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苦恼忧伤时一定要记得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可得解脱

苦恼忧伤时一定要记得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可得解脱


每个平凡众生都会有情绪低落,苦恼忧伤的时刻,当深陷其中该如何解脱呢?《普门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皆得解脱”。以下人间天老师将带着我们一起找到我们需求点,并找到菩萨加持门槛,然后告诉我们如何能做到真正地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念,获得解脱,阿弥陀佛!

  找到获益门槛及需求点,发现自己的烦恼,挖掘自己的微细烦恼

  我们把这句经文如此分断开,前面有很多众生受了苦恼,这是一个前提条件;中间这句,闻观世音一心称名这是行做条件;后面这句是结果。经文的基本结构都是如此的,你有什么需求愿望,类似于种种苦恼,那么你要做什么呢?就要有一个行做条件,所以这个行做条件就是我常常强调给各位的门槛。我们往往都看到后面那个结果了,都得到解脱这是结果,可是前面的门槛我们如果发现不了,就不可能真正的获得这个结果。我们学佛学来学去没收获、没进步、没有增进,说直白点,就是如何获得利益的方法是不明确的。或者偶然做对了某个方法,获得了利益,但是却不能推而广之,其中很大一个可能就是因为没看到经文里的这个门槛。

  这个结构简单描述就是:问题、方法、结果这三部分。《地藏经》说,如果有人要行于危险道路,这是待解决的事情,是需求,是问题点;然后一万地藏菩萨圣号,这是方法;结果就是出行顺利。我们想出行顺利,就算遇到坎坷危险也会安然度过。人人都希望获得结果受用,若不能落实行做,就使问题和结果失去了纽带连接。这个门槛就是我们能不能读明白经文的一个重要的技术障碍。各位可以拿经文对照,比如《阿弥陀经》,你想被佛陀临终接引,经文里描述的方法是,闻名后持名达到念佛的一心不乱。我们都想出轮回,蒙佛加被,佛也愿意加被,愿意接引,如何才能保障一定蒙受接引?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就稳拿这个利益了。当我们看到这个门槛,也就能把这一套方法理解了。

  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说法:你念佛,佛就接引你!这话就有太大的方便性,或者是鼓舞大众才这样说的,但是如果细致思维,这里面已经跳了步骤,就不能当成究竟法去理解了。你念佛,佛就接引你吗?就像十念必接愿,还要有小要求小门槛的。同样返到本经中,你想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吗?那么你想被菩萨加持在什么部分呢?也就是你要有一个祈求的点!经文里帮我们梳理了种种的苦难厄逆,可这些是否能很好的贴合我们?我们是否也恰巧面临如此的厄逆遭遇?如果暂时没遇到,我们求菩萨加被,菩萨虽然可以加被,但是我们没有反应。就像你不渴,喝了水也没有出现解渴的感觉。

  这就导致我们很多人学佛,学来学去都是学成备用方案,而没有当成首要方案去运用。都是学完为了防备以后遇到这样的局面,这个动力就不大了。你车的轮子都没有坏,能着急着找备胎吗?把学到的佛法当成备胎了,有用才奇怪。

  当经文帮我们列出问题点了,我们就要思维自己如何契合这个问题点?经文说种种众生遭受种种苦难了,这个点我们怎么贴进去?贴不进去自然就不契合,这一条经文,这一个方法对我们暂时没用;所以贴得进去,就是要挖掘我的需求了。我现在有没有痛苦啊?我有痛苦啊,手疼、脚疼、脖子疼、牙疼、眼睛不好等等痛苦,这是很现实的对不对?那么有没有去求观音菩萨呢?没求,菩萨虽然大力无极,解不了这个局面。

  所以我们要挖掘自己的需求。可能很多人活的蛮滋润的,身体还好,还没到各种病苦袭扰的阶段,但是内心层面的烦恼有没有啊?身体不痛苦,内心也没烦恼,那完蛋了,菩萨和我们暂时没缘分,因为我们不需要菩萨帮忙。如前文提到“烦恼是菩提,有烦恼要上,没烦恼创造烦恼也要上!”有同修不理解问这句是什么意思,我们真的没烦恼吗?如果你真的清净,那境界可就很不可思议了,起码五种神通都可以开启,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各位想一想所谓开天眼这可能对修行人也是很大吸引的,但是五种神通全开启,也还不算佛教的真神通,佛教的神通在第六个漏尽通上,没得到漏尽通,前面五种神通都不算什么大了不得的。

  如果我们没有烦恼,起码这些神通能开启、能使用、能真正的去感受和驾驭,各位想一想,我们没得到这些,那就是我们还有没发现的烦恼在内心里纵横驰骋,因为没发现,单纯的以为没有烦恼罢了,不是真没烦恼了。所以创造烦恼,就是去发现自己的烦恼,挖掘自己的微细烦恼,而不是没事找事惹篓子。如果我们能挖掘发现自己微细的烦恼,发现潜藏在深处的种种暗流,就会发现原来真的是妄想不断、杂念不止,如地藏菩萨所言: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一连接,我们真的需要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帮忙了,因为我们真的有好多好多的烦恼啊。如经文说受诸苦恼,说的确实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

  找到菩萨加持的门槛,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这样贴进去的点找到了,余下就是达到菩萨加持的门槛,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这句也可以拆分为两部分,前提条件是你得有福报听到,然后你还要有善根能信,最后你得有因缘去落实一心称名。那么我们扪心自问,各位谁没烦恼啊?或者你们面对这个群,看到其他同修都是光鲜亮丽的,好像就自己是灰头土脸的;可是你看到他的光鲜亮丽,殊不知他也有遇到烦恼的时候,也有被困难打败的时候;我在这叭叭的瞎说也是十多年的积累,从看明白信愿行三个字到现在也十多年了,中间的大坑小坑也没少跳,多少坑是爬不出来就在里面躺着的?

  都有烦恼,那么扪心自问:咱们谁真正的去一心称念佛菩萨的圣号了?这个问题抛出来是不是很打脸啊?我也没做到啊,这就是悟性很差了,根性差,方法都堆到嘴前面了就是不干,佛菩萨看着也没办法,干着急,佛菩萨空有大力量施加不上。古人说这个人很有力气,夸张地说是“恨天无环、恨地无把”。如果天有环,能把天拽下来,地要是有一个把手,能把地掘起来。佛菩萨面对我们不跟不随也依然如此,空有力量无法落实,空有慈悲也仅能做同参道友,不能真正的引入圣境。

  这一对比,经文正宗分的第一句就出问题了。我们没契合进去,《普门品》的利益就只有看着的分,没办法染指了。这一句经文可以说是整部《普门品》唯一核心方法,没抓住,里面的利益就只能靠撞大运了。

  如何能做到真正地闻是观世音菩萨?

  闻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字,看着简单些,如果粗暴的说就是听到的意思,但是谁还没听过观世音菩萨的鼎鼎大名?尤其是中国曾经出现户户观世音、家家弥陀佛的局面,普遍供奉观世音、普遍念佛,说没听过观世音名号就不那么现实。《西游记》没看吗?观音出场频率很高的,现在很多寺院也成为旅游产品,有的地图上都有照片的,真的没见过吗?电视广告也常常见啊,这能叫闻吗?这种普遍存在却不能深入人心的见和听,都不能上升到闻的程度。《地藏经》里“若闻在本识”,这个闻怎么做到的?说直白简单点,这个闻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做到一心称名;再直白点说,我们没做到一心称名,是因为没真正地闻到这尊大菩萨。

  正是因为我们没真正的闻到观音菩萨,所以对观音的种种神迹心怀疑惑,就算勉强信也不扎实,遇到事情考验了,就把这种浮皮潦草的信丢在脑后了。遇到事情不想如何在佛法里解决?这本身就是没真信的表现,不用强调别的,因为没真信啊。就像看电影电视演的很热闹,观众在冷眼看着,没把观众带进情景里,观众能随你一起哭一起笑吗?佛菩萨演着神话故事,我们冷眼看着,然后说脑洞特别大,能得利益吗?所以信不起来,这本身就是很大的一个麻烦,为什么我们拿《普门品》要做增信啊?你哪怕误中,按其中提点的方法去把问题解决了,你也能真实的去信那么一下;如果能常常靠菩萨解决问题,对菩萨的信力就坚固了。所以到这一个阶段,事情来了就是求菩萨加持解决,菩萨绝对乐意帮忙,因为菩萨想问题和我们想问题不一样。

  如何能做到真正地闻是观世音菩萨?恐怕这一部《普门品》都不一定能完美地解释这个问题。《普门品》都在说菩萨的用,而菩萨为什么能实现这个用?若我们理解了这一层,菩萨不仅能实现这些用,菩萨还能解决经文里没提到的问题,推而广之一法入一切法,就进了华严境界了。到这个境界就微妙了,就如佛菩萨常常说的,要说这个事情那可穷劫不尽了,用多少时间都说不完了,这一对比,经文为我们罗列的一些情况也仅是简单的举例,并不是全部。所以我不喜欢上来就说《普门品》说到观世音菩萨解除三灾、灭七苦、除八难的,说这些好像有点固化了菩萨的大德能,仅是在兜里随便翻出两个例子罢了,不是全部啊。

  闻这有能闻和所闻两个方向,简单说这句里的能闻当然是我们,而被闻的是观世音菩萨,可是这明显是省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难道我们就是闻了观世音菩萨就完毕了?到底闻了菩萨的什么,才叫闻到了菩萨?经文没说,所以粗浅的理解就是听闻到菩萨的圣号,这个前文已经否了,不是那么简单的。比如有人想求子,各个医院去各种手段都上了,没结果,他没听过观音菩萨的圣号吗?不知道有求子观音一说吗?可能不知道,所以虽然听闻了观音菩萨的圣号,却不知道观音菩萨能做到这样的事情,所以这个就是没闻对。比如我也常常说,梦魇了解决最快的是观音圣号,不是其他的咒啊或者圣号的,这里不是要对比佛菩萨的功德道力,而是说观音菩萨的救度有侧重解决罗刹鬼难,针对这类问题很有力量的,所以再遇到梦魇知道要念观音了,这就是闻到了观音菩萨的一个部分功用。

  所以读经就是要丰富这些案例和理解,知道观音菩萨万能,这应该算是闻到了。而能不能真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落实到称念祈求观音帮助,这就是检验闻的成果的时候,你闻得扎实不扎实、闻得对不对、是不是装模作样糊弄人的?现在人嘴上功夫很好,比如我是键盘侠一样,拿上键盘就好像自己很厉害一样,这有什么用啊?事情来了、烦恼来了、困难来了、危机来了、厄逆来了能不能想起念观音菩萨求帮忙、求加持?这些看着很不好的事情,直接就是考试,考我们对菩萨的信心坚固与否?坚固那就不可思议了,恶死横死都不会遭遇的,想一想都美得不要不要的,抓得到才行啊。

  闻是一个先决条件,然后被闻是观音菩萨能救诸苦、解众难、除众急、救众需,这些统统是被闻的部分。随后检验闻的一个标准就是你能否做到一心称念?或许没有事情的时候我们还能念一念,但是事情来了,越是大的事情、急难危重的事件,我们可能越自己先乱了,早把观音忘脑袋后面了。关键时候能想起念菩萨这是不容易的,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呢?就更不容易了;关乎到个人的利益得失,很难心不计较,所以前期铺垫要认识这个世界:要理解世间种种尘相都是虚妄不真实的,要知道世间万物乃至我们的色身躯命都将败坏,要知道世间不可久住,没有常驻不灭的东西,这些苦、空、无常、无我的基础理念就要起作用了。

  如果基础理念没有,事情来了,尤其是关乎个人利益的,肯定心乱了,还能想起念圣号吗?能做到一心称名了吗?所以学佛的种种利益,最后的一个关口就是破生死观,在修禅里也有这一部分,破了生死观,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全然不顾,你就要上层面了。可是这个提法在现在的社会,很明显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有矛盾和冲突的,为了减少对佛教的批判,我们也应该尽量少提这些部分。

  事事练心到底练的什么?我们到底在其中能突破什么层面的束缚捆绑?佛法的微妙就在其中了。你破了什么层面的束缚,就得到什么层面的自由;你破不了什么层面的束缚,就要接受这个层面的捆绑。生死相同,轮回一同,六道类似,九法界一如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