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心是怎样作茧自缚的?

心是怎样作茧自缚的?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借用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来比喻一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使自己受困。其实,用作茧自缚这个成语来形容我们的心再恰当不过了。

对于一般的世间人来说,对心的观察和认识是非常肤浅的,他们常常把种种心念、思想、观点、计度、分别、欲望、态度、情绪等笼统地称为“心”。在佛法里面,有时也随顺凡夫的这种习惯来使用“心”这个字。而在佛教严格的宗派教法里面,并不将种种心念、情绪等称为“心”,而是将其称为“心所”,因为种种心、情绪等只是伴随着“心”而生起的种种“心理活动”,并不是“心”本身。

那么,什么是“心”呢?在《俱舍论》里面,“心”被定义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什么是眼识呢?例如,当我们的眼睛看到面前的一朵花时,在我们的眼睛里面能知道面前的花存在的那个就是眼识。同样,耳识、鼻识等也是如此,了知其相应对境存在的那个就是耳识、鼻识等。所以,能看的是心,能听的也是心,乃至能闻、能尝、能触的皆是心。

当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六根对境时,第一刹那了知外境存在的那个是“心”,第二刹那对眼睛、耳朵等所了知的外境所生起的种种计度分别、妄想、情虑等心理活动是“心所”。

对于没有见到心的本性的凡夫来说,如果把他们的“心”比作蚕,则“心所”就是蚕所作的茧。当“心所”之茧产生的时候,“心”就被这些“心所”之茧牢牢地系缚住了。

譬如,当我们的眼睛看到外境的一朵花时,“心所”就会生起,我们会产生种种思想、情虑等,如心里想“这朵花是红色的,这朵花很美……”,然后对这朵花恋恋不舍。当认为外境之花很美的“心所”生起时,我们就执著于外境的花上面有一种存在叫做“美”,于是我们就被“心所”在外境的花上面所虚构的“美”牢牢地系缚着,无法从这个虚构的“美”之中挣脱出来。

又如,当我们的耳朵听到外面辱骂我们的声音时,我们的“心所”也会随之而生。大多数人会生起厌恶、不高兴等“嗔”心所,并认为外境的辱骂声上面充满可恶和不悦意。于是,我们的“心”就被“心所”在外境的辱骂声上面虚构的可恶和不悦意所系缚,并无法从这个虚构的“可恶或不悦意”中摆脱出来。

生起什么样的“心所”,我们的生命就被束缚在这个“心所”所虚构的茧之中,这个“茧”构成了凡夫生命的全部。例如,六根对境之后,生起快乐的“心所”,我们的生命就被笼罩在“心所”所虚构的快乐之中;生起痛苦的“心所”,我们的生命就被限制在“心所”所虚构的痛苦之中;不苦不乐,则我们的生命就被禁锢在不苦不乐之中。又如,六根对境之后,生起恐怖的想法,则生命就沉浸于恐怖;生起祥和的想法,则生命就充满祥和;生起嫉妒的情绪,则生命顿时被嫉妒所浸染;生起慈悲,则生命的空间遍布温和……。

“心”作什么样的茧,就被什么样的茧所束缚。心作好茧,心就生活在好茧之中;心作恶茧,心就生活在恶茧之中。所以,了知这个道理之后,在心还没有从所作之茧中解脱出来之前,我们一方面要努力使心作好茧,不要作恶茧,一方面要努力使自心从所作之茧中解放出来,不被“心所”之茧束缚。换句话说,我们一方面要精勤于取舍善恶,使心努力地舍恶向善,一方面要着手修习般若智慧,证悟“心”、“心所”乃至外境的空性,努力从“心所”的系缚和外境的幻像中解脱出来。

禅宗被称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派。什么是“直指人心”呢?就是首先暂时用去除粗大“心所”的方法,使得行人从“心所”的系缚中解脱出来,认识什么是心。例如,禅宗要求行人“不落第二念”、“不于境上生心”,甚或用棒喝等方便,使得行人摆脱“心所”的束缚。当行人不被“第二念”的“心所”所左右的时候,禅宗大德常发问:“看花的是谁?”“听声音的是谁?”,让行人认识什么是“心”。当行人认识到看花的是“心”时,就达到了“直指人心”的目的。

“直指人心”才是第一步,其初步的目的是使得行人知道真实的用功之处,而“直指人心”的最终目的是“见性成佛”,也即见到心的本性而成佛。当行人真切体验到心的本性是无可言说的空性之后,就算是摸到了一个参禅的门,沿着这条路一念不生地不断“参”下去,对心的本性就会认识得越来越深刻,最终达到彻底“见性”的地步。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这句话事实上彻底点出了众生轮回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就是心对境之后产生的种种妄想执著。每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生起无数个念头、思想和情虑,甚至在睡梦中也不例外。轮回中的众生,从无始以来,无数的“心所”连续不断地生起,构成了他们轮回的轨迹,而且这样的习惯似乎还要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事实上,在心之外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将众生系缚在生死轮回之中,真正系缚着众生的是众生自己的“心”所作的“心所”之茧。如果我们不对“心”自身这种作茧自缚的特性进行仔细地观察,并借助于佛陀传授的种种方便,摆脱“心所”之茧的束缚,我们将无休止地被系缚在“心所”的束缚中不能自拔。

愿一切众生迅速从自心的妄想执著中解放!

TOP

每当我们有了想望,有了期待,痛苦似乎就悄悄地随身其后了。

我们为了那个不知道是否能够达成的期待而焦虑着,恐惧着。似乎快乐只是在期待达成之后的那一会儿。真的好可怜!

我们为什么要活在期待中,而不是活再当下的进行中呢?无非是渴望贪欲尽快的达成,无非是渴望zai 难尽快的过去。就这样,迎接着,同时也抗拒着。

我们真是忘记了“因果”二字。忘记了问问自己曾经种了多少的善因?在因因果果成熟的进程中,我们此刻的身口意是在促使着善因成熟?还是在促使着恶因成熟?

看来,深信因果真的是非常之重要!是丢掉期待,接受一切该来之物与必来之物的心理支撑点。于是深信就能够接受一切善恶因果之显现,浅信或者是不信就会期待,就会焦躁,就会烦恼。

丢掉期待。但需认准方向。让心秒秒安详于当下。当下的一切就是最最灿烂的果实。善果是提醒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是鼓励我们“继续啊”!恶果是警戒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来敲击我们“增长出离心啊”!

这样看来一切皆是好的了。没有坏的可存之地呢!唉!皆由自心过滤之后所感啊!

我愿与众生一起行走在佛陀所指引的正知,正见的旅途上。让过去心不可留,让现在心不可留,让未来心不可留。

TOP

寂静法师:如果世人都出家……

2008年3月在武汉,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女教师对我说,如果世人都像你一样都出家,人类还能延续吗?

  寂静:好像没有听到这个问题,平和而关怀地问到:你的小孩多大了?男孩女孩?

  教师:17岁了,女孩。

  寂静:要准备高考了。

  教师:是的。正在加紧复习。

  寂静:你一定希望她考个好大学吧?

  教师:是的,要考就考北京的大学,其它的大学没什么意思。

  寂静: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一那样想,那还有人种田吗?其它省的大学不是只有都关门了?

  教师:?……?

  寂静:你注意到没有,你已经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

  教师有些愕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