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病与药至心地法门者,即说如来善能疗治众生之病;虽众生之病种类不齐,而如来皆能随其病症而疗治之,故众生之病无不随其药而遣除,此即如来不与声闻、缘觉、菩萨等所共之德。何则?因声闻、缘觉等所发之心甚属狭小,故其所知之法亦甚狭小,而所得之果亦不大;菩萨所发之心虽与佛同,将来所得之果亦与佛等,但尚在解行修习时期,于福德智慧功德尚未圆满,尚居于未得自在位。此自在义,于大乘庄严经论有其四种:一、分别自在,菩萨在第八地舍离一切功用,于一切法远离分别,故于一切法无用分别亦得自在而知。二、刹土自在,菩萨于第八地,其心清净自在,故刹士亦清净自在。
三、智自在,菩萨于第九地得四无碍解,故其说法之智,亦得称理自在而说。四、业自在,菩萨于第十地无有烦恼惑业,断尽烦恼、所知二障,故于业得自在。又如智度论说:八地以上菩萨,即得十八不共法、于法自在。若严格论之,即唯等觉后之佛陀,始能圆满自在,故云如来之德为不共之德,不与声闻缘觉等所共也。然此中所言未得自在菩萨,正指八地以前之菩萨;就宽义言,指地前之菩萨亦不妨。
由此,于佛前所说之如如理、如如智,为一切天人之所难见难闻。无上大菩提种者,即是说:若有众生能于佛所说之心地妙法,依如是法而作如是观,便能薰成无上大菩提种子。菩提树王者,佛在此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得此名。王者,因佛于此树下作大法王,故树亦依佛称王,如昔日君主所居之宫室,亦依国王而名王宫也。金刚宝座者,佛入金刚喻定而坐此座成等正觉,故得此名。此座即在菩提树下,下极金轮之际,上与地平,为贤劫千佛坐此座而成菩提之处也。
乙二 应机渐说
丙一 五乘共法
丁一 欲界人天乘之五乘共法
戊一 答妙德等问
己一 妙德念问
尔时王舍大城有五百长者,其名曰:妙德长者,勇猛长者,善法长者,念佛长者,妙智长者,菩提长者,妙辩长者,法眼长者,光明长者,满愿长者。如是等大富长者,成就正见,供养如来及诸圣众,是诸长者闻是世尊赞叹大乘心地法门而作是念:我见如来放金色光,影现菩萨难行苦行,我不爱乐行苦行心,谁能永劫住于生死而为众生受诸苦恼?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异口同音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乐大乘诸菩萨行,亦不喜闻苦行音声。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修行愿,皆悉不是知恩报恩,何以故?远离父母,趣于出家,以自妻子施于所欲,头目髓脑随其愿求悉皆布施,受诸逼恼,三僧祇劫具修诸度八万四千波罗密行,越生死流方至菩提大安乐处;不如趣向二乘道果,三生百劫修集资粮,断生死因证涅槃果,速至安乐,方名报恩”。
此叙当佛在灵山说法告弥勒菩萨之时,法会大众之中有五百多位长者,共同在座闻法,而且都是大富长者,对于人民社会都成就以财布施,所以亦来法会供养如来及诸圣众。他们于三宝已有正信、正解的正见,但还是人天小乘之机,未能顿入心地无上菩提法门。因此、他们发起的报恩之念,听了如来赞叹大乘心地法门──如来放光现相,金色光相中所说大乘苦行,因救济众生而代众生受诸苦恼,都不愿闻,亦不喜行。他们以为弃舍父母恩而不报,反而去代众生受苦,这是在人伦上讲不过去的。
此种意见,在中国的儒家,亦谓从亲而至疏,先亲亲而后仁民爱物,否则便以为不合乎伦理。诸长者的用意亦如此,以为父母之恩不报,反而去行菩萨行──代众生受诸苦恼,这不是知恩报恩的所为。近人亦往往以此批评佛法不是人伦的,恰与此中意义相符。且进而以为就从了脱生死的出世法来说,假若远离父母弃别妻子,乃至舍头目髓脑,还要经过三大劫修八万四千法门,才能超越生死苦海得大菩提,也不如趋向二乘道果之为好。因为辟支佛百劫,声闻三生或六十劫,就可以得道果,而大乘菩萨必须经过三无数劫;这样、岂不是得二乘果容易吗?断生死亦容易,只要从五停心修习乃至涅槃,即可到安乐处,以此而度父母方名报恩。此报恩心,即是欲界人天乘法,亦通出世,故为五乘共法。这总是舍大向小,并且是以极小的人乘为立论根据。
己二 如来慰答
庚一 慰许
尔时、佛告五百长者:“善哉!善哉!汝等闻于赞叹大乘心生退转,发起妙义,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知恩德一切众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
世尊对于长者们报恩的议论,极其赞叹,并且安慰以善哉善哉。以其虽因听佛说大乘苦行而心生惧退,然亦能发此妙义而使世人知恩报恩;故佛再三劝他善思念之,特为他们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的所在。
庚二 答解
辛一 标释四恩
壬一 总标
“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你所说知恩报恩的道理,是片面的,不使普遍完全的。就报父母恩而论,亦未完全明白。须知世间之恩有四种,所谓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此四恩皆是平等荷负一切众生的,个个众生皆要报此四恩。
壬二 别释
癸一 父母恩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遂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湣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微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皆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昔有女人远游他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所谓父母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与乐,是把你教养成人,给你种种家业、财物、学问、道德,使你自觉、自立、自治,这都是父恩之处,而母恩在拔苦方面尤大,如在幼小时期,有病及种种饥渴、寒热诸苦恼事,而母一一能去其苦恼。其实父母都有慈悲之恩,不过在特胜的方面有父慈、母悲的不同罢了。
在母亲方面,慈悲的意义格外深切,往往在畜生之类只知有母,而人类在理性上才知道有父的恩在。社会上往往有忤逆不孝之子,不但不报父母慈悲之恩,而且不知父母慈悲之恩的所在,甚至有去杀害父母之生命者,这简直比畜生还不如!假若能知母恩,即是菩提种子。因为要报母恩,对母即有亲爱孝顺之心,能把利己之心转移到知报母恩心上去,则不会有极端利己的行动。因为知报母恩,即能稍去自私心而去孝养父母,即是人间道德的根本。由此推而广之,菩萨心也就是如此,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而去代众生劳苦,使众生得幸福。所以,大乘菩萨行是以众生为父母,由大悲心而生起救众生苦恼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