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推荐]普巴扎西仁波切开示:觉受和感受之区别

[推荐]普巴扎西仁波切开示:觉受和感受之区别

[推荐]普巴扎西仁波切开示:觉受和感受之区别

什么是智慧?此不在于外表形态或口才言词之中,智慧是调证自心而得到的证悟和觉受。对于觉受与感受,很多人分辨不清,造成很多过失。现在着重分析二者的区别。


譬如我说“苹果”,你们心目中相应就会产生苹果的形象,这就叫作感受,它属于思惟的范畴。


在此基础上,逐渐调整自相续而获得一定的见解,虽然未能完全超越思惟,但是其中所含多数为智慧,此为觉受。


又如打坐中产生种种异乎寻常的心理体验时,如果你完全被它所转,就与凡夫的喜怒哀乐无异,只能说是感受。你若知其皆由自心习气所现,本为虚幻无实,仍然安住于平静状态中修持,称为觉受。


不长期精进修行的人,只具有感受但无法体会到觉受。因此,自己的所显所感是否真实、是否具有智慧,要从内心对见解的认识作为标准来判断,而不能单凭一些表象草率地下结论。


以前,晋美彭措仁波切曾经严肃地教诫众弟子说:“现今在五明佛学院开始出现一些打大妄语者,所以必须清查一下。实在不能调正者,就要驱出学院。如有些人说:看见我的身上有麦彭仁波切,门措空行母的身上有益西措嘉佛母等等。要知道,麦彭仁波切示现涅槃至今将近一百年了,连我都没有亲自见过他老人家,更不用说你们一些青年人了。即使看到我的身上有一尊佛像,你又怎么知道此像就是麦彭仁波切呢?有的说:因为他和学院里供奉的麦彭仁波切瓷像很相像。但是你怎么能把真正的麦彭仁波切和无情的瓷器混为一谈呢?你们的信心还是要增加一点,请不要把麦彭仁波切看作无情之物一般。”


参照晋美彭措仁波切的这番话就能知道,修行者对于一些见到异相、亲见本尊、获得授记等等传闻,不能轻易听信,要从见解的角度细致辨别真伪。在自己的修行中, 更要注意检别邪正。


然而明白此理者甚少,有些人在练习一些功法时,只要自己身心稍微获得一些“灵验”,就觉得“此法不可思议。”有的追求体验玄妙神秘的境界,视其为真实智慧。我曾问及某弟子:“你现在的修法如何?”他说:“感觉很不错!”又问:“能否谈一下禅修的见解?”他说:“挺舒服的。”好像在谈“吃后感”一般。我就告诉他:“你这么推崇感受,不如去当美食家得了。”


又有些修行者在禅修中被种种景象迷惑而误入歧途,过于执着者甚至会精神失常。在修持殊胜密法如顿超时,有的很想见到光明坛城,就把显现的光色臆造为佛像,在幻想中绘制幻象。此等过失皆因执着太强而生,因偏重感受或显现而忘记了调证自心所得到的智慧之见才是修行的目标。


在《大圆胜慧》中为了辨别修行境界的真伪而归纳了三类现象:zai 难魔之现象、功力增减现象、不变秘密现象。在邪魔加持下也能呈现各种本尊佛菩萨像,此时修行者若不具备见解就很容易上当受骗,为魔所使。


若已调伏自心的分别,对见解的认识很稳固,即使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全是魔鬼,也会感到与佛菩萨无异。所以,仅依感受现分来作辨别取舍是不合理的。


譬如在显教中很少宣说忿怒本尊之理,倘若乍见大威德等忿怒本尊时,一个显宗行者可能会反感甚至恐惧,此时会把他当作佛还是魔呢?


选自《屠夫真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何得知自己是在无误而正确的道路上?

问: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要如何得知自己是在无误而正确的道路上?



答:修持的结果,其本身就是个清楚的回答。 当发现自己的慈心悲心增加了,对心性的认识加深了, 对法及上师的信心增强了,对业报因果的真理坚信了, 这种种的征兆就代表着我们修持的方向是正确的。



反之,若我们充满着猜疑,烦恼也未有消减, 这应该就表示修行的道上有了些错误或者是没有如法修持, 若是如此,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求上师之开示解惑与建议!



问:如果能在此生证得佛果,是否代表一切现象会即刻消失?



答:“证悟”并非表示一切现象会消失,但是,“现象”本身已失去任何伤害或负面的特性了。



问:我们知道,死亡之时若能将心安住在其自性之上,这是最上最好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缺乏了“利益众生”的部份?



答: 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而已。事实上,当你能将心安住于自性时,所代表的是已无任何的“我执”存在,当“我执”不存在时,自然而生的“慈”与“悲”便会放射出来了。



在修行的道路中,行者不断地发展菩提心,同时也不断地将善行之功德回向众生。而当死亡来临时,倘若行者可以保持令心安住于本性中,他(或她)将会得获圆满的证悟并将成佛,这样的次第,称为死亡时的“究竟身”或“明光”,如此,当我们登达佛土时,“利益众生的行为”将会自然而然地圆满,是不会需要任何的做力。



来源:自生遍在佛学中心家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教的十大客观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本来性、超越性、可证性等条件。例如:「空」不是因为我们发现它,它才存在,它是本来存在的;「空」不能分是你的空,还是我的空,所以「空」是必然性、平等性、普遍性、永恒性的;再如生死、无常、缘生,都是必然的、普遍的。人生也唯有体证到真理的条件,才能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

何谓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阴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刹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那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著,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泡粒,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阳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如人生热烘烘的一味追求欲望享乐,或冷冰冰的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著,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而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著,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希望法界众生都能徜徉在真理的领域,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进而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