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圣印法师《菜根谭的智慧》

续 30






                  
                          7月27日      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便忘掉了理智的存在,对于判断事物就免不了发生错误,因此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才可以中正不偏。
    要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想。用了这许多的「冷」字,不外是冷静的去用眼、用耳、用情、用心。冷静的反面是热情,热情并不是坏事,但如果没有冷静相对,那热情一激动,就要坏事了。
    冷静好比是水,热情好比是人,以冷静制住热情,水火既济,可以利民而益物,建功而立业。反过来若是热情冲动,瀰漫了理智,就是火水未济,水与火皆不能当其位,结果是两败俱伤。在人事上来说,是既不通情又不达理的。
   【前集206】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想。



        
                         7月28日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俗语说:「庸人厚福。」其理由是庸人的心地憨直,其性纯真,他的心宽而舒畅。至于他待人处世,也少用机巧,所谓不失赤子之心。如能教之以仁爱,则未有不诚心待人的,所以他获福必厚。天福庸人的道理,即在于此。
    反过来看小人,心地狡诈,行为奸伪,事事只讲利害不讲道义。只图成功,不顾后果,这种人绝不会有福,即或他一时用机谋侥幸成功,但转眼也会失败。有时候上天反而还故意使他暂时得志,但在这得意之中,同时给他种下日后悲惨失败的种子,况且,像这种心地狭小的人,也绝不会成大功、立大业的。
   【前集207】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


       
                      7月29日      恶不可即就,善不可急亲

      
        在上位的人,听见了臣下说他人的丑事,不能立刻就听信。这其间或者是奸人进谗言陷害忠良而假公济私、公报私仇泄愤的行为,或者是捏造事实以诬告他人的报复手段。
    同样的道理,人有向上来报告他人的善行,也不可以马上就加以信任,因为这里面恐怕有心地狭窄的小人,利用机会制造谣言迎合上级,以便于达到他登进享福的不轨企图。
   【前集207】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急亲,恐引奸人进身。



      
                       7月30日      燥性偾事,和平徼福

      
       古语说:「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智圆而行方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胆大心细的人凡事才不至于失败。
    如果性燥心粗的人,即使是胆大而不熟考事情的利害成败,匆忙的去做,结果是不会成功的。
    青年守则上说:「和平为处世之本。」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待人接物立身处世,并且得到多方面的帮助,事业自然能获致成功,而福禄自然而然降集在他的身上了。
   【前集209】
    性燥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7月31日      酷则失善人,滥则招恶友

      
        待人不要太刻薄,性情刻薄的人,一定不会有待人有恩,居上位者对部下刻薄无比,则部下纷纷背叛,势难常久。父子兄弟之间,如太刻薄,则骨肉相残导致家庭破败。
    刻薄的起因是吝蔷自私,是物欲埋没了良知,渐渐的习而成性,养成刻薄无情的行为。所以,要不刻薄,首先得要铲除自私的观念。
    古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交友是不可不加选择与分别的,朋友也有好的,也有坏的。常言说:「绝无益之朋,交有德之友。」只要不去滥交朋友,就不会招到祸患。交朋友要站在道义的立场,互相帮助增进交谊,如果基于利禄的结合,那就是酒肉朋友,在你有钱有势的时候,他们如蚊蝇之逐臭蜂涌而来,当你金尽势衰的时候,他们就掉头不顾而去,这样的朋友,还不如早早断绝来往为妙。
   【前集210】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謏者来。



        
                              8月1日      急处站稳高处看准,危险境地早日回头

      
            在风强而急的时候,必须要有力,才站得稳脚步;在洪流巨涛当中,必须靠全身用力,才能经得起考验。性路崎岖不平,如果我们对于应对事物没有饱尝世故的经验,很容易被那惊涛骇浪纠缠着而不得脱身。
    花街柳巷中过活的人,日子久了便被花香柳艷的脂粉香气所迷,如果不能睁大眼,就被情缠绵不得解脱,往往荡产亡身至死而不悟。此时此地如能把标准提高一点,选择适当,心情清醒一下,在这理欲交关的当儿,就能得到退步抽身的机会。
    古语说:「忧危启圣智,厄杰见人杰。」君子处于危险而能及早回头,及时醒悟,则不但消灾远祸趋吉而避凶,并且越能在忧危困厄的时候,显露出圣贤豪杰的本色。
   【前集211】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艷处,要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头得早。


      
                     8月2日      和衷以济节义,谦德以承功名

      
       有节义心的人,他的气质强正刚直,性情也就容易倾向激烈。刚直固然是他的长处,激烈却是他的短处。为了去其长而补其短,平素就要养成温和的心情去待人处世,调和激烈的性情,才能与世无争,无有后患。
    古诗有云:「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是说功业盛大的人容易招人嫉妒,所以必须处世谦恭和蔼,做事以礼让为先,这样不但可以杜塞嫉妒之门,还可以永久维持功业。
    【前集212】
    节义之人济以和衷,纔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才不开嫉妒之门。

TOP

续 31






                           
                      8月3日      居官有节度,乡居敦旧交


      
        做官的人不但处理公文要公正严明,在平日私人的书信之间,也要相当节制。凡事不可以等闲视之,随意的处置。不可使他人轻易的知道你的弱点,这样就不会给小人觊觎与幸进的机会。等到辞官不作,回归故乡,要把一切宦场的习惯与威严一一去掉,不可以再摆官架子,这样旧日的亲友乡邻才都愿和你接近,敦睦旧谊,和合乡里。
    公私分明,做事光明正大,自然可以阻止黑暗邪恶;做人不自视太高或是妄自尊大,自然就不会招怨与受谤。
   【前集213】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8月4日      事上敬谨,待下宽仁
      
    敬畏大人就是对上服从。今世能够居于高位,他的道德学问必定超人一等,否则政府也绝不会用他主持国家大计,人民也不会推选他。下对上如果表示服从,则命令便算有效的成功。一般人民、下级干部也都能循规蹈矩,勤勉工作而无放纵感情、安逸、偷闲的习性,于是国富民康,国家的一切政治均上轨道,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富强康乐的国家。

    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就是一切政事以民为本,小民是可敬畏,「畏」的意思是亲近人民而不欺侮人民。事事能以民意为依归,就不会有豪横ZHUAN制之名产生了。今天的极权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区别,其实也就在于能不能畏民而已。
   【前集214】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石。



      
                     8月5日       处逆境时比于下,心怠荒时思于上

        
            俗语说:「天下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万事不能尽如人意,不可随自己的意思任意而为。
    遭遇了困难他绝不悲观想想一想世间还有不如我的人,我现在还是很幸福的,则自然心安理得,不怨天尤人了。
    当我心中起了怠惰的观念,不愿工作的时候,便想一想世间胜过我的人太多 ,人家尚且勤勉不辍,我又何能后人?于是,怠惰的心理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前集215】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8月6日      不轻诺、不生瞋、不多事、不倦怠

      
       心在欢喜的时候,乘着一时喜悦的激动,就不考虑一件事的善恶,而轻易答应他人的请求。但等到答应以后,事情要办的时候便发生困难了。这就失信于人,招致后悔。所以,我们不可轻易答应人家的请求,一经答应则要实行办到。但这必须在承诺一件事之先,要仔细考虑这件事情的善恶与后果,能否实行。
    其次,在喝酒喝醉了的时候,不可随意动怒,动怒是最慎重的事。特别是在酒醉之后,心容易激动,一旦发怒就不可收拾,结果「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再其次,不可乘着一时的高兴而多事,等高兴过了必然产生厌倦而不成功,有始无终。所以,当我们感情与平常不同的时候,就要多加注意,不可随意答应别人的事情,更不可任性处理事情,多管闲事,以免招致后悔与失败。
   【前集216】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困倦而鲜终。



      
                    8月7日      读书读到乐处,观物观入化境

      
            书是用文字表现思想的东西,书里面的文字是思想的符号。因此善于读书的人,能够熟读玩味的理解其中的思想。书读到妙处,不禁的手舞足蹈起来。这算是得到了书中的真谛,所谓「不落荃蹄」。
   「筌」是钓鱼的漂木,「蹄」是捉兔的陷阱。钓鱼和捉免的时候,虽然要靠着漂木和陷阱,但是只要能捉住兔钓得鱼,漂木与陷阱怎样都没有关系。这彷彿是读书不必依靠书中的文字,只要了解书中的意旨,文字就没有什么用了。所以,善于读书的人,应该认识书中妙处所在。
    其次,善于观物的人,应当观察到心融神洽的妙处,也就是把精神与物质融合在一起,而不要只拘泥于事物的迹象,然后才能看出事务的真相,所以,观物不能只看表面的形相,应当看破里面的神髓。
   【前集217】
    善讲书者,要讲到手舞足蹈处,才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8月8日      勿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贫

      
       上天在众多的人当中选出贤明的人,为的是教化众人,使愚者智而劣者善。然而,世间有许多学者号称贤能,高高在上,自认为超人一等,不但不去贡献所长,为社会人民服务,反而舞文弄墨,夸一己之长,讥他人之短。论地位是居于社会上层,论享受是驾乎他人之上,他这样违反天命、欺世盗名的作风,究竟是福是祸?到头来总是难逃公道,不受公论的制裁。
    上天在多数人当中选出一个富人,是为救济众人而来,如果富人不作慈善事业,反而为富不仁压榨贫民,那就辜负了上天的一片苦心,如庄子所说的「天之戮民」了。
   【前集218】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聚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8月9日      上智下愚可与论学,中才之人难与下手

        
       达道的人,对外物断绝了妄执的心,离却了物质的欲念,心思淡泊宁静,凡事顺其自然。其次,无知无识的人,心中既无所知便不会对事物做过多的思考,以致产生疑虑。
    这贤愚两者虽属两个极端,但其心中没有偏执的自然状态却是一样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和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建立事业。
    最困难的则是立于贤者、愚者之间的中方之士,他们也贝备着知识与学问,然而缺乏道德基础,万事凭逞臆测。猜疑之心非常强,一切事情不但做不好,且越弄越糟,这种人是「成事不足,坏事有余」,和这种人相处实在困难,当然更谈不上事业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了。
   【前集219】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TOP

续 32






                  
                      8月10日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心有所思而口有所言,所以口是心之门,言语不慎就是口不严紧。心是口之主,如果口不严的话,则心中的意思都从口中泄漏出来,所以说:「口也是祸之门。」我们应当严加警戒,切勿信口开河。
   「意」是心的倾向,心有所思则意念趋往心的方向。如此说来,意即是心的足,随着欲念而改变。心如果也受欲念的支配而不能自主,心就走上了邪路。所以,如果为防止意念走入歧途,只有严防心起不正的欲念。
   【前集220】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8月11日      责人宜宽,责己宜苛

      
        对于旁人的过失,一般人总是小题大作,责备得体无完肤。对于自己有了过失,则不如反省。古语说:「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我们责人万万不可过于苛酷,希望他以后不再犯过就好了。
    亲切的劝勉有过的人,则人绝不会起怨恨心。反之,自己平时没有错误,也要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当。
    所谓「闭门思过」、「防患未然」,能够常常反省自己,德业也就与日俱进了。
   【前集221】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8月12日      幼不学,不成器

      
       青年子弟都是未来的大人物,是「大人之胚胎」。黉门秀才都将是他日的士大夫,说「士夫之胚胎」。因此,如果在现在不加以严格的训练与考验,就不能成为一等人了。这好比是鍊造钢铁之器,如果不经过充分的火力,则不能陶铸成钟鼎之才。
    在教育的原则上,如果主张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顺着子弟的意思任意胡行,高尚的人格就不能培养起来。即使有点才识学术,也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最后一定走到堕落的途径,什么事业也不会成功。
   【前集222】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8月13日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小人有患难才担忧,心中只想沈醉于宴乐,不考虑后来的祸患。君子遇患难,也绝不担忧。他心中只有平心静气的思想,和如何排除患难的方法。如果事情已经到了不可勉强的地步,他也只有任其自然,慢慢处理,心中绝没有一点动摇。当他宴饮的时候,也绝不耽溺声歌,留连忘返,并且时时警惕,留心有所失误之处。
    小人遇到比自己有权力的豪门权贵,心中就十分害怕,便趋炎附势,一意逢迎,顺着有力者的意思来捏造黑白,颠倒是非。对于孤儿寡妇无依无靠的人,则仗势欺人。压制别人受苦,自己则享受幸福。
    君子则不畏惧权门的势力,因为他心地公正光明,所以无畏无惧。对于孤寡无靠的人,不但不去欺侮压迫,反而同情、救济他们。
    总之,小人受环境驱使而动乱了他的心,因人之贫富贵贱不同而生两样的态度,即「欺软怕硬」,君子则不是这样。
   【前集223】
    君子处患难而不受,当宴游而惕虑,通权豪而不惧,对惸独而惊心。



        
                      8月14日      浓夭淡久,大器晚成

      
        桃花李花,虽然艷丽好看,但一经风吹雨打,落花狼籍,那鲜丽的姿态就消失了。松树柏树只有青青的颜色,不受人的注重欣赏,但经过了盛夏的炎暑和严冬的霜雪,都保持四季常青的颜色,因此,松柏坚贞的节操是桃李所不能相比的。
    梨子和杏子的味道虽然甘甜适口,但还赶不上黄橙绿橘味道的馨香芳例。所以,一时的浓夭华丽,不如淡泊来得长久。同样的道理,早岁的头角峥嵘还不如大器晚成来得纯实。
    再说,逞现一时的才华,转眼到了凋谢之期,到底不如坚贞的节操能够耐久;少年立身出世过早,则其凋谢之期亦必早,不能成就大业。三国时候的周瑜,虽然位重惧高,早年得志,但因他死得太早,除了赤壁一战之外,没有留下什么大的基业。
   【前集224】
    桃李虽艷,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8月15日      静中见真境,淡中诚本然

      
       热心奔走事物的时候,像在大海的巨浪里行船一样忙碌;到了无事的时候,像是海上风平浪静一样,水的静止如一面镜子。当大海波浪四溢的时候,人不容易分辨出大海的形态。这就像人受环境的支配而奔走事业,不知道本身的境遇,在平静无事的时候,才开始意味人生的真实境界。
    又,人在吃山珍海味和听管弦乐,当时心被外物所动,受珍馐美味悦耳声歌诱引,不能认出本然的心体。只有在接触淡泊的味道,一切静寂的时候,才开始认出本然的心体。也就是说,默坐在松树之间听松树的风声,心中一点也不为所动,才能够认识出自然的本体。
    所以,想要认识人生的真境和本然的心体,不是在动摇的境界,而是在寂静的境界才能体认出来。
   【前集225】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8月16日      言多者多不顾行,谈者未必真知

      
        对任何一件事,总喜欢在口头上表示的人,末必能够窥见其中的堂奥。反之,真能入其道而体会其中妙旨的人,反而不现于色、不形于言。
    每天在都会热闹场合竞逐名利的人,口口声声讲述山林田园生活如何趣味,以表示他既高贵又风雅的气质,像是真正体会了山林趣味,不过是自高身价的一种掩饰烟幕罢了。比方在楼阁的外面装饰一些花草庭园以为点缀,怎能说是真正得到了山林的真趣呢?还有一些达官贵人权威显宦,每天都忙于应酬接待饮宴,但他们常常对人表示厌倦了名闻利禄的生活,恨不得早日脱离。他们嘴里虽这么说,真要他们脱离尘世远遁山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舍得放下。
    诚如曹操说的:「欲罢不能耳!」嘴上谈着讨厌名利,而心中正在打算名利,这不能说是尽忘名利之情。社会的事,往往是能说不能行,言行多不能一致。
   【后集001】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TOP

续 33







                                  8月17日      无为无作,悠游清逸


      
        忘却了世间的杂事,坐在河边去钓鱼,远离浮世扰攘的烦恼,可以说是相当高雅的行为;然而手握鱼钓竿索,仍然操弄生杀鱼鳖的权柄,心中怀抱得大鱼的欲望,这是变更了争逐的境界,并未改变争逐的形式罢了。
    在下围棋的时候万念俱静,一心争逐于棋盘上的黑白棋子,可以称作清雅的游戏。然而,对于胜负的观念、竞争的意识,并不比对其他事情的成分少,这其间如战争一般的大动杀机,不过是范围不比战争大,也不会弄出伤人的事来。可是,在互相对奕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无形中消耗的精神也不减于战场上的行为。
    因此,喜好多事不如减少来得适宜,多能多技不若无能与技来得天真无邪。
   【后集002】
    钓水,遂事也,尚待生杀之柄;奕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不知省事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之全真。


      
               8月18日      春色为人间之妆饰,秋气见天地之真吾

      
       莺啼鸟啭,花发草茂,在大地山谷间,布满了浓艷的彩色,由外表来看,诚然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但仔细的向里推求一下,这不过是天地的一种幻相,一种装饰。莺啼鸟啭不过是一瞬间的声音,花发草茂不过是一剎那的景象,等到了花落草衰、川水枯竭,崖岸岩石都露出本来的面目,赤裸裸的毫无掩饰,这时候就出现天地的真体。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名誉,所谓权势,都不过是人生的装饰,一种假的姿态,等到名誉失掉了,权势也衰败了,才看出来人生的真正价值。所以,朱子说的真吾,就是人的真正价值。人能永不失其真吾,则价值虽历千古,亦不能磨灭。占代的圣贤不失其德,忠臣不失其节,都是不失浑厚天真,所以能传名百代而不衰,历时千年而不灭,所谓与天地参永垂不朽。
    我们如果不失天真,就一定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像孟子说的「善为养吾浩然之气」,以达到返回真吾的境地。
   【后集003】
    莺花茂而山浓谷艷,总是干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纔见天地之真吾。


        
                    8月19日      世间之广狭,皆由于自造

      
       岁月的时光,本来是很长久的,然而人为生活所迫,终日奔波忙碌,自早到晚,在这漫长的岁月当中,反而觉得时间是短促的。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是形容人生的短促。这种观念我们不以为然。
    人生寿命不过百年,时间不算太长,但在这百年岁月当中,人应当做的事太多了。整天埋头苦干,恐怕还是做不完,若只管去纵情享乐,嫌日月时光太短,这种人生毫无价值、毫无意义。
    我们生于天地之间,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以人数十年短促之寿命,为后来的人立万世不拔的基础才对。其次以天地的宽阔广大,日月星辰山川河岳都无所不包,人间到处都可以横行阔步自由的活动,如果以为世间狭隘,未免太愚笨!
    那春天的百花烂漫,夏日的凉风徐徐,秋天的明月咬洁和冬季的白雪晶莹,这四时的天然美景任何人都可以任意欣赏;但日夜为名利扰攘、奔驰在世间的人们,连去欣赏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他们不知何时是花开花谢,更不知何时是冰冻雪融。在他们看来,风花雪月都匆忙的消失掉,这是为自己的名利而顾不到流览自然的风光。因此,人看世间的一切,应当有静心的工夫、安定的智慧,千万不要受外物的牵累。
   【后集004】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8月20日      乐贵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远

      
        一般的人往往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求很多的地方名胜古迹,以为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事物的风情与雅趣。殊不知得趣不在多,会景不在远,在你的身旁附近庭院之间,哪怕是不大的池子,拳大的石头,都可以具有山谷烟霞的宏大景色。
    古人作《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会景适趣的地方,不在多处与远处,而在心的深处,物的近处。
    在茅棚草舍的窗前,栽花种竹,到了夏日也有乘凉纳荫的快乐。秋日的天高气爽、晴风明月,内心深处自有一番悠静闲然的情趣发生。
   【后集005】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问,烟霞具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8月21日      心静而本体现,水清而月影明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悠久无限的宇宙空间,人的一生活动期限不过五十年的寿命,如梦一般很快的过去。
    在这如梦的一生当中,一切吉凶祸福哭笑歌泣,为种种事物实在可算是梦里的梦。在日间里,为种种的事情所逼迫而奔走劳碌,不起什么思考,等到夜静人寂、万籁俱静的时候,听见了远寺的钟声铿然作响,此时恍如大梦初醒,觉此身所作所为,真知梦中的梦。
    而我的身体虽仅仅是五尺之躯,但放开眼界一看,才知道天地万物都是我的全身。在平日匆忙的时候,难以留意自觉,等到潭水澄清,天上的月影照耀在潭内,就可以知道月亮不仅在于天上,同时也能现影于水中。而我的五尺之躯不仅是我的全身,同时到处可以呈现出我来,这时候就可以窥见了身外之身,才明白了梦中之梦。才能如大梦初醒,不执着于虚相幻身,如此方可称为明达事理的人。
   【后集006】
    听静夜之钟声,换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8月22日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如果不用文字和言语就不能传授出宇宙的真理和天地的大道。但是释尊说法达四十九年之久最后终于一字不说,后世根据释尊所说的经文和祖师所讲的论证,经过种种的研究,认为仅凭文字言词尚不能悟得释尊的真意;因此,禅宗又有不宜文字的教外别传,倡「以心传心」之说。就是一切不以经论为本据,由师尊之悟道处,其弟子亦自行解悟。所以禅宗不以经论的法门相传,只以佛心代代相传。
    所谓「佛心」即宇宙的真心,天地的大道。释迦牟尼佛悟解了这个道理,就是佛心,至于怎样才能够觉悟,原来万物都基于此一真理,亦即由此佛心出现,除了理解万物的道理之外,别无他路可以寻找;仰起头来看天,则有星辰日月,低下头来看地,则万象峥嵘,这都显露出天地的真心。因此树间的鸟啭,草里的虫鸣,都是传心的要诀。还有花的英萼、草的颜色,也都是见道文章。释尊看见明星的闪光而悟道,灵云和尚看桃花开放而悟道,香巖和尚听打击竹子的声音而悟道,这都是根据物理而看破了传心要诀和见道文章。
    如此看来,天地万物现存着历历分明的真理大道,为什么不能彻见了悟呢?因为人人的胸中被烦恼和妄想的愚浊所混,以致真理大道不能映现出来。因此,学者要清澈天然的心机,要使自己胸怀,如同玲珑的水晶映现外界的一切事物,然后使万物与自己的心合而为一,能这样的体会它,自然而然会得领悟。
   【后集007】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包,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8月23日      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

      
            世人只能读念理解有字的书,而不能读念理解无字的书。文字是代表思想的符号,但仅去捉摸符号而不去研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就没有什么用处。世人只能了解字中的意思,而不能看破字的妙理。假如我们放眼四乃,则宇宙的万象、诸般的人事都是没有文字的活书籍。多数的学者虽然看到这些活书籍,仍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
    其次,世人只知道弹有弦的琴,而不知道弹没有弦的琴,只知道应用物的外形,而不知捉摸物的精神,这样就不能领会出来其中的趣味。陶渊明抚琴表示自己的快乐,有的人看见他的琴上没有一根弦,觉得奇怪而问他,他答覆说:「若知琴中趣,何弄弦上音。」这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知道琴里的趣味,就不必去听赏弦的声音了。
    总之,仅仅取用物的形象尚不能了解真味,唯有捉摸其中的精神才能得实际的妙用。
   【后集008】
    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

TOP

续 34







                               8月24日      心无物欲干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


      
       人被物欲所控制,妄想与烦闷常在胸中翻腾不绝。如果心中没有物欲,心就不被外物所囚系;其心如秋日的天空澄澈高洁,如平静的海面广阔明亮。在人的身边放置琴和书籍,则心常被琴书所净化。
    因此这一念,就会差之毫厘而有千里之谬,所以古人说去人欲在天理,也就是一种养心的最好方法。
    座旁有琴书,屋中便充满脱俗的气氛。又何必一定要远入深山,住在丹丘洞穴呢?
   【后集009】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8月25日      欢乐极兮哀情多,兴味浓后感索然

      
        人在宴会的时候,宾客如云霞集会往一起,饮酒作乐,酣畅淋漓,兴会尽致。等到宴会完了,客人散去了,这时候夜深人静,漏水滴尽,残余的蜡烛烧不久,香也销了,茶也冷了,于是,这盛宴的乐趣反而变成呕吐呜咽的悲泣情景,想起来不觉索然无味。
    不仅宴会是这样,天下的事大都是如此。汉武帝(秋风辞)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天下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盛时是极一时之乐,衰时是悲情四起,然而世人却不及早的回头。虽然明明知道那些虚荣浮华是一时的景象,但大多数人仍是执迷不悟,这实在是可怜又可悲的事情!
   【后集010】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


       
                      8月26日      知机其神乎,会趣明道矣

     
      「五湖」是中国五百里以上的大湖,一共有五个;一、饶洲的渖阳湖,二、岳洲的青草湖,三、润洲的丹阳湖,四、颚洲的洞庭湖,五、苏州的太湖。这五处都有烟霞风月的景色,古来的诗人墨客多半要到这些地方来游玩和欣赏,但这些名胜的风景也要因人才生趣,如果来游览的人没有什么风雅的趣味这些风景也就没有什么兴味了。如果有风雅趣味的人,就能领会其中的情趣可以把天下的名胜,如苍茫可观的五湖烟月景色,尽情的收入眼底一览无遗。孟浩然诗说:「八月湖水平,涵空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由以上这首诗,洞庭的名胜立刻就出现眼前了。诗人想要领会其中的趣味,不一定要亲身到那个地方,也不一定要亲眼看见那个地方的景色。在斗室之中就可以把天下的名胜大观,自由自在的赏玩观览了。
    同样的道理,能够看破了眼前的天机,则千古的英雄豪杰。都可以收归自己的掌握。这话的意思是:古往今来的豪杰英雄都可以和他们握手谈笑,促膝谈心。也可以依赖他们作为肱股而建立功勋与伟业,这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吗?无论古今或远近,都是由空间和时间比较而来,如果超越了这一个比较而采取达观,则大至宇宙小至尘芥都可以了若指掌,所以能了悟目前之机,便能够领会万古之道。
   【后集011】
    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里;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



       
                    8月27日      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

      
       佛家说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世界最初是空虚的。由空虚之中而生出天地万物,这一个时期叫「成劫」(「劫)的意思就是时间)。于是人畜等物继续的发生,这一个时期叫做「住劫」。等到万物都生长完毕,大水大火大风相继的破坏世界成了微尘,这一个时期叫做「坏劫」。破坏了以后,又成了什么都没有的空虚,这一个时期叫做「空劫」。
    在空虚之中世界又发生,发生出来又破坏,破坏了以后又成了空虚,这样成、住、坏、空循环不已,以至于无穷,世界的状态就是如此。这一种说法和近世科学家的说法是一致的,已经成了不可变动的事实。
    所以,现在的山河大地无论如何扩大,早晚必定要破坏成为微尘。何况那山河大地之间存在的尘中的微尘,是所有的万物都将成为灰烬。至于我们的身体,乃是皮肉血液结合而成,不待到百年即消失而成泡影了。何况属于影外之影的功名利禄等等事物,也都随之而消失净尽了。
    这样说来,宇宙的事物不是永久不灭的。如果悟得这个道理,就丝毫不会执着了,应当洒洒脱脱的度此一生。但是这个高深玄妙的道理,除非是有大智慧的人难以明了悟得其中的奥妙。所以说,非上上智即无了了心。
   【后集012】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8月28日      泡沫人生,何争名利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古语是说人的寿命太短促了。就是上寿也很难超过百年,以百年而论,时间不为不长。然而,宇宙是无限的,是无始无终的。以宇宙的时间而论,百年的岁月好似电光石火一样,悠悠之间就消逝了。
    所以说,人间世界的争夺,几时休呢?只此一念,不争长短是非。天下的英雄互相争逐,较量雌雄胜败,好像是蜗牛角上的战争一样。无论哪一方面胜与败,在达人的眼里看来,均不足以论道。
    看破了宇宙问的一切,对于世间一切利害得失均不为之所动,也不为那些无谓之争而劳累心思。一生悠然的度过,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也才是真正的人间丈夫啊!
   【后集013】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8月29日      极端空寂,过犹不及

      
       孤灯在寒天的气候摇摇欲灭,一件破衣穿在身上无一点温暖可言,如果人被这种情景所撼动,无论你多么淡泊和质朴,这样的人生也是凄凉乏味的。其次,人如果没有一点活气,形体和枯死的树一样,心中毫无温暖,如同冰冷的死灰,就是佛家所说的「堕入顽空」的境界。佛家是以「远离我执,断除物欲」使人归之于空寂,这是为了要解脱执和欲两件事。
    至于二乘声闻的学者,他们认为人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结合而成。心在身中,但心身是相伴而成的。只要实体一空,此身此心就都空了。于是他们修到无我观的境地,开启了空寂的悟性,达到这个境界就认为满足了,但这正是落入顽空的境界。
    本来佛教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谓「空」不是一物都没有的顽空。但是,像二乘声闻的学者们的死灰枯木无一点活气,这虽然断除了我执和物欲,但不过是自己不做恶事罢了,如果不能进一步济世渡人,便无善果可言,这样的活着等于死了一样,一点也不可取。
    因此,所谓「无我无欲」并不是身心的枯木死灰,要为人为世尽到一切的善果才是。
   【后集014】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顽空。


      
                   8月30日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

      
       人应当自己决定一个适当的思想。认为当停止便要马上停止,这样才能领悟世界真正的真理而得到安心。假如想寻找一个安闲的时候,等那个时候到来再停止,那你将永久找不到安闲的时候。
    所谓「公事未完还有私事」,比如娶妻和嫁女,忙个不休。等到婚嫁完了,认为没有事情了,仍然还有其他事情急待处理。所以硬是等待,则什么时候都不会有结果。古人说:「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这就是古人见解高明的地方。
    世间多数的人都是不到休止的时节不能够休止,等到死的时候,那休止的时期也不会到来。伟人或明达事理的人大都能够看透这一关,他们对于大事了悟以后,万事都可以罢休。这是高于常人一等的地方啊?
   【后集015】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TOP

续 35






      
                     8月31日      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


      
       人被热念情绪骚扰,昼夜东奔西走,自己分不清利害,旁人的劝告也难以相信,一心只为名利而奔波劳累。等到他受了意外打击,遭遇失败,则心灰意冷悔不当初了。在这时候能够以冷静的头脑把热中时候的事情好好考虑一下,就会感觉到过去的奔走,都是无益了。又当我们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于那些纷扰的境界,感觉非常有趣。等到由繁忙的境界转到闲散的境界。就感觉到闲散的趣味是悠然而自得,长久而安静的了。
    这对于热中功名利禄、野心勃勃的人,又当别论,这种人对于一时的闲逸安静,都是不甘寂寞的。但是,青年时代血气方刚急于事业功名的时候,对于损害利害是不会计较的,这往往容易招致失败。年轻人对于以上的话仔细玩味一下,就可避害逃祸。
   【后集016】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第三部分       夜夜夜思—菜根谭的智慧


        
      
                           9月1日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人总是喜欢偏于一端,这种倾向有失中庸之道。孔子说:「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圣贤毕竟与俗不同,把富贵看作浮云,是极端光明高洁的风气。但他们并不是讨厌世间的一切,想要逃入山中栖于岩穴,过那种猿猴般的生活。
    仙人要过仙人的生活,至于圣贤就不羡仙人的生活了,他们只为增进社会幸福而努力奋斗。至于嗜好喝酒喜欢吟诗的人,他们大多厌嫌世间生活,因而有目好泉石之乐,浏览烟霞之癖。企图逃世和遁世,同样是一种病态。
    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膏肓的膏是在心之上,肓是在胸肋之下,都是药力难以达到的地方;病入膏肓是难治病症。如果人没有这种恶癖,又能悠然自得的饮酒赋诗,这样处世安身,则立己立人,不与世间风俗相抵抗,就是处世的要诀啊!
   【后集017】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9月2日      恬淡适己,身心自在

     
           「竞逐」是竞争相逐的意思,世人为了想得到功名利禄,互相争逐排斥,就像人喝醉了酒而半颠半倒一样。这在旁观者看来有点狂气。和这样的人相处,当然不好表示出自己的真意,只有听其自由,顺其自然,切不可对他露出嫌自厌弃的态度。自己也要平淡而处之,不积极于功名的有无。悠然适意而自得,千万不要认为世人皆醉唯我独醒,来夸耀自己如何。
    待人处世总要顺其自然,随便由世人的竞逐,而不必夸逞自己的清高出众,如此才是处世之道,可以无往而不自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为法所缠不为空所缠」。所谓法就是诸法,即是世间一切的事物;缠者即是束缚之意。世间凡夫为事物纠缠,如蚕茧自缚,反而不能自由的活动。二乘声闻的学者以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一切都如枯木死灰,这就是为空所缠缚了。
    无论是为物所缠或为牢所缠,两方面都不能达到自由解脱的境界。竞逐于酒醉的人是为物所缠,夸逞独醒的人是为空所缠,因此如能不醉不醒超越到醉与醒之上,既不为物所缠,亦不为空所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而且身心两方面都是自在无比。这样才算是达到真正领悟真理的境地啊!
   【后集018】
    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民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9月3日      广狭长短,由于心念

      
           「延促」是表示长短,「宽窄」是表示广狭。日月时间的长短,并非是日月本身有什么长短,而是由于我们一念而有长短的不同。所以,心情悠闲的人,虽然是一天也觉得很长,反之,心意忙乱的人,经过了长久的岁月,在他觉得比一日还短。每一个人只要对此稍一留心,自己就可以清醒过来。
    如果某一天工作很忙,就感觉那一天时间过得很快。或者某一天闲暇无事,就感觉那一天时间特别长。所以时间的长短,不是时间的本身有长短,而是人的感觉不同罢了。同样的,空间的广狭也是由心所起的。心意广阔的人,虽然身处于斗室之中,也像在天地两大之间。反之,心地狭窄,虽处于天地之
   【后集019】
    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广者,斗室宽若两间。



       
                         9月4日      栽花种竹,心境无我

      
        人如果能铲除物欲的念头,每天只做些栽花种竹的工作,眼中不管看见什么事情,都认为它原本就没有目的,也就是一切完成化为乌有。
    汉朝司马相如所做的赋中有「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个寓言的人物。一个人的名字叫做「乌有」,乌有是焉有的意思,是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此处是表示「一切私念完全化为无有」的意思。
    其次是人应当把常人不容易忘掉的事忘掉,无论是烧香、煮茶,总不问白衣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晋朝的陶渊明曾在一个九月九日那一天没有酒喝了,独自一个人去摘东篱下的菊花,看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拿了酒来,那个人名叫王弘,于是两个人就对喝起来。喝到醉了,陶渊明也不问那个人姓甚名谁。这也是「损之又损,忘无可忘」的无为精神。
   【后集020】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忘无可忘,焚杳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9月5日      知足则仙凡路异,善用则生杀自殊

      
       世间的一切事情千头万绪,不管到什么地方也找不出他的际限来。因而对于一切事物的满足与否,全看自己的判断如何而定。所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我们无论遭遇到如何的境遇,一点也不觉得痛苦,处处感到满足,这好像是离开那红尘,处于仙人的境界。反过来说,事事不知道满足,则无论处于什么境界,都是凡夫一般的境界。佛家说:「知足的人虽然倒卧在地上,他也感觉是快乐的。不知足的人,身子虽然处在天堂,心中仍然感觉是痛苦的。」
    人如果能够超出世间尘俗之外,不外是善用眼前的机会。能善用就是生机,也就成了「于人有益,于物有用」的机用。反之,如果善用变成了恶用,便成了害人的杀机。举例来说,当一件事情初起,其目的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至于别人受了什么灾害认为没有什么关系,起了这种观念,就变成了杀机。人若是一心一意为社会为人群,这种念头就是生机。
    同样一件事,根据心的一念而有善恶,其结果大不相同。能够超脱世间之外的人,只有根据自己的心念而做事,成功与失败都在所不计,并且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也会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对于一件事一定要分别是生机与杀机,并去善用它啊!
   【后集021】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杀自殊。



       
                       9月6日      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有权有势的人,当他的权势旺盛的时候,好像炎炎的火。而趋炎附势就是依附那些有权威有势力的人,虽然一时得了富贵名利,但是一方面有利,一方面也有害。短暂的附和,固然一时侥幸得福很厚,但等到时衰运败,他得祸也必然最为悲惨。其祸害的来临,也必定是很快而没有避免的余地。
    观察历史上的奸佞之辈,一时纵然得了富贵荣华恣逞他的权势,但等到他势败时衰抄家灭祖时,妻子家族也被他连累一同遭遇极悲惨的下场。
    反之,不卖贪欲、不羡功名的人,他能够恬淡度日勤俭持家。既不阿附于权势,也不去钻营于豪门,守住淡泊生活,清闲的过日子,这种淡泊的生活趣味,是既快乐又悠久的。
    诸葛武侯的座右铭就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两句话实在意义深长,不妨好好的玩味!
   【后集022】
    趋炎附势之祸,其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