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虚拟犯罪 真实堕落;内心熏染 后果堪忧

虚拟犯罪 真实堕落;内心熏染 后果堪忧

  最近网上就虚拟世界中的杀人偷窃游戏是否有罪并产生果报掀起了一番争论,吸引了许多人,尤其是学佛人的关注,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普及,网络成为现代人联系和开展工作、体验和感受生活、发泄和传递感情、释放和酝酿情绪的无限舞台。不但很多重要工作需要网络来完成,而且很多快乐、悠闲、积极的生活智慧和生活风格也靠网络来熏陶,靠网络来实现。与此同时,很多低级趣味和消极堕落的情绪和很多真实的罪恶也都借助网络得以实行。可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既存在着正义和积极向上,也存在着邪恶和低级堕落。而在邪恶之中,又有真实的邪恶,也有虚拟的邪恶。
        真实的邪恶就是网络犯罪,包括黑客攻击、盗qu银行密码、骗钱骗色、盗窃和泄露国家机密、毁谤他人等等。虚拟的邪恶就是借助某种游戏或者其他并不直接涉及真实社会环境、真实人物和真实事项的各种“犯罪行为”,如虚拟环境中的杀人、盗窃、奸淫、欺诈、诽谤、辱骂等。真实的网络犯罪属于刑法所界定并惩处的范畴,而虚拟的犯罪在性质界定、社会影响、防范途径等方面均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虚拟犯罪没有触犯刑律,只是一种游戏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有很多人对此心怀忧虑。对于虚拟犯罪,我的看法是:
        第一,虚拟犯罪不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是现代社会问题不断积累、人类精神情趣低级堕落的结果。虚拟中的犯罪往往表达了游戏者本人对社会问题的抱怨、对自身处境的愤懑,对各种压力的抗争,对诸多怨恨的发泄,还有对狂放心理的体验,对肆意妄为行为的模仿,以及对犯罪途径的熟悉和对犯罪手段的掌握,所以从本质上讲,虚拟犯罪是现代社会民主缺失、法制不健全、权力腐败、贫富分化、学业迷茫、就业困难、工作压力、人事矛盾、个性孤独、人性压抑、欲壑难填、道德松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变态的反映。就像马克思谈宗教时所说的,宗教是颠倒世界中的颠倒的世界观。虚拟犯罪的根源与宗教一样,是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和人心问题。
        第二,虚拟犯罪的直接原因来自于虚拟犯罪游戏者的精神空虚。这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鼓舞斗志、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这是一个瞬息变化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事件,每时每刻人类都在前进,需要每个社会人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把握世界的最新发展;这是一个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的世界,不合理的事情随处可见,贪污腐化随处蔓延,困难随处存在,需要我们关注和呼吁;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火花的世界,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思想以及那些充满灵性光辉的智慧流溢在人间大地的各个角落,需要我们去分享去体验。对于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来说,哪有时间在这种无聊的游戏中虚度!即使是那些以此为娱乐手段、以此为解压途径、以此为解忧之方、以此为发泄之法的人来讲,也是找错了途径。长期沉溺于网络犯罪游戏,无论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种堕落的行为。
        第三,虚拟犯罪体现了虚拟犯罪游戏者的犯罪心理,从世俗法律的角度看虽然没有违法,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则属于“意业”范畴的严重犯罪,不但是佛教戒律要严格制止的恶业,也是必然产生恶果的恶因,在现实的个体命运发展当中具有真实不虚的负面力量,必将对其未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佛教认为,人的行为分身、口、意三种,其中身业就是外在的行为,口业就是所说的话,意业就是心中所思所想。在三业之中,意业深藏于内心,具有策源性、根本性、熏染性、长期性和难以对治性,不但对身口二业有重要影响,而且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是佛教特别强调要对治的对象。这种看法是十分科学的,是符合事实的,所以不但佛教信仰者要防止虚拟世界中的精神犯罪,而且一般民众也应该制止这种犯罪心理的滋生和熏染,以保证身心的清净与和谐。
        第四,虚拟犯罪实施执行过程中的方法以及实施和完成之后的心态都与真实的犯罪有高度的一致性,很容易形成各种负面的心理积淀,长期陶醉其中,必然在心理深处形成一定程度的认同和习惯,逐渐养成一种犯罪的思维模式,其中比较严重的是:认可和趋同于犯罪的理由;熏染和养成犯罪的心理;习惯和熟悉犯罪的行为;了解和把握犯罪的过程与方法。当从身体从虚拟世界走出来以后,心理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脱离虚拟世界,身心的冲突和环境转换的模糊可能导致虚拟环境下的心理在真实世界中的继续延伸,从而使其具有了违法犯罪的潜在可能,稍不注意就可能走向偏失,形成现实的犯罪。所以,虚拟犯罪熏染人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健康生活极为不利,沉溺其中,后果堪忧。
        第五,佛弟子应该更加注重三业中的意业,使自己的内心不断远离外境的污染,努力保持精神的清净。就像我看待素食问题一样,我认为素食荤作、素食荤吃可能导致素心向荤、净心趋浊,不利于养成戒杀护生的慈悲之心。在面对虚拟世界的犯罪游戏方面,佛弟子同样要深恶之,痛绝之。佛弟子的解压方式在于佛教的戒定慧三学,尤其是佛教的智慧,能使人们在面对社会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时,获得一种包容,一种放下,一种安详,一种快乐。在这种精神环境下,佛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娱乐身心的方法,可以确保现实社会中的人获得喜乐的生活。

TOP

当代的人性危机与佛教徒的使命

社会的发展水平,往往以文明的发展程度作为标志。这里所说的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从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角度来说,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更是一个社会、国家发展的最主要标志。精神文明的本质,其实就是人性的文明,任何文明的精神产品和精神形式,都是人性的表征,宗教、哲学、各种社会学说、科学和文学艺术,等等,都是人性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国家的发展水平,归根到底,反映着它的人性的健康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常常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宗教信仰自由程度,反映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发展水平。历史上的各种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和各国的宪法,都会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的自由权,就是因为信仰自由是人性结构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人类历史上,为满足这种人性的信仰要求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化的宗教,如佛教、道教、ji 督宗教和yi si  lan教等,成为各种文明社会的重要精神教化形式。可是,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的积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这并不总是也表现出精神文明和人性的进步,正如佛教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正处于一个末法时代,不少人仍然飘浮在物欲横流的人生苦海之中而不自觉。救苦救难的佛教,正是要为这苦海中的芸芸众生送去慈航。      

今天早上起来,发现屋外银装素裹,下雪了。我连忙想到今天得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去学校,否则他可能会迟到。吃晚早饭,我推着自行车驮着儿子往学校的方向走,到了大马路上,因担心时间紧,就斗胆骑上了自行车。刚骑了一会儿,前面十字路口的红灯就亮了,送孩子上学的各种小汽车突然停了下来,我也连忙煞车。可是,雪天路滑,正要停下来的时候,自行车却滑倒了,我和儿子都摔下车来,自行车的前轮也往前滑碰到了前面刚停下来的一辆小汽车的后面。我们刚一起身,前面小汽车里钻出一个小老板模样的中年男人来,气汹汹的骂开了:“你XXX,撞到我的车了看见没有?你XXX,凭什么撞我的车呀?……”我本来想给他解释一下,说明只是自行车停下时往前滑了一下,前轮刚好碰着了他的车尾部,并没有伤着他的车,可是看他满口脏话、一副蛮不讲理、凶神恶煞的样子,我也徒然来了气,冲口一句:“你这人怎么这么没有教养!”刚出口,我就后悔话说重了。可是,我刚说完,对方就毫不迟疑地回了一句:“你XXX,我没教养总也比你撞我的车强吧!”接着又满口脏话地骂开了。我听后真觉得奥运会后北京人怎么变成这样不文明了?看看他的车标,是一辆奥迪,使我想起前段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的话:现在与其说是金融危机,不如说是人性危机。我想,这位奥迪车主肯定也是急着送孩子去与我儿子同一所小学的,坐在车里的孩子一定从反光镜里看到我与儿子从自行车跌落下来的情景,听到了他的父亲或长辈的满口脏话,也看到了他的这位父亲或长辈的那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不知道他(她)会作何感想?但愿他(她)会感到震惊,而不是习以为常,更不会像他(她)的这位父亲或长辈那样气势汹汹,尤其是不要接受了“没教养总也比你撞我的车强”的“家教”。
        这是我在去年奥运会后第一次看到如此不文明的一场表演。在北京,开奥迪车又如此嚣张的,不会是一般的工薪阶层,可以说是乘改革开放之春风而先富起来的一群人之一吧。按说,这一群先富起来的人,应该是改革开放的先进分子,可是,他们当中以这位奥迪车主为代表的一些人,显然说不上是社会文明的先进分子。我由此想到百年前著名的中国启蒙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经提出过的“俱分进化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其知识在进化,善在进化,同时恶也在进化。从这个角度去想想我们今天的国际金融危机,想想那些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华尔街、金融界和商界的一些投机分子们,他们不是不知道违规操作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他们也不是不知道违规操作不仅违法,而且严重践踏人性和社会道德。可是,他们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还是不顾一切地去做了。这正如章太炎所说的,在我们这个进化的社会里,“恶也在进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涌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奋勇当先,逐渐洗去了旧时的尘垢,站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性行列,不仅引领着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中国文明的重要建设者。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进化中的善的代表。但是,在这股大潮中,也不乏投机者,他们不仅没有洗去昔日的铅尘,反而随着投机所得的财富的积累而变得更加张狂和沉沦,成了我们这个社会进化中的恶的代表。
        章太炎先生当年针对中国社会善恶进化的特点,在一篇题为《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演讲中,大力倡导“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的思想。他在这里所说的宗教,指的就是佛教。在他看来,佛教“要在普度众生,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与人,在道德上最为有益”。我们“要有这种信仰,才得勇猛无畏,众志成城,方可干得事来”。这些话语到今天仍然掷地有声,值得回味思考。对于广大的佛教徒来说,努力把正信的佛教慈悲精神传播到更广大的社会人群,而不是迎合社会旧习的功德观念,积极推进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