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理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何理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问:学佛人念佛求生净土,为了心清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慈悲心使然,对身边人的苦难不能视而不见,袖手旁观,请问如何处理这种矛盾?

净空法师答:这个里头没有矛盾,是你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矛盾。佛教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修清净心,你心里头不能有事,外面这些事情有没有?有,如果外面这些事情都要放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到这个世间来示现,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不多事吗?你看看大乘教里头佛怎么说的?佛说他这一生从来没有讲过一句经,从来没有说过一个字,那是什么?人家心地清净,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才真正叫高明,这个真正叫放下。所以放下,诸位要记住,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把事都放下。事都放下,佛菩萨来这干什么,他不叫多事!这个我们要懂得,绝对没有矛盾。如果你心里放不下,就麻烦大了,你的心就不清净;清净心绝对不碍繁杂的事修,不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心才真正清净。

1 这个社会,非常非常复杂,变化多端。人情的变化、事理的变化,真正叫变化莫测!

2 人情事理,变化多端,我们如何应付?勤修戒定慧。社会不管怎么样复杂,你要能掌握着戒定慧,一切问题你就能解决。什么是戒定慧?戒是有条不紊;定是清净心,绝不被外面境界所动摇;慧是觉,定能生慧。

3 我们学经教,重要的是开智慧、明事理。事理都是多变的,尤其是事相变化太大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人事上来说,这是变化最明显、最快速,也最大的。

4 昨天我们觉得这个人是好人,我们很尊敬他,我们把他当作好朋友;今天我们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不是一个好人,他对我们有害,我们处处提防他。你看这个变化多大,一百八十度!古今中外,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刹那刹那不一样,所以古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这个都是经验之谈,所以佛在《地藏本愿经》上才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

5 我们这一生,真的是非常非常幸运,所以我们不能不感谢老师。老师带领我们入了佛门,学习佛菩萨的教诲,脱离了苦海。如果没有学习佛菩萨的教诲,你想想看,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跟大众相处,这个心思多乱、多复杂,这就苦得不得了!无论你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财富,一样苦!

6 自己认真反省反省,你每天身心快乐吗?从这个地方你就明白了,不快乐。这个社会,太复杂了,变化太大了,面对着一切人事物,人们的生理、心理都感受到重大的压力,真是苦不堪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1 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佛法的修学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2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圆圆满满,心里干干净净,叫放下。



3 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门;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地契入佛法。



4 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对于世间事得过且过,不要认真,心地就清凉自在。



5 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6 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平常对生死要看淡,对于世缘要看淡,决定不能留恋。能见所见,都不是真实,只要放下,即能脱离生死。



7 学佛,要从放下开始。没有放下是苦,没有放下是难;放下就觉悟、放下就证果、放下就得大自在。



8 看破是心不颠倒,放下是心不贪恋。佛菩萨教导我们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9 事情做得比别人还要积极、还要好,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着,这就是放下,这就是菩萨行。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



10 净宗古大德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弥陀佛。修净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11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如果你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给诸位说,放下是太容易了!



12 真正难是看破难,放下很容易!看不破,实在讲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因为看不破。



13 多念念《金刚经》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会觉悟。



14 觉悟整个人生是梦,梦里还争什么?梦里还有什么得失?梦里还有什么放不下?梦里还有什么看不破?



15 看得破、放得下,觉悟人生如过客,世间如旅舍,是真正的福报,真正的清凉自在。



16 要看破,要放下,永远做个无事的人。心里没有事,身也没有事,你说多快乐!



17 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才快乐,我是把我一生怎样幸福快乐的秘诀,都传授给你们!你们如果要能够照办,一定快乐,一定幸福!



18 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你就会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先看注解,黄念老首先给我们提出什么叫『三摩地』。「三摩地」是术语,「梵语,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等」。我们在经文或者看祖师大德论述里面,常常看到这些名词,对这些名词要有正确的理解。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定,「翻为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这都是从三摩地翻译的名相,这些名相意思都相同,下面也有解释,「《智度论》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这个意思解释得很好,我们现前,不学佛的同学就不说了,学佛的同学也不例外,显现出心浮气躁,这就是没有三摩地,用中国话说没有定力、没有定功。那没有,跟我们修行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没有定力,无论用什么功夫,无论用什么法门,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乃至于无比殊胜方便的念佛法门,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你的心散乱,这个问题严重。散乱心不但是修道不能成就,修世间的东西也不可能有成就,这才知道关系大了。所以把这一句摆在前面,这是与会一切法身大士他们自己成就的第一德。我们要学,不学不行,有三昧才能开智慧。底下接着你看,「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我们再追究原因,我们这个心为什么定不下来?老同学我想一定就体会得菩萨的六波罗蜜,一般修学大乘的不能离开。定是怎么修成的?精进,你看看你心散乱,你没有精进;为什么不能精进?你没有耐心,忍辱波罗蜜没有;不能忍,说明你没有持戒;戒持不好,说明你没有放下,布施是放下。你看看,住三摩地在六波罗蜜里是第五层,没有前面四层的功夫,你怎么可能得三昧?念佛的同学,你所得的这个定叫念佛三昧,只要得念佛三昧,往生就有把握。功夫虽然不深,修别的法门未必能有成就,但是这一点点的功夫,在净宗法门受用可大了,生凡圣同居土,那还有问题吗?这跟我们关系大了。那我们明白了,要想得念佛三昧,首先要知道精进,真精进一定从忍辱波罗蜜里头来的,你不能忍受就不行,就定不下来。所以前面持戒、布施,布施是放下;样样还想贪着、还想控制、还想占有,这样的人在佛门里面修行,说得好听一点,修一点人天福报。这是赞叹他,说假话,不是说真话,说真话很不好听,说真话是什么?古大德有一句话讲得好,「地狱门前僧道多」,那讲真话。为什么?因为你不懂得佛法自以为懂得,你没有真修自以为真修。如果护持道场,你的知见不正,你没有真正做到弘护,你反而成了障碍。障碍别人修行,这个因果你没有法子回避,问题就严重了,人家修行不能成就,断送别人的法身慧命,比杀他身命罪还要重。身命失掉,很快又投胎转世,又得到了,可是慧命不然,再投胎转世到人道来,有机会能遇到佛法吗?经教里面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同学们这么多年来,常常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念佛、在一起分享,有几个人真成就?有几个人真正得受用?不说别人,先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自己是不是真得受用?在境界里头,无论是物质环境或是人事环境,能不能不受外境影响,你心就得自在!自在什么?不生烦恼,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叫得自在。如果见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很难过,还有怨恨,遇到顺心的事情还生欢喜心、还生贪爱,你是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你在佛法修行没得受用。这是我们每天都应该要反省、要检点的,世间法可以欺骗别人、欺骗自己,学佛不可以。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成佛!净宗法门往生就是成佛,这个要认识清楚,他真的成佛了,而且一生当中是决定成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1 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外面境界是平等的,没有好坏、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是非善恶从哪里起来?从你自己的好恶里面起来。

2 菩萨没有分别执着,他看众生善的一面,众生各个都善;凡夫的分别执着很重,他专看恶的那一面,天下没有一个是好人。所以,必须把分别执着打掉,你才能提升,你的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不但生智慧,清净心生净土。

3 分别执着的念头才起来,我们用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就把它打掉,恢复到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叫功夫得力。

4 经上常说,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你以善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有善果;你有恶念,你没有办法避免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谨慎。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