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圣印法师《菜根谭的智慧》

续 6






                           2月11日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人以物质为荣,走向富贵高官,我则依然故我。毫不为达官贵人的职位感到一点羡慕,或动摇了本来的志趣。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君子,走向仁的一途,以仁爱待人,以道德为尺度。君王啦!宰相啦!高高在上的地位不过是樊笼一样,宁为自由人,不为富贵荣华所囚缚。做个高风亮节的君子,胜于争名夺利的小人,人到了最终不免两脚一伸,黄泉路引,那时名利皆空,只有君子的盛德才永远为后人怀念。
      《史记》中伍子胥言:「人众能多胜天,天定亦被人破。」并非虚语。人的志气是最厉害的,成功失败系于此志气一动之间,志气一旦集中,攻无不克,至于人的气质变化也全赖这志气的一动与一定。
       造物者铸定了人的模型,唯君子超乎其外。人既能胜天,君子的意志,常不被任何事物所左右,即造物者亦无法来支配它。所以,佛家说:一切唯心造,自力创造非他力。
      【前集042】
       彼富我仁,被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铸。



        
                           2月12日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人生在世,自己本身要立得稳,站得牢;心地要放宽,要高超,不可与世人一般俗见雷同。也就是说,要认识真理,修身养性,如果不然,同凡夫俗子一样,时时刻刻在泥淖里打转,一似尘中振衣、泥中濯足,又怎能成为一个不凡的人呢
       同样的,处世待人,谦让为高,退后一步可进十步,若是如一般鲁莽灭烈之徒,恃一己无谋之勇,一味盲目,必如飞蛾投火,被火烧死。又如羚羊的勇猛,只知直冲向前,头角触着了藩篱,倒挂在头上,拔都拔不出来,前进不能,退也不得,后悔就迟了。
       因此,我们为达成目的,绝不能盲目努力,一方面要具有高超无比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要加上谦虚求进的修养之道,然后成功可期,光明在望。
      【前集043】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2月13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大凡求学问的读书人,是为了深明事理。那就应把散乱的精神收拾起来、统一起来,用于研究事理一方面,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说,求学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更高尚的道德,发挥道德与加强学识是应齐头并进的。现代人多藉修德之名,为了他个人的名利、事业的前途而努力,这样便失去为学的本意,没有深入的学问可求了。
       读书人往往只知道吟诗弄赋,但求风雅不求实学,这种人哪里是真正的求学呢?没有深入的学问,只求一些肤浅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悯!明乎此,要修养一心,求最真实的学问,不是风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为了真正的得益,我们便应该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去做度世人的大事业。
      【前集044】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举,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2月14日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任何人都有一个本性的善心,推面广之即成为大菩萨心,维摩是印度的佛门大德,其实他的心与屠夫和创子手并无差别,因放下屠刀,醒悟前非,则真知性现,仍可成佛。
       真、善、美充满了宇宙,这天然的趣味虽在贫寒破旧的低矮茅屋中,一样可以得到与富人高楼大厦各有不同的情调与趣味,然则,金屋同茅屋没有太大的差别。
       人类的心本是善良的,可惜为情欲所缚,蒙蔽了真如之心,混沌污浊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欲的恶贼据守,一转眼间错失了修养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万千里之遥,有道的人却因欲情而成帛非道的人,好像光明的人忽然盲目,不是人可悲了吗
       所以,欲心不可使其高张,看清原始以来的欲心,坚持不退的道心,则菩萨之道不远矣!
      【前集045】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2月15日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一个有志修道的人,应该有木石那样不能移动他的恒志,既不会一味贪图世俗富贵名利,更不致趋炎附势,如果稍有一点贪恋富贵的人,一心求权势功名,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隶,进入了迷惑可怜可哀的欲境。
       政治家们统治天下,亦必须具有一片清淡如云水僧的趣味。所谓「云水僧」,即托钵云游四海的僧人,他们身穿染墨的法衣,戴着三度笠,手中托着钵,那种无忧惧无罣碍的风度,和恬淡超逸脱批出尘的清高志趣,是平凡人所不及的;政治家能具有那种心,政事一定可办得有条不紊,政风清廉,举世推崇。
       不然,贪执富贵荣华,那就等于一个不想向上的人,忽失足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治好国事,恐怕一己的身命都保不住了。
      【前集046】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着,便堕危机。


      
        2月16日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君子善人,因福德甚足,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显得和气,显得容易亲近。就是睡眠时,他的事魂似乎也是那样和气。
      「吉人天相」,善良的人,修养好、道德高,天也庇佑。恶人便大不相同。恶人凶狠暴躁,狂虐放肆的言行不知不觉就露出来了。他的笑声言话,也使人不寒而栗,因为里面充满了杀机,杀气腾腾!其实,这样的人又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前集047】
       吉人无论作用安祥,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音笑语,单是杀机。


      
                        2月17日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人的内脏以「肝」最为重要,肝脏有一点毛病,视力便受影响,如再严重可能变成盲人。肾脏病了,耳朵渐渐失灵,最后会什么都听不到。这是何等的可怕!
       可是,病源发于内,我们不知多半种因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等到发作起来,病情严重,救治也来不及了。为什么我们早不留意,彻底防治,等到病重时才后悔莫及呢
       要想做一个君子,一个循着真理正义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为原则。明哲保身,不能犯一丝的过错,留下一点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见到的时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处,一切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把,千万不要以为人见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头。
       曾子说得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冥冥中有神灵监视着我们,有良知谴责着我们,如一念之差,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为什么以一时的错失换来永久的沈沦?那不是世上最傻的人吗?要做一个君子,岂可不谨慎、不小心!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胸怀光明,少向黑暗的方面去想,才不至于失足。
      【前集048】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TOP

续 7






                                 2月18日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人的一生最大幸福在哪里?富吗?贵吗?功名吗?福寿吗?这很容易找到一个答案,那就是少惹无谓的祸端,以避无妄之zai 难,zai 难原是由多事招来的。
    人生的祸患与不幸,大都由多心而起,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恶者有灾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
    多心是招祸的最大根源,聪明人就应该从此抑制心的散乱,千万不要多疑猜,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念头或不当的企图。
    诚然,唯有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人,越知道减少是非的发生,也就越平静安宁,越有幸福。一般苦于事做不通的人,认为少一点事就少一点麻烦,不愿多去争逐、计较是非。
    只有心平气和的人,心如止水,再也不会引起什么灾祸。反过来说,心多气浮,则一切善恶之象都由此而生。这明显的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烦恼,无非由于我心所造。知足少欲、去私心、存天理,以道义公正的心去待人处世,灾祸自然就不会临身了。
   【前集049】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2月19日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太平之世,有明君贤相采纳善言,表彰善行,政治方面是非常公平的;所以,只要是公正的行为举止,用不到任何踌躇,什么事都可以顺利进行。
    相反的,在混乱不安的世上,善言不会被采用,善行无从得表彰,许多地方恐怕都是违反民意而不公平的,只好圆通一些,才能避免小人的嫉妒与陷害。
    尤其处末世,必须不露稜角,不显才华才能安全,方圆并用最好。也就是说,有的地方必须以正气正行表现你的人格,另一方面以圆通之至的手段去应付艰难的局势,这样做没有不成功的。
    其次谈到「世道」,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道德不被尊重,正义也必不受人欢迎。因此,在做事方面回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时以方正、有时以圆通。至于待人也要有套常识,那就是有时紧迫,有时松弛。对于善良诚笃的人应该采取宽厚,因为他们的言行无可责备。反之,恶人所犯过失太多,如果太宽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纵,助长他的罪恶,所以应当以严厉来匡正他的恶德恶行。
    又有一种人不曾达到善人程度,又没有像恶人那样坏法,这样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随时宽严并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确的路向。
   【前集050】
    处治世立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2月20日      忘功不忘过,忘恕不忘恩

      
    人免不了对人施恩惠或受人恩惠。如果对人施了点恩惠,不要念念在心,因为君子是不计名利只求实是的,做了对得起良知的事。心里应该安慰。可是,对人家有了一丝一毫的过失,就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会造成此一错误呢?痛切反省,然后对自己才有真正进步,理智才能趋向更善的境界。

    总之,人施恩于我,我不能一刻忘记,古人一饭之恩尚且图报,可为榜样。反过来说,人家留下的怨雠,要忘得一干二净,以培养我们坦荡恢宏的心胸。
    一个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
   【前集051】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2月21日      无求之施一粒万锺,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对于施舍恩惠给人家,断不能有一点点虚荣作祟的心理,要完全发自内心深处的同情心,切不可存有已经施舍了的念头。对外说,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处的想法存在。只要以这种虔诚布施的人,纵令是一小斗米,也胜过施万锺米的功德!
    还有,以东西救济他人的,自己如果计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好少、代价怎样,希望将来得到别人同样价值或超此价值的回报,这样有求报念头的施舍,虽然你是以百镒的巨金施惠于人,实际上却达一文的功德也不会有。
   【前集052】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锺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2月22日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人的境遇真是千差万别、形形色色,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富贵、健康、地位,都是人所要求的,但这些愿望毕竟很少能齐全,而能齐全的又未必是我。因此,这种欲求难逢的妄想心最好放下。
    其次,反省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有时合理、有时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时候居多。自己有很多很难做得好的事情,自然就不应该苛求人家,怎能怪人家做事不合理呢
    好好的思考上面的道理,把人与我作一比较,就可以发觉真理原来就在其中,这就是修养的方便法门。
   【前集053】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已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化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2月23日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学问」在一个心地清正、德性纯洁的人来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国,获益无穷。可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得到了学问,反而会利用学问去做出种种坏事。所以,必须心地正当、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读书求学。
    那些心怀不测的人读了书,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当,盗qu他人的名誉,逞私人的欲念。他们又以学问掩饰短处,口里说的是善行,所做的却全是坏事,真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故此,给恶人以知识学问,无异供强盗以粮食,那将增长他的罪行。
    【前集054】
    心地干净,方可议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



        
                        2月24日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无论他有多少家产,总是无益的浪费掉;表面看来好像他很快乐,实际上内心是常常不满足的。因为他的欲念,跟着富贵无止境的贪求妄想。
    节俭的人,量入为出,物质上并不感到不足,欲念上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平平安安的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这样看来,富贵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满足,反不如节俭、贫穷而能过安稳的生活。
    头脑发达、知识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担当种种事业,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为太过,便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结果不但工作劳苦,而且结怨于一身。这样看来,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虽然脑筋简单、能力差些,却不致与人结怨,可以安然无事的生活。
   【前集055】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TOP

续 8







                       2月25日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读书不仅仅为了认识几个字,记住几篇文章,就算达到目的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体会出古代圣贤的一言一行,把他们的精神变成自己的精神,进而做好修身齐家的工夫,然后去为国家社会尽力服务。
    读书如果偏向钻研文字章句的末节,而不能体会古圣先贤的真精神,结果不过是一个「铅板的佣者」而已。
    铅是用夹在木板上写字的铅丹(红色)。中国在后汉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用绸绢和木板来代替纸,以铅丹写字在绸或板的上面。佣是僱用的人,所以「铅佣」就是写字匠的意思,说他一生一世都没有什么价值了。
    做官不是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为谋国家富强和社会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样陞官、怎样发财,凡事都为他个人的利益打算,没有替国家和人民的公利着想,这样做官的人,简直就是穿着官吏衣服的盗贼。
    既然具有盗贼的心肠,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伤天害理的手段,来达成他的目的了。国家如何不乱?社会如何不乱?民心如何不坏呢?
    古人治学,并不仅仅以懂得文字为目的,而注重躬行实践,所谓「学以致用」,总以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为念。假如学与行不能相辅相成,那就成了口头禅了。修禅的人天天只在绞尽脑汁,去作理论上的努力,而不去实行参禅悟道的工夫,结果是一点用处、一点成就也没有。
    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业,并不单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必须是为社会谋利益,为人群造幸福,把功业传之后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般大人先生,往往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则他的一生,只是过眼云烟。死后什么也没遗留下来。
   【前集056】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2月26日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阐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读这部真文章,就没有再讲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发现这一个真实,心应该随从他的指导,再没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读古人如糟粕一般的书,并且收藏到心底的深处,被这些书籍的思想给牢牢束缚封闭着,对于自己心里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把可贵的真实心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碍了心灵的作用与发展)。
    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乐,只要听了这音乐而体会到其中三昧的话,就再也没有听取其他音乐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们被外来的声色所迷,埋没了本真,便听不见了。世人只知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不知观世音的意思是什么?所谓观世音,就是要人们修得观见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实行救苦救难的菩萨道(这个比喻是说:人心都怀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够静静体会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没有听闻其他各种言词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种种言词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这样一来,本真之音就听不见了。
    对于修学之道,如果能不为残篇断简的言词所蔽,不受邪说异端所侵扰,能够明心见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诱huo,那他将会发现自己本有的真文章与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够体会到本来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
    由上可知,真理无待他求,应当直指自己的心中,因为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本来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为求本来的真理,必须把外来的诱huo物全然扫去。
   【前集057】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纔有个真受用。



      
                                2月27日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这一个世界可以叫做「忧世」,也就是佛说的「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在这一世界里,本是苦恼不能断绝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当你以为很合适的时候,节外生枝的事情出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活在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恶劣环境与打击时,要能够堪忍才活得下去。我们常常听人说:「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恼的上面还有苦恼,当苦恼到了极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时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乐感觉。
    人世是悲苦是无情,用这样的心来看人生,则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结果就陷于悲观的深渊了,于是,造成了厌世自杀、愤世嫉俗的人生观,而葬送了一生,这样的人一生是没有什么趣味的。结果,一颗脆弱的心灵,不得不回返自然。人们必须抱着勇气,以这个有限的身力去尝试那无限的忧愁。
    本来人生是多苦的,但我们必须征服这些苦恼,不可以抱着失败的心情。如果我们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泪眼观月,而月亮也就带着忧愁了。如果以欢悦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带着微笑了。人生寻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时间的苦放下来,由苦的里面找出乐趣来,所以说「苦中有乐」。
    人生是苦痛的业力现场,而其中又被命运的力量奇妙的支配着,有时自己走到奇妙的环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非常幸福,在这得意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过去的苦痛,这时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种子,所谓:「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如果不能及时割去苦恼的根苗,得意之时一过,失意之悲哀便马上跟踪而来。
   【前集058】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2月28日      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富贵名誉,有由道德而来,有由功业而得来,更有由权力而得来。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与短暂的区别。
    先说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贵名誉,而富贵与名誉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为山林中生长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叶茂盛,寿命也长久。
    建立战功成就大事业的人们,享受人间的富贵荣华,虽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彷彿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养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时,可是因为移植的环境、气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暂的差别。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丰厚的缘故。
    最后谈到由权力而得来的功富贵,多半是从他人手中用强力夺取的,这样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万人的唾骂。因为这种功名富贵是不悠久的,好像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消失了。
    瓶子里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过茂盛于当时,很难希望其长久。
   【前集059】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从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2月29日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寒冬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大地现出了活泼生气,花朵现出美丽的颜色,鸟也叫出清脆的声音。人们对此景色,更觉得春色增加了许多情趣。无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鸟,都不断的给自然增加了许多美感。何况人是万物的灵长,生在这一个世界,我们便不该没有作为。
    人如果生来既不觉得自己是为何而生,更不想为社会尽点力量,就是所谓的醉生梦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贵的一生当作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这可以说人不如草木与雀鸟了。
    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处身于社会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温饱无缺,如果
    只过着安逸的生活,就有亏于做人之道。必须发奋修学,进德修业,一切所言所行都能为人们的师法,受人们的尊敬,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如果只图物质上的享受,无声无嗅的终此一生,虽然保得了百年岁月,也等于一天都没有存在过,这真是和行尸走肉、土像木偶一样了。
   【前集060】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3月1日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研究学问的人,为了要成就他的事业,应当要谨言慎行与刻苦自励,如果没有这种发奋努力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要想在社会上成就伟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与做事之道常不能够四时日夜相同而不变,必须分清楚事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所谓因人事时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说尺蠖之虫,想伸展身体之前必先把身体蜷曲起来,这就是说做事要缓急合宜然后才能稳操胜算。平时的休息,并非为了休息而休息,实在是为了活动而休息,这样才能体会休息的真正意义。
    学者为了修业,日夜战战兢兢、戒慎恐惧而不怠惰,这当然很好,但不是这样就够了,必须在另一方面展现不拘小节的风度,凡事要宽严得宜,刚柔相济,如果对事严格过度毫无温情,则无论他的行为如何纯正,生活如何清苦,总是如秋天的气候一样,一味的寒冷肃杀,使万物凋零枯死。
    所以,天造四时必须有春有秋,春气温润滋长万物,有发育成长的生机,而我们的修养学问也和春天的气候一样,使它发荣滋长蒸蒸日上,然后学问有了成就,才能够谈到救世益民啊!
   【前集061】
    学者有段竞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3月2日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从道德的立场来看,行为清廉、心地洁白的人,在名义上超越了寻常所谓的清廉洁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个清廉洁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称道的清廉洁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洁白。在表面上掩盖一层清廉的名誉,实际说来却是贪求名誉,这与盗名欺世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比方有些慈善家名义上负着慈善的美名,其实是在图私行不正当的利益!
    同样的道理,有真正巧术的人,并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么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为自然巧妙,并对于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别人也未特别认识出他的巧妙。还有一种人自已想出种种手法,自以为巧妙得不得了,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现他的拙笨。
    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与方法而妙趣天成的。
   【前集062】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TOP

续 9






                                                                                  3月3日      谦受益,满招损


      
            ji 督教的《圣经》上说:「心里贫穷的人是幸福的。」这是教人心中常怀着空虚,如果被妄想和邪念充满心中的话,便马上有了障碍,而不接受他人的金玉良言了。
   「满心」与「慢心」的音差不多,杂念充满了心头,便失去真心,代之而起傲慢心,就是心满了以后的状态。
    就物质方面来说,处于无有的环境是无害无碍的。因为无害与无碍,就有向上发展的生气。反之,有的境界是有害有碍的,因为有物之处必定生出种种的障碍与争夺,结果悲惨不幸的事就发生了。何况满足正是缺欠的开始,世间小人以无为苦,因而多行不善与不义的事,唯有君子能够安道乐道,以为其进德修业的基础。
   【前集063】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3月4日      名利总堕庸俗,意气终归剩技
      
       无论一个人磨练了多大的智慧,修养了多大的学问,如果好名誉和求利益的心没有完全除掉,虽然他不把王公伯候的富贵放在眼里,甘心于箪食瓢饮的清苦生活,终究不免堕于世俗的名利中。
    无论一个人成就了多少的伟大事业,如果他不是真正的勇者,而只是假借勇气,所谓「客气未除」,纵使他的恩德普施于天下,传留万世利益他人,因为这种事业是因人意气而成事、时势所造成的,他的事业终究白白的费了力气,而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前集064】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3月5日      心地需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
      
    一切的善恶正邪美丑等外界现象,不过是自己的心理反映,心善的人把恶也看作是善,心美的人把丑也解释成美。心中恶丑的人却恰恰相反,看见人家的善行也以为是恶,而人家的正言,他也以为是邪。就像心中快乐的看见落花仍然欣赏以为美观,心中忧虑的看见落花就感觉无情。常言说:「布袋戏箱里的傀儡人面,有佛祖也有恶鬼。」所以,万事都是由自己的心象所生。

    【前集065】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3月6日      勿羡贵显,勿忧飢饿
      
        人们都以为得到名誉和地位是快乐的事,但这名誉和地位并非是人生的至乐,因为伴随着名誉和地位而有困难和危险存在,有时候为了得着这名誉和地位,而持权任势多做不善的事情,于人道和天理就有所亏损了。
    由此看来,没有虚名、没有地位的平凡境遇反而是安全幸福。由进德修业的立场来看,可以说是最快乐的境地,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这一种乐土,可以说是遗憾的事。
    还有,在实际上无食无衣的贫贱境遇,实在非常痛苦,人人都讨厌贫穷而寻求富贵,但是得到了富贵又怎样呢?依旧是不快乐。富贵的人虽在物质上有所享受,但精神上却是贫穷,有别人想像不到的忧愁和痛苦,一般人是不会了解的。可以肯定地说,富人的忧心和劳苦,往往远比穷人感觉衣食不足的痛苦还来得大些。
   【前集066】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具;不知飢寒为忧,不知不飢不寒之忧为更甚。



     

                          3月7日      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
      
        人做了恶事之后,心里面怕人家知道他的过错,这样的人还有良心存在,虽然做了一次恶事,如果给他悔过的机会,他仍然可以归到善的道路上来。
    至于良心泯灭的人,他做了恶事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人已经到了不堪救药的地步。
    行善是好的事情,任何人都应该努力为善,但是如果做了善事后,却希望快快把这种行为让人家知道,这就不是真心为善,不过是为了虚荣和野心而为善,这种人的善行之中掩藏着恶心的种子。
    【前集067】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3月8日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天机的发用实在巧妙,不用说,将来的事情难以测知,就是目前的事情也一样不得而知。最初有的人是遭遇艰难辛苦的境遇,这是造化的力量先对他抑制;到了后来得到功名富贵,也是上天对他的栽培。另有最初使一个人的命运达到了幸福的顶端,收场却是落入不幸的深渊,即使那英雄豪杰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也迷不掉上天的安排,所谓三起三落、七颠八倒的生活岁月,他们都要经过一番。
    生于尾张国中村贫贱之家的丰臣秀吉,日后作了天下的大主宰,抱着吞天夺地的大志愿,其实,当初他没有想到能够有如此的大事业,幼年家境非常贫寒,受尽了许多困苦,使他受磨鍊增长了志气,离开了他的家乡,投到松下嘉兵卫的麾下,没有经过几年,受了迫害使他不得不脱离松下嘉兵卫而逃走了;他到织田信长那里当了一名小吏,也是受尽折磨,在几次的出生入死境遇中,才智终于被织田信长所赏识,提升于武士的行列,后来成为掌握天下大权,享受十万石俸禄的大诸侯。在山崎的一役,扶摇直上,功名无人能与伦比,最后代替了主君信长而成为诸侯的首领。这是上天的机缄先抑而后伸的一个最好例子。
    其次是由科西嘉这一个孤岛出身的拿破仑,趁着法国大革命的机会,不数年的工夫便直上青云,终于坐上了法兰西的大皇帝宝座,征服了欧洲各国,但谁能逆料得到在滑铁卢的败绩,被英军逮捕远送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孤岛之上,度那悲惨的厄运,终生遗恨而死,这是上天的机缄先伸而后抑一个最好例子。
    如果能够辨明这个道理,天运逆来之时去顺以爱之。在遇到悲运厄境,绝不失望丧胆,反而要勇于迎接这一悲运,努力不懈的准备扭转厄运为幸运,所谓转祸为福;在平安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危难困厄的到来,所谓居安而不忘危;如此则能窥破天机,不为愚弄与颠倒;虽然天有灵妙的手法,但对君子亦无所用其技了。
   【前集068】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3月9日      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世间有三种不能和他同心合力的人,第一种是性急而不沈着的人,第二种是对人无情无义的人,第三种是固执成性的人。性急的人对于任何一件事都没有准备,一任自己的浮躁之气去做事,毫无沈着稳重的精神,这种人好像一团烈火烧东西,即使事业上稍稍有一点成就,不久也会塌下来。
    其次是无情无义的人,他对事非常冷淡,心是冰冷而寒酷的,一切物质遇到了他,全都被冻结了。最后是固执的人,凡事没有商量的余地,一点也不能让人;这种人的心性好像死水朽木,毫无生气,一切事业只有退步而无进展。
    如果和以上的三种人去协力同心建功立业,可以断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恐怕本身的幸福也得牺牲在里面,而不会有什么悠久绵长的希望。
   【前集069】
    燥牲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着,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TOP

续 10






                                      3月10日      多喜养福,去杀远祸


            幸福不是勉强可以求得的,应当做的事而不去做,妄想求得幸福,上天也绝不能把幸福给这样无所作为的人。世人想要求得幸福,首先要勤勉工作,以愉快的心情、兴奋的精神去做事,先问耕耘再问收获,这样幸福慢慢的就会培养出来了。所谓「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其意义也就在此。
    世人有了灾祸,就想要逃避,殊不知这福是与祸都是上天赐给的,不是人力所能为,一切灾祸横逆之来,当然不能说没有原因,如果平日不起害人之心,以平稳安静的态度去待人处世,就是远祸消灾的好方法,灾祸就是来了也可以避重就轻,化大为小,甚至化小为无了。
   【前集070】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3月11日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大凡预言推断一件事,十句话里有九句都推测对了,可以说是巧合吧?但是,世间一般人对于十句话言中九句的功绩,并不加以称赞,反而对其中有一句话没有说对,便向四面八方宣传出去,对他加以非难。
    十件事有九件都成功了,依通常的想法,可算是成功了。但许多人对于成功的事实不去注意,反而对于他十件事里失败的一件常常加以恶意攻击。人多半是爱说人家的坏话,批评人家的短处,正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君子如果了解了这一层道理,就要多看少说,宁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无隙可乘,无法向你进攻,这是做人做事的要道啊!
   【前集071】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3月12日      杀气受薄,和气福厚

             天地自然的道理,实在是奇妙得不可思议,以气候的变化来说吧,极寒和极热是两个极端,对于人生都不算是有益的,唯有春天的温暖和秋日的凉爽,气候对人有益,万物都受到恩惠,所谓春种而秋收,一切事物都有始终有因果。
    所以说,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亡,似乎是一定的道理;以人的性情比之于天道也是一样的道理,性情过于清冷的人好像是寒冬的气候,一切万物都不能生长,人的性情如此,他的福祉怎能够悠久厚重呢
    反过来说,和气热情的人像是春天,万物滋长,欣欣向荣,他所享的福泽也必然是长久而深厚的啊!
   【前集072】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3月13日      正义路广,欲情道狭

            合乎天理的大道,无论什么时候都毫无障碍的在人的面前摆着。人能循着这一条路走去,胸襟开朗,志向恢宏,无处不显示着光明,而前途自然就日见远大。
    反之,人世间充满了欲望,这欲望的道路充满了穷屈和狭隘。人心一到这个地方就被利欲蒙蔽,处处都受利欲的驱使,不用说前途不广,一旦不能自拔,便是遍地的荆棘和满路的泥涂,向前一行全身都受了恶浊污秽的薰染,久而久之愈陷愈深,使人堕入到无底的深渊。
    因此,为善或是作恶,在最初的一步都不能不格外谨慎。最初要是走错了道路,踏入邪途,再想回到原来的正路就非常困难了。做坏事的人最初偷了一文钱,认为是开玩笑,人见着也没有关系,按着又偷了一块钱,认为这也不会构成多大的犯罪。最后犯了抢劫杀人的大罪,那时追悔就来不及了。因此,作恶正是由浅入深,一步步的走上了恶路。
    日本古代有一个着名的强盗石川五史卫门,是一个富豪之家养大的公子哥儿,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石川以开玩笑的态度偷了客人的钱物。他的乳母不但不责备他,反而称赞他的机敏。五史卫门渐渐养成了偷盗的恶习,最后受了他人指使,行刺丰臣秀吉大关白被捉住而正法了。
    作恶是由渐而来,上面是一个例子。作恶并不限于所谓犯罪的行为,由道德的立场而言,连拒绝布施、心性吝啬的人,所行都不是正常之道。作恶虽然与先天的性格有关系,但是人生最初出发点的善恶关系极为重要。多数的人初入人欲的道路,第一步走错了,便铸成终生的大错。因此,一旦做错了,便要勇于回头。
   【前集073】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纔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3月14日      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人生有时是苦、有时是乐,在这苦乐相寻的环境当中,我们应锻鍊自己的身体,修养自己的精神,而由不断的努力和体验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一时也不会泯灭。如果能够体念来之不易,善为保持,必定能够永久。
    研究一事物的道理,必须以诚挚的态度向上不断追求,发生疑问的时候,就要质询这个疑问,解决这个疑问,由互相参考发明的结果而得来的知识,是经过苦心努力的结晶,其所种的根基必定很深,这样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知识是由读书得来的,有时听到旁人的言论,有时亲察周围的事态,也可以得到知识。但仅仅由读书或见闻得来的知识仍然不免发生错误,必须广求博览,彼此对照,这其中一定会发生许多疑问,然后再进一步去质询这些疑问,研究这些疑问,解决这些疑问,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
    一般说来,学问浅,疑问的地方也少,学问越向深处研究,疑问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学无止境,博学等于无学」的道理。自己认为很了不起,其实正是证明他没有学识;真正的学者常常抱着没有学识的感觉。
    如果身为学生,对自己学业不起疑问,证明他对于学问的不热心、不研究。反之,对于学问热心研究的人,必定有很多的问题发生,而进一步去求得解决,这样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知识。
   【前集074】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3月15日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心如果能够向于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虚,物欲和邪念就侵不进心里来,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当然是正义和真理的观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时,心又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是充满了正义和真理,整个心既然充满了正义和真理,当然物欲和邪念就无隙可乘了。于是,所说出来的是善言,所做出来的就是德行。
   【前集075】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3月16日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在肥料多的土地上面,草木容易生长;反之,在贫瘠没有肥料的新土地上面,草木反而不容易生育。同样的道理,在泥水的里面,有水草有山岩石,污秽的水也流到里面,鱼生长在这里面,既有藏身的场所,也有产卵的地方。对于他们的食物也不感觉缺乏,有的是草子虫虾;反之,一股透明见底的美丽的河流里面,既无有岩石泥土,也没有水藻虫虾,鱼在这里面当然就难以生存了。所谓:「水之清者常无鱼。」这句话源于汉代东方朔《答客难文》里面的话:「水至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君子只是清净洁白、索然独居,便不能成就大业。世间本来就是正邪善恶交错的社会,人们立身处世在这社会,必须有清浊并包的雅量;如果只是选择洁白而排斥污浊,就形成了孤立独守,在小的范围之内,与世不能相容,当然也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了。
   【前集076】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符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TOP

续 11






                           
                        3月17日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孟子说过:「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恶具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说人要建大功、立大业,必定先经过艰难险阻的环境,磨练他的身心,看他是否经得起困难的考验,然后才能赋予他重责大任。好比说顽劣不驯的野马在你叫他驯服驾车之前,必须请良师调教来操纵牠,然后牠才能驰骋千里。又比方说顽金不纯粹,遇到了炉火锻鍊的时候,喷出炉外向四下溅跃,经过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纳入炉中一再锻鍊,终于使它入于铸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
    人要想成为伟大的人物,建立丰功伟绩,必须经过一番磨练才能有事业上的成就,所谓:「百炼千磨真铁汉。」我们不怕生来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够奋发修养,去掉了本身的缺点,没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个人生来就悠游岁月无所事事,这样荒废一生实在是可悲可怜。
    明朝的学者白沙先生说:「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这诚然是至理名言,是比喻人有过能改不算是羞耻,怕的是无病悠游的人,孔子所说的乡愿也就是这一流的人,一个国家这样的人多了,便没有进步,那不亡国又将何待呢
   【前集077】
    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治之金终归型范。又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3月18日      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明朝王阳明先生主张致良知,他说:「良知无待他末尽人皆有,只是被物欲汨没了它。」可见人不能动心,要是贪心一动,良知就泯灭,良知一泯灭,就失去了是非与邪正的观念,刚毅之气化为乌有,光明的智慧也变成昏暗了。对人施行恩惠的仁爱之心,也变作残酷刻薄的念头,清清洁洁的品德也染上了污点,如此一念之差,使一生的人格破产。
    古来的圣贤教人不起贪心,提倡天下为公的大道理,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圣贤能过超人的生活,居于常人之上,受到后世的无比尊崇。
    【前集078】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3月19日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一切外界的诱huo,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触而来。所谓耳之于声,目之于色,耳所闻的是种种悦耳的声音,眼所见的是种种美丽的形色,在这耳习目染不知不觉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诱huo,这耳与目两者对人的修养来说,是外在的最强大敌人。不仅有这外在的敌人,还有内在的敌人,那就是为了贪得利欲的念头而起的一种意识,因为有贪的念头,心的修养就失去了真宰,走入了迷途。
    这内、外两种敌人,实在是可怕的两个贼。一旦遇见了机会,他就乘人的缺点向人进攻,人处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一点都不能松懈,必须加以注意和防范,这就得出人体的主角—心灵—也就是人的精神,本着严肃的态度,不眠不休的警觉,使内外的贼不敢任意侵犯,进而可以降服他们,使他们听命于心,为心来工作,化恶行为善行,变恶念为善念。
   【前集079】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3月20日      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话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镜。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的意思;至于说到为了将来事业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从现在的事业上着手;如果目前事业毫无基础和成就,未来的前途也绝对不会出现什么奇迹。即使有好的机会给我们,也因为我们对于这机会在过去没有基础而把握不住它,难免会发生错误,遭受失败。所以,想要开展新的环境,计划新的事业,不如先把已成的事业好好的经营,使它有相当的基础后,再去发展新的事业。
    有些人追悔过去的过失,有些人宣扬过去的得意,但如果仅止于追悔与宣扬过去,而不觉悟到将来过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时候已不能再来,那就无补于将来事业的成就。我们必须以已往的成败为人生之借鉴,防止将来错误再发生,不再蹈过去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
   【前集080】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3月21日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人应当保持这样的一颗心:第一,人必定要高洁广大,气质卑鄙的人绝不会受尊敬,也不足以担当起大的事业;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间的事物脱了节,这种行动就超出了常轨;心思考虑一件事情当然需要精密审慎,但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问题而忽略大的方面,对于某种事物发生经过应当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后才能独乐其乐。
    反过来说,对于任何事物都不感觉兴趣的人,所谓过于清冷凄凉的思想,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没有一点生气,对于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见解,把持一个主义,严肃固执的做,否则就容易动摇。但是,如果太固执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样是不合中庸之道。
   【前集081】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敕 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3月22日      不着色相,不留声影

      
       佛家说:「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当风来的时候,这是竹子与风有因缘而遇合,风过之后绿尽了而一切皆空,所以说:「风周而竹不留声。」如果声音永久不停息,那万事的因缘就永久不散,一切诸法之象不空,天地宇宙将来也容纳不下这一切。
    所以,一切诸法是空象,都是过而不留的。雁过寒潭而潭不留影,也与竹不留声的意义相同。这两件事使人看过之后,有一个大觉和颖悟,那就是:万事万物无论是常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有个散场的时候;所以,君子应随缘而住,事情来了就现出心象去服务,事情去了立刻寂静下来,以保摄自己的本性,不便本性失掉。
   【前集082】
    风来敕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3月23日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廉洁白是礼让尊敬的行为,有清廉洁白行为的人,固然可以把自己的人格很有规律的提高,但往往他们嫉恶如仇、器量狭小,没有容人的雅量。反之,有度量而又宽仁的人很受人爱戴,但多半缺乏决断力;聪明的人如果没有智慧来指导他,那么,聪明有时反被聪明所误。
    正直的人多有和一般人不同的作法,这作法有时也可以是正直人的短处。
    从上看来,清廉的人必须兼有容人之量,宽仁大度的人必须富有决断力,聪明的人必须不要有害于他的聪明,正直人不要有奇怪矫情的行为,能够如此,就好像是食物里加蜜而不过甜,海产鲜味里如盐而不过咸,人能如此就没有过而不及的弊病了。
   【前集083】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纔是懿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