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法要总摄

法要总摄


     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法身偈)——《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经
   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中阿含·含梨子相应品》
   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了本生死经》
   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佛说稻秆经》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是三是法印。——《莲花面经》
   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无我无相故心不著,无相不著故,即是寂灭涅槃。——龙树《大智度论》卷22
   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大智度论》卷22
   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又如大海同一咸味,佛法亦尔,同趣涅槃,一味解脱。——《佛说华手经》卷1
   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皆因四谛十二因缘,名自得道差别。——《璎珞经》卷2
   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苦集谛……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苦尽谛……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志,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三昧,是谓苦出要谛。——《增一阿含经》卷17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泥洹经》卷下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杂阿含》599经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6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法句经》
   世尊告曰: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问八政品》
   三十七助道:四念处,正勤,及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七觉、八正道,略为四念处,开则三十七,更广复无尽。不以一种药,而止众病故。余无量修法,皆摄在此中。——《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佛说三转法 lun经》
   佛三反告大众:我以佛眼通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灭寂光,名大涅槃。——《涅槃经·应尽还源品》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一二庄严品》
   菩萨求佛道,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谓声闻、辟支、佛智慧。——《大智度论》卷18
   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日经·住心品》
   道之主要三根本:出离心与菩提心,业果非无我非有,正见发生除边执。——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总摄颂》
   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大日经》卷1
   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等正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一行《大日经义释》卷1
   发菩提心与修六度行,为显密乘之共同道,是故密乘一切时中,于此二道不应舍离。——宗喀巴《菩萨戒藏持戒行相论》
   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大乘起信论》
   菩提资粮未具,不得菩提,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资粮。——《大般若经·净土方便品》
   遍学诸道,得八菩萨位。——《摩诃般若经·遍学品》
   六波罗蜜,应具足修,执一非余,是为魔业。——《大方广总持经》
   智度菩萨戒,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莫不由是生。——《维摩经·佛道品》
   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维摩经·问疾品》
   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阿底峡《菩提道灯论》
   净修一行,即修众法,……一一行中具众行故。——《胜天王般若经》卷3
  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密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从缘故,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摄大乘论》卷2、卷3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若悟实相,即藉一法,或藉一字,均可证果。——《中有闻教得度密法》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菩提达磨略辩大乘入道四行》
   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若无所住即证果。越所缘境心体现,无所住道即佛道,无所修境即菩提。——谛洛巴(弟洛巴)《恒河大手印》
   若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地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沩山灵佑禅师《传灯录》卷17
   不知显教之理,不得听密宗之法。——《引导经。
   须要大小显密圆融总摄而修持……须以上师口诀为殊胜教授。——阿底峡
   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如此为善巧。——《四百论》
   大凡诸佛菩萨修进之门,有正有助,有实有权,理事齐修,乘戒兼急,悲智双运,内外相资。若定立一宗,是魔王之种;或亡泯一切,成己见之愚。——廷寿《万善同归集》
   然则无解行之戒,非戒也;无戒行之救,非教也;无戒教之禅,非禅也;无戒解及禅之密,非密也;非戒非教非禅非密,则非净土真因也。非有四种净土,则戒教禅密无实果也。非真因实果,则不显非因非果之心性也。——藕益《法海观澜序》
   见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证到了就是报身,行愿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间。——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藕益《灵峰宗论》卷2
   佛教整个构成的要素,是慈悲和智慧。——太虚《人生佛教》
   中国佛学能在新世界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的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实行六度四摄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太虚《中国佛学的重建》
   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部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更综合其精要而整理之。——太虚《人生佛教》
   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太虚《人生佛教》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释迦牟尼佛付法偈《五灯会元》卷1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华严经》卷52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慧能《坛经·顿渐品》
   二、三宝
   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法句经》
   佛言: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般舟三昧经》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华严经·净行品》
   是三归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优婆塞戒经·净三归品》
   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归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佛为父,法为母,随佛语,按法行。——《骂意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