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讲述
正宗分共十九品,方便品为正宗分内之首品。兹先释本品之来意:在序品中,已委曲显示将说妙法之意,故应继说本经之宗;而本经之宗,即是一乘大法,刊落枝叶,直截根源,故有逗上根之方便品。
次释本品之名:方者、方法轨式之义,便者、善巧便利之谓。方便之对待为真实,故欲明方便,必须先明真实;欲明佛之方便智,必先明佛之真实智。佛之真实智有二:一曰、实法,二曰、实智。实法复分为二:一名、体实,即一切有为无为等法;二名、真实,即妙真如性也。实智亦分为二:一名、如体实智,即观体实之无漏真智,谓于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法皆了其究竟;二名、证真实智,即根本智,此智所证之法,即一切法根本之妙真如性,此真实智与所证之法,皆名为般若也。以上合为佛之真实智。 佛既自证圆满,今欲应机开示众生,是为佛之方便智。方便智有四:一曰、进趣方便,譬旅行者之有筹备,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皆名为方便位,以未证于真如法身故,恒修种种方便,如六度万行等,要皆以智为先导。
二曰、施为方便,即事实行为上之方便,包下二种:一、如说法教众,以自证者开示众生,为教导方便;二、了知自他所证境界,假何方便可以修入,为证道方便──上二均属施为方便。三曰、集成方便,如来说法圆融,一法一义皆成总持,如唯识为门,般若为门,各摄集一切法尽。四曰、权巧方便,随机权说令众获益,亦施为方便之一。分之又有三类:一、接下方便,谓以权说接引诸根:二、显上方便,谓以权智显示实相;三、通彰上下方便,谓以种种譬喻言辞,随顺开示,使知三乘诸法皆是一乘是也。以上皆是佛之方便智,而此中所云方便,正属通彰上下方便。盖方者、秘也,便者、巧也,惟佛始有此秘巧,以显现如来一切替智圆满之智,非等觉菩萨所能也。此为本品方便之义。
复释本品之体:一切方便皆智为主,佛之方便即佛之不思议智,故即以智为体也。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显一乘境
丙一 正明权实三根得记
丁一 初周说法
戊一 世尊晓喻
己一 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
第一周说法中,约分为四:一、世尊晓喻,二、鹙子领解,三、如来述成,四、佛为授记是也。方便一品,全属世尊晓喻。本品复分四条,兹先释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二深者、智慧深及智慧门深也。智慧、谓诸佛自证之智慧,智慧门、谓诸佛教化之门。先唱者、首先标举及称扬咏叹之义,所以启在会大众之欣慕渴仰,坚其欲闻信受之心也。
庚一 长行
辛一 叹所证所说法妙
壬一 总标胜妙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佛先已入无量义处三昧,中经放光照境等瑞相,及弥勒、文殊问答已竟,始复出于三昧。安详者、从容不迫,出入自在之义。起者、佛在三昧中身心不动,现复从不动法界中重现三轮不思议教化之相也。在会大众有天龙八部及诸大菩萨等众而首告舍利弗者,以舍利弗智慧功德为声闻众中之上首也。又不告文殊师利诸大菩萨等者,因此经正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若对大乘众,即无所谓开显;故此经开显,正为对治二乘,尤为接引二乘之上根,故特告舍利弗,使不著于小果涅槃而趣于大果涅槃。又若不告声闻而告诸菩萨,彼声闻等众,且将疑此妙法系佛为菩萨说,而与己等无与,将何以启其歆慕而生信受乎?
佛首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以此智慧乃诸佛自证所成就之智,虽等觉菩萨亦不及了解。约摄为五义:一、智慧之体性,即真如,即实相。二、智慧之相,即根本智及后得智之二无漏智,于一切法界种种性相因果差别无不了知。三、智慧之伴,即六度万行庄严功德等是;无不以智为先导,以根本、后得二智为总持。四、智慧之因,即因解而起行,因行而证位,因证而成就佛果万德圆满之智觉等是。五、智慧之境,谓若空、若有、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一切诸法,皆名为一切种;此一切种之境界,即为一切种智之境,即下文云如是相、如是性等是。
以上五义,总显佛之智慧,惟有如是智慧,故为甚深无量。甚深有五义:一、自体甚深,智慧体性即真如实相故。二、自义甚深,智之义相即佛之二智,非九法界众所能及故。三、内证甚深,佛智自证,余智难及。四、依止甚深,以此智慧以法界法性为依止故。五、无上甚深,以佛所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之智,等于无等之真如法性故。由此五义,故曰甚深。无量者,如空无尽,不可以数限量之义。又、众生无量,即众生之心欲无量,即一切随顺教化之差别智无量;而佛之根本智,既超过于此无量之一切差别智,故亦为无量。
智慧门,指佛教化众生之方便、及其境界而言,兼教门、行门二种。门以能通能入为义。经言佛智慧门难解难入,即其门甚深之义,约释为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五义。难见者,以等觉菩萨所见佛之境界,尚为其少分,非即佛之究竟境界故。难觉者,以等觉菩萨尚非究竟觉故。难知者,以佛境界惟佛与佛乃能了知,余不得故。难解者,以非思量分别可解故。难入者,以佛之境界,非语言文字可入故。由此五难,益显甚深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