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发愿是成佛的关键一步!青年出家学僧日记系列

我们先用我们的肉耳去听这个世界!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我整理了一下这样几个如何用声音用功的不同教授,第一,念佛要让佛号从心里出来,从嘴里念出去,耳朵听回来,再回到心里;第二,诵经要能听到两个字之间的“无声”;第三、要能听到自己诵经的声音,每一个字之间插不进一个妄念。

  当然,细整理还有很多的讲法,我只是大致地归纳了一下,这些教授有的是道场传授的,有的是在书上看来的,但不是原话,用我的语言经过了整理。

  第二个教授和《楞严经》里的击钟验常那一段似乎完全就是一个意思。

  当然,说法还会有很多很多种,有的是大段的整篇的文章,高僧大德根据我们的根器,不断地用不同的语言、说法、比喻,想让我们明白。

  明白什么呢?

  这是一个很麻烦、很难、很蹊跷、很有意思的事情,搞不懂可能就一辈子不懂,懂了可能就是那一下,就上道了。

  因为,这个似乎还不是靠努力就能够学会的一个世间学问,世间讲聪明,耳听为聪,眼清为明;佛法讲智慧,似乎就是要超越我们这两个水泡眼和糊满耳屎的肉耳,以及两个黑乎乎的长满鼻毛的大鼻孔,因为,正是我们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所感知的世界是错误的,是靠不住的,不是真相,可是,我们还得依赖鼻子、眼睛、耳朵来感知那个不是鼻子眼睛所感受的东西。

  似乎,难,就难在这里。

  最终,用我们的心所感知的才是真相。当然,最后这句话是套话,等于没说。我们连心在哪里都搞不清楚,何谈心所感知的世界。

  我想,在前面的那三个教授中以及《楞严经》的击钟验常中,可能是一个突破口,我们先用我们的肉耳去听这个世界,然后再去思维。

  刚进道场的时候,用斋时觉得太安静了,那是我一生中最安静的用斋时刻,时隔一年,我的感觉变了,觉得太吵了,罗汉鞋在木地板上踩的咯吱咯吱的声音,碗钵作响的声音,吃饭的声音,凳子的声音等等。

  行堂的同修一过,如同千军万马一般。一年前,我也是这千军万马的一员,但不怎么觉得自己的脚步声有多大。

  现在完全变了,我甚至都想,难道是地板变质了?鞋子变质了?怎么跟我刚进道场时的声音有这么大的差距。后来想,应该不是,那难道是我的耳朵变了?听力变了?应该也不是,而是心变了。

  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让用斋少打妄想,一心吃饭,我开始听自己咀嚼的声音,观察吞咽的状态,和上早、晚殿听自己唱诵的声音以及打坐时观察自己的呼吸一样,仔细地听,仔细地观察。

  嚼黄瓜丁、嚼馒头、嚼豆腐、嚼菜叶、嚼米饭、嚼面条乃至汤水在牙缝里穿梭都有不同的声音,刚开始听着听着念头就跑了,跑了就拽回来,接着听,总是听总是听,外边的那些声音也开始清晰起来,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声音也开始注意到。

  可能是内心变的敏感了,细微了,好处是背书更快了,只要用心,几行字很快就记下来,思维速度也更快了,而且再听别人讲话,讲法,不容易走神,只要一用心,一个字一个字地都能听得进去;缺点是,稍有动静就会受惊吓,正在背书,茶杯盖跟茶杯碰撞的声音就会吓自己一跳,门以及书柜的响动都会觉得很大。

  特别是门,门的锁头要是靠惯性自己磕碰而合上的,会觉得声音巨大。

  后来,在学习《沙弥律仪》中发现,佛把这一切都制定到极其细微,关于关门就有一条“轻手揭帘,须垂后手”,我理解,古时候主要是帘子,揭的时候要轻轻的,以免发出哗啦的声音,放的时候要回过身轻轻放下来,免得因帘子自然下垂发出声音惊扰他人。跟现在的开门关门是一个道理。

  包括律仪里还有“不得拖鞋作声”乃至种种尽量不要在生活和修行中发出声响的戒律。

  但是,持这些戒律是干什么用的呢?我想,最大的用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听到这些声音,然后进一步用功。如果听不到这些声音,硬持这些戒肯定就持不起来,最少是持不好。

  可是,心只要一静下来,能听到这些声音很吵,自然就持了,谁肯自己吵自己呢。其实,这应该就是不持而持了。我觉得,一定要先能够听到这些声音,否则,“有声”都听不到,何谈听到到两个字之间的“无声”呢?

  讲了这么一大堆,也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这个是一个很现实的体会,不是文字理论,也不是人云亦云,这个体会来自在道场的实践。

  这些体会对长期修行的人肯定是小儿科,但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居士,我是做了多年的居士,然后出家,这时才发现,懂得多少道理确实不如获得一些体会来的要实惠。体会有了,道理一眼就看透了。

  如何获得这些体会呢?

  在家,条件差一些的可能很难,我综合了一下,需要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道场的天然环境,人和物都是一种修行的状态,渐渐地,人心就容易静下来;二是人在道场中绝了世间心,一心在这上面用功,反复揣摩,反复思维,从早到晚不断地用功、尝试,然后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三是佛菩萨、师长在你的身上用心了,并且,可能在某些程度上与之相应了。

  第三条是我猜的,按照我对自己的观察和了解,不是那种根器利的人,妄念杂念都非常多,世间心也没有决断的那些彻底。如果靠自己的力量能够用上功的话,在家做居士的时候就应该用上了,何必等到出家。

  对居士而言,我觉得寺院里举办的“精进共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七天,不让说话,手机关掉,在道场里和出家人一起用功,从早到晚,如果从听闻处用功得当的话,获得一些体会,再回到世间继续用功,比独自在家要好的多。

  前两天,一个熟识的制片人上山散心,也学佛一段时间了,问如何用功,我就建议他参加寺院即将举行的“十、一”精进共修法会。对事业很忙碌的在家人而言,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确实不容易,但是,不放下确实又不容易进步。

  一些初学沙弥的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TOP

这才相信,自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尽管常常会跟别人讲修行是改习气,是修正自己不好的行为和毛病,但是,总还是有人会问空性的问题。

  空性我是一点儿也不懂。道理也能扯一些,但都是瞎扯。

  还有人问“心”到底在哪里的问题,同样,我也是一点也不清楚。虽然狠狠地读过《楞严经》里七处找心的经文和注释,但是,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即不是心脏也不是眼耳鼻舌身,即不在内也不在外,多难的事情啊。

  连心都不知道在哪里,但还天天讲心,修心,谈心情,想心思,真是个很茫然的事情。

  现在,我只能先试着在自己的念头上拿捏拿捏,看看能不能有所突破。

  以往,我们认为自己是可以支配自己的,想让手挖鼻屎就可以举手挖鼻屎,想让脚趾头动就可以动,想做个鬼脸就做个鬼脸,如果愿意的话,想伸手在胳膊窝下搓个泥丸就搓个泥丸。

  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任何肢体动作。

  因此,我们就认为我们可以控制我们自己,就认为我们是自由的,我是属于我的。


    但是,我们想控制一下自己的念头,却如此之难。

  这才相信,自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

  上早、晚殿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打妄想,好不容易把念头专注在了念诵上,很快就跑掉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等想起来,再把念头抓回来的时候,念诵都要结束了。而且,也不知道念头去了哪里,什么时候跑的。

  用斋之前,先下决心,这次用斋一定要让念头住在咀嚼的动作上,但是,饭一到嘴里,就开始打妄想,等想起来要用用功找找念头的时候,都快要吃完了。

  最要命的是,越是打坐、吃饭,诵经,上殿这样用功的时候,念头就开始乱跑,开始想那些不着边际的事情,构思工作,安排事项,越是这个时候,杂事就越清晰。

  过去禅门有个段子,说是有个卖豆腐的去高旻寺,看见僧人们打坐,就说,我也坐坐看,看看有什么好。僧人说,那你就坐吧。这个卖豆腐的坐了一会儿,起来连连赞叹说,打坐真好打坐真好。人家问,好在哪里?

  他说,十年前别人欠我一块豆腐钱我都想起来了。

  过去,我的师父曾用一种极度朴素的语言跟开示过我,说,修行就是要断妄念,人的妄念如同流水,一个接一个没有止歇,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把这个妄念断掉,在下面一个念头还没有生起来的时候,刚才那个念头已经过去了的时候,要的就是中间那个被截断了念头的状态。

  然后再通过修行,把那个状态从一点拉长,扩大。

  后来,我是这样思维这句话的,刚才那个念头是已经过去了的,不存在了,未来的那个念头还没有生起来,而此时此刻的瞬间的点也是不存在的,根本就找不到,因为时间刹那刹那地成为过去,下一个时间瞬间成为过去,我们在过去、未来、现在这三个状态中,一直无法真正找到一个实在的东西。

  那,我们的念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然,这个思维依然是理论上的推演,即便是推演到《金刚经》上,也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因为,我从来也没有降伏住自己的念头,没有止住过这个东西。所以,一切的语言都是假的。

  真正降伏过这个念头,才有可能见到一些从未见到的真相。

  有一年陕西法门寺办法门之光福慧之旅,社会上很多年轻人去寺院里体验修行生活,当时不知道谁写过一篇文章,当时有个年岁很大的法师带着众多年轻人猛喊,断。

  当时,心里就一动。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机会,体验一下“断”的感受。

  我想,这个断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有一个过程,表面上,它可能是某个机缘在一瞬间获得或完成的,但是,前面的积累应该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这些积累应该就是道场里的这些看似简单、重复的修行生活,上殿、吃饭、出坡、承担事业等等这些随众修行。

  刚开始尝试搞自己的念头的时候,很绝望,上殿一个多小时,没有几次是把念头放在经咒的念诵上的,诵一部《金刚经》,绝大多数都是在妄想中,而且,越是熟悉的经典,会背诵的经典,就越容易妄想,反倒是那些第一次读的经,不容易妄想。

  最好的一次,是诵沙弥戒,当众诵,诵错了或诵的结结巴巴肯定不合适,结果就很专注,但是,倘使一旦诵熟了,就又开始妄想。

  但是,绝望归绝望,还是发现了一点希望,还是在用斋中体会到的,以前,吃一顿饭,全都是妄想,现在,念头一跑掉,就抓回来,让它继续待在饭上,过一会,它又跑了,再抓回来。

  一顿饭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

  上殿也是,念头跑掉就抓回来,为了鼓励自己把这个捉念头的游戏做下去不至于太灰心,就计算跑掉的次数,一天天的进步似乎看不到,一周一周的应该能感受到,至少,这一周似乎比上一周妄念要少一点。念头跑的不那么勤了。

  我想,这个体会离真正的用功还很远很远,但是,至少是个开始,而且通过这个体会更能理解随众,理解道场里所有的这些用功的道具以及方便,都尽量地使用好,利用好。

  抓自己的念头抓多了,看周围的环境也看的比以前清楚,至少,如果愿意的话,谁在走神打妄想,没有特殊情况,一眼就看出来。

  一般的表现就是眼神滞留、表情发木、发呆、发痴的那个状态,就如同用镜子照了照自己。

  降伏住妄念后的状态肯定不是这样,看那些有修为的高僧就能看的出来。那个应该是参照物。什么时候有那个状态,才对。



TOP

出  家  为  求  道  !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有留学澳洲的朋友回来跟我讲过,说澳洲有一个读书政策,如果你愿意在学校里一直读下去的话,政府会有这方面的资金补助,不多,但是够你的生活底线,如果对物质生活比较知足的话,那就能靠学习度过自己的一生。

  如果这是真的话,那可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那就说明,如果我们修道不从道上狠挖狠悟的话,就极有可能成为学者。出家跟终身留学差不多。

  可是,道这个东西,又必须要从学习中过来,这可真是个麻烦事。很棘手。

  出家为求道。

  无论承担什么事情,读什么书,学什么法类,做什么佛事,每天对自己念叨念叨,道啊道,否则搞不好会搞成一个冤大头。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六、七岁入学,有的在幼儿园还会有一些教育,这些教育模式是以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为基础,经过了中国社会多年的摸索和改变,最终形成现有的这一套模式,这几年,来自西方的一些教学模式和理念也会融入到我们的学习方式中,但是,无论如何,这套模式肯定不是修道的模式。

  我们会拿过来借用一下,并不是因为看中它的优势,而是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和这种方式相应,从小到大就这么过来的,换一个稍微超越一些的模式,我们就会晕菜。

  我觉得最跟道相近的是师徒之间的那种耳提面命的方式,天天吃住滚爬在一起。一点一滴地点拨你,折腾你。

  当然,这也不大可能,现代社会还是需要探索出一个更多的培养僧才的体系出来,把人放进去,经过磨砺,若干年之后,就有僧才出来。

  我想,这个过程,就需要个体在这个环境中有一个抉择和警觉。

  我们道场里有三种说法,道业、事业、学业。

  刚听这三个业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现在开始揣摩、思维,我想,道业是第一位的,为修道而出家,为修道去做事业和学业。

  我判断,这三个当中,学业最容易,一个正当年的朝气蓬勃的青年,关在一个封闭的建筑里,过着禁欲的生活,不用把时间耗费在回家的路上,也不用接受电视、杂志、报纸等媒体的信息染污、不用跟朋友吃饭,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做一件事情。父母亲人一概放下,专攻这个。

  如果是学习佛法科学文化知识的话,只要没有意外,我觉得是绰绰有余的。可以把佛教知识搞的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有相关的学位的话,可以拿到很高的学位。

  一般学者在社会上有家庭拖累,还可以搞出很高的学业出来。何况出家人。

  事业也是如此,一个在社会上打拼过的,再去搞点事业出来,也不是很难。最难的是道业。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

  可是,最让我们尴尬的是,倘使没有道业,学业跟事业也靠不住。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推断出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起初,最愿意的是看书,而且,很多书的封面都很吸引人。读的过程也会觉得有所收获。

  在家人的这个体会可能会更深,而且不通过看书,又能如何呢?最多再听听录音、讲座、参加法会什么的。

  出家人自然也离不开这个方式,看书,研讨经论,出坡劳动,等等。

  但是,道呢?道在哪里呢?

  道肯定不在书里,也不在嘴里,也不在手里,要说在,那都在,但我们就是摸不着,能摸着事业和学业,但那不算。

  这可怎么办。

  现在,我断定,道在我们的宗教生活中。这个宗教生活简单说就是随众。佛法知识肯定是学得来的,早晚的事情,事业也干得起来,也是早晚的事情,这么多正当壮年,抛弃一切的有志青年,搞不出点事业来,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事业和学业也需要道业支持,就是道心。否则,路也不太好走下去。

  对出家人来说,道就是我们正在过的宗教生活。

  在家人来说,道就是通过学习,通过宗教的经验、力量,通过由出家人的引导,通过自己的信心,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慢慢地从散乱、迷茫、放纵的方式中扭转过来,变的清净、有序、规则。最终智慧现前。

  我一直在观察我的侄子和他的公司里的青年们的未来,倘使他们没有尽快形成一个良好的接近道业的生活方式,就很难从道业上有所进展。但是,学业上不难,要知道他们做视频创作,从未有什么软件难倒过他们。做作品都不是先学软件再去干,而是先看需要什么,直接去找哪个软件能实现某个效果,然后再去找来边用边学。

  他们学习教理,应该很快也能把理路学出来,但这都跟道没关系,所以,他们的道业,不取决于他们的聪明和机巧。而取决与他们最终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要说简单,也挺简单,我想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天天叨叨要随众,要随众。只有随众才能实现、强化、巩固一个生活方式。在这个生活方式的积累中,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某种宗教经验和体会。

  否则,学得再精致,学得每次都考一百分,考一千分,一万分,都没有什么大用。

  如果有什么简单而又艰难的修学入门途径的话,那就是随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掐算一下自己在这条道上能走多远,能走多高,因为随众不是那么轻松的,一年行,两年,三年,十年、二十年,随下来,我现在可以断定这个宗教生活一定会促动某种觉受。而不是因为师父这么讲过。

  对在家人而言,那就是定课,你的定课能不能坚持下来,能坚持多少年。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当然,有一些悟性超高的人可能不在这个规则之内。倘使不是的话,像我照样根器平平的,只能靠随众。

  随众简单,但最不容易做到,而且总是会有很多理由支持自己不随众,这些理由有的会非常非常的合理与崇高。

  但是,我确信,宗教体验一定来自宗教生活。

  问题是,我们习惯用前苏联的学习模式来学习,而不习惯过宗教生活。或者在感性和信心的驱使下,过一段时间朴素的宗教生活,渐渐地就会回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经验之路上来。

  会觉得佛法是学来的。

  我想,佛法不是学出来的,是随众随出来的,是被我们的经验之外的那些手段启发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是在宗教生活中体验出来的。我猜想,如果非要把它说出来,说出来后,它的特征就是我听起来不着边际,似有道理,但就是够不着。跟我过往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完全不同,如果说的靠谱的话,它一定是超越了我的思维和习惯,让我感觉晕菜,感觉好像没道理。

  道理是我们凡夫搞的东西。不是佛法,佛法不是道理。假如是道理的话,那就不用出家了,看看书什么的,道理就搞出来了。

  或者,一是一,二是二地如一道物理习题那样解出来了。我觉得可能就不是佛法。

  一种体验,怎么表达呢?

  只能是没事就讲两个小故事,两个小段子,小笑话,有趣的语言,生猛的话,能体会就体会吧,体会不到,反过来去纠缠这些个故事的合理性、真实性。

  那也没有办法。

  随缘了。

TOP

为人处世,万万不可争强好胜!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新来的老师为了策励我们好好考试,他把一次考试成绩按高低分贴在墙上。因为我考得太差了,羞愧不已的我没有去想如何下次考好,而是想了个歪点子,晚上爬上学校的房顶,揭开瓦,然后从天花板下到教室,撕了那个排序。

  第二天,老师怎么也想不通没有钥匙怎么能进教室撕掉排序的。愤怒的老师威逼利诱,使尽手段,调查了很久,但未果。

  那个时候,考分差的孩子过得真不容易,老师会批,家长会揍,周围的环境会说,你看,某某如何如何,你再看看你如何如何。

  可是,大家都忘了一个事实,只要考试,就必定会有高分,有低分。

  这是我能追溯到的“争胜心”的一个起源。凭心而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有一部分孩子被策励起努力学习的心,由后进到先进,但大多数低分孩子都被搞得很自卑,然后学校会分重点和非重点,非重点的孩子就自暴自弃了,社会、老师、家庭都给这些孩子安立了“非重点”的孩子。

  可是,那些“重点”的孩子就真的走上幸福之路了吗?应该说,不管是重点的孩子还是非重点的孩子都在童年的学习中都被灌输了一个有毒的概念,要胜过别人。

  “争胜心”是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新学到的一个名词,这个词和傲慢、贪婪、嫉妒、愚痴是一样的,它主要障蔽我们听闻的能力。

  一个人通过听闻获得进步,但是,别人讲法,我在打瞌睡,自然就听不进去;我在昏沉,也听不进去;我有我自己的执着的知见,别人的话自然也听不进去;我听了以后赶紧去玩,又给忘了;我左耳进、右耳出,听了也是没用。

  这些障碍没有了,还有一个“争胜心”会令我们不得进步,听不懂别人讲的是什么。话是听见了,但领悟不到背后的意趣。

  这个争胜心还会导致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和别人攀比,我学的比别人好,我的知见比别人的知见正确,往往,越是聪明的,越是容易出这个问题。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聪明,却也有很强的争胜心。

  争胜心也有好处,当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奋起努力,精进用功,知耻近乎勇吗。但是,不控制这个争胜心,就有大麻烦,会让人慢心大增,觉得自己对,那别人讲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出家后,倘使别人讲什么都听不进去,那还修个啥啊。我想,佛法就是让我们放下胜负心的,如果学佛法学出胜负心,那肯定不妙。

  我反省自己的争胜心现起的时候,内心的状态就是:你有什么了不起;你这个人几斤几两我还不了解;你跟我是一起出家的,凭什么听你的……

  争胜心一开始是跟同行之间产生的,不会在前面的法师前起,但是,这个心不对治掉的话,大家在道场,吃饭拉屎天天在一起,早晚都会熟悉、了解,那个时候,争胜心随时会起来,那就有大麻烦。到时候会觉得谁都不如自己。

  这是个大毒草,对出家人如此,世间人也一样。

  争执谁对、谁更强大、更正确的问题。

  一切矛盾事项的背后就是为了证明谁对。亲人们纷纷在痛苦的明争暗斗中都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自己掌权就会更好,也为了表达,过去的那些成绩都是因为自己的正确而造就的。

  就这么简单。

  其实,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在内心上得到佛法上的指导,如果,任何一个人有能力、有心量说一句,肯定和承认一下对方的成绩和能力,冷静地看一下自己的能力。

  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这个争强好胜的心,我是最明显的,过去,我在企业里,我一直在证明和强化自己的强大,否定别人的能力,当我不在的时候,别人也按照这个习惯争胜。

  我出家后,为弥补自己以往的错误,刻意引导新的领导人常来寺院,让他获得在佛法上的熏习,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谦卑和肯定他人的重要,反省自己,善待他人。要否定也要否定自己,不要否定他人。

  确实,在佛法智慧的引导、点拨下,在受教者的信心、听话和努力下,一切都已改变,变得越来越好了,现在,大家各取所需,在企业中,有的获得工作乐趣,有的获得生活保障,有的获得财富,有的获得学习佛法乃至工作技能的机会。他们的财富在增长,业务在拓展,还成立了学佛小组,定期学习、共修,组织到寺院参加佛法学习和各种佛事活动。应该算是个佛化企业的典范了。

  当然,也有人至今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

  所经历的彼此之间的伤害和痛苦确实是刻骨铭心的。回头看,这段生活弯路背后的根子就在于我们内心中有“争胜心”这个东西。

  就是它,毁灭掉我们已有的健康、富裕的生活。

  出家学道来说,我觉得,不把这个东西去掉,绝难走得上去,一切都还会按照读书上学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我学得好,你学得差,我学得对,你学得错。

  死死地陷在是非、高下、对错的泥潭里。

  我才,对出家来说,争胜心不拿掉的话,有道的人是不会与之论道的。一论就徒增烦恼,掉进是非。

  对在家人而言,如果想在生活中不被自己的争胜心糟蹋自己的话,常常地服个软,服个输,常常地用嘴、用心去赞扬赞扬别人,肯定肯定别人。常常地反省自己,看自己的短处。慢慢就会正确地、真实地看到别人的长处。

  为人处世,万万不可争强好胜,斗勇斗狠。

  真的强大,有益处的争胜,是向内的,策励自己,更谦卑,更勇悍,更精进。

TOP

佛 法 不 是 方 法 !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在佛门里做事情,事项上看,跟世间人是一样的。但是,在用心上不一样。

  之前,一直在做僧团五周年的纪录片,第一版做完了。有很多感想,记录在案,作为一个出家沙弥的在佛门中做事的心得体会,也许对后来人或者对在家学佛的居士有用处。

  在家时,做纪录片,做各种各样的片子,目的和动力都是一个字,钱,没钱谁给干啊。钱之后,是名。如果,片子撞大运做的不错,就会带来名誉上的收益。

  在世间,无非是这两点。艺术享受也是有的,但那往往都是初入道的,还有这种心情,或者真的就是天生的艺术家,就喜欢这个。以此作为生命的动力和激情。

  有经验的创作者,在做之前,会确定自己所做的这个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钱,那么,一切都围绕着赚钱的套路去做;如果是为了名,那就为了博名而去努力;如果是为了自己好玩,那也有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方法。

  都分的很清楚,做起来才比较顺,能干完,否则,干都干不完。

  佛门里跟这一切都没关系,完全是另一个动机。

  利益众生,弘扬佛法这个动机太大,我个人讲起来实在没有底气,还是讲点我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体会。

  首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困难,但是,事情的难度越大,就意味着越有价值,所以,五周年的纪录片就很重要,这意味着要把僧团五年来所有的图片、视频整理出来,仔细浏览、推敲,把这些存在硬盘里的电子信息变成一个可以供大家观看的几十分钟的纪录片作品。

  视频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已经损坏,图片都很完好,这些电子信息记载了一段我个人认为很罕见很有价值的经历,是人类社会中少有的一批出离世俗社会的人所实践的佛法行持,他们的目的是超越生死轮回,利益更多众生,这些经历是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达和描述的,图片有图片的魅力,视频有视频的魅力,纪录片有纪录片的魅力。

  不搞出来,这些资料永远就是电子信息,存在档案室的硬盘里,不见天日。但是,做不好,也会弄巧成拙,白耽误时间。

  做好这个视频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饱览资料,然后选择这些资料,处理这些资料,构思,揣摩。

  所处理的图片的编号编到了五千为单位,乍一看,实在是吓人,这么多的资料,看着就晕了。

  这里可以提供的经验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是可以真的把人难倒,但是可以把人吓倒。

  困难一分解就不是困难了,就算是处理五千张图片,一天五百张,也就是区区十天的时间而已。十天干什么都是干,一晃就过去了。

  再加上别的困难,到底了,就算是一无所有开始,两个月的时间也就能渐渐地解决。

  还有一个经验,那就是在僧团里完成一个纪录片的创作,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毕竟纪录片、视频这种形式在社会上还是有些艺术和技术门槛的,作为弘法工具会更有力量。免得社会大众老是误解出家人仅仅是吃素的。

  但是,上面讲的这些经验您看不看都无所谓,因为,这些经验都是世间人生存必须掌握的。作为一个出家沙弥在僧团里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了下面的这些经验,我觉得更有用。

  做到一半的时候,在走廊里遇到师父,我向师父汇报,师父,纪录片做了一半了。师父说,好啊,有事情做就好啊。

  这个回答,捏死了因为制作纪录片可能滋长出来的慢心,因为创作影视艺术作品非常容易起慢心。确实,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往往都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特殊经验和体会。对音乐、美术、视频比较敏锐。还要有一些组织和管理经验。

  所以,师父的这个回答让我搞通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佛门做这个纪录片跟出坡挖一个粪坑是一样的,所有的那些所谓的世间能力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放下的话,就会成为修道的障碍,本质上,它们跟屎是一样的。但是,用的好,也可以作为修道的助伴,比如粪可以肥田。

  因为,如果,过些日子僧团让我去挖个粪坑,我挖了一半,跟师父汇报,说,师父啊,那个拉屎坑,我已经挖了一半了。师父一定也是这样回答的,好啊,有事情做就好啊。

  纪录片做完之后,一位执事法师看了后,立刻给予了几点建议。当然,建议哪里会夸你,就是批作品中的缺点,然后批你作品的问题和创作者本身的漏洞。

  好了,最重要的在这里。

  辛辛苦苦做了这么久,其实就是为了等待这一时刻。那就是,在别人批评自己辛苦创作的作品的时候,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的?

  当下,有没有抱怨,有没有不平,有没有反驳,有没有生气,有没有觉得,哎呀,你不理解我,你不知道当时的现实条件,你不懂,有没有想,你这人怎么回事,人家这么辛苦做出来的,不说几句好听的,还这么挑三拣四。

  我想,这是我在做这个事情当中的最重要的收获。

  反正,我个人是以这个作为自己在学习佛法上的进步与否的标准。起了这些心,那就说明自己学的很差,起的少,说明有进步。如果完全按照修改意见去修改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个片子要全部推FAN,就意味着全都白干了。再也没有观众能看到这条纪录片。

  其实,这一点,在世间来说,是最残酷的,是创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但在佛门里,是要拿这个修心的,苦干这么久,就为了这一刻修心,为了在这一刻看看自己修得怎么样。

  能不能做到,两手一摊,哈哈,那就改呗。自己创作的东西,有没有让别人随便改的心量。

  能不能嘴上做到无所谓,心里也真的是干干净净地没有痛苦,不舍,埋怨。能不能仔细地挖一挖自己内心深处有没有世间的那种追名逐利的心。

  片子还没开始第二版修改,师父竟然第一时间把文件拷走,看了。然后提了五条修改意见,都很具体,不难操作。

  再之后,提到这条片子是否传播流通的问题,师父的意见是改一改国庆节就用。

  那么,片子里还有很多缺点,这么短的时间怎么改得完?师父讲了一个只有常年从事影视工作并且具备丰富实践和艺术经验的人才能讲出来的话,他说,文艺作品的修改是没有止境的,根据现有的条件就可以了。

  我听过另一个顶级高手讲影视,意思是,影视是妥协的艺术。

  是根据现有的物资条件,人才,财力,艺术水准等等综合的因缘产物。创作者必须尊重这个规律,接受这个现实。否则就会很痛苦,干不下去。

  如果,我们不妥协的话,一味地要求想象中的那个作品,那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

  当然,这个妥协的言论是建立在一定的高度上的,太低了,索性就不要了,就不存在妥协不妥协的问题了。

  在谈完这条纪录片之后,师父带弟子们在禅堂外的阳台上散步随谈,有两句话很撞击人的内心,至少对我有触动。

  这两话分别是,佛法学的好不好,就看你起烦恼的时候过不过得去。

  还有一句,佛法不是方法。

TOP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我可能找到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来检验自己学习佛法的程度,那就是看自己的人缘好不好,是不是周围的每一个人真心地喜欢自己,而自己是不是也真心地喜欢周围的每一个人。

  对在家人而言,老板喜欢、同事喜欢、朋友喜欢、邻居喜欢,领导和警察喜欢,而且,自己也喜欢他们。如果做到了,那这个在家人了不得。定是有大修行的高人。

  对出家人而言,周围的同修都喜欢自己,而自己也喜欢自己的同修。

  我权衡了一下,在家时我绝做不到都喜欢,一百分的话,能打十分就不错了,老板要是喜欢我,同事就不喜欢我,这个同事喜欢我,可能那个同事就不喜欢我,而我自己呢,顺眼的就喜欢,不顺眼的就不喜欢,我确信由于在家是无知的愤世嫉俗,领导和警察肯定都不怎么喜欢我。

  出家了,很后悔,原本可以让自己的在家生活过的更好的。

  但,后悔不意味着就已经有能力让自己的出家生活过的更好,这两天,我也做了一个判断,刚出家时,很多时候是装的,装的很好,很相应,很规矩,慢慢熟悉了,一些习性就暴露出来。

  看的顺眼的人就喜欢,不顺眼的就不喜欢。投脾气的就喜欢,不投脾气的就不喜欢。同样,有喜欢我的,也有不喜欢我的。有时候,我都怀疑人人都喜欢,也喜欢人人的人是否存在。

  好在,真的有榜样,僧团有一个法师,长期钻研戒律,一部分时间住在位于北京广济寺,一部分时间在僧团,僧团里关于戒律的事情都找他咨询,他确实具备这样的状态,无论是谁,跟他讲话,随时都会获得信心和欢喜,而且我从未见过他拒绝过谁。

  寺里要组织戒律班,就是由贤佳法师带,由出家众各自报名,经筛选后确定戒律班的人选,不是报名就可以入这个班。戒律班的教学和行持应该会比僧团更严格,有另一套学修的体系。

  让我非常吃惊的是,一位发心学戒的比丘去佛协待了一些日子,再见到他时,整个人就跟换了一样,气质、面貌、脸色全都变了,而且说话的声音也变了,稳重、柔和、安静。

  师公定海长老从印尼来寺院,我有幸和贤佳法师开车送师公回酒店,从发生惊人变化的比丘法师谈起,法师给予我一些关于戒律上的开示。   

  我想,这些开示是我的出家生涯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我把他简单地总结了一下,得到了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文章开始的那个。

  我问贤佳法师,您是怎么做到的。

  贤佳法师讲,是通过学习戒律,佛法戒律的精神特征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且,在学习戒律、行持戒律的过程中,逐渐会发心为僧团学,因为很多戒律自己是不可能犯到的,学习了之后,用于帮助别人的学修,这样一来,渐渐地,人就有了包容心,慈悲心,因慈悲而生智慧。

  这不是法师的原话,我尽量地把一些专业的经论词汇去掉,并且尽可能准确地再现法师的意思。以便大家都能理解。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倘使真的做到人人都喜欢自己,自己也喜欢周围的每一个人,那这个人就需要具备极高的思想境界,智慧和能力,至少分别心就弱了,乃至没有了。

  因为,这种境界的最终应该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但是,这多难啊。

  在跟法师的随谈中,我提到自己的状态和行持,什么洗冷水澡啊,什么坐着睡觉啊,其实,本质上都是向外求,因为没有向内求的能力,所以就搞这些外在的。

  因为,内在的实在是太难。不好搞。

  自己要想喜欢周围的每一个人,这是绝难做到的,至少我没有看到贤佳法师排斥谁,不喜欢谁。扪心自问,如果完全讲真心话,我真的喜欢的身边的人,也不多,出家前有出家前的标准,出家后有出家后的标准。

  出家后,觉得人家不精进用功的,就不喜欢,觉得人家烦恼重的就不喜欢。等等。

  同样,别人也不会喜欢我。

  出家了,人的内心都非常敏感,谁对谁喜欢不喜欢,不用说,也不用表示什么,都能感觉得到。

  我是一个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人,所以,不会有太多的人真的喜欢我。在一起时间短了,被假象蒙了,还行,时间一长,毛病暴露出来,就不会喜欢我了。

  在和贤佳法师的交谈中,贤佳法师迅速而精准地暗示了我的问题所在,傲慢。我一直在以自己似乎很精进用功为借口,给别人压力,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这个其实就是我慢烦恼在作祟,它变换出精进用功这种形式来坚固我执。

  当下,我就意识到,学佛不应该是一个用功但咄咄逼人的人,而是一个随和的,看不出来在用功的人,宽容的人,包容他人的人。

  像贤佳法师这样的人。

  道理知道了,但是,如何做到呢,实在是很伤心。这个不像物质的东西,可以算出来多久可以做到,花多大的力气可以做到。这个算不出来。

  我对是否能做到,或者能做到多少,一无所知。

  我问贤佳法师,你是怎么觉悟到的,并且怎么做到的。

  贤佳法师答,通过学戒、持戒、听师父的开示,自己研读经论,随众,然后融会贯通,渐渐就悟到并做到一些。但有的时候也会有着急,会对别人有小小的看法。

  我断定,贤佳法师最后的一句定是他为了安慰我,而加上的。因为他不说一些自己的问题,我可能会被他的境界吓住,而认为自己做不到,索性就不以他为榜样了。

  他说,如果你真的想帮助别人的话,那就一定要多做那些别人都能够得着、做得到的事情,这样才能给别人信心,真正帮助到别人。

  我确信法师早已洞察到我内心的傲慢,用了一种很善巧的方法提醒我。

  此文绝无抬高法师的意思,因为,我也能洞察别人内心的东西,出家后的道场生活,内心早已变的细腻而敏感,别人动什么心思,确实可以觉察,但是,能洞察别人不是本事,洞察自己才是真本事。

  让我洞察一下自己,很难,要不是贤佳法师帮我洞察一下,我可能一直被慢心驱使着继续所谓的用功学修。

  我觉得法师不仅能够洞察他人,也能洞察自己。而且,洞察他人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现起帮助别人的善巧方法。

  这个我认为就是智慧,不是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方法,而是因为慈悲的缘故随时呈现的智慧。

  没有这种慈悲和智慧,人活的会很苦,要么很孤独,要么偶尔想帮助帮助别人,因为内心里有傲慢,开口就会伤人,语气、语言的组织、说话的方式都会让别人反感。

  而且,还不好改。

  这两天,我尝试改一改,简直太难了。多年来形成的习性真的很难改。即便我真的是为了想帮助他人,但因为我内心的傲慢之毒的缘故,无论话说的多有道理,多么冠冕堂皇,都会令人不喜欢。

  其实,是烦恼被别人洞察。

  这时候格外地羡慕那位跟贤佳法师学戒的比丘法师,很短的时间里就有了这么高的提高和境界。

  我想,我找到了标准,但是没有找到更适合我的具体方法,当然,这个方法指的是针对我的迅速提升的方法,佛门里方法有的是,观功念恩啊,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啊,到处都有。

  但是,做到做不到是另一回事。

  再往简单里说,我们现在就做个实验,立刻观想出一个生活中最讨厌的人,现在强迫自己去喜欢他。这多难啊。

  当然,自己也有可能是被别人讨厌的人,现在让别人立刻喜欢自己。这也很难。

  看起来都是难以实现的。

  我想,佛法可能是一种力量,他能够让我们渐渐地做到,只要我们不放弃。这篇文章是想上午写的,但是耽误耽误就到了晚上,上午的时候还很绝望,观想了一下,去喜欢别人,真的很难。

  但是,到了晚上,把这篇文章的思路理了一下,就觉得是有可能做到的。感受到了思维的力量,如果思维了,就会对内心产生改变,再通过佛法的熏习,亲近贤佳法师这样有行持力的法师,信任他,学习他,我想,渐渐也能做到。

  一、两天做不到,那就一、两个月,再做不到,一、两年,再做不到,一、二十年总可以了吧。

  发心做,总是可以做到的。

  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人人都喜欢自己,也喜欢所有人,那该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戒定慧以及种种成就应该都从中可以获得。

  我是这么想的。也愿意尝试这么去效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