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耆婆结识世尊

耆婆结识世尊

.

  到底耆婆何时见过世尊呢?仅就频婆舍罗王很早皈依世尊这一点来判断,时间可能稍微晚些。

  世尊跟一群弟子在王舍城附近弘法以来,耆婆一定听过这个消息。在此之前,他也许曾经跟祖父——频婆舍罗王一起拜见过世尊,耆婆听过世尊说法后,也成了在家佛教徒。关于这些经过,可见《五分律》的记载:

  世尊住在王舍城时期,有一次,奶妈正在给耆婆洗澡,凝视他的身体,眼里露出憎恨的神惰。耆婆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以憎恨的神情看我?”奶妈答说:“你的身体虽然健美,可惜还没有亲近佛法僧,我才会憎恨你。”耆婆听了赞叹说:“善哉善哉,我正要好好听闻这个教义。”

  的确,耆婆已经成了当代名医,尤其在外科技术方面,简直无人出其右。但在他的生命中,还无心亲近佛法,也许那位奶妈独具慧眼,才看穿他这个缺陷。

  事实上,不论一位医生的医术多么高明,站在医生的立场,必须懂得患者的心态,以慈爱心肠体谅患者的身心苦痛。这份慈爱除了亲近世尊、领悟佛法以外,自己简直无法培养出来。

  耆婆不愧是有善根的名医,立刻向奶妈道谢:“谢谢您指点我这件事。”之后,他迅速跑去拜访世尊。

  不消说,世尊也为耆婆说法开导。

  佛陀先教示各种妙法,让他得生法喜,例如先说施论、戒论和生天论,展现这些助道法义,让他明白在家人生活受尽烦恼的羁绊,以及出家可以脱离烦恼的执著。接著谈到诸佛说的法,即苦集灭道的内涵。这样,人才能远离红尘苦恼,得到清净法眼,看得见法果。

  所谓施、戒、生天等三论,在当时印度的学术界里,无疑是最稳当的学说,世尊为了让他明白佛法的正确性,才说些浅近的导论。

  第一项“施论”,属于布施与慈善的话题,意指常常本着慈悲心,布施一些衣服、食物和住屋等给所有穷人。

  第二项“戒论”,属于不杀害生灵、不偷窃别人财物、不撒谎、不犯邪淫等,有关怎样守持戒律与道德。

  第三项“生天论”,谈到世人如果肯把施论与戒论落实在生活里,自然会有善报,来世得以出生天国,生活也会幸福。

  其中,当然也包括相反的因果:凡因贪欲而杀人或说妄语时,下辈子会堕入地狱,受尽苦楚,恶有恶报。

  世尊向耆婆谈到因果律,当作佛法的入门常识。

  之后又提到在家与出家众的生活差别,前者会受到许多苦恼,后者可以摆脱烦恼,接著,才渐渐论及“四谛法门”。

  那就是关于苦、集、灭、道等四谛说法,可参照《俱舍论》的记述:

  修行者最先要观苦;苦即是苦谛。其次,要观照何以致苦的原因,便是观照苦因也;因即是集谛。再其次是,观照如何灭息苦恼;灭即是灭谛也,最后,才观照灭苦之途径,也就是灭道,亦是道谛。

  仿佛医生看病时,先要查患病原因,再想怎样治愈病状,然后才找寻良药医疗。

  总之,任何佛法修行者,首先必须观察苦恼的事情。所谓苦谛者,具体地说,就是察看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总共要观照以上八苦。

  集谛的意思是,观察苦恼生起的原因,表示人生有诸多烦恼,不能等闲视之。

  灭谛的意思是,指佛法的理想境界——涅槃。道谛是指一套修行法,即怎样到达佛法境界。

  这四项圣谛,正是医治人生八项苦恼的法门。世尊为耆婆说法时,活用医学的例子,实在适得其人,非常恰当。



摘自《大医生小医院》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