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仁清法师:无戒之定是邪定,无定之慧是狂慧

仁清法师:无戒之定是邪定,无定之慧是狂慧

《集颂》:“汝今何用学小乘,别解脱戒声闻律。

  应当受持大乘典,发菩提心净诸业。

  不受当来恶果报,令舍波罗提木叉。”

  此条戒主要指劝他人放弃(不持)小乘戒律。戒律也叫“毗奈耶”,也叫“波罗提木叉”,包含“止持”、“作持”双重意义。这里的“别解脱戒”和“声闻律”同义。

  大乘行人的“舍小向大”,“舍”的是小乘的“自度”的发心,并不是“舍”掉小乘的戒律。因小乘的戒律被大乘菩萨戒所含摄,是大乘戒律的基础,小乘行法被大乘行法所含摄,是行持大乘的共道。

  大乘菩萨戒包括:

  1、摄律仪戒(别解脱戒)。

  2、摄善法戒。

  3、饶益有情戒。别解脱戒是指能使人了脱(解脱)生死的戒条,即持住一条戒,得一份解脱功德,别解脱戒全持住,定能解脱生死。如: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250条具足戒、比丘尼的348条戒都是。

  对于没受过任何别解脱戒而进入大乘(般若密乘或密乘)的行人来说,定期受持八关斋戒和十善业道则是非常必要的。

  《华严经》:“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出家人受的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就是由此而来。

  《沙弥律仪》:“放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

  经云:“以戒生定、以定发慧”,又说:“无戒之定是邪定,无定之慧是狂慧……”

  可见,戒在整个佛教行持过程的重要性,劝他人不持(小乘)戒,障碍、破坏(乃至诽谤)他人持戒,罪过极重。

  ——摘自仁清法师《佛教大乘正觉道之戒律、戒相疏义》之 菩萨戒十八重罪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