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悟显法师:真如本性,互融互摄

悟显法师:真如本性,互融互摄


大教的缘起,佛一出世先讲《华严经》,说的就是真如本性,本自互融互摄,没有障碍的一个境界,无障碍法界,事事无碍,一切法无不即性,无不即是你的本心,没有障碍。我们现在认为有障碍那就错了,还要在里面取相来做为基础,那就是迷上加迷,所以佛一开始是讲《华严经》,讲的就是如来的果觉,以这个做为根本,其余皆是枝末fa 轮。最后才讲《法华经》开权显实,叫摄末归本fa 轮,把这些枝末都归到根本。很明确的,祖师大德为我们判教,现在人说整理出一大藏教,佛法的根本在于明心见性,在于你能体会到什么叫真如本性,修学什么法门都还其次,明心见性才是最重要的。

  黄念祖老居士也是这样讲,他说六度波罗蜜里面最重要的是般若度,其余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同人的足,般若波罗蜜如同人的眼,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只有足的话,走路会撞墙跌倒。修行如果没有般若,黄老居士讲这叫盲修瞎练,无论哪一个宗派的历代祖师,都会说这是盲修瞎练,因为不识本心。

  禅宗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得本来,学什么法都没有用处,因为佛法最可贵的就是告诉我们,众生本来成佛,本来就具有跟如来完全一样的佛性。净土宗也是依据这个根本而建立的,阿弥陀佛就是根据众生本来就具有清净心,才能让众生十念一念就能往生。我们的心在染浊的环境里面它不染,就像水一样,它虽然是脏水,但湿性不变,大海虽然有波浪,一个波浪跟另一个波浪不同,但是它的湿性不变,所以叫「在迷而不染」。在圣不增,成佛做祖的、成就的,有没有增长一点佛性?水的湿性有没有增长一点?把水弄干净了,它湿性还是潮湿的;我们成佛了,本性还是如如不动的,这就是佛性,这跟我们有密切关系,现在说密切关系,就是佛性,这就是本心。

  我们要怎么体会本心呢?

  佛告诉我们要从譬喻去体会,佛在《楞严经》里面说:「诸有智者当以譬喻而得开悟。」所以《楞严经》是佛法很重要的一部经典,有些人就开始批评《楞严经》、《圆觉经》是伪经。佛在《法灭尽经》讲,末法第一部灭的是《楞严经》,魔王要来灭,因为这部经能够让你明心见性,魔王怕你看了这部经明心见性,因为这部经从头到尾有很详细的说明,见不在眼,听不在耳,这都帮我们把以前错误的观念剖析掉,这叫开智慧。有人说自从读了《楞严经》后,再也不读世间的糟粕书,有这么大的力量,妖魔鬼怪很害怕你看到开智慧的《楞严经》,因为他有禅定,他觉得一切众生都是由他管,他怕你超出他的管辖范围,所以要来障碍。听佛这样讲,再来看这些批评《楞严经》、《圆觉经》说这是伪经的人,你要知道这个人就是妖魔鬼怪的化身,要来障碍大家的慧眼,不能相信他,佛在三千年前就预言了,妖魔鬼怪要来破坏正法。

  《楞严经》是相当好的一部经典,读了它《大藏经》通达没有问题,因为《大藏经》所说的就是真如佛性,《楞严经》里面的词句,在藏经里算是数一数二困难的,它是唐朝的大文学家房融宰相润笔,他们家三朝宰相,他来做笔受,笔受是经典翻译出来,再做文词的修饰,所以它很有文学的味道。以佛法经典来看,它译辞字句非常的明晰,刚开始会看不懂,可是读久了智慧会打开。我以前一天读一卷,每一卷都读超过五十遍以上,甚至到一百遍,这样熏习,这样常常去读,所以这么久了我都还记得。不是读这部经有什么神秘,而是它的内容相当好,有机会也可以来讲这部开智慧的楞严,让大家明心见性。因为净土宗《无量寿经》的内容是心性的极致,已经发挥出来的,可是在我们不明白什么是心性以前,要看《楞严经》,就能够知道佛性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心是怎么一回事,这才有一个解悟,虽然不是真正所谓的桶底脱落,打开本来,亲见佛性,还不到这层工夫,至少有一个概念,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楞严经》是相当重要的一部经典。净土当然是依着心性而建立的,在后面的本经体性会说到。

 大乘虽然难学,不要怕它难,精舍有祖师大德的著作开示,可以请回去看,不要说我又看不懂,看这个做什么?不要求速成,多读几遍会体会佛法的意味在里面,等你心静下来了,烦恼习气消了,就会觉得祖师大德怎么会讲得如此贴切,讲得那么好!这就得法喜了,得清净了。

  不要畏惧大乘佛法难学,说境界那么高,学了没有用,又转不过来;不是境界高不高,是你心外取法,以为有高有下,实际上我们的佛性就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常用而自不觉知。《法华经》上佛举了一个比喻:如同一个人身上带着如意珠,如意珠就是摩尼珠,摩尼珠它能够变现你要的东西,身上带着这样东西,但是自己不晓得,所以当乞丐,到处向人乞讨,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位有智慧的人告诉他,你衣中就系着一颗如意珠,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他这才知道,原来我这么富贵。这如意珠比喻做佛性,佛性也是遇缘即现,遇缘即施,遇到境缘,佛性就有它的作用。

  你看如来这么富贵。《华严经》讲:「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这佛性就如同如意珠一样,能够变现一切,能够摄照一切。如意珠我们众生本自具有,就是自己不知道,整天在攀取,想要用一个法来修,去看看哪一位法王、上师、仁波切,可以帮我点两下不用修就开悟了,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就好了,释迦牟尼佛就应该住世到现在,帮我们加持就能够成就了。修行还是在个人,要肯转,不要求快、求速,欲速则不达,很多修行人求快求速反而着魔。所以不要认为大乘很难学,事实上它跟我们是有绝对密切的关系,祖师大德常训诫我们后学说:「当面不识。」就对着我们的脸,「觌面失机。」觌面就是在你面前却不认得他,就如同在父母亲面前,当面却不认得,你说这个众生可不可怜?所以佛说可怜愍者就是可怜在这里。佛性不在别处,不从心外求,不从身外得,言语说不到,思想想不到,不是属于青、黄、赤、白、大、小、方、圆,一切不可,不可亦不可,我们的佛性是这样的。

  佛性就在我们的六根当中,就在我们日用平常举手投足中,却体会不到,耳闻声随声转,眼见色随色转,着于色,分别色好丑,一看就掉到里面去了,见到好的生欢喜心,见到坏的生瞋恨心,喜欢听好听的音声,音响要买百万、千万的,音质要求很高,这就是随声转,还有一些人一定要用差的,一样是随色转,不是只有求好的是随色转,求不好的,刻意的,也是随色转。要不取不求,不取不舍,这才算是不随色、声、香、味、触、法去流转,这才是学道。

  其实,所有的大乘经典讲修行,都是教大家不取不舍,不取世间不取出世间,不舍世间不舍出世间,这里面有它很深的意思存在,取世间是凡夫,舍世间是二乘,一样都是有法可取可舍,取出世间,也许可以成圣,但未达究竟,因为佛性不从心外得,佛性不是从我们心外去取着的,去造修的,修不到;那出世间法不取,出世间法也不舍,你舍了没有办法得到。还有一种修行成就的,世间法他不舍,因为不舍大悲利益众生,不取世间常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是佛门里比较高深的境界,大家有这种工夫最好,若是没有,我们要从基础开始学,先从念佛,先摄心学起。佛法的基础不在于五戒十善,(而是)在于你对心性是否了解,这是永明大师、宗密圭峰大师、清凉国师,历代的祖师包括净土宗的彻悟禅师、印光大师,统统都是这样教我们的,五戒十善是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

六祖大师说:“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成一切相即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十法界依报正报庄严,都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成一切相即心,心成一切相。我们能够于相而离相,这是觉悟,觉悟就是佛,所以离一切相即佛。

  离相而修善,最好的善是什么?善中之善,就是念佛。所谓离相修善,如何修?你看,《金刚经》的开示,你不要以为《金刚经》好像说空,《弥陀经》说有,好像矛盾。那是你不懂,事实上是一体,是可以很圆融的。《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要口念,要心行,如何去修?放下、念佛,就四个字。你能够离相而修善,就成阿耨菩提,就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怎么样?你没有我人四相这些妄念,你用真心,用至诚心来念佛,那就是“离一切相即佛”。

  于相而离相,不计较这个外在的生灭的相,而是透过这个生灭的法,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离相而见性,如何见性?如何修?修一切善法,最好的善法是念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就是善中之善,最殊胜的善就是多福德。所以,离相而修善最好就是放下念佛。放下,要观心,我们真正有般若智慧,要上品上生,一定要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如此必定成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