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圣印法师《菜根谭的智慧》

续 36






                              9月7日      与闲云为友,以风月为家


      
        在长着青青松树的山涧旁边,携着拐杖散步独行,世间的尘埃之气一点都不沾染。这时候伫立遥望天边的白云,彷彿两袖破衲之中都是云朵,大有飘飘然身为神仙之感。
    在有绿竹的窗下,以书籍当着枕头而卧,一切功名妄念不起,等到一觉醒来,看见明月照着寒凉的毡子,此时却觉得往来于红尘和争名夺利的俗人在一起 自己也感染了一身的俗气。倒不如在青松绿竹之间起卧,洗尽一切庸俗之气来得好些。
    所以,人想要转变心境,必须选择宁静无哗的居处才好。
   【后集023】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柄;竹窗下,枕书高卧,竟时月侵寒毡。



        
                         9月8日      存道心,消幻业

      
             年轻人血气方刚的时候,色欲非常强盛,像火一般燃烧着,这时候日以继夜消耗精神而不自觉。等到得病骨瘦如柴的时候,其生活的兴味索然而色欲也就烟消火灭了。
    其次,任何人对于功名利禄都想竞争得到手,但一想到老死将至,便觉得一切都是痛苦,而功名利禄也忽然如同嚼蜡一样的无味了。
    色欲和名利,当人在身体健壮的时候,都是很有兴趣的,一旦有病或是身亡,兴味也随之而灭。所以,人如果能够常常对于死和病加以注意.以色欲和名利是梦幻泡影,心不起幻业,反可以增长了道心。「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慎勿放逸。」佛教常以这三句话来警觉众僧,也是这个道理。
   【后集024】
    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方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9月9日      退步宽平,清淡悠久

      
            和别人争路要想自己抢先一步,必定把人家排挤到后面。两人相争,道路就很窄了,前进会发生困难。如果能够后退一步,不起争夺之心,自然环境平稳,身心舒适。
    滋味过浓时,只能感觉愉快爽口于一时,绝不能长久。所以,人的饮食只要能够清淡,就能感觉回味悠久了。这是正藉饮食来比喻人的功名富贵,如同那浓艷滋味一样,可惜的是好景无常,难以悠久啊!
    如果人能对自然风景发生兴趣 此心宁静,与世无争 自然就可以悠久无恙了。
   【后集025】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艷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9月10日      修养定静工夫,临变方不动乱

     
       在多事繁忙的时候,能够不乱其性的,除非是在平素闲暇的时候,能够有充分的精神修养,否则在临急的时候没有不乱本性的。
    人在将要死的时候不动心,能够从容就死。这必须是生前能够看破事物的真相,否则到了生命将终的场面,绝不能无动于衷的,然而人多半是在平常无事的时候放纵逸乐,对于精神的修养全然忽略了,一朝有了困难,或是有意外的变故,就慌张失措了。
   【后集026】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9月11日     隐者无荣辱,道义无炎凉

      
            荣华和污辱都是世间平凡的事情,这对于逃出世间隐遁山林度清逸生活的隐士是感觉不到。
    一般世人多半和富贵的人亲密交往,结合温暖的情谊。对于贫贱的人则多半采取冷淡的态度。如果基于仁义道德的立场来与人交往,则富贵贫贱的炎凉变化就都不存在了。
   【后集027】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9月12日      去思苦亦乐,随心热亦凉

      
        当炎天暑热的时候,人人都感觉苦恼,想去避暑,想去游泳,他们只打算除去热的苦恼,结果还是不能彻底除去。酷寒酷暑固然恼人,但寒暑的侵入,是因人心苦恼于寒暑。所以,要除去暑热的苦恼,先要除去不堪忍受暑热的苦恼心。只要其心不苦热,身体就如同常常坐在清凉的庭台上。
    日本甲斐地方惠林寺有一个快川和尚,因为得罪了织田信长,就和众僧徒同登寺庙的山门。织田下令部下的人,把庙团团围住,四面用火烧起来。快川和一些僧众都静静的打坐起来,泰然的人于涅槃。临终时,快川和尚还说了两句偈语:「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快川的禅工夫和修养就在于此处。日本古歌:「过寒热地狱不起喝茶的心,自然就不会受暑了。」
    其次,贫穷是人人讨厌的事,任何人都想把贫穷赶走,但这是前世的因缘,不是人力所能强为的。大凡贫穷的人常常起悲愁的念头。只要能够把悲愁的念头除掉,身心等于生活在安乐窝中。孔子说:「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颜子的贤德过人之处。佛家所说的超脱生死的苦海,往生彼岸的乐土,也是这个道理。人能够灭却厌弃生死之苦的心,则此心灭尽自然娑婆寂静,此身才能往生到极乐的境界。人献苦乐之心不除,就不能得到真实的安乐。应当把苦乐之心全都除去。所谓「欣厌两俱非」,然后才能达到更高的境地。
   【后集028】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9月13日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羊是一种愚笨的兽类,走路时不顾前后,角很容易触到篱笆上面,夹住而进退不得。这比喻人在前进一步的时候,需要看有没有退后的地步,才可免致灾祸上身。
    虎是凶猛的兽类,人要是骑上虎背就不容易下来,因为下来就有被牠吞噬的危险。俗语所谓骑虎之势,就是比喻人做事要见机而行。凡事着手的时候,先要看放手的机会,才能得免成骑虎难下的危险。如果在着手时不考虑放手之时,就容易陷于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境地,人处世必须极端慎重,以免遭到不测的祸害。
   【后集029】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兔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纔脱骑虎之危。

TOP

续 37






                            9月14日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金子比玉石贵重,公爵比侯爵尊荣。已经封为公爵的地位.而不被封为侯爵也没有什么遗憾。可是贪得无厌的人,得了金子他还埋怨没有得到玉石,封为公爵他还希望再受位侯爵。这种人虽有巨万的财产,居于王公的地位,权威势力压倒万人,但是他的心始终不满足。虽身为权贵,其实跟乞丐一样可怜。这是他的心念不正,甘愿做乞丐。
    反之,知足守份的人对于自己的身分感到满足,每天虽然吃的菜蔬?羹,也比吃肥甘膏粱感觉好得多。身上穿的虽然是布衣,也比穿着狐貂的皮懊要暖和。虽然是一个无爵无位的平民,心中高尚而愉快。
    总之,人间的苦乐是在于个人的心,衣食住的厚薄、爵禄地位的高低都不足道,首先还是修心最重要。近世人心不古,有很多的权豪乞丐,这使人慨叹啊!
   【后集030】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恕不受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艹黎)羹旨于膏梁,布袍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9月15日      隐者高明,省事平安

      
       把自己的名誉向旁人夸耀来表示骄傲,不如把自己的名誉不必宣扬于世上,而能逃出于名利之外,这是饶有趣味的事情。
    法国的拿破仑是向外夸耀功名的人,美国的华盛顿是功成身退逃遁功名利禄的人,前者被放逐海上孤岛,死于异域,后者则晚景逍遥名垂千古。两者相互比较,哪一个有趣,哪一个悠久深远,自然不言而喻。古德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才华不外露,善于韬光养晦,才是处世悠久之道。
    老子说:「阡陌相连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俗话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是唯恐怕多事的处理不当,反不如省事的息事宁人为佳。
   【后集031】
    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9月16日      超越喧寂,悠然自适

      
       厌弃世间的喧哗叫嚣而嗜好悠闲寂静的人,入于山林之中静观白云和幽石,而悟透了微妙玄机之理。反之,喜荣耀繁华的人,听见清脆的歌声,看见美妙的舞蹈,不但不觉得喧嚣,反而忘却了倦怠。在前者是厌世的隐士而后者是溺世的俗人,都是走向极端偏颇,行为都不可取。
    悠然自得的人。多是由于他的内心有所准备,不为外物所控制。因此,也就没有喧嚣闲寂的分别,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无往而不自得,这才是真正的入世高人。如果受环境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算不得真正入世的伟人。
   【后集032】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9月17日      得道无牵系,静躁两无关

      
            人感觉到白云来去一无牵挂,飞奔任他自由。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也就是说,万物现象都是往还来去一任自然的。
    一轮明月悬照在天空之中,他的皎洁光明,照耀着下界的静寂或是喧噪的各地方,没有一点厚此薄彼的分别。
    人的出处进退也应当像孤云无心出岫,人心的明朗更应当像悬在空中的明月一般。
   【后集033】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9月18日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人的心时常保持悠闲镇静,这趣味之能够长久,不是由浓厚的美味中得来。喝酒吃肉的味道虽浓,但这享受非常短,入口下咽之后便不再有什么。同时,也不是由富贵的境遇中产生得来,像高官显爵转瞬便成过去,况且,于隆盛荣华时,也末必能有悠闲镇静的趣味。这悠闲镇静的趣味是怎样产生的,它乃是由于淡泊之味所生。这不是喝酒吃肉和功名富贵场合中所能体验得到的,悠闲镇静的趣味,只有在贫贱的境遇当中才能够得到。
    人常常感到怀物的情肠,这情肠是由于调和丝竹而发生的。所以,人生淡中则有真趣。浓厚的味道只不过是一时感觉而已,所以它的寿命是短暂的。
   【后集034】
    悠长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固观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9月19日      理寓于易,道不在远

      
        禅宗曾有这样的一句,「饥来喫饭倦来眠。」就是说饿了吃饭,累了睡觉。这句话打开了佛教禅宗的奥妙之处。禅宗的语句多有高尚深远的寓意,但是当参禅到了意念极端则理尽而词穷,欲说而不可说了。当词穷意尽的时候,只有「饥来喫饭倦来眠」一途了。
    古语云:「悟了同末悟。」也就是达到了意念之极,没有什么玄妙奇特之处了。对于谈论诗的旨趣说:「眼前景致口头语。」所谓作诗的妙旨,并不在于强把平生耳目末见未闻之处一一展露,而是口头当着眼前的景物,而绝不用什么生涩难解的文字典故去言联对偶,不仅诗与礼如此,世间无论什么事都是在极平易之处,寓藏着极高深的道理。而世间的困难也多由容易里面产生出来,禅宗的「饥来喫饭倦来眠」,和诗旨的「眼前景致口头语」是参禅悟道作诗填词,它的玄机妙理高深到了极点,深奥到了至难处,却反而是存在于极易之处。
    所以说,「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近真」。做事于无心之中,反而与天真与自然接近了,生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来。至于作诗填词,用了好些费解的语句,搜集了许多奇怪的典故,这都是出于有意而不能成真。陶渊明和寒山的诗都是很平易、很浅近的,都是些眼前的景致、口头的语句,而成为古今的名言。
    禅宗李翱说:「我来问道无余说,月在青天水在瓶。」苏东坡有词说:「到得归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都是写尽了意念的极端,全都由无心而写出来的,所以成了天真自然的名句。
    再者,「饥来喫饭倦来眠」,是王阳明说的话,而不是出于禅宗。无论怎么说,这句话原来是禅宗的偈语。王阳明是儒家与禅宗的学者,况且,这句话在禅语的全集里面很多地方出现,纵然是阳明的话。称他是禅宗也没错误。说这不是禅语而辩论的人,是不知道禅宗和王学的关系。
   【后集035】
    禅宗曰:「饥来喫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9月20日      动静合一,悟入无心

      
       河里面的水流着,在这个河边境地里一点也听不见流水的声音,好比是处于喧哗噪闹的地方,一点也不堕入到喧哗里面,却领会出「闹中取静」的趣味来。水流的时候本来是水在那里动荡,是有声音的,偏偏一点声音也听不出来,这正是在动荡之时不堕入其中,也就是「动中之静」的意思。
    高山虽然巍峨高耸,但他并不能妨碍白云通过,由此我们可以觉悟到「出于有心,入于无心」的机用。晋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和古人所说的「山高岂碍白云飞」,用在这里恰恰相合。
    人生虽然遭遇了进退两难和意外的变化,应当像山一般不为所动,这样就可以出于有心而入于无心之境。
   【后集036】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静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心机。

TOP

续 38






                        9月21日      执着是苦海,解脱是乐乡


      
       山林是远离世俗红尘的地方,但如果热恋于山林,而想作种种营造修建的事情,那山林也就化为风尘仆仆的市朝了。写字绘画本是相当风雅之事。如果一起贪恋的心,立刻就变成带市俗臭味的商贾买卖性质了。
    如果心不执着于感染,就是俗物囤积的地方,也可以如同仙人的场所一样。此心一起爱恋,则安乐境界立刻化为苦痛。
   《维摩经》里说:「心净则佛土亦净。」所谓俗与雅不由于事物,实在是由于心。所谓苦与乐也不在于境遇,而在于心对它所发生的感觉。《华严经》里也说:「处于世间一切皆知虚空,如莲华之着水。」故处世的要诀是不要着相。
   【后集037】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着,欲界是仙都;此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9月22日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水清明月现,心静思自明。当我们用木杖去搅清静水,水混了泥沙都会浮起来,这时候水底的任何东西都看不清了,等水澄清了之后,泥沙沈到底下,这时候就看得一清二楚。
    当我们事务纷忙,情绪杂乱,脑筋被弄得把平日所记忆想像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都突然模糊不清了。等到事情过去,心里才平静了下来,这时候便慢慢的把过去忘记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像放映影片一样出现在心头。这一闹一静的中间,表现出一昏一明的差别。
    所以,我们的心要常保持清静,对于外事外物自然能够了解得非常透彻。
   【后集038】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9月23日      卧云弄月,绝俗超尘

      
            芦苇的花絮可以代替棉花装填到卧具里面做成被子,但那是很粗糙的下等卧具。「一窝」的意思,就是代表一间小屋子。卧雪眠云是形容接触那清寒的夜色,在这时候卧倒在芦花被中,一尘不染可以说超脱了世俗的生活。竹叶在酿酒的时候,放到里面味道很好,所以世人便把这种酒叫做「竹叶青」,竹叶杯就是酒杯的意思。芦花被对以竹叶杯,很是恰当。如果手持酒杯,赏风月吟诗歌,平日在红尘中翻腾的人们,一时也可以远离世俗的种种烦恼。
    平日汲汲于追求名利的小人,只知使自己衣食住行豪奢丰足,他的心便自然而然的世俗化了。反之,处于清寒淡泊的境界,倒有着无穷的趣味。
   【后集039】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9月24日      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衮冕行中持一黎杖的山人,为什么增加一段高尚的风雅呢?因为山人是居处在山野乡村的,能够掺杂到朝官贵人当中,必定别具一番超众出群的高风亮节。受朝官贵人尊敬崇仰,所以添增了一段高尚的风度。
    反过来看,在渔父樵夫往来的地方,本来充满着大自然的景色,过着乐天知命的生活。而着衮衣的朝士,本来是在世俗间热中于功名富贵的。一旦穿了朝衣到乡间原野,同渔父樵夫炫耀牠的荣华富贵,自然不免显得俗气。
    况且,淡泊的滋味长久,而浓美的滋味不长。所以,鄙俗的浓丽之气怎么也赶不上清雅淡泊之风。
   【后集040】
    衮冕行中,若一(艹黎)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若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固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9月25日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出世之道,就是脱离世间之道。世间是五欲六尘之巷,陷溺到这里的人们,妄想多端而烦闷无穷。因此想远离这些烦恼,超脱于世外,处于高尚的境界,而去作种种的修行。比如佛教就是一种出世之道。
    然而,许多人认为出世之道,要居处到世间的外面。所以多半是进入深山幽谷,和世人断绝往来。这和完全离开世间,过着猿猴麋鹿的生活一样。他们认为这就达到了出世的目的,其实是大错的想法。
    我们既然是人,当然与禽兽不同。原本就是带有社会交际性的动物,要是违背着人的本性进入深山幽谷,过那孤立的生活,按着做人的道理来说,并不是达到出世的目的。纵令终身住在山谷里面,过着出世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利益,不过把人退化成木石一般的物质罢了。而不能算做是出世,这只是厌世弃世的人罢了。
    佛教所谓出世之道,并非厌世与弃世,而是要人处于世间和人交往,不陷溺于名利。不染于世俗,像是莲花生在淤泥里面,不被淤泥所染,反而开出清净洁白芳香的花朵,这才是真正的出世之道。佛家讲求明心的工夫,就在于穷究心的尽头处。究竟心是一个什么东西?仔细的思索一下,就可以明了心的本来面目。比方火可以使物质温暖,但也可以烧坏了东西。因此明白火性,就可以避开它烧物的害处,而取它暖物的益处。如果怕人的害处避而不用,人就不免于冻死。心的功用也如此。
    穷究心性,并不是绝弃人间共有的情欲,使心像死灰一般。佛教中小乘的声闻学者们,以为妄想与烦恼,都是由情欲所起。把一切的情欲,如耳目口鼻饮食见闻等等完全弃绝,则一切是非善恶之念不起,身体像枯木一样,心性如死灰一般,这样就是人彻大悟了。其实这种见解完全错误,正像人怕火烧避而不用,终于陈死是同样的道理。
   【后集041】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9月26日      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常常把自己的身体放在闲静的境界,悠游岁月,绝不为荣华污辱得失损益而颠倒。如果喜爱荣华,悲痛污辱,夸张利益,忧愁损失,终日为外欲而摇动心神,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放于恶处。若是把身体放在闲处,就无论是什么事物也不能任意的差遣我了。
    自己的心要常常处于寂静,安然不为一切所动,则一切是非利害都蒙蔽不了我的本心。      所以,君子常置身心于闲静之中,临事遭变从容而不迫。
   【后集042】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9月27日      云中世界,静里乾坤

      
       人常因环境而改变心情。
    在玉宇琼楼里听管弦丝竹的声音,虽然流露非凡的元音,欲脱不了鄙俗之气。如果在竹笼茅舍下听见狗吠鹤叫,恍惚是脱离了浮华世间。在白云深处,彷彿别有一番世界。
    在珠帘纱窗之内,听帘外的清歌,看别人的妙舞,虽然很优雅,但总是脱不了淫靡之态,沈醉之音。
   【后集043】
    竹篱下忽开犬吠鸡呜,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TOP

续 39






                                 9月28日      不希荣达,不畏权势


      
            捉鱼捕兽必须用香饵作诱引。人欲图高官显爵,也需要以利禄来贿送才能达成心愿。但是,一旦做了官之后,又得去应付非常的苦恼,这时候再想脱身已来不及了。所以,利禄是捕捉人才的香饵,居官的人不可不小心啊!如果我们没有思想荣华的念头,就不必担心什么利禄的香饵与陷阱。得利禄不一定就是坏事,但与希望荣华的念头在一起那就错了。
    做官有时候会遭到不测,这样看来,做官也许是招祸的根源,但终究的原因,都是和别人竞争角逐,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引起的。如果我们不图升进,就不起竞争之心,也就不必担心做官有什么危险。
    所以,作官不是危险,有竞争排斥的念头,才是危险的最大原因。
   【后集045】
    倘佯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9月29日      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离开了市廛纠纷之地,徘徊于山林泉石之间。胸中的一切尘心自然就止息下去,起了清净幽雅之念。放下帐簿等等繁琐事情,到诗书图画里钻研,鄙俗的气息自然就消除了。这样看来,人是因居处的场所不同,情绪也就大大不同了。君子虽然是不要因为玩弄物品而消磨志气,但也应当藉幽雅的境界来调整心情,不要流入卑鄙庸俗。
    一般世俗之人造别墅、筑庭园、收藏珍书奇物、爱玩骨董器皿,却把一生空过,这便是玩物而丧志,君子绝不可如此。
    所谓「居移气,养移体」,因为居处地方有雅俗的不同,其心的雅俗也就不同。藉着山林泉石幽雅的境遇,转移红尘的杂乱,使自己的心性精神得到调和与修养,这就是君子与小人不同的地方。
   【后集045】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9月30日      春之繁华,秋之清爽

            
             春天的时候,百花齐放,十分芬芳,而小鸟歌唱,蝴蝶飞舞,变成繁华的气象,令人心神舒畅。但是这样比不上秋天的景色,秋天的云白风清,兰桂的花一起开放,香馥之气四散,水色和天光合为一体,上下特别清明使人气爽。
    春天、秋天的好坏,是因人而不同,同时也难有一定的评判。人不仅喜好春天的繁华气象,对于任何事都喜欢繁华热闹,不愿有冷静清寒的景色产生。相较之下,人还是超越多数人的所好而去喜爱那秋高气爽、清明之容的秋天为妙。
    世间一般人都说春天是幸福之气,而秋天是阴气。诗人形容春日草木滋长
    秋天。但仔细思考一下,只有近道的人喜秋而不喜春。世人所以爱春天,讨厌秋天,是根据人情来说的,不是对春秋的本质来说的。我们把这话仔细想一下,就不难感觉出其中有极大的道理在。
   【后集046】
    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10月1日      得诗家真趣,悟禅教玄机

      
        诗是用文字来表达的,理解文字的人未必能够作诗。诗是言志的,我们用诗来表达志向的如何。如果志向没有诗意,无论把文字写到任何深奥程度,都不能作出好诗。反之,纵令一字不识,而有诗意的人,就是他自己得了诗人的真趣,认识不认识文字都没有关系。
    禅有许多是不立文字而教外别传,原不拘泥于文字。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是新洲的一个樵夫,有一天听人诵念《金刚经》,忽然有了悟解,就到黄梅山大满禅师那里做一个捣米的和尚。有一天,大满禅师对七百个和尚当中的高徒神秀,试验他悟解禅机的程度。不识字的慧能禅师比神秀优秀得多,因此承继了五祖的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可见理解文字不过是表现意志,仅仅通达文字,并不能得其真趣。不仅作诗和参禅如此,一切事情都是如此。
   【后集047】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10月2日      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把弓的影子当蛇蝎来看,这是疑心生暗鬼。晋朝一位名叫乐广的人,曾作过河南的县令,有一个亲友病了很久,他派人去打听。原来是亲友之前到他那里喝酒的时候,看见酒杯里有蛇,回去后感觉精神惶恐而得了大病。他以前所见的蛇影,乃是河南县府墙上挂着的角弓上面用漆画的一条蛇。乐广考察的结果,知道是那蛇画的影子照到了杯子里面,于是又把这位亲友请来饮酒。当场叫他又像以前看杯子里面的蛇影,对他说明这是角弓的蛇影,并不是杯子里面真有了蛇。他的亲友豁然大悟,终年的大病也就好了。
    楚国有一位熊渠子,有一天走在山里,看见了一个卧牛石,以为是一头石虎而用箭去射,把箭射到石头里面。另外,汉朝李广在打猎的时候,看到草里面有一头猛虎,他用箭射去,老虎并不动转,李广近前一看。原来把箭射到石头里面,连箭尾的羽毛都没在石头里了,这是着名的「射石饮羽」的故事。
    以上故事都源于人的心机一动,看见的东西都像要杀害自己的东西,心怀恐惧,从而起了杀机。反之,自己的心念静止于无念当中,石虎也可以变成海鸥。《世说新语》里面记载:晋朝有一个有权威的人叫做石勒。当时的人民对于他这一族人都非常害怕,视之为狼虎。有一位高僧叫佛图澄,很得石?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养子石虎在一起闲游,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图澄的道德。这就说明佛图澄的高德可以感化石虎的暴威,使他化为柔顺,宛如猛虎化为海鸥一样无害了。可见一个人如能做到无念无心的地步,对周围之物都不起敌意。不但不足以畏惧,反而可使他服从自己,共同在一起游乐。
    南北朝《南史》中有叫做孔稚珪的一位官吏,他是齐明帝时候的南郡太守。他在家里营造山水楼台,闲暇的时候独自饮酒取乐,从来不打扫庭堂,以致池塘里的蛙声天天喧噪。有人问:「太守是否要效法陈蕃之为人?」他说:「不是的,这蛙的声音像给我在吃饭饮酒的时候来作鼓乐助兴,我并非要效法陈蕃约为人。」蛙鸣之声本出于无心无念,这喧噪的声音反而成了助兴的鼓乐。
    我们眼见、耳听的一切,如果是起于个人的心念,就发生了喜欢和憎恶。石虎可作海鸥,蛀声可当鼓乐,所见、所闻之物,不但不含有杀机,反而显露天然的真机。所以,天地万物的善恶,共缘于我心一念的变化。
   【后集048】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10月3日      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世间如海一样风波无常,如果不知道渡海的技术,则一生之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困难?所以,渡海的技术要加以讲求。自己的身体好像一艘没有绳缆牵系的船一样,风吹的时候就向前流行,风止的时候就停止,任着风向吹动绝不会有翻船的危险。

    其次,自己的心能够像枯木死灰一样,对于外界毫不动心。即使是受到刀割而心不痛,涂上了香料而心不喜。换句话说,遇到顺境就向前求进,遇到逆境,就退屈于下。心能离开了名利之念,就是被人侮辱也不生气。接受名誉也不欢喜,这样就能够乐道顺天,安然度过一世。
    【后集049】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10月4日      忧喜取舍之情,皆是形气用事

      
        人情的一举一动都是天意,然而,很多人却违反天意做出不公平与偏颇的事来。
    一般人听见莺鸟的歌声都感觉悦耳,听见了蛙鸣骚乱感到厌恶。莺声与蛙声的区别,乃是人情的感受。一般人看见了美丽的花都爱慕而想去栽培,看见了杂草丛生就想把它连根铲除。对于花与草的爱恶,也是根据人情才有了差别。但若仔细考虑,一切善恶美丑都是人做出来的。如果能去私欲存天理,则莺声蛙鸣都表示出人间真正的玄妙道理。美花杂草也都是冥冥中所赋予的生生之意。
    万物是根据天地自然之理而平等生生化育,因此,我们不应该任意加以善恶好丑的区别。
   【后集050】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但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呜其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TOP

续 40

附件

1.jpg (496.61 KB)

2009-4-20 11:48

1.jpg

2.jpg (421.91 KB)

2009-4-20 11:48

2.jpg

3.jpg (434.87 KB)

2009-4-20 11:48

3.jpg

4.jpg (265.41 KB)

2009-4-20 11:48

4.jpg

TOP

续 41

附件

1.jpg (464.45 KB)

2009-4-22 09:53

1.jpg

2.jpg (469.29 KB)

2009-4-22 09:53

2.jpg

3.jpg (369.71 KB)

2009-4-22 09:53

3.jpg

4.jpg (30.19 KB)

2009-4-22 09:53

4.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