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平等《俗语佛源》

平等《俗语佛源》

  平等《俗语佛源》 通常使用“平等”这个词有两种意义:一是平均,相等,相同。如《百喻经·二子分财喻》:“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意谓分物平均。又如郭孝成《蒙古独立记》:“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一律平等。”意为各民族的权利是相同的。一是平常,一般。如清·李渔《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其实,这个常用词源于梵语upeksa,意译为“舍”,意为舍去一切差别相。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在性体(即本质、共相、空性、心真如性等)上是有任何差别的。在时间上,称为“三世平等”。如《圆觉经》卷上说:“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在空间上,称为“大小平等”。如《华严经》说:“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从佛性而言,众生平等。如《涅槃经·梵行品》说:“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不但众生平等,而且怨亲平等。如唐·顾况《从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齐相公》诗云:“本师留度门,平等冤亲同。”佛教指出,顽固不化的“我执”和自以为是的“我见”实为造成不平等和纷争的罪恶渊薮。学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见转化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自他一体,从而兴起慈悲救世的精神。(李明权)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