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就是第一番的问答,是问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原因称之为观世音,前面都答尽了。现在无尽意菩萨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观音菩萨,大家晓得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是西方世界的后补佛,将来阿弥陀佛入灭,他在西方世界成佛。所以他在西方世界的身分,跟我们娑婆世界的弥勒菩萨的身分是一样的。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当释迦牟尼佛这个法运过去之后,《弥勒下生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计算,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从兜率天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现在有些外道,说释迦牟尼佛已经退位,现在弥勒佛已经成佛了,这个话是胡造谣言,不可以相信。还有说的什么玉皇大帝现在也退位了,现在关公作了玉皇大帝,不晓得他的消息从哪来的,都是胡造谣言,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够相信的。所以末法时期确实像《楞严经》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不可以轻易的听从,你要轻易听从一定就要上当,要走到邪路上去了。这个问题说,既然是西方世界的后补佛,他为什么到娑婆世界来?到娑婆世界来,他怎样为众生说法?这个里面一切善巧方便又如何?提出这个问题来请教释迦牟尼佛。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我们也非常想知道。我们看注子,注子里头有解释。

  「前问何缘得名,佛答众生三业显机为境,法身灵智冥应,境智因缘,名观世音」,这是总结前面的意思,我们一念就明白了。「今问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佛底下要答覆了,「佛答普门示现,三业显应,应众生冥机。云何游,问身业」,问菩萨的身业,「云何说,问口业,方便问意业」。所以无尽意菩萨这一问,问的意思非常的圆满。「身业现相,口业说法,意业鉴机」,鉴机就是观机,「无谋而应」,谋就是计谋,也就是念头,菩萨不起心不动念、无分别无执著,就是无谋的意思,自自然然与众生感应道交,「遍逗一切」,也就是应一切机、一切众生,「亦名三轮不思议化也。方便非道前,乃证后鉴机之方便也」,这两句话很重要。道前就是没有成道以前,像我们现在这个地位,我们没有证道。我们观机往往就不正确,我们教给别人的法门就不见得有效果,那就是不对机。观世音菩萨他是道后,证后,他早已经成了佛,前面说过。成了佛之后,再退居菩萨地位上,那他的观机与诸佛如来有什么两样?

  教化众生观机是第一,也是最难最难的一桩事情,能够观机才能够教学。观机要拿现在教学来说,就是教育心理。你做个老师如果不懂得教育心理,不懂得学生的心理,你这个教学就很难收到效果。所以教师为什么一定要请师范学校毕业的,普通大学毕业的,为什么人家不愿意请?他有两桩东西没有学过,一个是教育心理学,一个是教学法。其他虽然是一般大学毕业,这两门东西你没有学,你不能观机,换句话说,你没有善巧方便。你虽然自己有学问,你没有方法表达出来,不知道用什么样方法表达才能叫学生完全接受。这个就讲教学法、讲教育心理。

  下面是释迦牟尼佛给他解答,「如来垂答」,这个里面有三个中段。第一段,「正答普门法」,第二段是「劝兴供养」,第三段是「总结神力」。第一段里面讲的「普门圆应」,第一段里头又分为两个小段,但是这两小段都相当长。尤其是普门圆应,这个里面说了「三十三身」,三十二应身,这里有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束为十界身,少菩萨地狱二界」,但是在结文里面「以种种形该之」,该就是把它包括。三十三身里面分为八类,就是八个小段,第一个小段叫「圣人身」。请看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四圣里面略了菩萨,因为他现在是居住在菩萨的身分上,所以就不必说现身,他的本身就是菩萨,所以菩萨就不必讲了。『应以佛身得度』,必定是度菩萨,菩萨无论是权教、是实教,菩萨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既然你的目的是成佛,观世音菩萨就可以现佛身来给你说法。「普门品」里面经文说得简略,《楞严》里面就说得详细,这个三十二应身,《楞严经》里面讲得详细。我们把这个注解念一念。「具答三业之问,应以之言,答方便,意业问也。何以知之,意地观机,见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说何法」,这就是观机,看看他是什么样的根性,应该用什么样的身分,应该给他说些什么法门,「随而应之。现身答身业问,说法答口业问」。所以,如来这一答,将无尽意这个三问统统都答覆圆满。

  下面这是引用《楞严经》的经文,「经云,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著重在这个入,「进修无漏,胜解妙圆,应以佛身应之,大士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可见得,菩萨现佛身为人说法,他是有条件的,就是这位菩萨快要成佛了,他已经入三摩地,进修无漏。入三摩地,初住菩萨就开始入了,就入三摩地了。也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楞严大定,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入三摩地就是理一心不乱,开始证得了。证得之后并不圆满,必须要进修无漏。拿圆教菩萨的果位,你就能够了解一心不乱里面的状况。理一心不乱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里面有四十一个位次,统统叫理一心不乱;在《楞严》里面统统叫入三摩地;禅家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有这么多位次,程度高下不一样;教下讲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也有四十一个程度不相同,所以他必须要进修。到胜解妙圆,圆是圆满,圆满是什么?等觉。胜解妙圆是等觉,入三摩地是初住,就是这个菩萨已经从初住修行到等觉,他就快成佛了。这个时候菩萨就现佛身而为说法。等觉菩萨快成佛了,你现等觉菩萨给他说法,不行,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所期望是佛来给他说法,这个时候帮助他一下他就超越了,就证得圆满的果地。

  底下说,『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辟支佛这三个字都是梵语,辟支翻成中国字是缘,就是因缘的缘,就是因缘;佛翻成中国字就是觉。所以称缘觉,是我们中国的意思翻译过来的,称辟支佛是梵语,辟支佛就是缘觉,缘觉就是辟支佛。辟支佛有两种,一种叫独觉,一种叫缘觉。独觉是生在没有佛法出现的时期,在这个时候他断了见思烦恼,证得偏真涅盘,所以就成为独觉。这也不是偶然,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得很多,说小乘见道之后,没有见道不能谈,那不能算,见道是什么?小乘初果须陀洹果,你只要证得了须陀洹果之后,换句话说,你证阿罗汉,就是断见思烦恼,就可以定下进度表。像我们到高雄,我们车如果上了高速公路,你就可以预定时间,多少时间一定可以到达。小乘只要证得须陀洹,就知道什么时候要证阿罗汉果,经上讲,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果。如果当他证果的时候,这个时候世间有佛出世、有佛法,那他就是缘觉,或者是阿罗汉、或者是声闻。如果这个时候,这个世间没有佛出世,也没有佛法,那我们问,他要不要成就?他还是成就,绝不耽误,他就变成独觉,就变成辟支佛。由此可知,见道之后,确确实实是克期取证,这个时间是可以排成进度表的。

  由此可知,对我们来讲,关键就是没有上轨道,没有见道。大乘的见道位就是初住菩萨,小乘的见道位是须陀洹果。见道而后才修道,修道之后才证道,道都没有见到,谈什么修?没有见道在那里修,怎么不叫盲修瞎练?人家说我们盲修瞎练,我们一听到就生气,这一生气那就是盲修瞎练。真正修道人哪会生气?经上常讲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是什么成就?小成就,连见道都不如,就是总算是明白人了,不被外境所转了,有没有见道?不见得。但是这样的人有资格学道了,逐渐逐渐往见道位上走,在小乘叫初果向,在大乘里面就是信位菩萨,没有到初住,十信位的菩萨,八风吹不动。外头境界风小小的搧搧,心就动了,给诸位说,那是凡夫,那个修行不会有成就的。到八风吹不动的时候,功夫才稍稍得力,有受用了,修行功夫能得受用。境界风一动,这个修行不得受用,古人把它比作什么?浮萍,水上的浮萍,随著流水到处飘荡,没有根。八风吹不动的时候,这时候自己能有点主意,不随境转了,可以修到功夫成片。修别的法门得的利益少,修净土法门得的利益多,因为功夫成片可以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去修见道位。道还没有见到,但是能往生西方,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是难信之法,我们应当要记取。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声闻是修四谛法,缘觉是修十二因缘法。四谛是讲苦集灭道。也必须这一位罗汉,这当然是四果向的罗汉,快要证四果了,在这时候菩萨现他的同类身。你的目的是想证阿罗汉,我就是阿罗汉,我是再来人,说的话他能接受,他没有怀疑。所以法门亦是如此,我们要想修一个法门,譬如我们想修《法华经》,那个法师一生是专修《法华经》的,他去度他特别容易,去教他特别容易。为什么?他一点怀疑都没有,他能够敬信,他就得利益。他想修《法华》,我是个学《华严》的,「来,我教你」。他对我半信半疑:你学《华严》,你没有学过《法华》,你怎么能教我?恭敬心跟信心都不具足,不具足的不能得利益,道理在此地。

  所以,要真正为了利益众生,观音菩萨为什么不现一个身?我就观音菩萨,菩萨就可以了。你修辟支佛的,我就是菩萨身分来度你,教你证辟支佛果、教你证阿罗汉果。为什么要变现那些身分?诸位要记住一句话,成功与否就是敬信。这些辟支佛他要证辟支佛果,观音菩萨来,他对他不信,敬信不具足,没有十二分的敬信;虽然也敬也信,不够,所以他帮忙的时候力量不大。现同类身,一看到,他要想证辟支佛,遇到一个辟支佛来,敬信具足。所以菩萨不得不方便示现他的同类身,就是这么个道理。为他说法要说同类的法,他修十二因缘的,就要给他说十二因缘法,他修四谛的,就要跟他说四谛法,他才欢喜,全程肯定的接受,他就成就了。这正是菩萨大慈大悲之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再看底下一段,第二个小段,「天王身」。你看菩萨要度这些天王,就得给他以同类身来度他们,要不然也度不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我们的祖师大德深明佛意,所以建立各宗各派。这就是菩萨的分身,利益一切众生,真正能够成就一切众生,真能成就。佛经从印度流传到我们中国,为我们中国中文翻译出来的经典,只有三千多部,现在我们的《大藏经》。这三千多部经典,为大众所特别喜爱的、缘分特别深的,也不过百十部而已,数量不多。

  五十八年,我在佛光山教学,曾经在佛光山就建议过,那时候佛光山有一百多学生。我就曾经跟星云法师讨论这个问题,我希望一个学生学一部,看他的程度、能力。程度浅、能力差一点的,学小部,部头分量小一点;聪明、智慧、程度高一点的,可以学大部。如果一个人学一部,这一百多人,五十八年到今天,十六、七年了,这一百多个人个个第一,都是专家。学《弥陀经》的那一位,就是阿弥陀佛住在佛光山,学「普门品」的那一位,就是观音菩萨住在佛光山。今天佛光山是佛光普照全球,全世界的人要学佛法,不到佛光山到哪里?到佛光山上,我要学《弥陀经》,就要跟阿弥陀佛学,为什么?他是专家,他这一部经学了十五、六年。别的法师虽然通一切经、讲一切论,你不是专家,对於那个法师的信心就不具足。而对这个十几二十年专攻这一部经的,他具足信心,他能教他成就。很可惜的,星云法师当年没有接纳我这个意见,我每次到佛光山去游览的时候都非常感叹,这么多年的光阴可惜了、虚度了。

  东西学多了,是一样都不能成;一样,都成专家。有一百多个专家,那还得了!不得了!我在历届大专讲座里面,都是拿这个话来劝勉同学们,劝勉这个责任我尽到了,听不听、他接不接受,那是他的事情,我不能勉强。当然我说这个话,大家对我敬、信不够程度,为什么不够程度?我自己没有做到,我自己什么经都讲、什么论都讲。所以还有人在怀疑,你这个家伙不怀好意,你什么都通达,就叫我们学一样。还有这种误会,我的一番好心,他错会了意思。所以现在感觉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如果不是这样修学不能成就。我今天把所有经论统统放弃掉,专门来学一样,大概我再学十年,我的话人家就相信了。早一天相信他早一天成就,迟了相信,他成就就迟了,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注解诸位自己去看,我在这里跟大家讲大意。众生根性不相同,志趣不一样,譬如有人发心出家,我想成佛、想成菩萨、想作祖师,不一样;有些人出家,我想做法师,弘法利生;有些人出家,他发心我想做事,我来做住持、做当家,我来护持佛法。住持、当家是护持佛法的,就好像学校一样,他发心做校长、做总务主任,来办事的。那个发心做法师的是当教员的,发心做教员的,教书的,只教一个科目的,这个在佛法里面称之为阿闍黎。当校长的称之为和尚,这是最尊贵的。和尚可以不要讲经、不要说法,但是和尚,所有课程他排的,老师是他请的,就好像学校校长一样。主持教化是他,他自己可以不上课,但是他懂得怎样教学,如何来培养学生。他有一套教育计划,请优秀的学者、专家来替他执行。所以教育的成败,功德是校长的,不是教员的,教员只是替他执行任务,担任一个科目。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祖师、宗师称和尚,法师是教员。如果我们发心做个教员,给诸位说决定成就,你学一门东西怎么会不成就?你要发心做个住持,不容易,住持是和尚,不容易。不要以为现在有一个寺院,我马上进山就当住持,没那么简单。住持的责任是要教化一方,要不然你要是没有教化,那一进山,住持座位上一坐,那个座位是什么?那是阿鼻地狱的刀山油鼎,那一下就坐下去了,完了,比什么都可怕!好像学校的校长一样,这个学校请了位校长,你就任了。结果也不办教育,也不请老师,也不照顾学生,几天就要判你刑罚,把你送到监牢狱里去,判你几年徒刑,一样的道理。所以住持的责任非常之大,他头脑要有一套构想,怎样叫佛法弘扬光大?如何领导大众修行?他要聘请人才。教员好当,校长难当,功罪是校长的,不是教员的。

  世间有一些人,他有不喜欢出家的,譬如现在竞选时期,有很多人去竞选县市长,他对政治有兴趣,他喜欢搞这个。竞选议员、立法委员,他对於这个有兴趣。所以众生兴趣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不一样。菩萨真正慈悲,你有什么兴趣,他都可以帮助你,都能满你的愿。可见得学佛,并不是教人统统都出家,观世音菩萨没有劝大家都出家,没有劝每个人去当法师、当和尚,没有。你想做什么,帮助你成就做什么。这些人他志可大了,他人间国王他都没兴趣,他要到天上去作天王,观世音菩萨也能帮得上忙。『梵王』就是大梵天王,是梵天主,梵天是色界里面第一层天。色界第一层叫梵天,第二层叫光天,第三叫净天,第四层叫福天,这是四禅。他一定帮助他修禅定,教他修四禅八定,教他修四无量心,才能够真正满他的愿望,到大梵天去作天主。菩萨这个时候要示现菩萨身分,这个人也不相信。你是个出家人,你怎么懂得政治,你怎么懂得到天上作天王?你不懂这个。於是他也现成大梵天王,我现在是大梵天王,你要想作大梵天王,我教你。他就相信了,现同类身。

  帝释天就是忉利天主,我们中国人称他作玉皇大帝。这个人雄心也了不起,他要到天上去当玉皇大帝去,观世音菩萨也能帮他忙。忉利天很多,不只一个,诸位要是读过佛经你就晓得。所以玉皇大帝很多,不是一个人。在我们娑婆世界,一共有一百亿个忉利天,换句话说,玉皇大帝有多少个?有一百亿个。所以你要是单单找忉利天主,找玉皇大帝,人家还问你,你找哪个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太多了,你找哪一个?一百亿个。所以这个数量都很可观的。你要是有这个愿,观音菩萨也能帮你忙,给你说上品十善,十善业道生天。教你统御诸天的方法,如何教化天人,做一个天上的聪明、智慧的明主,天主。

  『应以自在天身』,自在天是欲界第六天,就是他化自在天。是欲自在,他一切的享受,都是下面这五层天来供养他,所以叫他化自在天。他的享受逍遥自在,在欲界里面他的福报最大。观音菩萨也现他同样的身分,给他说上品十善之法,成就自在天的福报。

  『大自在天』就是摩醯首罗天,是色究竟天,就是第四禅的天顶,叫大自在天。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层,大自在天是色界最高的一层。菩萨示现摩醯首罗天王的身分给他说法,给他讲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修到了圆满,果报在世间最为殊胜,这个世间是讲三界,三界之内无比的殊胜,得大自在天的果报。

  『天大将军』,也有一类人有这个志愿。譬如有一类年轻人他看到军人很有兴趣,他志愿将来做个军官、做个将官。看到这些大将非常的威风、威武,统理那么多军队,他对这个很有兴趣。你对这方面有兴趣,菩萨就现「天大将军身」来教导你,等於说也教给你兵法,教给你如何统御这些军队。天大将军是除妖降福,保护世间的国土,赏善罚恶,是这一类的。天大将军是以韦驮菩萨为代表,韦驮菩萨所示现的,就是天大将军身。经里面给我们说明的,四大天王,每一位天王都有两位大将军。所以四王天一共是有八位大将,上首的就是韦驮。

  还有人发心作天王,天王是统理鬼神。『应以毗沙门』,毗沙门就是四天王之一,是北方多闻天王,确实有这些人。常常跟鬼神打交道的,譬如有些外道役使鬼神,像驾乩扶鸾的,他们常常跟鬼神打交道。但是他不了解这个道理,他跟鬼神打交道,一切是听命於鬼神,鬼神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他是鬼神的部下,他的志向不大。如果他发个大心,这么多鬼神有这么多力量,我去当他们的头目,我来管他们。你如果发了这个心,观音菩萨也能帮助你,叫你去作四天王,你去统领鬼神,为鬼神当中的大头目,叫一切鬼神听你的,不是你听他的。可以给你说统领鬼神的法门,叫你在这里面修这种福德。四天王是大福德的鬼王,对上他能伺侯玉皇大帝,对下是统领一切鬼神,这是四王天。他是佛门里面的护法,护持众生国土。观音菩萨也有这个能力,示现同类身,帮助你成就。

  这段经文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佛门广大无边,绝不是以一个方法来教化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第十集)

  1983/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八百二十九面第三行,这是第三个小段,「王民身」,王是指的国王,民是指一般民众: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这一段这是讲我们世间的人道。『小王』就是人间的国王,人间国王为什么称之为小王?比起天王要小,比起转轮圣王也要小,所以称之为小王。这一段可以说在世间、在社会上都是有相当地位的人。也能够看出我们一般人的志趣是不相同的,像此地讲的国王、『长者』、『宰官』,在今日之下来说,都是从事於政治工作的人,就是从政人员,他对於政治上有爱好,喜欢从政。从政也是服务於老百姓,孙中山先生说得很好,政治是服务於老百姓的,是以这个为目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所谓政者正也,为政以道,为政以德,就是以道德来治理国家、来教化老百姓。

  人王,实际上讲他是包括转轮圣王。但是本经里面讲的是小王身,小王似乎不包括转轮圣王,就是专指世间的国王,像现在民主国家里面的总统、元首,指这样身分的人。如果有人发心想做一个全国的领导人物,观音菩萨也能够帮助他达成愿望,那就是也示现国王的身分。示现一个非常仁慈的国王,来给他谈论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希望他能做个有道的明君,将国家治理好。这是现同类身来为他说法。亦有人发愿,今生是不行了,身分、地位都没有办法达到那么高,有些学佛的人,甚至於还有出家人,我就遇到过一位法师,他告诉我,他希望来生做国王,今生这个修持希望来生能做国王。他说,我做了国王,我才能护法。

  确实佛法的护持,你看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都是嘱咐於国王大臣,没有国家的力量来护持,佛法没有办法弘扬光大,可以说当年在印度都是些国王护法。佛法传到中国来,可以说从汉朝一直到清朝,也都是帝王来护持,历代的帝王都是皈依三宝的,都是三宝弟子。所以佛法对於我们中国文化,早就融成一体,这个影响是太深远了,有这个道理在。如果要想,就是来生要想做国王护法,也不是像我们这样散乱的修行就可以,要真正发仁慈之心,要与众生广结法缘。现在是民主社会,不是专制,专制又好办,那个皇帝你投生到他家里,做了王太子,就可以继承王位,现在不行。现在做总统要全国老百姓选举,你要跟这些老百姓没有缘分,他不投你的票,所以你要广结善缘。你缘结多了,你有意思出来从政,大家拥戴你,都来投你的票。可见得现在社会制度跟从前不一样。

  我们那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有的时候也说笑话,当然李老师不至於去从政,去竞选台中市长。假如老师要是愿意从政,竞选台中市长,只要在家里点点头,说一声「我想干市长」就行了,就会被选上。为什么?我们莲社的同修,就是他的学生,在台中有二十多万,一个人拉十票,保险当选。他还不要出去坐车,不要出去喊什么口号,拜托拜托,用不著,在家里哼一声就行了,就当选了。这就是什么?法缘结得太广。你们想想看,今天哪一个竞选的人,他的基本人数能够有二十万人?这个力量太大太大了。他不干,他要干真正是很容易。这是菩萨也能帮助人成就帝王的德业。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长者,印度的长者跟我们中国称长者有点不相同,它的条件很多。佛经里面讲他必须具备十个条件,才能被尊称为长者。哪十个条件?第一个,他是贵族。我们晓得,印度自古以来阶级制度就非常的严格,这在我们中国是没有的。我们中国常有布衣宰相,贫贱的人发奋努力,一样可以能够做到宰相,可以做到大富长者,可是在印度不行,印度阶级限制得太严。从政,在社会上居领导地位的,只有刹帝利跟婆罗门。所以他的出身一定是贵族。第二,他在社会上要有相当高的地位,这个地位就是做的官做得很大,是个高级官员。贵族出身、高级官员,还要有财富。我们中国过去做大官的、做宰相的,家里很穷的人很多,是贵而不富。你们在历史上看到,好多宰相真是做的清官,真正是替国家、替老百姓办事,不要钱。你看宋朝,这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宰相范仲淹,范仲淹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你就想像他清廉值得我们尊敬。他有五个儿子,两个儿子做过宰相,有一个儿子做御史大夫,那个时候的御史大夫相当於现在的监察院长。五个儿子当中曾经有两个儿子做过行政院长,有一个做过监察院长,老头子出将入相,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你看这一家人多么的清廉。

  我们印光大师赞叹我们中国有道德的人,说中国自古以来只有三个人,家业一直到今天不衰,传家久远,这是凭德行。第一位就是孔子。你看孔子到今天后代孔德成,无论在国际上大家对他都尊敬,一听说孔老夫子的后代,没有人不尊敬的,你就想孔老夫子的德行。所以一个人积德要紧。第二位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子子孙孙都能保持著清廉的家风,一直到民国初年家道不衰,真是所谓忠厚传家远,能传这么多代,多好!第三个就是清朝初年,满清入关的时候,顺治年间有个叶状元。姓叶的,名字我记不清楚了,诸位看《印光法师文钞》里头有,他老人家说过,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家道不衰。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找传家久远、代代兴旺而不衰的,就是这三家人家,值得我们赞叹。

  而后的,就有一家就是曾国藩。曾国藩的后代,今天在台湾的曾宝荪就是曾国藩的后代,也是社会上知名人物。这是一、两百年他家风能够保持,你看看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你就晓得他治家多严。虽然是富贵,可是子侄辈都非常的勤劳,绝对没有什么公子、小姐那些养尊处优的情形,没有。曾国藩在世的时候,他那个官做得大,这是清朝有史以来只有他一个,地方官他做四省的总督。在清朝开国以来,一般总督只管两个省,他曾经管四个省,等於小皇帝。他家里面,粗重的活都是他子侄做,不叫家里佣人做。家里各个人要学勤劳、节俭,所以他能传这么多代,这个不偶然。

  有一点小福报就赶紧去享,享完了就没有了,我们看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人连一生都保不住。年轻的时候飞黄腾达,到晚年的时候贫穷潦倒,我看得很多。自己一生都保不住,底下一代完了。你们读古文,韩愈有一篇文章记载的「圬者王承福传」,你们去念念,那篇东西真是很有哲学意味。那是个泥水匠,他常常去做工,给那些达官贵人去修理房子。可是过一、两年去的时候,房子换了主人,这一打听怎么样?不是犯了罪就是抄了家,就完了。有三年、五年败了,很少人保到第二代,保到第三代就不容易。传家久远这是人人羡慕的,可是一定要修德。所以长者他必须富足。

  第四个条件,他有威严,人家见到他的时候对他敬畏。第五个条件,要有智慧。第六个条件,也得有一点年岁,不能太年轻就称长者。在我们中国古时候至少要四十岁以上,太年轻不能称为长者。第七个,行净,就是他的生活非常的清净,身心清净。第八个条件,他非常有礼貌,绝没有傲慢的习气,对待任何一个人都很谦虚、都有礼貌。第九,在上位的人赞叹,上位当然是国王,赞叹他。最后一个条件,就是一般老百姓尊敬他,都听他的,都依归於他。具备这十个条件才能称之为长者,所以他把长者摆在宰官之上。宰官,宰是包括宰相,官是包括一般的官吏。所以长者不容易,有一点像我们现在称国家的元老,很有这个意味,是国家的元老,我们今天称党国元老,这才有资格称之为长者。如果有人愿意做一个长者,在这个世间,年高德重,众望所归,观世音菩萨就现长者身给他说法。说什么法?说布施波罗蜜,广结法缘,仁民爱物。才能为全国老百姓所拥戴,国王大臣对你赞叹,这是国家的善人,国之宝。

  下面讲到『居士身』,此地讲的居士,不是我们现在佛门所说的居士,不是的。你看这居士也在宰官的前面,居士到底对国家、社会有些什么贡献?他有很大的贡献。你看我们《二十五史》,你打开来看看,传记里头有一篇叫《隐逸传》,我们一般称为高士。他是读书人,有学问、又有品德,而且非常能干,多才多艺,他不做官,不出来做事情。如果他生活勉强过得去,他一天到晚游山玩水,交结这些有学问、有道德的,多半以出家人或者是以道士做朋友,成天干这个。我们历史上要给他立传,我们问了,他对国家、社会有什么贡献?他的贡献很大,这个贡献是什么?是教你知足常乐、不求名闻利养,社会上免除很多的争执。他所表现的就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说何等的清高!他不是没有能力求,不是没有能力争,他有的是能力,有学问、有能力、有才干,他可以争的,他不争。所以,这个在社会上有潜移默化的功德,就是教人要知足常乐,教人放下名闻利养,於世无求,於人无争。他那个是身教,他不是言教,他是一生做出榜样来给人看。这个影响力非常之大,对於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有不可磨灭的功德。所以,历史上要给他作传,道理就在此地。我们一般称为世外高人,但是他并没有出家,他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修道的,是隐士一类的。此地称的居士就是指这一类的人。所以他是身心清净,平常的时候他们喜欢玩的就是文学、艺术。

  像清朝中叶的时候,也许你们有听说扬州八怪,那就是隐士,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以琴棋书画、游山玩水,干这个,各个都有学问。那是放荡不羁的,好像是疯疯癫癫的一样,成天没事情干,在外面吃喝玩乐,搞这个。这些称之为居士。这些人给诸位说是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他这个一生是十足的享受,虽然有的很贫穷潦倒,他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物质生活他虽然没有钱财,精神生活太丰富了,是真正懂得人生。在今天来说,那都是很富有哲学意味的,要是欧洲人的看法,那是哲学人、哲学家,哲人的生活。菩萨也能够帮助他们,给他们讲清心寡欲、洁己修身之法。

  下面讲到宰官,宰是治理的意思,我们今天讲统治;官是公的意思,开诚布公,官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宰相,你看唐朝的宰相、汉朝的宰相,他的名称叫同平章事,他这个职称上是这样称法的。同是什么?同皇帝,皇帝是统理这一个国家的。这些皇帝、宰相办的什么事情?平,平是公平,处理政事、对待老百姓要公平。章是什么?章就是公开,没有秘密,章是明显,摆在那里大家都看到,要公平、要公开。这样办事才叫老百姓心服口服,大家能够信任政府,能够拥戴政府。你看宰相他这个名称多有意义。官就是指地方官吏,像现在的省主席、县市长之类。如果有志於治理国家、辅佐政治,为国为民、移风易俗,菩萨就给他现身,给他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道理。菩萨也教政治学,这个就是教政治。前面天大将军那是教军事,菩萨真是多才多艺,无所不能。他现大将军,他是军事家,教这些宰官,他是政治家,他也现宰官身来教他们处理世间一些政事,菩萨真正是无所不能。

  后面讲到修道的,『婆罗门』,婆罗门在印度是属於宗教,婆罗门教。佛陀在世的时候,它这个宗教的历史比我们佛教还要久远,佛在世的时候他们就传了好几百年,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印度在从前真是宗教之国,它宗教教派非常之多,释迦牟尼佛在经上就给我们讲有九十六种。九十六种大概还是知名度比较高的,人数比较多的、势力大的,小的那就不算。所以经上常讲九十六种外道,婆罗门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派。他们修行的功夫也相当之高,功夫好的能够修到无色界天,他们修四禅八定。所以佛出现在印度是有道理的,我们中国文化水准虽然高,但是比起印度还是差得很远。譬如印度人他修四禅八定,他对六道轮回情形他看得清清楚楚。我们中国文化只到人道,只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到个人修养,还不能够跟六道往来。而在印度那边已经普遍的都可以跟六道往来,由此可知,他们这个水准比我们要高。所以佛出现在那个世间,给他讲宇宙、讲六道的情况那非常容易,他们很容易接受。到我们这里来讲,我们就很难接受,因为我们境界达不到,光听你说,我们自己没有看见,总是要隔一层。

  婆罗门这是外道,他有志来出家、来修学这个宗教。婆罗门是梵语,翻成中国叫净意。因为他们自称是大梵天王的后代,所以经里面常常也用另外一个名词,叫梵志,梵志就是婆罗门。梵是梵天,他们这些人的志愿就是求生天,希望将来死了之后能够生大梵天。生大梵天,当然他要修禅定,所以他们对於定学是相当的重视,真正有成就。释迦牟尼佛也现外道身,这里要注意,我们如果对於其他宗教、外道要批评,说人家是魔,那就错了。也许诸佛如来在那里当牧师、当神父,是不是?你怎么可以说他是魔?不能这样讲法的。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他对我们不平等那是应该的,我们对他不能不平等。因为我们晓得,诸佛菩萨满一切众生的愿,众生有什么愿望,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现他同类身。所以我们对於一切宗教徒、传教师,我们都要一样的尊敬,我们如何尊敬佛菩萨,对他们就如何的尊敬,这是绝对正确的。有分别心、有执著心是凡夫,离开分别执著,这才是个觉悟的人,分别执著是迷惑颠倒。

  我们自己首先跟他划一个界限,我是佛教徒,他是ji 督教徒,他是外道,他说我们是魔鬼,好了,这怎么能往来?怎么能沟通?这样分别坚持下去,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没有战争?自然就有战争,人类的zai 难就这样来了。我跟这些外教的宗教师们相处就非常好,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这个分别界限。记得有一年,我在台中,住在慈光图书馆的时候,东海大学有几个同学那时候带了一个美国的神父,到图书馆来看我,来跟我讨论佛教。他们也是有一点兴趣,对佛法也没有深入的研究。所以我当时谈话当中,我就举了个比喻,我们在小客厅,小客厅有个圆桌,我就举个比喻。我们端一杯茶给他,我说ji 督教就像这个茶碗、茶杯摆在桌上,佛教就像这个桌面,佛教包括你,你不包括佛教。你要怎么样子跟佛教一样?你把杯子打破了就一样,去了分别执著原本是一个。如果佛教也要执著,那佛教也是一个杯子,那两个好打架了。他听听我这个话好像满有道理。

  那位牧师很有趣味,他见了我之后,跟我谈一桩事情,他说他在香港道风山住过两年。道风山是ji 督教丛林,我去参观过。他说我虽然在那儿住过两年,我没有参加破坏佛教的工作。道风山的目的是干什么?专门劝这些出家的法师还俗,去信ji 督教,到它那里去。因为从大陆上逃到香港的时候,出家的法师没有地方住,没有人收容,生活苦得不得了。他们来收容,来做这个工作,所以叫做ji 督教丛林。里面也有佛堂,也有佛像,也有经书,就是说你是个佛教徒,你很自由,到那里随你怎么样修行,你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我们都供给你。时间久了,总是有感情,慢慢就转移了。我到ji 督教丛林还有两位法师在里面,但是都穿著在家衣服,现在都是虔诚的ji 督徒了。那个时候我见到这位牧师的时候,我还正在台中求学,还没有到过香港,但是这个ji 督教丛林我听说过。他这么一说,立刻就提醒我了,我也没有问他不晓得,他这么一说,我说你们这个工作做得很好,我们佛教希望你多设几个ji 督教丛林。我这一说就把他搞迷糊了,他说为什么?提出这个,佛教徒应该非常反对,说你们造了罪业,你们破坏佛教,将来要下地狱。一定是这样说的。我反而大大的赞叹了一番,把他赞叹到五里雾中,莫名其妙。最后就问我为什么?

  我说佛门传法传到这么久远,难免有许多垃圾、败类,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清除。你这个ji 督教丛林是我们的垃圾站,把我们的垃圾都清出去了。当然我这个话他一定会报告到上面去,我们这个丛林失败了,原来收容的都是佛门的垃圾,佛门的精华没收容到,皆是垃圾。后来在我旁边听的同学,他说你怎么这样说?我说我这个说法有效果,如果我们要是给他毁谤、说他坏话,那他说我这个丛林有了效果。我这样一说,就没有效果,没有效果算了,不要办了。现在是有名无实,现在不办了,现在已经变质了,去做陶瓷工艺。我去参观的时候他们在做陶瓷工艺,已经不再收容。这样我们谈话多融洽、多愉快。这是他万万都没有想到的,我们绝不批评人,绝不毁谤人,反而加以赞叹。破坏佛教我也赞叹你,我觉得你的工作做得很对。真正有道心的怎么会被你转移?宁愿饿死也不会转移。凡是被你转移的,当然是垃圾,这还用得著说吗?不用说的,我说的也句句是真实话。

  所以,佛菩萨示现外道的身分也非常之多,我们在《四十华严》五十三参里面就看到五个,是示现外道身的,那都是菩萨。所以,也给他讲那些方法,教他怎么修禅定,甚至於教他练气,教他修行,达到他生天的目的。他志愿如此,都能够满他的愿。此地以婆罗门代表这个世间所有的宗教。再看底下一段,「四众身」。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这是说男众、女众喜欢出家的、喜欢学佛的。『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学佛的,我们今天称之为居士,是指这个,是指优婆塞、优婆夷。注解里面说,「男女好学出家,持诸禁戒」,这是现出家的身分来说法。「乐持五戒」,即现优婆塞、优婆夷身。出家不是桩容易事情,出家人的责任就是发愿一生做个职业的教员,是发这个心。出家人,大家晓得一般称之为天人师,是老师的身分。世间的老师还是有报酬的,从前教书的老师,报酬没有一定的标准,是随著学生家里面的贫富而送一点礼给老师。以前是这样的,并没有固定的学费,所以老师是非常的清高。只要你有志於学,你去跟这个老师,实在家里清寒,老师还要帮助你,从前教书是这样的。富有的人家,当然照顾老师的生活,所以老师收入是没有一定的,不稳定的,真正是清高,值得人尊敬。

  现在国家有了制度,你做老师每个月有薪水,有俸禄,在生活上有了保障,退休的时候还有一笔退休金,还可以养老,比起从前做教师的好得太多太多了。但是,出家人虽然天天讲经说法在教学,我们教育部不承认,我们在这里上课,教育部不给我们钟点费,也不给我们薪水。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还跟古代一样,是大家随喜供养这个道场。由此可知,出家人要肩负弘法利生的责任,要自行化他,对於「师」这个字才名符其实。否则的话,譬如一般人我们见了面称你老师,骂你。你从来没有教过书,称你作老师那不叫骂你吗?侮辱你。你是个老百姓,平常人,我们见你:总统你好。那不是骂你吗?是不是?那是骂人的!

  所以这一出家,人家看到,某某法师。这句话听到之后,你想想看心里什么味道?真正自行化他,我当之无愧;如果我们根本工作没有做到,天天人家这样称呼,自己要反省。你一出家,人家就称你法师,你要自己不努力,将来要不能称一个法师,你怎么能对得起人?在一切称呼里面就是鼓励你、激发你,你要有道心,你要努力,否则的话,你将来的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决定不能够麻木不仁,这样醉生梦死真正是玷污了佛门,那就是佛法里面的罪人,这个罪过就重了。世间什么饭都好吃,为什么跑到佛门来吃这碗饭,来造这么重的罪业?这是在我们初发心的时候,就要了解、就要想到。

  纵然自己没有这个天赋,实在说,讲经说法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多多少少与前世的善根福德因缘都有连带关系,最低限度要发心护持道场,所谓做什么?做内护。就像一个学校一样,它有教员,还有办事的人员,这学校里有校长、有教务主任、有训导主任,还有些做其他的工作,这些职员他不教书,没有这些职员,光是统统都是教员,这个学校也办不成。所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道场里有执事,你就要发心做执事。好像在一个学校里,我既然不能做教员,我做职员。职员是内护,护持道场,配合教员,把佛陀的教育发扬光大,这也勉强能说得过去。所以,一个是学弘法,一个是学办事。学办事,那就要正大光明、公正廉明,将常住的事情做好,使发心弘法的人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研修、教学。这是讲出家。

  在家的责任,是以护持为第一,以弘法为次之。在家人也可以弘法,也可以做法师,不必出家。他做法师,他等於是兼任的教员,出家是专任的教员。在家人一定要护法,没有在家同修护持,出家人不能生存,所以一定要有在家人护持。护持,诸位要晓得,最重要是什么?是护法,这比什么都重要,那个道粮、四事供养还在第二,最重要是护法。譬如今天海内外提到佛教没有人不感叹,佛教里头没有人才。为什么没有人才?就是你们居士不护法、不栽培,人才从哪里出来?这个意思我也讲过很多很多遍。一个法师的成就,是要靠居士天天去找他麻烦,把他逼出来的。出家人也是凡夫,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所以要逼他。怎么个逼他?请他讲经,当然讲不好,这一定的。初学讲经,哪里一上台就会讲得那么好?除非是佛菩萨再来。

  台中李老师,我亲近他,他就告诉我,他是台湾一光复他就来了,他来得早,三十六年他来的。他懂得一点佛法,在大陆上学了不少,在台中有几位老先生晓得他懂得佛法,请他讲经。他在台中法华寺讲经,他告诉我,头一天讲经的时候,有二十多个人,到第二天就剩三个人,到第三天就剩一个人。他还是讲,讲了之后问他:你很难得,你一个人还来。结果他说,他就住在那里的。李老师告诉我的。如果没有道心的人,这样讲了讲了,人都讲跑了,那么就算了,这不行。这个弘法的人他真的有毅力,一个人,一个人也讲,也很认真的讲,讲得很起劲,这行。这种人少,太少太少了!多数的人是需要人逼的,你们联络几个人,请这个法师讲经,方法就是跟我平常告诉你,就是叫他讲一部。我们这些人就喜欢听《弥陀经》,请你法师来讲,逼著他非用功不可。一个礼拜请他讲一次,他就得准备二、三十个钟点,一个礼拜忙得不亦乐乎,来应付这一场。他讲得再不好,我们也得忍受,为什么?我们是栽培他,护他的法。这一部讲完了:法师,从头再来,我们讲第二遍,我们还想听第二遍。二遍讲完了,还想听第三遍。这样能够把这个法师,你要是有耐心的,逼他个十年,他成功了,这叫护法!大家都能这样逼著法师,那法师非讲不可,不讲不行,不讲居士一个都不来,讲了他就都来了。你把法师一个个都逼上道,都成就了,后来的人才有经听,才有法师讲经。

  你们今天听一个法师上台讲得不好,掉头而去,法师们都灰心了,不要学了,学这个没有用,学了讲了,他也不听。到后来怎么样?后来就没有法师了,你们要听经没地方听。护法要这样护法!要护初学的,已经成就的法师那不必要了,那无所谓。特别要照顾新学的法师,要发心做他的听众,要忍耐,他讲得不好都要忍耐。他看到有那么多人,天天有这么多人听,他自己以为大概我还不错,他这个气才能提得上来。所以你们天天看到经里面讲护法,你们都不懂得法怎么个护法。法师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这个办法,我看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训练法师。所以今天训练法师、培养法师的责任,在你们优婆塞、优婆夷的双肩上。你们要了解,你们对於佛门所负的责任非常重大,等於是法师的保母。

  对生活上的供养决定不能多,多了就害了他,这是要记住的。他没有东西吃,送一点吃的东西给他,没有得穿,送一点衣服给他,千万不要钱送太多,叫他在银行里存款愈存愈多,愈多愈舍不得,那就坏了,那你就是走的是魔道,是破坏佛法。他发心出家,你又把他从出家人把他拉回来,又叫他还俗;形式上没有还俗,心还俗了,心里面留恋名闻利养就还俗了。所以,供养不能太多,够他用就行了。尤其不能供养道场,我盖个庙送给你,他本来出了家,没有家了,现在你送他一个家,又把他入了家里去,这个坏了。那个法师还说,这是我的大护法,他对我真好,你看看他供养我房子。其实那是魔,你发心出了家,他送个家叫你又入进去了,这个不得了!供养住处是什么?借给你住,所有权是我的,借给你住,这个可以,这样可以。所有权不能给他,给他怎么样?他就还俗了,形式上没有还俗,心还俗了,他现在又有家、又有业了。可以借他住,没有地方住的时候可以借他住,借给他修行,借给他弘法。

  所以从前在印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那些精舍,都有主的,《法华经》在灵鹫山讲的,《金刚经》、《弥陀经》在只树给孤独园,在那里讲的经很多,许多重要大乘经典都在那里讲的。那些地方这个精舍都是居士的,居士所谓供养佛,供养佛弟子,供养是借他住,不是把所有权给他,不是的,那佛不要的。请他来住就叫供养,这个供养法,不是把所有权给他,请他在这里讲经弘法,在这里修行。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所有接待出家人、供养出家人的,多半都是国家建的寺院。所以,你在大陆上看到寺院里头匾额上「敕建」,敕建是皇帝下命令建的。不是拿国库的钱,就是地方政府的钱财,这样建立的,所以产业都是属於公家的,没有私人的。所以寺院里面,佛门寺院里真正是民主,它的住持是选举的,住在寺院的大众大家推选的,选举住持。住持选出来之后,底下这些执事,好像等於是内阁一样,那是由住持来任命。任命也是轮流的,一年请一次,一年就换一次,因为这种工作彼此大家轮流做,那是做内护的工作。所以,民主制度在三千年前在佛门里就彻底的来实行。佛门讲「羯磨」,羯磨是印度话,翻成现在就叫会议,重要的事情大家在一块开会来通过。你看羯磨里头,白四羯磨,那是最大的事情,好像议会里面四读通过。你看我们现在立法院重要的案子,三读通过,佛门里头四读通过。最重要的事情是四次才能够通过,叫白四羯磨,羯磨就是会议。民主制度非常完善是在我们佛门里面,特别是在丛林当中。

  所以我们晓得护法应该怎样的一个护法,要懂得,否则干了破坏佛教的事情,还自己以为是大护法,颠倒了。这些道理要不搞清楚,真的,我们在佛门做了好多错事,造了好多罪业,自己以为做了好多好事,做了好多功德,你不是颠倒吗?所以,应当帮助出家人向上,帮助他定、慧的增长,绝不能障碍他,更不能够破坏他,这是优婆塞、优婆夷的责任。护持工作做得好,无量无边的功德。

  这种事情做起来,给诸位说,实在讲不难。培养一个法师,请他来说法,自己家里就可以。邀个五、六个、十个八个真正热心的、正信的佛弟子,自己的同修,一个礼拜请一个法师到你家里来讲经,这样培养他,因为你没有大的场所。你要说找一个寺院,我要请一个法师来练习讲经,那寺院一定不答应。在你家里讲,讲个三年、五年,差不多,这位法师训练差不多可以上台了,咱们再想办法找个道场,请他登台表演。先把他训练好,这个办法。台中李老师最初训练学生就是在家里,有好几个居士家里,星期一在他家,星期二在那个人家,都是固定的,每个人家讲一部经,学生是这样练习的。到以后有了莲社、有了灵山寺,这才有比较大的场所来练习。不是这样经常不断的练,出不来。

  我们在前面讲过,前面经题里面特别给诸位说过,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劫以前因地当中,大通智胜如来的王子,从复讲奠定的基础。所以,不讲决定不行。讲,当然有听众,听众就是护法,听众就是老师,真正的护法。这样才把一个新学的法师把他逼出来,不叫他懈怠、懒惰。他学个一、两年,有点基础,信心也建立了,他讲一次预备的时间逐渐会缩短。初讲总得要二、三十个钟点预备,讲了两、三年,预备一次大概十个小时差不多,这时候怎么样?一个礼拜请你讲两次,因为讲一次你会懈怠。就是不让你懈怠,一定要逼著你一天到晚去忙,硬把他逼出来。

  有志於学佛,无论在家出家,观音菩萨一定帮忙,能够满你的大愿。这些名词我都不解释了,什么叫比丘,什么叫优婆塞,诸位不明了的去查字典,这名相是可以查得到的,咱们为了节省时间,都省略掉了。再看底下一段,第五小段,「妇女身」。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小注里头说,「内政立身,以修家国,即现命妇贤媛等身」。妇女是主内的,这是讲过去,如果佛在这个时候讲经,当然就不这么说了。佛讲经是在当年那种社会制度之下,女子主内,男子主外,内外有别,这样才能够治家、治国。实实在在讲,这个制度不是不好,的确有它的好处。今日之下,虽然我们在意识形态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妇女也离开家庭,也在社会上与男子一样的竞争,甚至也有从政。可是你们有没有想到后果?夫妇两个都出去做事情,好了,小孩丢在家里叫别人去看管,结果到后来家庭就出了麻烦。小孩自小失去了母爱,那就很少走向正道的,你有一得必有一失。到了你的小孩当了太保、太妹,做了败家子,那个时候麻烦就来了。谁造成的?自己有责任,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推给社会、推给教育,那不行的,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从前做母亲的人,她们的贡献,比现在的妇女对社会、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在我认为是大得太多。因为她们是国家、民族的保母,国家的贤人是她们细心培养出来的,真正了不起。如果她也出来参政、出来做事情,她这种责任尽不到。所以女主内有道理。这个理很深,诸位要好好的去想想。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为什么青少年问题这么多?古时候哪里有?你在历史上去看,找不到,根本就没有!为什么原因?做母亲的都尽到责任。今天这个社会,青少年问题这么严重,换句话就是母亲都离开家庭,都出去做事,才会给国家社会带来这么大的zai 难。青少年时候他就学坏了,将来他成年,你想想这个国家还能太平吗?大家还有好日子过吗?还能有长治久安、安和乐利的社会吗?所以今人眼光的确没有古人那样的长、那么远,古人想事情想得周到、细密。我们今天什么都看表面,不晓得后果的严重。

  所以菩萨发心做女人,是国家唯一的安定的命脉。国家有没有贤人、有没有圣人出现,就看母亲有没有尽到责任。这是说菩萨为什么要发心,世间人也有人发心,真正发心为女子身,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个人类培养贤人、培养圣人,将来能够造福社会、教化众生。这种责任何等的神圣,我们怎么能够轻视?所以,女人的责任是相夫教子,这种责任比什么都伟大,这是主内的意思。没有内,哪还有外?今天这个时代变迁了,但是我们不能不懂这个道理,真正懂这个道理,你的思想自然就起变化。

  我们中国人聪明的还是不少,我就看到,在国内外都看到。夫妇两个在没有子女的时候,两个人都工作,一有了小孩,太太就在家里教小孩,不工作了,宁愿生活苦一点,不工作,正确!母亲自己照顾小孩,比什么人照顾都好,她将来儿女能够成立,能够成为人才。自己目前舍得一分工作,收入少一点,生活清苦一点,小孩教好了,下一代好。这是真正有智慧,眼光远大。更发大心的,我要叫我的儿女好,不但为我家庭里面将来是光耀门楣,而且希望这个小孩能够成为社会的贤人,将来能够为社会造福,能够为一切众生造福。小孩成为圣贤,你是圣贤之母。今天我们提到孟子,哪个人不想到孟母?她教她儿子费了多少苦心。我们提到岳飞,岳飞的成就他母亲教的。没有这样好的母亲,我们国家哪有这么好的贤人?由此可知,女人的责任原本就比男人要重得多,她是培养国家民族的幼苗,男子不过就是勤奋工作,是帮助她、辅导她,真正责任是她来负担。把这样一个重大的担子舍弃掉,去搞一个轻松的工作去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由此,诸位也能听出我一点意思,我不赞成女人出去做事情。你没有结婚可以,没有儿女可以,有了儿女,出去做事情,绝对不是好事!你家儿女将来能够成好、能够成为一个人才,我都不太敢相信;你说你的家庭将来会兴旺,我也不敢相信。纵然你今天有很辉煌的事业,到你退休也就完了,后继无人,你的老运还是不佳。你要能把儿女照顾好,你晚年有福好享。不要在年轻的时候把福享尽,到晚年就受苦,那就很可怜了。你们要不相信,仔细看看今天的社会,你会觉悟的。下面一段: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小注里面说,「众生不坏男根,即现童男。不求侵暴,即现童女。侵暴者,谓女不贞淑。以行多露,乃为他人之所侵暴也」,这个意思我想诸位一看就明了。在古时候,譬如se 情的案件我们今天在报纸上几乎天天看到,古时候没有,看不到这些事情。为什么?不暴露,服装都穿得整整齐齐的,手都怕被人看见,不容易,大家见了你都尊敬。今天怎么样?今天穿露背装,整个暴露出来。所以se 情案件才会多,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由此可知,我们中国古人那些教育、那些规范,的确是防非止过;儒家的礼跟佛法的戒律是一样的,防非止过。以社会来说,是社会安定的根源;以修道来讲,这是道业的根本,才能够得到身心清净。

  男、女当中的确有发心的,不过发心的人也不多,所谓说一生抱独身主义者,有。这一类的人多半对於某一类的工作,他有特别的兴趣。你看我们看到很多老师教育、教学,他一生从事於教育工作,他不结婚。他对工作上他有兴趣,他能够专心,把这个事情办好。这些都不是指出家的,出家,前面有比丘、比丘尼,那说过了。这是指在家的,并不发心出家,但是欢喜抱独身主义,喜欢清净自居。菩萨也现同类身来为他说法。

  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段落,这是什么?都是求我们自己心愿所求的,菩萨都能应,这是顺求。向下这是逆著求,求什么?求舍离,现在自己有苦,希望能够离开,前面统统是希望能够得到。我们看底下一段「八部身」。

  【应以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这个小注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他这注得很简单。这是讲八部鬼神,八部鬼神他有他的苦处。说到鬼神有苦处,我们能够理解,可是这里头有『天』,天人他为什么也不愿意在天上过他的好日子,他也得要舍离?他舍离到哪里?到人道来。这里面有一个道理。天上乐多苦少,乐多苦少修学就有障碍,所谓是「富贵学道难」,向道的心不容易激发。如果他要想出离三界,证得圣果,天上修行没有人间来得方便。所以诸佛示现成佛必定在人间,你看看一切经上,没有听说哪一尊佛示现在天上成佛了,没有,六道里头,都在人间,这就说明了人身难得而可贵。可贵在哪里?就是人中修道最容易、最方便,诸佛菩萨教化成熟的众生都在人间。所以天人有一些觉悟的,发心学道的,在天上修学不方便,希望到人间来。他要有这个意愿,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帮助他。帮助他离开天道,降生在人间,给他说无常、苦空、无我之法,满他的愿。

  第二就讲到『龙』。龙在佛法里面讲有四种,第一种是守护天宫的龙。第二种所谓是兴云降雨的龙,我们世间人称为龙王。第三种就是开渡江河的这种龙。第四种是守护宝藏的龙。所以,种类有许许多多,称之为诸龙。龙它能够变化,在平常多半是变作人形。可是,它在出生的时候、在睡眠的时候、在瞋恚的时候、在死亡的时候,一定恢复到它的本形,这也是它的苦处。除这个之外,它平常还有几个烦恼,也是痛苦。第一种,龙的鳞,鳞很肮脏,它没办法清除,常常感觉到好像有热沙烫自己身体一样,它有这个痛苦。另外一个就是风能够吹坏龙的宫殿。第三个就是金翅鸟是以龙为食,常常要来吃它。所以,它也有很多的苦处。

  《阿含经》里面说,这一类的众生,它是属於畜生道,在畜生道里面灵性很高。在先世修行,它的福报很大,龙王的福报很大,多半都是瞋恚心太重,犯戒、斗争,但是它也修福,以这样的业因才会堕在龙这一道里面。因为从前有布施,所以它有很大的福报,它的宫殿也有七宝庄严。就在人间你们诸位也能看到,北港妈祖就是龙王,你看多少人去供养它,多少人去祭拜它,大概在本省所说的妈祖都是属於龙王。它有苦,它有苦处,它也很想离开它那一道,再回到人道里面来修行证果。如果它发这个心,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帮它忙,就现它同类身,现龙身来给它说布施、持戒,说忍辱、柔和,说仁慈、谦让,它就可以离开那一道了。为什么?这种德行与它那一道不相应,它就可以脱离。

  诸位要记住,听了这里头要有启示,你德行标准超过这一类,自然就出离了。正是孔子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跟他德行不同类,自然就离开。你要跟他差不多,都是一样的,那怎么能离得开?离不开。我们觉得人,做人太苦了,是真苦,中年以上的人都能够体会得到,做人很苦很苦。我们把我们的品德、我们的修养提升,超过人道,那就超越了。一般的超越超到天上去,那还是不究竟,那还是麻烦。所以佛叫我们修净业,那就是把我们提升,提升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标准,我们能够脱离娑婆的六道,能够取得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最好的一个办法。所以我们看到这些鬼神,我们应当要觉悟。

  『夜叉』,前面我们曾经读过,梵语夜叉要翻成中国意思叫疾捷;换句话说,他的速度非常之快,有很大的速度。也翻作勇健,他的身体很强壮、有力气,动作非常的快速。佛经里面讲他有三类,有地行夜叉、有空行夜叉、有飞行夜叉。这些鬼神也非常喜欢佛法,所以护法神里面一定有他们。既然信佛法,当然知道他自己的苦难,他是以暴、恶堕落在这一道,也很愿意离开他这一道。只要他发心,愿意舍弃夜叉身,观音菩萨就现夜叉身,为他说持戒修福、柔和忍辱之法。与他那一道人的德行不相类,超越了,他自然就离开。

  离与合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他志趣相不相同,志趣相同,志投意合,他就集合成一起。志不同、道不合当然离开,这是必然的道理。菩萨怎么样叫他能够摆脱?就是把他的志趣提高,把他的道德提高,跟他那一类不一样、不相合,自然就离开了。同样的方法,佛教给我们离开六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娑婆世界人心散乱、污秽,佛教我们修一心,修一心就不散乱,跟这个世间人心不一样。心地清净了,这个世间人心染污的,不一样了,一不一样当然就超越了。佛法讲道理,不迷信、不盲目的。观音菩萨句句话都合情合理,没有一丝毫勉强,这么样离开的。

  『干闼婆』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香阴,阴就是五阴的阴,香就是我们燃的香,香阴。他是鬼神的一类,经上说他是帝释天的乐神,像歌伎一类的,我们常讲天乐迎空,天人演奏音乐就是他们演唱的。他们对香非常有兴趣,一闻到香他就高兴,他们就会作乐。所以帝释天需要有演奏音乐的时候就燃香,他闻到香他就来了,所以称为香阴,寻香而至。他要想离开他这一类,菩萨给他现同样之身,也现干闼婆身,为他说离欲、放逸;他想到人间来,要叫他修五戒十善,才能够感得人身。

  『阿修罗』也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非天。在《楞严经》上,佛给我们说,阿修罗的种类很多,有天上阿修罗、有人间阿修罗,畜生跟饿鬼里面都有阿修罗,各如其类。如果单单提阿修罗,多半是指天上阿修罗,因为人间的跟人道合并为一类。实际上只有五道,没有六道,说六道就把天阿修罗分出来,这样称之为六道。所以我们在经里面也常常看到,五趣轮回,你一看到五趣,怎么六道少了一道?说六道,怎么比五趣多了一道?要晓得那是开合不一样,它合并了,把它分开来。六道是单指天阿修罗,天阿修罗有天的福报,但是没有天的品德,他过去在人间修的福报太大了,到天上去享福去了。天阿修罗,佛经告诉我们,男子相貌都很丑陋,女子是非常之美,所以天人都想娶阿修罗的女子做太太。阿修罗的男子非常的凶恶,常常跟帝释天打仗,所以作了玉皇大帝也不太平,也有人找他麻烦,也有这一帮人在作乱。人间苦,天上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佛给我们说,这些人在因地,就是在人道因地修行的时候,他虽然守五戒,虽然修人伦,可是他的性情是怀疑、猜忌、好胜、逞能,他有这些习气。所以纵然修善生到天上,他这些坏习气还是改不掉,堕落在天修罗道里面。如果他要觉悟了,晓得这个烦恼很苦,阿修罗没有人在的时候自己也会发脾气,这个东西就很麻烦,他这个心是定不下来,得不到清净的。佛现阿修罗身,给他说慈悲、忍让、谦虚、恭敬,给他讲十善法,帮助他出离。

  『迦楼罗』这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金翅鸟,我们所谓大鹏金翅鸟。这个鸟身体很大,是以龙为食,就是吃龙的。佛经里面讲得很多,有一次龙王找到佛陀那里去,说金翅鸟要吃我,我没有办法,我的子子孙孙都被它吃光了。佛就叫金翅鸟要发慈悲心,不要伤害众生的身命。金翅鸟就说,我要没有龙吃,我自己就饿死了。那也不行,佛两面都要救护。所以才施食里面,你看我们佛门里面施食,施食偈子里头有「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为它咒愿,使佛法里面的布施饮食它也能得到一分,不要再伤害众生的身命。佛菩萨现同类身,为它说仁慈,爱惜众生的身命,帮助它脱离这一道。

  『紧那罗』也是属於帝释天的乐神,这一类的神,紧那罗也翻作疑神,我们人看到会怀疑。因为什么?他那个样子跟人的样子一样,就是头上多了一只角,长一只角,样子像人一样。所以说像人他又不是人。唐朝的时候翻作歌神,如果帝释天要请佛菩萨到他那里去讲经说法,诸位晓得,在讲经说法的场合必定有音乐,像我们讲经之前,先唱赞、唱佛号,讲完之后唱回向偈,都是音乐。负责演奏这些音乐是谁?就是紧那罗。他们演奏的音乐,完全是属於佛法里面的乐章,清净乐章,不是世俗的音乐,这是与前面不相同的地方。干闼婆所演的是世俗的乐章,我们一般世俗的音乐,他负责来演奏;佛门里面的梵音,由紧那罗来演奏,梵音乐章的演奏能够叫身心得到清净。他要发心离开他的同类,佛也能够现身,现他同样的身为他说法。他是个学音乐的,当然佛就用音乐这个法门来度他,把他音乐这方面的才艺、这方面的修养更提升。

  由此可见得,佛陀教化众生因人施教,你在哪一方面有爱好,哪一方面有特长,哪一方面有愿望,他就在这方面来教化你,把你的境界提升。你希望提升到什么境界,菩萨就能帮忙你达到什么境界,真是有求必应。你们不念观音菩萨,那有什么办法?你们应当口念、心忆、身要礼拜,真正有求必应。果然三业虔诚,感应非常的快速。

  今天时间到了,后面还有『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这个两句我看明天上午我们再讲。

  (第十一集)

  1983/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八百三十二面:

  前一次讲到八部,八部身里面最后一句是讲「人非人等」,这一句就将八部以外其他的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其中。人道在现前算是我们的本道,八部都是希望得人身,得人身是便利修道。已经得到人身的人,总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证得解脱,种种解脱当中最为殊胜无过於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可以从世尊这个一代时教当中看出。佛出现於世,在菩提场最初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开演《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指归到西方极乐净土,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问题,你看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末后一会就是法华会,法华会上也是极力劝勉我们往生。「普门品」在《法华经》里面是重要的一品,所以当年智者大师将这一品加以注解,提出来单独流通;就好像十大愿王,清凉大师把它提出来,单独别行流通一样。智者一生弘扬《法华》,建立了法华宗,就是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他是教依《法华》,就是教理上依据《法华经》的理论、方法,他修的是净土法门。自己在临命终的时候,往生西方世界,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都能够看得到他的事迹。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才是修行究竟的归宿,如果不以这个为目标,我们要想脱离六道那是相当不容易。菩萨,观音菩萨教给他离开人道、离开娑婆世界的方法,为他说这个法门。

  还有一个就是「非人」,这是指前面所讲还有没有包括在其中的,以这句话就都含摄了。像古德所谓有形、有色,如休咎精明一类的,经上虽没有说,但是也包括在其中;我们一般人讲,所谓灵鬼一类的,没有包括在八部里面。这些灵鬼虽然也有一点小神通,他也有他的苦处,他也不愿意长期沦落在那一道,所以总想摆脱而想不出方法。菩萨大慈大悲,只要一心称念,都能够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帮助他成就,帮助他达到他的愿望。这是这一段,底下一段「金刚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执』是执持,『金刚』是兵器,古时候的兵器之一,像韦驮菩萨手上拿的金刚杵,兵器之一。这一类特别指的是护法神。注解里面有一段小公案,在许许多多金刚神里面举一个例子来说,诸位从这段小故事当中,能够看出有一类的众生他发心护法。因为佛法的弘传,如果没有相当力量的人来护持,它会有障碍的。虽然在理上讲,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事实上有一些迷惑颠倒的人没有正信,佛法弘传,对他本身所谓眼前的名利有许许多多的妨害,於是他就极力的来排斥。这种现象在现前、在过去,在中国、在外国,时时处处我们都能够见得到。所以一定要有有力量的人来护持,这一类人都可以说是执金刚神。护持是有显、有冥,才能够使佛法真正流通而没有障碍。

  公案里面是举《正法念经》里面一段经文来说的,从这段公案里面也能够看出来,诸佛如来、菩萨与那些护法的国王大臣,乃至於护法金刚,在因地当中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晓得这一点,我们现前正是在因地的时候,如不能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将来你成佛了、你成观音菩萨了,谁来护你的法?如果你现在跟一切众生多多做冤家,到你成佛要弘法的时候,魔来扰乱,这些冤家来找麻烦。所以护法神跟那些冤魔都是在因地里面结的,善缘结得多,护持的人有力,也多;恶缘结得多,扰乱、障碍的人也多。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因为我们现在正在因地,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广结善缘。

  有一类众生他发这样的大愿,这个文字诸位自己去看,要紧的在八百三十二面最后一行。「众生志愿勇猛,护持佛法」,有一类这样的众生,他发这个愿,发护持佛法的愿。「菩萨现其身,说摧邪辅正之法,令其成就也。」护法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护法的功德跟弘法的功德是同等的,决定没有高下。譬如佛,佛这一生弘法利生,诸位晓得功德巍巍不可思议。当年像这些国王大臣护持他的,那个功德跟佛一样大。如果没有这些国王大臣护持,佛法不能弘扬光大,佛四十九年的教化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所以,他们的功德与佛没有两样。没有他们提供道场、讲堂,佛到哪里去讲经?一般人有谁知道佛在讲经?有讲堂就有场所,大家想听经、想亲近佛的,他有个趣向;否则的话,想亲近佛,不知道佛在哪里,找也找不到。大家晓得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找到这个地方就见到佛了;佛住在灵鹫山,找到灵鹫山就找到佛了。所以,护法是提供弘法的、修行的场所。供养,像经里面讲的四事,叫这些修行人在生活上没有忧虑,身安道隆,这是护持正法的必须要做的工作。

  另外这就是摧邪辅正,有一些邪知邪见的人要来障碍佛法、破坏佛法,这时候护法金刚必须来阻拦。诸位晓得佛菩萨是大慈大悲,魔来劝佛:佛,你不要讲经了,你最好离开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好!我答应你。就走了。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是魔王波旬启请,要求他离开这个世间,不要再弘法利生。佛就答应他,太慈悲了!没有金刚神那怎么行?佛答应了,金刚神那里就把他阻扰了。所以,佛菩萨总是大慈大悲有求必应,魔来求佛,佛也答应,佛心是平等的,平等心里面无佛、无魔、亦无众生,这是前面都讲过的。由此可知,护法神在佛门里担任的角色是非常的重要。

  到此地是把三十三身都说过了。再看下面经文,这是总结。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小注里头说,「成就功德,结略」,略就是前面所讲的都是略说,菩萨的功德实实在在说不尽。「种种形等」,就是『种种形』底下这个三句,这是「指广」,叫我们从前面的略说就能够联想到菩萨功德的广大无边。「以菩萨随类变现,何止三十三身」,这个三十三是三十三大类,每一大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身,真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应化逐缘」,哪个地方有缘,菩萨哪里就有现,「岂局娑婆世界」。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哪里没有观世音菩萨?「种种形」这叫「身广也」,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能现什么样的身。「游诸国土,所化处广也」,无处不现身。「度脱众生,得益广也」,是众生得到菩萨的恩惠、利益广大无边,有求必应。可是求的方法,诸位必须记著前面世尊的开导,一定要专心,决定不能有疑惑。要一心称念,心存恭敬,一心就是恭敬,口里称念,身体礼拜。要想真正得到感应,必定要专修,这是我们在讲堂里面屡次的提醒诸位同修,感应道交全凭一心。前面跟诸位讲过,只要你得一心,与诸佛菩萨都能交通。既然与诸佛菩萨可以往来、可以交通,就是有感应,与诸天、与鬼神、与一切众生皆能感应往还。这是必须要牢牢记住的,我们的修行才能够如法。

  经文到这里是「正答普门法竟」,这个竟就是答完了。下面是第二个大段,「劝兴供养」,释迦牟尼佛劝无尽意菩萨,也就是劝我们。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经文要看清楚,用什么去供养观音菩萨?用『一心』,一心是真供养。你要说你供养财物,菩萨的功德法财无量无边,用得著你供养吗?用不著。我们对於诸佛菩萨的供养就是一心。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於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我们看小注,这段文里头有几个小段落。「佛答前问后」,就是答覆前面的问题之后,答完了,「劝持名,众生仰荷菩萨,真身冥应,但可持名秉字,故劝受持」,这是劝勉我们的第一点。言语说得非常清楚、非常的肯定,只要你一心持名,荷就是蒙的意思,你就能够蒙观世音菩萨真身冥应,就是暗中的保护你。所以佛才劝你受持,受是接受,接受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与方法,依教奉行。

  「答后问末」,前面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问菩萨名字的因缘,一个是问菩萨在娑婆世界弘化的因缘。佛答完了之后,「劝供养者,众生既荷菩萨,三业显应,见色闻声,故劝供养也」。我们既然蒙菩萨冥显感应,自然要发心供养。供养里面,前面说最重要是一心,一心是意供养,一心流露在外面,那就是修法供养、弘法供养,这叫真供养。诸位看《华严经》十大愿王所讲的「广修供养」,一切财供养不如法供养。底下说,「是观世下,出供养意」,出是说出,说出供养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於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由前面所说的「救七难,免三毒,应二求,普门圆应,随类说法,真应二身」,真是指菩萨的法身,应是指菩萨的应化身,真身遍一切处,应化身是随类化身,有感斯应。「俱为能施」,菩萨法、报、应三身都布施。「冥显二益」,这是两种利益,一种是暗中保佑你,一个是明显的教化你,能叫我们真正得无畏。就像《心经》里面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无所畏惧。心无畏惧,心才安、心才一,才能够入道,俗话说才能够得道。所以末后才有这个「结叹」,在娑婆世界里面,大家都公认菩萨是布施我们无畏的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劝无尽意菩萨供养,无尽意菩萨立刻就接受了。我们看底下经文。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无尽意菩萨很难得,听了佛这句话提醒,立刻就发心供养。但是在言词里面诸位要留意,称观世音菩萨『仁者』,仁者就是大慈大悲者,仁慈之人。你看『受此法施』,不叫财施,它叫法施,这个意思就很重。我们看大义法师的注解。「众宝等者,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他这一串璎珞,这是装饰品,配戴在胸前的,是由许许多多的宝石穿在一起而成的,不是一种,所以是众宝间珠。下面大师假设一个问答,来发明这个意思。「问,依璎珞经,初住铜宝璎珞,乃至等觉摩尼宝璎珞,今无尽位既高深」,无尽意菩萨也是等觉菩萨,「璎珞合用无价,岂可止直百千两金」。这是我们要读经、看经看多了,会有这个疑问。看到这里,无尽意菩萨的璎珞好像不怎么太高贵,他的地位是等觉菩萨,那应该说他这一串璎珞是无价之宝,『百千两金』还是有价的,我们看到这个数目很可观,在这些大菩萨心目当中好像还不算很多。「答,言百千者,但举数多」,这也是略举而已,也是无尽意菩萨谦虚来说,说我这串璎珞值不了一点钱,就这个意思,其实是无价之宝。这是带著有谦虚的意思在里面。

  「如云百姓万民,岂局百万哉」,譬如我们一般讲百家姓,那个百是个总数,不是定数,绝不止一百,此地也是这个意思,就是略谦称的意思。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要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送人再名贵的东西,也说这值不了什么。人家受的人,他心里比较安。你说我这是无价之宝,人家还敢要吗?不敢接受。接受的时候则想到,大概你对我有什么企图,是不是?他又不放心。你说我这值不了什么,他接受也就无所谓了。所以像这些地方,这都是平常的礼节,这些大菩萨往来,礼貌都非常周到。下面这几句话就重要了。

  「璎珞本财施」,璎珞是财宝,在布施里面它是属於财布施。可是无尽意菩萨在言词里面说「仁者,受此法施」,为什么称法施?「拣住相也」,如果我们著了相,这个财那就是真正是财施,法也变成财施;如果不著相,不但法是法布施,财施也是法布施。财布施得世间福报,法布施成无漏功德,这个果报完全不相同。底下解释得很清楚。「当解璎之时」,无尽意菩萨把他自己所配戴的璎珞解下来,「奉璎之际」,双手奉送给观世音菩萨,在这个时候,「三轮体空」。不著能布施的我相,不著所布施的璎珞相,不执著能接受我布施的人相,叫三轮体空。你看他这个心多清净!这叫法布施。「即此一物,细不立一尘」,他用清净心,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不立一尘。「大则周法界」,因为他心是清净的,没有障碍的,所以他的功德就尽虚空遍法界。「贯四十二位之功德」,这个四十二位,从圆教初住到如来果地,四十二个位次。这样的布施我们应当要学。

  「统八万四千之妙行」,这叫一修一切修,就这一布施,六度万行他都圆满了。为什么会圆满?你要晓得,六度万行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求一心不乱,三轮体空。我这一法的修学就达到一心不乱,就达到三轮体空,那不是六度万行统统圆满吗?这叫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双存俱泯,错综交罗,非法施而何。」所以,菩萨修施皆是法施,众生修布施全都是财布施。讲经说法,跟诸位说还是财布施,得的果报是人天福报,为什么?三轮不空。著了我讲经,有我相;著了我在这里讲《法华经.普门品》,著了所说的法相;有这么多同修在这里来听,听我讲经,接受我这个法布施,著了众生相,三轮不空。三轮不空,讲经说法也是修福,与定、慧不相干。所以那个会说的,会说的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的样子,就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四十九年,最后他给我们说他没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说法了,那叫谤佛。那才叫真正法布施!他的清净心中从来没有起一念。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我们要像诸佛菩萨一样,要发大愿,但是不能像凡夫一样的有心,有心是攀缘,那就错了。

  当众生有障碍,机缘没有成熟的时候,诸佛菩萨也是天天在说法,从无间断,可是我们众生见不到。见不到佛菩萨的形相,听不到佛菩萨的音声,但是佛菩萨的法音时时刻刻是冥冥加持一切众生。好比广播电台广播的这些节目一样,它是周遍法界,我们就好像收音机一样,收音机有了故障,怎么调也收不到。不是没有,的确是有,可见得他加持给我们,我们自己有障碍收不到;没有障碍的收音机,一拨就收到。电台播的频率,每一个收音机决定平等,不会说有偏好的,对他多一点,对他少一点,没有。你收听得清楚不清楚,或者听到听不到,完全是你本身的问题,你本身有没有障碍。诸佛菩萨平等慈悲,对於一切众生是圆满的法施,这是我们应当要相信的。再看底下一段。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观音菩萨很谦虚,无尽意菩萨拿这样的珍宝来供养他,观世音菩萨不敢接受,不肯接受。我们看注解所讲的。「不肯受者,谓无尽奉命供养」,无尽意是奉释迦牟尼佛的意旨,来供养观世音菩萨,「我未奉命」,观世音菩萨没有得到佛的许可,说你要接受,他还没有,「那忽辄受」。这几句话说了,学生在老师的面前一定是尊重老师,尊师重道。虽然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倒驾慈航,但是他现在的身分是菩萨,佛的身分是老师,这是就迹相而论的,必须尊师重道。好比那个唱戏,学生扮个皇帝,老师扮个大臣,在戏台上,老师还要给学生磕头,要表演嘛!不能说你做皇帝,我是你老师,那不行,你要拜我,那不就颠倒了?那不可以。古佛再来示现菩萨身分,他对於那个示现佛的学生也要恭敬,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样才能教化众生。所以,观音菩萨还没有得到佛的许可,他不敢接受,这是表示尊师重道。同时也是有谦虚的意思,谦让。送一次不敢接受,送两次、三次才接受,一方面表示赠送的人诚意,接受的人谦虚。

  所以是「亦是事须逊让,施受有义」,这个义是义务,「以有余奉不足」。施者的人他有多余的,受者的人他有欠缺,他缺乏,我有多的,我可以赠送给你,布施给你。所以「施受两当」,都应当。「此璎俱有,用以施我,我有余,彼不足,义安在哉。」如果这个璎珞,无尽意菩萨有,观世音菩萨也有,既然彼此都有,而且我还有余的,比你还多,你还没有我的多,你来布施我、供养我,在道义上讲不过去。这几句话也非常重要。当我们修布施、修供养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想一想,他有余,我不足;换句话说,我们就不必修供养,就是不必在这个地方修,还有缺乏的人,我们应当要供养他,应当要帮助他。可是世间人怎么样?总是喜欢锦上添花,几个人晓得所谓雪中送炭?这里教你布施,就是雪中送炭,不教你锦上添花,是这个意思,这叫真正布施。施者、受者都有道义,应当施,应当接受。

  大家在佛门里面修布施,他有一个信念,佛门里面布施是修福的。纵然佛菩萨、法师他有余,我还不足,我也愿意布施,以不足去奉有余,他求什么?求福报。那我们就得想想,他是来修福的,如果我们不能叫他得福,那就是古德所说的,「披毛戴角还」,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我们自己没有修行证果,没有观世音菩萨这样的神通广大,我们接了怎么办?你说不接受,不接受不行,人家来培福,你拒绝他,不让他种福,这个不可以,讲不通的。别人来跟你结缘,你拒绝,不跟人家结缘,这讲不通的。所以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要记住,人家来供养你,要接受;人家跟你结缘,一定要接受,结缘不接受,他无缘了。不但出家人,人家来供养结缘你要接受;在家人,人家供养你结缘也要接受。接受怎么办?辗转布施供养,这个缘是愈结愈广,将来的法缘才殊胜。别人供养你一些财宝,给你结缘的那些财物,你都收藏起来,放到保险箱里去了,好了,这个缘是你一个的,将来你自己慢慢还。这些财宝供养我,我马上散掉,与一切众生结缘,没有关系,我不得道,还的人多了,那些人都得替我还一分。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的缘非常的广大。所以说不可以积财,财要散,散得愈广大愈好,你将来弘法,法缘殊胜,你在这个世间人缘好,你布施得多,你人缘好。就是你做生意,你的顾客多,大家都喜欢你的产品;你要去竞选,大家都投你的票,缘结得多。

  所以懂这个道理,别人供养我们,我们马上辗转供养、辗转布施。诸佛菩萨能够弘遍三界,他就是这么修来的。不但我们自己要这样修,我们也要帮助别人修,帮助别人修就是修自己。每一部佛经末后讲流通分,流通分什么意思?帮助诸佛如来修法布施。我们今天印经,帮佛布施佛法;我们今天在讲演,也是帮助佛在布施佛法;我们在这里将录影带、录音带普遍在流通,也是帮助佛流通佛法。佛把这些道理、方法布施给我们,我们辗转马上就布施出去,布施给一切众生,这叫法布施;到我这里就为止,不肯出去,那叫吝法。财物到我这里止住了,不肯流通出去,叫吝财。吝法的果报,愚痴,吝财的果报,贫穷、下贱。所以,诸位读经读到这个地方,你要晓得这里面含著有这一层深意思在。我们再看底下,观音菩萨这第一次不接受,显出无尽意菩萨的诚意。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这把他供养的意思说出来了,我为什么要供养你?是求你大慈愍我们这一切众生,求你接受。小注里头说,「我为四众故施」。我的布施是为什么?为了四众弟子,这个四众就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为这个来布施。「仁愍四众故受」,你为了怜愍四众、教化四众,你应当接受。譬如弘扬佛法、流通佛法,没有财物,无法利益众生,我们今天把《法华经》供养人,经本子需要钱印,这是财物,没有这一笔财物就没有这么多经本。大家供养的钱财,我们拿来印经,才能够流通佛法,利益四众。拿财布施的,这是对的,这是有义。我们接受是应该的,把这些财物变成经书,利益大众,这是应当要受的。你说我不受,不受错了,不受就错了;不受,不能流通大法,不能利益众生,这是我们要明白。

  前几时有一个法师到我这儿来,跟我也非常熟,没出家前我就认识他。他一个人算是非常之好,自己感觉到自己出家二十多年什么都不会。他是个退役军人,他有八成薪,大概一个月还可以能够拿到一万块钱。所以,他从出家一直到今天二十多年来,不接受任何人供养。他说他自己无德无能,不敢接受供养,听说接受供养将来要「披毛戴角还」,他不敢接受。自己拿的薪水当然用不完,所以他也常常做好事,就利用他多余的钱来做好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对,其实也错了。为什么?如果他接受大众的供养,他财力更丰富,他可以做更多的好事。他常常印经书送给人,一年印个一、两次,他结余的、累积的钱才值那么多。如果要能够接受大众的供养的话,譬如印经的话,他每个月都可以印。所以我们晓得这个道理,供养不是我自己享受,是拿到我这个地方,我用我的智慧、用我的方法,是叫一切众生个个都能享受到。那么问问这种供养布施要不要接受?应当要接受,接受有义,义就是有道理,应当要接受。如果是供养自己,一切都为自己生活能过得舒服一些,这是不应当的,就不应当接受。辗转布施一切众生,帮助佛弘扬佛法,帮助那些供养我的人为他们真正祈福,那是应当要接受。

  底下也是属於三轮体空的。「以无所施而施诸物,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也」,这就对了,都可以接受。施、受心都清净,心都不动,这是能施、能受,施与受都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下面这是佛也劝观音菩萨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