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化家庭-家庭教育

佛化家庭-家庭教育

佛化家庭-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然而时下多数父母却往往把教育儿女的责任与希望托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甚至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儿女在人格、思想、观念的发展上产生偏差,影响所及,不仅关系孩子一生的前途,甚至贻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因此,为人父母者,除了为儿女营造一个衣食温饱的家庭以外,更应该重视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阶段性教育,尤其是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更是重要。  


1 儿童教育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有人描述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在美国长大的小孩,物质生活富裕,毋忧匮乏,自由自在,有如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  

   然而,美国的儿童管教太过放任,也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例如,许多儿童不受教,稍受委屈就打九一一找警察或到法院控告父母,以致于父母不敢"随意管教"儿女,以免动辄得咎。这种过度的"自由",有如过去中国大陆的红卫兵毫不留情地清算父母,真是丧尽天伦,导致父不父、母不母、儿不儿、女不女的社会乱象。  

   以往,中国的孩子管教非常严格,从小在"不打不成器、不骂不知义"的打骂环境中成长。所谓"棒下出孝子,惯养忤逆儿",严格的管教成为儿童生活的阴影。稍不留神,或学业成绩不理想,往往被痛责一顿,真是苦不堪言。   

  现代的工商业社会里,父母只想到赚钱,不知关心儿女的教育,结果造成了钥匙儿童、速食面儿童、维他命儿童、才艺儿童、移民儿童等。今天青少年问题日趋严重,跷家、逃学、吸烟、吸毒、打架、耍太保、飙车等,都是因为儿童教育不良,家庭、学校教育不良,以及社会教育不良所致。从小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中长大,身心无法健全发展,将来如何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呢?  

   过去曾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发心供养出家众,有个小沙弥也来应供。在印度,即使是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也必须对法恭敬顶礼。阿育王顶礼过许多DA法师后,面对这位小沙弥,实在很为难,无法心甘情愿地礼拜,但是如果不顶礼,又担心对三宝不恭敬,会受到批评。左右为难之际,只好把小沙弥叫到无人之处,勉强屈身向他顶礼,之后,嘱咐他说:"小沙弥,我是一国之君,不能随便向人礼拜,尤其是你这么小的孩子。刚才我向你顶礼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小沙弥听了阿育王的话,默默放下受供的 ,突然纵身一跃,跳进了 中,沿着缘游走,又跳出 外,如此进进出出,神通无碍,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惊,"这个小沙弥真是神通广大呀!"  

   小沙弥定住身后,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掌说:"大王!刚才这件事情,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说得阿育王羞愧万分,赶快忏悔道:"唉!我的心不够光明虔诚,不该轻视小沙弥呀!"从此阿育王对一切出家众,不分老少贤愚,都一律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佛陀是怎样的爱护儿童,教育儿童呢?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他派了一个年纪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见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家说:"你们在我卧室再添一张床位,让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的住处。"佛陀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了不起,一方面是对远方传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团的后学,以及同龄的大众:虽然是个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轻忽,要好好爱护他。当时僧团里小小年纪的沙弥们很多,像均头沙弥、罗罗沙弥都是。他们因为年纪小,随着年长的比丘们出去托 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为一般人对于年老的比丘都肯给予丰富的供养,可是对这些年轻的沙弥们,社会大众有时会开玩笑,在他们的 里,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饭菜来供养他们。佛陀知道了以后,召集大比丘们开示说:"你们不注意照顾这群年幼的沙弥,你们所受的饮食就是不净食。"   

  又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游化时,看到一个小孩正在玩一只青蛙,把青蛙的一条后腿倒抓起来,让青蛙悬在半空中摇摆旋转,佛陀于是上前劝说:"小朋友,你认为这样很有趣吗?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来,你会觉得很快乐,很好玩吗?"儿童从小要有慈心,养成爱护动物的习惯,长大了才不会残暴而不自知,才能成为世间无争无瞋的菩提种。  

   我们从佛经里,可以体会到佛陀苦口婆心劝导大家不要轻视后学的教诲。佛陀说,世间上有四种事看似微小,却是不可轻视的:  

   小小火苗不可以轻忽: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惨祸。  

   幼小的龙不可以轻视:因为小龙会成长为大龙,翻江倒海,兴风作浪。

   年少王子不可以轻视:因为他将来长大会成为国王,统领天下,造福万民由他,一言丧邦,遗祸百姓也由他。  

   小沙弥不可加以轻视:因为他虔心学道学法,假以时日,必定会脱胎换骨成为人天师范的fa wang。  

   "小不可轻",虽然小,但是有佛性。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在子女身上多一些时间关怀与教育。教好一个孩子等于救了好几代。家庭和睦,社会祥和,则人人有福。  

   教育儿童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维护儿童人格的尊严:常见一些父母管教儿女,完全不顾及尊严,任意责备、打骂,甚至一句话就判定他没有出息,严重伤害儿女的自尊心,导致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所谓维护人格尊严,就是要让他有力量,不要禁不起考验,不要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奴颜卑膝、推托诿过,这才是有尊严。  

   养成儿童感恩的美德:现代父母往往尽其所能,供给儿女丰富的物质生活,然而却造成他们凡事得来容易,不懂得感恩惜福,甚至因为只有接受,反而助长贪念,导致内心的贫乏。在生活中,应当时时给他机会教育,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姊姊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姊姊。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这种儿童将来才会敬重人。此外,可以带小孩参观伤残医院,去见识世间的凄凉面,来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佛教也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不怕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只要肯认错的人,就表示有惭愧心、有忏悔心,有了惭愧、忏悔,才能从错误中求进步,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尤其肯认错,就不会诿过塞责,就能承担大任。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千万不能溺爱、护短、纵容,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

    化育儿童接受的性格:一个人不能进步,常常是因为凡事排拒,不肯接受。在《阿含经》提到五种非人,其一是"闻善言不着意",也就是说听到好话不以为意,所以不像一个人;就如同一个覆盖的茶杯,因为装不进茶水,所以失去了茶杯的价值。我们的身体需要饮食才能补充营养,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有善言来滋养,所以要有接受的性格。

    重视儿童待人的礼貌:佛经上常说:"佛法在那里求?在恭敬中求。"要时时教导孩子跟人点头,跟人说好话,有礼貌,结善缘。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才能和谐相处。一个人能在行止进退、言行举止中,表现得体、适切,就是礼貌,一个有礼貌的人,才能受人欢迎。因此,从小要重视待人处事的礼貌。  

   教导儿童正常的生活:人有七情六欲,有贪瞋烦恼。佛经说:"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应说而不说,非人也。"一个人在大众中如果不能随喜随缘,个性孤僻、怪异,就不能和众,所以从小要培养儿童正常的生活,不仅是三餐的饮食起居要正常,更重要的是,情绪要正常。  

   坚定儿童心中的信仰:这点很重要,让儿童知道三宝的伟大,知道宗教的慈悲,从小亲近三宝,长大后自然将心里的信仰化为生活中的谦冲虚怀,促进社会的祥和。例如:教导儿童早晚至佛前礼佛三拜;外出、回家至佛前告假、销假;犯错至佛前忏悔;每星期至少一次至寺院参加儿童活动;至寺院参加夏令营等各种活动,接受佛法的薰陶。

    增长儿童处世的善缘:吃饭的时候,要"当思来处不易",一粥一饭都是由许多人辛勤奉献的成就,所以人家跟你结缘,你也要跟人家结缘。从小让孩子养成跟人结缘的习惯,身语意念都种下善根,儿童在这种教化下长大,将来就不会贪心、悭吝,不会以暴力相向。  

   培养儿童的慈悲胸怀:现在的青年儿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时之狠,赌气、打斗、闹情绪。这样的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获得人缘的,所以最要紧的是让儿女从小就有慈悲的胸怀。比方说:你教育子女,要教他爱护小动物,教他不欺凌弱小。我们常常看到马路边的小孩,有时候玩弄小鱼、小虾、小鸟、小虫不尊重生命,不宝贵生命,将来到社会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气。  

   培养儿童的忍耐力量:要养成子女的良好修养,就要教他忍耐。比方说:兄弟姊妹相处,有时候那一个兄弟姊妹多得到利益,多得到好处,教他不要争,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点嫌弃、一点挫折,也不要一直闹情绪、苦恼,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将来能成就一切事业的力量。  

   培养儿童的服务精神:今天的社会,不是讲究你个人有多少才能,有多少智慧,最主要的是要社会大众对你的肯定、对你的接受,子女如果有服务牺牲的精神,对大家有贡献,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例如:可以训练儿童协助做家事,不但达到亲子共事,感情交流,同时可以培养儿童勤劳的习惯及责任感,这种生活教育也是奠定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环。

    培养儿童行善的美德:我做了一件好事,得了好因好缘,可能就此平步青云;做了一件坏事,因而惹来zai 难,麻烦不断,可能命运就很坎坷了。每天至少日行一善 ,可以庄严身心,可以增加人缘。

   

2 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们都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此赤子之心就是菩萨的心,拥有菩萨的心及青年的力,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对一个人将来个性、品德、习惯有很大的影响。现在青少年都一味追求外在感官的享受,眼耳鼻舌身意每天不断向外攀缘,从而沈溺于色声香味触法中,随着外在诱huo而迷失自我,所以自己要有安定的力量,放弃外在的一切,向内找寻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人生起伏得失中,经得起社会考验。生命是马拉松,必须要有耐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栖霞山度过的,这个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在丛林中所受的是ZHUAN制关闭的教育,因而养成逆来顺受的胸襟,尤其在求法道上,凡事都能以一种心甘情愿的心态去接受,在眼不看耳不听的薰习下,训练自我,不看外而看内,不看有而看无,不听非而听是,不听恶而听善,进而听无声之声,谈无言之语的观照自己内心的世界。  

   我想、我觉得、我认为、我喜欢  都是自我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在生活中,尤其是漫漫的人生道上,都免不了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喜欢不见得是好事,不喜欢也不见得就是不好。对人有利,虽不喜欢,也要喜欢;对人有害,虽喜欢,也要不喜欢。所以在学习阶段,要自许如海绵,广为吸收他人的长处、书本的知识、长者的智慧,尤其在团体中更要谦虚接受。  

   现代父母对下一代的要求,已从传统"养儿防老"的"子孙满堂",转变为"光宗耀祖"的"一脉单传"。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用心良苦安排钢琴、电脑、舞蹈等课程,希望子女能精通十八般武艺;为了子女的出类拔萃铺路,那怕是捉襟见肘,节衣缩食,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现代子女因为是天之骄子的"独生子"、"独生女",面对双亲"昊天罔极"的苦心期待,其成长的过程有如过五关斩六将般艰辛。父母们任重道远,子女们也是忍辱负重的情况下,亲子间的关系,和者互相体谅及感恩;反之,彼此不能适应及沟通,温暖的家,常会演变成"咆哮山庄",子女的成长也会遭受扭曲。

    总之,以爱为出发点的父母,教育子女的要诀,除了用"心"外,更要观"机",了解所处的环境、人、时、地等因素的差异及社会共识的观念,如此才能无误地适应当地的民情,进而对子女因"才"施教。为了避免孩子日后行为异常,"反叛"父母,我奉劝天下父母者,在管教孩子时,仍宜多以鼓励、民主的方式,陪孩子检讨错误的行为,然后一起面对错误。这些教育子女的艰难处,唯有父母者知啊!  

   青少年是国家栋梁,若能从小养成大志,将来一样可以成就大事业。希望青少年养成:  

   要有忍耐的力量:在佛经上有云:"若人不能忍受毁谤、伤害、辱骂,如饮甘露者,不能为有力之人。"今后在处事上,不要因为人家的一句话、一件事就泄了气,从现在开始,要培养不屈不挠的忍耐精神。     要有合群的习惯:要将自己融入大众里去,不可孤芳自赏,常与群众在一起,不要孤僻,用欢喜与人结缘。     要有谦虚的美德:求益之道,在于能受尽言,我们如果有一点成就的话,其实都是众缘所成,故为人要学习如稻穗一样,愈成熟愈懂得低头。  

   要有勤劳的精神: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要经过勤劳的过程,才能成功。所以唯有不断的努力,未来才能继续成功。  

   近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如浪荡、偷窃、玩乐、玩枪等事件层出不穷,而且有变本加厉的现象,严重的影响社会治安及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这个问题不但应予以正视,更要积极地加以对治及防范。  

   青少年是人生旅途中奋发有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时期。一般青少年大多会面临来自:课业压力、与所学兴趣不合、经不起别人责怪、感情受挫、父母婚姻不和谐、自己有缺陷、欲求不遂、亲子冲突、社会环境等因素,容易造成情绪性的反叛性格。因此为人父母者如何教育青少年,有以下几点意见:     以鼓励代替责备:青少年年轻气盛,常常率性行事。如果过份责备,他会有一种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好!我坏,我坏就坏到底吧!这样一来,只有反作用。所以对于年轻人的缺点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责备,要用鼓励来劝勉向上。春风怡人总比酷暑炎风薰人的好。  

   以慈爱代替呵骂:一句温言暖语,胜过严呵厉责。像仙崖禅师以慈爱感化夜游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徒弟,常常夜游,三更半夜爬梯子翻墙外出,被仙崖禅师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墙下等候。徒弟夜游回来,翻墙而下,没有注意到梯子不见了,一脚踩在仙崖肩头,顺势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刚刚踩的不是梯子,是师父呀!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轰顶,立刻顶礼请罪。仙崖禅师也不怒,也不骂,只是殷殷叮咛:"夜凉,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祸患,一言而解,这个弟子感受到仙崖的关爱,从此不再逾越本分,成为一名恪守清规的徒弟了。  

   "以爱才能赢得爱",唯有在爱的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优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导戾气,以慈爱代替呵骂。  

   以关怀代替放纵:过份溺爱,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纵与姑息,不但不能达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向偏锋,形成偏颇的人格。   

  只有在清明的环境中,才能培养清明的子弟;在关怀的气氛里,才有宽怀大度的人才。  

   以同事代替隔阂:"同事",就是设身处地,凡事以他的立场为他着想,不端架子,不闹意气,视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伦凯勒女士,因为是个聋人,脾气很坏,后来遇见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师,以与她同事的心相处,视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难过就跟她一起难过,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与海伦凯勒无隔阂,无私 无己,终于感化海伦凯勒,教育她成为一代伟人。

    我们今天教育子女,不该只教他怎样努力考试、赚钱,应该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我们要教导他们因果观念,教他们认识因缘,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为,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热爱别人,进一步爱社会、爱国家。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一个佛化家庭



曲槐 



      前些日子,我应友人的邀请去了趟济南。已经是第二次去济南了,所以这次去并不是专程游览名胜,而是特地去看望多年失散的一位朋友。将近十年光景的不见,彼此都苍老了不少。朋友叹息我的后脑勺增添了不少操劳的白发,我也惊奇地发现了朋友的前额脱颡出了智慧的光顶。久别重逢,另是一番感慨,个中滋味难以言表,沉默便是见证。


  我们的分别,大约是在高中毕业后。我先是放下书本出远门去谋生,朋友则是继续复读。毕竟各自的家庭背景不同,再说人家比我学习好上进心强,我可是厌倦了读书的日子。记得当时他送我到车站的时候说:“你可千万要早点回来,我还等着你一起去复读呢!”我也满口答应他,一定会回来的。可我的一去不复返,终是隔绝音训十年。


  说来奇怪,真是有缘人自能相见。之所以他能联络到我,是因为从网上无意中看到了我的文集,就发留言联系到了我,可谓是网络媒介促成彼此相见之因缘。但这次的相见,彼此都甚为惊讶。他大大没有料想到我竟然真的走上了出家之道,这对他来说是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同样,我也没有想到他竟然现在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了。可这不争的事实,使我深深地体认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虽然各人的出身、境遇是不同的,但人生的究竟归宿却是一致的。


  第一天,他到我住的旅馆来相见。开口他就问我:“是什么因缘?使你终于走上了出家之道。”


  我说:“我生来就是出家的命,原由有三:其一、生来体弱多病,早年感觉到了生命的无常,不愿过与世相争的日子;其二、从小食素,爱好幽静;其三、从小性情孤僻,不愿与人往来。其主要内因是,过早地感悟到了人生的孤单,所以出家是我的必由之路,别无选择。”


  友人听后,默然不支声。我们就默默地对坐了一个下午,也没说什么。因为想要说的话,都摆在眼前了,也就没必要可说了,倒不如沉默的好,以避免引起各自伤感的回忆。


  我们坐在旅馆的窗前,时不时地向外看看。外边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车水马龙;屋内却是一片鸭雀无声,似乎要跟整个外界隔绝似的,静得直沙沙的。我想,惟独在这样的境界里,才能彼此互即互入,融洽相谈,体会内心深处的一丝灵感与觉知。


  直到黄昏时分,西山落日映得满山红,他才起身道别。我便送他出门,默然而去。


  第二天,他很早就到了我的住处,约我去千佛山观光。中午就顺便到他家去作客,我一般是很少去别人家作客的,可无奈他的再三邀请就去了。


  他家住在市中心,是比较繁华的小区,豪华的住宅,看来他日子过得是不错。一进门,他的妻子与小孩就迎了上来,见面合掌,先是一声“阿弥陀佛”,接着是“师父!请上座,敬香茶。”这种出格举措、祥和气氛使我很吃惊,感觉是个非同一般的家庭。


  就坐后,经过再三的询问,才知道友人的归依佛门是受妻子的影响。友人忙着沏茶,友人的妻子忙着去作饭,而小孩则是奔来奔去地玩,显得十分的活泼,见了外人丝毫没有陌生的感觉,跟自家人似的亲和。


  友人沏好茶后,对他儿子说:“去外边玩吧!别掺乎我们大人的谈话。”


  小孩顽皮地说:“知道了,阿弥陀佛!学佛人要有平等心,不能另眼看人阿!”


  我听后十分满意小孩子的回话,友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你小孩怎么了,一点教养没有阿!快去,要不我揍你了。”友人攥紧了拳头按在小孩头上吓唬他。那小孩眨眨眼睛,吐了个舌头说:“老爸,佛说大人不能轻易欺负小孩,学佛人要有慈悲心。”这一下子说得我们哄堂大笑,小孩也笑着去厨房跟他母亲闹了。


  不多久,午饭就做好了。在客厅我听见友人的妻子对小孩说:“去叫你爸,饭好了,让先去供佛。”


  小孩应声而道:“阿弥陀佛!知道了。”


  友人听见后,起身去佛堂供佛,小孩依然是跟着他父亲去了佛堂。我看着他们父子俩的背影,不由地发出了赞叹之声。这样的佛化家庭是稀有难得的,其生活是富有韵味与活泼气息的,肯定是一个和睦的家庭,难怪会有这么一个机灵的孩子出生。


  用完午斋,友人的妻子便回卧室禅坐了,我跟友人继续聊天,小孩则偎依在友人的身旁听我们的谈话。他也时不时要打断我们的谈话,问点佛学基础知识,如“什么叫三宝?”“什么叫八正道?”等。并且我还从友人的谈话中得知,年仅四岁的小孩在他奶奶的教导下学会了背诵《心经》、《弥陀经》,还会唱香赞。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小小年纪记忆力就这么强,出人意料。


  谈着谈着,眼看时间不早了,我便起身告辞回旅馆,友人也没强留。对小孩说:“你去看你妈,我要送师父回旅馆了。”小孩点点头,就进卧室找他母亲去了。


  可我们还未出门,他就跑到友人身边悄声地说:“妈妈打坐了,我就跟您一道去送师父吧!”友人很幽默地说:“哦,佛涅槃了,那就跟我去吧!”


  他们父子的这一唱一和,真是富有戏剧性,令人深思。他们送我到楼下,我见时分不早了,又天色带雾似的灰蒙蒙的暗下来了。我怕有雨,就谢绝了他们的送行,独自回到了旅馆。第三天,我便不告而别,因事紧急连夜回归。便记下了如上之言,以表聊耳!


TOP

佛化家庭几个基本条件



佛法与世法,本来分不开的。人世间事事物物,随拈一法,无不是佛法。我佛所说法门虽有八万四千之多,而归纳起来,不外自利利他而已。学佛者若欲实行利他,必须先自家庭佛化做起。今依次说明佛化家庭的好处,及佛化家庭的殊胜,以及佛化家庭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


佛化家庭的好处:中国人互相标榜的为诗书传家、忠孝传家,或耕读之家、积善之家等等,这是表扬他读书、耕田、忠孝、慈善的意思。而佛化家庭正包括了上述的意义,而且全家老少男女们都信仰佛教,具实行佛的教化。佛以清净、慈悲、庄严为教,若全家都为佛所化,便自然成清净家庭、慈悲家庭和庄严家庭了。


佛化家庭的殊胜:佛法虽深广如大海,但能得其一滴,便终身受用不尽。佛以清净、慈悲、庄严为教,全家若能信受奉行,则个人的身语意业清净庄严,必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家庭方面和睦慈悲,相习成风,必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即世法所谓模范家庭了。老少又能茹素念佛,戒杀放生,家风善熏,化行俗美,于是一家清净,一乡一邑悉皆清净,何异人间乐土?但欲达此目的,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佛化家庭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


一、母教:家庭以母亲的感化力,最深最大。父亲多在外边工作,不能常在家内教导儿女。所以人的一切习惯,全在孩提时受母亲的感化,成为第二天性。假定母亲信仰佛法,他的儿女自幼耳濡目染,也沾些佛教的气味。我们若欲佛化家庭,也应该重视母教,劝导妇女们多多学佛。


二、胎教:人性的善恶与胎教很有关系,假定母亲是一个佛教徒,受孕以后,茹素念佛,严持三皈五戒,遵行十善业道。胎儿在胎中禀受慈悲祥和的气氛,出胎之后,性情一定良善。


三、启蒙:一般人对于四岁至七岁的儿女,以为年龄尚小,多不注意教育。哪知“教子婴孩”,古有明训。在小孩三岁以后,渐有知识,他的识田如白纸一样,为父母的给他画甚是甚。若把佛法上极浅近的道理和小故事,如助人、放生、不撒谎等类,常常讲给小孩听,再跟着大人们学习拜佛唱念,所谓“少学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地一切佛化了。


四、教女:中国人向有重男轻女之风,所以对于子女的教育,也不免歧视,这是大大的错误观念。盖良善的国民,多成于良善的母教。今日的童女,即是他日的贤妻良母。若不注重女子的幼年教育,则他日安能成为良母?既无良母,安有良民?印光大师常说:“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可谓探源之论。若欲佛化家庭,必须重视女子教育。


五、教材:家人讲解,不必用高深的佛理,专就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演讲得明明白白。再把三皈、五戒、十善业道,不惜回环重复加以说明,务使儿女们人人彻底了解,佛法与自己实有密切关系,遵行则身心快乐,违反则烦恼重重,自然生起信仰来。总之,以理智开导儿女,千万不可以家长身份,强迫教育。所以者何?若不启家人的真信仰,纵暂时形式佛化,日久亦流于虚伪敷衍,不能得到佛法真实利益。


六、行持:佛法真实意义,重在实行。所以佛化家庭的起码行持,必须念佛戒杀。固为佛说念阿弥陀佛一声,可以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少杀一条生命,即少欠一个命债,少造一次新殃。所以家中设置佛堂,按家庭忙闲状况,随分朝暮课诵。家人最好全体吃素,如不能做到,亦可暂采用三净肉,家中万万不可杀生。


七、禁止恶习和工具:近代家庭以赌博为唯一的消遣,此实为最大的恶习,劳民伤财败品损德,莫此为甚。无论何种赌具,一律禁止,不准入门。


八、提倡佛教的娱乐:人生不可太枯燥,尤其青年,必须予以高尚的娱乐,始可调和其性情。佛教的法器及唱赞,梵呗悠扬,最适宜于精神修养。若请明师教授得法,可以得到无比娱乐。至于现代乐器及运动器具,亦可随力备用。


结论:上来八条虽然简单,但是佛化家庭最基本的条件。若为家长的以身施教,对于佛法具有坚固的信仰,及纯洁的修持,则家人天性相近,自然受其感化。现在世风凉薄,人心卑劣,共业感召,空前浩劫。若不以佛法灌输家庭,潜移默化,由家而国,佛化世界,则将来人类惨祸,实不堪设想。故不揣固陋,略贡要义,尚望各界大德倡导实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