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对治脾气嗔恚的几个方法

对治脾气嗔恚的几个方法


   《普门品》云:“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如果众生多于嗔恚,能恒常恭敬的念观世音菩萨,就可以离开嗔恚。

  本句经文的字面意思很明确清晰,如前一句离欲是一样的结构,也强调了常念和恭敬这两个点,那么到底怎么念才算是念?

  1.众生平等,如果去除驾驭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就能减少因心念不平而产生的嗔恚

  先说一下嗔的部分。嗔恚是三毒之一,虽然怎么排都不在前头,可是贪嗔痴三者却是铁三角,但凡能发现一个,另外两个必然存续其中,仅是看得到与否罢了。古德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能生个气,发个小脾气,我们觉得也没什么的,但是对修行而言却是很大的事情。比如我们同某人谈话,话不投机半句都说不下去;如果觉得说不下去,找个机会离开就好,不必继续说的;非要去说,又要让人接受,这就是自讨苦吃了。

  佛教当时在古印度倍受打压诽谤的原因,最重要的并不是教义上有多高深、令外道多难堪,而是佛教破天荒的提出了一个“众生平等”的观点,既然是有情众生,那么就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存在所谓的你高我低,也确实不存在所谓的你高我低。从较长的时间线上来看,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高低,这一生投生权贵,某一生就可能卑贱如泥,这一生倥偬叱咤,某一生就可能如奴如婢,那么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只是我们在这个时间点的剖面上看,发现有众生在高处,有的众生在低处的,有混的好,有过的惨的;如果多看几世,真的这个高低就慢慢地消失了。如果把这些起伏的生死、高低的交替,放在无量劫的轮回里,真的就没有所谓的起伏可谈。亦如我们看到的光线是以波子、粒子的两种形态出现的,我们即看不到光的波动性,也看不到光的粒子性,但光线不是平直一条线传播的,只是光速太快,以肉眼无法观察光的运动状态。同样道理,如果把光粒子的波动性,当成每一生的轮回中表现的高低错落,那么放在光速下,也就等同于从无量劫来看生死轮回,又哪里有真正的波动起伏呢?所以众生是平等的!既然平等,为什么你就要顺从我?为什么我就要驾驭你的思想或者行为?

  正是因为在这个基础观点上,我们落实的不够好,所以才会有驾驭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才会有让某人如何如何的想法意图。亦如我们同众生的沟通,并非是我们强迫众生一定要往生极乐或者按我们的意图,如果当初遇到众生,我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恐怕早早就被众生打服服的了。好说好商量,你乐意离苦得乐,我愿意分享方法;你愿意亲近佛法,我愿帮忙;你愿意出离当下的境界,我愿意随顺你的善念。为什么不打架啊?因为我站在你的利益点在考虑问题,你有什么理由和我开战啊?我在想着你的利益怎么获得啊,你和我打,是啥情况?谁会自己和自己做对?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着帮助你,而且帮助的深度、高度、长远度都超越你自己能驾驭的范畴,有什么可能会同他打?亦如佛对众生,众生为什么要诽谤佛啊?只是不知道佛要帮助他罢了。所以我们学佛是否也要这样落实啊?众生都是平等的!我们明白了,怎么敢去要求谁啊?最多就是建议、商量、劝解;如果不听,那就要随顺他,不能强迫他。亦如之前说,某人做了种种恶事他下了地狱,他这样做是对的;如果你去劝他:做如此恶事当落无间地狱!他会以为我们在咒骂他,因为他不信因果,不信善恶有报,不信轮回,不信六道,所以他要亲自以身试法,要自己亲临地狱才真的能打破这种强烈的邪知邪见,通过入地狱受种种惩罚来破种种邪见,这没有错。

  有的人修学种种外道之法,他没有错。因为他的愿念和对应的行为是配套的,就算口上说我想去什么地方,但是行为却是另一样,轮回的时候看嘴说的,还是看他实际行做的?这就如很多人在喊:我要去极乐啊,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那么好,谁不想去?可是我们平时真的觉得娑婆就那么难熬吗?真的就觉得在娑婆的生活度日如年了吗?可能还和娑婆的种种很暧昧,那么和极乐的种种就稍有距离些。

  因为不能理解众生平等,才会有驾驭、凌驾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这就有了高低之别,也就有了轮回的实质。到底什么是轮回?就是来来回回、起起落落,我们的心念不平,就会起伏不断;我们的心念里又同这娑婆粘连不清,这就是来来回回。所以你对娑婆还有贪恋,哪怕一草一木也是生死之所由来,你对任何还有高下之别,就是起伏轮转之势。

  2.使自己的心念从贪嗔痴中转出来贴在觉正净上的两个方法,转化脾气嗔恚

  理解了这些,我们想一想这个脾气嗔恚,怎么发得起来?有一句话适用于任何我们忍受不了的情况,就是:这些都会过去的!于是好的也会过去,你俊美皎皎会过去;你落魄难支也会过去;你财富倾国会过去;你眼波倾城也会过去,好的不好的,一切的一切都会过去的,你所拥有的一切,快乐悲伤都会过去的。因为这些都是不长久的,所以为那些不长久的东西发脾气,这很不明智。就像天上来了一片云彩,遮挡了星月,我们就且歌且舞,这真的有意义吗?嗔很容易,但是嗔的结果很难收拾,一念的容易,对应百万的众多。各位思维,这可真是:因微而果卓,因小而果巨。嗔对自己本身是一种伤害,对他人也是一种伤害,对环境也是如此。就像新闻报道了一个案例,某人为了报复,点火烧仇人东西,结果死伤众多。这个火就把自己烧的嘎嘣脆孜然味了。这是把嗔毒释放出来了,就像这个人浑身着火一般,谁靠近他都不舒服,看着就想远远绕道走。

  怎么对治?经文给出的方法还是念菩萨,对应心法是恭敬,对应的行为是常念。当我们脾气炽盛的时候,想着观世音菩萨一袭白衣,清静淡然,衣袂飘然,不执不住,手中净瓶,八功德水充满,其水凛冽,清凉柔软。能这样念菩萨脾气还好吗?还有脾气吗?

  之前分享过一个简单观法,就是当自己脾气起来了,马上念菩萨:想着观音菩萨手里的净瓶,慢慢倾倒八功德水,滴滴洒在头顶,流淌而下,全身都在八功德水的包围和冲洗下,火气顿消。只要你能做得了这个观法,火气绝对会秒灭。当我们想着菩萨的庄严,菩萨的清静,菩萨的自在,菩萨的平等柔和,此刻的心已经没有在发脾气上了。就像这时灶口里虽然有火,但是我们在思维忆念菩萨,这个火就算可以很大,只要你不离开忆念菩萨,我们没有为灶下的火续燃料,这个火一定会消减;注意力投放在观察菩萨上略长一点,火因为没有燃料必灭无疑。

  所以这一刻会用心,就是贴在菩萨上。我这着火了,就心心念念是自己着火的事情,念头都转不开、推不开,这个火只能是越发不可自控。这和生死是一样的,我们总在想着自己的那点贪嗔痴,生死就会捆绑我们如死猪一般。如果从投心在自己的贪嗔痴中转出来,贴在觉正净上,就是会转了。只是需要练习,需要敦促自己落实方法,让方法在对治问题上,而不是存在记事本,或者可有可无的什么载体上。只有你掌握了,会运用了这个方法,它才是你的;不然就算听了千百遍,也不是你的,也不得其用,不得其利。佛法可以焕发力量,就是要把方法用在自己身上,才会有切身的感触:哦,原来是这样的!这个时候水凉水热,外人岂可道也?你自己才能知道啊。

  3. 以恭敬心恒常忆念观世音菩萨,佛法僧三个角度契入进去,对治脾气嗔恚

  亦如本句经文,我们是否对自己的脾气有信心啊?是否能避免,百万障门开的结果啊?是否能避免功德林被焚的结果啊?是否能避免害人害己的双输结果啊?是否能免八万劫护法不临的局面啊?因为我们是凡夫,对此可能没什么信心,所以才更需要学佛啊,才更急需获得真实有效的佛法的帮助。但听闻到了,能否马上落实贯彻在自己身心上呢?

  佛教说的这个念字,从始至终就不是我们现在这种叨咕叨咕絮叨的意思,不是豌豆射手那样一个接一个的喷,那只能叫做絮叨叨,不叫念;所以常常要加个忆字,来让我们明白忆念才是真念。于是恒常忆念观世音菩萨,以恭敬心,可灭诸有苦。这个忆念的难度比叨咕念低很多,因为贴到核心处,是直接占领心头阵地,而不是跑到嘴皮子上;只是我们用叨咕念的形式,提醒自己用心想着他、念着他、忆着他、思着他,这样的念才得大利益。

  怎么思?怎么忆?怎么念?以佛法僧三个角度契入进去,最低层面是念僧,把佛菩萨当成一个比丘僧来念,我们心里想的是一个比丘的样子,仅是这个比丘是某佛某菩萨罢了。

  我们现在普遍用的念佛的方法,都是念比丘僧的形式,把佛菩萨当成一个人物来念了。既然是人物必然有对应角色,只是名字不同罢了,这种念可以方便入手,比如我们知道观像念佛中提到“佛的三十二相”,从头顶的无见顶相,到脚下的千輻轮相,一个一个地观,一个一个地想,这是在念一个佛的样子,就是以相在念佛,以比丘相在念佛。在念僧上继续进一步,就要去思维此尊佛菩萨的种种行德、种种事迹、种种对应的身份、言行等等。比如一念阿弥陀佛,就想到在极乐世界巨大的树下,阿弥陀佛坐在下面为于会大众宣讲法要,其中听法的菩萨海会云集,听法的罗汉也是层层叠叠坐满虚空,这是在念佛的身份和言行。

  从念法的角度来说,阿弥陀佛讲了什么啊?我们要想这个了!于是念观世音菩萨,那么观世音菩萨讲什么了?我们熟悉的是《心经》,熟悉的是《耳根圆通》,这都是观音菩萨自诉的经文,可是这都太形式了,到底他讲了什么样的法,真的落在我们心里了,让我们一提观世音菩萨就能想到他说了这样的话?我们很难上到这个高度,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到底讲了什么。

  《普门品》涉及到三十二应身,在《耳根圆通》里说得更仔细些,因众生有什么求,菩萨讲对应什么法。若有众生当脱其轮,菩萨为其讲法帮助他脱离当下的境界。于是如有众生当以佛身得度,观世音菩萨现佛身为他讲法,可能并非这个众生真的需要听佛讲法,而是他就信佛,不信别的,所以除此之外的三十一应身对这个众生没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因为如此执着,所以菩萨的广大救度,我们只能适用一小条。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形态能激发、度脱我们呢?所以千万不要说:如果佛住世,我肯定去随佛修行!千万不要这样说,因为很多圣人住世的时候,也没见大家像疯狂粉丝那样围追堵截。于是我们当扪心自问,到底我要解脱什么呢?到底我要学到什么呢?于是我要学个善法,那么世间善人可为师矣。

  因为在念法的层面,我们就要落实在解读经文里了。经文读不出味道,菩萨讲了什么?就算满篇都是菩萨亲口说的,但是我们也依然不知道菩萨到底说了什么,这就没办法落实念法了。所以读经,会读经,读懂经文,在扩充念佛手段心法上,完全就不是一个量级的问题。你如果明白了菩萨在讲什么法,那么就有了念菩萨僧和念菩萨法两个大的契入点,就不容易疲劳,更容易落实恒常忆念,也才能更大几率的获得经文提到的种种利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