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严经>的启示》

《<华严经>的启示》






          本文是净空老法师宣讲《华严经》内容的择要摘录,小标题是原编辑者所加。





                            教与学




       这首偈前面这两句,要紧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习,这是就佛果地上来说的。佛教导一切众生永远没有休息,佛累不累?佛没有「我」,谁累?我们凡夫有我,执著这个身是我。我今天做的事情很多,需要休息,恢复疲劳。你看不都是从心想生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在十法界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没有疲劳,不疲不厌。不但无相,他连念头都不生,经上告诉我们「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个「见」就是你的见解,我们讲念头,没有「我」的念头,没有「人」的念头。这是什么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我们平常常说的,在宇宙之中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过,我们常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他教、他学永远没有间断。
    他示现是在教学,一面教一面学,他隐没、不示现也在教学。这是什么道理?这是性德,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大乘经上佛常讲「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佛如是,法身菩萨如是,我们学佛的人容易体会到。我们要问:凡夫是不是如是?是,是如是。佛菩萨觉,我们在迷。教跟学无关迷悟,所谓是迷如是,觉亦如是。我们凡夫天天在教什么?学什么?教迷,学迷。诸佛菩萨教觉,学觉。诸位细心去想想你就会明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试问影响别人否?影响就是教化。一切人事环境影不影响我?影响我就是学。有人学好了,在佛法讲就是说他学觉。学坏了是什么?他在学迷。烦恼天天增长,这就学坏了,智慧德行天天增长,他就学好了。他怎么不在学?他的教学,教是影响别人,有有形的、有无形的,不但对有形的有影响,对无形的也有影响。
    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无形的影响多少有一点明白。这个无形的影响就是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空间。虽然空间维次不一样,彼此还是有影响,在宗教里说鬼神,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也接触不到,那是什么?那是另一个不同维次空间。虽然我们见不到他们,听不到他们,接触不到他们,有没有影响?有影响。为什么会有影响?他们的思惟、造作,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波动。无论这个波动是强是弱,肯定都是遍法界虚空界。像池塘里面的水一样很平静,我们投一个小石头下去,你就看到它起了波浪,波浪逐渐、逐渐遍满这一个池塘。
    我在池塘当中投个石头,你在池塘旁边投一块石头,你仔细观察这个波互不互相影响。十法界的众生,从诸佛菩萨到三涂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波动。在整个宇宙里,你就晓得这个波动状况是多么复杂,无论你见到、见不到,哪有不受影响的道理。你要细心观察,这个影响你能够觉察得到。每个人会作梦,梦是波动的现象;每个人有情绪、有感触,还是波动现象。现在人讲这个时代是波动的时代。其实,世尊在经教里面早就跟我们说整个宇宙就是波动的世界。你能够不受波动的影响,这叫禅定。
    禅定不是说把所有一切波动止息,止不住,息不掉。什么叫禅定?禅定是把自己定下来不受外面波动的影响。世间禅定,最浅显的禅定,佛门讲「八风吹不动」,这在世间人来讲,那是相当功夫,很好的修养。名闻利养不动心,五欲六尘不动心,别人赞叹,不生欢喜心,别人毁谤、侮辱,不生瞋恚心,这是你修学得到最低的受用,你在现前境界里、境缘中有定功。从这个基础才能学道,才能往上提升。这个基础没有,你要提升境界,提升灵性,那就难了。这是真正做学问、修行功夫最初方便,这是入门。
    入门之后,登堂入室还相当遥远。但是只要你努力精进,肯定你能达到。达到的时间长短,那是各人功夫不一样,各人根性不一样。利根、勤学的人不需要很长时间,钝根、懈怠的人那就是经上讲的无量劫、阿僧祇劫,没有不成就的。尤其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真正好学,真正肯学,真正想学,没有一个不成功。有老师很好,没有老师也好,都能成就。没有老师怎么能成就?没有老师,眼前没有这个缘,师法古人,这个缘就殊胜了。孟夫子以孔子为老师,那个时候孔子已经不在世,他怎样跟孔子学?孔子的著述在世,流传下来了。读孔子的书依教奉行,就是孔子的学生。他跟孔子没见过面,他学得很像,几乎孔夫子当年所教的那些学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孟子。所以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亚圣,孔子是至圣。你们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想学的人怕没有老师,哪有这个道理!
    我们在这个地方建立这个学院,世出世间典籍都相当完备,什么都不缺。你能不能成就?今天境缘都具足,问题在你肯不肯学,会不会学。修学的心态,学习的纲领,学习的原则,讲得太多了,你要听懂,你要学会。古今中外圣学,这不是我们讲普通学校,超凡入圣之学,无不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它的原则没有变的,就是戒定慧,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戒是守法、守规矩,一门深入,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持戒,这是守法。你所学的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把它解错,不能把它解偏。你把所明了的、所理解的完全落实在生活上,起心动念不离它,言语造作不离它,处事待人接物不离它,工作生活不离它,你就真得受用。你跟它相违背,那就不是道;你跟它相应,这是道。希望我们能在这上下功夫。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4卷)【一切世间中 处处转falun 无性无所转 导师方便说】

TOP

续 1






                                        落实《弟子规》


      
       学佛,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从前李老师讲的到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明心见性。禅宗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净宗讲「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一个意思,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说法不一样。心性里什么都没有,心性是能量,究竟圆满的能量,能现一切法,整个宇宙虚空法界,时间、空间都是它变现的。它是能现,世间跟世间里所有一切是所现的,能所是一不是二,你只要不执著就证得。所以不执著,不分别,没有妄想,我们常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就证得。你要在一切法里面还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不能证得,为什么?你堕落在相里了,你在法相里迷于法相而不能见法性,麻烦在这里。
    什么时候你把这个结解开,法相原来就是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你的心平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是什么心?你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现的相就是这个,真心起的用就是这个,是本有的,不是外来的,在佛学名词里面讲「大菩提心」。「大」是什么?遍法界虚空界。真诚遍法界虚空界,清净遍法界虚空界,平等遍法界虚空界,正觉、慈悲遍法界虚空界,叫大。一切众生个个都有。所以佛尊重众生,为什么?佛看得很清楚,你有跟他一样的,怎么可以轻视你?怎么可以怠慢你?不可以。
    所以,佛对众生的尊重跟对诸佛的尊重是平等的。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现在是佛,一点都不假,只是你现在起了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你是一个起了妄想分别执著的佛陀。妄想分别执著自性里没有,所以叫妄,那不是真的。妄,一觉就没有了,就像黑暗一样,点上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自性是光明的,自性里没有黑暗,所以自性也称为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称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没有黑暗。我们知道黑暗是阴影,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些大乘经教佛讲得太多,我们要细心体会,不能辜负佛陀的教诲。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落实,我们要转迷为悟,转黑暗为光明,转愚痴为智慧,你要能转。转不过来怎么办?那你要找你为什么转不过来,毛病到底在哪里?转不过来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不下,自私自利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从哪里做起?从依教奉行做起,所以你要信佛。信佛好难、信佛好不容易!因为你信你能做到,你做不到就是不信,这是早年李老师教我的。信,哪有做不到的,所以做不到就是你不信。佛教愚痴众生、中下根性的人,尤其下下根性的人,佛怎么教的?佛教十善五戒,从这做起。十善:不杀生、不偷盗、在家的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做什么?我们没有去做。不杀生更深一层的意思,决定不伤害众生,决定不能够让一切众生因我而起烦恼,这都是在不杀生范围之内。十条都做到,能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我们就成功了。无论在哪个地方跟人家接触,人家都很喜欢你,都很尊重你。这要靠自己修养,看破放下而已。放下十恶业,修学十善业,从这里做起。
    我在许多地方教人修学,教的是什么?《弟子规》、《十善业道》、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纲领,确确实实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道》,这是净业三福里第一跟第二,但是也给第三做了准备的功夫,不能不认真学。你要想成就,而不能把《弟子规》、《十善业道》落实,我老实告诉你,你这一生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但是跟阿弥陀佛结了很好的缘。什么时候能往生?你到哪一生、哪一世《弟子规》、《十善业道经》落实了,肯定往生。再告诉你,生的品位不高,凡圣同居土中下辈往生。凡圣同居土里面上辈往生的,那还要加一点功夫,单靠这个还不行,不能不知道。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4卷)【处处转falun】

TOP

续 2







                                                    永恒的乐


        
       自己成佛之前,教跟学是一桩事情,教学相长,教化众生是为了提升自己。到了自己修学究竟圆满,证到无上菩提,究竟极果了,还是照常现身学习,跟没有觉悟的时候一模一样,为什么?教化众生。三轮都要做给众生看,永恒没有止境、没有休息,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所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难行能行,难做能做。世间人觉得难,难在什么?他有分别执著。佛菩萨示现的不难,他没有分别执著,所以难舍能舍,能放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王位舍弃了,荣华富贵舍弃了,妻子儿女舍弃了。这世间人做不到,他轻而易举做到了。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世间法,这不是真实法,这是非常短暂。你觉得自己很幸福、很美满、很快乐,非常非常短暂。佛法讲什么?你要把这个短暂的乐放下,你要去追求永恒的乐。
    永恒的乐在现前有没有?有。但是一个我执没有放下的人他享受不到,现前那种永恒的乐他享受不到,必须到无我。真正做到无我,永恒的乐就在现前。我们不要讲佛菩萨,孔老夫子赞叹他的学生颜回,颜回就是。他在物质生活上是穷苦到谷底了,箪食瓢饮,那么样穷苦的生活,颜回过得很快乐,他那个乐在哪里?他那个乐是永恒的乐。永恒的乐不受世间物质欲望、名闻利养的影响,丝毫不受影响。有,很快乐,没有,还是很快乐,那才叫究竟圆满的幸福。短暂的快乐里没有永恒,永恒里包括短暂快乐。《论语》前面两句话讲的就是短暂的乐跟永恒的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永恒的,颜回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朋友难得聚会很快乐,那是短暂的。永恒里面有短暂,短暂里没有永恒,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追求永恒,绝不贪恋短暂。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4卷)【一切世间中 处处转falun】  



   
                                    颠倒戏论

        
       这六种戏论的第一种是【颠倒戏论】。颠倒是与事实完全不相符,这我们要明了,我们不能够犯这个过失。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要诚恳,言而有信,所以我们提倡诚信。这几年我教人四个字,【诚、敬、谦、和】要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一定要从本身做起,针对我们现前毛病来说的。学院,过的是团体生活,通常在一块儿生活的有四、五十个人,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四个字,这个团体是和合僧团,真正六和敬的僧团。我们才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师大德、对得起我们的护法、对得起自己。
    颠倒,我们常常犯着,这就是我们现在世间一般人讲的误会,误会就是颠倒戏论。误是错误,会是体会,你所体会的是错误不是正确的。对人也好,对事也好,我们想错看错,于是就做错、说错。它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人。我们常常批评这个人,让大家对他产生误会、产生误解。他是很好的一个修行人,因为我们对他的误会、误传,而让许多人对他也产生误会,我们就有过失。这个影响的面愈大,过失就愈大;影响的时间愈长,过失就愈深。如果他真的是个好人,他对于一切大众是有利而无害的,那我们的过失就犯得很重。
    与人交往,观察一个人非常不容易,知人是大学问。一个人没有过失,那太难了。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疏钞》里所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真的没有过失,那只有佛一个人,等觉以下还不免有过失。又何况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有权有实,有时候他装错误,不是真的。像前面我们讲的龙吉祥菩萨,他的言词里说【为有情故,巡行乞食】,这个话就有过失。为什么?没有离开分别。龙吉祥菩萨是等觉菩萨,文殊也是等觉,文殊跟他这一番话是因龙吉祥菩萨引起的,他们两个在唱双簧、在变把戏,是来教化我们的。这一问一答我们才晓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念佛菩提】。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一心正念真如,这在念佛法门里叫理念,理一心不乱,这个太高了!最高的念佛方法,没有形式。大权示现里,有时我们不知道,误以为他破戒了、犯罪了,是我们对他产生的错觉,于是我们就有意无意地颠倒戏论。害人不浅,害自己更深。
    害人害自决定成正比例,这句话义理也很深。你害人多深,害自己也多深,你害别人多广,害自己也多广。这是什么道理?因果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如果你伤害的是一个觉悟的人、明白的人,我们自己受的罪报会减轻。要伤害一个一般普通的人,那个罪报不得了。伤害觉悟的人,因为他不会受你伤害,就是说他不会被境界所转。你毁谤他、侮辱他、陷害他,他决定没有瞋恚心。他要有瞋恚心,还会起心动念,他迷,他没有觉悟。如果真正觉悟,他不会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不会有这个念头?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笑了之,他怎么会把这个放在心上?怎么会计较?你这个地方排斥他,他那里还有路,所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人讲【条条大路通长安】,这个路走不通,那个路走通!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你拦不住它,这个地方挡它,那边流了;那边挡它,这边流了。所以跟觉悟的人好相处,跟迷惑颠倒的人不好相处。迷惑颠倒的会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解决争端要从自己,不在外面,要把自己内心所有一切怨怼化解。自己心开意解,生智慧。自己心里头有怨恨、有对立,就是有情有欲、有分别有执著,永远不开智慧,这个损失多大!学佛的人要想得真实受用,要从这个地方下手,把自己内心里面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误会搞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统统把它化解,恢复到真诚清净平等。用大菩提心、正觉之心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就走向菩提道,跟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他们在前面,我们在后面,决定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这个颠倒戏论我们要远离,那就是言语造作小心谨慎。有疑不能说,怕说错,一定要搞得很清楚才可以说。尤其是谣言,决定不能够传,谣传是不可靠的,要有智慧去判断。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5卷)【于法无疑惑 永绝诸戏论 不生分别心 是念佛菩提】

TOP

续 3






                                                                                                           有什么值得骄傲


        
        我们接着看《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六种戏论的第四种【于他分别胜劣戏论】。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己跟别人较量胜劣,他比我好,我不如他,往往就产生了嫉妒;我比他长,他不如我,往往就生起骄慢,全是生烦恼。嫉妒、骄慢都是瞋恚里的一分。佛法是觉悟之法,觉法最重要的是要断贪瞋痴。凡是帮助你增长贪瞋痴的,引发贪瞋痴的,这都是烦恼。这是不是戏论?
        今天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我们自己稍稍有一点长处,稍稍有一点成就,值得骄傲,这就属于这一类的。有什么值得骄傲?我们好,再好能比得上佛菩萨吗?诸佛如来他们的成就是真实究竟圆满,没有听说他讲值得骄傲。为什么他没有这个念头?他们明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自性里本来具足的德能,佛讲得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六道凡夫,地狱众生,蚊虫蚂蚁,他自性里本具的德能没有一丝毫减少,证得如来无上菩提也没有增加一点点。所以骄傲跟嫉妒是错误的,完全是虚妄的,虚妄叫戏论,跟事实完全不相干。你有再殊胜的成就,不会觉得骄傲,反而更谦虚,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做到佛菩萨那么样的圆满。我今天发大财,有亿万财富,值不值得骄傲?不值得。为什么?世间贫穷人太多,我这个亿万财富不能够帮助所有苦难众生,心里总是常常感觉到愧疚。我修行得不好,我学得不够,我的德行、我的智慧不能够帮助这个世间化解一切冲突纠纷,德能智慧不够不足,哪来的骄傲。
        所以胜劣的心就是对立,好胜恶劣。好胜恶劣必然产生竞争,心不平等,心不清净,心不觉悟。换句话说,我们从菩提心这五句来讲,染污、不平、迷惑,没有慈悲心必然是自私,没有真诚。与这五句统统不相应,你还有多大的成就?这一生中你得到的富贵,那是你过去生中所修的福报。佛法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受的是前世所修的。前世修积得厚,修积得多,你这一生得到的很丰盛;但是你这一生你修的善就少了。自己好好想想,这一生中我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对众生,我做了多少贡献?如果做得少,这一生享受的福报很大,来生就比不上这一生。
        可是你要记住这一生的时间很短,活在这个世间超过一百岁的人不多。来生无论在哪一道,时间都比这一生长。前面我们举的例子,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长寿!兜率天人的寿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们那边一般寿命,四千岁。福报大、寿命长!六道里只有人道寿命很短,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谨慎。堕到三恶道,寿命也是非常长。古德常讲【借假修真】,真的就是灵性的提升。当然最殊胜的是超越六道,那才叫真正究竟圆满。你只要不能超越六道,在六道里总是上上下下,你不能永远保持,不能不知道。
        所以竞争的心不能有,分别胜负的心也不能有,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难在自己好胜的习气太重,在佛门里讲,这是业障。你自己很能干,别人不如你,于是你瞧不起别人、轻视别人,有意无意中常常显露,这样的心态、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造成与一般人隔膜,不能跟大众和睦合作,亏吃大了。所以你的成就是很有限的。别人替你工作是为了拿工资,心并不服。你常常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天天在教训人,天天在斥责人,人家为了生活,不能不受你的委屈。他要有好地方去他一定离开。他怎么会帮助你?一个成功的人决定是谦虚、尊敬,你才能得众,得人心。中国谚语常讲【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无论从事于哪个行业,当老板一定要得员工之心,员工对你真正尊敬,真正为你办事。你要是不得人心,给你工作的人都是貌合神离,你的事业能支持多久?都不长,顶多到自己一生,自己死了,你的事业就完了。
        在中国古时候,讲老字号、老招牌,他开个店能够开两三百年。你再看看那当老板的他有一套学问,肯定是把他的员工都看作是他的子弟、亲朋好友一样,照顾得很周到,所以大家把这个字号、把这个事业就看成自己的事业,认真努力去做,他能做得好、做出名,能够代代相传。老板代代相传,员工代代不离,他成功了。如果说只为自利,只是给员工们的工资,你就不能得人心。你要把人看成自己人,一家人,你才能得人心。荣誉是大众的,过失老板自己承当,不责备员工,为什么?老板带头没带好、没教好,没有做出好样子,要自己负责,员工就心服口服。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6卷)【于他分别胜劣戏论】



                                     长寿之道

      
       分别工巧长命,这是现在人求长寿之道,以为他真的学到了。医学进步,疾病可以治疗,疾病也是业障,小的业障。医生、医药只能医病不能医命,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你的寿命到了,绝对不是医生保健能够延长的,没有这个道理。我们看到很多富贵人家,有家庭医生,他有没有活到一百岁?没有。依然五、六十岁走了,六、七十岁走了,走了之后,真的是家破人亡。只要我们稍稍细心观察一下,这些事情都在眼前。圣贤人所说的,世间人所传的,因果报应统统在面前,你只要冷静细心,你完全看到。你看清楚、看明白,道理清楚,事实真相明白,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存心,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会真正相信圣贤的教诲,一生中舍己为人。一生中时时刻刻学圣学贤,肯定过得充实、过得幸福、过得美满。
        佛法里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儒家讲【不亦乐乎、不亦说乎】,快乐!善意、善行确实是健康长寿秘诀的不二法门。这与医药不相关,与世间什么补品不相干。我这一生没有用过任何补品,别人有送给我的,我转手就送人,我从来不用这些东西。有些补品,价钱都很高,送到医院,医生处方需要这个东西,我们就帮助别人,这是好事情。在佛法里这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健康长寿的业因。
        佛教导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只要行这三种布施。这三种布施是我们这一生中唯一的事业,我就干这个。而这三种布施里,法布施全包括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榜样,他老人家一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法布施,教导别人、帮助别人破迷开悟。迷破了,苦就离开,真觉悟了,你就会改善你的生活,提高你生活的品质,你得乐了。
        我们想想,每天跟大家讲经说法需要精神、需要体力,精神体力是属于自己的内财,就是内财布施。我不收别人的学费,不要别人的报酬,只要你来,欢欢喜喜教你,所以这里就有财有法。那个人听了之后,他的疑虑断掉,不怀疑,没有忧虑,好好地去做,这里还有无畏。所以法布施里肯定包括了财布施跟无畏布施,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天天种这个好因,那果报自然成,根本就没有想什么果报。这个果报就是我们现在讲财用,在物质上、生活上所需要的不缺乏,聪明智慧天天增长,健康长寿亦复如是。所以不必要在这上面去操心,去分别工巧长命。
        这个工巧就是巧妙的方法来帮助你健康长寿。有很多人用运动的方法,每天运动,运动是必要的,佛法里讲健康长寿的道理,讲得很多。佛家表法最重要的就是用轮,轮是圆,做为佛法的标志,佛家称为【falun】。看轮这个相,它的心,圆心,圆心是静的,不但是静,而且是非有非无;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无,说它有,找不到,几何里找不到圆心。外面这个轮,轮是个动相,佛用这个代表人心,心要清净,心里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心里有东西就错了,心就有病了;身体,身体要动,身体是个机器,要不动它就生锈、就坏了。
        所以佛法里最常用的运动方式,经行。经行一般人讲散步,最好的运动,不快不慢。佛陀在世时,他每天要出门托钵,修行的处所距离去托钵这个城市、村落,大概有三里路、四里路的样子,你每天走一个往返,运动量够了。这一个往返大概总得要两个小时,每天要走这么多路;又何况吃完饭之后,大家在一起经行。另外一种就是拜佛,拜佛是非常好的运动,拜佛不可以用高拜垫,这高拜垫那个效果就打折扣,一定要平拜。拜佛的时候心是静的,一心顶礼。
        一心就是决定没有杂念,我们常讲不怀疑、不夹杂,这叫一心;心里有念头,那就不是一心,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不诚敬。诚敬是一心,所以佛门用合掌代表,它表示什么?这十个指头张开,心散乱了,现在统统收起来,合成一个,代表一心,一心是最恭敬的,取这个意思。所以心要静,身要动,用这个来养身、养心,不需要用其他的。如果我们分别世间这个方法、那个方法,怎样来补、怎样来调养,都错了。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随顺大自然这是德,大自然是道,随顺道就是德;违背了道,德就失掉了。
        所以分别工巧长命这是戏论,总离不开分别执著。真正修道人把寿命的长短忘掉了,在这个世间完全是随缘,有缘多住几年,没缘就走了,你看多么自在、多么潇洒。这个东西不值得放在心上。尤其是稍稍深入佛法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个人,不要讲佛菩萨、阿罗汉,任何一个众生有没有生死?没有。这是跟你讲事实真相,生死是怎么一回事?是转变。就像我们今天看电视换频道,我们一按钮,这个频道没有了,那个频道现前了。没有了,就好像死了;我们想看的频道现前,它生了。其实没有生灭,六道轮回里换频道而已,这个道理要懂。寿命是永恒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换频道。为什么对这个频道这么重视、这么贪恋?错了。每个频道里面节目都清楚,我们选择善的,那就是向上提升;你选择不善的,那就是往下坠落。是提升还是坠落操纵在自己手上,这叫缘。所以佛法不讲因生讲缘生,缘可以控制在自己手上。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6卷)【分别工巧长命戏论】

TOP

续 4






                                                 随  顺


        
       第二首随顺,要不随顺,六根在六尘境界中,怎么能不起心不动念?唯有随顺就可以不起心不动念。所以第二首一定讲随顺。随顺这四句【了知差别法,不著于言说】。注解里这第一句、第二句【了法亡言】。这个亡也可以念成无,了是明了,了法无言。第三句【次句得旨】,旨就是事实真相明白了。【无有一与多】,一跟多是代表字,代表什么?代表相对,一多是相对的。从这一个例子就要通达一切的相对,大小是相对的,长短是相对的,生灭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再用佛法来讲,性相是相对的,理事是相对的,因果是相对的,没有一法不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的,真实法无有一与多,无有生与死,无有善与恶,无有长与短。你什么时候能看出一切法都不相对,自然随顺。
    这里很不好懂,我们要举比喻来说。古大德常常用金跟器来做比喻,金是能作,器是所作,能所相对。黄金是能作,黄金做个手镯,镯子是所作。我们讲金是讲这个镯子的质料,它的体质是黄金,讲镯子是讲它的形相。金是性,镯是相,性相是一对,可是你要懂得这性相是一不是二。金,镯子就是金,金就是镯子;说镯子,我们只说镯就不说金,只说金则不说镯。说镯、说金这两种说法,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你才能得知无有一与多、无有性与相、无有金与器。下一首偈要把这些现象详细来说,你才真正能够明了。
    万法归一,一不可得。《般若经》上讲的,讲得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是讲诸法实相,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的真相。相有理无,理既然无,相岂真有?所以两边都不可得。佛不得已说一个相是幻相,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你说它有还是没有?有,相有。但是怎么样?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试问在这个境界里,你还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吗?了凡先生那个命被人家算定了,他在一切法里不再起心动念、不再分别执著,为什么?通达自己这一生的命运,所以就随顺命运。这一生就随顺,于一切法里头,他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为什么?他堕在无明里,没有开智慧。什么叫无明?认命是无明。没有办法改变命运,那只有认命,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消极。所以二十多年他一丝毫都不能转动。凡夫尚且如是,法身菩萨通达明了诸法实相,当然更不会起心动念。认命的人他都不会起心动念,何况是真正通达明了。
    我们要想真正通达明了,先要学什么?学不著相。就是在一切相里去学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当然很难,难也要学,慢慢地学,希望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样样放得下。我们念佛人往生才没有障碍,为什么?放得下。如果说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这个我也要,那个我也要,心里牵挂东西太多,妄念太多,这些拉杂的妄念决定障碍你往生。临命终时,牵肠挂肚的事情一起现前,这时候你怎么办?样样都贪著,样样都不肯放下,阿弥陀佛看这个样子,掉头就走了,你这一生中往生的机会就失掉了。所以学佛的人应当知道样样都是众生的,样样都是别人的,看到别人受用不缺乏,心里很快乐。绝对没有这个是我的,有这个念头就麻烦,有这个念头就走不了。
    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首偈里教我们【随佛教】。随是随顺,随顺佛陀的教诲,这个意思深广无限。真正随顺佛陀教诲,要具足前面三句所说的。第一你要了知。要明了、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差别法,世间的差别法,我们知道千差万别太多太多,没有数量。净土经里面讲的【四土三辈九品】,那是出世间的差别法。《华严》里所讲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出世间的差别法。你要明了。怎样明了?不著,你就明了。不著,我们一般讲不放在心上。一切法不放在心上,心清净,换句话说,心没有被外面境界干扰,心没有被外面境界影响;也没有言说,岂不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那我们要问,佛跟菩萨(这个菩萨都是法身菩萨)与九法界众生有缘,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那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著相?他有没有言说?给你讲真的,佛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佛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为什么他会现相?会现身?为什么他会说法?给你说这法尔如是。性德作用,法尔如是。所以佛示现身,现而无现,无现而现;佛为众生说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就是此地讲【不著于言说】。跟凡夫不一样,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著了、著相。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本事是不著相。要问为什么能够做到不著相?因为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知道【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他怎么会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所以在《金刚经》上,世尊否定了,谁要是讲他说法,叫谤佛。这个意思我们懂吗?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怎么说没说?佛无我,不但无我相,还无我见。这个见是什么?见解、念头,根本就没有我这个念头。我没有,谁说法?那到底现身说法是怎么回事情?感应。众生有感,法性性德自然有应。应就会现身、就会说法。法性来应,性体上没有形相、没有言说,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他叫永恒、真常。我们凡夫叫无常。
    我们要学习,从哪里学起?就是《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就是从这下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无不是假无。不是我天天在这作意在想着无,想着无已有了,已经不是无。无就是无有想,这很难,不容易!是的,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把念头转一转。我们起心动念不都想到我吗?所以造业。《地藏经》上所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句话我们念得很多,可是还在造业,还在造罪,没转过来。念熟了有好处,有时候会提醒。实在讲我们还是不够纯熟,为什么?当念头起来的时候这个觉不现行,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这个觉性起不来,念头起来,第一念起来迷了,第二念又迷了,第三念还是迷了,不能转成觉。
    修行功夫得力的人,得力的就是在这个地方看,念头才起,第二个念头他就觉了,他就把它换掉。念佛人这是最方便,第二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前面这个妄念打掉了。念佛法门殊胜在这个地方,所以要会念,念头不管是善念、是恶念,只要念头起来,第二念就换成阿弥陀佛,就没有错,这叫会念佛,叫持名念佛,会念了。念久,功夫得力,妄念就不起来,妄念真的被伏住。《金刚经》上讲【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就用这一句六字洪名降伏其心,那个其心就是起心动念,让我们这个心就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所以《金刚经》上这两大问题,在念佛法门是一句阿弥陀佛就解决了,然后才晓得这个六字洪名的殊胜,六字洪名的不可思议。问题在会用。
    会用,要平常养成习惯,要认真努力去熏习。这么多年习惯还没有养成,什么原因?熏习的时间不够。境界现前立刻就迷了,把所学的这一点佛法忘得干干净净,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毛病改不过来。所以念佛人决定不能为自己想,为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好处,这糟透了。但又没有办法不想,妄想一个接一个,不间断。所以祖师大德有个巧妙方法告诉我们,想什么?想正法、想众生。众生受苦受难,我怎样帮助他消灾免难,怎样帮助他离苦得乐,怎样帮助他破迷开悟。不想自己。常常想到佛陀的教诲,续佛慧命,大乘经上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就是演、就是说,演是表演,把佛菩萨的教诲做出来,完全落实在生活中,工作中,处事待人接物中,那叫做演。别人看到、听到、体会到了,向你请教,你就为他说。这个说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个演是无演而演,演而无演,你慢慢才能契入实相。
    这个人会学,能契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根本就不起心、不动念。现在为了我个人的利益,为了我道场的利益,只要与我这个利益有违背,我总想办法来障碍他,起心动念。这起心动念是造业、造罪业。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是为佛法,为正法久住。做一切众生听闻佛法的增上缘,得度的增上缘,那是无量功德,不能著相。著相就变成有漏福报,不著相是真实功德;不著相叫随顺,著相就不叫随顺,所以这个随顺是有善、不善两种,我们要随顺佛陀教诲,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7卷)【了知差别法 不著于言说 无有一与多 是名随佛教】




                              大家互相合作才产生力量

      
        下面第六句【无力相持】,清凉大师说【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无力而持多】。我们用个人跟团体来观察你就很容易了解,了解这个原理原则。这个团体有能力成就一切事业,提到这个团体没有人不尊敬,为什么?团体里每个分子都是强而有力,群策群力。因为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一,才成立一个团体,团体是多,团体的力量是靠一、靠每个人。因多有一,这个团体是每个人有专长,大家互相合作才产生力量。一个人再能干也不行,要大家合作。所以一无力而持多,真正力量发挥的时候是团结。
    我们再把范围缩小,缩小到一个人。一个人,在这个人身上你也能够看得出这个意思。我们人身上有眼、耳、鼻、舌、身,这是五个不同的单一,有五个不同的一合成一个多,这个多就是我们的身,合成我们这个人。你想想看,我这个身体能起作用,我要靠每一个一,要靠眼,眼能见;要靠耳,耳能听;要靠鼻,鼻能嗅;要靠舌,舌能尝;要靠身,身能接触。这个团体要依靠这么多许许多多器官,器官要依靠团体,不依靠团体它单独没有力量,不能起作用。一跟多不能离。
    今天讲多元文化,小到自己这一身是多元,一多相即,无力相持。分开来就没有力量,一定要互相合作才能产生力量。扩展到地球就像我们一个身,凡是在地球上生的、长的一切人一切物,就像我们人身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细胞。大家互相合作,这个地球健康,幸福美满。如果各个不合作,这地球上有zai 难,是地狱。天堂、地狱与地球没有关系,与觉迷有关系。觉,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体,我们要互相包容,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爱,要互相关怀,要互相照顾,要互助合作,这个地球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天堂。如果是迷,各个人都自私自利,各个人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眼跟耳不合作,耳跟鼻不合作,那这个人很快就要死了,同归于尽,同归于尽就是世界**。
    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团结互相尊重,没有高下。像这个身体器官各个团结,总不能说我眼睛是第一,耳鼻是第二、第三,没有,各个第一。眼第一,耳第一,鼻也第一,样样都第一,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哪个器官要变第二、第三,他就有病了,这个道理不难懂。那么你想到在这个地球上,如果说这个国家第一,那个国家第二、第三,这地球有病;哪个族群第一,哪个族群第二,这也有病;这个族群人多,那个族群人少,人多也好,人少也好,是平等的。在我们身体里,头第一,头尊脚卑,好了,只有头,那脚把它砍掉不要了,行不行?残废了。头第一,脚也第一,平等的,这个人才真正健康。这是天理,自然的道理,不能在这里虚妄分别。
    一个团体、一个公司,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是老板,底下有很多员工,最低职位的员工清洁工人,打扫卫生间的。有一次大概是三、四年前,我在雪梨参加国家的一个电视广播公司,他们总经理来接待我,正好遇到清洁工人在打扫卫生间,他告诉我:我们这个公司各个都第一,我当总经理,总经理里面我第一;我这个员工(这个清洁工人)也是第一,他清洁卫生间第一。我听了点头,这个概念对了,各个都第一,只是职位不一样。眼的职责是见,耳的职责是听,鼻的职责是嗅,各个都第一。平等是佛的境界,佛心是平等心。难得这个总经理他心是平等的,职位不一样,心平等的,所以我很赞叹他。这里面见解跟大乘佛法的教诲相应,他虽然没有学过佛,他的想法、看法、做法跟佛在经上教的没有两样。这是个好的领导人,他懂得一切都是平等的。
    工作岗位不一样,工作性质不一样,工作性能不一样,但平等,少一个都不行,否则这个整体就出了毛病。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就能够互相尊重,绝对不会有轻视,也就是高下的心没有了。我们身体每个细胞、每个器官互相合作,没有一点点私心,大公无私来合作,身体健康,这是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没有两样。大宇宙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私心,互相合作,你说这个宇宙多么圆满、多美满!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8卷)【无力相持】

TOP

续 5






                                            宇宙是一体


      
        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细心去体会、去认知宇宙是一,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宇宙之间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多么亲切!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事实,契入这个境界,你对人还会有意见吗?还会有憎爱吗?就好像我们整个一个身体,我喜欢这一部分,我讨厌那个部分。那个现象是什么?迷惑颠倒,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到刚刚开悟(圆教初住菩萨),分别执著就没有了,永远断掉了。法身菩萨还有微弱的起心动念。到佛果地的时候绝对没有了,跟宇宙完全融合成一体,丝毫的痕迹都没有。法身菩萨虽然融入,还有痕迹,好比江河里面的水流入大海,刚刚流入大海的时候还有痕迹,慢慢的融入,融入之后痕迹都没有了,痕迹都没有了是如来果地。这个痕迹当然有粗有细、有浓有淡,这就是法身菩萨四十一个阶级;完全痕迹没有了,那就是如来果地。我用这个做比喻,诸位容易理解。
    那大海是一体,决定没有分别;宇宙是一体,是自己不是别人,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唯识所变的,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宇宙是一体,叫一真法界。这个境界是不思议境界,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怎么描绘也描绘不出来,什么原因?没有离开分别执著。用分别执著心去描绘无分别执著的境界,哪有可能?那是真实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幻象,《般若经》上讲【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这个境界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何以说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现象存在。何以不能说它有?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些经文事理要天天讲、天天听,密集的熏修,熏修个二十年、三十年我们就养成习惯了。养成习惯就是慢慢融入,才能入得了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得真实受用。把我们的轮回心真正转变成菩提心,轮回心是妄心,菩提心是真心。佛法里面常讲契入、证入,入佛知见就是入佛境界。这是力用交彻。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68卷)【力用交彻】






                                       什么样的人是我的善知识?
        
       学习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可是善知识,自古以来所谓可遇不可求。什么样的人是我的善知识?要什么标准来选择善知识?其实标准很简单,就是你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最尊敬的人,那就是你的善知识。他说的话你听。对他要没有十分的恭敬、十分的仰慕,他讲的话你不听,不听就得不到利益。方老师、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在台湾没什么特殊,像他们这样的人多得很,我何以能得利益?我对他们十分的崇敬、十分的仰慕,各人不一样,所以我得利益。
    所以选择善知识没有别的条件,你对于哪个老师最尊重、最佩服、最敬仰,他的话你能够百分之百地奉行,这就是你的善知识,不在乎他名气多大,也不在乎他地位多高。他即使是没有学问、没有道德,他讲的话是善言,你都能百分之百认真去做,正是古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是他教出来的,你的成就超越他。为什么?他能说不能行,你把他说到的全部都奉行,都做到了,学生超过老师,道理在此地。这个人有道德、有学问,也有崇高的地位,但是我没有把他看在眼里,他讲的东西我都打很多问号,都怀疑,你跟他时间再久,什么都学不到。我们亲近善友、同学亦复如是。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1卷)【超诸有海到彼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