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边努力培福报,一边努力减少世俗享受

一边努力培福报,一边努力减少世俗享受

 
学佛后也要执着,没有执着是不行的。没有执着,好比你是一个浮萍,或者墙头草,根都没有,不起作用。佛弟子要做人天大丈夫,就是大树,你看大树拼命长,根拼命伸。等大树长个一千年,就有灵气了,就是大树神了。人还活不到一百年呢。那它修的有些功夫了。

  人要有所执着,因为你的心要安放在哪里嘛。人不是木头,木头石头是无想,但人是有想,楞严经讲的,人的行阴,色受想行识的行阴,就是人的念头好像瀑布一样,从不间断的。好比人有这个精气神,像一块田,你不种粮食,它就长野草了。你挡不住的。

  世间人做事,一般人都是摇摇摆摆,好像做生意一样,看到哪个好赚就往哪里跑。但修道不同,修道要有很大的执着心。认定一个,做到最好,道就修得成了。所以佛门讲,和尚和尚三百六十样。每个人执着的不同,而且和世俗人想法观念都不一样,他才能去做和尚。也就是要有奇骨,像罗汉一样,罗汉的长相都跟人不同,所以他想法也不同,执着的东西也不同。这才是罗汉。

  你的心不放在佛法上,心也就跟着跑了,不然就犯空,犯空是最麻烦的,犯空很容易变愚痴。就是抓不住念头,觉察不出来。所以修行人,他要智慧,首先六根要很敏锐才可以。就要有所执着。所以要修行的人,都会有些不一样。如果都一样,那就不修行了。

  修道要有一股清贵之气,好比山上野草多,但灵芝总是少。像以前的祖师,不仅是拜佛,还是诵经,都有坚强的毅力。做到事情都比普通人要多,而且多好几倍。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岁,建庙建到一百多岁。所以他福报大,成就也大,弟子也多,几乎不停息。

  很多人把修行误解为悠哉悠哉。斋堂就有写:莫把光阴遮面目,常把生死挂心头。每天过得很快,到哪里都能混口饭吃,但人身难得。下辈子要做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而只有人身才能修行。又遇到佛法,就更要努力了。儒家都讲,人要立功立德立言,至少要名垂千古。儒家都有这个努力的精神,那学佛后,就更要努力。有了努力,才有福报。

  要出家,也要靠福报。庙也一样,有些庙,传了几百年后,香火就断了。有些庙,能上千年一直在出僧才。这也是开山祖师的福报所感召。学佛要成就,福报不够无法成就。人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培养更多的福报,就要爱惜你的精气神。

  要进入修行,就要舍弃很多不必要的东西,比如应酬,无效的社交。很多无用的东西在占据我们宝贵的时间。不仅要惜福,生活上也要简单,简单了才能有更多时间来深入一门。很多无用的社交活动,慢慢要停止。一个人能成就,就在于他的心,能安住做一个事情,也容易成就了。

  我们的时间浪费,都是在小细节上浪费掉的,比如找东西,东西乱放,结果就到处找。还有看看微信,时间就过去了,看看电视,聊聊天,很多时间都没了。在家人为什么无法修行,因为干扰特别多,嘈杂,心不定。所以修行要保

  持寂静的功夫。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静默能仁的意思。就是要保持一份寂寞。

  清静经讲,人心若清净,天地自归宁。世界上本没有事,只是人的欲望太强了,所以乱子特别多。人的欲望少一些,病也少了,人和大地宇宙也合为一体,病就少了。你心清净了,智慧就开发了。智慧是本来就有的,只是要怎么开发,就需要念经来开发。念经能让你的心清净下来,业障消除,智慧就开了。业消智朗。业障消除了,智慧就升起来啦。现在大家都搞佛学,不要变成研究和知识,一定要让心慢慢清净下来,这才是道。心要清净,身也清净,身清净,心神就安,心神安了,就能长寿,烦恼就少。这时你才开始正确地勇猛精进。不然我们很多精进,都带着杂质。你根本搞不懂你是在为欲望服务呢,还是为成佛服务。结果越精进,世俗欲望越重,那就糟糕了。应该越精进时,世俗享受越小,这才是对的。

一个时代,有修行者,不管是好的,还是差的,只要有乐心修行,都是一个时代的福报。在佛陀时代,有个尊者,叫做阿冕楼驮,他在很早以前,是个很穷的农夫。那时山上有尊辟支佛在修行,辟支佛在山上,七天下来一次化缘。有一天,刚好遇到了灾荒。化不到缘。穷农夫就想,我要供养他,他七天才化缘一次,就要饿十四天了。就用了米饭来供养辟支佛。而因为供养辟支佛的缘故,这个穷农夫享受91劫的富贵,而且证得了果位。这就是阿冕楼驮尊者。

  能供养到修行人,都是福报的化现。能有人修行,也是当地人的福报。没有福报,我们连修行人都见不到,连寺院都见不到。比如四大名山,中国山如此多,但是四大名山,以九华山为例,因为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的缘故,使得九华山名扬天下。一个地方,能出个修行人,都是当地人的福报。

  在五台山,每到夏天都会有千僧斋,有的时候一天好几场。为什么要供养呢,就是佛菩萨有个约定,只要举行千僧斋时,文殊菩萨就会来应供。为了应供到文殊菩萨,就举行千僧斋。供了千僧斋,还有供罗汉斋的。都是想要跟佛菩萨结缘,要是供养到一尊菩萨,还是罗汉,那个福报可是了不得了。

  我们供养三宝,要感恩三宝。不要认为,三宝是靠在家人的钱在养着,这就错了。三宝是人天的福田,诸佛菩萨都是圆满具足,福报具足的,我们供养他们,才能培到福报。我们供养出家人,都要恭敬,感恩师父给我们培养福田。要有这个正确的心态。

  《地藏经》讲,家里供养一佛,一菩萨,乃至经典一句,大力鬼神都要护持你。 我刚读时,我想,这还不容易。佛经到处都有。后来到了农村乡下,去看,实在不容易啊。家里能供佛的,实在不多。有的地方连佛和三宝的名字都没有听过。所以你说,佛法真的很稀有,世间人认识不到佛法的高超。还有的地方,一听到年轻人吃斋念佛,人们就反感,感觉不务正业。

  可见这个时代,佛法的衰微。佛也说,他的经典会慢慢的流失了,到最后什么经典都没有了。因为没有人弘扬了,也没有人看了,自然就没了。一个时代,有出家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福报。要感谢一切的三宝。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所以说,三宝的存在,是这个时代的福报,好好珍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跟佛菩萨学为人处世之道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为人处世如何。有些人能力强,却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使得事业难以提升;有些人勤劳、能吃苦,却因不善于处理好一些细节问题而停滞不前。

  为人处世之道,乃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原动力和助上缘。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佛菩萨们给我们留下很多关于为人处世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学会赞美,尊重他人

  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向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有时候,他即便是赞美别人,还会受到别人的谩骂与侮辱,但他一直不放弃,依然坚持主动去赞叹他人,非常恭敬。因为他的这种善于赞叹、懂得尊重他人的嘉言懿行,最终也成就了他自己。

  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随喜赞叹”,就是说,我们要经常随顺别人的欢喜,知道赞叹他人,这样不仅能助于别人修行得道,也利于我们自身的修行。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为我们积累功德资粮。

  因为我们在赞叹、随喜他人功德的时候,清净心就生起了,内心的污染与杂念也就消除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会对你坏。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就能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尊重,相得益彰,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亦是一种积极的助力。

  学会宽容,懂得忍辱

  据佛经记载,佛陀有位堂兄弟叫提婆达多,因嫉妒佛陀,几次欲加害佛陀。然而,佛陀虽然知道提婆达多一直企图伤害自己,却并未对其产生嗔恨之心,反而一再帮助他。

  即便是提婆达多最后因犯五逆重罪而堕入地狱,佛陀依然感念他在过去世前曾帮助过自己,并在《法华经》中为其授记,说提婆达多在地狱果报结束后,将来会成就佛道,佛号“天王如来”。这就是佛陀的宽容与忍辱情怀。

  弥勒菩萨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据传,弥勒菩萨曾化身为布袋和尚,四处游化,受尽屈辱,却一直因机说法,度化众生。布袋和尚曾作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又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宽容忍辱情怀。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曾作《醒世咏》一偈,其中写道:“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忍辱柔和”被他尊为为人处世的妙方,足以见出宽容忍辱的重要性。明代的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写道:“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这同样是在告诫我们,要学会宽容,懂得忍辱。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若能多一分宽容,便会少一分纠结;若能多一分忍辱,便会少一分烦恼。“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只有学会宽容,懂得忍辱,我们的生活才会风平浪静,少些许狂风暴雨。

  诚实谦恭,正直厚道

  “菩萨有四法得离诸难,值无难处值已不失,能修佛法。何等四?一者、菩萨谦逊,其心柔软,凡见众生常言善来,和颜悦色先意问讯,与之共语,言常含笑……”从中可以看出,菩萨以谦逊待人,心地柔软,和颜悦色,大众愿意接受菩萨说法布道。

  “敬人者,人恒敬之”,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对自己诚实谦逊,这样才好相处,才好共事。诚实谦逊和正直厚道一样,都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对人不诚实,对人不厚道,很难与人交心,建立起深情厚谊。

  《周易》曰:“君子以厚德载物。”正直厚道,是君子的品行,应该始终保持。“做人要厚道,随时给人留下转圆的余地;给人留有空间余地,才能适时善用,同时也是为自己留下日后的方便。”

  如果做人不厚道,也就断送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好印象。佛陀在经中,一再告诫弟子要诚实守信、厚以待人,要求佛弟子们要言行如一。我们不仅要在行为上诚实谦恭、正直厚道,还要在言语上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且不可造口业,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提出“十善业”、“十恶业”,要求佛弟子们勤修“十善业”,勿沾“十恶业”。“十恶业”中,有四种与口业相关,包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都是在“论人非”,常常给别人带来诸多烦恼,也给自己带来种种麻烦。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俗世之人而言,犯口业是常见的事情,但很多人却并不清楚造口业的罪业是深重的。佛菩萨们一直劝诫弟子们要说赞美的话,要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目的就是让大家成就清净之心、清净之口。

  《法句经》云:“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即是说,我们不要总是去说人家的是非,要经常去反省自己的言行才好。《坛经》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这即是说,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总是见到别人的过错,关注别人的是非,就是起心动念,就是在犯错,不利于自身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之人,不会去关注他人的是非,是会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精进地用功办道。清·金缨《格言联壁》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在工作与生活之中,我们若能像佛菩萨那样,不去关注人我是非,不去搬弄是非、嚼“舌根子”,而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能正气充盈,无畏无惧,随缘自在。

  广结善缘,乐于助人

  众所周知,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地藏王菩萨曾发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佛菩萨,无不心系众生,愿意随时为众生化险为夷、拔苦予乐。

  在佛教中,建立关系称之为结缘,彼此曾有过接触的关系称之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之为善缘,不涉及私欲的关系称之为净缘,结下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之为“广结善缘”。正是因为佛菩萨广结善缘、乐于众人的慈悲情怀,才成就了正果。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广行善举不仅能积福改命,还能长养我们的身心,使得我们的内心清净祥和、安定无染。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想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需要广结善缘,乐于助人。

  我们可以通过布施之法,关爱贫苦弱势群体;可以通过传播正法正道,给迷途之人以信心和勇气;可以通过四摄法,给人以愉悦与和乐,等等。只要我们有善心,存善念,自然能处处结善缘,时时逢善门。

  佛菩萨给我们留下太多为人处世的经验和道理,如江河之水般丰盈,“浅舀一瓢饮”,足以让我们受益无穷。各位同修,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宝贵的为人处世智慧,共同庄严我们的人生、成就我们的人生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