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应病与药《俗语佛源》

应病与药《俗语佛源》

  应病与药《俗语佛源》 《维摩诘经·佛国品》谓:“应病与药,令得服行。”众生有“四大不调病”,有“业报病”。“四大不调病”是由一类众生共造的业力所促成的,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臃肿”(《诸经要集》卷二十)等,须对症下药,进行治疗。“业报病”是由众生自己的业力造成的,程度较重,除对症下药外,还要忏悔业障,才可望减轻。以上所说的是“应病与药”的一般意义。从广义上说,众生一切形形色色的烦恼都是“病”。佛菩萨对机说法,用不同的法门去解决众生不同的烦恼,谓之“应病与药”。经中常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即此意。《五灯会元》卷十载:文益禅师“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凡举诸三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请益,皆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药”,梵语agada,意为“无病”。药到病除,故称“无病”。后多作“对症下药”。如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一:“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意为针对具体情况解决问题。(李明权)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应病与药


人之病,有肉体之病,亦有心灵之病;治病之药,有物质之药,亦有精神之药。何者为病?何者为药?

贪嗔嫉妒为病,慈悲喜舍为药;

贪香爱触为病,清心断欲为药;

骄傲自慢为病,谦和精进为药;

迷声逐色为病,不动声色为药;

执迷不悟为病,破迷开悟为药;

执著妄想为病,看破放下为药;

狂妄自大为病,忍辱柔和为药;

有过不改为病,知错能改为药;

不修斋戒为病,饱食甘露为药;

不孝五逆为病,尊师孝亲为药;

不信罪福为病,勤修福慧为药;

不识善恶为病,从善弃恶为药;

破辱三宝为病,正信三宝为药;

破犯尸罗为病,修真养气为药;

自赞毁他为病,随喜赞叹为药;

信邪倒见为病,正思正见为药;

恶口两舌为病,善巧方便为药;

偷盗抢劫为病,布施助人为药;

贪污受贿为病,廉洁自律为药;

偏执极端为病,恰到好处为药;

世间一切药,为救一切病;

若无一切病,何须一切药?

本性仍清净,风波因心起;

心若能平衡,何处起风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