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1983/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八百零七面:
昨天讲的这一段,在注解里面引用了两条公案,一位是琳法师,一位是孙敬德,这两个人的公案都在本经《音义》里面。琳法师在,就是我们这个本子一0八七页,诸位记一记就好了,你们自己去翻著看。孙敬德这个公案在一0八八页,这个我们都不必要再讲了,诸位记一记。如果要参考的话,可以翻后面的《音义》上去参考。下面就是「别答」,别答里面也就是本经主要的内容,正是菩萨的十二大愿。分为三大段,「初免七难」,第二段是「离三毒」,第三段是「应二求」。在第一个段落里面,又分为两个中段,第一个中段是「正明七难」,第二是「结其神力」。七难就是七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免火难」。请看经文: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大师在这个注子里面说,「此下不出三业为机」,就是在这一大段里面,这个十二大愿不出身、口、意三业。「七难持名,口业机也。三毒常念,意业机也。」所以,灭三毒,心里面要常常忆念观世音菩萨。「二求」必得要「礼拜」,这是「身业机也」。所以,我们有求於观世音菩萨加持我们,一定要礼拜,这是三业恭敬。这一段的意思昨天也给诸位提示到,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也是这样的给我们说明。诸位看看《华严经.观自在章》的注解,就晓得我们应该如何来祈求菩萨感应。这个几句话是总纲,一直贯入这一大段,就是十二大愿。
下面再给我们解释「若有设有」,经文里面常常有这些字样,这种字样都是假设,「皆不定之辞」。有什么样的zai 难,都可以修学这个法门,我们这个zai 难就可以免除。下面这是引用《楞严经》的经文,说明菩萨加持的能力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普门品」里面只说加持之事,没有说出菩萨这种能力的来源,所以必须要两部经合起来看。「二者」,这是《楞严经》上的,「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我们将底下有两行半的小注念一念。「见觉属火」,在四大里面偏於火大,「知见旋,则离火尘。幻尘既离,真性斯存,所以无火害也。由菩萨离尘复性之威力加被,故众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烧」。说到知见,它就包括了六根。我们六根的作用是见、闻、嗅、尝、觉、知,在眼根叫见,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在身叫觉,在意叫知。这个六根其实是一性所起的作用,就是一个本性所起的作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旋复就是回头,就是我们这个作用不向外流,而向内入,就是晓得回头。佛在一切经典教诫众生,总是以这个意思摆在最先。我们在《金刚经》里面所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乞食,乞食之后他就回到精舍,洗足,敷座而坐,这就是表示能够回头。我们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回头,不知道回头我们这个心就被外境所转,这叫凡夫。所以在修学,认真的修学,无论做什么事情,起心动念、做一切的事情要知道回头。知道回头的人,在世间事业他有成就,修学出世间法他也会有成就,为什么?这是属於善根福德之一。在世间叫福德,这是个有福之人,凡是做事情会回头的,这个人有福。学佛,凡是心能够回头的这个人有善根,他的修学一定有成就。在佛法里面,所以讲观机,观察众生的根机,哪个人根性熟了,可以度他,哪些人根性还没熟,只能够做一个种子。观机从哪里观?就是看他能不能回头,从这个地方看。念念都能回光返照的,这个人根性熟了,佛菩萨一定要帮助他,因为他在这一生他能够证果,他能够成就。所以说根熟众生。世间法,你看看像公司行号做老板用人,一般机关首长用人,他也晓得观机。哪些人他要用、他要提拔?做事情知道回头,认真、负责、心思细密,这样的人他一定会培养他,做为将来自己的干部。由此可知,这旋复两个字,在世出世间都非常的重视。
我们学佛要想有成就,这两个字决定不能够轻易的看过。菩萨这个能力的来源,就是晓得回头。所以佛门里面常讲回头是岸,旋复就是回头,旋是转过来,复是回到原来的位子上,就是回头是岸。
在这个地方,菩萨是旋妄归真。根尘接触的时候,这当中就生识,譬如我们眼根接触色尘,眼见色,就会起分别、执著;分别执著就是识,识心生起来了,这是妄。旋复是什么?赶紧回过头来,这一回头,识心就不生了,在这个境界里面,就不再继续的去分别、去执著,分别心、执著心断了。断了的时候,功夫怎么?功夫内照,内照这就是归真。真是什么?一心,也就是清净心。我们眼见外面一切色尘,这是照,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心对境,这叫做旋复。所以旋复,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如果你要是错会了,那就麻烦大了。错会了怎么样?跑到里面去找,里面能找得到吗?我们眼睛只能看外面,怎么能看里面?耳朵只能听外头,怎么会听里面?那你就是望文生义,就死在文字、音声之中,那就错了。
所谓旋复,无非是息妄显真,是这个意思。如果这个字的意思不明了、错用了,不但没有利益而且有害处。像古人读书,读孔子公的书,念到「格物致知」,他就去格物,他怎么格物法?他认为格是去研究,他就找一个东西细细去研究,现在是科学的方法。研究到最后得了一场大病,这问题还没有解决,这就不知道格物两个字的含义。儒家的格物,司马光解释得非常好,物是什么?指的物欲,我们的欲望。格是什么?格杀,就是佛法里面的断烦恼。一般所讲克己的功夫,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格物是这个讲法。你知足了,心不向外面去攀缘,你的心自然清净,清净心里面就生智慧,叫致知。可见得儒家所讲的这套功夫,方法、程序跟佛法所讲的没有两样,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佛是圣人,孔老夫子也是圣人,他们的见解相同的地方很多很多。这两个人没有见过面,也没有在一块谈过话、商量过,没有,他们的见解相同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什么叫做旋复,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就是我们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要晓得回头。为什么要回头?不回头不行吗?《金刚经》里面说得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实的,不回头怎么行?不回头,妄心缘妄境,那就愈迷愈深。迷了一定就有妄动,就有造作;造作里面免不了有善恶,既有善恶,就有业报。六道轮回就是自己造成的,起惑、造业所感的果报就是六道轮回。此地所讲的七种zai 难就是属於果报,三毒那是业因,那是造业。七难,菩萨讲果上的zai 难菩萨能救,但是果上的zai 难,说个实在的话并不可怕,因上的zai 难才可怕,三毒才真正可怕。三毒要是灭了,果上的zai 难就不足为惧了,那个问题很容易消除的。所以这个十二愿里面,是以灭三毒为最重要的部分。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知见旋复」,就是从不正的知见回过头来,复归到正知正见。观音菩萨他用功的方法是从耳根反闻入流,是用这个方式。方法很多,所谓是无量无边,你看四弘誓愿里面我们常常念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观音菩萨用这个方法成就了,这个方法适合於他,他用得很顺利、很自在,一点都不勉强,这样才容易成就。如果那个法门对自己来说相当勉强,用得不太顺利,我们就可以把它舍弃掉。好像我们要进入这个讲堂,假设我们这个讲堂四面都有门,门户很多,法门很多,讲堂就好比一真法界。我们站在这个讲堂的门口,从这个门进去多方便,不必去绕很多路,去走另外一个门,入进去是一样的。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然后自己才晓得选择法门。纵然是同样的一个法门,修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一切都要顺乎自己的根性,顺乎自己现前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够自自然然,所以说快快乐乐的修,不会感觉得有拘束、有束缚、有苦恼,就不会感觉了。所以佛才有那么多的法门,不是一个法门,非这个法门不可,不是这样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个法门,只要你懂得旋复,就能够成就无上道。
观音菩萨从耳根,一般讲,一般人来说耳根是利。可是有些人,就是在今天也如此,你给他讲,讲了再多他听不清楚、听不明白;你写给他看,他一看就清楚了,为什么?他眼根利。我就见过,他听演讲他不愿意,你把演讲稿子摘录下来,他一看就明了。所以有耳根利的,也有眼根利的,哪一种根性利我们就用哪一种根性,哪一种法门适合我们,我们就采取哪个法门,只要原则、原理不错就行了。不一定说别人修那个法门,他成功了,那我也得要修那个法门。好像害病一样,他害的那个病,吃那个药就好了,我也害了个病,赶快去跟他买一样的药。咱俩病不一样,我要吃他那个药,病加重了,要死了。每个人根性不相同,人家修那个法门容易成就,我们修那个法门就未必能成就,这个是要知道的。
「一根返源,六根解脱」,它是有连带关系的。我们懂得一根返源六根解脱,立刻就会联想到,古人所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部经你通达了,一切经都通达了,就跟那个一根返源六根解脱是一个道理。千经万论是讲的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明白了,千经万论你都通达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古大德才提倡叫从根本修。何谓根本?在一切经论里面,你喜欢的那一部经,你跟这部经特别有爱好,你一生当中决定就修这部经、学这部经,这部经就叫做根本。这部经通了,一切都通达,这叫从根本修。所以在我们中国古代,你看各宗各派,所谓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贤首宗的根本就是依《华严》,是它的根本;天台家的根本就是《法华》;净土宗的根本就是三经一论。各人有修各人的根本,个个都成佛作祖,个个都成无上道。如果这些人说,所有的经典我都要来修学,那他在一生当中,他一样都学不通,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晓得佛法讲从根本,这个根本是指什么。禅家的根本是讲心性,所谓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那是禅家的根本。由此可知,教有教的根本,净有净的根本,密有密的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
刚才说过,知见是属於火,四大里面是属於火。因为知见它有光明的意思,明是火相,火有照明的作用。「知见旋」,回过头来了,就离了火尘,换句话说,内「见觉」的火既然息了,於是乎外面的火难它就不能危害了,外面纵有大火,它不能害。水火的zai 难,我们读这个经文实在是难以相信。要是真的这样子,大火那个地方,火不能烧,没有zai 难,那我们这个都市、国家的消防队都可以不必要了。再有现在你看看战争,核子弹那是大火,我们念念观音菩萨,原子弹落下来的时候火就灭了,谁相信?我们说最虔诚的佛教徒,他也不相信,别的人怎么能相信!
给诸位说这个火是真不能烧。它能够有烧的作用,确实是内外相感,它才会起作用。古大德说的,内四大与外四大是常相交感,我们现在生活是在这个境界里,所以才有种种的zai 难;如果内四大清净了、舍离了,外面四大也被你所转了。经里面说的这个理论,有的时候我们听了点头,「境随心转」。我们这个身体、外面的是环境都是境界,都是我们一心变现之物。正因为心不清净,所以变现外面这些境界,我们又迷在这个境界里面,才受种种的障碍、种种的zai 难。心要一清净,外面境界也统统都恢复到清净。所以,境界原本是一真,这个境界相原本是清净寂灭相,哪里有灾、哪里有难?换句话说,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相信?所以佛在大经里面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实在是太难太难。我们之所以得不到感应、得不到成就,就是我们根本就不了解信心,我们没有建立信心。一切修学、一切的求愿都是妄心,在那里虚妄攀缘。不晓得回过头来责备自己,反而去责备佛说的这些话靠不住,佛菩萨不灵,还去责备外面的人,这是我们很大很大的过失。
信心的生起,在佛法里面,是修学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我们今天讲信,说得好听一点是勉强在信,谈不上正信。正信是对於这些理论、对於一切现象,有正确的理解而相信的,这才叫正信。如果说得不好听的,我们今天信是迷信,什么叫迷信?因为对於事实的原理我们不清楚,事实的真相也不清楚,听别人这么说说我们就相信了。我们自己毕竟没有亲证这个境界,只是听人家说的,说说我们就信了,这个信不叫做迷信叫做什么?世间人所有讲的这个信统统叫迷信,跟诸位说,没有一桩事情不是迷信。科学家相信科学也是迷信,为什么?科学没有止境的,你今天所信的才这一部分,还有许多你还不了解。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有什么好处?所以今天连那些科学家他的信心也动摇了,为什么?发展到今天,一个不小心,整个人类同归於尽,这是它的结果。
所以,信佛这两个字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在历代,像观音菩萨感应传里面所看的种种那些感应,他们那个信虽然是迷信,迷信也能起作用。它起什么作用?起观音菩萨神力加持,他确实免灾免难了,它起这个作用。为什么他迷能起作用,我们迷不起作用?我们迷的程度没有他深,我们这个迷里面还打问号;他那个迷里头他是全信,他一点疑问都没有了,於是乎它起作用。迷到了极处就是真的了!觉迷不二,觉到了极处,那个样子就像迷的样子,迷到了极处,样子就像觉的样子。我们中国俗话常说「大智若愚」,愚是迷,大智是觉,可是达到了极处,那个交界的地方、交接的地方就是一不是二。所以他也能起作用,观音菩萨大觉,他是大迷,他两个起了作用,这是信心。
这种信心属於什么?这个给诸位说就是至诚心,他的心在这个里面他没有一点妄念,纯到了极处;换句话说,这个心就是真心,不需要在教义去理解,真性就现前。禅宗就是用这个方法,所以禅宗一开头就叫你发心参究,不叫你去听经,不叫你读诵,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在那里打坐、参究。禅宗要不要看经典?我们看看古来祖师大德,就是以六祖来说,六祖在《坛经》里面引经据典的很多。那些经他也没有读过、没有听过,他怎么能引得出来?禅宗读诵经典是要在心地清净之后,所谓是明心见性之后,才许看经。教下那个方法正跟它相反,先从经论上下手,然后再求一心不乱,再求清净心;先把理论、方法统统给搞清楚,再去求证。禅宗是先证得,然后再把经论搬出来,干什么?印证,我的知见跟佛的知见一样不一样。所以,经典有两种作用,在初学的人,它是我们的指导原则;在证了果的人,是给他做见证的。就是看看他的见解、他的知见跟佛是不是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证明没错,佛知佛见。
由此可知,关键就是在信心。如果我们对於菩萨没有一丝毫的怀疑,就得感应,火就不能烧,水也不能溺,一切的zai 难、一切的苦厄都消除了。我们读诵大乘,其目的无非是建立信心而已。理愈明,我们这个信心愈坚固,我们的疑虑愈减少。果然一切都不疑虑了,我们读经干什么?就不必读经了。所以禅门的修学,它的条件就是坚定的信心,一丝毫疑惑没有,这才能够参究。有疑,那就得要从经论上下手。所以教学,世出世间的教学,两种人是当机者,一种人就是上智,一闻千悟,他没有怀疑,这种人好教,容易成就;另外一种,就是愚痴到极处,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你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人好教,决定成就。最麻烦的就是一知半解,所谓半调子,你说他愚,他又觉得很聪明,你说他聪明,他真是笨,他对於一切法半信半疑,最不容易成就,最难教的学生。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佛陀最难教的学生?结果吃亏的都是自己。
观世音菩萨他能回头,正因为他能回头,所以他回头就见性,就是《心经》里讲「照见五蕴皆空」。四大是五蕴里面的色法,不但色法空了,连心法,受想行识也空了,所以「度一切苦厄」。这句话是总纲领,我们今天在看的是里头的细目,一条一条的来叙说。所以菩萨知见旋复,他没有见业,没有邪知邪见,火与他不能发生感应。这是说他入火不烧这种能力的来源。不可思议的事,我们众生并没有这个能力,可是得有一个条件,就是对於菩萨全程肯定的相信,一点疑惑都没有。纵然入到大火,那个火把自己身体烧成焦炭,还是没有一念疑惑,这样才行,才入火真的不烧;如果这个时候稍微有一点疑虑,就没有感应了。
前面在总纲里头有说过,提出过这个问题,有许多人累年的念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没有感应?不是跟你说了,经上讲得清清楚楚,「一心称名」,他心里才有一个疑念就不是一心,才有一念,功夫就不是一片。不必说得一心,功夫成片就有感应,那一心还用得著说吗?所以,我们与诸佛菩萨没有办法感应道交,一切的烦恼不能断、zai 难不能免,要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功夫连成片都没有得到,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菩萨的愿力、菩萨的慈悲虽然广大,我们自己不能接受,得不到他的力量加持;并不是他不加持,是我们自己本身有障碍,阻止他神力的加持。我们本身这个力量相当大,经上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力量是相等的。所以是我们自己造成了障碍,与菩萨不能感应道交。我们真正相信,一点疑虑都没有,我们自己的障碍排除了,所以佛菩萨的神力能加得上。这种力量在今天就是科学里面所讲的心电感应,诚到极处有感应。不要说佛菩萨对我们,凡夫里头都有,所以说母子连心。母亲一天到晚挂念他儿子,儿子在外面,做儿子也非常孝顺,也常常想念母亲,古人有,历史里头都有记载。母亲想儿子,咬指头,儿子心痛,母子连心,这是心电感应。他里头没有疑虑、没有妄念,他就有感应,何况我们对佛菩萨。诸位从这些道理、事实上你多去想想,感应的道理是千真万确。你不明这个道理,你就没有办法得到感应,你明白这个道理,感应太快了,众生有感,菩萨立刻就有应。
母子的慈悲是「爱缘慈」,那个爱也是无条件的。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叫同体的悲心,「无缘大慈」,这个力量超过母子的恩爱,哪有不感应的道理?而是我们把佛菩萨当作外人,所以不能起感应。佛菩萨念念当中有众生,众生是念念当中没有佛菩萨,所以才不能起作用。这是说明菩萨神力,说明菩萨确有能力加持众生,众生有感,佛菩萨确实有应。但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经上一句最重要的话,就是一心称名。这个时候就为菩萨大悲威德光明所摄,才能够不堕火难。这个地方说得简单,「由菩萨离尘复性之威力加被,故众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