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获得《普门品》的真实利益?

如何获得《普门品》的真实利益?


我们都知道,礼拜、恭敬、赞叹、供养、皈依地藏王菩萨,最基础的利益是百返生于三十三天,在忉利天可以生一百次,死完又生到忉利天。这样简单的行为就可以收获如此不可思议的福报,于是我们就去做了,那么这个赞叹、礼拜、供养、皈依等等的手段,我们是否真的用对了心呢?是否心态是对的呢?《普门品》字数不多,但多次强调了恭敬。

  当我们想去落实如上种种的手段了,心里是否真正的升起了恭敬心、虔诚心?可能大家都会认为自己虔诚,那么如果求的事情不被圆满,是说明被求的佛菩萨没能力圆满我们?还是说这里面哪里出了错?思维到此我们就要理解这个恭敬就很深了。

  1.菩萨之心,舍己为众

  佛以什么为心?菩萨又以什么为心?这个问题看上去没什么异议,因为佛教讲观心无常,随后次第衍生就形成了:观心不净、观心是苦、观心无我了。所以没有一个真实的心可得,而是以心来大略的说一下情况而已,没有一个真实的心可得,那么佛菩萨自然无心,也就不需要拿什么当心;但是这不会帮助我们理解佛菩萨的境界状态。佛是以众生心为心,所以佛念念都是利益众生、拥护众生、加被众生、慈悲众生、救度众生、解脱众生、圆满众生。在很多经文里佛对大菩萨常常叮嘱是——拥护众生!这个词就很奇怪,不是救度,而是拥护。

  菩萨是把舍己为众当心。菩萨是舍弃自己为了利益众生,这和佛是一致的,只是还有一个要舍的我相在;而佛无相,所以也就没有舍相可得。

  2.众生之心,分别执着

  而我们有相啊,有各种各样的相,执着了假我、虚荣的、傲慢的、卑劣的、卑微的、畏难的、贪婪的、吝啬的、狭小的、愚痴的!我们执着了太多的所谓我,这和佛菩萨的无我很难契合。靠什么弥合我们同佛菩萨间的距离啊?实修是靠清净自我为手段,从而趋近佛菩萨的清净;发现自己内心里有各种各样不清净的心念行为,就努力的解决掉,除去这个影响,这就是修行。

  而《普门品》我们说是三根普被的,是钝利兼收的。如果要靠我们自我清净了,趋近于佛菩萨的清净,从而获得受用,这个门槛就不是一般的高了。这就肯定不能做为《普门品》的利益门槛了,因为太高了,普通大众不能圆满,自然就不是三根普被。

  3.恭敬心可与菩萨感应道交

  所以恭敬的心态其实就是代替了自我清净的那个修行境界,当我们对菩萨升起恭敬心了,保持这个恭敬心,此一刻诸般杂乱的想法念头都被这个恭敬压制了;虽然我们没有靠修行战胜杂念妄想,但是我们借助对菩萨的恭敬压制了其他的想法念头,也就受用于趋近于佛菩萨的清净了。

  这个恭敬就等同于走了一个捷径,跨越了实修要辛苦很久才能达到的标准。所以恭敬心是真正实现三根普被的最低门槛,最下线的标准就是恭敬,《普门品》的所有的利益,我们如果达到恭敬就都可得。

  4.怎么才能升起恭敬心来?

  怎么才能升起恭敬心来?这就又要学习了。你不学习,不知道观音菩萨是何等威武!我们怎么恭敬他?只是看到了木雕泥塑的像了,觉得很好就恭敬吗?这个看到像升起的恭敬很脆弱,不能长久受用,开启的条件也不够好。

  《普门品》里举了众多的案例,那么多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案例,能帮助激发促成我们对菩萨的恭敬心。于是前面解除种种的恶难危急,我们理解了,只当成一个备用工具了,以后遇到什么水火zai 难再去呼喊菩萨救援,这里有恭敬吗?所以那样理解也可以,但是没能激发促成恭敬心的产生。

  真的了解菩萨的伟大和不可思议了,就能升起恭敬了。如《地藏经》前面就提到分身集会,所有有地狱的世界都有地藏菩萨在工作,而且每个地藏菩萨都带领了众多的从轮回里被救度出的众生,这是一个强大的信号——在救度众生上是了不得的成就;经文随处可见的却是他的低调谦虚、温和不争,越是这样谦和,就越难思议每个分身怎么救度了那么多的众生?这一对比,必然产生对地藏菩萨的恭敬和赞叹来,也就是我们的恭敬是有料的,赞叹是有内容的;不是张口胡说,为了求利益瞎咧咧,装模作样的打妄语。

  在这里也是如此,世尊数次赞叹观音菩萨的不可思议神力了,几乎每段经文的结尾部分都是赞叹观世音菩萨;我们是否能理解为什么佛要赞叹他?那么我们如果赞叹菩萨,恭敬菩萨,我们是否有料可说呢?说不出东西来,赞叹也好,恭敬也好,礼拜皈依也好,都没有内在的东西,就是说明我们对他不了解。

  就像你遇到一个人,他说你夸我两句,说我两个优点!瞬间就木了,我也不认识你,我上哪去知道你有什么优点,有什么可夸的?同理,我们想点赞菩萨,有料吗?

  5.要得《普门品》提到的所有的利益,首先需有恭敬心

  到这《普门品》大概一半的内容就算过去了,这大段以后还有二大块内容,我们是否了解了点观世音菩萨呢?是否还是世间的认知水平:观世音是位大菩萨!但是多大的菩萨,我们能说出来吗?所以想得到《普门品》提到的所有的利益,提到的所有的案例都想真实受用,就要跨越这个恭敬心的门槛;如果恭敬心起不来,《普门品》的所有的利益一分一毫少不少?也很难得到!

  这就和福不唐捐有矛盾了,也正是因为福不唐捐做了最低的基础保障,让我们忽略了对观世音菩萨恭敬的这个基础要求。

  在这句经文里看着是顺风顺水的一句话:如此这样做,就能获得如此的利益!这是很典型的佛经常用结构,可是逆着来看就发现好多坑啊,如果恭敬做不到,利益怎么得?如果恭敬对象不对,利益怎么得?如果恭敬也有了,对象也对,但是手段没有,利益还是得不到!这就是“学佛者众,得大利益者少”的原因所在了,就是描述的门槛,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可我们就是不当回事。

放生和念佛求往生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放生旨在长养慈悲心;

  放生更是落脚在菩提行;

  放生是诸佛菩萨大悲种姓;

  放生是虚空法界合一平等真实之证。

  以慈悲心学佛,不问修行什么法门,皆是大乘种子。

  大乘佛子求生极乐,当上品生、当花开见佛。极乐世界是大乘法教之净土,虽然普门宏开三根督摄,然其根本之意依然在于成就究竟菩提,所以大乘佛子最契极乐,极乐最摄大乘佛子。

  大小之别,不在法门,不在于读诵什么经文教诲,全落在心地、心量上。众生累劫流浪生死,业习坚固,贪婪吝啬,又执著幻我,以此为真常,不肯施惠于人,不肯兼济于他,这心量太过狭小,就算学佛,依然是以求个人安乐。除非其他善缘促成,当回小向大,方可入大乘门径。

  放生看着简单,若能激发慈悲心,这个收获就是最大最大的,以这慈悲心为基础求生极乐,能增进往生把握,能增进品位,这是共业招感使然。如经文中说:舍利弗,得与如是诸上善人同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虽然我们都知道“信愿坚固十念必接”,

  可是老实说来,我们的信愿都不那么够、不那么真,为什么呢?得于诸上善人同会,确实需要一些和诸善上人契合的条件,就像亿万富翁俱乐部,我们想进去起码要证明自己是亿万富翁。

  极乐世界依然是这样,你想来和诸上善同会,我们趋向善、趋向上善、趋向至善,这就更契合;如果相反,我们种种造恶,和诸上人聚会就不相应了,怎么办?往生了在莲花中八功德水的洗濯下消业。携带的业力越多,消业需要的时间就越久,在莲花里待的就越长;相反携带业力越少,进入莲花到花开的时间就越短,这就是九品往生的部分了。所以就算小乘只为自己求安乐的众生,依然可以往生极乐,只是小乘人得不到中品、上品往生。那么他在莲花里待着听佛陀讲法、菩萨们讲法,慢慢的调整自己,状态对了莲花就开了,状态不对,就会一直在莲花里。

  我送过一个认为最久的众生,需要在莲花里待两万劫,这比经文记录的五百劫的下品下生要漫长的多了。

  在我们娑婆修行,有快的地方,也有慢的地方。娑婆是恶世,最容易升起厌离心,也最容易激发慈悲心,这个是比极乐快;但是极乐在修为上和我们不在一个档位上。所以落在娑婆有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

  好在,如果能学佛,厌离轮回,求往生的心最为迫切,修法的心最为坚固,

  好在,能在种种恶浊事里激发长养慈悲心,为大乘做基础。

  坏的是,我们业力比较重,对佛法的信受解行都会有障碍,习气坚固,邪见炽燃,对佛法信心的第一道关口很难跨越。

  所以对学佛人来说,应该好好的培植自己的福报、好好的消除业力。

  放生就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古今对盲目放生也多有诟病,这些部分大家也都知道,大面积放生,大量预定,导致众生受了更大的伤害痛苦,这是颠倒佛子的罪过。

  能把这些错漏避免了,把好事落实好,好心护持好,这是需要用心、需要智慧的,其实也是需要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只是希望这样的过程快一些,路上少铺一些众生的尸体。

  把放生做好,如布施一般,其实做到好了,就是在兼行六波罗蜜了。行六度是在行菩萨之道,是三世诸佛成就的必由之路,不可回避,也不能替代的。

  这放生看上去很小,但是义理很深,利益甚多,注意不要被某种形式捆绑。

  如《金刚经》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又:“所谓佛法者,既非佛法,是名佛法。”合诸佛之心便是佛法,不合诸佛之心便是非法,于是也就非非法,无所谓是个什么了。

  能放生是好事,善根、福德、因缘和合而能成就,如往生极乐世界一样缺一不可。

  心用对世界是开阔的,心用错世界就是拥堵的,把对的心,施加在一切的行做上,便是佛法的妙用,吃饭、睡觉、走路、看书、听歌、玩耍都可以是妙用,贯彻在佛法里,一切行做都妙不可言。所以对的心施加在放生上,落实在佛法中,这事就完美了。

  佛法讲一通百通,这是通达,或许我们水平有限,还达不到这个高度,可是管中窥豹,我们能判断事情的发展走向和结果。往生极乐这事,是此一生最大的事情,出轮回很重要,这是生命历程中的分水岭,这是地标一般的,不可以失去这个利益。

  我说的略粗糙一点,各位忍受,阿弥陀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