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说什么?

《楞严经》说什么?

《楞严经》又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楞严经是诸佛之秘密宝藏、修行奇妙之门、解脱迷悟之根本。其经专门开示直指清净一味如来藏真心。此真心本自灵明清净,广大无边,平等如如,绝诸名相,圣凡一体,生佛相同。迷则生死茫茫,悟则顿超轮回。
  
《楞严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单译经,历代佛经目录都把《楞严经》归入大乘密部。因为它不属于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盘这五大部中的任何一类,也与《法华》、《维摩》、《胜鬘》及菩萨一类的大乘经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在《楞严经》的卷七里面主要讲述如何建立道场,如何念诵神咒的种种仪轨,佛还宣示了楞严神咒,开示了神咒的种种法力。因此,一般来说《楞严经》在分类时就被划入大乘密部经类。但它的中心思想却是关于清净一味如来藏真心以及诸法实相、万法一心等与诸多大乘显教的学说相同的思想。它既有明显的兼容并蓄的包容特点。又有般若经诸法性空的思想。还包含有华严的三界唯心和十方诸佛,以及十地等菩萨修行的种种十法阶位的内容。并且法华中的诸法实相,开权显实的思想和涅盘经的关于佛性的学说,以及禅定、律仪、咒等大乘佛教关于修行方面等等内容都尽摄无余。

《楞严经》以其重理论和实证的经义,成为大乘佛法解证并行的至宝,开启了佛教理论和修行两方面并重的宝库,实为极为圆融的佛法经教。古德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说法,可见其重要性所在。
  
《楞严经》经名的全文,在一切佛经中,是最长的经名。‘大’——是说明此经内容广大不可思议,过去未来和现在,天地万物尽宇宙都包括在其内。‘佛顶’——‘佛’字是印度文‘佛陀’的略称。‘佛陀’的含义是‘觉’。佛证到了宇宙间最高的智慧成果,所以称为‘顶’,这里用‘佛顶’来比喻本经。就是说此经中所讲的道理,最高最深奥,好比佛的头顶,没有任何理论能够超越之上。‘如来’——是‘佛’的另一种称号。如果有人证到佛的境地,就和过去所有的佛一样,没有高下之分别,犹如过去的佛再来一般,其实是不来亦不去。‘密因’——宇宙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因果’二字。即常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明天我们要想结成来日的佛果,今天就首先必须先种下成佛的因(种子)。这个因高深微妙,非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因为不能理解,所以认为是一种秘密,其实,诸佛从来没有秘密,有秘密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不能理解罢。‘修证’——‘修’就是一种行为。我们既然明白了这个高深微妙成佛的道理,就必须按照道个道理结合行为去实践它,这个实践的过程就名为‘修’。不但要‘修’,而且还要从‘修’当中去‘证’到最后的结果。这就名为‘修证’。‘了义’——‘了义就是真实的道理;‘不了义’就是方便的说法。进一步说‘了义’就是能够彻底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义理,但这个不在语言文字本身。‘诸菩萨’——‘菩萨’是印度文‘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的含义是‘觉’,‘萨埵’是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但一切众生都因无智慧而迷惑于生死中,不能出离。我们一发成佛的心就是菩萨,‘诸菩萨’就是指发各种心处于不同层次的众菩萨。‘万行’——普通的凡夫,发心修行,出离生死。经过‘菩萨’的阶段,直到最后证到佛果。这中间有千差万别不同的道路,谓之‘菩萨万行’。‘首楞严’——《涅槃经》里释迦释迦牟尼佛世尊解释‘首楞严’三字的含义说:‘首楞严者,名一切事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这是说的什么意思呢?即是说穷尽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本源,从而证到永恒坚固不坏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最终目的。‘经’——‘经’字有三个意义:一者‘永恒不变’,二者‘方法’,三者‘道路’。即是:‘这是一条走向永恒不变的道路的方法。’

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逐渐而灭。’宣公上人菩萨讲楞严经时曾经说过:“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但是楞严经更为重要。凡是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可见,《楞严经》义理的极端重要意义。
  
  楞严经的内容,直指真心本来面目,说明四种清净明诲,又有二十五圣各述圆通风光,还揭示了五十阴魔的境界。文词简奥、义理幽深,是佛自证之境。真如本性,无生无灭,本来如此,本无修证,亦无迷悟。然我们凡夫俗子迷真逐妄,遂沉沦生死六道轮回苦海,不得出离;如果想从此返妄归真,必须知道这个真心在哪里,才能依真而行之。我佛慈悲,故以此《楞严经》,建立一味清净法界如来藏真心为体。并依此一心,建立三观,再修此三观,还证一心。故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三观之体,正是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是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是也。此藏心具有三义:一是空如来藏、二是不空如来藏、三是空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本空,无一法可得。其体空净,了无色相,又名真空。如来为观者先示真心以为能观之体,能观此体名真空观
。(经名奢摩他)此七征八辩,都是决择真妄,明言妄非真之理,从而说明五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以破我法二执,尽显本觉真如,以至最后会归藏性,真妄和融,显示妄即是真,从浅至深,总显空如来藏理。总之,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本无生灭亦无诸相,只因一念不觉而产生无明妄念,又因此无明而生起三细六粗、四大六根种种万法,而此万法其实唯心所现,本无所有,仅是一心,心体圆明,实离一切相。故《心经》曰:色即是空。故名真空。作是观者名真空观。我们学习佛法,学习《楞严经》,第一步应该知道这个道理,从而知道世界是依缘而起,无有实际,更无一法可得。

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体虽空,但是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大千万象,莫不包含。藏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如来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能观之体,能观此体名不空观(经名三摩地)。此从因执着相状难悟本性,说三种相续开始,进一步分析生起之由,声明循业发现之义,总显不空之体。我们所处根身器界一切诸法既是一心,心体本来圆明,清净若是,能够周遍法界,随缘而显现。然此则诸法当体虚空,如幻不实。故《心经》曰:空即是色。故名不空;作是观者名不空观。所以,学习佛法的第二步是不能顽空,应该知道因果报应真实不虚,缘起的当下还是要依缘的。
   
空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所谓法尔如是。说明此藏性其体清净圆明,因为本身清净所以是非相。又因为本身圆融,能现万法,所以非不相。非相非性,就叫空不空。因为没有相所以是空,因为没有自性因缘而起,所以不空,非即非离,不落两边,平等如如,名曰中道;如来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中道观(经名禅那)。中道观圆融,不起分别。如果依此寂灭一心观照万法,万法法尔当体寂灭,因为寂灭故名为空,又因为知道缘起性空之理,所以又晓得不空。所以,在生活、工作应物待人之中如如平等,不起分别,唯观一心,湛然不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无牵挂,任运自然,作是观者名中道观。因此,学习佛法的第三步是要懂得中道之义理,圆融无碍,借境(修)心,能做到这一点,万法都可唯我用,又何来种种烦恼分别之争。
   
以上三体,虽有不同,其实是一,举一即三,但我们普通之人因佛建立真心指迷而不能实际了悟,终有执着真心如来藏之名相之忧,未及一心之源,故难契圆融之旨。凡夫之心,总是分别对待,不是有,就是无,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大,就是小~如来藏心,实无分别,如果没有所谓凡心,则没有所谓如来藏心。故佛开示所说藏性之理如此深妙,我们不能个人所知心而测度,世间逻辑语言更不可以表达。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经》里辨别邪师的方法

1.毁谤出家,轻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我已经开悟证果,何劳持戒?我是持而不持,不持而持。”说得谬论连篇。《楞严经》云:“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受阴魔第九〕于是,弟子与师“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2.赞叹淫欲,亵渎佛法: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盘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或云“现前肉身,即是金刚不坏身。我们师徒代代相传,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遂恣纵五欲,以为传法。彼之徒众,还以为这是即身成佛之捷径,于是狎媒淫秽;殊不知此是魇鬼狐魅,专窃人之精气,令行者精歇髓枯,元气斲丧,严重者甚至惹来百患缠身,横死夭亡。《楞严经》云:“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想阴魔第十〕

吾人怎能不心惊?愿诸青少年勿为欲乐双修之噱头所惑,以免伤身害命,泯灭淳善之本性。

3.神通异端,惊世骇俗:

邪师有妖怪附身,故魔通广大,或放光动地,或踊身虚空,乍显乍没,或穿墻过壁,或得心通。但此等皆是高级催眠的幻术来炫惑世人,断非佛法。“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色阴魔第十〕

《楞严经》另一段又载:“其人诚不觉知魔着···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于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想阴魔第八〕

诚然,佛教里也讲神通,但真菩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唯独于迫不得已之情形下,才露一两下身手,以德摄群机。怎会乱显魔通,炫吓敲诈,以求名利,自我宣扬呢?对于那些自我崇拜,自称活佛活菩萨者——诸位同修要特别小心呀!

4.我慢无比,跋扈专横,因魔力所持故:

经云:“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想阴魔第四〕。

邪师增长狂慧,口说妙法,或吟诗作对,专弄精魂。经云:“若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想阴魔第三〕

并且,他们喜讦露人之隐私,不避讥嫌;能令弟子,如胶似漆,心生恋慕。

5.现奇特相,无益苦行,以贪供养:

经云:“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想阴魔第七〕此类魔怪,好占卜祸福,水火刀兵,危言耸听,届时毫厘不差,层层应验:“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想阴魔第一〕今时,预言地震、海啸、世界末 ri、星宿变怪、国运动乱者,多数为山妖水怪所着,以来恫吓世人。

6.未证言证,打大妄语:

常言我是活佛、菩萨再来,但不经修得,无修无证,拨无因果,豁达空。这都是大我慢魔、狂魔、空魔作怪,故大言不惭。经云:“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劫,一念能越。〔受阴魔第二〕”

是人喜言某人是某佛,某菩萨化身,或言佛也有大小,先佛后佛,真佛假佛,男佛女佛。〔想阴魔第二、第三〕。

或言:我于前世,就是你尊师,你们都是我多生之弟子。或言:当时你们是我的妻子兄弟儿女,今来相度。我等应同归某极乐世界,供养某佛〔想阴魔第五〕。

如是欺诳之言,淆乱视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