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顺逆境缘 心平气和-忍严光忍辱

顺逆境缘 心平气和-忍严光忍辱




本集视频讲义暂无文字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二卷)  

2007/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看第十三忍严光。这小段有两首偈,前面一首我们学过,我们再看第二首:

【众生暴恶难可忍。为菩提故心不动。常乐称扬忍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

前面这两句话,正是我们现前修学过程当中的境界,能忍才能够顺利的通过,要是不能忍就被淘汰掉了。由此可知,『众生暴恶难可忍』,这是对修行人来讲最严重的考试,这一关能通过,境界、福慧都是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学佛的人念念都要想到『为菩提故』。为什麽要忍?为求无上菩提,不能不忍。我们在现阶段所遭遇到的困难,真的是非常难忍。马来西亚有个同修寄两份资讯给我,我不知道是什麽人寄的,也不知道这是什麽人写的,我看到之后很欢喜,也很安慰。这裡面第一份,末后说「我是一个老人」,没有名字,写的几句话写得很好,我在这个地方念念,跟同学们共同来分享。

人生的道路,尤其是菩提道上,挫折太多,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众生为什麽暴恶?我们知道这个原因,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那就不能怪他。我们看到现在的社会,看整个世界,伦理道德没有了,圣贤教诲没有了,宗教信仰也没有了,贪瞋痴慢疑、烦恼习气比过去不知道要增长多少倍,所以社会动盪不安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学道非常不容易,这几句话对我们是很大的安慰,我们要常常把它记在心上。

第一句话他说,「如果您的微笑得不到回应,不要紧」。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要学弥勒菩萨。你看佛门裡面,你一进庙门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对你微笑,你不回应他,弥勒菩萨还是微笑,应当学。我们以微笑对人,人家回应的是理都不理会你,甚至于还跟别人讲:这个人神经不正常,他怎麽会对我笑。真遇到过。在外国还好一点,外国人虽然不像中国人,但是这种普通的礼貌他有。你跟他打招呼,不认识,他也会跟你打招呼,你对他微笑点头,他也会微笑点头,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你看头一个教我们,不要紧,不要放在心上。

第二是「如果您的礼敬」,你对别人礼敬,别人怎麽对你?「换来无礼、粗暴,也不要紧」。你要晓得这是现代社会正常的现象,我们还是要对人礼敬,不管人家用什麽态度对我,我们还是要照这样做,为什麽?我们要学菩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条「礼敬诸佛」、「称讚如来」,我们要学。下一句说「如果您帮助他人,却不被接受,不要紧;如果您的信任换来背叛,也不要紧」。都能忍,这统统都是能忍,而且还是要干。我们对别人信任,人家对我们不信任是他的事情,那不是我的事情,我们也觉得那是正常的,为什麽?我们受的教育不一样。我们接受的是圣贤教育,我们接受的是佛菩萨的教育。十善业道决定要能够落实,这裡面这些话统统都可以归纳到十善业道。

下一句说「如果他人不愿意回馈您的善行,不要紧」,我们的善行得不到回馈。「如果真能做到,您就走在德的大道之上」。这个德怎麽成就的?忍辱成就的。《金刚经》上佛说得好,「一切法得成于忍」,你不忍就不能成就,你能忍那你就有成就。下面他又说,「您的怨言、失望和受伤」。这是说什麽?假如你不能忍的话。你不能忍,你看看你对人微笑、对人礼敬,你帮助别人,你信任别人,别人对你是背叛,你这样做法,依照圣贤教诲去做,依佛菩萨的戒律去做,得到是这麽样一个结果,你有没有怨言?你有没有对圣教、对佛菩萨产生怀疑,产生失望、伤感?这常有,这麽退心了。

「都源自于您自己的私心」。这是什麽原因?换句话说,你没有把「我」放下,我跟我所没有放下,你才会有怨言、有失望、有灰心。这说明过失不在对方,不在外境,还是在自己,不能忍。不能忍,没看破、没放下。真看破放下了,哪有不忍的道理!所以应该怎麽样?「无所求的,持续、再持续的在这条大道上迈步,这条大道就会成为道之路」。你看,修德成道,前面能忍是修德,不怨天、不尤人,还继续对人微笑、对人礼敬、帮助别人、信任别人,要知道你是个道德之人。这是个老人传给我的,最后他说「我是一个老人」。我收到这麽一个讯息。

另一个讯息是外国人写的,意思大致相同,这是一个同修翻译的。他写了十条,我把它加了个题目,题目是我加的,「处逆境随恶缘时须知十事」。过去我离开新加坡也是受很大的挫折,不过那次挫折也碰到一桩喜事,就是澳洲移民部长欢迎我到澳洲去,给我一个最优惠的签证,这个签证就是澳洲的尖端人才,那时候我已经七十五、六岁了,所以非常之难得。离开新加坡,我写了一幅对联勉励我们的同学,跟我去的有二十多人,我写的是「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消业障;下联是「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我写了这麽几句话,勉励我们大家。这位外国的先生他这十条,我们的精神相同,我也在此地念一念,我念的是中文的译文,翻译的。

他说「人们可能不合逻辑、不讲理和自我中心」。那就是成见很深,他不讲理,他自以为是,你遇到这个怎麽办?「无论如何仍去爱他们吧」,还是要爱护这些人。这个「爱他们」就是佛法裡面讲怜悯众生。众生的本性本善,本性本觉,他迷失了自性,染上严重的习气,这个习气都是不善的习气,所以我们跟他们相处,要原谅他、要同情他、要怜悯他,还是要爱护他。

第二条说「你做善事,人们会指控你自私和别有动机」。这个现在在社会上常有,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太多了。你做好事、做善事,人家都说你别有用心,天下哪有这种好人?他们心目当中不相信天下有好人,你要做好事,肯定有企图、肯定有目的。佛法裡面讲的无私的、牺牲奉献的、捨己为人的,常常遭到这样的羞辱,还要不要去做?他说「无论如何,仍要去做善事」,还是要去做善事。总是你自己认为是对的,爱别人是对的、敬别人是对的、行善是对的。不过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懂得,佛门裡头两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我们要有智慧,我们要观察境缘,也就是要观察环境、观察人事。能欢喜接受,当然很好,如果不能,我们只要存善心就好,要有一颗善心;善事,缘不足。可是另外要知道,这个地方的缘不足、不成熟,别的地方缘成熟。哪个地方缘成熟了,你就到哪裡去做善事,不一定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缘成熟了,我们再回来做善事,这就好。

当这个地方的人不欢喜我们做善事的时候,我们要迴避。菩萨戒经裡头讲得好,「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他不喜欢我们做善事,我们离开这裡,他也很欢喜,我们到别的地方去做。好在现在交通便捷,我们活动的空间比过去一百年前方便太多了。我在一九三0年代十几岁的时候,从我的家乡要到香港这个地方来,走路要走十几天,要通过长江,从江西(江西从北走到南)走到广东,到这个地方至少要半个月,你看现在飞机不到两个小时,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半个世纪之前,我们从中国到美国是坐轮船,差不多要坐一个月;从上海出发,到旧金山或者到洛杉矶,一个多月,现在飞机只要十几个小时。所以现在是哪个地方缘成熟就到哪裡去做,这再好也不过了。

下面第三条说,「如果你成功,你会赢得不忠诚的朋友和真实的敌人」。为什麽?无论是世法、是佛法,你成功都有人嫉妒你,这是一定要晓得的。自古以来就有,但是没有现在这麽严重,没有现在这麽普遍。我早年跟李老师学经教,学讲经,老师跟我说了好几次,所以我的印象很深刻。他说:将来你出去讲经,讲得不好,别人笑话你,那还没什麽,如果真的讲好了,得到听众们的讚歎,你就走投无路了。那时候我听不懂,为什麽讲经讲到听众讚歎会走投无路?到以后自己亲身遇到,这才晓得真的走投无路。台湾那麽大,没有一个寺庙收容我,出家人也都认识,到寺庙裡招待你吃一餐饭可以,你想在寺庙裡挂单住一天都不可以,真叫走投无路。

寺庙欢迎什麽人?欢迎赶经忏佛事的出家人,如果我愿意参加他们经忏佛事,行,他们都愿意收留我。这不是我出家的目的,我出家不是赶经忏的,我是对于佛法经教的羡慕,感到没有人把这麽好的东西发扬光大,我是抱这个念头出家的。叫我去赶经忏,把经教放下,这是违背我的本愿。所以那时候我很认真的去思索怎麽办,现在困难摆在面前,一个是你要在寺庙裡面去住,那就走经忏这条道路;要不然要坚持研究教理,只有还俗。还俗在家人研究佛法,出家人没有法子干涉你,李老师就是在家人。可是在家人的道场,你讲经讲得好的话还是有人嫉妒,不愿意收留你,这是事实。

我以后遇到韩馆长,韩馆长最初是我的听众,她几乎一堂都不缺,自己还带笔记本,一面听一面写笔记,很用功。以后我这个困难摆在面前,逼着没有法子了,她跟我商量,她说:法师,我家的房子还有空的房间,你去看看能不能住,如果能住,你还继续讲经。寺庙裡面不欢迎你去讲,我们租地方去讲、借地方去讲。她有些朋友是做生意的,有个朋友是做律师的,律师楼晚上是空的,办公厅就给我们晚上,每天晚上在他那裡讲经,讲了大概差不多三个月,以后有时租地方,厅比较大一点。租都有租期的,二、三个月换一个地方,一年要换好几个地方。她给我张罗、给我联繫,听经的这些听众跟她都有联繫。我们这样,这种方式二十年,二十年大家才捐一点钱买了一层楼,就是景美的华藏图书馆。那个场地也不大,可以容纳一百多人,台湾讲五十坪,一坪是三十六呎,香港的三十六呎,五十坪,不是很大的地方。以后慢慢的捐助的人多了,我们就在那一层旁边的房子都给它买来,打通,三个单位打通,那就很大!总共景美图书馆我们离开的时候有二百五十坪,你就晓得多不容易,讲了二十年才不要过流动的生活了,有这麽一个小地方。

我一生确实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所以这个道场是韩馆长她张罗大众,大众出钱建的,但是道场登记的名字是她自己。那时候我们没有组财团法人,也没有管理委员会,没有这些。没有想到她往生,她走了之后继承产业的是她儿子,我们到最后离开了台湾,到新加坡。离开的时候我也写了几句话,勉励我们的同学。同学跟我到新加坡二十多个人,就是现在在澳洲这批人,我勉励他们大家,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韩馆长对我们三十年的护持,前面二十年是流动的,后面十年才安定的。

我们在道业上有一点成就没有别的,讲席没有中断。李老师当年教导我,他用比喻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打拳的人天天要练拳,三个月不练骨头就硬了;唱歌的人天天要唱,三个月不唱他嗓子就哑了,就唱不出来了。讲经亦复如是,要常常讲,半年不讲就等于丢掉了。那时候他老人家教导我们,学讲经,你在一生当中至少一个星期要保持讲一次,决定不能中断。他老人家自己给我们做榜样,他在台中三十八年,确实三十八年如一日,他每个星期讲经一次,这样教导我们。

我以后离开他老人家到台北,我一个星期讲五天,每天讲一个半钟点,消息传到台中,他老人家高兴得拍桌子,说这还得了!天天在练。初去的时候讲五天,以后七天,天天都是满的,没有一天是空档的。讲的时间最多的,我记得一个星期是三十多个小时,差不多平均每天五个小时,一个星期大概是三十五、六个小时,这样练成的。你没有讲台学不出来,如果有讲台又有同参道友,没有一个不成就。这是我一生的经验。

古大德的教诲这个意思我懂,我自己这一生经验当中,我确实没有同参道友。同学在一起切磋琢磨,过去在台中有十年,这个得利益。我们有七个同学,等于像一个小班一样,每个星期聚会一次,研究李老师的经典。老师讲经,我们複讲,複讲完了之后同学们在一起研究讨论,一个星期一次。十年如一日,没有中断过,每个星期四在台中莲社小教室,我们搞了十年。徐醒民、周家麟都是我们七个同学裡面的。所以有老师指导、有同学可以互相在一起研究,那个进度就快了。

现在有很多人问我,怎样培养师资、培养人才?我知道,古人所讲的「十年寒窗,一举成名」,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就这个方法。如果我们能够有十几个人,找一个地方闭关,这十几个人根基都扎好,也就是说一定是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这四个落实,你就有圣贤的基础;换句话说,你有资格成圣成贤。孔子教出来的,孟子也是教出来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年学来的,都是教出来的,所以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那就不行,你就成就不了圣贤。你可以成就学者、专家,你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你可以拿到世间着名大学教授,你可以拿到,你不是圣人,为什麽?你能说不能行,你没有做到,这四样东西可不能轻看。

弟子规是什麽?弟子规是四书五经、十三经在生活上的落实。换句话说,活的论语、活的五经、活的十三经,这叫学儒。学儒是什麽?学孔子、学孟子,真的学到了,你就是现代的孔子、现代的孟子,就这麽回事情。佛学如果没有戒律,没有这四个根,他是佛学家,他可以拿到佛学博士,他可以在大学哲学系裡面教佛学课程,做个名教授,他不是佛、他不是菩萨,为什麽?他烦恼习气没断,佛菩萨的教诲他没做到。至少这四个根要完全落实,有这四个根,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成功了。不要学多,学一部经。一部经学多久?学十年。

譬如你要是学《地藏经》,这十个人在一起学,每个人每天都要讲,每天不要讲多,讲半个小时,电视去播正好是一个阶段,半个小时这是一个节目。每天讲,一天讲半个小时,一部《地藏经》讲圆满大概是半年,或者四个月就可以讲圆满,一天半个小时,你一年讲三遍,十年讲三十遍,你就变成地藏菩萨,活菩萨。你要是讲观世音菩萨经,观音菩萨有三经,《法华经》裡面的《普门品》、《愣严经》裡面的「观世音菩萨圆通章」、《华严经》裡面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第七迴向章。你要是专学观音菩萨这三部经,你就是活的观音菩萨,十年专学这个课程。学《无量寿经》,那你十年至少可以讲二十遍。《无量寿经》长,半年讲一遍,你可以讲二十遍,遍遍都有悟处。这十几个同学在一起学习,切磋琢磨,各有专长,这个不会妒忌,为什麽?将来学出来,人人都第一,没有第二的,像《愣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章一样,二十五个菩萨个个第一,没有第二的,各有专长。儒佛道都能够兴起来。

这是去年我们从巴黎回来、从伦敦回来之后,我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自己年岁大了,八十一岁了,还能活几年,一般世间人讲风烛残年,这个不能保障的。所以我知道一些方法、理论,我都常常讲,讲给大家听,大家都能够学到,记住了,你们照这样去做,没有一个不成功。这裡头最重要的是助缘,我们一般讲法缘,我们这个道场可以帮助你。别的道场不欢迎你去讲经,我们这裡欢迎,非常欢迎你,热烈欢迎你;别的地方不护持你,我这裡护持你。我们有几个道场,我的家乡庐江实际禅寺会欢迎你,没有问题;澳洲我们有两个道场,一个淨宗学院、一个淨宗学会,学院在图文巴,学会在布里斯班,也非常欢迎你。我们跟别的道场不一样,我们都希望成就儒释道三家的人才,我们乐意供养你,乐意提供你讲习,护持你,你能够发十年心,我们热烈的欢迎,缘!

所以现在同学发心,你们的缘比我殊胜,我学的时候比你们苦,没有这麽好的缘。成功遇到不忠诚的朋友和嫉妒障碍怎麽办?「无论如何,仍应该去成功」,你要走成功的道路。学成之后出路怎麽办?这很多人担心,因为我们这种修学是自己自修,关起门来自修,没有学位。可是现在行,现在我们有成绩,每天学习的成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我们用网路、我们用卫星。十几个同学上课,我们的教室就是摄影棚,这个教室可以容纳二、三十个人,摄影,上课。上课的状况完全现场直播,同步的播出。虽然是闭关不出门,从前闭关只能做到独善其身,没有人知道你,现在独善其身可以透过网路、卫星把我们每天学习的状况播出去,跟全世界有缘人共享,他们可以在网路上学习,可以在卫星上学习。我们虽然没有学位,你所学习实际的课程大家都看到了,所以你十年只要一出去,我相信有很多学校会把博士学位送给你,有很多学校,就是有汉学系的学校,都会争相聘请你去做他们的指导教授,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在求学的时候我没有学位,我也是最近这十几年,讲经我们採取网际网路,五年前我们才有卫星;卫星是二00三年元旦开播的,到今年五年了,这个工具产生很大的效果。所以我在澳洲、在印尼,大学裡面送学位给我,请我去担任教授,还推举我代表学校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学位不是一个重要的东西,重要是自己有实德能,这个才重要。我们希望年轻人真正立志走圣贤之道,在这一生当中希望真正做到圣贤的水平,学孔孟像孔孟,学释迦像释迦,这成功了,决定要走这个路。

底下一条说,「你今天做的善事,明天将会被忘记」,这也不要放在心上,「无论如何,仍要去做善事」。一昧去行善,不求果报,这是圣贤。如果去行善事希望得好报应,这是世间法,为什麽?出不了六道轮迴。我做善事,把我的善行迴向求生淨土,分别执着都没有放下,我要迴向求生淨土,行不行?行,生凡圣同居土,为什麽?你还着相,叫带业往生。如果做一切善事心裡面乾乾淨淨,不求果报,求生淨土品位反而高,为什麽?你放下分别执着,与出世道相应了,不求善果,善果更大。这些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瞭,要懂得。

底下一条说,「诚实和坦率会使你更容易受伤害」。你诚实,别人欺骗你,你坦率,别人行为是弯弯曲曲的,在这个社会上你肯定会吃亏,常常吃亏。不过亏吃多了你也会学聪明了,你接受教训多了,你也能看出来,有善巧方便去应付。可是怎麽样?「无论如何,仍要诚实和坦率」,还是要,不能不诚实、不能不坦率,一生保持着诚实、坦率。吃亏是消业障,上当也是消业,好事,不是坏事。别人对我不诚实、对我不坦率,我对人一定要诚实、一定要坦率,为什麽?别人他是凡夫,我要学做圣人。这是经上讲的,别人是为世间的福报,是满足他的贪瞋痴慢,我们今天是「为菩提故」,不是为世间的名闻利养。为菩提,不诚实、不坦率你就得不到,为什麽?不相应。诚实是真心,坦率是真心自然流露的态度。

下面这句说,「伟大的人及大格局的创意思考,有时会被心胸狭窄的小人击垮」。这个事情古往今来不难见到,你去看历史,熟读历史之后你再冷静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你就知道了。这就是你想做一桩好事,你想做一桩成功事情,尤其是有大格局、创意的,自然他会影响一些小人,为什麽?障碍了他们的利益,他想尽方法来破坏,想尽方法要把你打垮,这是正常现象。所以我们遇到许多的挫折,要知道是正常现象,为什麽?因为你这种做法障碍了别人的利益。例子不胜枚举,有时候你在这个社会裡面所谓是德高望重,爱戴你的人很多,别人看到心裡难过。虽然在利上没有冲突,但是你名气太高,他这上面比不上你,也要想办法把你贬低,出他一口气。你要遇到这个情形怎麽样?我们不要名闻利养,他要我不要,那麽他对我们的毁谤、对我们的侮辱、对我们的打压,我们也就不放在心上。如果严重的时候,没有缘分,到别的地方去,何必在这个地方障碍别人?我在这个地方声望压过他,赶快走,不要妨碍他,这样就好。

可是事还是要做,「无论如何仍要有大格局的思考」。哪些属于大格局?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思惟,如何能叫这个社会恢复安定、恢复和谐?所以中国政府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麽落实」,这是大格局,不是一个地区,世界。我们想出,实在不是我们创意,我们没有创意,我们只是循着古圣先贤的教诲,《礼记》上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看看中国历史,五千年来这麽大的一个族群,这麽多人口,这麽大的幅员,他能够和谐共处,研究历史的人对中国没有不讚歎的,这什麽道理?教学。所以你要说中国文化特色是什麽?可以两个字就答覆了,教育,中国文化的特色。什麽教育?家庭教育。

我讲过很多次,中国教育确实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没有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从根就拔掉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古时候学校教育是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圣贤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圆满,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离不开家庭,这个道理要懂。我们在许多国际会议上讨论到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我都会把中国古圣先贤他们的理念、方法、效果提出来报告。这个报告得到认同,但是有不少人怀疑,认为这是理想,过去能做到,现在做不到。所以我们在汤池办了一个文化教育中心来做实验,一年下来,成果卓着,出乎意料之外。

去年在联合国做了展览,做了介绍。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跟我联繫,确实有不少国家驻联合国的大使想到汤池实地去观摩、去看看。我知道这个讯息,深表欢迎。有多少人?大概有一百多人。一百多人就是一百多个国家代表。这是好事,我们希望联合国可以用办班教学的方法来达到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效果。我在国际上参加这次会议之后,我说过以后不再参加了,我已经把这个方法告诉大家,这个事情是你们大家的事情,我是个出家人,我的本分事情是讲经教学,这是我自己的本业。

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过很多次,怎样世界才能够和平?每个人在自己本分行业上做好,能做到尽善尽美,与社会大众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个社会就安定,天下就太平。我搞这个行业,不要牵涉到其他行业,这就对了。譬如一个人身体,眼睛只管看,不要管听,耳朵只管听,不要管看,耳朵听又想看,这就错了,就会出问题,各人在自己本分行业上去做。参与国际上这些活动这是受澳洲大学的委託,是为世界苦难众生而做的,我们应该要去,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做出样子出来了,你们就要接着做,不应该我再继续去做,这才合情合理。

去年我们到伦敦剑桥、前年在牛津参观之后,深深感到世界的汉学,就是儒释道三家,缺乏大师级的教授。我们看了之后,回头这对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这也是大格局的思惟,我们如何来帮助儒释道培养高级的师资,触动这麽一个念头。我们有这个机缘能做一定要做,没有这个机缘做的时候要劝别人做。总而言之,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容易成就,攀缘就操心,障碍就更多。障碍多,尤其是人事方面的障碍,可是这位大德说「无论如何,仍要有大格局的思考」。不能怕障碍,还是要有大格局的思考,为什麽?这个利益太大!利益众生,不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的事情可以不做,别人有对我们障碍,我们可以放下,可以不做。这是利益众生的事情,真正是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事情,这个事情不能不做。如果有人做?有人做我们可以不做,没有人做那你一定要做。什麽样的苦难都要突破,用什麽方法突破?忍辱,一切法得成于忍。

下面一句说,「人们同情弱势者,但却只知去攀附权贵」,忽略了弱势者的权益。这都是人的习性,虽然同情弱势,这个弱势是什麽?现在贫穷的人、在这个世间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间毕竟是富贵人少,贫穷人多,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们虽有这个心,可是总是交结权贵,这是人之所趋。几个人真正为苦难众生工作的?为苦难众生工作搞慈善救济也很不容易。没有权势、没有看到财物,心是善良的。如果权力、地位、财物现前的时候,人就迷惑颠倒了。这桩事情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不能够为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丧失了自性,昧去了良心,那你就错了。你贪图富贵、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来生的果报你知不知道?不知道,为什麽不知道?没有念过《感应篇》,没有学过圣贤书。

所以儒释道,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你要是真正学习过了,你起心动念就想到果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是在造业。业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只要是造业,哪没有果报的道理?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要能忍。你有权势的时候,不可以仗着权势作威作福,欺压别人,不可以,果报太可怕了;没有权位,不要去争,为什麽?你命裡有,到时候自然就有,命裡没有,争也争不来,反而造极重的罪业。所以人一生在这个世间要常常保持着心平气和,要多多为苦难人着想。

所以他这裡讲,「无论如何仍要为少数弱势者争取权益」。这是外国人讲的,换成我们中国圣贤人的话,就是常常要为苦难众生去着想,为帮助他们解除苦难。现实的方面,解除苦难要靠教育,什麽样的教育?职业教育。我过去在新加坡曾经帮助回教他们办的职业教育,裡面有二十多门课程,帮助这些苦难的人学得一技之长,他可以谋生。譬如学烹饪,他有这门课程,学会之后可以做厨师,考取厨师的执照,旅游业的餐馆很多,你到那边就能找到工作;有缝纫班,有缝衣服的裁缝,你会做服装,你可以在服装店裡面服务,将来自己经济好了自己也可以开个小店。什麽行业都有,它有二十多种,我看了很欢喜。

在国内我也鼓励大家开这种职业的培训班。职业培训班最重要的还要教他们《弟子规》,这在外国没有,这是德行教育,这不可能缺少。可以跟这些技能教育同时教学,而列为主要的一门功课。业因果报这个道理跟事实也要常讲,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要懂得,真正的意义是为社会大众服务,你热诚服务,社会大众对你的回报那就是你的酬劳。不可以欺骗主顾,慢待主顾,那你就错了。要有真诚、要有热心。饮食一定要卫生、要乾淨,不可以大意,不能叫人家吃了生病,那就错了。

下面是第八条,「你历经多年所建造的,在一夜之间可能被摧毁,无论如何仍要继续建造」。这个事情也常见,在现在这个社会,无论是世法、是佛法都有,辛辛苦苦建立的、建造的,我们佛门讲道场,世法裡面讲的事业,真的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掉,天灾人祸。但是这个事业的建立对社会、对众生是有利益的,虽然在天灾人祸当中被毁掉,我们一定有坚强的决心跟毅力,我们从头再来,再建造。我在这一生当中只是从事于讲经教学的工作,没有建立道场,我们在台湾,台湾道场韩馆长建立的。人跟人都有缘分,缘聚缘散,这是一定的道理,缘聚则合,缘散则离,离开道场无怨无悔,非常感恩。她帮助我们那麽多年,对我们有大恩大德,所以我们离开没有怨恨、没有怨言,我们都是以感恩的心态离开的。

到新加坡,我们在新加坡协助新加坡同修建立新加坡淨宗学会,我们也是用全心全力协助他们,缘尽的时候我们也要离开。道场是新加坡同修的,我们不是新加坡人。新加坡的法律,不是新加坡的公民不可以拥有新加坡的土地,外面的人只可以买公寓房子,没有地皮的,这个土地是不卖给外国人的。我们不是新加坡的公民,淨宗学会是有地皮的,那一定是新加坡公民去经营。我们缘尽了也要离开,离开也很欢喜,没有怨言。经过这两次,这当中还有美国的道场,我们离开美国,带不走的,统统捨掉,我们经过这三次经验。同学们年岁也都大了,觉得到处流浪也很可怜,到澳洲,澳洲大家都知道,地大人少,所以土地房屋很便宜。在澳洲用很少的钱我们买了一个教堂,给这些悟字辈的同学们,他们总算有个家,属于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不会再有人赶他走,这你安心了。教堂买得确实是很便宜,当时澳洲钱五十七万,合新加坡的钱大概是一比四,不到五,大概只有三百万的样子。我给他们,我也不要,我说你们给我留个房间就可以,我要到澳洲来我有个房间可以住就行了。这是这麽多年的一个经验。

在香港大家知道,我住的房子陈老居士的,产权是他的,借我用的。有人问我需要不需要建个道场?不想建,释迦牟尼佛没有道场,我说我一生这个命就是住别人的道场。只有一桩事情,希望讲经不要中断,我以此为乐,其他的统统都可以放下,其他不是我的事情。所以虽然汤池那边大家发心建立一个文化中心,我们也把它捐出去了,我们自己目标达到,我们主要就是给联合国从事于和平工作的这些朋友建立信心,中国传统办班教学有效。联合国开会开了三十多年,这诸位都看到,世界冲突频率年年上升,灾害是年年扩大,三十多年开会解决不了问题,可以用办班教学这个方法来做个实验。我们也想了很久,除这个方法之外,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从事这个工作,首先要培养师资,师资培养什麽?培养德行。最近也有些朋友来找我,他们很想做些慈善事业,想建医院、学校、老年人的福利事业、孤儿院,很多,还包括宗教,建道场,来告诉我。我都很讚歎,但是我告诉他们一句话,任何事业的成功是人为的,佛法裡面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是有德行的人去做,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好事;没有德行,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这事情就做坏了,那就造罪业。所以培养干部,德行应该放在第一位。从哪裡学起?一定从弟子规、从感应篇、从十善业,至少这三个根要扎稳,无论哪个事业,决定是社会上最好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就好了。所以所建造的虽然被摧毁,还要继续不断去做。

下面第九个,「确实需要帮助的人,在真受你帮助后,却可能攻击你」。有,我这一生遇到了很多,他不知道感恩,当然更不懂什麽叫报恩,不但不感恩、不报恩,还要想方法来整你,来打击你。你不能怪他,你要同情他、要怜悯他,他为什麽会有这种行为?他没有受过圣贤教育。今天的社会你一定要了解,那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它的特质是什麽?特质是竞争,竞争升一等就是斗争,所以他起心动念不是爱人,起心动念损人利己,他心目当中从来没有什麽叫恩德,他对父母尊长都不爱,他怎麽会爱你?对父母尊长不知道感恩,他怎麽会感你的恩?这个道理你要懂,现在在社会上是太普遍了。

他所受的教育就是这些,哪裡学的?电视、电影裡学的,再看大人的行为,哪个人不是为自己利益,为自己利益当然就损害别人。纵然是你帮助他、成就他,你还在他之上,他受不了,一定要把你打垮,你在他之下,他高高在上,他才能饶恕你,现在是这样的社会。他所造的一切业自然有果报,果报还没现前他不怕,所以他不相信因果报应,到果报现前,后悔来不及了。我们学了一点圣贤书,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我们懂得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帮助他?还要继续帮助他,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帮助他,不要想着他将来要报恩,不要想着他将来会记着我对他的好处,不想这个。你没有这种念头,这在佛法讲,三轮体空,你做的是真实功德。他不知恩、不报恩,很平常的事情,你不会在意,为什麽?你在布施恩德的时候早就知道不可能得到回报。

可是这是一桩好事情,这是一种道义的事情,所以「无论如何仍然要乐于帮助人」。要常常存着帮助他的心,他现在还能过得去,还不错,还没有遭到大困难,遭到大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援手帮助他。到那时候他有困难他不好意思求你帮助,这个要知道。为什麽?从前你曾经帮助过他,他来攻击你,想方法来整你,现在他遇到困难,他怎麽好意思求你帮助?所以你不要等到他求,看到他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去帮助他,这也是度化众生。叫他自己想想,他在一生当中,他会想所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到他老病死的时候他会想想,一生当中那个人是个好人,曾经做出很多对不起他的事情,在这个时候良心发现。

所以学圣人、行菩萨道,处处要想到觉悟别人。觉悟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不是几句话他就觉悟、就回头。几次的协助他,他就能回头,没有那麽容易。有人,真的有,你一生关心他、尊重他、爱护他、帮助他,他回头还要扯你的腿,还要想方法把你打垮,一直到他临死,他都不知道觉悟。这种人大有人在,我们遇到之后要用平常心看待。自己有能力帮助人不可以不帮助,走到任何地方,不要分国家、不要分族群、不要分宗教,凡是人皆须爱,凡是人皆需要帮助。不但对人要帮助,对动物、对畜生要帮助,对树木花草要帮助,对天地鬼神能帮助的地方一定要帮助。要养成一个乐于助人,这就对了,这是个真正学佛的人。

末后,最后一条,「你将最好的给这世界,牙齿却可能被踢掉」。这是讲到最严重的,你把最好的东西给人,可能对方还要害你、还要怨恨你,为什麽?他觉得你给他的不够,还不够好、还不够多,他还不满足,所以他怨恨你,他要糟蹋你,这时候你怎麽办?「无论如何仍要把你最好的献给这世界」。自己要有信心、要有毅力,他不知道好歹,我们知道。譬如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最明显的,宗教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没有人认识,你给他,他真的不要,他说这是迷信。听到这个话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为什麽?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认为佛教是迷信,我到二十六岁遇到方东美先生跟他学哲学,他跟我讲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我这才了解佛教是什麽,才搞清楚。如果这一生遇不到方先生,我一生都不相信宗教,哪裡晓得这是最好的东西?

方老师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释迦牟尼佛是圣哲,佛经是全世界哲学裡面的最高峰,他是这样跟我讲的。我以后跟别人讲我不是这样讲法,我讲佛经是高等哲学,我的语气比他缓和多了,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从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诲,把这个错误观念修正过来,对宗教才有好感。从佛教开始,然后看其他宗教的典籍,都产生了好感,肯定宗教教育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西方的社会这几千年来靠宗教维繫,科学进步了,科学发明进步之后,人不相信宗教,认为宗教是迷信,宗教不合乎科学,宗教是反科学的,所以要被排斥。

西方人现在信仰宗教的人数愈来愈少,我们在美国住了很多年,常常看到教堂插牌子卖。所以东方,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这些宗教徒,或是出家、在家的,到美国自己也建设一个教堂,都是买外国教堂,方便。因为它是宗教活动场所,你买它不需要再登记。自己要建立一个教堂很麻烦,还要当地一些居民都同意,你才能建,当地居民有反对的你就不能建,所以买教堂是最方便的。我们中国这些法师到美国,香港就很多,都是买教堂。所以在遭遇到抗拒、不接受、批评、攻击,还是要把最好的东西介绍给他,这才叫大慈大悲。

你看十条,没有一条不是忍辱波罗蜜。这两位大德传这两份资讯给我,我们今天刚好讲到这段,「众生暴恶难可忍」。他们都劝我们要忍耐,跟佛在《金刚经》上讲的一样,「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经上「为菩提故心不动」。忍辱真的是重要,这裡头的奥义深广无尽。下一堂,我们接着再给诸位说说《华严经》上讲的十种忍,应当要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三卷)  

2007/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从第十三小段忍严光看起。忍严光,这是忍辱波罗蜜,要用现在的话说,忍辱波罗蜜的磁场,大家比较容易懂。前面已经介绍很多了,这条关係我们修学成功与失败,所以要很深入的去理解,认真的来学习。《金刚经》上世尊也特别把这条做详细的开示,在《金刚般若》也讲六度,讲得最多是布施跟忍辱。布施是福慧的根基,可是能成就福慧,忍辱是它的关键,福慧能不能现前要看忍辱的功夫。佛门裡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常常施是能够修福修慧,成就要靠忍辱。昨天我们学到第二首偈,头一句:

【众生暴恶难可忍。为菩提故心不动。】

我们看到头一句『众生暴恶』,真的是『难可忍』。佛在经裡面告诉我们,有三种病佛都不能治,这个病就是众生的暴恶。第一种是毁谤大乘,堕阿鼻地狱。谤法,特别是在末法这个时期,有些人对佛法初初接触,将信未信,信心还不深,听到有人毁谤大乘,他的信心立刻就化除了。这叫什麽?断众生的法身慧命,把众生在这一生当中的得度机会破坏,这个罪比杀生的罪不知道要重多少倍,这是佛不能救。第二种是造五逆罪,五逆大家都晓得,杀父亲、杀母亲。这过去很少,现在我们常听到,中国、外国都有这种叛逆伦常的事情发生,这也是阿鼻地狱罪过。《地藏经》上造五逆罪,五逆十恶堕阿鼻地狱,佛不能救。五逆罪第三个是杀阿罗汉,第四个是出佛身血,这两种都不容易。现在这个世间没有阿罗汉,与杀阿罗汉相同的罪,那是杀害弘扬正法的法师,这个结罪不是对这个人结罪,是跟众生结罪。阿罗汉在世间也是教化众生,我们讲善知识,多少众生要依靠他得度,接受他的教导修学成就,你把老师杀掉,这个罪等同杀阿罗汉。佛现在不在世了,佛不在世有佛像,无论是泥塑木凋、金铜铸造,或者是彩画,恶意破坏。如果是无意的没有那麽重的罪,无意是过失,那个很轻。是恨,怀恨心把佛像破坏,那等于出佛身血,这也是无间地狱。最后一条是破和合僧,这是讲僧团。僧团不论是出家的团体,或者在家团体,他们一定是修六和敬的。如果不是修六和敬,你破坏这个僧团没有这麽重的罪。如果是修六和敬的正法僧团,你破坏它,那也是堕无间地狱,这佛不能救。最后佛又说一个一阐提,一阐提这是佛随顺众生说的。一阐提就是没有善根的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造作不善,当然他是堕地狱、饿鬼,从地狱、饿鬼出来,他的罪受完又到人间,还带着严重的地狱、饿鬼的习气。饿鬼的习气贪婪,地狱的习气瞋恨,这个习气很重,很不善良,不能接受佛法,所以佛没有法子度他,不接受。这三类难度。
又说有三种恶,这三种恶我们要记住,特别是第一种,别人以恶言恶行来对我,我也以恶言恶行去报复,佛说这是恶。这一条我们很容易做到,想想我们有没有?别人骂我,我回骂他;别人打我,我打过去,这是恶。别人没有恶言恶行对我,我以恶言恶行对他,这叫大恶。前面的是恶,第一条是恶,第二是大恶,第三条别人有恩于我,我不知道报恩,还要以恶言恶行相向,他说这是大恶当中最严重的恶。有恩不报就是恶,还要以恶言恶行去报他,这个罪过就严重了。我们听佛这些教诲,对于众生暴恶,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普遍你都能看得到,几乎每天你在报章杂志、广播新闻裡面都听到。现在确实也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好像这种事情都很平常。可是我们学佛人要提高警觉,千万不能够犯这些过失,这些过失决定障道,不但你修行不能证果,而且还障碍你的悟门,你听经不开悟。

听经不容易,听经是福中之福,几个人有机会能听经?即使在我们道场裡面,道场天天都有讲经,他有没有机会听?不见得。听众有机会,职工没有机会。纵然是职工也在听,职工分心,不能专心,时时刻刻要留意一些事情,像电话、外面来来往往人来访问的,他们都要注意到,所以他分心。分心,听经的效果就打很大的折扣。从前李老师常给我们讲,就是讲什麽?讲堂裡面的听众,他说得很好,一般听众大概能听多少?十之一二,十分他只听个一分、二分。学生呢?学生大概听到个三分、四分。如果要学生複讲,指定你明天複讲今天这一座经,他会很聚精会神,大概可以听到六成到七成。老师讲这个话很有道理,所以听经要聚精会神。

我当年在李老师会下,我是老师盯得很紧的人。排座位,我排在第一个,跟他老人家,他在讲台上,我在台下,跟他面对面,看得很紧,所以要完全聚精会神。我听经比别人听得多,比指定複讲的人还听得多,我的记忆力好,确实我差不多可以能听到九成,我複讲也能够讲到九成。所以听经不是容易事情,专心,真的是清淨心,什麽念头、妄想统统放下,一心专注,你才真能体会到经教裡面的义趣。

我到台中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会听的人听教理,不是听言语、不是听文字,是听教理。理要是明白了,就一切都贯通,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上根的人听教理,次根的人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听教义。义是什麽?一部分的道理,不是完全的;完全的那是理,整个佛教贯通那是理。我淨土宗这一宗能够贯通,这是义,义理。所以会听的人,你没有办法契入教理,你应当要能够入教义;入教义,与这部经性质相同的你都能贯通。再其次的那就没有法子,讲这部经只好学这一部,这部经听完你会讲,再换一部经你就不会了。如果你能够听教义,换一部的时候,你还是能讲;听教理那就没有话说,什麽经都通了,都圆融。所以听经是大福报,这要珍惜,没有大福报的人,在面前都听不到,心不能专注。

我早年在韩馆长护持的时候,在我们没有图书馆,没有道场的时候,韩馆长是真听经,所以她佛法有点基础。以后有了道场,她管理道场,就不能再听经,那个时候怎麽样?修福,修慧就没分。所以佛门裡头也有个谚语说,你要害那个人,你有冤家对头你想害他,怎麽害他?请他做住持,请他做当家师。他天天忙着这个不亦乐乎,忙着修福,慧就没有分了。修福,你来生是有漏福报,出不了六道轮迴,随业受报。你这一生造的善业多,善根厚,你来生得人天,在人天裡面享福;如果善根不厚,还夹杂着恶业,你到畜生道、到饿鬼道也享福。畜生道享福,你看现在富贵人家养的宠物,他就变成这个。鬼神道裡面享福?变成福德鬼,像山神、土地公这一类的,都是有福的,有信徒初一、十五去拜拜,就入了这一道去,念佛都不容易往生。

出三界,超越轮迴这桩事情,《坛经》说得好「福不能救」,有福不行,要有慧、要有定,要有定慧,这是事实。可是众生根性真的不相同,善根福德要不够深厚,纵然有这个机会他不认识,往往是当面错过。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就懂得佛经上有句话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修福报容易;得人身,修菩萨道,不容易。所以我们这边的职工同学,真正要觉悟,在讲经的时候可以什麽事情不处理。有人来的时候,请他坐着听经,听完经之后再办事,不必打招呼。专心听经,你会开悟,你会得大受用。一面听经,一面照顾事情,心不在焉,什麽都听不到,这就太可惜了。

昨天我们提到《华严》讲的十种忍,十种忍有两个讲法,我们都把它念一念。首先跟诸位介绍的这是一般大乘教上常讲的,第一种叫「音声忍」,跟《无量寿经》上讲的音响忍是一个意思。第二种是「顺忍」,《无量寿经》讲到柔顺忍,这个意思也相同。第三种叫「无生忍」,也就是无生法忍。《无量寿经》讲三忍菩萨,跟这个意思相同。第四种叫「如幻忍」,这意思「了达诸法皆依因缘生,犹如幻化之性本来空寂而信忍也」。这意思跟《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幻,不是真的。为什麽?它是因缘生法,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所以说本来空寂,无自性。对于这些事情,你看得很清楚,你相信、你肯定它,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你能常常作如是观,就会把世间看澹。看澹有好处,你就容易放下。看澹也就是看破,你能看破多少,真的看破了你就能放下多少,放下是功夫。首先你对于一切法执着澹薄了,这在修学上就是很大的进步。于一切法不再执着,能够随缘,能够恆顺众生,这个时候福慧渐渐往外透出来。要知道严重的执着,这个人没有福,没有慧。纵然有福,那个福也是有漏的福报,就是夹杂着烦恼在裡面,享福的时候那个福也享得很苦,得来不容易,很操心。

下面一种「如焰忍」,这个焰是比喻,「了达一切境界悉如阳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也」。阳焰,《庄子》裡面有这个名词,现在人叫这个不知道是用什麽样的名词,它是地气,在雨后天晴的时候能看到,现在也都能看到,这是个自然现象。下雨之后,地面上湿的,太阳出来之后它就蒸发,地面上就像水蒸气一样。没有水蒸气那麽浓,蒸发着,飘浮不定,远看像是水一样,实际上它不是水,是气。《庄子》上有「渴鹿阳焰」。鹿,畜生牠不知道这是阳焰,牠以为是水,渴了之后要喝水,牠就奔到那裡,一奔到那裡去没有了;走近就没有,远看有,近就没有,庄子用这个比喻鹿愚痴。这就说明阳焰不是真的,是水气。这焰是说的这个意思,它因缘生,这也是因缘生法。有这个现象,没有体性,所以本性空寂,知道世间所有一切的现象跟阳焰差不多,都是叫你看破不要执着。

下面是「如梦忍」。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了达一切妄心」,前面是讲境界,这是讲心,「犹如梦境之无真实而信忍也」。我们起心动念所有的妄想,这个想叫妄想,它不是真的。就像梦中境界一样,醒来之后才知道这是空的,这是假的,没有这个事实真相,你要信。忍就是同意、认可,肯定它,所以「忍」有这些意思在裡头。
第七「如响忍。了达一切世间之言语音声皆依因缘和合而生,犹如谷响之无真实性而信忍也」。响,这裡说出来了,山谷,山谷我们长啸一声,你就听到回音,这个响就是谷响,就是回音,它也不是真的。你长啸的音很强,它回音强,它时间也长。佛用这些来告诉我们,世间心、行、境都不是真实的。

下面第八个「如影忍」。影,我们有个身体在太阳底下,它就有影子。「了达色身依五阴之积集而成,无有本体,犹如影而信忍也」。了是明瞭、达是通达,明瞭通达我们现前这个身,身这个形相怎麽来的?现在人讲元素,是依五种元素,佛教称为阴。阴是有盖覆的意思,把你本性的性德盖覆住,这五样东西不好,就是色受想行识叫五阴,也叫五蕴。蕴是积集的意思,阴是盖覆的意思。我们的肉身,这是物质,物质是属于色,另外四种都是属于精神。受是你的感受,你心有忧喜的感受,身有苦乐的感受,所以有苦乐忧喜的感受,这是受。

想,你有妄想,给诸位说,所有一切想都是妄想。想佛,想佛也是妄想,为什麽?真心裡头没有想,要懂这个道理。我们想佛,在妄想裡面想佛是最善的、最好的,想佛能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念佛是因,作佛是果,到极乐世界去。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好!好事。可是要知道,到了极乐世界还要把这个妄想拿掉,你才能够提升品位;因为你有想,你还执着在想上,分别在想上,这是凡圣同居土,必须把这个统统除掉之后,你才能生实报庄严土。生实报庄严土,这五阴没有了,转识成智,那是智慧之身。实报土的身是报身佛,报身佛不是五阴,是智慧的积集而成的,跟下面的佛身不一样。所以知道身心都不是真的,想不是真的,行也不是。行是第七识,识是阿赖耶识。
精神方面说了四个,物质说了一个字「色」。简单的讲,受想行识把它合起来就用一个「心」做代表,我们今天讲心、物或者是讲精神、物质。受想行识这是精神,色身是物质,现在讲唯物跟唯心。其实心跟物是一不是二,全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能变,精神跟物质都是所变,同一个体,同一个能变的体。认识清楚了,知道身体不是我,受想行识也不是我,你就提升了。现在一般人知道什麽?肉身不是我,受想行识是我。你看外国哲学家讲的「我思故我在」,他不把肉身当作自己,他认为能够思惟想像的那个是我,这比一般人是高明不少。东西方也有很多人认为灵魂是我,灵魂还是五阴身。灵魂也有色,但是他那个色跟我们这个色不一样,在佛法叫无表色,我们肉眼看不见。无表色,梦中的境界是无表色,你在作梦,我看不到,它真有色,什麽人能看到?有定功的人能看到。这就是讲你能够突破三度空间的维次,你就能看到,那个人睡觉在作梦,就像演电影一样,你看得很清楚他在梦中干什麽,能看见。所以那个色,在佛经裡面叫无表色。

下面第九个叫「如化忍」,化是变化,「了达世间诸法无而忽有,有而还无,体无真实如化事而信忍也」。这条是让我们明瞭通达我们身外的境界,像山河大地、树木花草、虚空法界,真的无而忽有。现在科学家发现,宇宙这些森罗万象从哪裡来的?真的是从无而有的。无而忽有,有而还无,那就是所有物质境界相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今天所能够感受得到的这些境界是什麽?我们也常讲真的它是虚幻不实的抽象意念。就用《仁王经》的说法来解释,我们就能体会到什麽叫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说这个现象的生灭,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这一弹指。我们这个速度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那你想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那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

所有境界的现是一时顿现,没有次第,就像我们幻灯片打在银幕上。幻灯片所有的这些现象,有没有先后次第到银幕上?没有,同时现。同时现也同时灭,所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相续相。无,好比我们这个幻灯的镜头没有打开,银幕上没有相;有,好比这个镜头打开了,镜头打开这一张照片放在银幕上大家看见了。有而还无?再把这张照片抽出来,又没有了。再放一张照片进去,第二张相。第二张跟第一张绝对不是一样的,但是相似。特别是从电影的放映机裡面,你能够真正把它看透。我们电影机现在快门一秒钟二十四次,无而忽有,有而还无,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次。你看到那个电影银幕上就觉得那是真的,你就被它欺骗了。一秒钟二十四次,现在《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无而忽有,有而还无,你怎麽知道这是假的?

二十一万六千张的幻灯片,每张不一样,没有相同的,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在《华严》前面做过几次报告,后面还有,还要重複。我说《仁王经》上世尊说的是方便说,随顺我们众生而说的,实际上,它的速度比《仁王经》上讲的还快。佛法裡有一句话说得好,叫「不可思议」,你无法去想像,你也没有任何言语能够把它说出来。所以这个现象,古大德常讲「唯证方知」,你只有自己亲证这个境界,契入这个境界,所谓是豁然大悟,说不出的。五祖忍和尚对惠能大师没有说出来,说不出,惠能领悟到,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开悟,他领悟到了。说不出,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没有办法想像,你想像不到的。想像是第六意识,执着是末那识,它在六道裡面能起作用,在四圣法界裡头这个作用逐渐就消失掉,在一真法界完全没有了。这个事实你不能不知道。

真正知道了,现在要用可以用,用的时候不要执着它就对了。不执着也不分别,可以用,这叫什麽?恆顺众生,随喜功德,慢慢的学着真能放得下。色身要放下,受想行识要放下,知道真的,你看看《金刚经》上「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这十种比喻裡头没有泡,但是有阳焰、有响、有空谷回音,有这个意思在。所以《金刚经》上讲四个,这裡讲十个,说的是有多少不一样,意思没有两样,完全相同。

再看末后「如空忍,了达世间出世间」,你看前面只讲世间,这个地方有出世间,这意思更深,「种种之诸法悉如虚空之无色相而信忍也」。由此可知,佛这十个比喻后后胜于前前,前面的浅,后面的深,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你明瞭、你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就包括了极乐世界,包括了华藏世界,包括了一切诸佛如来的报土。哪样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全是幻化之相。所以佛在经上常跟我们说,相有性无,性空;性是真的,因为它没有色相,能现色相。

现在的科学家实在讲也很聪明,科学家他们不承认宇宙之间有物质存在,他们说宇宙之间只有「场」存在。场是什麽?什麽叫场?这是科学名词,我们听听科学家的解释,科学家讲场是一种能量,能量存在,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这种能量稀薄的时候它是遍法界虚空界,称为场;如果这个能量集中、聚集的时候,它就会变成物质。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实在讲没有佛法讲得那麽圆满、讲得那麽活泼精彩,他们现在讲的也非常难得,讲到这种境界。讲物质是从无生有,真的有还归无,这是科学发现的,而佛法讲空讲得更好。色从哪裡来的?色从空来的,所以《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能现色,所现之色还归于空,所以色空是一不是二。可以说色是空的一种相分、现相,真的是一体。现的时候有色,不现的时候就是空。色裡头有有、有无,空裡头没有有无。所以空是真的,永恆不变的;色是刹那刹那在变的,它会变,那就不是真正的存在。

这十种都是描写宇宙万有的真相,有些从我们色身来说的,有些从我们感受来说的,有的从世间法来说的,有的从出世间法来说。总的来讲,还是《般若经》上总结的三句话,「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对于《般若经》上这几句话要能够相信、能够肯定,此地讲要忍,忍有肯定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你还有什麽放不下?在十法界,在六道裡面,你还会不会有执着?你还会不会有分别?还会不会有妄想?当然没有。为什麽?一场空,了不可得。在十法界裡面,在六道裡面,在我们现前环境裡面,你晓得自己就跟诸佛如来应化在这个世间没有什麽两样。觉悟了就是应化,不觉悟那你就是业报,觉悟了就把业报马上转成应化,乘愿再来。乘愿再来应化的人,他在这个世间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随心应量,他跟一切法有没有对立?没有了,有没有怀疑?没有了,有没有顾虑?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冲突当然没有了,菩萨应世。众生像经上讲的再怎麽样的暴恶,你统统都能忍,你都会如如不动,一笑了之。为什麽?事实真相你透彻!这是十种忍第一种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对我们修行就有更明确的指导。第一个是戒忍。「观色阴」,色阴是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现象,他用一个「阴」。阴是障碍我们的性德,这些物质现象你不了解它,它发生障碍,了解它、明瞭它,它就不会产生障碍。「而不犯禁制,由之而得戒忍。以作与无作之戒体,皆是色之摄也」。我们受戒,受戒你有没有得戒?戒的体是什麽?有作戒跟无作戒,有作、无作的戒体。这戒是两种,有作持、有止持,戒有两种。这是佛教导初学,止持就是禁止,你决定不能做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他加个「不」,这是禁止。

菩萨戒裡面很多是作持,就是你一定要做的。譬如佛讲你这个地区四十里,古时候这个里比现在这个度量衡小一点。讲经的道场距离你住的地方四十里,不算太远,你一定要去听经;你不去听经,你就犯了戒,这叫作持,一定叫你做到的。你受了菩萨戒,菩萨戒要拥护道场,要护持正法,法师讲经你要去听。这个经你很熟,很熟怎麽样?也要去,做影响众。初学的人一看,这个大德,你看他都来听,大概讲得不错。人家一看你在座,就许许多多人都来听经,叫做影响众。受菩萨戒有这麽一条。现在我们这个距离怎麽算?现在要算开车的距离,如果讲经的这个地方,距离你的路程开车一个小时,你要去听;你要不听的话,你菩萨戒就破了,就犯戒了。这是真正想受菩萨戒的,自己要知道,那你一定要护持道场,纵然这个经你也会讲,你要去做影响众,距离近的就更不必说了。从前四十里路是一天的路程,你早晨走四十里到那裡去听经,听完之后再回来,给你这个时间跟距离。

戒体,戒忍就是戒体。这两句话很重要,「不犯禁制,观色阴」,这就是有形式的。我们现在受这个戒是有这种形式,有这个形式你受了,受了五戒,受了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有仪规,仪规就是此地讲的色阴。你受了之后,不能犯,叫你不可以做的,你决定不做;叫你做的,你一定可以做到,这叫不犯禁制。你有这个认知,这就是戒体。就等于什麽?等于我们一般人宣誓,宣誓能够生效,这是什麽作用?是你的德行,我说了,我一定会做到。违背誓言的人也很多,违背誓言在佛家讲就破戒了,这一破戒,戒体就没有了。佛门裡面真的也很慈悲,破戒之后还可以再受,所以我们看到自古以来,真的有不少出家人受过很多次的戒。我相信这裡面也有一些是示现的,没有做到再补受。出家若干年了,哪裡传戒再去受一次。这裡头实在讲都有很深教育意义在这边。

第二叫「智见忍」。智见忍是「观识阴」,这一看我们就晓得,一定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他把识摆在第一。「观识阴而了知一切诸法邪正之见,皆自识心生,由之而得知见忍,以了别识与此知见相类也」。我们讲知见。这个知,开头是个智慧的智,此地这个智跟知见这个知是一个意思,所以这叫智见忍。他用智慧的智也很有道理,因为这裡头有慧。看识阴,识阴是阿赖耶识。了知一切诸法邪正之见,皆自识心生,都是阿赖耶生的。正知正见是它生的,邪知邪见也是它生的,所以大乘教裡头常说「邪正不二」,一体的两面。为什麽会有邪正?觉了,邪就变成正,迷了,正就变成邪。实际上没有邪正,只有迷悟。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我们凡夫感官裡面真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教化什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就这麽一桩事情。迷了他的知见就邪,邪知邪见,悟了他就正知正见。邪知邪见所造的业,三途,苦!正知正见造的业,三善道,离苦得乐。佛法教学的兴起,可以说从这裡来的。所以统统是阿赖耶识的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本体,自证分是法性,法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就变成了三细相。见相就是见分,精神这一分;相分,物质这一分,这是所变的;能变的,自证分。所以佛法讲的是一念不觉,科学家讲什麽?讲场、能量的聚集,能量的聚集就生物质,我们佛法讲的是一念不觉。

法性,法性带着一念不觉,就叫它做阿赖耶,见分裡面就变现出末那识跟意识,末那识是执着,意识是分别。从这个识心裡面,心心所都有一分相分。心心所各有四分,四分就是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跟相分。这讲得很详细,所以诸位要能够学一点法相唯识,可以说是佛教的心理学,跟现在世界上这些大学的心理学教材一比,它就差远了。你才晓得佛教对于宇宙万物讲得多麽细,它的来源起因、变化、效果讲得非常透彻。从这个地方得到知见忍,知见忍起作用就是了别识与此知见相类。这个地方它不是分别,了别。了别是慧,分别是识,不一样。我们经过研究思考才明瞭,那是分别。不通过思考,六根对着六尘境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了别。这是我们也要把它分别清楚的,为什麽会有了别?

我们的了别没有了,都变成分别,为什麽?因为你有分别执着。你要能把分别执着捨掉、放下,不再用它了,就是了别。你看我们眼睁开,会看到外面的境界相,色相。你说我不用分别,不用执着,外面境界清不清楚?清楚,那叫了别。第六识的分别,末那识的执着,与这个知见是同一类。带着执着就叫末那,带着分别就叫意识,实际上分别、执着都是虚妄的。我们在前面多次的报告,妄想、分别、执着是什麽?是错误的、虚妄的抽象的意念,不是真的。可是你要是迷而不觉,它起作用;觉而不迷,它不起作用。所以觉是佛菩萨,迷是六道凡夫,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第三个「定忍。观想阴而不起乱思,由之而得定忍。以由颠倒之妄想能入于定也」。定所对的对象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有强烈的分别,想。有定就能够把想控制住,不起乱思。我们凡夫妄念纷飞,自己稍微静一静,我想什麽都不想,念佛人我只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是怎麽样?念了几声,妄念还是很多,你就发现妄念多。怎麽办?古大德教我们一个方法,妄念起不起不要去管它,随它去,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你只注意佛号。妄念可以随时起,不去理它,慢慢这样的训练,你的佛号就愈来愈集中,妄念就愈来愈少,这样才能得定。不要急着我要用什麽方法把妄念除掉,除不掉,愈除愈多,这是习气,你一定要知道。

真正想去除妄念的一个方法、一个助缘,那就是我们对于什麽事情(人事物)看澹一点,看轻一点,不要去执着,不要去计较。这种转变对于你修定,修一心不乱很有帮助。也就是在人事跟物质环境裡面,尽量的放下,真的古人所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你心会得定,定能开慧。管事太多,你决定不能得定,你的精神意志不会集中,你做得再多的好事都是修福,与定慧没有缘分。你要晓得,定慧才能解决问题,定慧才能提升自己,福不行。福要修,福是慈悲,帮助一些苦难众生,要修福。修福也有一个好处,它也能帮助定慧,你有定有慧,你在物质资源上不会缺乏,自然会得到供应。你不去求它,不去想它,你不会缺乏;不会很多,但是不会缺乏。这就很好,这是真正的福报。太多?太多生烦恼,这一定要晓得。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出的示现,做出的榜样,他把物质生活捨得乾乾淨淨。有道场就得要管理,管理是多烦的事情。世尊一生没有道场,山林树下,你说这多自在,人在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道场;你看他多圆融,国王、长者居士大德有精舍园林,邀请释迦牟尼佛到那边去讲学、去办班(现在的话讲去办班),佛也不拒绝,有缘就去,这个地方讲完了,另外地方有启请,他又去了。这是告诉我们,佛接受他们供养,接受现在讲使用权,不接受赠与。赠与就是有所有权,不接受这个。所有权是你们的,只有使用权。佛教传到中国,早年建的道场亦复如是,早年道场多半是国家建立的,提供给出家人在裡面修行,产权是属于国家的,所以讲十方丛林。

国家护法,尊重你,护持你,道场不是个人的,叫十方道场。可是到后来的管理,就请出家人自己要负责任。所以出家人才用选举的方法,而选举任期都是一年,可以连选连任。选方丈,方丈就相当于校长;选首座,首座相当于教务长;选维那,维那相当于训导长;选监院,监院相当于总务长。你看跟现在学校分工完全相同。这是重要的四个人,这道场领导人,他们选出来之后,他们底下有很多助手,这些执事由他们提名再选举。正月初一早课他们上任,就是他们来接管事。上一届的,腊月三十晚上晚课完了之后总辞。这真正的民主制度,任期一年,为什麽?是服务,并没有什麽权限,没有什麽特别的享受,生活起居跟大家一样。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有一个寮房,便利他办事,他有一个寮房。清众要住广单,就是通铺,大家在一起。选出来执事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房间,除这个之外没有什麽不同。吃饭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说他们另外开伙,没有,完全相同。真民主,真的是选出来为大家服务。

真正用功修道的,清众。所以清众大家来护持你,你在这个道场也要尽一年的义务,替别人服务,这合情合理。过去我出家之后,跟方老师还是常常往来,老师就告诉我,中国古时候丛林制度好。他说佛教要复兴,一定要复兴中国丛林制度。他说中国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真的,印度没有,释迦牟尼佛没有这种制度。这就是什麽?把释迦牟尼佛这种教育正式化,就变成大学,丛林是大学。古时候没有称大学,称丛林,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佛教大学,制度化。所以这个制度非常之好,裡面的执事不是皇帝任命的,不是的,是你自己道场裡面推选的。每个人都有被选举权,每个人都有选举权。从这个地方真正要推动起来,对于民主社会、民主政治也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很可惜佛教到了末期,也就到最近的一、二百年变成子孙庙,执事的承传不是选举,是老和尚指派继承人。这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有这个意思,也不是祖师大德的意思,祖师大德是推选的,这就变成末法,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是定忍。

第四个是「慧忍」。这个定后面一句不难懂,有颠倒的妄想,能入于定。「慧忍观受阴」,这个受是感受,「苦乐之相为无,而得智慧忍。以分别诸法皆悉空寂而智慧生也」。这是我们一般人讲要开智慧。智慧是自性裡头本有的,也是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所以智慧不能现前。佛教给我们「观受阴」,受是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所以受的是什麽?有苦乐忧喜捨。这些相实在讲都了不可得,是虚妄不是真实。你要真正观察苦乐忧喜捨了不可得,前面讲的「如梦幻泡影」。你执着的时候它有,分别执着它有;不分别,不执着,它没有。为什麽?佛菩萨没有,阿罗汉也没有。这五种受,受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五大类,苦乐忧喜,后面一个捨。捨是什麽意思?捨就是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叫捨。捨就是定,就是三昧。为什麽叫它捨受?捨的时间太短了,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这个状态,那就要得定。

所以世间禅定,四禅就是色界天,跟无色界天,他能够保持相当长的时间,那就称为定。但是他这个定是伏住,苦乐忧喜不起作用,那个定一失掉之后,苦乐忧喜又起来,他不是永远捨掉,那叫世间禅定。永远捨掉不会再现行,那叫出世间禅定。所以捨是个好境界,心裡面很清淨,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非常清淨,这好境界,这就是定的境界,你要能保持。知道苦乐忧喜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麽?佛讲这五种受不是正受,正受是禅定,正受就是捨受。没有苦乐忧喜叫正受,有苦乐忧喜,可见得他不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裡面没有。这很重要,什麽人得正受?证果的人得正受;小果须陀洹,初果,初果就有正受了。

为什麽有正受?我们能知道,因为他身见破了,他不再执着这个身,身的苦乐当然他就没有了。我们为什麽身体还这麽苦?有苦乐,没有放下对身的执着。什麽是我?身是我,所以有苦受,有乐受。你还有心、还有念头没有放下,你就有忧,你就有喜。能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不再执着,小乘须陀洹,第一个身见没有了,边见没有了。边见是对立,我们常说我们对一切人的对立、对事的对立、对万物的对立,这个对立是属于心。有对立就有忧喜,从对立再一发展肯定有疑虑、有矛盾、有冲突,这就有忧喜。忧会带给身苦受,喜会带给身乐受,这是凡夫,六道凡夫。而且六道凡夫裡面,不能控制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他能控制,就是他能长时间的住在捨受裡头,他有这个功夫,有这种本事。

我们今天晓得这个受不是正受,不是正受我们就要捨,捨怎麽样?放下,怎麽放下法?还是古人一句老话,「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可是凡夫迷惑的时候他就希望多事,他好像要没有事情他就觉得无聊,这实在讲他是没有真智慧,有真智慧他就会享受。那个享受是什麽?法喜充满,他的生活会非常充实,非常丰足,法喜充满,智慧充满。他的言行都是世间人最好的榜样,不管他教不教众生,实际上他都在教化,为什麽?他那个样子就是一切大众的好榜样,真的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世间人的师表模范。谁做到?给诸位说,释迦牟尼佛做到。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没事,没有道场,他不要管人,他不要管事,每天跟大众接触,无不是教学,常随弟子、老学生(多年跟在一起的),不断的帮助他们提升。

在佛法裡面我们看到的有阿含,佛讲阿含就是讲初级的佛法,小教,十二年。十二年之后讲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学,八年;八年之后讲般若,般若是完全讲智慧,叫你放下,二十二年,好比是大学;最后的八年讲法华,好比是研究所;入灭的前一天,一天一夜讲大涅槃,那是遗教,嘱咐后事。世尊一生,真实功德!同学们,如果你们真正发心,真正好学、善学,即使在工作岗位裡面也成就了殊胜的道业。现在虽然有道场,道场裡面任何一个工作,你都能提得起,你都能放得下,哪个岗位上缺人,你去都是内行,不是外行,这叫真实成就。厨房没有人,下厨房可以烧菜烧饭;讲堂没有人,可以上去讲经,哪个工作岗位都行,都能做到第一,这叫菩萨。

古时候丛林确实就是这样的,你干清众,选你当方丈,他就去当方丈;选你当首座,你就可以主持教学;选你做个饭头,饭头是什麽?饭头就是厨房裡面煮饭的,厨房裡面的工作、烹饪的工作。菜头是菜园裡面种菜的。哪一行都第一,他什麽都能干。丛林裡面工作岗位分工是一百零八,叫一百零八单,那个单是单位,就是工作分配。一百零八种工作样样都行。大乘教是什麽?完全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确实随时随处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也提得起,随时可以提起,随时可以放下,所以他智慧生,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他得智慧忍。「以分别诸法皆悉空寂而智慧生」。生智慧,你就想想这是生智慧的不二法门。你要想生智慧,你就要肯定认知万法皆空,这裡面我补充一句,因果不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四卷)  

2007/6/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前面我们学习到忍严光两首偈,第二首偈讲到「众生暴恶难可忍」。我们学习《华严经》裡面讲的十种忍,只是举这十忍的题目略说,使我们有个概念,经文到下面,有「十忍品」,有一品经专门讲这十种忍。我们今天接着说第五种,第五种是「解脱忍。观行阴造作之相为无,而得解脱忍。以行皆无常,无有繫缚者也」。这地方都是讲的总纲,细项以后我们会学到。

前面讲过色阴、识阴、想阴、受阴,这个地方讲行阴。诸位一看就了解这是讲的五阴,通常我们讲的顺序是色、受、想、行、识。我相信大家《般若心经》都念得很熟,《心经》上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老人家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切苦就没有了。六道凡夫,这个身是五阴身,所以五阴这个相都是苦,唯有从忍才能够体会到它的真相,真相就是实相,诸法实相。体会到实相之后,智慧就开了,智慧一开就照见。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能提起观照就不错了。祖师大德常提醒我们,不能够失照,观照忘掉了,苦就现前,在观照当中还是要受,但是会减轻很多。像我们在此地所学习的,行是造作,行阴是造作,行是什麽?念念不住叫行,就是末那识。前面讲受阴是前五识,前五识只有接受,第六造作,第六识分别;第七造作,第七识执着。观行阴造作之相为无,连行阴都了不可得,它的造作哪裡会是真的?
佛祖教我们受持《金刚经》是很有道理的,《金刚经》帮助你开智慧,全经记不住,抓住裡面几个重要的纲领就很有受用。几个重要的纲领,上半部裡面讲破四相。经上讲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四相都在,四相都在是凡夫,不是菩萨。这就说明,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总认为《金刚经》的境界很高,那真的是菩萨,绝对不是菩萨以下的层次。以后对经教渐渐契入,道理慢慢明白了,自己也学着讲《金刚经》,到自己学讲《金刚经》,这才豁然明白,原来《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是菩萨,不是很高的菩萨,是起码的菩萨,那就是什麽?我们《华严经》上讲的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好比是佛教小学,小学有十年级,这是几年级?一年级的,小学一年级的,四相就破了。这是我们初学的时候没想到。

四相他破是什麽?他不执着了,他还有分别,他不执着。是不是完全不执着?不见得。完全都不执着,他不是一年级的菩萨,他是第几年级?七年级。七年级才完全不执着,我们可以说这四相都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着了。统统不执着了,等于小乘阿罗汉。初信位的菩萨,一年级的菩萨,等于小乘的须陀洹,初果。你看从初果到阿罗汉也是七个阶级,跟我们这裡讲的是一样的,七个阶级,小乘是四果四向,会通起来看就很清楚。

但是《金刚经》后半部讲得更深,破四见,「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见跟相不一样,相是物质,见是什麽?见就是分别,是属于心法,不是色法。四见没有了,这个功夫高了,这四圣法界裡面是菩萨跟佛的法界;在十信位裡面,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贤首品」,贤首菩萨。贤首菩萨是十信裡面的第十信的菩萨,好比小学十年级,他是十年级的菩萨,再往上去他就到中学,就不是小学,那就脱离十法界了。

佛教的小学是在十法界裡面,中学、大学都十法界之外,超越了十法界,所以再上去要破四见,就是念头都没有了,意念都没有了,这种分别的念头没有,所以先学不着相,从这裡学起。如果相还执着,还没有放下,先要想学着不分别这是做不到,这是顺序颠倒。好像盖楼房一样,我要盖两层楼,这一层楼没有盖,想盖第二层楼,那怎麽能盖得起来?这是空中楼阁,这不可能的事情,要懂这个道理。到第三层就是破妄想,就是无明的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那是在一真法界,决定不在十法界。

佛在经上讲的这些事相,我们要真正能体会到它的真实义,就是像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说经,经之难懂难在哪裡?意思都是在言外,你要懂得文字之外是什麽意思,言语之外是什麽意思,这要很细心去观照才行。前面我们说过,粗心叫觉,觉还不懂得如来真实义,沾一点边,相似,不是真实,要观。观是细心,觉是粗心,可是现在人连那个粗心都做不到,这想到为什麽现在社会动乱?不但是佛教,所有圣贤教诲都衰微了,跟过去相比大幅度的下降,这个原因就是什麽?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心浮气躁。现在的人心浮气躁可以说是到了饱和点,再一提升就爆炸了,是这麽一个状况,我们要晓得。

看看别人,再想想自己,就知道自己跟别人差不多。自己看自己不容易,看别人容易,这是佛的教学善巧,教我们拿别人当作是自己的镜子。看别人,不要记别人的,他的一切行为不必要记在心上,不可以说在口裡头,回光返照,立刻想想我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能够回光返照,这个返照就是佛家讲的观照,是智慧,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这个返照,知道自己的过失了,能改。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真修行。

唯有真修行的人多了,多到什麽程度?古大德给我们讲,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这个说法可以说是个标准,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善人,社会风气就转变了,这个世界就能恢复到正常。我们想想,真不是容易事。现在不要说一百个人当中找不到一个,一万人当中也找不到一个,这是真的。看十万人当中、一百万人当中能不能找到一个?我们想想,大概一百万人当中有一个好人,应该有,十万人未必,一万人裡头根本就没有,你就知道这个难。所以这个世界,外国许多宗教学者都肯定世界走向末 ri。我们要想想,既然是学了佛,佛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佛怎样救苦救难?佛是要他的弟子们,把佛的大慈大悲从自己身上表现出来叫救苦救难。

今天世间人确实像经上所说的「众生暴恶难可忍」,已经到不能忍受的地步,我们一定要认真体会到诸佛菩萨的慈悲。诸佛菩萨的慈悲是要用我们的身、用我们的行为来表现,你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我们要认真学习、要认真的用功,功是功夫,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难忍能忍。佛很慈悲,在经教裡头教导我们,你要怎样转变你的观念才能忍受得了,观念要不能转变决定忍受不了。忍有个极限,到极限的时候真的叫会爆炸。

一面忍,一面要修智慧,要求智慧。智慧是什麽?把你那个忍能够把它化解,融化,这就是正确的。所以教我们观造作的相,相有,相怎麽会没有?造作之相无,无是什麽?无性,相有性无,这个相是假相,这相不是真相。我们可以先从一个阶段裡面来看,这就很容易看出来。一个阶段是忍,从生到死,佛家讲一期,一个时期,从生到死。我们看哪些人?看我们熟悉的、认识的人,已经过世了,有些比我们年龄大的,我们的父母,这印象最深刻的;祖父母,印象也很深刻。他们从生我们没有看到,他半生的行业到他走我们看到了。还有一些年轻人,跟我们同辈分的,他生我看到了,他年岁比我小,他死我也看到了,十几岁也就死了,二十几岁也就死了,这是从他生到他死我都看到了。回头想一想,岂不叫昙花一现,无影无踪!

在香港跟我同辈分的、年龄差不多的出家人,我都认识,一九七七年我在这裡讲经,常常聚会,有说有笑。我是晚上讲经,白天没有事情,他们都邀我一起去游玩,做香港的观光。因为我住的时间四个月,所以大家就分配,每个星期带我去玩一个地方。香港拐拐角角,人家没有去到的,我都去玩过。这些人三分之二都不在了,还有几位在的,也都将近八十岁了,老态龙锺。所以从长时间来看,你就晓得,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就看得很清楚。然后再把时间缩短,回头看自己。

自己过去十年是一个阶段,像世尊在《愣严经》裡面跟波斯匿王谈话,就是用十年、十年教他细心的去思惟,去想想往事。波斯匿王觉悟了,这并不是细心,粗心,就是一般人都能觉悟,一场空。然后再细细的观察一年、一年,再观察一天、一天。昨天过去了,你得到什麽?你失掉什麽?没有得也没有失,这是真的。可是我告诉你,无得失裡头还真有得失,什麽东西得失?烦恼习染你得到了,一年比一年重,你的性德没有能找回来,这失去了。你真正想到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全是假的,如梦幻泡影。
不要把得失放在心上,你就烦恼轻了,智慧就长了。要把什麽东西放在心上?要把我们的性德找回来;换句话说,道业上天天有进步,戒定慧天天有成长,贪瞋痴慢天天降温,有减低,那你完全对了。这桩事情,到每天负面的都降温,正面的都提升,这个人这一生怎麽会不成佛?《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成就,他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也不要什麽无量劫,一生就成就,凭什麽?就凭这个,这叫真用功,真能忍,宗门裡面说真会!会修、会学,所以他成就那麽样的卓着。

在中国历史上,你看我们佛门这些祖师大德,宗门裡头大彻大悟的,《五灯会元》裡面就有一千七百多人,他们的功夫都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千七百多人;还有一些不在《五灯会元》裡面,《景德传灯录》裡头,这都是开悟人的传记。所以中国这两千年来,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二00七年,将近两千年了,除宗门之外,教下大开圆解的、淨土裡面得理一心不乱的、学密的三密相应的,我概略的估计至少有三千人;要是包括淨土宗往生的那就多了,至少有几万人。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生成就,他怎麽成就?刚才说的,他会用功,他时时刻刻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时时刻刻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没有别的,就是改过。

要知道佛菩萨没有丝毫过失,到阿罗汉可以说实际上过失没有了,他有过失的习气。譬如喜欢发脾气的人,他是不是真的有瞋恚心,没有,实在没有,阿罗汉确实没有了,瞋恚断掉了,可是有时候还有发脾气的样子。那是什麽?那是习气,习气难断。习气到什麽时候断?到辟支佛就断了,辟支佛习气没有了,阿罗汉还有习气,何况阿罗汉以下的!诸位要晓得,阿罗汉是我们《华严》十信位裡面七信位的菩萨,他前面还有六个位次,从初信、二信到第六信,可以说有现行、有习气,不过愈往上面去愈轻,很明显的他烦恼轻。他有习气,这要知道,习气很难断!到辟支佛。

佛在经上说的话,有些话是让我们从言语裡面去体会它的难度,可不能把佛的话呆板当真,那我们就错了。因为佛法是活泼的,不是死呆板的,一切法,没有一法是呆板的,全是活泼的,这是什麽原因?「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是活泼的,所以一切法也是活泼的,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容易体会到了。阿罗汉断烦恼要多少时间?要一万劫,修行一万劫。辟支佛修行两万劫,习气断了,见思的习气断了。辟支佛修断分别,分别也是慢慢断。分别真的是断掉了,还有分别的习气,他提升了,菩萨。菩萨没有分别,有分别的习气,再往上提升,就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分别习气没有了,他再断妄想,妄想是什麽?他练这个功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他用这个功夫,完全用什麽?用照住,功夫不到。功夫如果到了,到照见,照见就不在十法界,照见就到一真法界去了。

十法界裡面是照住,照住这个功夫是第二个等级;第一个是观照,第二个是照住,最高的是照见,第二个是照住。就像我们念佛人,功夫成片是观照,照住是事一心不乱,照见是理一心不乱。这功夫三个层次,照见是法身菩萨,照住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萨,观照是六道的凡夫功夫得力了,这是观照。所以我们晓得,我们所有一切造作的相,自己要清楚,时刻都能提得起来这相是假相、这相是不存在的,为什麽?它没有自性,所以相有性无,事有理无,确确实实梦幻泡影。

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说的,跟一切人事物对立的造作会降温,会澹很多。学着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物对立,和睦相处,这个受用就大!所谓是身心和谐,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身和万德根基就扎稳了。我们称佛万德万能,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为什麽我们德能失掉?不和,我们自己身心不和。有对立就不和,有疑虑就不和,怀疑、顾虑,有恐惧就不和,再要有贪瞋痴慢就更糟糕。

我常勉励同学,对人、对事、对物,人都有控制的念头,有佔有的念头,这是错误的,为什麽?控制不了,对自己都不能控制,你对外怎麽能控制?对自己的身都不能佔有,身外之物你怎麽会佔有得到?所以要知道有跟无,缘分,缘起法!缘生缘灭,它不是真的。《中观论》上说得很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我是佛说的。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自性,这要细心去观察,你就看到了。

人生如梦,《金刚经》说「梦幻泡影」,我们前面讲的这几种忍都讲到,梦幻泡影全都讲到。所以你要是会观,看清楚了,解脱。解脱,换个名词你会更好懂,叫什麽?自在,解脱就是自在。解(音谢)念去声,不念解(音姊),意思是解开了,把什麽东西解开?把烦恼解开;脱是什麽?脱离痛苦,脱苦。烦恼解开了,脱苦,所以他得到解脱忍,你只观行阴造作之相为无。其实你要晓得,五阴都不可得,所以观世音菩萨道行到了最高的境界,「照见五蕴皆空」。

前面慧忍裡面,观受阴的苦乐也不可得。观行阴造作的相也不可得,以行皆无常,诸行无常,这是佛在大小乘经教裡头常讲。无常是什麽意思?刹那生灭,从这上面去观察就更容易体会。我在年轻的时候,玩过八釐米的摄影机,拍摄的胶卷回来的时候自己剪接,是很费功夫,现在录相是方便太多。那时候这胶卷也很浪费,一卷胶卷放在机器裡面,一卷胶卷拍摄的时间只有四分钟,十卷接起来才四十分钟。要剪接,然后在放映机裡面放,那就跟放幻灯片完全一样。幻灯片是一张一张,它不是自动的,这放映机是自动的,两种速度,慢速度一秒钟十八张,快速度一秒钟二十四张。从这裡面,你要是玩过这个东西,你的体会就更深刻。

佛经跟我们讲宇宙一时顿现,这个比喻就太好了,你看那放映机一打开,幻灯片照到银幕上是一时顿现,没有先后。快速的移动,镜头一关,立刻就换第二张,再一开的时候,第二张镜头看到了,立刻关上,换第三张,动作太快,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看到外面的景像像真的一样。玩这些东西,对我们修学大乘很有帮助。行皆无常,从电影放映机裡面你就看到,诸行无常。你看一张一张的,一秒钟二十四张,十秒钟二百四十张。从前看电影的底片,这麽大一盘,一卷,放映一个多小时,张张都不一样,没有一张是一样的,所以一切法决定没有相同的。

江本博士做水实验,告诉我,做了十年,从来没有看到两个结晶是相同的。同样是一个爱,贴在水瓶上面,结的结晶拍摄出来的照片,前一秒钟跟后一秒钟不一样,大同小异,为什麽?这爱字贴上去不是一样的事情吗?为什麽会不一样?爱,贴的人的爱心不一样。我们两个人都拿这一个爱字,都是印出来的,我也贴一张,你也贴一张,我的爱心跟你的爱心不一样,我前一秒钟的爱心跟后一秒钟的爱心又不一样,所以找不到两个相同的。但是结晶的画面都很美,这是肯定的,不会有相同的。这什麽原因?念头没有相同的。佛告诉我们,到什麽时候相同?成佛,佛佛道同,为什麽?佛没有念头,这诸位要知道,佛是真的没有念头。

菩萨虽然说没有念头,习气没断。四十一品无明是说无明习气厚薄分为四十一类,同类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同一个等级的不一样。好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大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同样是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一个等级,考试的时候分数不一样,每个人跟每个人不相同,就是你一个人前念跟后念不相同,念念都不一样。到什麽时候一样?完全没有念头就一样了,所以佛佛道同。等觉菩萨都不行,为什麽?他还有一品习气没断,还有一点点。这个事情佛法讲得透彻、讲得明瞭。我们明白之后,常常要能够观察诸行无常。日常生活当中,你能够观察到这个境界,你的心慢慢就定了,为什麽?于一切事不再计较,你会得清淨心,你会得平等心。清淨、平等裡面生智慧,你会成就无量真实功德。

无有繫缚者也。繫缚是烦恼,烦恼好像绳索一样,把你綑绑起来,不自由,你感到很痛苦,用这个来做比喻。你不知道诸行无常,以为一切都是真的,你就会在人事上生烦恼,会在物质现象裡面生烦恼,你不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人确实,整个宇宙这些现象的变化,确实就像电影的画面一样,能把整个人生看作是电影的画面,这是八万四千法门裡头一个法门。

中国谚语裡头常讲「人生如戏,人生如梦」。真正懂得,通达明瞭,就是告诉你,做人不要太认真。对什麽要认真?对断恶修善要认真,对积功累德要认真。认真还要不着相,那才高。认真又不着相,那在佛法裡叫真精进,认真着相是精进,还不是真的,为什麽?着相裡有执着,你的执着没放下,执着放下就不着相。不着相还是很精进,叫真精进。知道无常,也会做得很负责任,不是随随便便,并不含煳。认真努力,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正所谓是水月道场,空华佛事。道场像什麽?水裡面的月亮;佛事是什麽?佛事就是度众生的事业,用释迦牟尼佛做例子,佛事就是教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教学教得那麽认真,表演,表演是身教,自己以身作则。演得那麽逼真,讲得那麽清楚,很认真做,着不着相?不着相,一丝毫执着都没有,真是三轮体空,这才叫真精进。

底下第六忍,「空忍」,你看五阴过去就是空、无愿、无相、无常、无生,「观三界之苦果无实体而得空忍。以生死之苦谛,性本空寂也」。三界是六道,六道称为三界,这裡面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三界,所以三界跟六道是一个意思,就是六道轮迴。这裡面的苦果,欲界裡面苦最多,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是苦苦,第二个是坏苦,第三个是行苦。后面这个苦是名词,前面这个苦是形容词、是动词。

什麽叫苦苦?佛把它归纳起来讲八种,八苦。八苦是苦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五阴炽盛就是烦恼、妄想不断,这是因,前面七个是果。这一类的都叫苦苦,欲界裡头统统有。色界天裡面这些没有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色界天没有了。色界天只有坏苦,还有行苦,为什麽?他有色身。色界天有身体,既有身体,当然他有居住的宫殿楼阁。他生到色界天,色界天是化生,不是胎生,所以他没有生苦。化生,所以他也不会生病,也不会衰老,那真正叫什麽?长生不老,寿命很长,确实不是我们人间能想像得到的。可是他的寿命是靠什麽?靠禅定。

色界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总共有十八层天,初禅有三层,二禅三层,三禅也是三层,四禅有九层。四禅很複杂有九层天,九层天有三层是正常的,跟前面讲的一样的,另外有个特别的,外道,这个外道修成,叫无想天,那是什麽?修无想定,修成功他到那个地方去,这就四种,这四种都是凡夫。另外有五天是圣人,是哪些人住的?阿那含,阿那含在那裡修行。就像我们世间宗派不相同,它有五个不同的派别,所以称之为五不还天。就是这些人修行,在四禅天修行,修成功了,他就超越了,超越色界,他证阿罗汉果。阿那含是三果,他不会回到欲界来,也不会到人间来,所以叫他不回来了。不像二果还要回来一次,三果不回来了,四果就是超越六道了。初果,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决定证阿罗汉,七次往返。这是佛在大小乘经论上常说到的。

但是无色界天,虽然他身体没有了,不要身体了,所以我们中国老子,老子也很不简单,他在《道德经》上说了一句话,他说「吾有大患」,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麽?「为吾有身」,我有这个身体,最大的忧患。真正到高级凡夫,他不要身体,不要身体,没有累赘,那真的是自由自在。身是个很大的累赘,所以这是很聪明,很有智慧的人,身体不要了。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灵界,只有灵魂存在,他不要身体。你就晓得色界天还有身体,无色界天身体都不要了,那个定功更深,寿命更长。可是定功失掉的时候,定功再长,有一定的期限,失掉之后,他还要往下堕落,因为他不能再往上提升。定功失掉,总是向下坠落,所以这是行苦。这个行的意思就是刹那刹那在变迁,停不住,它不是永远停在那裡,刹那不住。

在我们欲界裡面,这三种苦都有。苦苦说过了,这大家都知道;坏苦,身也坏,我们穿的衣服,用的东西都会坏,住的房子也会坏,没有一样不会坏,连住的地球还要坏。地球有成住坏空,有沧海桑田。行苦是什麽?行苦是我们的青春留不住,没有办法做到年年十八。人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不是一月比一月老,要晓得刹那刹那的老化,你完全没有感觉。这一秒钟比前一秒钟就老了,这叫行苦,行就是你没有办法停止住,叫行苦。这三种苦统统都有,三界的苦果。但是苦果不是真的,这个三界的现象是什麽?佛讲了如梦幻泡影,总的给我们了说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三界都有相。所以只要是现相,你一定要知道,它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是空。

当体即是空,谁看得出来?法身菩萨。我们通常讲的,你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就看出事实真相。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会看到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佛家这个空,不好懂。空不是无,不是没有,有,空有。空有是一不是二,你在有上看到是空,就好像什麽?我们看电影,你确实了解这电影画面是空,电影的银幕丝毫没有沾染。好像我们看电视,这个画面的体是什麽?体是萤幕,萤光幕,萤光幕裡面现的画面,画面「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体,画面,画面上丝毫没有沾染,它是真空,所以有是妙有。妙有是有而非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空跟有是一不是二,这是最难懂的。所以这个空不当作无讲,它比有无的意思要深。

我们在前面讲到的,有无没有出世间,空有超越世间,超越世间叫出世间,这说得好,空有不二,出世间。无中生有,有还归无,这还是世间,没有出世间。这个样子,你能够如是的观照,到照见的时候就得空忍。以生死之苦谛,性本空寂也,生死就没有了,佛法叫了生死。不是生死的现象没有,生死的现象有,生死的真相你明白了,你才晓得生死这个幻相是自性裡面因缘所生法,缘聚的时候它就现,缘散的时候就没有了。

在这个地方,我再一次提醒同学,有灵魂还是有生死,灵魂没有分段生死,他有变易生死,这个道理要懂。佛法讲生死是两种,到什麽时候没有生死?明心见性,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的时候,灵魂没有了,灵魂变了,叫什麽?叫自性,或者我们叫灵性,不是灵魂,灵性。灵性是法身菩萨,这真的没有了,虽没有,他又能现这个相,众生有感,他到六道裡面示现。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给我们做的示现,那就是有。他也来投胎,他也从小孩慢慢长大,给我们示现八相成道,就是一生当中八个阶段,到最后入般涅槃,就是我们世间人们讲释迦牟尼佛死了,走了,他能示现。他那些示现,就像电视上演的画面一样,你要找他的性,性当中了不可得,性是真的,性本空寂,这是真的。
中国儒家讲「性本善」,佛家讲「性本空寂」,空寂才是最善。这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世间法;佛不讲善,佛讲觉。觉心不动,换句话说,不动就觉了,一动就迷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迷,一念不觉就迷了。这一念不觉,实在讲,速度非常之快,不觉就把觉性变成阿赖耶,阿赖耶的三细相。这三细相就是无明业相,业就是动,它动了,我们现在讲起心动念,动了,这就是无明,这一动,立刻就产生见相,见相是什麽?神识,我们现在讲灵魂,这东西马上就现前,从这东西立刻就现相,就变成境界相。境界相是什麽?灵魂马上就会去找一个身体。当然在这个层次裡面找身体不是普通的身体,我们能想像得到,这是十法界裡面佛菩萨的身体,然后再往下坠落,落到辟支佛,落到阿罗汉,再落到六道,每况愈下,愈迷愈深,就这麽个道理。解脱之道,反过来就是了。

我们要把迷惑放下,觉观就会往上提升。所以真正功夫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你不要害怕,因为众生迷惑,认为我什麽都没有,所以他害怕,才什麽都想要,这就错了。你看真正开悟的人,这六祖讲得好,我们应该可以相信,诸佛菩萨每个开悟的,每个大开圆解的,都明白了,不是一个人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就是佛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本自具足,具足什麽?就是具足智慧德相,德是道德、是德能、是能力,相就是福报、相好,统统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具足,是你自性裡本有的。现在为什麽变成这麽困难?因为迷失了自性,自性裡面有的东西不能现前,现在生活所需都要临时去找,这找得很辛苦,道理在此地。
你只要求明心见性,不要去找,什麽都不要去找,见性之后,什麽都恢复了,这才是事实真相。佛要我们认可这个事实,这是佛知佛见。佛虽然是苦口婆心,千言万语给我们说明这桩事情,而我们生生世世都在听,一直都是半信半疑。你说不信,相信;你说信,又不敢捨弃现实,种种虚妄不敢放下,这叫半信半疑,不是真信。真信,这世间真捨掉了,真放下了。所以这真信是难,这不是假的。

我跟诸位同学报告过,我在台湾受戒之后,去看李老师。李老师还没见面,我在门外,他在门裡面,就在慈光图书馆,我在大门外,他在裡面看到我了,指着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说了好几声,说的声音很大,旁边人都听见。我进去之后,他叫我坐下来,我也莫名其妙。那个时候我学佛九年了,我在佛学院讲经教学都教了两年,他还叫我要信佛。特别提醒我,可能在座的有几位大德,老师也是有意讲给他们听的。叫我坐下来,跟我讲:有很多老和尚,八、九十岁,临死还不信佛。我愈听愈不懂,这什麽意思?后来他才告诉我:能说不能行,那就是不信。我这才恍然大悟,什麽叫信?你做到了叫信,你没有做到,不信。这我想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说别的,我们说三皈,三皈依你做到没有?皈依佛,觉而不迷,我现在还是迷而不觉,不信;皈依法,正而不邪,我现在还是邪而不正;皈依僧,淨而不染,我现在还天天染污,不清淨,不信。这麽一想,老师的话一点都不为过,他说的是实在的,说的是真的。

十善业道,你上台也会讲。不杀生,你会讲得头头是道,你做到没有?做到,我连小动物都不杀了;你还有没有叫别人生烦恼?这个可能有,这个还是属于杀生裡面的一分。恼害众生,害是杀害,恼是叫他生烦恼,这是杀裡面的一分。不偷盗,你做到没有?做到了,我现在确实不会再偷盗别人;你有没有佔别人便宜的念头?佔一点便宜,那是盗心。这个愈讲愈细,才晓得真的不容易。所以十善圆满是成佛,这麽一解释,我们才晓得信佛可不是那麽容易一桩事情。

所以信佛就是有迷信,我们今天信佛,迷信。连佛是什麽,并没有搞清楚就相信,这叫迷信。搞清楚了,正信,还不是真信,正信,就是有理论根据,我不是迷信。什麽是真信?做到才是真信。哪些是真信?《华严经》上讲,初信位以后真信,小乘来讲,须陀洹以上真信,证了果才是真信,真佛弟子。我们要努力,在这一生当中要做到真信,真信是难,难裡头有容易,有易行道。我们能够做到正信,佛法这些道理能够通达少分,逐渐能够看破放下,念佛生淨土这个靠得住。

我劝同学,这麽多年来,搞真的不能搞假的。搞真的,一定从弟子规,从感应篇,从十善业,从沙弥律仪下手,我要很认真努力把它做到。统统做到了,晓得还是世间法,为什麽?你的执着没有放下,所以它是世间法。执着放下,这些东西叫佛法,那是真信。还有执着,叫正信不是真信。可是这样的,你是世间的善人,善男子、善女人,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靠得住了。生到极乐世界,那叫真信,那就不是假的,真信了。

只要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便宜可就佔大了,这我们要相信,这个话谁说?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不是别人说的。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四十八愿裡头讲的。阿惟越致是什麽?叫三不退,三不退是什麽?我们《华严经》裡面初住菩萨是三不退。而且阿惟越致是三不退裡面的高级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哪一种菩萨才叫阿惟越致,七地菩萨才是阿惟越致。所以蕅益大师注解《弥陀经》的时候,他说得好,他说西方极乐世界你到那裡去,说你是凡夫,你不是凡夫;说你是菩萨,你也不是菩萨,为什麽?说你是凡夫,你是阿惟越致菩萨!说你是阿惟越致菩萨,你是凡夫!说什麽都不是,那是事实真相。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把你提升到阿惟越致。学佛的同学,如果把这个机会错过,那叫真可惜。你搞其他的法门,要到阿惟越致菩萨,可不是那麽简单,那真的叫多生多劫,多到什麽程度?没有法子计算,所以佛经上常讲,无量劫,你才能到那个地步。但是你要修淨土法门,你一生就能成就,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什麽人难信?那些诸大菩萨难信。这些诸大菩萨你看看修了无量劫,他才修到这个位次,你怎麽一下就来了?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他不相信。

《无量寿经》有说明,多少菩萨想求这个法门,没有缘分,遇不到。《华严》是大经,《华严经》殊胜之处,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而且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善财童子修什麽法门?修念佛法门,这种示现都是不可思议。由此我们就明瞭,我们人生第一桩大事是什麽?念佛求生淨土。这些大经我们常学、常听,把宇宙森罗万象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安心的放下了。搞不清楚,总认为是真的,样样放不下;搞清楚之后,样样都放下了。有,不碍事,没有,很好;没有,什麽都不求,有,什麽也不放在心上,这就得大自在。

李老师当年在台中,讲经的时候给我们举个例子:你现在人在讲堂裡听讲经,经讲到一半,你家裡人来报告你,你们家的房子失火,烧掉了,你怎麽样?你如果赶快回去了,没有道心,这人不能成功。真学佛的,烧儘管它烧去,与我不相干,我听经要紧,这种人能成功。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看你有没有放下?你还赶快回去,去救房子,去救那些金银财宝,你不是真学佛,你这一生在佛法上不会成就,这是放下要这样放下才行。确实若无其事,心地清淨,一尘不染。尤其知道因果的时候,因果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为什麽?你命裡有,烧儘管烧,会再来;命裡没有,烧掉就算了,命裡没有,让它烧掉。所以因果通达,对学佛有很大的帮助。

空,无愿,无相,叫三解脱门。大乘教裡三解脱门,第一个空,第二个无愿,你看底下第三个无相。「无愿忍。观三界之苦因皆空」,你看空是观三界之苦果,现在叫你再回过头来看三界的苦因空,「而得无愿忍。以烦恼之集谛,性本清淨也」。大乘教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集是因,苦是果,四谛裡面的苦集灭道。烦恼也是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菩提的性是自性,烦恼的性也是自性,为什麽会有烦恼跟菩提?觉悟了,烦恼就叫菩提;迷了,菩提就叫烦恼。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菩提的果是涅槃,烦恼的果是苦谛,由此可知,佛法裡面只有迷悟,除迷悟之外没有别的。觉悟了,凡夫本来是佛;迷了的时候,佛就做凡夫了,是一不是二,这叫不二法门。
所以教我们观三界的苦因。我们就要知道,八苦的因是什麽?苦苦。坏苦的因是什麽?行苦的因是什麽?总的来说,都是虚妄的执着。执着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在百法裡面,它排列在不相应行法裡头。什麽叫不相应?就是它不跟色相应,它不跟心相应,它不跟心所相应,换句话说,它完全是假的,所以叫不相应行法,有这麽个事情。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但是它不可得,真的是不可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抽象概念,是个错误的抽象概念,是个虚幻的抽象概念。

佛在经教上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虚妄的抽象概念,它也离不开心、心所、色法,离不开这三样,从这三样裡面产生的。虽产生三样,它哪一样都是。你这样细细观察、去体会,一切众生所造的苦因不可得,可是你迷了之后,苦因后头感苦果。这裡面你要再细心去体会,所谓万法皆空,你看苦因是空的,苦果也是空的,因果不空。因为你有执着,你有分别,所以因果不空。你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因果皆不可得。虽不可得,它还是不空,为什麽?菩萨超越了十法界,住在一真法界,那是法身大士,法界裡面众生有感,他就来应,他来应的时候,因果不空的相就会现前。他不应的时候,没有;他应的时候,就有。

你看释迦牟尼佛,这经上有记载的,他老人家曾经有三个月马麦之报。出去托钵,碰到荒年,旱灾,没有收成,人民吃东西都吃不到,没东西吃。喂马的麦子,不是人吃的,喂马的,拿那个来供养佛。佛曾经有三个月,在飢荒的时候,别人供养的,喂畜生的东西拿来供佛。那是什麽?因果,因果不空。所以,因果不空显示在六道裡。诸佛菩萨,这是说明都不能够避免的。孔子,传记裡有记载,在陈国的时候,也是遇到飢荒,没有东西吃,大圣大贤都不例外。所以我们如果遇到zai 难现前,就要想到佛在经上讲的「因果不空」。不要去在意,不要过分的去执着。当然在zai 难现前的时候,需要去找食物,找不到也无所谓。找到什麽,将就一点,要用什麽?要用意念来化解问题。你说不乾淨的东西,只要心清淨,意念能转变。这个道理,日本江本博士做的实验,这是科学证明。

最显明的就是日本琵琶湖的一个海湾,二十多年来,因为那个海湾,水不是活水,死水,所以水不流,裡面生的是野草,气味很难闻,臭水沟一样,二十年,水不乾淨,肮髒。他们做个实验,找了好像是一百五十多个人,请了一位九十多岁的老法师带领大家做一个小时的祈祷,祈祷什麽?大家同心协力把一切妄念放下,一个念头,「湖水乾淨了,湖水乾淨了」。他们祈祷一个小时,走了,到第三天的时候,湖水真的乾淨了,气味没有了。日本的电视台、报纸都报导,居然维持了半年。如果要有这麽多人诚心诚意每个月去祈祷一次,它就永远乾淨了。如果每个星期去祈祷一次,更没有话说了,那水就可以生喝了。你就晓得,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所以人的意念力量太大!它能造一切。

我们的命运是意念造的,所以意念能转变命运,《了凡四训》的例子不就是的吗?人都有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运从哪裡来的?过去生中造作的因,这一生受的这个果报。这是现在有科学证明,我们要相信。我们能不能改变命运?能,很容易,不难,只要你懂这个道理、懂这个方法,深信不疑,你就转变了。

人,我们看到西方的报导,现在这种报导很多,我看过好几本书,裡面写的是人濒死的经验,就是人真的死去了,他又活过来了。说他断气,死的时候,那段时间有的人是十几分钟,断气又活过来了,有的人是二、三个小时,有的人,还有二、三天活过来了。还有人已经在殡仪馆裡,棺材裡活了爬出来,大概是三天。说他死了之后,遇到些什麽事情,这例子好多。这是给我们说明什麽?说明人并没有死,死是身体,身体丢掉了,他离开他的身体,我们中国人讲灵魂出窍。大多数人,断气的时候,心脏不跳了,呼吸停止,他自己感觉他浮上来,回过头来,看到他自己身体躺在床上,医生护士给他急救,他都知道,他都很清楚。

所以这个经验,一般讲,人死了之后,都会通过一个隧道,很黑暗的地方,然后看到光明。境界不相同,真的,心地善良的看到都是光明,心地不善的看到都是漆黑,种种境界现前。我非常相信,因为我自己也有这个经验,跟这些书上报导的很相似。我以前没有读过这些书,不知道。看了这些东西,想想,我曾经有这麽一次,但是我灵魂离开身体多久,我不知道,因为在夜晚,睡觉,可能别人也不知道。确实是在生病的时候,一般人也没有注意到。等我醒过来的时候,病就好了,病就没有了。这个现象也给这些人证明了,他们确实是如此,有很多醒过来之后,病就没有了。

这得无愿忍。无愿,我们现在念佛求生淨土,还是有愿,不能够无愿。这一段我们还没有讲完,今天时间到了,这个无愿我们下一堂课还要继续来讲,什麽才叫真正的无愿。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五卷)  

2007/6/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上次我们学习到忍严光,读到「众生暴恶难可忍,为菩提故心不动」。我们在大乘教裡面看到世尊对我们许多的开示,教我们学习忍辱波罗蜜,这裡面的含义非常之深。佛在经上说得很多,世出世间法的因,总的来说不外是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可是世出世间的果德成就无不在忍这个功夫。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换句话说,小忍就有小成就,大忍就有大成就,如果不能忍,所有一切世出世间功德都会被破坏了;换句话说,不能成就,布施的果报也等于零。忍辱就非常重要,佛也给我们说得特别多、特别详细。我们学了《华严》说的十忍,前面我们学到第七。第六、第七、第八讲空、无愿、无相,这也是一般佛法裡面讲的三解脱门。三解脱门下面都加个忍字,说明般若会上世尊讲的话真实不虚,我们要很认真努力来学习。

空、无相、无愿是法身菩萨所证的。我们看十忍这裡头怎麽说的。「观三界之苦因皆空,而得无愿忍。以烦恼之集谛,性本清淨也」。这是说无愿忍。要用细心去观照,到照见三界的苦果无自性,这是因缘所生法,空无自性,如梦幻泡影,果如是,造的那个因也是,所以苦因也不可得。从观照、照住到照见,你就得无愿忍。前面学到这个地方,我们提出了个疑问。学佛,一入佛门就教我们发愿,阿弥陀佛还发了四十八愿。我们学佛在大乘教裡面,每个人在因地发的愿不同,但是把所有菩萨在因地上所发的弘愿归纳起来,把它分类,就不外乎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弘是大,是四大愿,四大愿把一切愿都包括在其中。这四愿我们很熟悉,第一个是度众生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给诸位说,这是大乘教上讲的。到一乘教,一乘教就是成佛之教。大乘教裡面有三解脱门,一乘教裡面三解脱忍,为什麽?他彻底明白了,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

大乘,分别执着放下了,妄想还在,妄想没放下,换句话说,因果不空。妄想是什麽?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时候因果也没有了。诸位要知道,这是真正契入究竟圆满的果地,为什麽?整个宇宙是一不是二。你要是讲因果,《坛经》上说得好,因果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到十忍就是不二法门。我们要问,愿要不要发?要发,为什麽要发?为度众生,要示现这个样子。这很难懂。

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说,佛经上有个例子,叫「黄叶止啼」。小孩在哭,哭得很厉害,大人在地上捡了一片树叶,树上落下来的叶子都黄了,绿色的叶子不会落下来,到叶子变黄、枯黄了,风一吹它就落下来了。在地上捡一片叶子哄小孩,你不要哭,这是黄金,很值钱,你拿去买糖吃。他一听很欢喜就不哭了,叫黄叶止啼。这就好像是无愿忍一样,知道因果都不可得,但是众生迷惑颠倒,他不知道,就像小孩一样,所以佛菩萨示现就要做出这个样子,要发四弘誓愿。众生就学会了,他就真的发愿,与自性本觉本善相应,走这个路就对了,他将来就能够证三解脱门,得三解脱忍,这叫善巧方便。

《般若经》上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佛菩萨为什麽还要示现到十法界来?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示现干什麽?这叫无愿忍、无相忍。这忍的意思太妙、太深了,不是我们能想像到的。我们能忍,真的忍,他没有;他如果还有这个忍,他着相了,他四相没破、四见没破,那他是凡夫。所以我们今天在凡夫位看圣贤的示现很不容易理解,只感觉到他太慈悲了,为众生。如果他真的还有为众生那个念头,那也变成凡夫,他也堕落。所以他那个境界是什麽境界?还是《华严经》上说得好,叫「不思议解脱境界」。这话说得好,这裡面把无相、无愿、空意思统统都显示了,不思议解脱门。

你不能想、不能说,开口便错,动念皆乖。不能动念头,不能说,你就明白了,豁然大悟。你要入这个境界,你一定也像诸佛如来、像法身菩萨一样,那麽样的慈悲,众生有感你就应。众生有感,确实他不空,他有愿、他有相、他有求,菩萨应,菩萨应完全没有。虽然完全没有,但是他能够满众生的愿,为众生做种种示现。他要不示现就不能教化众生,就没有办法诱导众生,所以种种示现他才能诱导,他才能教众生回头,才能教众生豁然大悟。像这些很深的义理,通常佛菩萨示现也不说,《华严》是一乘圆教,这是教法身菩萨的,把这些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得无愿忍,为什麽?烦恼性本清淨,《坛经》上说的,「何期自性」,头一句,「本自清淨」,从来没有染污过。由此可知,烦恼是什麽?烦恼是性本清淨迷了,迷了清淨的本性就变成烦恼,它是不是真变了?没有,这要知道,确实它没有变。说它变成烦恼,这是世尊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是随顺众生、随顺迷惑颠倒的人说。像我们戴上有色的眼镜,戴上个绿色的眼镜,你看外面都是绿的,外面人看到你,你眼睛怎麽是绿了一块?就这个意思。其实你眼睛有没有绿?没有,性本清淨,但是外面隔了一个绿色的玻璃,真的,自己戴久了忘掉了,以为就是这样。外面人看得很清楚,外面人是佛菩萨,自己迷了不知道,外面人一说你马上就觉悟了。有没有这个东西?有,有这个东西,不是真的,你只要觉悟了,这是看破;把这个眼镜拿下来,这就是放下。实际上放不放下都没有关係,为什麽?你清楚它没有染污本性,没染污,这是真的,这就叫无愿忍。希望同学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这是属于境界,真的是不好懂。

我们看到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是《坛经》六祖大师开悟所说的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麽?就是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说我们凡夫是本来具足,可是我们现在什麽都没有,现在苦不堪言,智慧也没有了,智慧变成烦恼了,德能也没有、相好也没有了,这统统是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了,你只要把这个放下。现在明白了,真的肯定、同意、认可,肯定不再疑惑了,你真的看破了,看破之后你要用什麽功?就是放下,放下就是。看破之后你就要干,真干你就真有受用。我不再执着了、我不再分别了,妄想放下太难,那真不是容易事情,可是你能把这两样放下,你就得大受用。

执着放下,证阿罗汉果,六道就没有了;分别放下,声闻、缘觉没有了,四圣法界裡面,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这两个没有了,那你在哪裡?你在菩萨法界、你在佛法界,你提升到这麽高的层次。然后再进一步,必须到那个层次,这个功夫才用得上力,现在用不上力,现在怎麽样用都没办法。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不执着,学着再学不分别,把自己提升到阿罗汉,提升到菩萨,肯定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你能作如是观。这十忍,每一条第一个字都是教你观,细心去观察,你能作如是观,对你修行(修行是放下)大有帮助,你功夫才能得力。

下面第八,「无相忍,观三界因果之法皆空」,我们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地方是因果之法皆空,「而得无相忍。以因果之相,本为空无也」,因果也了不可得。这个地方要记住,为什麽古大德时时刻刻在强调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要真正做到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时因果才空。如果你还起心动念,跟你说因果不空。你已经不执着、不分别,你到了阿罗汉、到了菩萨,因果不空,一定要到妄想断了,因果的相了不可得,那时候你到哪裡去了?给诸位说,到常寂光淨土。

在淨土宗裡面讲四种淨土,最高是常寂光。常寂光裡头起心动念没有了,实报庄严土裡面还有起心动念。《华严经》上讲的等觉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我们说,起心动念粗的相没有了,决定没有了,极其微细的那个相,极其微细的相是什麽?我们常讲无始无明的习气。这个都不好懂,因为初住菩萨就已经破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就是他能够把起心动念放下了,眼见色、耳闻声,真的像镜子一样,这大圆镜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镜子照外面东西照得清清楚楚,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所以放下了妄想,那时候的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用心如镜,这时候因果就没有了。只要你还起心动念,你就晓得因果就有,你虽然是不分别、不执着,你起心动念就有因果。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过去住世八十年,示现八相成道,他有没有起心动念?给诸位说,他没有;没有,为什麽能现相?这就是讲的不二法门。空有不二,那叫真空;空有是二,还没有空,没有空得了!你还有二边;果然一边没有了,那一边也没有了。六道凡夫决定入不了这个境界。你空,空对面就是有,有的对面就是空,这就是二,所以你起心动念就落二、落三,这是凡夫境界。佛的境界比菩萨境界还高,真的是心裡头没有对立,对立就是二,没有对立了。我们常讲没有疑虑、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内心达到这个境界,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境界。我内心裡头没有对立,整个宇宙裡头没有对立;内心没有疑虑,遍法界没有疑虑;内心没有矛盾,法界虚空界裡头没有矛盾,你才晓得解决问题不在外面,在裡面。中国老祖宗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是真理,是化解一切问题的总纲领、总原则,外面没有问题。从外面来解决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一回归到裡面,真的,一切问题都化解了。

无相忍是什麽?无相现相,相、无相不二。常寂光裡头没有相,是诸佛如来自受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自己的受用是常寂光,他的应身在我们这个世间,那是无相现相,相即无相。是的,是这麽个境界,我们怎麽会知道?再跟诸位说真的,这是学《华严》才明瞭这个事情,不学《华严》不知道。真的是每个众生的相都是相即非相,非相即相,你同意吗?你能够承认吗?你能够肯定吗?如果你肯定,你已经得无相忍。这就是《华严》裡面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真正是不二法门。你以为我们现在这个身相真有吗?你、我、他,这身相真有吗?外面环境这些相真有吗?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在香港到处看到高楼大厦,这真有吗?好像是真有;法身菩萨告诉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你说它没有,这相在,你说它有,这些相没有自性,像前面讲的,没有真实的自体,它是缘生的。这个缘生的意思有浅深差别不一样,极其微细的那个缘生的意思,凡夫体会不到,为什麽?极其微细的那个现相是刹那生灭,是讲那个缘。

刹那生灭裡面实在讲也是具足四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是在不可思议的极短的刹那之中,我们讲刹那都太长了,《仁王经》上讲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每个生灭裡面四缘具足,这不可思议。所以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无常。底下就讲无常,哪裡有个实在的东西?没有。你真正要是参透了,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不一样了,你会跟佛相同,跟佛菩萨一样正知正见。与佛菩萨不一样的叫邪知邪见。再跟你说,邪正不二,这愈讲愈迷煳,愈讲你愈不好懂,邪正怎麽不二?不二裡头又有二,凡夫有二,圣人不二。凡夫为什麽有二?凡夫有分别执着,他就有二,圣人没有分别执着,他就不二,所以二跟不二真的是一桩事情。这是事实真相,诸法实相。真参透了,你在生活当中就会像诸佛菩萨一样,随缘而不攀缘。

随缘的生活快乐,裡面没有苦,三苦、八苦都没有,苦乐忧喜都没有,那叫真乐。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极乐就是苦乐忧喜都没有,永恆不变,这叫真乐。苦乐忧喜从哪来的?从分别执着来的,有分别、有执着就有苦乐忧喜。执着是非常明显的苦乐忧喜,分别裡面是有苦乐忧喜的微细相,粗相没有;到不起心不动念,都没有了,粗相、细相都没有了,但是应众生之感能生万法。能生万法的意思就是能现一切相,愣严会上佛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

这些事情我们也算是非常难得,学《华严》学了三千多个小时,逐渐体会到一点点气氛了,真的像这段经文裡面所说的,「毛光照益」。我们今天能够讲得出来,能够体会得到,毛光照益。毛光照益,前面给诸位说了,就是佛菩萨的气氛、佛菩萨的氛围。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气氛、感受到这个氛围,没有入门,没有登堂入室。能感受到这个实在讲很不容易了,务必要珍惜;已经有这种感受,就要不断的向前进。佛在经上有比喻,他把般若、把实相比喻作火,这裡烧的火烧得很勐烈,我们没有看到,没有接触到,但是这个火的温度我们也感受到,这很暖和,好像冬天烤火。现在用暖气不明显,从前我们小时候,冬天房子裡面烧火盆取暖,火盆裡面可以煮东西,放一个三角架可以煮东西。我们小时候,蕃薯放到火盆边上烤,烤蕃薯、烤芋头,虽然没有接触到,你进到这个房子还没有进门,你就感觉到这裡面温暖,我们是彷彿在这个境界,没有看到也没有接触到,感受到这个气氛。我们要认真努力,知道这是不远了,距离不远了。

要怎样才能够进这个房间?把执着放下就进去了。怎麽能够靠近火炉?再把分别放下就靠近了。分别放下,菩萨,进到这个房间,把执着放下,阿罗汉,阿罗汉入门,菩萨登堂,最后再把妄想放下,入室了。这个比喻比较容易懂,容易体会。我们这才晓得佛菩萨我们应当是这个说法,大慈大悲,怜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些话是站在我们六道凡夫分上说的,我们对佛菩萨的讚歎。确实他带领我们,每个人悟性不相同,悟性利的很容易就感到这个气氛,勇勐精进,他就能够证得。有些人悟性比较迟钝,比较迟钝的人必须要很长的时间薰修,很长的时间薰修还是有指望,一定也有开悟的一天,有悟入的时候。这裡头最重要的是自信心,对自己要肯定,肯定什麽?肯定本来是佛,你才能成得了佛。你要不承认你是佛,你跟佛相去远之远矣,你没有法子。

所以学这种经的好处,就是你自己果然肯定我确实本来是佛,每个人都不例外。本性本觉就是本来是佛,本性本善,现在变成迷惑、变成不善,那是迷,迷失了本性。怎麽能够从迷再回归到觉悟,这就是佛陀的教学。我们要不依靠佛陀的教诲,我们就没有办法回归到觉悟,随顺世间愈迷愈深,到最后真的是回不了头来。回不了头,佛还是要帮助,所以佛对于一切众生永远不捨弃,不过你回头的时间还很长,你在六道裡头还要受很多的辛苦,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根性利的人受苦的时间短。当然最难得、最可贵的,这一生当中就回头,回到哪裡?回到极乐世界。其他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回头,真难,实在是难,但是我们一心专求淨土,这个不难,真的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就是三个字你得到了,你就保证得生,这三个字就是信、愿、行。你对西方淨土真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你发愿,真想去,真想亲近阿弥陀佛。真想去你就得真干、真行,行是什麽?要把这个世间的世缘要真放下,有一丝毫留恋都不行,没有一丝毫留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成功了。话说得容易,真正做起来不容易,你想想看几个人能放下?几个人能放下自私自利?几个人能放下名闻利养?几个人能放下七情五欲?你就晓得难。

昨天台湾送一本书给我,《唐人传奇》裡面杜子春的故事,写成一个电视剧本。过去我看过,现在编书的人很难得,补充不少教材,我看好像比过去至少增加三分之一,内容一定更精彩、更丰富。杜子春跟太上老君要学道,太上老君去看王母娘娘,告诉他,你在这裡给我看着丹炉(炼丹的丹炉),告诉他不管遇到什麽境界,只要一句话不说,无论这个境界裡面是诱huo你、是威胁你,种种境界现前,统统一句话不说就没事了,你就能成就。结果经过试验,那个试验太多了,统统他都守住太上老君教诲,一句话不说。最后这个境界现前,他的父母在地狱裡面,阎罗王审问,他看到之后很难过,想到太上老君的话,不敢讲。最后阎罗王把他的父母加以刑罚、鞭打,受很惨侮辱,他实在忍受不了,叫了一声娘。完了,这个境界马上就没有了。

太上老君站在旁边叹了一口气,可惜!告诉他:纵然你怎麽样想救她,你无能为力,为什麽?个人因果,个人报应。现在我们懂这个道理,那个报应是消他的业障,他不是那个果报他过去罪业消不了,业障消除之后他就出来了。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杜子春不知道,所以他看到这个地方心裡很难过,叫了一声。再想跟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讲不行,我们的缘分已经尽了,你还是回去。很难得,你是个孝子,孝子是什麽?世间法,要修道这不行。修道要修定,真正做到不动心,你还是禁不起考验。但是很难得,七情五欲,其他的六个你都能够不动心了,最后这个情执你没有放下,叫他回家去好好的学《太上感应篇》,真正学好,在家也能成就。这些故事,说来说去统统都是教我们一个忍。你真能忍得住就成功,忍受不了你就不行,大幅度的退转。

再看第九「无常忍」。无常、无生是观俗谛跟真谛,俗谛是世间法,「观俗谛之境一切有为之法悉皆虚幻,而得无常忍。以一切诸法迁灭无停故也」。这段话跟《金刚经》上的四句偈完全相同。《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你看这个地方也是观一切有为法,你细心观察一切有为法,这个一切有为法范围非常大。佛在《百法明门》裡面给我们说的,佛说一切法,弥勒菩萨把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好说。一切法很难讲,太複杂、太多了,所以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这部书分量很大,有一百卷,就是把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看到众生对六百六十法还是有很大的难度,不容易学,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一百条,百法,教初学。初学佛的人从这个地方开始学,学百法。你就晓得,百法实际上就是《瑜伽师地论》裡面的六百六十法,也就是佛在一切经裡面所说的一切有为法。

我们从《百法》的大纲来看,你就能看出一切有为法的范围。百法一共分为五大类,前面四类都叫有为法,后面一类叫无为法;无为法只有六个,六个无为法,有为法就是九十四法。九十四法裡面,第一个是「心法」,八识,心王,八心王;接着第二「心所法」,心所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理作用,有五十一法,这是心理作用。心、心所都是属于精神,现在讲的精神,或者用「心」这个字把它包括。跟心相对立的就是色,色就是物质,现在我们讲精神、讲物质,色是物质。「色法」有十一条,有十一个,就是五根、六尘,这都是把它归类。五根,这是我们一个人身上,眼耳鼻舌身,这是色法,五根后面还有个意根,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身体上讲的色法是五根,眼耳鼻舌身。外面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五根加六尘,这十一个叫色法。这是物质,物质的现象。除色、心之外,还有二十四个,叫「不相应行法」,这二十四个。不相应就是它不跟色相应,它不是色法,它也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它是从心心所色法裡面出现的东西,它哪个也不是。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抽象的概念,这二十四个不相应就是二十四种抽象概念。它不是色、也不是心,但是它也离不开色心,离开色心它也没有,从色心产生出来的这麽个东西。色跟心都不是真的,从色心裡面变现出来的这些抽象概念当然更是虚妄,妄中之妄。这个合起来总共九十四法,九十四法展开来就是整个宇宙,所以一切有为法是讲整个宇宙。

《金刚经》上的四句偈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我们前面读过,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佛在后面讲,「如露亦如电」,这句话是讲它生灭无常,底下我们讲无常,生灭无常,它不存在,刹那生灭,它不存在,有为法就是无常。所以佛法裡面讲万法无常,它就是这个意思,无常就是不存在。我们今天所感觉到的感官世界是错觉,真的是错了,把不存在的东西都以为是真实,亏吃大了,这就是不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麽都没有。你这样就得无常忍。

「以一切诸法迁灭无停故」,无停就是不住,佛经上常讲不住。《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就从这句裡头开悟的。从这句裡面他真的一下子明白了,所以他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能生万法就是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能生是没错,但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怎麽样处置它?你可以享受,你不能佔有。就如同看电影一样,你可以欣赏,你不能得到,你不能控制,你不能佔有,你享受裡面起个念头要想控制、要想佔有,你错了,你全错了,为什麽?连你自己的身心你都没有办法控制、都没有办法佔有,你怎麽能佔有身外之物,哪有这种道理!

佛法修学的成就,首先是要能真正让自己,我们常讲讲得很粗的,把自私自利、自我这个念头放下,然后对于一切境界,在一切境界当中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欣赏,就是你的享受。享受裡面没有佔有、没有控制,没有一个分别执着的念头,这叫得大自在,这叫回归自性。大自在就是佛经上讲的解脱,自性裡面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你就得到了,这很快乐。我们再问谁得到了?要到什麽样功夫才得到?阿罗汉就得到了。你就晓得,只要一不执着就得到了。菩萨放下分别,比阿罗汉高一级,不但不执着,分别也没有,智慧现前了。到佛,佛是不起心、不动念了,法身证得。什麽叫法身?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这叫法身。真正明白整个宇宙是我,所以他对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种种示现,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的,众生有感你为什麽要应?没有条件的,为什麽没有条件?一体。这个手痒了,右手去搔搔它,还要谈条件吗?为什麽没有条件?一体。

我们现在是迷了自性,不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的关係,不晓得。人跟我的关係不晓得,你什麽时候知道人跟自己是一体,你那个爱心比爱儿女的心还切,这是什麽?明心见性他就知道了,就证法身了。所以法身、般若、解脱有这三个层次,很明显的你能看出来。阿罗汉证得解脱,但是般若跟法身都没有现出来;菩萨有解脱、有般若,没有证得法身,权教菩萨;必须破一品无明,那才能真正证得法身。证得法身的人一定有般若、解脱,证得般若的人不见得有法身,他有解脱。所以阿罗汉只有解脱,得大自在,智慧还不够,法身没证得。这是说明菩萨修学的经历,他一定经历这些过程,我们要清楚,清楚之后你就会学了。在现前这个阶段我们学什麽?我们学放下,放下执着,什麽都不执着,在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随缘,才能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这个地方最重要的,观俗谛,就是观世间,俗谛是世间。什麽时候观?时时刻刻。眼睛张开看花花世界,想到《金刚经》上,梦幻泡影,再想到古大德,人生如戏;睁开眼睛看花花世界,像看电视一样、像看电影一样,知道刹那生灭,了不可得。这种观法这是细心观察,你逐渐不知不觉的放下了。你放下一分得一分自在,放下两分得两分自在,自然的,毫不勉强,捨了。你能捨,境界当然向上提升。

末后一个,「无生忍。观真谛之境是无为法,而诸念不生,得无生忍。以真空之理,本无生灭故也」。就是六祖讲的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忍,对于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无生灭,你肯定了、你同意了、你承认了。事实真相确实如此,你找生灭找不到。现代的科学家很聪明,非常难得,不过他只看到一个物质现象,所以科学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为什麽?它要找证据,也就是说它离不开分别执着,所以它是世间法。他们利用科学技术的观察,在我相信应当是从高深的数学裡面发现的,物质无中生有。为什麽会无中生有?科学家有这麽一个说法,宇宙之间什麽也没有,只有场是永恆存在的。场是什麽?场是能量,承认宇宙之间有能量,能量稀薄的时候叫场。能量有时候聚集在一起,比较有浓度的时候它就会出现物质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短暂到几乎叫生灭同时。生灭同时就是不生不灭,但是不生不灭并不是什麽东西都没有;什麽东西都没有,不生不灭说不上。它有生,可是你觉得它生,它已经没有了,你还来不及去分别,来不及去想它,还来不及去看它,它的过程已经消失了。前面消失,它后面又有,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物质现象是什麽?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是这麽一回事情。

我们对科学家也很尊敬,不容易,他能看到这样的境界,跟佛所证的境界很靠近,但是佛在经上讲得比科学家讲得透彻,科学家没有佛法讲得那麽透彻。科学家认为能量聚集发生这个现象,分散就没有这个现象。分散、聚集是缘。佛法讲这个现象从哪来的?现象从见分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出现三细相,就是迷失了自性,三种境界就现前,一个就是动相。要知道,自性不动,惠能大师讲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你要知道,你的真心是不动的,你有动摇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动。心一动就迷了,不动它觉,一动就迷了。所以一念不觉这心动了,这个动就叫业相。法相宗裡面讲的阿赖耶的业相,业是动。从业相裡面,这一动就生了见分,见分是精神。

见分是什麽?我们讲得粗一点,相宗说得也很好,能见相,在《华严经》上讲的分别。无明业相是什麽?一念不觉就变成无明业相,就是《华严经》讲的妄想。从妄想裡面就产生分别,有分别,物质现象就发现,叫境界相。那个境界相不是科学家发现的那个物质一点,不是的。佛讲的这个境界相是整个虚空法界一时顿现,这是科学家没有说到的。他是发现物质的生灭,他不是整个宇宙是这样的,他是从一点裡面观察物质现象不存在,是种刹那生灭的现象,或者是显微镜、或者是从数学裡面观察到这一点。整个虚空法界所有物质现象,在百法裡面讲的,内五根,眼耳鼻舌身,外面六个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根所对的,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六根对的这个,这就把整个宇宙所有一切精神、物质统统包括在其中。是一念不觉,一时顿现,没有先后、没有次第,只要你的妄念不断,它这个现象就产生一个相续,所以是念念相续,无常,不停,不住,是这麽回事情。这是佛法裡面讲的宇宙观,佛法裡面讲的诸法实相,这真相。

无生忍是讲真谛,真谛是讲什麽?永恆不变的,那是自性的本体。自性的本体就是能大师讲的这五句,这五句是讲的本体的作用。本体能不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惠能大师可以说把本体的五种性质(五种的特质)给我们说出来了。它是清淨的,它没有生灭,它具足万法,所以森罗万象是自性本来具足,自性本不动摇,他说出这些事情,所以它是无为法。就是说在什麽境界裡面说它?在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是无为法,诸念不生。有没有现相?有,什麽现相?大乘教裡面叫常寂光。所以我跟诸位说,不是实报庄严土,因为实报庄严土已经有相,没有现相是常寂光。这无生忍,常寂光。

下面三土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变实报土,像极乐世界、像华藏世界,示现这个土为的是什麽?为教菩萨,教那些法身菩萨,他们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在这裡头修行。示现方便有馀土,方便有馀土是什麽?我们现在讲的四圣法界是方便有馀土,我们娑婆世界的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馀土。再示现凡圣同居土,哪是凡圣同居土?六道轮迴是凡圣同居土。这就讲得很清楚!所以无生忍是在常寂光淨土,观真谛之境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所以无为法跟有为法的差别,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刹那生灭;无为法是真的没有生灭。没有生灭,跟诸位说,那裡头没有精神也没有物质,这叫常寂光,一片光明。今天到晚上你就看到了,为什麽?太阳没有了、月亮没有了、星星没有了、灯光没有了,空中是什麽?一片漆黑,这个漆黑是什麽?叫无明,就是你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把你自性裡面的光明全部障碍住了。

要知道,整个宇宙、整个太空是明亮的。你什麽时候叫无明破了?无明破了的时候,你再也见不到黑暗,无论在什麽地方一片光明,这是无明破了,这叫常寂光。这个光不是太阳光,也不是日月,也不是灯光,自性本来就是常寂光。所以大乘教裡面形容自性的形相,用了一个名词,用得好,叫「大光明藏」,这个名词用得好。一片光明,这裡面什麽东西都没有,但是能生万法,本自具足,本不动摇,本自清淨,本无生灭,你看看六祖对这个大光明藏的形容。大光明藏就是自性,那是真正的自己。什麽人能够肯定、能够承认、能够对这桩事情毫无怀疑,那就恭喜你,你证得无生法忍。我们现在对这个实在讲没有怀疑,能肯定、能相信,是不是已经证无生法忍?我刚才跟诸位说到,我们已经感受到无生法的氛围,感受到无生法的气氛,我们还没有进门,为什麽没有进门?我们执着没有放下。放下执着,进门了;放下分别,登堂;再放下妄想,就入室,就跟诸佛如来一样,无二无别,完全回归自性,真空之理,本无生灭。这个事实我们要明瞭、要知道、要很清楚。

十忍我们就学到此地,确实真正能够体会到一个彷彿,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我们入这个氛围,接触到这个氛围。下面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功夫,功夫就是我们真的要登堂入室,就是你真的要放下。先放下执着,不能够一下放下,总得要常常放,在生活裡面放,不要再过分的认真,也不能不认真,这就讲不能彻底放,慢慢来。饮食起居,我们能注意到健康、卫生就好,其他的不必再过分计较,有,很好,没有也好。放到一定的程度,自己能力恢复了,能力恢复到什麽程度?能转境界,这个受用就大了。到能转境界就不受境界的范围了,它就范围不了我们,我们可以把它变化,从内心裡头变化,这就像特异功能,你就恢复这个能力,能把不好的东西变成好的东西。

譬如蔬菜烂掉、发酵、发霉了,我们一般人吃了会生病,到你口裡面去它就变成最好的。这在理上能讲得通,可是我们没有能力;就是到了嘴裡,他能够把裡面的分子跟方程式重新排列,就变成最好的营养,有这种能力。什麽人有这个能力?跟诸位说,须陀洹就有这个能力。我们在小说裡面看到的济公,真有其人,《大藏经》裡《高僧传》有他的传记,这不是假的。近代我们没见过,抗战时候圆寂的,金山活佛,这是一般人称呼他金山活佛。他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一个法师,他的名字叫妙善,这个人的一生很像济公。我们从他一生的行持来看,这个人是证果的人,最低限度,妄想分别执着,他执着真放下了。

乐观法师告诉我。我有一年在台湾讲《弥陀经疏钞》,我讲《疏钞》的时候我们没有经本,我们有《弥陀经》的经本,没有《疏钞》的经本。他老人家听到,听说我讲《弥陀经疏钞》,打电话告诉我,他是我们长一辈了,年龄大概也大我二十岁以上的老法师。他说淨空法师,听说你讲《疏钞》。我说是。有没有本子?我说没有。他说我这裡有,我还有一百本。那时候好像他印了一千本,送完了,还剩一百多本,他说正好,我这一百多本送给你好不好?我说太好了,太谢谢你了。他曾经跟金山活佛,就是跟妙善法师住过四个月,所以很熟。

他说这个人,最初跟他见面瞧不起他,为什麽?邋遢,也不像出家人一样,疯疯癫癫的,所以心裡面就瞧不起、轻视他。见面结果谈话,他就把那个轻视的心理说出来了,他就吓了一跳,怎麽我心裡想的东西他都知道,以后才晓得这个人不简单,有他心通。你心裡想他好的、想他不好的他都知道,他有神通。而且从一般信徒,好久没有看到他,大家都想他,他忽然就来了。是不是有神足通?怎麽会念他,他就来了。给人家治病也是奇奇怪怪的,身上抓痒抓些肮髒东西,搓个小糰子给人吃,人家就相信,可是吃起来很甜、很香,真能治病,所以人家称他活佛。有一次在一起吃饭,信徒看到他来了,都喜欢,每个人都盛一碗饭、盛一碗麵供养法师,他欢喜得不得了,马上吃完了,那个人又送,一下吃了二十多碗。乐观法师在旁边就告诉信徒,你们不可以这样子做,法师受不了,他吃了二十多碗。然后他就问妙善老和尚:怎麽样,你今天是不是吃得太胀?他跟乐观法师说,不增不减。所以他这是怎麽也不懂。

路上看到破铜烂铁,人家丢的,生鏽的,他就捡到吃掉了,洋钉什麽东西丢掉,生鏽的东西,他拿到嘴裡就吃掉,这很奇怪。还有人供养钞票,你看钞票多髒,多少人拿过,人家供养钞票,他身上没有口袋,他春夏秋冬就一件长褂,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也不热,这麽个人,供养钞票他统统吃掉,他也不给人,全部吃掉了,这麽一个人。这是什麽?我们学佛后知道,这是境随心转,他有能力转境界,把所有一切不善的转变成最善的。这个道理我们从江本博士的水实验裡面得到科学证明。所以心那个能力比什麽都强,心转境界,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好好的去照顾你这个心,你的心跟一切诸佛是没有两样,诸佛能转你也能转。

怎麽样恢复功能?没有别的,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我们先从执着下手,你不要着急,不要求近功,好像我这一放下马上就有效果,你并没有真的放下,真放下了它就真起作用。所以你常常就做实验,一点一点的放,你的能力慢慢增长,增长到一定的程度,你的信心具足,为什麽?你看我们常讲相随心转,体质随心转。相貌不好,你天天想观音菩萨、天天想阿弥陀佛,你只要常常想,想上个二、三年,你相就改变,放下了,菩萨相!体质能转变。先从这裡开始,然后从外面,饮食起居,统统自有改变,那就跟妙善没有两样。

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相信,现在所差的是我们的功夫。功夫说实在话,我们对于这些事实真相认知不够,很浅,这是实在的。如果认知程度够深,自然放下。譬如现在在我们面前,人家这裡摆了一堆黄金、这裡摆了一堆黄泥巴,告诉你,这个金很值钱,这个黄泥巴没什麽用处,因为你认识,你一定拿黄金,不要黄泥巴。你要给小朋友讲,三、四岁的小孩跟他讲,这是黄金,跟他讲拿黄金,他一摸这个硬的,他不要,这个泥巴好玩,他可以玩泥巴,他要那个,他不要黄金,为什麽?他不知道。我们现在是这个样子,晓得这个好,还不相信。就像小朋友一样,这个不好玩,这个泥巴可以捏小泥人玩。

取捨之道是要认知,取捨是放下。放不下,真的,章嘉大师讲得好,佛法知难行易。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菩提树下一入定,彻底放下就成佛了。六祖惠能大师亦复如是,放下就是。我们在《坛经》上也看到六祖大师显神通,多少人向他请教,在他面前开悟了,以后修行到哪裡去?他指点你,一点都不错,那叫神通。尤其是往生,往生前一年,派人到老家去修个塔,自己往生的时候肉身就放在塔裡面,一年前派人去造,到第二年往生。预知时至,一点都不迷惑。

他还有一次遇到强盗,强盗来要杀他,他告诉强盗,我过去生中欠你十两银子,不欠你的命,十两银子摆在旁边,还给你。那个强盗吓一跳,拿到钱就走了。前生的事情,不欠你的,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还命,不欠你的。很多章节裡头你看他的神通,全是本能;不认识字,没有学过教,没有一样不通,世出世法精通。这个能力从哪来的?我们要知道,本能,自性的本能。忍严光我们就学到此地。今天时间到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