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莲池大师禅净观探微

莲池大师禅净观探微


《净土》杂志2017年第1期 文/释延续

  在汉传佛教史上,后人通常把明末佛教的蓬勃发展称为晚明佛教复兴运动,而莲池、紫柏、憨山、蕅益四位大师的应现,对该次佛教复兴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首、净宗第八代祖师,同时也是华严宗师、禅门开悟的大师,莲池大师在明末乃至当今的影响尤为巨大。莲池大师一生极力弘扬净土,同时赞戒、赞教、赞禅,但对执理废事、口头三昧之流则不留情面,痛加呵斥。本文拟从大师对《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以下简称《坛经》)“净土说”的阐释入手,探讨大师的禅净观,接着以大师 “念佛有益于参禅”的观点来体会大师悲心劝导禅者归向净土的原因;最后,用大师提倡“不管参禅、念佛,皆应研习经教”的教诫为结。

  一、《坛经》“净土说”的真实义

  《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开示语录,成书以来流通甚广。一方面对南宗禅的推广起到很大作用;而另一方面,其中的“净土说”却引起了很多误读。《坛经》中关于净土的文句,集中在通行的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品》中六祖对韶州刺史韦琚有关西方净土的问答中。读《坛经》这品内容,可得出《坛经》的基本净土观:一、未悟者念佛求生,已悟者自净其心。净土在心,心净即得,不必外求。二、心地纯善,西方不远。心地邪恶,念佛也难往生。是故除十恶八邪,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即见弥陀。十恶不断,何佛来迎?三、在强调心净土净的同时,惠能大师并没有否定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

  六祖惠能大师承认西方净土的存在,但以明心见性为要,不以求生净土为目标。但《坛经》中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等说却被后人断章取义,成为否定西方净土、执持唯心净土的依据。

  莲池大师对《坛经》“净土说”非常重视,因为当时“狂禅”泛滥,妄认“自性”“唯心”之状,执《坛经》而否定西方净土者比比皆是。大师于《竹窗三笔》和《弥陀疏钞》中皆指出“执《坛经》而非净土者,谬之甚者也”。大师从四个方面,说明《坛经》“净土说”的真实义。

  (一)为门不同

  大师认为六祖所言是以理夺事门,若以事夺理,则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安得拨无净土?再者,禅与净土理无二致,唯门庭施设不同。宗门直指之意,无佛无众生,而净土却导引众生趣向佛国;宗门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而净土却教人起心念佛;宗门言心境俱寂,而净土却以佛国为境,劝发愿求生。法应随机,假如六祖才弘直指,又赞西方,则直指之意,无由明矣。所以,六祖与净土诸师,易地则皆然也。

  (二)似毁实赞

  有人以“愚人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等句,以净土为小法、为愚夫愚妇之行,并以此为六祖之意。大师云:“六祖东西之说,只是劝人要须实心为善、空愿无益,何曾说无西方?”而六祖“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以及“除十恶八邪”等说,正是要人实心为善、广积善根福德因缘。这也符合《佛说无量寿经》中的“修诸功德、植众德本”的教言。“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之语,若非记录有讹,亦当如是理解。

  (三)不为初机

  认清《坛经》所对根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坛经》说法对象甚专甚局。宗宝本《坛经》曰:“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又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由此可见,《坛经》说法不为初机。在敦煌本《坛经》结尾处,六祖再次嘱咐:“如根性不堪,材量不得,虽求此法,达立不得者,不得妄付《坛经》。告诸同道者,令知密意。”所以莲池大师叮嘱:“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视西方,妄谈般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坛经》者,慎勿示之初机,苟投非器,便落狂魔,诚可叹惜! ”

  (四)记录有讹

  《坛经》流传千年,情况非常复杂。从客观方面的因素来看,《坛经》原系六祖大师门人记录,流传中辗转抄写,补充修订,版本甚多,文字难免有误,遂造成学人理解上的偏失。例如流行最广的宗宝本《坛经》与早期的敦煌本,字数相差竟有一倍左右。所以,莲池大师指出:“六祖示不识字,一生靡事笔研,《坛经》皆他人记录,故多讹误。”再如《坛经》中“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之句,即西方净土去此十万八千里。而《佛说阿弥陀经》中明言,极乐世界“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岂是十万八千里之数?莲池大师指出“去此十万八千里”者,乃五天竺之西方(即古印度)。古印度与中土同属娑婆秽土,哪里谈得上“愿东愿西”呢?再如“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之句,莲池大师指明:“夫十善,生天之因也。无佛出世,轮王乃以十善化度众生。六祖不教人生西方见佛,而但使生天可乎?其不足信明矣。”更何况,“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之说,也可能是六祖随机方便之说,要学人但求诸己、莫向外求而已。

  佛陀及诸菩萨祖师说法化育众生的原则是契理契机,所谓“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尤其禅宗说法,问在答处,答在问处,按问答之机缘有正说反说,有庄说谐说,有横说竖说,有显说密说,学人不可以浅智薄解而师心自用,执一为是,否则便死于句下。莲池大师对《坛经》“净土说”的阐释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坛经》大有裨益,希望以此导正一些学佛人对净土的偏见和误解。

  二、念佛有益于参禅

  莲池大师在《竹窗二笔》言:“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大师在《往生集》中也列举了大量禅净双修而以净土为归的高僧大德,诸如:百丈怀海禅师“化送亡僧,悉归净土”;黄龙悟新禅师“切意净业,有《劝念佛文》行世 ;真歇清了禅师“专意西方,有《净土说》普劝四众”;慈受怀深禅师“专心念佛,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中峰明本禅师“有《怀净土诗》百篇,盛传于世”等等。此诸大德,皆乃禅宗尊宿,已悟明心性者,尚孜孜于西方净土者,则念佛有益于参禅明矣。

  禅宗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宗派,观机逗教,于日常生活中体悟禅法,体悟佛心,在在又不离本处。但到了明末时期,狂禅现象日益严重,如装模作样地呵佛骂祖、焚烧语录、不看经典、乱用棒喝等等。针对当时一些禅宗学人出现此类的问题,大师在《竹窗二笔·宗门语不可乱拟》中加以严厉的破斥:“今人心未妙悟,而资性聪利,辞辩捷给者,窥看诸语录中问答机缘,便能模仿,只贵颠倒异常,可喜可愕,以眩俗目。如‘当午三更’‘夜半日出’‘山头起浪’‘海底生尘’,种种无义味语,信口乱发。诸无识者,莫能较勘,同声赞扬。彼人久假不归,亦谓真得。甚至‘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这里有祖师么?唤来与我洗脚!’此等处,亦复无忌惮,往往效颦。吁!妄谈般若,罪在不原!可畏哉!”另大师在《竹窗二笔》中又特别举妙喜禅师被“无眼”长老胡乱印证之例而感叹:“然妙喜谓无眼长老以东瓜印子印学人,今学人多以东瓜印子印自己。妙喜见之,又当何如?”有鉴于此,大师婆心恳切,劝导禅者以念佛为归。“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华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见《竹窗二笔》)

  三、不管参禅念佛,皆应研习经教

  大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自大的参禅者说:达摩西来传法,不立文字,只要明心见性,则一切皆办,不必看经典。也有一些自负的念佛人说:修净土法门,只要把一句佛号直下念去,得到阿弥陀佛的摄受,就可以往生极乐,又何必看经典?大师指出这二种人如果确实有真修实证的功夫,达到了他们所说的境界,如此说也无可非议。但是,对一般人而言,这样信口开河,大都是因为自己不通教理,而故意来掩饰自己的短处罢了。

  是故大师处处劝勉参禅者及念佛人:“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藉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子’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

  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禅与净土之终极出三界成佛道的目标本无二致,但如论事修,则有天壤之别。净土法门若能信真、愿切、行实,便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而参禅之人唯仗自力,即使能明心见性,如不能断尽见思烦恼,依然要在三界当中受生受死。如果参禅得悟,又能发愿求生,现生明心见性,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上品往生,即永明大师所言之“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因此,莲池大师极力主张参禅之人应兼修净土,发愿求生西方,以禅归净,最为稳妥。

  莲池大师圆寂虽然已有四百零二年了,但大师对《坛经》“净土说”的辨析至今字字珠玑,大师针对狂禅现象的评说和劝慰,至今如雷贯耳。正如憨山大师所赞:“先儒称寂音为僧中班马,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也!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大师的人格魅力、大师的文字般若在今天以及日后都将润泽着我们的慧命,指引着我们遨游法海,撷取遗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