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佛陀教育的成绩是什么?
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
用虚幻的人生,借假修真,
为大众多谋福祉,为自己创造远景,
这才是真实而永恒的福德智慧。
虽然从佛法的智慧来看,世间的一切,包括妻子舍宅,都是暂时的拥有、虚幻的依靠;但是,作为凡夫,我们还是不得不有所追求、有所依托。暂时的依托,总比一无所托来得好,而且,世俗生活的平凡希望,可以刺激人们心甘情愿努力向上,否则生活之中便失去了诱因和动力。
这就好比一个即将沉溺的人,在茫茫大海上,远远望见一根浮草,在波光反照之下,仿佛是一艘船,奋力上前之后,才发现事实真相。即便如此,求生的希望激发你不断地努力,还是有无限生机;如果一开始就放弃希望,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所以,对一般人而言,希望是一个美丽的幻影。人们努力追求,到手之后,才发现那只是梦幻泡影;有些人就此醒悟,有人还是继续追求下面一个泡影。人的一生,就在追求、幻灭与醒悟之间,探寻宗教的意义。因此,佛法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各种成就。只是,从古到今,人们不论是留下辉煌灿烂的创造发明,或是坎坷凄惨的遭遇,都只是一段人生的记录,并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的差别。
佛法的智慧在于提醒人们,世俗的成就只是入世、化世的媒介或桥梁,如果执幻为真,不顾一切拼命向前,只有落到力竭身亡而一无所获的地步。所以,‘随顺一切相而离一切相’,努力建设人生而不沉溺于成就之中,不必患得患失,更不用因此而害人害己。社会上有这层体会的人多了,世间的争执倾轧诸多烦恼,就可以减少许多;我们也才能调整努力的方向,用虚幻的人生,借假修真,为大众多谋福祉,为自己创造远景,这才是真实而永恒的福德智慧。
“又释,一切菩萨是所成就”。这是说诸佛如来的教学,一个好的老师他来办学校,他办学校的成就是学生;学生有成就,他的事业成功了,学生没有成就,他的事业就失败了。这就是世出世间办教育都是一桩事,没有两样。佛教,我们知道是佛陀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他这个教育有成就,就是学生多,学生有成就。
有成就的学生在佛门称菩萨,有特殊成就的,叫摩诃萨。菩萨,在佛法教学里面讲是学位的名称。昨天我们参加大学的毕业典礼,我们看到在毕业典礼当中,许多学生拿到了硕士学位,拿到了学士学位,我们为他庆祝。佛陀教育里面的学生,有多少学生能够拿到菩萨的学位,我们佛门讲证得菩萨果位,证得罗汉的果位,这个教育成就了。所以,这个解释是专门为教学来说的,说“一切菩萨是所成就”,教学所成就。一切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切菩萨,这个意思我们要懂。
怎么成就?教这个学生,学生什么样的成绩才算是成就?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明,“不断佛种,即自成就,救护众生,成就于他”,这句话简单明了,要记住!如果往后有人问你,佛教是什么?你就答得出来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的成绩是什么?成绩是把学生教出来!学生都拿到学位了,佛家的学位称阿罗汉、称菩萨。他拿到学位是他自己成就,他将来在社会上为社会大众服务,是成就于他。我们这样讲人家就很容易理解。佛法不是自私自利,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能力,为社会广大众生服务,跟世法里头办学目标没有两样。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002卷)【又释,一切菩萨是所成就】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地藏这个‘地’,在事上讲是大地,大地是一切万物所依赖生存的,任何一物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国对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里头它的相是坤卦,其德为母,《易经》里面说:‘至哉坤元。’至是到极处。这是形容大地万物资生,一切万物都从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载、能生的意思。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的心地,我们心地确确实实具足这个意思。以佛法讲,住持的意思、生长的意思、荷担的意思。住,一切万法依真性而住,一切万法皆从真性而生,《华严经》里面所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佛如来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众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性地里面变现出来。性是能变,万法是所变。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切的无量本来具足。
佛法的教学其目的就教我们明心见性,为什么以此为目的?明心见性之后,你什么问题自自然然都得到解决。而且这个事情是决定可能的,决定可以办得到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每个人皆有真性,这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来的,未必能办得到,自性本具那有办不到的道理?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恢复自性。其实自性那需要恢复,今天我们的性德上面有障碍,只要把这个障碍去掉,性德自然就现前,所谓是拨开云雾,阳光就普照。阳光比喻我们的性德,云雾比喻著障碍;障碍是假的,阳光是真的。离了妄,真就现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是虚妄的,毋需要去求,离了妄就是真。
真心里面佛告诉我们具足三德。法身,法身是我们真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这个东西。可惜我们无始以来起心动念、妄想执著,把我们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碍住了,现前这个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亏损。一百分的作用,我们现在所能感受到百分之一都不到,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现前,你说这不是可惜!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广。佛看到我们才生起怜悯之心,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恢复。
【彼人自失都不觉知。】
『自失』是这些人他们观念不正、思想不正、见解不正,曲解经义。虽然听菩萨演说正法,但是他把意思都错解、都曲解了,所以说『彼人自失都不觉知』。
【以疑惑过污染意根。】
因为他有疑惑。第一个以这个经辗转相传不可靠,不一定是佛说的,后世人伪造的,他怀疑这个。第二个怀疑依教修行的人,未必真正是善人,是不是在这里装模作样欺骗信徒。他自己心不善,看到所有修行人都不是好人,都不是善人,严重的过失,污染了意根。
【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
这是依教修行的人,受他们的戏弄,受他们的讥笑。
【乃至叹言。】
他们还在感叹,还在说:
【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
对于经教、对于说法的法师他都怀有很深的成见,他也听,但是听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不但如此,他还:
【伺求其短。】
他来听经是找碴、找毛病,这个事情真有。你们将来出来讲经要小心,你上台的时候,可能下面就有这些人来找麻烦。他也来听经,听经什么?专门来问难,在你讲的,找几个麻烦让你下不了台,给你难看。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经,下飞机头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警告我,他说香港有一批这样的人,很难对付,他说法师,你要小心,他们是当场给你难看的。不过我在那里讲了四个月,蒙佛威神加持,他们这些人都在座,还好还没有问问题,没找我的麻烦。这些人以后我都认识,而且都是在社会上有名的大学教授,在家菩萨,专找碴,多少法师吃了亏,我还算不错,还没找我麻烦。
【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
他给你污辱,找了麻烦之后,他离开了。让这些听众信徒对法师丧失信心,破坏道场,干这些事情,他自己很得意,不知道他造了重罪。这个在许多地方讲经,大概一般都不是寺院正规的道场,正规道场比较好一点,也不免。我在香港那也算是正规道场,畅怀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是倓老法师办的,也算是个正规道场,里头也有这些人。所以我们要到外面去讲经,譬如说人家学校里面,公共场所的地方,这样的人就更多。所以你们要去讲的时候,要很小心谨慎,言语、动态都要端庄,都要大方,不要叫人抓到把柄来污辱你,那就不好。这是我们自己要小心防范,要求佛加持。我们的心要正,这是最重要的,心要正,不能够有委曲之相,这才遭到些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