教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机缘而产生的,因为众生的烦恼多,那么治疗的方法也要多,才能达到济度的目的,所谓:「佛说一切法,能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就是这个道理。

    佛 法在印度本未分宗,自传入我国以后,经过历代诸大善知识苦心研究,觉得佛法广大精微,卷帙太多,且众生根性不等,寿命有限,要想普遍的学习,非常困难,为 了成就学者方便起见,所以分为十宗,这样可以使其一门深入,易收教化之效。所谓分宗,就和大专分科系的道理一样,学生对那一科系有兴趣就修那一科系的课 程,倘普遍的研究,不但收不到效果,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个道理明白了,就知道分宗的重要性和价值。

    至于那一宗最好,我不能肯定的奉告,只好以金刚经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两句经文交卷。如果你想修持,所选择的法门以从众为宜。有机会我想把各宗的情形,简略的介绍一点,作为今后选修的参考。

       一、俱舍宗:

    此宗是根据世亲菩萨所着的俱舍论而立的。俱舍论有三十卷,共分九品,前八品讲的是宇宙万法,有漏无漏的因果关系,最后一品,是说明有法无我的道理。他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万法实有,所谓「我」是诸法和合而成的假相,故以有法无我为宗。(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宇宙万有,不仅我是虚妄的假相,一切诸法也是虚妄的。)就修习的阶位来说,分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声闻修四谛法中的道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修六度,经三大阿僧祇,最后一百劫,还要植相好因,才能圆成佛果。

        二、成实宗:

    此宗以成实论为根据,修习的方法是我法二空观。观五蕴中无我相,叫做我空观;观五蕴诸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名法空观。因为我法皆空,则万有俱寂。这是此宗修观的理论。

    此宗虽修我法二空观,但只能断烦恼障的见、思二惑,证空灭理,因为烦恼是由我、法而起的,有了烦恼,才生见惑,有了见惑,就不能证涅槃,因此称之为障,此障未断,是不能证二空真如的。

    就修习的阶位来说,立二十七贤圣,以摄行果,而其所谈的行果,不出小乘,所以还是属于小乘教。此宗之理可嘉,因事属小乘,但我国所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以上这两宗是小乘,因此就失传了。

         三、律宗:

    律,是佛住世时因事而制,随机散说的大众生活规约,传入我国以后,到了唐朝,经过道宣律师整理,定名为四分律,遂成为宗。

   「尸罗」是梵语,译华语为「戒」,因能防止身口意的过非,故以戒称之。当佛将入灭时,阿难尊者问佛说:「佛入灭后,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可见戒在整个的佛法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应该视戒如佛!否则,就辜负了我佛如来慈愍众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出家众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据梵网经,则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称为大乘菩萨戒。这都是成就四众弟子防过止非,圆成佛道而定的,我们应当如法受持,才能达到学佛成佛的目的。

    此 宗修持的方法以持戒为本,因为戒能生定,有定必能发慧。也就是说,只要持戒精严,则三业自然清净,如此,必能离苦得乐,转凡为圣。我国大乘佛法的八宗,各 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为特殊,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不论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学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学人,只要严持戒律,即可圆成佛道,证无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由此看来,戒!是多么的重要啊!

          四、华严宗:

    杜顺和尚根据华严经而立教,故称华严宗。所持的理论是,法界无尽缘起,皆由一心而生万有,但一切诸法,互为缘起,重重无尽,一(体)即万法(用),万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缘起之理而立三观:

    l.真空绝相观:观遍法界一切诸法,都不外乎因缘生,依他起,均无自性,而众生的知见,都是属于妄情遍计,如翳眼空华,因病而现,所以称真空绝相观。

    2.理事无碍观:因为作真空观,则诸妄相灭而真性现,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变为体,随缘为用,众生因妄情遍计之业感而生万法(事),但万法皆以真如为性(理),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观,故名无碍。

    3. 周遍含容观:既知万法乃随缘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体。所谓真如,是无形相的,不变异的理体,故称真如,倘能依理作观,即可返用皈体, 理事圆融,人我无别,万法如如,因此谓之周遍含容观。这个道理,好比我们所饮用的茶汤以及各种饮料(喻万法)一样,都是用水和其他的杂物组合成的,水(喻 真如)因随缘成为各种饮料,但湿性未变,如明此理,即可得到作观的受用。

   此宗行证的阶位,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渐次修习,渐次断证,而入佛位。

   在 大乘佛法八宗之中,只有华严宗和净土宗最有缘。因为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最后普贤菩萨为他说十大愿王,而导皈极乐,华严经最后指皈也是极乐世界。被尊为诸 经之王的华严尚且赞叹净土,可见修净土,也等于是修华严。但诸经皆为佛说,如是说修净土不对,即是毁谤三宝。且善财、文殊、普贤都是等觉菩萨,他们都称赞 净土,可见修净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门。

TOP

续 13

              五、天台宗

    北 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时,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创一心 三观之法门,传于弟子慧思,再传智顗,行法华三昧时,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名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华,判五时八教,以开智 解。这就是天台宗的由来。

    此 宗所依的经典为法华,修行的方法是观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之法的产生。所谓次第三观,是以从假入空观的二谛观,和从空入假观的平等观为方便,而 进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为究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说「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见一观则三观具足,故称之为一心三观。我们要注意的 是,既然一观即具足三观,何必又分次第?因为次第三观是一心三观的方便;一心三观是次第三观的究竟。大乘心地观经的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 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永处缠缚。」由此可见观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修那么多的观太麻烦,这是怪我们的根性太差,执着的习气又太深厚,为了成 就我们修习的方便起见,不得不如此。好比说,修空观,破见思惑;修假观,破尘沙惑;修中观才能破无明惑。修观的方法和治病一样,病情复杂,治疗的手续就不 能简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观,也是可以的。

    修 观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止观。所谓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反观自性。但为了便于学人修习起见,又分为三止三观。所谓三止,即是体真止,方便 随缘止,和息二边分别止。至于三观,即是空观、假观、中观。但修止亦应兼观,修观亦应兼止,这样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见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观而破,这 是修观的妙处。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圣,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由此看来,实在太不简单,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三论宗:

    龙树菩萨造中论和十门论,后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论,故合称三论。鸠摩罗什译此三论而加以宏扬,遂成为宗,在隋唐时很兴盛,后来受到曹溪宗风的影响,因此就进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诸般若经中「无所得,缘起性空」的义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无俱破,直显中道。虽然如此,但对如来所说的教言,也不否认,因此立真俗二谛,加以调和。所谓真谛,是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俗谛则是指诸法缘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资为用,不可偏废,才合乎中道的实义。
   就修行的方法来说,是用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见。破毗昙实有的执见,斥成实偏空的情见;更以无所得,破有所得,而显中道。
   至于修行的阶位,若就真谛来说,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常寂。就俗谛来说,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但众生由迷至悟,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一点折扣也不能打,看起来也是不及修净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 宗因穷究宇宙万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据唯识论而显万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识宗。所谓唯识,是说宇宙万有,是因识别的关系,而产生其存在的价值,否则虽 有亦等于无。譬如小孩子手上拿着一枚金戒子和一块糖,你拿走金戒子,他无所谓,若是拿他的糖,一定会哭起来,这就是识别而产生执着的证明。故此宗以阿赖耶 识为根本而立百法,以说明万有的因果关系。

    阿 赖耶识有寄藏众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种子的功能,所以也称藏识或种子识。谈到种子,可分为新熏和本有两种:所谓本有,是说从无始以来,就具染净诸法的种子,若 遇外缘熏发,即成为现行,因此就有生死、苦乐、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诸相现前。至于新熏,是说原来什么种子都没有,而是以后因染净二法熏习而有的。这两种 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实本有一经新熏,即得增长,甚至现为现行,现行又复熏习新种于阿赖耶识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废。

    至 于藏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没有办法拿给你看,只好请问你,我们所读的书,和已经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么地方?如说在脑子里,是不对的,因为医生用 爱克司光透视,并没有发现这些东西,既然如此,这些东西究竟在那里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识里,因为这个东西其体无形,所以看不见,其用(量) 至大,能藏一切诸法。如用现前的事物来说明,只好说像个人的安全资料,专门记载各个众生无始以来的善恶行为,然后成为种子。但种子不能自生,当某一件事物 的种子成熟时,须有第七识的执着,和第六识的分别,前五识的攀缘,才能成为现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乐等等的感受,这就是识心所招来的果报。然 而识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载舟。也就是说,造恶业的是它,造善业的还是它。因此此宗转八识成四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前五识取境的功能,转为度生的力量, 叫做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的计度分别心,为观察众生的根性,以便因机施教,使其入圣超凡,谓之妙观察智。转七识的执着人我差别为怨亲平等,谓之平等性智。第 八识原来好像垃圾桶一样,以致明镜无光,必须除去三毒的污垢,断尽无明,则镜光自显,十方世界,影现其中,故名之为大圆镜智(即佛智)。

   唯识观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细,分为五重:

    l.遣虚存实观:即是排除一切虚妄计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圆成实性的理体。
    2.舍滥留纯观:舍弃一切杂滥的外境,护存纯净的内识。
    3.摄末归本观:停止见分攀缘工作的机能,而皈顺自证分的理体。
    4.隐劣显胜观:隐藏心所的劣点,而显心王的优点。
    5.遣相证性观:排遣万有的差别事相,证入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项,称为五重唯识观。

    总 而言之,唯识之学,博大精深,难以穷究,而在佛法中却又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然怎会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呢?若就行的方面来说,不懂唯识倒无所谓,如 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为宇宙万有,离了识的作用以外,就无法开口。故此宗是以研识为方便,以转识为究竟。所以说学佛的人,不管学那一宗,对于唯识多 少总要懂一点,在行持上是很有帮助的。

             八、密宗:

    佛 陀为了度生的方便,所说的言教故有显密之分。所谓显教,是应身佛释迦如来说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为文相易于了解,故称显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内 证真言教法,文理难知,故称密教。显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称之为显;密教如电报的密码,非专业者不解,故称密。

    毗 卢遮那佛,在摩酰首罗天的金刚法界宫,为金刚萨埵诸大菩萨说真言法,金刚萨埵录出后,藏于南天竺的铁塔中,后来有位龙猛菩萨,见金刚萨埵面授DA法,后即将 此法传于弟子龙智,再传于善无畏,及金刚智,以后他们和金刚智的弟子不空于唐玄宗时,来中国宏传密法,后称开元三大士,这是我国密教的由来。

    此 宗所根据的佛经,有大日经、金顶经、苏悉帝经、瑜祇经和略出念诵经等五部;在论典方面,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经论所说的内容,是说我们的体相,和大日 如来一样,因无始来,一念不觉,而使身口意三业不净,堕入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现在要想回复本来面目,而使三业清净,必须手结印,口持咒,意观想,藉三 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三业清净,以了脱生死之苦,即身成佛。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须努力。若论阶位,只能和罗汉相 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成佛,而颇瓦法和净土宗的念佛是相应的,因为他的目的也是极乐世界,但是修习的方法,却不及念佛简便了。

    曾 经有几位朋友和我说,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见他们学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得神通,藉以显众,争取名闻,如此用心,殊堪怜愍! 其实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只要成了佛,则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么都好吗?何必专修?就以甘蔗板来说,是制糖的副产品,如果专用甘蔗来做甘蔗 板,未免太可惜!

   说实在的,我不但没有学密,对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当然就不够资格说别人的长短,但是有人问及此事,又不得不把个人对各宗表示一点意见,作为初学的参考。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1-20 14:22 编辑 ]

TOP

续 14

           九、禅宗:

   禅 是梵语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所谓静即是定,虑即是慧,定慧均等曰禅那。此法在我国行之已久,但一向是依教修行的,若以修习的方法来说,可分为安般禅、五 门禅、念佛禅和实相禅四种,此外还有一种祖师禅,因在经教之外,故称教外别传。此禅始于达摩,自其东渡来华,面壁少林寺时,即传法于慧可,后立为宗。

   关于宗门禅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在灵山,一在祇园」,现在以祇园为根据,相传当年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完毕,百万人天的听众还未离开时,佛就拿起一朵金婆罗花向大众说:「我虽然说了四十九年法(方便),可是未曾说着一字(究竟)。」当时大家听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因此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学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在这样平凡的因缘之下,就产生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

   迦 叶尊者受法后成为禅宗的初祖,传至达摩即为二十八祖,他见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带来我国,成为我国禅宗的初祖。他来华是 在广东登陆的,梁武帝闻奏后,即迎至金陵,因语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时慧可大师因断臂求法,即蒙印可,是为二祖。再传三 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这是我国禅宗的黄金时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单传,以后六祖就变单传为多传,改祖号为师,并且只传法不传衣钵, 旨在息争。自变多传以后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记载的四十三人,其中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这两位禅师最为杰出,因为得力于广传的关系,所以宗匠辈出,才有一花 五叶的产生。

   禅 宗修习的方法是观心,以明心为方便,见性为究竟。所谓明心见性,即是教下的转识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则下,也没有一定的训 练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真面 目。」后来黄蘗禅师为了因机施教,所以改观心为参话头。不管方法怎么变,但目的都是为了断绝学人的思路,使其对境无心,而见自性,这是永远不会变的,否 则,那就不是禅。至于话头怎么参,我是外行,不过我知道参话头的目的,是使学人断绝思路,而对境无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谁」,像猜谜似的,教你集精 会神的参。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说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对的,假使是这么简单,也就用不着参了。所谓参禅,要在「谁」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参才行。若在禅堂里,职事们会拿着香板到处查看,发现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为他们是过来人,他看别人参的情形,好像站在门里看室内的东西,一目 了然,(别人是站在门外从墙壁上向里看,一无所见)。所以香板应该打在什么地方,多轻多重,我认为都有一定的分 量,决不是乱打的。曾经有位老法师和我谈他参禅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灯,因天热而发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禅堂,就向监查师父说明燃香事,请他 以后香板打在别处,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处。当时听了这段话,我认为不合理,后来一想,才知道是对的。燃灯发炎,是业障,怕打痛处是我执,偏打痛处,既能破 执,又可消业,真是慈悲之至!

   禅, 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品,我国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禅,因此可分为凡夫禅、二乘禅、祖师禅、和如来禅四种。凡夫禅修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十六特 胜和通明禅。二乘禅,修九想观、八念观和九次第定。祖师禅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这种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顿教法,只适合接引利根,对钝根的没有多大用处。 如来禅,因其为经教文字所诠而得名,即是首楞严定。楞伽经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这种禅, 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诸根普被,故称为渐教。此外还有一种念佛禅(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净土法门,而不知道也是属于禅的一种,请看大集经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这总不是假的罢。

   这 里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黄蘗禅师改「观心」为「参话头」的原因,是见当时的修行人,根性渐劣,为了契理契机,不得不改。现在去圣的时间更是遥之又 遥,而根性更劣,对于禅不要说参,恐怕连禅堂的规矩,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又得仰望当今的高僧大德,因时制宜,提倡念佛禅,正是时候了。如说 念佛就是念佛禅,念佛禅还是念佛,何必多此一举?因为一般人都喜欢禅,如果不加个禅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么效果,这就和国产的商品一样,假使上面 没有几个英文字母,一定滞销。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禅」,未知先觉者以为然否?

    我 是个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禅,以上所说的,是从看书和思惟所得来的一点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对的,如果你对禅有兴趣,不妨看看历代祖师的公案语录,然 后还要请教住过丛林的老法师,比较可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语说:「驴若跑得快,马就不值钱。」且看古人参禅有成就的,没有不是从禅堂里苦出来的。现 在也有人自称「缠尸」,因为他参的是禅外别传的「名利缠」,仗佛威光,标奇惑众,若是跟他参学,保证也会「开误!」

   现 在一般人所说的禅,好像都是指祖师禅而言。此禅虽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达摩传心印于慧可,是以楞伽为证;五祖授心印于惠能,是以金刚经而印契。 这样看来,不是就有些矛盾吗?不然,因为不立文字,是不执文字的意思,并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来说,此禅是不避见闻觉知的,只要能行住坐卧,不离这 个(话头)去参就行,到了某种程度,要考功夫,所问所答,都要契理契机,恰到好处,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现在会问的 不多,会答的没有,如果会背几则公案,念得几句机锋,纵然能趺坐于床,穷年参究,那也许是「禅」,也许是「缠」!但是修净土的,同样的是不避见闻觉知,最 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念佛)的去念就行,至于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烦别人,自己可以考,用三省吾身的办法:妄想减少了没有?烦恼是否比以前轻?名利是否 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顺逆诸境是否镇静?生活是否俭朴?念佛是否精进?信心是否坚定?愿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 随时检讨,有则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会还我净明的。

               十、净土宗:

   净 是清净,土是国度,十方诸佛的国度都是清净的,故称净土。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污浊不堪,所以称为秽土,现在要谈的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而言。这是为了 统一我们的思想,使其专注一境,减少对外境分别,而渐渐的断绝思路,坚定正念,将来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就叫净土法门。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所依的 经典是三经一论,因此修净土的对于弥陀经、无量寿经,和往生论,特别重视。自圣教传入我国,净土之法,最初流传的地区并不太广,到了东晋时,慧远大师应 世,极力提倡,于是就在江西庐山创建莲社,集众念佛,后来均得往生,这样才正式的成立了净土宗。

   极 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时,曾作国王,因闻佛说法的因缘,即舍王位出家,号法藏比丘。当时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的庄 严妙相,于是就在佛前发了四十八个愿,每愿都说若不实现誓不成佛。然后又以诸佛净土为蓝本,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边,约十万亿佛土那么远的一个地方,经过五 大劫的时间,才建好一个国家,定名为极乐世界。佛兴建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为收容我们这个世界上舍苦就乐的众生,只要心诚愿切,随时称念弥陀名号,到最后临 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必定现前接引,如一念顷,即生彼国。

    阿 弥陀是梵语,译为无量寿,或无量光。因为成了佛,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称为无量寿和无量光。佛是觉者,好像我们对博学多能的读书人称博士一样,精医术 的称医学博士,精工程的称工程博士,那么佛的寿命、光明都是无量的久远和广大,所以尊称为阿弥陀佛!现在还在极乐世界说法度生,一直到永远。所谓极乐世 界,极是究竟的意思,乐是快乐。也就是说,究竟的快乐才是极乐。至于世界,在这里可作方位、处所和地方解,因为那个地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世 界。」但我们这里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经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说:「你认为讨老婆很快乐,她爱慕虚荣,或者好吃懒做,你会快乐吗?你认为打麻将很快乐, 若是别人碰走了你一张听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场输一场,你快乐吗?年纪大了,生个男孩,觉得快乐,但是他常常生病,长大了又不用功读书,专门偷鸡摸狗,警察 先生三天来通知要严加管教,五天来通知传讯交保,这样你会快乐吗?……。」就算你的运气好,妻贤子孝,自己也生财有道,老当益壮,但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 旦夕祸福,邻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烧光了,为了抢救财物,身受重伤。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还快乐吗?这些事固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遭遇到,但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会 有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你学秦始皇大胆假设,所以觉得世间上一切都是快乐的;我学释迦佛小心求证,因此我认为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这样说扫你 的兴,如果认为我的看法不对,今后还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说起来,一般人对世间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兴趣,我们的看法是综合性的, 所以会厌烦。闲话少说,我们还是谈念佛。

    此 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须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才能达到目的。所谓「信」、要深信西方确实有佛号阿弥陀,以慈悲愿力,接引众生,彼世界的庄严,如 经所说,决不会假。「愿」、就是绝对愿意去。「行」、必须依法去行,老实念佛,至死不变,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于念的方法,分为三种:
    l.持名念佛:出声或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2.观想念佛:双目注视佛像,意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谓之观想念佛。
    3.实相念佛:谛观诸法实相,本自如如,因此对于宇宙万有,不起分别,名实相念佛。

    以上三种念佛方法,观想过于微细,不易着手,实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为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定),......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古今诸大善知识,都是劝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论出声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时间一久,自 然就能一心不乱。因为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果能切实行去,因缘成熟,即可往生。

   上面把各宗的概况,简略的介绍了一点,你看修那一宗比较方便就修那一宗,千万不可见异思迁,才有成就。禅净修持的方法虽然不同(禅 是离相的,净是取相的),但最终目的是一样。我既不明禅,又不知净,虽然出了家,只能说是「聋子的耳朵,配相的」,但总希望别人比我强。现在你对各种修持 方法,多少总有点认识,那就选择适合你生活环境的法门,用功去修,不能好高骛远,或是讥禅谤净。这样做,不但对修行没有补益,且招莫大的罪过。同时懂佛法 的人听了,也会笑你是「瞎子相亲,不明真相。」

TOP

续 15

       63, 为什么要念佛?怎么念?

   我 们研究一下小孩呼唤和啼哭的原因,是因为生活上发生了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只好以啼哭和呼唤,作为求援的信号,争取爱护者的同情,而满足自己的希望。做母 亲的可说是随时随地都在关心子女们的生活,只要听到呼叫,没有不赴援的。我们念佛是为了生死痛苦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因为阿弥陀佛有救度众生的誓愿, 只要诚心呼救,一定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要念佛。

   追 究我们生死之苦的来源,是由过去贪、瞋、痴的烦恼所造成的,现在仍是继续发展,倘不及时加以防范,一定是后患无穷。要想澄清意念,还我净明,除了念佛以 外,还没有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办法,因为我们的根性下劣,而攀缘和执着的习气,既深且厚,如果凭空的教他放下来,怎么办到?故以念佛之药,来治疗妄念之 病,倘能信之即行,必能妙手回春。这个道理就像小孩子玩刀一样,要他放下来很困难,如果给他一块糖,自然会放。语云「心无二用」,如能认真的念,妄想就会 慢慢的减少,以至于没有,因此我们要常常念佛。

   且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并不是夫子有病不能吃肉,也不是禁屠买不到肉,而是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音乐上去了,「心不在焉,虽食而不知其味」,可惜,为了音乐下那么大的功夫,假若念佛念到三月不知肉味,那么「万世师表」的尊称,就得换成「人天师表」了。

   关 于念佛的方法很多,只有持名念佛最理想,不管是出声念也好,默念也好,必须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若是口念佛名,心打妄想,收不到什么效果,所以梦东禅 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枉然」,其理在此。你们的工作忙,不能做到定时,但最好做到定量,按工作情形,自己定个数目,什么时间念都可以,开始 念多少,以后不管怎么忙,也要念够数,一曝十寒,难见功效!这一点非常重要。

   曾 经有人说:「以前不念佛,还没有什么妄想。现在天天念佛,妄想好像特别多似的。」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长大的,那里知 道有妄想,现在学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并不是道心不够,而是与妄想的交情太深,一下子是断不了的。好比你有个赌博朋友,因为以前你们志同道合,那 里看得出对方的缺点,现在你学好了,才觉得他的行为不对,但是以前他来惯了,突然的断绝往来,双方都不习惯。只要你认真的工作,也不必讨厌他,日子久了, 你也不会想他,他也不会找你的。对付妄想的办法,和这个道理一样。假若你能坚定信心,礼念敬诚,以后就没有妄想了。

        64,「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既然能生,何以不去?

   这 是说修净土的人,只要能如法修行,功夫纯熟,将来因缘成就,必能往生西方,所以说「生则决定生」。至于「去则实不去」,这一句要懂得性相的道理才比较好了 解,否则,是相当的困难。不仅是你,连我也一样,以前为了这两句话,在脑子里转了好几年才搞清楚。因为众生都有着相的习惯,离了相,就觉得什么都完了。

   现在我用炒菜来补助说明这个道理,可能会好洒些,炒菜时放上两个辣椒,炒好了把它丢掉,菜里面不是还有辣味吗?于是就可以说,辣是真的辣(生 则决定生),看却看不见(去则实不去),辣椒是相,辣味是性,也就是说,去西方的好比辣味,不去的是辣椒。再以做梦来说,你在梦中到某地(生则决定生), 可是你的身体还是留在床上(去则实不去),也就是说,到西方的是梦中的那个东西,不去的是留在床上的这个东西。我们人和一切有情众生,都是由精神与物质的 因缘组合而成的现象,和电与灯泡的关系一样,电(精神)无泡(物质)不明,泡无电不亮,二者兼备,谓之人生。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关系,说明生老病死的道理。 新装设的电灯曰生,使用曰老;保险丝断了曰病,灯泡坏了曰死。但灯泡虽坏(人死),电力(灵魂、神识)未灭,换个灯泡(来生)依然恢复光明。


        65,我有苦难,绝对相信佛菩萨会来救我,若人人呼救,怎么应付?

    佛 的身心是遍一切处的,若以数字来说,则有无量诸佛。你一定会说,那有那么多的佛?因为有无量的众生,就有无量的诸佛。这样说,当然你是不容易了解的,因为 众生心量的空间,全部装满了财、色、名、食、睡这一类滥杂的东西,就是佛和你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当面错过!

   现 在我用太阳来说明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的道理,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太阳,张三晒衣服是利用这个太阳,李四晒稻子也是利用这个太阳,全世界的人晒东 西还是利用这个太阳,只要想晒,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么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求佛不像请医生,如果他出诊去了,就请不到, 假若是这样,那就不能称为佛了。如果你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我再用日常所见的事理来说明一下。

    假 若我这里发生火警,打电话给警察局长,但别的地方也有火警,局长即下令分途救火,他自己去不去是无所谓的,因为义勇警察都是局长的一部分,一定会尽力灌 救。此时你不能说,我打电话给局长,他自己不来,你们回去好了,我想总不会有这个道理罢。所以说,太阳是以热力晒东西,警察局长是以命令救火灾,佛菩萨是 以法力度众生。且看荀子说:「不见其事,但见其功。」如明此理,就可以了解法力真实的意义。

    对以上所解释的如果觉得还不够理想,现再以电视机(喻 众生)来补充说明。当你想收看电视节目(喻众生呼救)时,演员们(喻佛菩萨)在那里所演出的节目内容,只要愿意打开电视机的开关(喻调心),不管电视机的 数量多少,都能同时看到由电波(喻法力)把所演出的内容,与现场一模一样的传映在每架电视机的萤光板上。明了此理,就不难知道佛菩萨应付众生呼救的道理 了。这也是所谓「不动真际,现于三界」很好的说明。如再不懂,我就没有办法。

TOP

续 16

        66,我们谓僧尼诵经荐亡或消灾,是否有效?

    诵经礼忏,现在是出家人的生活之道,你问我当然说有效,不然,我们吃什么?

    刚才是说笑话,不要认为是真的,现在正式的来解释问题。关于请僧尼诵经荐亡消灾,这种办法由来已久,若是无效,怎能流传到现在?请看地藏经利益存亡品说:「若有男子女子,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佛事),一切圣事(佛事功德)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消灾)。」又说:「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眷属,与造福力(佛事)救拔,(荐亡)过是日后,随业受报。」由此可知,是有效的。

    固 然有人对于这种办法有点怀疑,这是很难免的,因为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才会产生这种迷惑。现在以广播电台来说明这个道理,佛法好比是电台,经典是节目,众生 是收音机,只要你转动周率,就能收听到你所要听的节目,而得到快乐。那么诵经,是由我们的思想所产生和电波相似的周率,因为鬼也有他心通,知道你在为他作 佛事,就可以藉佛法的力量,像雷达控制航行一样地改变了思想的方向,而得到利益。

   谈 到消灾,一定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才可以,好像漏水的桶,必须把漏处补好,才能装满。那么消灾,一定要能止恶行善,方能收到消灾的效果。不管是荐亡或消灾, 除了自己的心意要绝对的虔诚之外,还要请到有修持有道德的出家人才可以,假使像拍电报那样的,缴了费就认为是所作已办,恐怕不会太理想。


              67,宇宙万物最先从何来?佛与众生如何划分?

    对于这个问题,以我的能力来说是超载的。现在请你先答覆我一个问题,藉以减轻所问的压力,同时也容易了解。

    你来此地开杂货店,最先买的是什么货?第一位顾客是那里来的?这是你亲手做的事,尚且都记不得,何况那么久远的事,我说不知道,不见得别人会说我是饭桶。现在分别说明如下,以资参考。

    首 先解释宇宙。尽十方无有边际的空间叫宇,尽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有始终的时间叫宙,故曰宇宙。因为没有形相,所以不坏,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 样,因此就找不出先后。请看关尹子说:「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里而不穷,夫何故?水无源无归。圣人之道,本无首尾,所以应物不穷。」 这也是说明宇无内外,宙无终始最好的解释。

    说 起万物,最先也像你开的杂货店一样,由因缘次第而生的。地球最初的形成,可能像「八七」水灾那样的洪荒一片,那时我在成功岭,远望大肚至沙鹿一带的海边地 区,除了洪水以外,则无他物可见,但是洪水的迹象,都被因缘渐渐的消灭了。如果我们现在去问住在那里的居民们说,当年灾区重建的时候,最先种植的是什么? 地上的草,蚊蝇和蚂蚁……是从那里来的?我想他们一定是说「最先......?时间久了,那里想得起来,不过地上的草......是以后自然生长的。」像这种情形,等到若干年后,再提起当年灾区重建事,不就像现在你所问的道理一样。

    至 于人最先是从那里来的?人本来就是人,不是进化而来的,更不是那个造的。佛经说地球上的人类,劫初是由光音天迁来的,如不相信,请问台湾的闽南人是从那里 来的?假使你硬要说人最初是造的,那么我请问你,造人的那个东西又是谁造的呢?这样一直追问下去,是没有结果的。我们都知道女人会生孩子,如果说女人最先 是造的,可是玩具店的洋娃娃也是造的,为什么不会生孩子?而女人没有男人的缘也不能生,因此那种理论是讲不通的,只有人本来就是人,而后人是前人的因缘和 业力而成的,才是合理的答案。

    佛与众生的区别,是以悟迷作标准的。所谓悟,是彻底的了解宇宙万有是唯心所造的假相,都是剎那生灭,随缘变异,以佛法的眼光来看人生(包 括万物),也不过是像银幕上转眼成空的影子一样,但众生迷为实有,而不择手段的追求,因此就闯下了生死大祸!其实佛与众生,本无差别。现在就我们个人来 说,健康时谓之好人,有病谓之病人,也就是说,悟时是佛,迷时是众生。现在我们患了生死重病,必须用佛法的妙药,来治疗我们的贪病,病根断除后,就不是众 生了。你想彻底了解这个问题,请赶快念佛修行,只要成了佛,就可以像释迦佛,观十方世界,如观掌中的菴摩罗果一样。到那时如果想起现在所问的问题,也许感 觉好笑。

    客去,遂将所问,以偈答之,兹录如后,用以自娱:
         真心恰似玉环圆,何故痴痴计后先。
         诸法本来皆实相,随缘一念具三千。
         万法何先心最先,迷真诸相乍纷然。
         奈他不解缘生理,打破沙锅问向前。
         生佛虽殊体一般,圣凡全在悟迷间。
         欲知万劫千年事,且息狂心慢慢参。
         万物形形似露沤,功名如戏帝王侯。
         倘能识得唯心理,处处无初处处初。
         沉沦六道几多时,纵有从前那得知。
         不识本来真面目,只因君意好贪痴。
         先生有意觅云梯,问道于盲不契机。
         愧我无能医病眼,愿君也学念阿弥!
         西方有佛号弥陀,愿度群生出爱河。
         念得一心真不乱,临终定可离娑婆!
         念佛无他要敬诚,犹如小子忆娘心。
         资粮具足因缘合,那怕西方路更深!


              68,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佛菩萨是那里人?有父母否?

    所 谓「急则呼天,痛则呼父母」,这是众生的习惯。你看小孩子哭,几乎是没有一个不叫妈妈的,因为妈妈能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喜欢念佛,和菩萨的名号, 就和小孩子叫妈妈一样。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宏深,且拥有广大而庄严无比的净土,更是无条件的愿意收容我们这个世界上,怕苦怕死的众生,到了那里以后,永远 没有痛苦的感受,和死亡的威胁。同时去的手续非常简便,比去香港好办得多,只要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确实好,而且决心要去,然后就天天至诚的称念佛菩萨的名 号,随时念,永远念,将来临命终时,佛菩萨就会亲自来接引,使我们身无病苦,正念分明,如一念顷,往生彼国。但还有一种好处,能使家宅平安,生活如意。因 此大家都喜欢念,所以梦东禅师说:「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就是这个道理。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崇敬,是因为寻声救苦,有感皆通而来的。假使我们平时能恭敬虔诚,礼念菩萨的名号,到了有急难时,一经呼救,就可以得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使其转危为安,离苦得乐。古今来,得到菩萨救护的人,实在太多,我也是因为受到菩萨的慈恩而喜欢礼念。

   至 于说为什么要常常念,这个道理和电台一样,不管有没有事,到时候一定要呼叫,才不致失去联络。就以我们对朋友来说,也要时常联络,才能保持情感的温度。有 位朋友,离开二十多年,彼此没有联络,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封信,拆开一看,从头至尾,都是好听的话,我想有毛病,真的,不到三天,第二封信又来了,说他要结 婚,向我借两万块钱。像这种情形,就是有钱,我也不愿借给他。固然佛菩萨,是以慈悲为怀,不像我这样小器,但问题是如果平时不念,恐怕一旦有事,定是手忙 脚乱的不会念了。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又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我们学会做某件事,必须时常练习,以后才能运用自如。老子也说:「为学日 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所不为。」这也是说我们学会做某件事,千万不可自满,,而且要天天不断的学习,才会进步,才能成功。我们念 佛修行,更要不断的努力,才能使烦恼一天天的减少,以致根绝,因此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乱,只要不乱,将来必能往生,成佛也就没有问题!所谓无为,即是无漏的 意思。因为佛是诸漏已尽,福慧具足的圣人,因此才有无量无边的法力,而为他人所不能为的普度众生的工作。

    关 于佛菩萨的籍贯,根据陀罗尼集说:「阿弥陀佛姓侨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悲华经说: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轮王,观世音菩萨为太子,名叫不昫, 当宝藏如来为王授记时,太子亦蒙授记,并且对太子说:「你见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而起大悲心,要为他们断除一切苦恼,得到究竟的安乐!所以你的法名就叫 『观世音』。」其实观世音菩萨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成了佛,号正法明如来。但诸佛菩萨是以法界为家国,以众生为眷属,为了救度众生,才随类现形,方便应迹,所 以就不能肯定的说是那里人。

            69,有位朋友说,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贵双全,劝我弃佛。虽然屡劝屡拒,但时常来,怎么办?

    这 问题很简单,以后如果再来谈及此事,你就这样说:「先生!他信某教,当大官,发大财,是实事。如说当大官发大财,都是因为信某教的关系,我不同意这种说 法。你和他的宗教信仰相同,可是还是骑着破旧的脚踏车,『为他人作嫁衣裳』到处奔走,他并没有让你过几天官瘾,也不曾送你一辆小包车,以慰辛劳。就算我见 利忘义,信你们所信的教,你能保证也能当大官发大财?可是你们的教友,在社会上干什么的都有,当大官的并没有几个,而生活……不如我的,更多的是。因此对 你的好意表示感激,对你的用心,却不敢领教。

    从 我国历史上看,古今三不朽的伟人,那几位是因信仰你们所信的宗教而成功的?我信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脱死』,不是『升官发财』。你想以名利抢购我的信仰, 『道不同』,绝不会因止渴而饮鸩,遗祸将来!我不是不好名,但所好的名,是不要使别人批评我趋炎附势;所好的利,是以我的能力,换取所应得的报酬。他们富 而且贵,是从过去生中布施供养修来的,如像你说的那么简单,请问美国的清道夫和吧女......都是外国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

    我 认为做个现代国民,气节最重要,无论在任何环境中,千万不要忘了我是黄帝的子孙,应该继承先圣先贤的遗志,为国家民族创建事业,若是力不从心,也须做到敦 伦尽分,乐道安贫。如果只图现前幸福,不顾未来死活,手上捧着西洋神话,口里喊首复兴固有文化,这种作法,总不免贻笑大方。其实名气再大,财富再多,到头 来还是难免一死!好的流芳,坏的遗臭,鹿马人力可更,是非自有公论。有空不妨读读历史,藉以培养认识忠奸的能力,若是一意孤行,认贼作父,恐难免后人唾 骂!殡仪馆,一般人认为是可怕的地方,假使能抽点时间去看看,保证可以治好你贪图名利的痼疾。倘不以所言为谬,我很欢迎驾临茅舍,同参般若,共话无生。」

    请你把这段话心平气和地向他说完,相信以后就不会再来了。大门口最好是贴一副对联:清净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乐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