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高骛远,拉拉杂杂搞了一大堆,搞了一大堆在一生当中没有什么成就。你们看圆瑛法师的法汇有那么多,但是你要晓得,圆瑛法师真正的东西就是两样。他一生当中《楞严经》、《圆觉经》,那是他真正的东西;其余那些小部经,都是人家请他讲经,随便写的讲记。圆瑛法师二十几岁出家的时候听《楞严》,功夫就用在《楞严》上,一直到七十几岁的时候才写成讲义,你想想看,他这个功夫用得多深!他在上海那个时候办的佛学院,就是楞严专宗学院,白圣法师就是那个学院的学生。他那个学院可想而知,就是一部《楞严经》,专宗,楞严专宗学院。他自己是个专门研究《楞严》,又办楞严专宗学院,每天给学生们讲学,这个功力多深,到晚年写成《讲义》。所以我们今天读《楞严经》,那你就没有办法,你不能不读圆瑛法师《讲义》。《法华经》也给诸位介绍一位大德,那也是一生的精力用在《法华》上,把各家各派的,天台的、贤首所讲的《法华》,甚至于禅宗裡面讲《法华经》都参遍了,最后写成这部讲义叫《法华经大成》,意思是集《法华经》註解的大成。所以像这些註解都变成了权威性、代表性。
我听说你们学院裡面,有不少同学都是想学《法华》,也来问我怎么个学法。如果说真正学《法华经》,给诸位说,不但那个经要背,《法华经大成》要背。你不要一听说吓倒了,你要想做一代祖师将来弘扬大经,你连这点能力都没有,你还搞什么?你什么都不要搞!你今天遇不到知识指引,扎根打基础就是背诵大经,基础深厚了,遇到善知识几句话给你一点豁然大悟。你们看《六祖坛经》这裡一个例子,法达禅师诵经叁千部,诸位要知道,诵是背诵,不是看着本子,看着本子叫读。你们现在叫诵经哪裡是诵经?是看着本子在念,那是读经不是诵;诵是不要本子,背诵。法达禅师你看人家《法华经》多熟,他已经背了叁千遍。从读,读到背这个阶段不算,全经都背下来,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算,一天背一部,一天背一遍,把全经背一遍。叁千遍你们想想,一年叁百六十天,十年叁千六百天,叁千部是十年的功夫。有这样的基础见六祖,六祖轻描淡写几句话,他就恍然大悟,开悟。如果他没有叁千部《法华》的底子,六祖怎么给他说他也不会开悟!所以诸位是不怕不遇善知识,怕的是遇到善知识自己肚子裡什么都没有,空过了。
我在前面提示过诸位,李老师古文好,诗做得好,有些学生想跟他学古文、学诗,他就问他,「你来学古文,你这古文能背几篇?」这一问就问住了。李老师说「你肚子裡头要不能熟背五十篇古文,你没有资格学古文。」见到他也枉然,他没有办法教。你想学做诗,你肚子裡头要没有叁百首唐诗,你也没有资格谈诗。这样一问,大家都傻了,就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不背行吗?世出世间法一样的。诸位背诵的年龄过去,现在再干的,亡羊补牢还来得及。你肯花上个两年到叁年时间来得及,背一部《法华经》,真正学《法华经大成》的话,叁年完成,是可以做得到。你看海仁和尚教学,背《楞严经文句》,就是蕅益大师的註解《楞严经文句》,连经文带註解统统要背,这是你真正学《楞严经》。不过我们的看法,跟老和尚看法不一样,我们要背的话,宁愿背交光法师的《楞严经正脉》。蕅益大师确实是不错,你看《弥陀要解》,那真是《弥陀经》註解是第一把手,可是他的《楞严经》,裡面不晓得他怎么搞的,他好像还是有点天台宗的成见。所以我们客观的看法,《楞严经》的註解还是交光大师,那是个标準註解,是个好註解。可是古人的註解都深,你看圆瑛法师的《讲义》深入浅出,对于我们现在初学的人来讲,那是再好不过。所以你学东西,不背註解那怎么行的?要吃苦头、要下苦功。跟我来的,也有几个人学《法华经》的,你看他每天在外面一天念一部,一天念一部《法华经》,那是在家居士一天念一部《法华经》。所以我们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我们怎么个学法?这些地方不可不知!我们自己是不是甘心情愿,这一生就这么样空过了?还是要发愤图强出人头地。这一品的大意,诸位自己去研究。末后说出来:
【大通智胜。一心也。十六王子。八识也。识本唯八。各具事理。】
理八识、事八识,所以有十六。我特别把这些字句念出来,就是告诉诸位,一切佛经无不是表法的,无不是说我们自家心性的。你要不懂这个意思,那你就没有门可入了,开经偈裡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处处都是讲的我们心性。末后讲:
【智积。心本无为。识则无所不为。】
理体上是无为,体上是无为,从体起用则无所不为。体是理,用是事,事者理之事,理者事之理,理事不二,这就是一心。底下提出两种修行两句,修行必要,一个就是以识观心,一个就是以心转识。这两句话,可以说把我们做功夫的要领,完全说出来,既简单又明瞭。那末后有几句:
【如来权说宝所。】
着重在『权说』。
【破彼执情。】
这是权说的义趣。
【化城若出。宝所无方。但曰在近。若悟自心。成佛尚不可得。何声闻菩萨之可分哉。】
这是把真实的情况,全给我们显露出来。成佛是对未成佛说,就是我们从比喻上来说,譬如我们有病,健康是对于病痛来说。如果说病没有了,没有了那个健康也没有意思,健康也没有了,健康是对病相对而建立,没有病怎么显得有健康,没有健康怎么会显得有病,互相显现的。佛与众生也是互相显现的,因为有众生才显示出有佛,有了佛才显示出众生,众生没有了佛到哪裡去找?佛也没有。这是禅家所谓是「两头坐断」,是达到了这个境界,这是完全真实的利益。所以说你要真正悟了自性,大彻大悟之后,佛都不可得。《心经》后面讲「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之智,得是所证之果。无上菩提,到这个境界能证之智没有,所证的无上菩提也没有,这个我们叫做究竟证。佛在《楞严经》裡面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第一句告诉你圆满菩提,第二句接着归无所得,为什么?本来如是。所以经文一开端「如是我闻」那个如字,是真正是妙极了,到你到如来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个如是妙!一个字,就把十方叁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妙法,统统都包尽。一个字,放在经的前端,我们哪裡晓得这个用意?放在这个前面,佛所说一切言语,与这个如都相应,都是通达这个如,如就是自性。下课了。
(第二十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23
接着我们看下面一品,「五百弟子授记品」:
【前品喻明远因。则知声闻皆是菩萨。满慈由此开悟。是故经家连叙叁事。】
『经家』就是结集经的人。
【以见其意。既知影响。故心净踊跃。讚佛希有。復作念云。佛德无量。我等言不能宣。我等内祕外现。深心本愿。佛所备知。当为宣说。故世尊称其叁世佛所说法。皆为第一。】
『满慈』是说法第一,他代表的说法第一。这些虽然看起来都是声闻弟子,这个地方已经把他的本地风光洩露出来,都是『内祕外现』,内祕是什么?都是菩萨再来,外面示现的是声闻身。实际上不但裡面有许多大菩萨再来的,还有诸佛再来的,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你看我们现在人谁去拥护谁?若没有嫉妒、障碍就算是不错了,还谈得上什么拥护?佛法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等于唱戏他唱主角。诸位要晓得,唱戏如果没有配角,这个戏唱不来的,他一个人没有办法,必须要有配角。而且配角还要内行,要不内行不能把这个主角衬出来,谁来唱配角?诸大菩萨与古佛再来。你们要晓得舍利弗跟目犍连是早已成佛,都是古佛再来,来在这裡故意装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是声闻弟子,这就是「内祕外现」。唯有这样的行持,才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位千万,脑子裡头不要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什么?我一定要在别人之上,我要做个领袖人物,我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有这个观点错误。譬如这一个手錶,手錶你看表面上看两根针,它在那裡指时间,实际上裡面每个螺丝、每个齿轮,少一个它都不能动,它就会有偏差发生错误。所以这个功德,裡头每个小螺丝,跟这个指针是同样的功德,不能说哪个功德大,哪个功德小,同样同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