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什么是无为法?

净界法师


    第二十一卷


  己五、无为法。


  本论正宗分,主要是分成二大科:第一大科是解释何等一切法,第二大科是解释云何为无我。


  在第一大科当中,广泛的说明一切法的差别相─何等一切法。本论论主天亲菩萨立一百个法,来解释宇宙万法的生起和变化。这一百个法分成了五类:第一是心法,第二是心所有法,第三是色法,第四是心不相应行法,第五是无为法。前面四个都是属于有为法,最后这一科是介绍无为法。看本文: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首先标出无为法的种类,总共有六种。我们看蕅祖的批注,分成二科来说明: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别释,各别解释这六种无为的差别,先看总标解释什么叫作无为。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这一段先把前面所介绍的四种色心假实诸法──色是指色法,心是指心王与心所法,假法跟实法,《唯识学》的定义是说:假设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境界,所谓因缘变,则色法、心法,都是属于实法。假设境界的出现,是由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心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叫假法,二者是有差别的。总之,色心当中有假法、实法,就看它是因缘变,或是分别变来决定。但是不管是因缘变,或是分别变,都是属于造作的生灭之法──有生、有住、有异、有灭,因缘和合即生起,之后产生各种变化,或者增加、或者减少,最后消失掉,这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就是一种生灭之法。


  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至于无为法的安立,是说当我们把色心生灭的境界──离去因缘的造作,显出寂静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无为。换句话说,无为法建立在有为法之上,离开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不是另外有一个无为法存在于有为法之外,而是就着有为法的生灭相停下来,安立作无为。所以说它是四所显示,是前面四个有为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寂静状态,而立名无为。


  这句话道理比较深,我们先讲一个譬喻比较容易了解。好比说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分成二种状态,第一个是他觉醒的时候,有很多的造作,比如工作、上课、拜佛、诵经,乃至于吃饭,都是属于生灭、有为的境界。但是当他累了、睡觉了,这时候身体都不能动,进入一种寂静的状态,虽然是同一个人,却有二种状态,一种是生灭状态,一种是睡觉状态,就着他生灭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有为法,就着他睡觉寂静的状态,安立作无为。


  其实,我们的真如佛性也是如此,它随顺造作的因缘,现出各式各样的有为法─有杂染法、有清净法,杂染法跟清净法开展出来,又是各式各样。不过,后面讲到的这六种无为,大致上是由二种因缘而成就的:第一种是依禅定而现出的无为法,这多数都是属于外道。外道修习禅定、随顺禅定的因缘,也能够显出相似的寂静状态,也是可以成就无为。另外一种,不但是有禅定,还要有般若波罗蜜─定、慧等持才能显示无为法,这是佛教的无为,不论是小乘、或是大乘的无为,都必须要有禅定跟智慧。总之,真如由于禅定跟智慧的因缘,也能够显现无为的状态。总之,就是同一个真如,但是因缘不同,而现出有为、无为。换言之,二个都不是有独立体性的。


  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为就是造作,既然连造作的因缘都没有,是一种寂静的状态,一都不可得,怎么会有六种无为呢?四所显故,它是借前面的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四个有为法而显现出来的。所以不妨随于能变现的这方面来说,而安立无为法的六种差别。因为能变现的心王、心所各式各样,所以就约着能变现的差别性质,而安立六种差别,事实上它的体性还是我空、法空的真如,不是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叫无为法。


  这是介绍无为的安立,是离开了生灭状态,显现一种寂静的状态,这是总标解释无为的状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无为法——虚空无为

淨界法師

     以下解释无为的差别相貌。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批注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空无为是总相,第二、三、四、五、六是别相。


  一、虚空无为者: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这里的虚空是一个譬喻,以虚空来作譬喻。这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一、非色非心:无为它不是色法,所谓色法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禅宗有一句话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是说我们想要找出真如这种无为的境界啊,觅即知君不可见,你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找不到的,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攀缘的境界,你的见闻觉知不能够达到第一义谛的境界,不可以,所以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但它也不是断灭的,不离当处常湛然,无论你是凡夫或是圣人,这个无为法都是存在的,湛然就是很光明、很明显的现前。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明了的境界,但也不是心法,不是八识心王以及它相应的心所,八识心王跟心所都有能、所,无为法的境界没有能、所,二者不同。这是无为法的第一个特色非色、非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


  二、离诸障碍:凡夫的色心诸法,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活动的时候─烦躁扰动会恼害身心,所以说是障碍。其次是业障,如果造的罪业太重,这些恶的业力也会障碍你,你想往生极乐世界不可能,你想往生到天上也不可能,如绳系缚,使令你不得自在。第三报障,果报体也是一种障碍,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就一定要受老、病、死的折磨,当你生病的时候就痛苦了,就一定要去看医生。在无为的境界里,没有这三种障碍,所说离诸障碍,没有烦恼、业力、果报的障碍。


  三、无可造作:无为法,它是没有造作的相貌,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


  这三种特性: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先把无为法做一个拢总解释,它的总相是这样的。那么以虚空来作譬喻,因为虚空就是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像《楞严经》上说,一座很大的山,你把这座山挖了一个大洞,虚空也不会增加﹔你说我挖得愈多、空的地方愈多?不是的,山增高了,虚空也不减少,山减少了,虚空也不增加,虚空有这种无障碍的境界,因此把它比喻作无为法。


  再补充说明:佛陀在《般若心经》中,解释一切法的空相─无为空性,说出了几个相貌: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毕竟空,没有生灭相─不生不灭,没有生起、也没有消失。不垢不净─造罪业,不会染污它,造善法,也不会让它更清净。不增不减─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凡夫的境界,真如不会减少,成就佛道,真如一点也不增加。世法的增减、染净、生灭,这些相貌都没有,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是一回事,它的本来相貌就是这样。所以才说无可造作,故名无为。它无形无相,不会有生起、变化,或者消失的相貌。


  这里用虚空来比喻很恰当,虚空就是这样,不管你在虚空中怎么造作,盖了十栋房子,虚空也不减少,你把房子拆掉了,虚空也不增加,就是这种境界──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这一段总相,先把无为作一个拢总说明,以下各别解释无为差别相貌。下面五个别相,分成二类:第一是择灭无为,第二是非择灭无为。这也是无为的二大相貌,一个是因为择灭而显现,一个是非择灭而显现。


  所谓择就是智慧,也就是抉择─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灭是指无为法。为什么用灭呢?就像火燃烧得很炽盛,火有时候变大、有时候变小,把这个火熄灭了,而得寂静的状态,叫作灭。这种寂静─灭的出现,有二种因缘:第一个是因为智慧的拣择─我空法空的智慧,另一种不是智慧所成就的,看以下解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无为法——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淨界法師

二、择灭无为者:正慧简择,永灭烦恼,所显真理,本不生灭,故名无为。


  所谓正就是不颠倒,凡夫的思想是颠倒的─非有计有,五阴身心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却执为有一个我,这叫颠倒,这样的思想与无明相应。而择灭无为是正确、不颠倒、合乎诸法实相的智慧─是依于我空、法空智慧的简择,息灭了三界烦恼,显现本不生灭的真理,故名无为。这是佛陀圣弟子所成就的,无论是二乘行者、或是大乘行者,所证得的无为,皆不共于外道,是依般若波罗蜜,破坏了烦恼而显现的。


  三、非择灭无为者:复有二种:一者、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故名无为。二者、有为缘缺,暂尔不生,虽非永灭,缘缺所显,故名无为。


  非择灭是说无为的现前,不是依止智慧所显的。又分为以下二种:


  第一种情况是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是说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无论造了多重的恶业,它还是清净本然,虽然这种清净还没有开显,不能受用,但是其体本来清净,不必经由无漏之智慧方显,故名无为。


  禅宗有一则公案说:有一位禅师去顶礼一位老和尚,那位老和尚很谦虚说: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老朽啊,这个色身是会老病死的!对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回答说:礼非老朽者,我不是顶礼你的臭皮囊,是顶礼臭皮囊当中那个不老、不病、不死的非老朽者,就是指清净的真如佛性,所以说是礼非老朽者──从本性的角度来看,人人都有清净无为的本性。


  第二个有为缘缺,暂尔不生,虽非永灭,缘缺所显,故名无为。这种无为是依止禅定而安立的。有为缘缺,是说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如果欠缺了因缘,自然就处在无为中。好比外道或是佛弟子,在禅定的境界中,有为法的因缘暂时停下来,因为入了禅定以后,跟外面的境界就没有接触,只有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而已,前五识都不活动了,在这种杂染因缘缺乏情况下,整个烦恼、业力、果报暂时不生起来,虽然不是永灭,但是缘缺所显,也可以安立作无为。


  总之,非择灭无为有二种意义:第一个是从本具的佛性来观察,可以说它是非择灭。虽然我们没有般若波罗蜜,但心中还是有无为法,因为其体本自清净。第二个是因为缘缺不生,好比依止禅定的力量,使令烦恼跟业力不动,这样也可以安立作无为,不像前面择灭无为,必须具备禅定与般若波罗蜜智慧,方能显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无为法——不动灭无为

净界法师

    择灭无为与非择灭无为,都是属于无为法,一个是佛弟子专有的,一个是通于凡夫以及圣人,接着又可开出三种无为法:第一个不动灭无为多数是外道修的,第二个想受灭无为是小乘行者,第三个真如无为,才是真正的大乘无为。我们由浅入深,来看这三个无为法。


  四、不动灭无为者,入第四禅,双忘苦乐,舍念清净,三灾不到,亦名无为。


  不动灭无为,大多属于外道的修法,也就是非择灭─依止禅定的力量而生起的。之所以安立作不动灭,它的境界就是不动,那为什么叫灭呢?因为他的身心暂时不动,这种不动状态主要是指进入第四禅。


  其实是这样的:我们凡夫的心动来动去,有时候想善、有时想恶,有时在三宝的境界活动、有时跑到五欲的境界去,就是到处去攀缘、游荡。而修禅定的人,他就把这一念心给摄持住,让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不动,不让它跑到善的境界去、也不让它跑到恶的境界去,不能动──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这时候内心明静不动,从未到地定进入到初禅。


  初禅一现前,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内心还有微细的寻伺,还能够做某方面的思惟观察,就是觉观寻伺。因为内心寂静的关系,就有三昧乐─有喜、有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但是虽然有喜有乐,还是保持心一境性,这个喜乐不会干扰他的寂静。可是他观察到寻伺的觉观,会干扰禅定,于是就呵责寻伺,寻伺不活动之后,就从初禅进入到二禅─定生喜乐地。这时候禅定转深,寻伺不活动,内心没有觉也没有观,完全是寂静的状态,就是喜跟乐。


  在二禅的禅定当中,他又观察喜的波动太厉害了,又把喜给舍掉了,就进入到三禅─离喜妙乐地。其实,有为法当中,三禅的境界最快乐,绵延不断的安乐境界现前,而且这种快乐不像凡夫的五欲乐是局部的,它是周遍身心。但是众生都是这样─常者生厌,快乐的东西享用久了,就不快乐了,因为不快乐,所以希望能够再寂静下去。他欢喜寂静,快乐也是一种疲劳,所以又呵责这个乐,乐被他一呵责,又停下来,就进入到四禅─双忘苦乐。


  这时候内心─第六意识有五种感受苦、乐、忧、喜、舍,痛苦的感受没有了、快乐的感受也没有了,忧喜都没有,内心就是舍受。进入第四禅,他的内心就是无苦亦无乐、无喜亦无忧─既不快乐、也不痛苦,就是寂静住,这就是双忘苦乐的境界。


  其次,舍念清净,舍是什么呢?是指离乐无悔。因为三禅实在太快乐了,我们凡夫还没有入圣道,你把五欲的乐弃舍了之后,有些人会感到忧,还没有得到禅定、佛法智慧功德之前,会有一种忧悔的感觉。但是得四禅的人,他不会忧─离乐无悔,不后悔,就是舍。所以这个舍不是舍受的舍,是行舍─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舍掉了三禅的妙乐,而不后悔,叫舍。所谓念,是指内心明静不动,犹如止水,明了性特别强。在四禅八定当中,四禅的念力最强,前面的三禅,定力都不深,初禅有寻伺的干扰、二禅有喜心的干扰、三禅有乐心的干扰,到了四禅,寻伺、喜、乐,这些干扰波动全都停下来了。

至于四空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虽然定力很深,但是明了性却已经暗淡了。在《法界次第初门》中,智者大师说:四空定的天人,如痴如醉,就像一个人喝醉酒一样,为三昧酒所醉,虽然说禅定很深,但是没什么明了性,不能生起我空观、法空观,不可以。所以诸佛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都是在四禅,因为四禅的念力、明了性最强,而且没有寻伺、喜、乐的干扰,禅定也深。


  总之,四禅能有这样的功德:一是双忘苦乐,这是赞叹他内心寂静的状态,二是舍念清净,虽然禅定深,但是又有念力,能够清楚分明,三是三灾不到。


  我们的世界,在一个大劫里,有四个中劫─成、住、坏、空,到了坏劫的时候,《瑜伽师地论》上说,一开始是天上出现了七个太阳,之后整个大地起火,把整个世界都烧坏了。一直烧到初禅,因为初禅还有寻伺,这个觉观会招感火灾,就把须弥山、四大部洲全烧光,一直烧到初禅,初禅也烧坏了─火烧初禅,水淹二禅。火灾坏灭七回后,再以水灾坏灭一回,发起了大水,一直下雨,雨滴如轴,雨滴就像车轴一样这么大,大海就泛滥,把二禅给淹没了。最后即以风灾坏灭殆尽─风吹三禅,二禅因为有喜,喜跟水有关系,才招感水灾,三禅因为有乐,而招感风灾,大风一吹,把三禅都破坏掉了,只有四禅没事!


  《瑜伽师地论》上说,四禅的天人,有些刚生到四禅,看到大火烧得很可怕、水淹得也很可怕,那些待在四禅很久的天人,告诉他们说:不用害怕,我上次也看过这种境界,此大三灾不到四禅!四禅有这样的好处,内心当中双忘苦乐,没有苦乐的干扰,而且还舍念清净,能够明了清净。因为没有遭三灾的破坏,所以也可以安立作无为。当然,这种无为,是依止禅定──第六意识跟禅定相应,入不动定所显示出来的,不是依般若波罗蜜断烦恼而显示的。


百法明门——119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无为法——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净界法师


    五、想受灭无为者:入灭尽定,想受不行,似涅槃故,亦名无为。


  想受灭无为,多数是小乘圣人入了灭尽定,在定中,第六意识所相应的想─想象,以及受─感受,都不活动了,无为的境界就显现了。想、受属于五遍行,五遍行不活动,第六意识及心所也不活动,所以阿罗汉入灭尽定之后,内心于一切法不受,不像前面的不动灭无为还有受─第六意识感受什么呢?不苦亦不乐,无喜亦无忧,还有这个舍受。但是灭尽定一切法不受,连舍受都没有,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就像鸟儿飞过虚空,不留下任何踪迹。中国禅宗也讲一句话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内心对于一切境界,想受不行,因为似涅槃故,亦名无为,这种境界相似于涅槃之寂静,所以也安立作无为。


  六、真如无为者,非妄名真,非倒名如,即是色心假实诸法之性。诸法如波,此性如水,诸法如绳,此性如麻。诸法非此,则无自体,此离诸法,亦无自相。故与诸法,不一不异。惟有远离遍计所执,了达我法二空,乃能证会本真本如之体。真如二字亦是强名,前五无为又皆依此假立,此即唯识实性。故皆唯识,决无实我实法也。


  第六个真如无为。依照本论的意思,天亲菩萨所赞叹的无为是指这一个,这是大乘所认定、真实的无为。前面的五种无为都是方便法,不论是外道的不动灭无为,或是小乘的想受灭无为,都不能说是真实的无为,以大乘的角度来说,真实的皈依处,是指真如无为,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究竟目标。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先解释什么叫真如:非妄名真,非倒名如,即是色心假实诸法之性,所谓真就是真实不虚妄,如就是不颠倒。是色心假实诸法之性,是说一切法是依真如变现出来的,一切法的本体就是真如。


  以下蕅祖作了一些譬喻:诸法如波,此性如水;诸法如绳,此性如麻。是说一切外境是业力所变现的,不论现出天的色心诸法、或是现出人道、三恶道苦恼的色心诸法,这些法就像波浪一样,各式各样,而真如的法性就像水,不管是大波浪、小波浪,都不离开水。由于真如受熏──受罪业的熏习,就现出三恶道的色心诸法,受善业的熏习,就现出人天的色心诸法。这是以波跟水来譬喻真如与诸法的关系。


  诸法如绳,此性如麻这跟前面的道理一样,绳子有各式各样,有的绳子打得很庄严,有的绳子打的很丑陋,但不管绳结是漂亮的、丑陋的,同样都是麻,都是真如佛性所显现的。


  诸法非此,则无自体,此离诸法,亦无自相。故与诸法,不一不异。总而言之,一切法离开了真如无为,也就没有自体,是以真如为自体,那么真如离开了诸法,也不能表现它的相貌,故与一切法,不一又不异。


  惟有远离遍计所执,了达我法二空,乃能证会本真本如之体。前面是把真如的相貌作一个解释,这一段说明真如无为,是在什么因缘情况下,才能够显现呢?说出它的条件:惟有远离遍计所执,了达我法二空,才能证会本真本如之体,意思是说真如要显现,修禅定是不能显现的,你用禅定把第六意识给停止下来,不能显现,所以说不动灭无为不能显现真如。即便你用禅定、我空的智慧把第六意识停下来─想受灭无为,也不能显现。要紧的是第六意识里面的无明─我执、法执,遍计所执必须要先消除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色身并没有错,你不要随便抛弃它!

净界法师


    禅宗有一个公案,我们从这个公案,就可以了解真如无为的境界,大乘佛法所追求的境界是真如无为,到底真如无为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有一位禅师叫石霜楚圆禅师,他是临济宗的第六代正宗传人,这位禅师带领很多人在修行,他过世之后,马上就要选出一位禅师来接这个祖师位。


  大家就提出很多的建议,说:泰上座可以接祖师位,他的戒腊高、打坐的功夫也好,有资格接祖师位。有些人反对说:祖师位是不能随便找人接的,不是说戒腊高、禅定深,就能接祖师位!因为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你也没有看经典、我也没看经典,大众把身口意、整个身心都交给善知识,要是这个善知识没开悟,那就是一盲引众盲,相继入火坑。你要带领我们趋向于真如无为,你自己都没有到达真如无为,怎么能够引导我们呢?不可以的啊!于是大家就决议用考试的,看谁能够了解祖师意,就能够接祖师位──欲接祖师位,须解祖师意。


  这时候就把寺庙里的大众,全部集合起来。当时有一位侍者,这几年都亲近这位祖师,就请他来考试,考这位泰上座,看看他有没有资格接祖师位。侍者问说:我们祖师,他的修行,不论自修行、教化众生,就讲这个去。讲什么去呢?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他看根基,有些人跟他讲休去,有些人跟他讲歇去,有时讲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它的去我不考你,就考你什么叫一条白练去?道一句!这位泰上座,也不是省油灯啊,几十年来在这个道场,也不只是吃饭、睡觉而已,泰云:好,拿一枝香来插着,这枝香烧完之前,我要不能道出这一句,我不解祖师意。他就在大众前盘腿入坐,一入坐之后,整个人就坐脱立亡,这样子走了,就去了,一条白练去。


  侍者一看,啊呀!这个人走啦!侍者说这个人: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当然能够坐脱立亡,双盘腿马上就走,也是要有点功夫,但是先师意未梦见在─不解祖师意。为什么?但知其去,不知其来。经上讲的是如来。在《彻悟禅师的语录》里面,彻悟禅师评论说,对于这个色身,以真如无为的境界来说─不借而借,为什么要把色身放弃呢?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两个无为,色心都要停下来,不论是不动灭无为进入第四禅,或是想受灭无为,色法、心法、比较粗的第六意识都要停下来,但是要证入真如无为,就得破遍计执。


  意思是说:色法没有过错,这个果报体没有过错、第六意识也没过错,不需要停下来,因为你要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还得假借这个色身以及第六意识。既然这二个都没过错─色法没过错、心法也没过错,那是谁错了呢?是第六意识跟我、法二执相应─无明错了!换言之,色身并没有错,你不要随便抛弃它。


  我们想要解祖师意,可以套一句天台宗的话,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一切法虽然当体即空,但是你也能够利用当下色心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发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只是在度众生当中,不执着有一个我。这个众生是谁度的?没有人度,也无众生得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谓菩萨就是把内心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给消灭掉而已。所以我们讲法执、法执─但去其执,不去其法,是去掉那个执。度众生没有错、色身没有错、第六意识也没错啊,惟有远离遍计所执,了达我法二空,乃能证会本真本如之体。说的是这个道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