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才有种种苦

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才有种种苦


释智悟

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才有种种苦

大家都知道做杀盗淫妄的人是恶人。往往许多对于人其他的造做和心里状态不怎么能分出善恶。或者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许多做善事的人内心经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由于对心灵的规律还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对因果报应存在种种疑虑。

因果报应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为什么像有的善良的人还经常会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很好?其实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人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人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我们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有的人会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

我们略举列说一二,人内心存在哪些恶!有的人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又像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有的人感到不服气;像有的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有的人觉得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有时孩子不听话,丈夫,妻子不理解自己或者是不按自己的意思做 人都感到不舒服……其实这都的贪求心 ,嫉妒心 ,傲慢心 ,愚痴心,心量狭隘在做怪,这些都是恶心。

大家有没想过目前的收入是不是足够可以养活自己和全家,我们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有的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其实完全可以不必要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人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我们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认为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孩子不听话的家人不理解,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因为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有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收入和住房!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

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前世布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凡夫不识因果,将‘种瓜’认为是‘得豆’的因,将‘种豆’认作是‘得瓜’的因,这是愚昧的表现。

一个人只有勤学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内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唯其如此,才能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安乐走向安乐。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虚融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TOP

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炼,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闻指听闻讲经说法,或阅读经、论等,思指反复思考听或读的内容,修指实践、落实所听、所读、所思的佛法。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种智慧。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闻得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智和思得智,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智。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也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有人说‘佛经是文字般若,对开悟没有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文字般若是指佛经和一切讲解般若义理的佛法论著和说教言论;道般若是指修证般若的实践过程、五道306、十地等;实相般若是指佛陀独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文字般若犹如地图和地理知识,既不是行走和实践,也不是达到目的地的真景实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识,没有地图,怎么确定方向、距离、路线?怎能保证不入歧途而顺畅到达目的地?文字般若和言教虽不是真般若智慧,但都是开发、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轻视或放弃文字般若,等于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轻视船筏一样的愚蠢。(出处同上)

  备注:

  306 【五位】(一)指大乘菩萨修道之五等阶位:又称大乘五位。即:(1)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2)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3)通达位: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4)修习位:即修道位,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名修习位。(5)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二)指《天台四教仪》所出的小乘五位:(1)资粮位:其位有三: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谓欲出三界,必以此三种观法为资粮,故名资粮位。(2)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证道果,故名加行位。(3)见道位:即声闻初果,谓断三界见惑,见真空之理,故名见道位。(4)修道位:谓修四谛道法,断欲界思惑,证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位。(5)无学位: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乃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