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三篇  超越无常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

 

⊙我希望现在大家对‘无常、苦、无我’这三个名词多感到一点兴趣,不要只是背诵别人的解释就算了。自己要去认清永远在和合改变的东西,都具有这三种特质。如果不了解万法的本质,就会把一切东西看成永恒的、有价值的、属于自己的......这就好像要强迫改变某种东西的特质,其困难有如强迫火没有热一般,其结果既可笑又可悲。

—佛使比丘

 

所谓‘超越无常’并不是要去改变无常的事实,使世间的事物变成‘永恒不变’的;因为这并不可能。‘超越无常’更不是以想像、推理或逻辑来解释、假设在这世间的种种事物之外,另有一种可以‘永远存在’、‘永恒不变’的某种东西或者幻想得到‘永生不死’的境界。

 

所谓‘无常’也并非意昧著一切终将坏灭便什么也不会存在。别忘了,只要有新的种子,就会有新芽的萌发;各种因缘不断地转变、改换它的组合方式,时聚时散,一切如此自然、自在;谁也不曾拥有它,也没有谁曾被它拥有。一切都只是在正常、自然地无常变易著!

 

无常,充满著自由的气息;唯有洞察无常的人,才有更加自在的心灵。‘超越无常’,意味的是:不要苦苦强要使一切变成‘常’而不变的,并因此而被这徒劳无功的‘工作’捆缚著,纠缠得没有一点自由;超越无常,就是放开执著,坦然面对所有变迁!

 

◆说食不饱。说衣不暖

 

正如本章章首所引用的那段话:‘我希望大家对“无常、苦、无我”这三个名词多感到一点兴趣,不要只是背诵别人的解释就算了。’虽然,上述三个名词,有些在本书中并没有提到;不过,实际上,这三个名词的概念已经或多或少的被提到了。如果你真正地去观察、思维、分析、照见存在于这世间的种种事物:包括你内在的心念或外在形形色色的物质......你也必定会发现这些‘永远在和合改变的东西,都具有这三种特质。’

 

唐朝的寒山作过一首这样的诗: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

饱吃须是饭,著衣方免寒;

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

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

 

整首诗若译成简单的白话就是:

 

‘只是在嘴巴上一直讲“吃饭”,这哪里会让一个人饱呢?

 

只是在口头上一直说“衣服”,这哪儿会使一个人不冷呢?

 

要把饭吃进肚子里,那才会饱;

 

要把衣服穿在身上,才可以保暖—

 

不懂得去审察、思量的人,

 

总是说要明白、觉悟世间的真相很难,

 

只要好好地看一看自己的内心,其中的喜、怒、哀、乐......种种状态,便已经可以让你发现、省悟世间的真相,获得解脱烦恼的无上智慧了。

 

为什么要一直让种种的欲望、要求,把你的注意力都转移到短暂的官能刺激上面,就像是一个在外头只顾著玩乐却忘了回家的孩子一样呢?’

 

要想超越无常—拥有一颗自在的心灵,首先必须紧记:‘说食不饱,说衣不暖’。别人口中所说的理论,纵使再精辟、透彻,那始终是别人的经验之谈。即使你把它的内容全部都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那又有什么用呢?这些都不是你所真正知道的,说不定当你再次重复这些背诵而得的‘佛论’时,你连自己正在‘说’的是些什么也不清楚呢!

 

背熟练功口诀的人,并不见得就有一身好武功;懂得讲述驾驶的方法的人,不代表就会驾驶汽车啊!

 

要知道:一只可以把人话讲得似模似样的鹦鹉,始终还是不谙人语呢!

 

虽说如此,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参考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便冒冒然胡冲乱撞;如果乱搞一通的话,不免会四处碰壁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刚开始牙牙学语时,未必真的能够明白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含义。甚至有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在作一些毫无意义的模仿;然而,在反覆的模仿、学习、分辨、判断中,渐渐地,我们才掌握了字、词的含义,句子的构造、用法,语气的运用......等。

 

可以说:‘学习,是从听和看等接受资讯的过程开始的’。因此,聆听别人的经验之谈,学习他的行为,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开始的阶段,不是永远都逗留在模仿和依赖的层次里。听了、看了之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去实践、体验,通过经验来证明、掌握,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唯有在完全掌握、熟识某件事物时,我们才可以说是已经‘学会了!’

 

所以,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直接从经典中去聆受世尊的教诲;听听佛陀—这位‘觉悟者’对世间无常真相觉悟的‘经验之谈’。我们选用的经典是‘阿含经’。为了尽量避免夹杂个人的思想、见解,一般上我们将先摘录原经文,然后才做一些简单的讲述。

 

为了使大家能够以一种更正确的态度来学习,我们先来看看另一部经典—‘羯腊摩经’里提到的几个原则—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正确的学习态度(羯腊摩经)

 

当时,羯腊摩族人,对于各宗各派的修行人所说的教义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因为每一个修行者和宗教师都说他的教理是最好的、最圆满、最究竟的。

 

甲沙门来,也是这样讲;乙沙门来也如此说;又有那一个传教师或那一个人,会在陈述他的见解和‘经验谈’时会不说他自己的话是对的;是可以被信任的呢?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是一件好事,但若万一不但没有使自己‘解’除疑‘惑’,反而增加迷惑,那岂不是白费工夫吗?

 

于是,羯腊摩族人就跑去请示佛陀。看看他又有什么话说—是不是又要自吹自擂、自夸自赞呢?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佛陀竟然这样告诉他们:‘羯腊摩族人,你们的迷茫、怀疑是正确的。你们不要只因为它是—

 

1、口传而来的;

 

2、传统的;

 

3、大家都这么说(风闻而来的);

 

4、基于它是出自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宗教典籍;

 

5、基于有关的理论是合乎‘逻辑’的;

 

6、基于个人的推论;

 

7、基于某件事情看起来‘好像是真的一样’;

 

8、基于个人揣测的意见;

 

9、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有可能’;

 

10、基于如下的考虑:‘这是我们的老师’,或‘说这话的人是可信的’—就相信它是事实的。

 

因此,不论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在仔细的观察、分析、思考、求证之后,才接受并且肯定它的价值和功用。

 

对待本书所说的种种应当如是;对于任何一个宗教师、演讲者亦复如是。对于自己的念头、妄想,何尝不应如是?分辨清楚:什么是‘需要’?什么是‘贪求’?什么是‘事实如此’?什么是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

 

唯有这样,才能做一个不被别人、不被任何事物的假相、谎言所欺骗,也不自欺欺人的‘觉悟者’—一个清醒、明觉的人。

 

第八章  ‘看见’无常—开启智慧的无常法门

 

⊙无论富或贫,年青或年老,人类或动物,没有任何生命可以在这世界上永久的将自己保持在一种状态中,每一件事都会历经变化和疏离,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阿姜·查

 

所谓‘无常法门’就是‘关于世间无常真相的方法和门径’,也就是‘学习、观察,以便对于世间的真相—无常变易,有所体认、觉悟的方法’。所以,‘无常法门’也就是一切有关世间现象的知识和发现、观察这种现象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一起读一段增一阿含经的经文:

 

一时,佛在毗舍离奈祇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渐复在人中游化。是时,世尊还愿,观毗舍离城,寻时便说此偈:

 

‘今观毗舍离,更后不复观;

亦复更不入,于是当别去。’

 

是时,毗舍离城中人民,闻说此偈,普怀愁忧,从世尊后,各各堕泪,自相谓曰:

 

‘如来灭度将在不久,世间当失光明。’

 

世尊告曰:

 

‘止!止!诸人勿怀愁忧,应坏之物欲使不坏者,终无此理。吾先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证。亦复与四部之众,说此四事之教。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一法;一切行苦,是谓二法;一切行无我,是谓三法;涅槃为灭尽,是谓第四法之本。

 

如是不久,如来当取灭度。汝等当知:四法之本,普与一切众生而说其义。......’

 

这段经文是说:

 

有一次,佛陀和五百个大比丘一起,正在毗舍离城中慢慢地走著。这时,佛陀回过头来,望著毗舍离城,好一阵子后,说了下面这首偈语:

 

‘我现在再看这座毗舍离城最后一眼,

以后就再也不去看它了;

我也将不再进入这座城中,

这是我最后一次来到这里,

所以我现在要和它道别了。’

 

这时,毗舍离城中的人民,在听了这首偈语后,心里都觉得很忧愁。他们悲伤地跟随在佛陀的背后,各自掉下了眼泪。大家都知道:

 

‘佛陀将要在不久后灭度(死去),这个世间将要失去光明了!’

 

佛陀看到这种情形,便对他们说:

 

‘快快停止你们的悲伤!大家不必为了这件事实而心里感到忧愁。应该会败坏的东西要想让它永远不坏,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我曾经教导过你们四件事理,现在正好从这件事情上面得到证实。我也就为在场的四众弟子再讲说一次这“四事之教”吧!是那四件事理呢?

 

一切行(精神、物质)无常(不会永久保持不变),是第一种我要讲说的法理。

 

一切行苦(因为一切的物质、精神等都是不会永久保持不变的,这种变迁是我们所抗拒和不能忍受的,所以会使我们感到痛苦、烦恼),这是我要讲说的第二种法义。

 

一切行无我(因为一切的物质、精神等都是无常变易的,而这种变迁是由于所有的物质、精神都是因(直接条件)缘(间接条件)和合(配合、组合、构成)而成的。随著因缘的聚合、散离而‘生、住、异、灭’或者‘成、住、坏、空’,其中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可以被称之为‘我’;并没有一个可以一直被‘依赖’为‘我’的对象),这就是我要讲说的第三种法义。

 

涅槃为灭尽(只要清楚观照、知见上面所说的:世间的三种特质,而能灭除对‘常’(永远保持不变)、‘乐’(好的感受、欲望的满足、畅快的官能刺激)、‘我’(对身体、感受或思想等心理作用的惯性依赖)的贪(想要得到、想要永久拥有的欲望......)嗔(对‘不想要’的物质、感受......的抗拒或求而不得的恨、怨等负面心态)、痴(迷惑、蒙昧、彷徨的心态)等执著(就是紧紧抓住、不肯放松的意思),那么,便可以完全除灭一切的烦恼、痛苦了,这是我要讲说的第四种根本法义。

 

不错!再过不久,佛陀就要灭度了;但是,你们应当知道:要将这四种法义,为一切众生讲说、解释。’

 

涅槃,也就是本篇所谓的‘超越无常’了。

 

(注:涅槃,梵文Nirvana,巴利文Nibbana的音译。它的字根有二种说法,其一是:‘Ni’是离、吹,‘Va’是气,合起来就是‘吹熄’之意。杂阿含经中对‘涅槃’有一个定义,就是: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所以,‘涅槃’(吹熄)的是什么?就是贪、嗔、痴三火。其二:‘Nir’是脱出,Vana是密林,就是走出稠密的森林(熄灭贪嗔痴),只见四周一片大好风光!)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苦难是开启智慧的源头

 

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一切在因缘和合下形成的种种精神、物质等事物的特质。然而,我们却往往对于这有生必有灭的自然现象不知不觉。总是在‘苦难’来到时才惊觉于这种‘转变’。为什么我们会无视于无常变易的事实呢?

 

因为我们人有一种‘惰性’—容易在欢乐中沉醉、迷恋,以致被官能的刺激蒙昧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在盲目须索种种美好的‘感受’的同时,被这些‘爽快’、‘过瘾’的感觉所役使;并且在越觉得‘美好’、‘爽快’的同时,生起更强烈地‘执著’—一种想将这种感受保持下去、延续下去的强烈渴望:‘执’是抓住、握住;‘著’是粘在一起、站得很近;‘执著’就是‘一直抓住,并且抓得很紧,紧得几乎粘在一起了;再也无法摆脱了,所以也就不由自主地被动、被役使’。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使我们失去了觉察‘无常’的能力;官能刺激的沉醉、迷恋遮蔽了我们的理智,使我们不知不觉、不闻不问,一如盲者。这种情况,也就是经典上常说的:‘无明’了。其实,‘无明’本来的意思就是:‘看不见’。

 

看不见什么呢?看不见无常、看不见苦难将要来临,看不见并没有一个可被永远依赖的‘我’。

 

一旦苦难来临了,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转变’,察觉到‘我’的不可以被依赖:不论是‘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感觉、‘我’的心......一切都是如此地危脆、动摇,时刻都在变易,根本就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藏在其中。这时,我们才会惊觉:‘啊!原来真是“无常”的!’

 

因此,有人说:苦难是开启智慧的源头。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增一阿含经中的一个例子:

 

一时,尊者那伽波罗在鹿野城中。是时,有一婆罗门年垂朽迈,昔与尊者那伽波罗少小旧款。是时,婆罗门往至那伽波罗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梵志语那伽波罗曰:‘汝今于乐之中,最为快乐!’那伽波罗曰:‘汝观何等义,而作是说:“于乐之中,最为快乐。”?’婆罗门报曰:‘我频七日中,七男儿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难及;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无常,能堪作使,无有懈怠;近五日已来,四兄弟无常,多诸技术,无事不闲;近四日已来,父母命终,年向百岁,舍我去世;近三日已来,二妇复死,颜貌端正,世之希有;又复家中有八套珍宝,昨日求之而不知处;如我今日遭此苦恼,不可称计。然,尊者今日永离彼患,无复愁忧,正以道法而自娱乐。我观此义已,故作是说:“于乐之中,最为快乐。”’是时,尊者那伽波罗告彼梵志曰:‘汝何为不作方便,使彼尔许之人而不命终乎?’梵志对曰:‘然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财,亦复随时布施,作诸功德,祠祀诸天,供养诸长老梵志,拥护诸神,诵诸咒术,亦能瞻视星宿,亦复能和合药草,亦以甘馔美食施彼穷厄,如此之比不可称也;然复不能济彼命根。’......

 

现将经文译述如下:

 

有一次,那伽波罗尊者来到了鹿野城。当时,有一个年老的婆罗门,曾经是那伽尊者的儿时友好。这位婆罗门来到那伽尊者所居住的地方,互相问讯致礼后,坐在一旁。

 

这时,婆罗门便说:‘你今天真可算是一个最最快乐的人啊!’

 

那伽尊者不明白婆罗门话中的意思,于是便请问他:‘为什么你会说我是一个最最快乐的人呢?’

 

婆罗门感慨地说:‘我的儿子、佣人、兄弟、父母、两个妻子,都是难得的好人,和我的感情也很融洽,最近却都接二连三地死去了。这还不算,就连我珍藏的八套珍宝也在一夜之间全部不见了!我现在的苦难,真是十分难以承受啊!可是,我看见尊者您今天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些恼人的祸患,再也没有令您烦忧的事情了;因为看见您的安然自在都是由于对于真理的体悟,所以才会说出:“您是最最快乐的人”这样的话。’

 

听了婆罗门的话,那伽尊者想进一步的了解对方是否已经真的洞察了无常的真相,便又问他:‘你为什么不想办法来使你所钟爱、指定的人不会死去呢?’

 

婆罗门回答说:‘我也试过用许多不同的办法,想要使他们得以不死,使我的财物不会被偷窃遗失—我随时随地布施,作种种的功德,向众天神祭祀、祷告,供养那些有德行和威望的长老和修行人,我热心护持各种神祇、进行各种宗教仪式,也曾诵读各种咒语和法术的口诀,也学会了从观察星座来预测吉凶祸福,也懂得配制各种药方,更以种种美味可口的食物来布施贫穷困苦的人们,像这样的事情也不知道作了多少;但是,始终还是无法永远留住他们的生命!’

 

经典中记载:过后,这位婆罗门也就皈依了佛法,出家修行。这不正是一个‘苦难开启智慧’的好例子吗?

 

然而,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苦难临头了才可以开启智慧呢?当然不是。有一句话说:防患于未然—既然已经知道了会下雨,为什么不带把伞才上街呢?这‘带把伞上街’的主意,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他应该做些什么。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在日常生活的无常现象中开启智慧


  杂阿含一三四三经(大正二~370)中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无常现象以开启智慧的建议:

  ‘......正命弟子众,无常心乞食,无常受床卧;观世无常故,得究竟苦边......’

  ‘究竟苦边’就是‘完全除灭一切所有无边无际的痛苦、烦恼。’

  ‘乞食’是出家人每日晨朝出外托钵乞讨食物的生活习惯。由于这段话,当时是对一群散乱嬉戏的比丘所说的,所以提到托钵乞食的事。

  这段经文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里都照见无常的现象。进食时,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这些食物会消化,然后排泄......口中感觉到的种种美味,也只是感官的作用,生起后将会消失;不要去渴望它的延续,不要去‘执著’它。只是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个‘好味道’的感受生起了,嗯......又过去了......睡卧在床上时也一样,时刻‘看清’无常的现象,不要被一时的‘快乐’所蒙蔽,以致掉进了欲望的深渊。

  不要去拒绝感觉的生起,因为抗拒也是一种苦;也不要去迎接感觉的生起、去抓住感觉,因为执著是一种苦;让感觉只是感觉,只是因缘和合的自然现象。所以,感觉它、知道它,但是不要企图去占有它。

  所谓‘心不顾念,无所缚著’(杂阿含经语)—‘顾’,是‘回顾’,也就是‘回过头去看’的意思;有时我们说‘照顾’、‘顾盼’,也就是‘一直把视线投注在某一件事物上’的意思。‘念’,是‘想念’、‘挂念’,也就是‘一直想著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意思;‘念’,就是‘把心思投注在某一件事物上’的意思。

  ‘缚’是绑、捆的意思;‘著’,是贴在一起的意思;缚著,就是‘被紧紧地绑在一起’。

  ‘心不顾念,无所缚著’说的就是:

  不要把视线(或听觉、触觉等感知作用)一直投注在某一件事物上,也不要把心思一直投注在某样东西上面,这样也就不会再被什么东西所紧紧绑著了。下面的这个譬喻也许能使大家比较容易明白:

  一个人坐在一辆车子里,这辆车子正在行驶中。正当车子在路上迅速地移动著时,车里的人如果伸出手来,想要去‘一直’抓住车外的树枝,后果会怎么样呢?也许他想要抓住的是后面那棵树的枝桠,也许是前面的,或者就在车外路旁的,后果会有所不同吗?

  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这个有趣的问题吧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第九章  无常这个事实

 

⊙无常现见,死亡啼哭,是则众生无常;

草木凋落,华果磨灭,是则外物无常;

大劫尽时,一切都灭,是则为大无常。

—大智度论

 

谈到这里,我们必须再次强调:无常,是一件事实,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不是以想像来进行的逻辑推论,不是哲学,也不是释迦牟尼这个人的‘看法’。无常的意思就是变化不定;而这个世间的确是每分每秒都在变易中,也许我们可以把无常看做是佛陀,或者其他许多发现这种变易现象的人对这世间所作的形容,这是惟一而共同的形容,因为事实确然如此。就如天空是蔚蓝色的一般,不论你是谁,表达的方式和所用的语言有多少差异,所作的形容仍将是惟一而共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无常’当做是某个人的‘看法’,或‘想法’。

 

再说一次:无常,是一件事实。只要你用心地观察这个世间,不论你是佛陀或是任何一国的公民,你所发现的事实也将是一样的,那就是:世间无常。

 

大智度论说:当无常的现象被清楚地察见时,以有情生物而言,就是在他们命终死亡时,亲友悲伤啼哭之际;以无情生物而言,就是在草木凋落、花果飘零枯萎之时;而这世间最大的无常(‘全面性’的无常现象)恐怕就是整个地球和星系都面对败坏时,一切的生物、沙石......都将面临死亡、毁灭。(原文见本章章题下所引用的文字。)这段文字可说是对无常现象做了一番具体的描绘。

 

认清这一点后,本章将继绩摘选数段阿含经经文中关于‘如何观察无常’的说明。

 

◆现观无常

 

杂阿含三十经(大正二~6):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语舍利弗言:‘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尊者舍利弗言:)‘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输屡那!于汝意云何?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

 

白话译述:

 

当时,有一个长者的孩子名叫输屡那的(即‘SONA’的音译)对舍利弗尊者说:‘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无常(不能保持不变)的色(身体)、变易、不安稳的色(身体)而说:我胜、我等、我劣(以身体为‘我’,并以一种惯性的‘认定’来比较、判断:‘我’比较殊胜、‘我’和你一样、‘我’比你差劣—事实上,我和你都在无常变易的过程中,‘我’和‘你’又怎么可能会‘一样’呢?)为什么那些沙门、婆罗门会有这种想法,而不能发现、察觉真实的情况呢?’

 

舍利弗尊者不直接回答输屡那,只是以反问的形式来引导他:‘输屡那!对于下列的事情你有著什么样的看法?色(物质、身体)是常(永久保持原样不变)的,还是无常(不能永久保持不变)的呢?’

 

输屡那回答说:‘我们的身体和形形色色的物质是不会永久保持不变的。’

 

‘那么,’舍利弗尊者再问:‘我们的感受、思想、意志和认知等精神作用是一直都不会起变化‘常’的,还是时时都在变易(无常)的呢?’

 

‘是无常的,’输屡那回答说。

 

这段对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论是我们的身体或是外界的种种物质,以及我们的感受、思想、意志和认知等心理作用都是一直随著因缘而转变的;因此无常这个事实,是现在马上就可以从我们的身体上或是心理上观察到的。要真正‘看到’无常的话,就必须对我们的身、心作一番好好的观察。

 

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段经文(杂阿含二六五经;大正二~68):

 

‘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瘫、如刺、如刹,无常、苦、空、非我。......’

 

白话译述:

 

‘好像恒河突然氾滥,因为水流的冲激而在水面上形成了许多泡沫,眼力很好的人仔细地观察、分别,发现这些泡沫都是:不足以被依赖的、不安稳、不充实、不坚固的......像疾病、烂疮、鱼骨、利器一样(依赖任何一种精神或物质,以为它们是永恒不变的;这种依赖就如依赖疾病、烂疮、鱼骨、利器一样,是危险而不安定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苦、空、非我的......’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依赖我们的感觉或个人的见解来判断、处理生活中的事务,忽略了自己和对方都正在无常变易之中,很多感觉和见解都是源自于已经成为‘过去’的记忆或印象,因此而做出不正确的、不符合当前情况的错误决定。以人际关系为例:我们往往在处理和某个人的关系时,根据‘过去’对他的认识来做决定。比方说,在我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脾气坏而没有责任感的人,我们便会根据这个印象而给予他比较不好的评价。可是,我们却忽视了他会—并且是‘已经改变’的事实。也许他‘变’得比以前更不负责任,也可能是‘变’得脾气温和、办事尽力了呢?如果是后者的话,这种忽视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委屈,种种的问题由此而生,也因此而增加了我们的苦恼。

 

所以,时时‘看清楚’无常这个事实,将可令我们灭除许多生活上的苦恼。

 

再看一段经文—‘中阿含’的片段摘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诸行不当乐著,当患厌之,当求舍离,当求解脱。所以者何?有时不雨,当不雨时,一切诸树、百谷、叶木皆悉枯槁,摧碎灭尽,不得常住......’

 

白话译述:

 

‘当时,世尊告诉在场的每一位比丘:一切行无常(一切的精神、物质都是不会永久保持不变的),是不会长久被保持原状的、是很快就会改变的、是不可以被依赖、倚靠的;所以,对于诸行,不应该只因一时之乐而沉迷以致不能自拔;应当对这种依赖感到厌倦,舍离这种(对种种精神作用和物质的)执著,寻求解脱。为什么呢?有时候天干气燥而不下雨,一切的树木、禾谷、枝叶都枯萎、凋谢,甚至枯死或腐朽,无法常常保持翠绿、青葱......’

 

对任何一种精神作用或物质的依赖、倚靠都是不确实、不稳固的。一旦这个被依赖的对象败坏、磨灭了,这种惯性的倚靠被中止了,我们顿失所依,苦恼于是由此生起。如果我们所依赖的是譬喻中的树木的话,一旦树木枯死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三世观无常

 

‘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式。就像英文文法中的PAST TENSE,PRESENT TENSE 和FUTURE TENSE。

 

下面摘录的这段经文,以‘时间’来证明无常的现象: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根、想、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

 

这段经文取自杂阿含第八经,我们先看它的白话直译:

 

当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过去、未来的色(物质)是无常的,何况是现在的色呢?圣洁的弟子们!像这样子进行观察的人,不回顾、眷恋过去的色(物质),也不欣求、渴望未来的色(物质),也就对现在的色生厌、离欲、朝著正确的方向一直到完全除灭一切烦恼。

 

同样的,过去、未来的受、想、行、识(各种精神作用)都是无常的,何况是现在的识(正在生起的各种心理作用)呢?圣洁的弟子们!像这样子来进行观察的人,不回顾过去的识,也不欣求未来的识,从而也就对现在的识生厌、离欲、朝著正确的方向一直到灭尽所有烦恼。’

 

如果我们有去细心观察一样物质的话,便可以清楚洞悉无常的实相了。我们说过:人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体;这也是我们都知道的事实。现在我们就以物质的身体来作为例子,以便对上述经文作更进一步的阐释:

 

过去的色—孩子的体型和外貌;

 

未来的色—一具将会腐烂的尸体;

 

现在的色—少年(或成年人)的体型和外貌;

 

在这三个不同时式中,我们的身体有著种种不同的样貌,清楚显示了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变易—无常的现象。

 

认识了无常的真相之后,我们也就不会再去眷恋或回顾已经过去的一切,也不再欣求或渴望未来的一切;因为,一切必定会成为过去,而且还是‘正在成为过去’;未来的一切也必会‘来临’,并且是‘正在成为现在’,然后迅即成为‘过去’。

 

经文中所提到的‘厌’和‘离欲’不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对色的抗拒’或‘憎厌的情绪’—‘厌’是相对于‘贪喜’的一个词儿。可以理解为:对一切的物质和精神作用都不再有所贪喜了。注意,不是去抗拒、去讨厌、去排斥它,只是照见它。‘离欲’的情况也大致相似。意思就是‘离开’对种种物质和精神的‘欲望’—停止那种‘一直要求’的心态和行为,也停止那种‘一直要求’自己‘不要一直要求’的心态和行为。

 

◆因缘观无常

 

‘因缘观无常’就是从组合成种种精神和物质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上去发现无常的真相。

 

我们现在要看的这段经文摘录自杂阿含第十一经。经文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

 

白话译述:

 

‘当时,世尊告诉每一个比丘:色(我们的身体和形形色色的物质)是无常的,不管是和合产生各种色(物质)的因(直接条件)或缘(间接条件),它都是无常的。何况是这无常的因、缘所和合而生的各种色呢?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常(可以永久保持不变)的呢?

 

正如同形形色色的物质一样:受、想、行、识(感觉、思维、意志、辨识等心理作用)也是无常的。不管是和合产生各种识(心理作用)的因(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缘(如:颜色、声音、气味等被感知的对象),它本身都是无常的。何况是这无常的因、缘所和合而生的各种识(心理作用)呢?怎么可以说它是有常的呢?’

 

再看另一段杂阿含经文的摘录:

 

尊者阿难语纯陀言:‘我今问尊者,随意见答。尊者纯陀!为有眼、有色、有眼识不?’答言:‘有。’尊者阿难复问:‘为缘眼及色,生眼识不?’答言:‘如是。’尊者阿难复问:‘缘眼及色,生眼识,彼因、彼缘为常、为无常?’答言:‘无常。’尊者阿难又问:‘彼因、彼缘生眼识,彼因、彼缘无常变易时,彼识住耶?’答言:‘不也,尊者阿难!’

 

此段经文正好比对前段经文所说的内容,请大家在读了这段阿难尊者的对话之后,自行比对、参照,一定不难理解‘因缘观无常’的意义。

 

杂阿含二四八经摘录之白话译述:

 

阿难尊者问纯陀:‘我现在请问尊者,请您根据您所知道的来回答。纯陀尊者!是不是有眼睛、颜色和视觉这些事物的存在呢?’

 

纯陀尊者回答说:‘有。’

 

阿难尊者便再问:‘视觉是不是在眼睛接触到光线(颜色是通过光线的反射而被我们‘看到’的)时才产生的呢?’

 

纯陀答说:‘是的,正是这样。’

 

阿难又问:‘由眼睛和颜色的接触才产生视觉,那么,这产生视觉的直接条件—眼睛,和间接条件—颜色(光线)本身是会永久保持不变的,还是无常会变的呢?’

 

纯陀回答道:‘是会改变的,是无常的。’

 

阿难尊者又问:‘这产生视觉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本身在无常变易时,它们所和合而生的视觉有可能一直保持不变吗?’

 

纯陀答说:‘阿难尊者,这是不可能的。’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