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菩萨戒律仪论

菩萨戒律仪论

法王白玛旺甲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菩萨戒律仪论

  大法王白玛旺甲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贤劫引导有情能仁尊,灵鹫诸地大乘种姓众,

  开演无量广大之经典。文殊结集龙树等拓释,

  寂天广弘甚深见之宗。弥勒结集无著世亲疏,

  阿底峡弘广大行之规。莲花自宗同于龙树仪。

  本体慈悲灌溉心相续,诚为利他乐欲菩提果,

  遂断三门罪业此意愿。分类龙树无著之二规,

  各自从一至六各两类。第一空性悲心之精华。

  第二积聚福慧二谛心。第三戒律禅定与智慧。

  资粮加行胜解行发心,不净七地清净意乐心,

  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大悲圆满断除诸障碍,

  佛地清净发心为第四。第五五道第六六般若。

  地金月火等二十二者,依地划分乃至十地间。

  总摄归纳愿行此二相,彼亦以意心愿行广遍,

  恰如欲走或者行进般。首先未获律仪令获取。

  受戒当依具戒阿阇黎。大乘胜器具信为弟子。

  修持七支供后并愿行,同受自生欢喜他随喜,

  龙树之规无著承许者,持取愿心无需别解脱,

  于正受先受取七众戒,垂问遮难发誓持戒等,

  各依仪轨纳受愿行戒。于佛像前受戒二轨同。

  所得戒体三言后获取。胜义发心密乘仪轨得,

  倘若显宗有此之宣说,唯是立宗当需修力生。

  中间宣说不犯守持法,菩提萨埵律仪有三种,

  禁恶行戒与摄善法戒,饶益有情三种第一者。

  盗掠三宝财物并舍法,惩罚具戒破戒逼舍戒,

  无间邪见国王五定罪。舍宅村落乡镇城都市,

  若毁则违大臣五定罪。未修示空心愿声闻乘;

  退失大心滋发小乘心;令舍别解脱安立大乘;

  执谓小乘不能断贪等,以此摧毁彼乘所证果;

  心存嫉妒自赞而毁他;谋求名闻利养而自诩;

  仗势治罚沙门勒索财;禅修者财惠施读诵者,

  令舍寂止初行八定罪。彼此易造然皆可全犯,

  分为十八摄为十四种。舍愿行心彼等根本罪。

  支分恶作堕罪八十等,细故未述当阅集学论。

  无著之宗于愿学处分,勿舍有情忆念诸功德,

  积资勤修菩提心净行,取舍黑白八法此学处。

  欺诳上者无悔者令悔,诽谤圣者谄诳于众生,

  应当精勤断除黑四法,反面为白四法皆奉行。

  贪求名利自赞而毁他;因悭吝性不施财与法;

  嗔恨伤人不受他谏悔;愚故说相似法此四种;

  遮此四根本罪行学处。当知它论细罪四十六。

  摄善法戒学六波罗蜜。为遣贫穷施财法无畏。

  以能断心受持三律仪。当忍怨害痛苦甚深法。

  擐甲摄善利众当精进。应修世出世间之静虑。

  修持甚深闻思修智慧。饶益有情律仪四摄法。

  先以布施摄受眷属众,爱语宣说正法令生信,

  引导九乘利行使修善,为度彼等自己亦同事。

  学修一切正品断违品。恒依正知正念不放逸。

  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犹如华严清净之行品,

  所作相应以句发善愿。胜智自在龙钦绕降尊,

  愿心学处修习四无量,行心学处修行六波罗,

  归纳摄集黑白八法中。今生有利乐者应当做,

  现世无有利乐之行为,及损害后世者悉应断,

  二大车轨学处尽含摄。所生依身天龙夜叉等,

  罪业之人龙树亦承许;先须获别解脱无著宗;

  总须佛法菩提果生信,如海佛子行亦欢喜信,

  即可生起殊胜菩提心,佛于宝灯经中如是说。

  最后宣说犯已还净相。何者不察合理与非理,

  做或不做以及无记舍,当做不做违越成堕罪;

  修大义舍小义为影事;非自境界不做无堕罪;

  无能力而做是无罪影。对他有利身口七不善,

  可有开许其实成善法。超越座时失坏圣者前,

  黎明祈祷梦中忏堕罪,余罪昼夜念诵三聚经,

  三遍清净罪障龙树宗。行四黑法内心舍众生,

  以此因缘毁坏愿心戒,相续不断无惭亦无愧,

  欢喜无厌见彼为功德,此属上品缠犯毁戒体,

  即成他胜中下非重罪。既造他胜犯戒应重受,

  三一人前忏悔中下缠,若无相应忏境自心悔,

  广大行之宗派无与等。如是依菩提心能摄持,

  眠等放逸福德相续生。并成十方三世佛意子。

  三七三三祗劫得菩提。


  《菩萨律仪论·第三品》菩萨戒之学处终。


  菩萨戒二十颂

  阿阇黎旃扎古昧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梵语云:菩提萨埵桑巴帮希嘎

  藏语云:香且森花顿巴你希巴

  汉语云:菩萨戒二十颂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译礼)


  于诸如来与菩萨,至心恭敬而顶礼。

  所有十方三世中,一切菩萨所住戒,

  广大无量福德藏。此以胜妙之意乐,

  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前受持。

  尔时受者修善故,一切佛与菩萨众,

  恒时生起欢悦意,护持愍念如爱子。

  于他有情或自己,有利有乐正应作,

  苦而有利亦应作,乐而无利不应作。

  谓由猛利烦恼心,即能毁坏戒律仪,

  当知其罪有四种,此等意同他胜处。

  由贪利养供敬故,赞叹自己而毁他;

  于彼有苦无怙者,悭吝财法不施与;

  他来谏谢不忍受,内怀忿恨复捶打;

  谤毁远离大乘法,爱乐宣说相似法。

  上缠犯戒应再受,中缠应向三人悔,

  余罪悔于一人前,有染非染如心悔。

  不以三门供三宝,心于欲念而随转,

  于诸耆德不恭敬,于他问语不正答,

  不受他人所延请,他施金等拒不受,

  于求法者不施与。于诸犯戒舍弃之,

  为护他信不修学,于利众生少事业,

  由具悲愍非不善,味邪命法欣然忍,

  掉举轻躁不静等,一向心不生厌离,

  于恶声誉不避护,虽有烦恼不对治。

  于他骂等还报他,于诸恚者轻舍弃,

  他来悔谢拒不受,心于忿恼而随转。

  贪求供事而摄众,懈怠懒等不遣除,

  贪说无义无利语。不求三摩地之义,

  不舍静虑之障碍,于静虑味见功德。

  诽谤远离声闻乘,有自法藏勤彼乘,

  未精佛教勤外论,精勤外道复爱乐,

  毁谤远离大乘法,赞叹自己而毁他,

  闻说正法不往听,毁谤法师但依文。

  于应助伴不往助,于有病人不供事,

  于他有苦不救拔,于诸放逸不教诲。

  于有恩德不酬报,于他忧恼不开解,

  于求财者不给施,不行利益诸徒众,

  不随顺他心意转,他有功德不赞扬。

  不称他缘不治罚,不现神通怖摄等。

  具足悲心与慈心,及善心者悉无犯。


  《菩萨戒二十颂》由印度阿闍黎旃扎古昧(旃陀罗阁弥或称月官)圆满造毕!


  尊胜塔(图)


  走向解脱·菩萨戒品

  益西彭措堪布 著


  顶礼上师曼殊师利!


  五百大愿摄娑婆, 赞称犹如白莲花,

  闻名能得不退地, 大悲世尊我敬礼。

  十方诸佛佛子众, 智悲双运意所生,

  菩提心及传持者, 威德诸师我敬礼。

  化导苦海无量众, 事业周遍浊恶世,

  无畏圆满1语自在,无等上师我敬礼。

  世尊宣说菩萨乘, 龙树无著深广弘,

  吾依经论胜教言, 融汇一味而阐扬。

  解脱无明业惑海, 究竟菩提正觉岸,

  众善根本甘露法, 乐大乘者当奉行。


  为一切众生受持清净菩萨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


  

在诸佛菩萨浩如烟海的经论中,诸圣者以谛实语同声开示: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是一切善法的种子,是菩萨弘法利生事业的源动力,以菩提心受持之菩萨戒,是大乘菩萨的根本,利乐一切有情之源泉,灭除一切衰损之妙药,为诸善巧士夫所行之大道。《梵网经》云:“(此戒乃)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由于世间人天善趣的果报,出世间声闻、缘觉的解脱都是依靠佛陀出世所宣说的妙法修行而得。而十方三世诸佛则由菩萨修行六度万行成就的。菩萨果位的正因是大悲心、菩提心及般若智慧。正如印度大成就者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为怜悯沉沦于苦海中的有情,当生起大悲心;欲令众生离苦得乐,当发起无比殊胜的菩提心,争取早成佛道;要圆满佛陀的断证功德,就必须具备般若智慧。慧由定生,定由戒得,受持菩萨戒是般若智慧的根本,也是成佛的根本。《瑜伽菩萨戒本经序》云:“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珍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苦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为令发菩提心的有缘众生受持菩萨戒,本论讲解授受菩萨戒的仪轨及其学处。

  造论必须要具备可靠的依据,不可以凡夫知见揣度诸佛菩萨的密意。本论主要依据宁玛巴大成就者孟阿热班智达白玛旺甲2所造的《三律仪论》。白玛旺甲在藏地被公认为国王赤松德赞的化身。莲花生大士在《上师莲师甚深功德藏》中授记说:“吾之意化身,莲花自在王,外显比丘相,内圆菩提心,密蕴深智慧。”他是诸位祖师总集应化之身,在九岁时即彻证大圆满,获双运果位。于阿里班禅(1487-1543年)时期造《三律仪论》,全名为《自性大圆满道支分三律仪论》,该论总的建立九乘,分别论述别解脱、菩萨、密乘三种律仪,详述了三乘得戒、守持、违犯及忏悔还净之法。全书共分五章:三律仪总论;毗奈耶别解脱戒;菩萨心戒;密乘持明律仪次第和总论三律仪次第之圆融。

  《三律仪论》深受宁玛派学人的重视,无论大小寺院的上师及弟子大都能熟练背诵,并依此论行持。该论汇集了多部经论中有关戒律的内容。所依据的经论有《毗奈耶经》及大乘诸多经典、《时轮金刚》、《无上大圆满续》等。本论将《三律仪论》中第三品讲菩萨戒的金刚句加以阐释,并结合旃扎古昧3所著的《菩萨戒二十颂》,参照藏汉两地诸多祖师大德的教言,以通俗的语句详细地讲述了菩萨戒的授受仪轨、开遮持犯的戒条内容及忏悔方式。旃陀罗阁弥是印度南方的大成就者,被观世音菩萨所摄受,七岁便大彻大悟,从此通达八万四千法门,辩才无碍,能摧伏一切外道邪宗,将佛陀的第三转了义*轮——如来藏光明作了广大弘扬。

  宣讲菩萨戒分三:一、导师佛陀宣说大乘显宗经典;二、经典如何结集、弘扬与护持;三、抉择所护持菩萨戒的所诠义。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2 00:24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甲一、导师佛陀宣说大乘显宗经典


  《菩萨律仪论》曰:

  贤劫引导有情能仁尊,

  灵鹫诸地大乘种姓众,

  开演无量广大之经典。


  在此贤劫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导师。为了引导娑婆世界的苦恼众生从轮回中解脱,佛陀以其无尽的悲愿,从无为法身中显现报身,从报身显现化身,化身示现成佛转*轮。能仁即释迦牟尼佛,全称为能仁寂默。世尊成道后,在印度灵鹫山等地对共同眷属宣说三藏经典,尤其为大乘种姓的眷属宣说菩萨乘的经典。

  此颂讲了五种圆满:导师圆满、眷属圆满、时间圆满、境圆满、法圆满。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虽然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然而于此贤劫,为引导一切有情,再次示现十二相成道转*轮(十二相:兜率降世、入住母胎、圆满诞生、善娴技艺、受用妃眷、从家出家、行苦难行、趋金刚座、调伏魔军、成正等觉、转妙*轮和入大涅槃)。《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就是说成就圆满报身的佛陀在此娑婆世界显现应化身已有八千次。《宝性论》云:“大悲知世间,观照诸世界,由法身不动,变化诸种姓,从于兜率天,投胎及降生,工巧处成慧,后妃眷喜受,出家作苦行,往菩提道场,伏魔圆菩提,转*轮涅槃,遍不净刹土,尽轮回示现。”

  世尊如是成佛后,针对所调伏众生的根器,转了三转*轮:初说四谛*轮,中说无相*轮,后说分别*轮。所引导的众生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达婆等共同眷属,以及获圣者果位的菩萨大众等不共眷属。

  佛陀摄受弟子,建立僧团,在波罗奈(鹿野苑)开始宣说律藏。律藏是对戒、定、慧三学中戒学的指示。其内容又分经、律、论三部分。律藏之律,是自他行为秩序之规范;律藏之经,主要指示人无我空性的禅定,是平等住(等持),也是瑜伽行者行持之次第;律藏之论,是对前二者所作的广述。

  世尊在灵鹫山等地宣说经藏,经藏诠定学。经藏之律是菩萨戒的学处;经藏之经是甚深广大之禅定;经藏之论是说明地、道、总持、辩才与禅定之分别的智慧。

  在不定处宣说论藏,论藏诠慧学。在印度广严城等不定处,也由于天与龙所处的地方都不固定,故名不定处。论藏之律是以善巧方便调伏烦恼的学处;论藏之经是趋入空性之方便;论藏之论是分别指示蕴、界、处、根、识与如来藏自性清净。


  甲二、经典如何结集、弘扬与护持

  颂曰:

文殊结集龙树等拓释,

  寂天广弘甚深见之宗。

  弥勒结集无著世亲疏,

  阿底峡弘广大行之规。

  莲花自宗同于龙树仪。


  共同结集同于小乘。此处宣讲大乘不共结集。印度大班智达清辨论师所著《掌珍论》云:“佛所宣说大乘法的主要结集者是文殊、普贤、金刚手、弥勒等大菩萨”。尔时在王舍城南方布玛桑巴山上聚集了一百万菩萨众,由弥勒菩萨结集大乘律藏,文殊菩萨结集经藏,金刚手菩萨结集论藏。而后,文殊菩萨所摄受的大乘圣者龙树菩萨从甚深的见解方面创立甚深见派;弥勒菩萨所摄受的无著菩萨则从广大行持方面创立广大行派。龙树与无著是两位具有断证功德的圣者。佛陀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吾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刹。”《文殊根本续》对无著菩萨授记说:“无著比丘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照了诸世人,释经为本性,其所成明咒,名萨罗使女。此由咒势力,发生贤妙慧,为圣教久住,摄经真实义。年活百五十,身坏生天趣,流转生死中,恒受诸安乐,大士最后边,当得大菩提。”他们两位所造论典与寂天、月称等不同,无需依据其它大小乘论典。《中观六聚论》便是龙树菩萨依靠自智慧抉择佛的第二转*轮般若经部的密意。无著菩萨作的《五部地论》也没有依靠其它论典而无误抉择了佛的第三转*轮广大行的法义。

  一般来说,旧密莲花自宗(宁玛巴)宣讲传授菩萨戒的仪轨、得戒方法及学处数目等与龙树菩萨所阐扬的论典一致。

  大乘甚深见经典由文殊菩萨结集,后来龙树菩萨加以阐释,造《中观六聚论》,包括《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精研论》、《名言成立论》。而后,圣天、佛护、寂天、月称、清辨等诸大论师进一步解释龙树菩萨的密意。在菩萨戒的行持方面,由寂天菩萨、胜敌(则达日)论师等广泛弘扬。此乃甚深见派的法脉源流。

  广大行派经典由弥勒菩萨结集,而且,弥勒菩萨又造了五部论:《宝性论》、《现观庄严论》、《经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后来无著菩萨著《五部地论》,论中五部地为: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他的胞弟世亲论师又著八论(称《八品论》),包括《唯识三十颂品》、《唯识二十颂品》、《五蕴品》、《作业品》、《论义正理释》(又名《释明论》)、《辨中边论释》、《辨法法性论释》、《庄严经论释》,将广大行派经典作广弘。在藏地,广大行派菩萨戒之行持由阿底峡尊者作弘扬;而莲花自宗,即前译宁玛巴自宗所受持菩萨戒与龙树菩萨的仪轨相同。

  菩萨戒的传承上师分二:

  一者,甚深见派:导师佛陀、文殊、龙树、月称、如毕克修、大革萨洛、小革萨洛、加纳阿嘎、菩提萨埵月幢、卓龙巴、修窝列巴、玛释迦狮、虚空称、愿戒、菩提成、童子金刚、无垢光尊者。

  二者,广大行派:释迦佛、补处弥勒、圣者无著、智者世亲、圣解脱军、解脱军尊、殊胜军、得瓦德、光明遍照、狮子贤、如来智慧尊、功德阿阇黎、仁亲热窝、月贤、本彻桑巴、那洛大译师、这希饶巴、耳香切益西、客云尊、嘎穷让莫师、让耶瓦、尼一、加其热斯、狮子祥、罗札巴、哲公巴、曲札、无垢光尊者。

  两派传承汇集于宁玛派的大法王无垢光尊者,而后由无垢光尊者传给后代弟子。传承如下:

  无垢光尊者、恰达仁珠、札巴俄色、桑极翁波、达娃札巴、根让多吉、根嘎江赞、那座荣珠、丹增札巴、东丹增、仁尊陈列仁珠、晋美多吉、洛钦曲华让波、班玛杰美江措、让杰丘吉札巴、晋美旺查、巴丹班玛札西、银彭塔耶、华智仁波切、班玛多吉、全知麦彭仁波切、云丹嘉措、托

  嘎如意宝、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法王如意宝传与四众弟子。

  以上菩萨戒传承参照洛钦大译师所著《三律仪论广释》。大乘经典传承以佛陀为始代代相传至今,一直未断,此处无须宣说。

  甲三、抉择护持菩萨戒的所诠义

  分七:一、所获得之戒体;二、菩提心的分类;三、未得者令得;四、得已守持之相;五、发起菩提心所依之身;六、犯已还净;七、护戒的利益。

  乙一、所获得之戒体

  分三:一、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二、如何生起;三、断三门罪障。


  颂曰:本体慈悲灌溉心相续,

  诚为利他乐欲菩提果,

  遂断三门罪业此意愿。


  大乘经典由佛陀传至诸祖师大德,传承并弘扬菩萨戒所诠义的本体精华便是菩提心。何为菩提心?即是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求无上正等觉果位之心,以及为圆满此心而行持菩萨道。其 中大悲心是菩提心生起的正因。以大悲心缘有情,以智慧求菩提,与智悲相应的第六意识之善心即是菩提心的体性。愿无量众生永具安乐的心即是慈,愿无量众生远离诸苦的心就是悲。以慈悲的甘露浇灌自他的心相续,并诚心诚意为利益他众,而希求菩提果,发起断除利他障碍及获证菩提的违缘之意愿。正如弥勒菩萨于《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颂词“本体慈悲灌溉心相续,诚为利他乐欲菩提果”揭示了大乘特法菩提心之体性,即缘众生的慈悲与乐欲无上菩提果的大智慧,与第六意识的善心相应,为世俗菩提心。

  我等从久远的无量劫以来,以坚固的我执,处处为自己,时时求私利,以贪嗔痴造无边罪业,如今仍然是被苦恼和业障所束缚的凡夫。而诸佛菩萨却不求自利,但求利他,渡过一切烦恼、痛苦、忧患、险恶的轮回大海,登上安乐、自在、解脱、清凉的涅槃彼岸。《入行论》云:“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愚人作自利,能仁为利他,依此二差别,何须复多说。”又如宗喀巴大师说:“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不发利他之菩提心,永无希望获得自他究竟之利乐。所以大乘学佛人内心若没有发起菩提心,虽勤修善法,但都不是菩提正道。《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且如此,何况还没有发起菩提心呢?因此入道的关键是发菩提心,以发心故,则佛道可成。

  丙一、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根本,自他利乐之源泉,灭.除一切烦恼痛苦的甘露,到达无余涅槃彼岸之津梁。《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说:“若一发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在此概括为下面五个方面:

  一、能消重罪。众生由于往昔无明愚痴,身、口、意造无边罪业。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假设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无法包容。”我等烦恼深重,只靠微薄的善行怎么能够遣除呢?但是若靠圆满殊胜的菩提心就可以对治恶业习气,消除罪障。如《入行论》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又《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二、能获妙乐。《入行论》又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佛陀于许多大劫的时间中思维饶益众生的方便方法,最终发现菩提心对众生具有无边的利益,依此菩提心,无量众生便可获得究竟安乐。

  三、圆满所求。若欲灭除种种痛苦zai 难,以及除却众生的不安,当恒常莫舍菩提心。要想享受种种快乐者,亦莫舍弃菩提心。

  四、转劣为胜。众生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即称为菩萨,原来垢染污秽之身将逐渐得到清净,而转成无价宝之佛陀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等无量功德,因此我们应坚守菩提心宝。

  五、得果无尽。若以菩提心摄持,修行一切善法,其所获果报无有穷尽。《入行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普通的善行种子生果之后即消尽,如芭蕉树生果之后即枯萎,而菩提心树,其根深植于无边众生的沃土之中,以大悲水浇灌饶益,以六波罗蜜庄严树干,行万行而使其枝繁叶茂,所生菩提的花果也是层层无尽。由于众生无尽的缘故,菩提心树之果也一样无穷无尽。总之,发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之教言,犹如百病一药的万应丹一样。若不依靠菩提心则通过种种途径也无法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丙二、如何生起

  分八:一、知母;二、念恩;三、报恩;四、修舍;五、修慈;六、修悲;七、意乐;八、生起。

  既然菩提心具有如上所说的功德利益,我等一切有情亦皆当发起,那么如何才能生起如此殊胜的菩提心呢?仅仅希求菩提是不够的,而是应依如理的次第修持,最后如量生起殊胜的菩提心。首先应对无边众生发起大悲心,因为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正因。如《优婆塞戒经》云:“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缘何而生大悲?如下所说:

  丁一、知母

  三界有情在无始无边的漫长轮回之中,不停地流转于六道,如大锅沸水中翻转的米粒般,急速升降。此如苏东坡所云:“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对现实世界稍作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小生命寿命只有几天,甚至朝生暮死,而人生几十年,转瞬即逝,人在天地间与蜉蝣一样,也是如此的渺小。在无量无边的转世过程中,我等生生世世都从母亲受生。佛经中说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只因众生转世昏迷而不相识。

因此,不仅是人类众生,就连披毛戴角者,乃至蜎飞蠕动之类无不都是我们过去恩深似海之慈母。或许有人不信,试想若今生的亲人从幼小时离别,二三十年后,其音容便会全部忘记,相见时就好象陌生路人,何况隔世或经过多生累劫呢?《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此抉择之后,当闭目静坐,深深思维: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他们对待我象今生的母亲一样。坚定地树立起这一观点时,就是知母。

  丁二、念恩

  于己前明观现世母亲之相,心中作念:此慈母非但今生为我老母,彼从无始以来作我母亲的次数也无量无边,她在无数的生生世世中对我倍加慈愍爱怜,恩德无法估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以后略为《心地观经》)云:“慈念之恩实难比,鞠育之德亦难量,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母亲之恩德实难具述,于此处摄略五点以便忆念观想:

  一者中阴托胎恩。我们知道众生前世的肉身无法带到后世,中阴时没有可依靠的身体,只有一个意生身。此意生身无依无靠,毫无目的地到处漂泊,随时随处可见到种种凶光及怖畏之相,听到种种可怕的恶声等。我等中阴身恐惧怖畏惊惶不安,真是逃之无地,避之无门,直至遇到母亲才能再度获得一个肉身,如果没有母亲,要想得到这个身体,绝对不可能。因此,赐给躯体是母亲对我们的第一大恩德。

  二者怀胎守护恩。于胎儿时,母亲时常小心守护。在十个月之中母体沉重,如负重担。坐立不安,不思饮食,如久病之人。胎儿饮食由母血提供。满月生产时,不孝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胯骨,此时母亲的痛苦如千刀搅腹,血流遍地。初生须臾,闻儿哭声,母大欢喜,抱入怀中,抚爱瞻视,亲爱之情过于己身。

  三者哺乳养育恩。婴儿之时,母亲以种种方便精心护养,无有厌倦。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善为哺育,并以手揩其不净。《心地观经》云:“一个幼儿所饮母乳一百八十斛。”我等于多生累劫中所饮母乳多如大海之水。稍大,母亲必然把好的饮食先给我吃,若食物冷硬,母以口含咀嚼令暖细;若是热烫,母则吹凉后喂于我口。我时常将床褥尿湿,母亲则将干处让我躺卧,她自己却睡在湿的地方。当我饥饿时给予饮食,寒冷时给予衣服,贫困时给予她自己都舍不得用的资财。然而,诸资财也不易得,为此母亲常常造作种种罪苦恶业,倍受艰辛,致使现世劳苦,来世感受痛苦的果报。

  有一种鸟,当母鸟衰老飞不动时,它知道小鸟尚不能自己寻食,母鸟便咬住巢上方的一根树枝,将身体悬在鸟巢中,小鸟饿极,便啄母鸟的身体,先将体毛拔掉,而后便将母体吃掉。母鸟将自己的身体喂养了小鸟。旁生尚如此,人类的母爱更可想而知。

  当我生病时,母亲心中思维:子病不如己病,子死宁可己死。莲池大师《放生文》云:“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此公案讲:晋朝时,河南有位叫许真的猎人去打猎,射中一只小鹿,母鹿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抚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无救而死,母鹿惨痛徘徊悲鸣,也当场死去。许真见此情景,非常惊奇,当剖开母鹿腹部时,发现柔肠寸寸断裂。母对子的情深至此,母之恩德真是不可思议的。

  四者教育成人恩。我等儿时连穿衣走路都不会,母亲教我们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吃饭等等。母亲是我们来到人间的第一位老师。少年时,母亲教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常为我的学业担忧,乃至为我奔走求人,历尽艰辛。

  五者远行忆念恩。我若离家远行,母则“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引自《父母恩重难报经》)。她不仅挂念我的饮食,还担心我的衣着与卧具。乃至成年和衰老,母亲亦是念念不舍,所谓“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我为人子,常不孝顺,母亲因我而常流眼泪。母因流泪过多而老眼昏花,皱纹遍布。了知母亲恩深如海,而今见其老病无依,我该怎么办呢?

  丁三、报恩

  诸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母亲对我有大恩德,而我却将那些正受诸苦无有救护的如母有情弃舍不顾,仅谋自己之解脱与安乐,对此岂能心安?《致弟子书》云:“亲人生死大海中,分明如堕深流内,生死不识而弃彼,但自解脱无此耻。”舍弃有恩者而不知报恩,下等人也不应为。譬如母亲处在监狱之中,子却在花园中逍遥自在地游玩,此子实为大不孝。如母有情不住正念,疯狂目盲而缺乏引导,步步趣于可怖之险境。尔时母亲期望子来救助,子若不救母出险难,谁来救脱?如母有情为烦恼所缠,心不正住,既无有善道眼,也无引导之师,时常行于生死恶趣之险道。母需子相救,子亦应来救拔母亲。如是思维,我等实当负起报恩之重担。

  丁四、修舍

  我们要报如母有情的大恩德,应当对一切众生修慈悲心,然而,若不先断除对亲友等一类众生起贪心,对怨敌等另一类众生起嗔心,则所生起的慈悲仍有偏袒,如此,若缘于与己无关的众生,慈悲就不能生起,故当修平等舍心。

  首先,应对一切有情众生无有亲疏、爱憎等,以平等心相待。现在这些怨敌在往昔生生世世中也曾作过自己的亲友而互敬互爱,所作的饶益也是不可思议的。现在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在往昔世中也有许多曾做过怨敌而对自己进行损害的。正如嘎达雅那尊者去化缘时所见到的情景:“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希有。”那些作为亲友的人与父母有血缘关系,他们对我的关怀疼爱是往昔的宿世因缘,因此没有必要对刹那的亲怨显现执为实有,应当对无边众生生起父母之想,平等对待。

  为了使平等舍心易于生起,先须以一个无有利害关系之人为所缘,令除贪嗔而修舍心故。次于亲友修平等舍。若于亲友心不平等,则会以贪嗔分类,或以贪爱深浅分类。于亲友平等后,当于仇怨修平等心。若不平等,必然对不随顺自己之一方生嗔恨。于仇怨修平等后,则缘十方三世一切有情众生修平等心。因为一切众生都希求快乐而厌离苦恼,若于其中一类认为亲友而作饶益,另一类认为怨敌而作损恼或不饶益,实不应理。

  从无始时来,任何有情,不只百次作过我亲眷,如此应于谁生爱,于谁起憎耶?如《胜月女问经》云:“我昔曾经杀汝等,我亦曾被汝等截,彼此一切是仇杀,汝等何为起贪心。”思维一切亲怨差别转变迅速之理后,以此数数串习伺察便能逐渐断尽憎爱。

  丁五、修慈

  修慈心具有很大功德。《宝鬘论》云:“每日三时中,施食三百罐,不及须臾顷,慈获福一分。”意即瞬间对众生生起慈悲也比每日三时施食所获福大。若有慈心,天人敬仰。佛陀也是凭仗慈力败彼魔军,所以慈心是最殊胜的守护力量。

  修慈心应次第而修,首先对今生父母亲人修慈,其次对一般无关之人修习,然后对怨敌修习,再对十方一切有情修习。如是数数思维,以种种悦意妙乐施与众生,令其满足而生喜乐之心。身语意三门都应行慈,身体的一切威仪应寂静调柔,口应言说谛实悦耳之语,意应常思饶益他人。如《入菩萨行论》所说:“眼看众生时,诚慈而视之。”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以含笑悦意的表情,不能怒目而视。不仅对人,对三界一切众生都应慈爱。

  丁六、修悲

  悲心所缘对境是恒时不离三苦(坏苦、行苦、苦苦)的有情众生,愿他们离苦,我当予以救拔,使他们离苦。所修习的次第也是先对父母亲人,次对无关之人,后对怨敌仇人,再对十方一切有情修习悲心。从前仲顿巴格西得闻卡隆巴总是到蚁穴旁修悲心,时常蒙头痛哭,他立即脱帽,合掌当胸,边流泪边说:“极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此有许多功德可说。”《摄正法经》云:“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为学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获诸佛法,了如指掌矣。”

对众生发起大悲心,是生起菩提心的根本,这不仅是从道理上讲,从真实情感上讲也应生起大悲心。《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又云:“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若修悲心,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如母有情流转于三界轮回之中,感受地狱、饿鬼、畜生等种种苦难,听闻不到正法,不能出离轮回苦海。而我等却不闻不问,不度苦海中的众生,我虽是人还不如鸦羊等旁生。往昔阿难等大阿罗汉闻佛说母恩难报,悲痛至极,皆“举身投地,捶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见《父母恩重难报经》)。我等亦是母亲所生养,既知对我有大恩德的如母众生受大苦恼,能不诚心发愿救脱吗?

  观想自身成为正被宰杀的牛羊,四肢被捆绑,口鼻被封闭,屠夫握刀刺进自己之喉部,血流如注。复又观想自身被剜肝挖心开膛破肚,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再如牧民要用牛毛做毛口袋,拔牦牛身上的毛。自己若是拔一根汗毛,一根头发,那痛苦都难忍受,若被拔掉许多毛怎么能忍受呢?

  再思维饿鬼众生恒常感受饥渴之苦。或有外障饿鬼趋诸井泉池海等处,被其它有情手持剑矛驱逐,不令靠近,或强行靠近,便见其变为脓血,自不欲饮。或有内障饿鬼咽喉如针孔,肚腹宽大,纵得饮食也不能食用,或见一切饮食皆被火所焚。《亲友书》云:“恶行之业以为索,坚固缠缚诸恶鬼,其间受苦无中断,五千及万亦不死。”五千及一万岁受饿鬼苦,自己过去必定多生受此痛苦,现在无量有情正受此苦。若我们自己一两天不得饮食,饥饿的感受难于言表,饿鬼众生所受痛苦又是如何呢?

  再观想地狱众生,恶业力故恒时被火烧、锯解、大山压迫、热铁浇身、烊铜灌口,或者被寒冰冻裂,或者堕于尸粪泥中被旁生啄食。诸多苦处无有限量。我等过去长时间处于地狱之中,现在许多如母众生也正在地狱中受极大苦。

  我们自己天冷时要穿棉衣,天热时要乘阴凉。热地狱和寒地狱中众生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我们所种善根要回向给他们,愿三恶道众生离苦得乐。

  修悲心的次第亦是先对父母亲人,次对无关之人,后对怨敌仇人,再对十方一切有情众生而观修。随于何时任何有情,应当观想如最亲爱的独生子,彼身痛苦不安,自己决定设法救拔。如此,于一切有情欲令离苦之悲心能够任运生起。这便是悲心生起的标志。

  丁七、增上意乐

  增上何种意乐?增上欲得菩提的意乐,以及使众生离苦得乐之意乐。

  如前所说次第修习后发心究竟利益有情众生,那么如何利益呢?试想一位失去双手的母亲,她最亲爱的独生子掉入奔流的大河中,她怎么办呢?她除了在岸边呼叫奔跑,此外她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救出她的孩子。同样道理,我等了知如母亲般的有情众生沉沦在生死苦海之中,内心万分焦急,发愿救拔,若无方便方法,仍然不能圆满所愿。只有欲令众生离苦的慈悲心尚且不足,更应求究竟圆满的智慧,获证菩提道果。因此,为利益众生故,当以至诚心欣求菩提果。

  丁八、生起

  对无量的众生生起猛利的慈悲心,此时一心欲救度众生。而度化众生的殊胜方便就是成佛转*轮,为此发誓成佛行佛道,这个“慈悲心”及“发誓成佛”即是世俗菩提心。生起世俗菩提心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对无边众生生起大悲心。二、为度一切众生发誓成佛。

  世俗菩提心分愿行二种: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为愿菩提心;为众生获证道果,发起修行六度万行诸善法之心,为行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是受菩萨戒的基础,若相续中没有菩提心,纵然多处登坛求受,也是空耗钱财虚掷光阴而已,不可能得戒体,如同空中楼阁,犹如压沙想得到油,是无法成立的。想籍此子虚乌有之戒成办自他二利,好比没有翅膀而想飞行,还自称菩萨,佛说这种人是欺骗一切诸佛菩萨人天大众之盗贼,是大增上慢人。

  在传戒时,传戒上师与受戒弟子都必须具有菩提心。往昔罗札格西问阿底峡尊者:“若无菩提心,能否得受菩萨戒?”尊者回答说:“无菩提心而受菩萨戒只在藏地有,别处没有!”尊者的本意是无菩提心不能授受菩萨戒。判断行者是否属于大乘,关键看他是否已发菩提心。若无菩提心,自称为菩萨,好比影像,并无实义。所以,无论传戒上师还是求戒弟子,都应以各种方便励力生起菩提心,这是至关重要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丙三、断三门罪业

  我等从无始生死以来身、口、意三门所造罪业无量无边,此罪业既障碍利益众生之事业,亦障碍求菩提果,如《心地观经》云:“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近障人天妙乐果,远障无上菩提果。”因此当断三门罪业。《华严经·随好光明功德品》云:“诸天子,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净治其意,善住威仪,悔除一切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舌,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悔除所有诸障过恶。”

  忏悔是灭罪障的方便方法,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

  行者当在三宝所及六道众生前诚心发露所有罪业,不复再造,请求三世诸佛为作证明。以四种对治力来忏除罪障的方法:㈠所依对治力,指皈依上师金刚萨埵后具足愿行菩提心。㈡厌患对治力,指对往昔所造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㈢返回对治力,指忆念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愿从即日起,纵遇命难也不再造这样的罪业。㈣现行对治力,指尽力行持一切善法对治往昔所造恶业。尤其是礼佛、随喜功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发愿行菩萨道、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至诚勇猛忏悔者,当悲泪泣血,周身血现或遍体流汗,于所造罪深感惭愧。

  观理与观事忏悔只依人的根器与所缘有不同。理忏者当观一切罪业自性本空,体相了无可得,非有非无非有无,非不有无离名相言说,请求诸佛加持,灭除一切颠倒妄想,愿早证无上道果。若发心菩萨能观空性妙理,便能消除一切罪障。《心地观经》云:“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犹如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

  乙二、菩提心的分类

  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丙一、略说

  颂曰:龙树无著二规之分类,

  各自从一至六各两类。


  龙树与无著菩萨所创立的两大车轨,分别将

  菩提心按从一至六的分类作论述。观待六类分基的愿、行,各自又可分为两类。

  丙二、广说

  分二:一、从一至六部的分类。二、依地划分。

  丁一、从一至六部的分类

  颂曰:第一空性悲心之精华。

  第二积聚福慧二谛心。

  第三戒律禅定与智慧。

  资粮加行胜解行发心,

  不净七地清净意乐心,

  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

  大悲圆满断除诸障碍,

  佛地清净发心为第四。

  第五五道第六六般若。


  第一部,以智慧通达空性,见众生于大空性中妄生分别执著,流转生死,枉受诸苦,油然生起大悲心。空性智慧与大悲方便双运即是空悲菩提心。《中观宝鬘论》云:“为修菩提者,说空悲心要。”

  第二部,观待福德和智慧二资粮又分福德菩提心和智慧菩提心。依靠仪轨而生的粗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依靠修证而生的细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如《大般涅槃经》云:“世俗胜义二谛别,菩提心亦分二类。”

  第三部,观待三学:清净相续的戒律、安住本性的禅定、解脱障碍的智慧,菩提心可分三类。观待三聚戒: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菩提心又分三类。

  第四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提心为胜解行发心。所谓胜解行,指依分别心了达法界的甚深见解而行菩萨道。不净七地菩萨为清净意乐发心。一地至七地菩萨还没有断尽俱生烦恼障的种子,故称不净七地,但他们了悟通达自他平等的本性,远离为求自利的垢染,只为利他而发心,所以其菩提心清净。三清净地菩萨为异熟之殊胜发心。八、九、十地大菩萨已将烦恼障的种子彻底消尽,称三清净地。所谓异熟之殊胜发心指他们自在地获得无分别智,任运成就利他事业。如《十地经》云:“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排牵而去,若至大海,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视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菩提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

  佛地之发心是断除一切障碍之发心。与大智慧无二的大悲心圆满的同时,断除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以及微细的二障习气。由于断除了诸障碍,故又称为清净佛地发心。所谓第四,即指胜解行、清净意乐、异熟及断障之四种发心。

  第五部,对应于大乘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菩提心分五,如《般若二万颂》云:“初学者菩提心、修治菩提心、见法性菩提心、解脱菩提心、不可思议菩提心。”资粮道菩萨之初学者菩提心,为刚入大乘行者所发之菩提心;入大乘道的障碍通过加行道修行对治,故加行道菩萨之菩提心称修治菩提心;因为见到了法界胜义的本性,故见道菩萨之菩提心称为见法性菩提心;修道菩萨之解脱菩提心,是通过修道而得的无漏智慧解脱一切俱生的障碍后所生的菩提心;无学道现前究竟圆满之无为法的智慧,住于不可思议境界,能任运度化一切众生,所以其菩提心称为不可思议菩提心。

  第六部,观待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提心可分六类。相应于布施的菩提心,能满足众生种种心愿;相应于持戒的菩提心,是一切功德法宝所生之源;相应于忍辱的菩提心,不被一切违逆之法所动摇;相应于精进的菩提心,勤于殊胜之修行。无有能毁坏者;相应于静虑的菩提心,不被诸多分别执著想所动摇;相应于般若的菩提心,善能疗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病根。

  丁二、依地划分

  颂曰:地金月火等二十二者,

  依地划分乃至十地间。


  菩提心以比喻、友(心所)、相应法分为地、金、月、火等二十二种。将此二十二种依资粮道、加行道乃至十地进行划分。如《现观庄严论》(又名《现证庄严论》)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一. 与乐欲菩提果的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最初发心,如大地,是产生一切白法的基础。

  二. 与安住乐欲菩提果的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依相应发心,如黄金,利益安乐众生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无有改变。

  三. 与殊胜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勤相应发心,如新月,能使菩提善法渐渐增上。

  四. 与加行之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极依相应发心,如火,烧尽引发见道智慧的障碍。

  五. 与布施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檀波罗蜜相应发心,如大藏,布施无有穷尽,能满足众生种种心愿。

  六. 与持戒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尸波罗蜜相应发心,如宝源,是一切功德法宝所生之源。

  七. 与安忍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羼提波罗蜜相应发心,如大海,不被一切违逆之法所动摇,勤于崇高殊胜之修行。

  八. 与精进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毗梨耶波罗蜜相应发心,如金刚,勇猛坚固,无有能毁坏者。

  九. 与静虑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禅波罗蜜相应发心,如须弥山,不被诸多分别执著想所动摇其禅定相续。

  十. 与般若智慧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般若波罗蜜相应发心,如良药,善能疗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病根。

  十一. 与方便善巧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无量相应发心,如善友,凡一切善根不空耗,对利他有情有善巧方便。

  十二. 与愿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神通相应发心,如如意宝,能成办自他二利,圆满所愿。

  十三. 与势力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摄相应发心,如太阳,如日成熟谷物能成熟所调伏的众生。

  十四. 与智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辩相应发心,如歌声,于所调伏的众生善巧能作调伏的教法。

  十五. 与神通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量相应发心,如国王,自在无碍地从事利他的事业,非以学识地位等功用作度生之事。

  十六. 与二资粮心所相应的菩提心为聚相应发心,如库藏,广积二资粮如无尽之大库。

  十七. 与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相应的菩提心为觉分相应发心,如大路,一切圣者皆依此路而般大涅槃。

  十八. 与止观相应的菩提心为止观相应发心,如车乘,不偏于生死涅槃二边,能平等快捷方便地修行。

  十九. 与总持和辩才相应的菩提心为总持相应发心,如涌泉,摄持含藏已得与未得之法,不忘失宣说妙法无有穷尽。

  二十. 与大悲和胜观智慧相应的菩提心为法印相应发心,如雅声,求解脱之所化众生乐于听闻。

  二十一. 与大自在信心相应的菩提心为自性相应发心,如河流,所作利他之行坚固无有止息,自在地行入一切智智的大海。

  二十二. 与法身相应菩提心为方便相应发心,如大云,给予众生广大布施,降下甘露法雨,成熟无量众生的心相续。

  上述二十二种菩提心依地划分如下:前三种菩提心分属于下、中、上资粮道,第四种属于加行道,第五至第十四种分属于见道和修道的十地,第十五至第十九种属于三清净地,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种分属于十地的加行(第九地出定),正行、后行(金刚喻定)。如是划分于资粮道乃至十地间。

  有人说此二十二种菩提心不仅属于有学道,亦摄于无学道佛地,如大云菩提,乃不离法身,任运降澍法雨,成熟有情。然而,十地是佛果的不共近因,可以取佛的名相。如《现观庄严论》云:“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自释》、《大圆满心性休息广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经观庄严论释》、《智者入门论》中均把二十二种菩提心划分在有学道,没有涉及无学道佛位。那么,真正无学道佛位是否具有菩提心呢?

  无学道佛位无有依仪轨而生的世俗菩提心,因为世俗菩提心相应于心与心所,佛地已将心与心所消融于法界。如《入中论》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说:“智慧自性身,尽焚一切如同干薪之所知。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行相之智即是诸佛法身。由于此智真实义境,诸心心所毕竟不转,故依世俗立为唯由身证。”佛地不具世俗菩提心的另一个原因是最初发菩提心的时期已圆满,佛地已现前菩提果。但是佛地具有胜义菩提心。佛果时,现见法界实相的智慧圆满,断除了诸障碍,具有无缘大悲心,以智悲双运的胜义菩提心从事普度一切众生的事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丙三、摄义

  颂曰:总摄归纳愿行此二相,

  彼亦以意心愿行广遍,

  恰如欲走或者行进般。


  总摄以上七种菩提心的内容,归纳在愿行二种菩提心中,所谓愿菩提心即是依靠第六意识的善心希求菩提之心愿。也就是说,仅仅是为利他而求菩提的心愿。正如一个人想要走路,但还没有行动。行菩提心指周遍行持一切利他之行,亦即为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行六度万行。如一个人正在路上行走。《入行论》云:“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皆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如一个人正在路途中行进,此人最初欲行的心愿不会中断,其目的也不会舍弃。同样,以行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时,愿菩提心不会中断消失。

宁玛派的大成就者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华智仁波切于《普贤上师言教》(亦名《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若依发心本体而分,则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二种。世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譬如,一人去拉萨。最初他想我要去拉萨。同样,首先发愿: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犹如欲行,为愿菩提心。已经准备好了真正去拉萨途中所需的口粮、驴马等后,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真实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犹如正行,为行菩提心。如此愿行菩提心二者为世俗菩提心。”印度的中观论师莲花戒在《修次初篇》中说:“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愿当成佛,初起希求是名愿心。受律仪后修诸资粮,是名行心。”

  资粮道、加行道及一至十地位菩萨出定时具有世俗菩提心。资粮道、加行道菩萨依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行,最后于见道位现见诸法实相,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智慧与大悲双运为胜义菩提心。一地至十地菩萨入定时以及果地佛具有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属于心法,胜义菩提心属于无分别的无漏智慧。真实的胜义菩提心唯依修证力获得,而不依赖仪轨产生。

天降塔


  乙三、未得者令得

  分二:一、宣说生起世俗菩提心的仪轨;二、宣说获得胜义菩提心不必观待仪轨。

  丙一、宣说生起世俗菩提心的仪轨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颂曰:首先未获律仪令获取。


  补特伽罗心相续中未获得菩萨戒者,依何获取?

  一般来说生起世俗菩提心可分四种情况。如《经观庄严论》云:“友力及因力,根力亦闻力,四力总二发,不坚及坚固。”无著菩萨在《经观庄严论注释》中说:“若从他说得觉而发心,是名受世俗发心。此发心由四力:一者友力发心,或得善知识随顺故。二者因力发心,或过去曾发心为性故。三者根力发心,或过去曾行诸善根所圆满故。四者闻力发心,或处处说法时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又习善根者,或现在如法常闻受持等故。复次彼四力发心总为二种:一者不坚发,谓友力发心故。二者坚发,谓因等三力发心故。”

  一、友力发心。在阿阇黎(友)面前依靠仪轨受持,因为随顺善知识,自己的心不自在的原因,这样的发心为不坚固发心。

  二、因力发心。由于过去曾发菩提心,此类补特伽罗具大乘种姓,通过大悲心引发其菩提心。

  三、根力发心。由于广行善行,诸善根圆满而发菩提心。

  四、分二:(一)闻力发心。随于何处由听闻佛法,使无量众生发起菩提心。(二)习善根者。因闻思佛法并再三串习的力量而发起菩提心。

  后三力或四力属于坚固的发心,因为这种发心不被违缘障碍所破坏。

  以下广说如何在阿阇黎面前得受菩萨戒。

  丁二、广说

  分四:一、从何相阿阇黎处受;二、弟子如何受戒之仪轨;三、特殊可于佛像前受戒;四、认定获得戒体的界量。

  戊一、从何相阿阇黎处受

  颂曰:受戒当依具戒阿阇黎。


  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二大车轨同说菩萨戒应从具戒阿阇黎处求受,而且传戒阿阇黎必须通达菩萨戒的学处及传授仪轨,有善巧方便的开示,能引导弟子趋入大乘正道。如《入行论》云:“为命亦不舍,善巧大乘义,安住菩萨戒,珍贵善知识。”大乘具相善知识应当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他必须精通大乘法义,对菩萨戒的学处善能通达,并能善巧摄受引导弟子。第二、他必须安住于清净菩萨律仪。此善知识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舍弃大乘法义和菩萨戒。《菩萨戒二十颂》云:“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而受之。”《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受戒者,犯轻垢罪。”愿行菩提心是大乘菩萨律仪的基础。如果上师相续中有大慈大悲心,具足殊胜菩提心,则有了清净戒律的基础。大乘善知识若具有包括大悲与智慧的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如意宝,百千万劫难得遭遇。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羯磨文》云:“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誓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

  戊二、弟子如何受戒之仪轨

  分二:一、龙树之宗;二、无著之宗。

  己一、龙树之宗

  分二:一、何类补特伽罗可受戒;二、如何受持之仪轨。

  庚一、何类补特伽罗可受戒

  颂曰:大乘胜器具信为弟子。


  按龙树之宗的观点,受菩萨戒不一定需暇满的人身,凡是对佛、菩萨和大乘法具有信心,有求受菩萨戒之意乐的补特伽罗都承许为受大乘菩萨戒的法器。《梵网经》云:“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庚二、如何受持之仪轨

  颂曰:修持七支供后并愿行,

  同受自生欢喜他随喜,

  龙树之规。


  依龙树、寂天所传的仪轨受菩萨戒,前行包括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回向善根。正行依靠仪轨同时受持愿行菩萨戒。后行,受戒后自生喜乐,也劝他人善心随喜。

  受菩萨戒的仪轨由藏地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晋美秋吉旺布)造。他是宁玛派近代一位颇具盛誉的传承上师,是寂天菩萨、大成就者夏瓦热、圣者观世音三者总集一体之化身,为利益有情而显现为善知识形相(见《普贤上师言教·华智仁波切略传》)。

  华智仁波切所造的《甚深见之传承大乘中观自宗传菩萨戒之仪轨》曰:“首先传戒阿阇黎依靠广或略的仪轨自己受持菩萨戒。其次,阿阇黎升座,为弟子授戒”。

  阿阇黎白言“一切诸佛已行、当行,如大路般,一切佛子诸菩萨的快捷方便之道,一切轮涅福德的根本——菩提心妙宝,在自相续中如何受持呢?”下面讲解受持菩萨戒的仪轨分三:前行、正行、后行。

  子一、前行:四种殊胜的辨别。

  丑一、殊胜所缘的辨别

  对传戒阿阇黎供曼茶后,并祈祷。首先把阿阇黎观想为真正的佛,产生信心,发起希求比如意宝还珍贵之菩提心的意乐,如此猛厉之心发起后,阿阇黎教授说:请供曼茶。(供曼茶念颂)其次,当随阿阇黎念颂祈祷偈三遍:

  能够远离恶趣道,明示善趣无误道,

  引导无老死果位,求赐殊胜菩提心。

  丑二、殊胜教言的辨别

  开示求戒者,使他对生死轮回产生厌离心,遮止对寂灭涅槃的耽著心,赞叹不住二边的甚深菩提心。通过这种方式使弟子的相续成熟为法器。

  殊胜教言的所诠义都可摄集于《入行论》的第一品中。因此将《入行论》第一品有关内容分三部分讲述:一、总说发心之利益;二、分说愿行个别利益;三、具有菩提心之补特伽罗的功德。

  寅一、总说发心之利益

  分二:一、说其菩提心之所依;二、真实菩提心的利益。

  卯一、说其菩提心之所依

  分二:一、说身依;二、说心依。

  辰一、说身依

  《入行论》颂曰: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辰二、说心依

  颂曰: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卯二、真实菩提心的利益

  颂曰: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寅二、分说愿行个别利益

  颂曰: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寅三、具有菩提心之补特伽罗的功德

  颂曰: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谁令怨敌乐,皈敬彼乐源。

  以上殊胜教言的所诠义需由阿阇黎详细讲解,弟子依此教言来修心。

  丑三、殊胜方便的辨别

  殊胜方便即是以七支供积累福德的方法。

  分七:一、供养支;二、顶礼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轮支;六、请佛住世支;七、回向支。

  寅一、供养支:真物、意幻等供养。

  分五:一、真物供;二、意幻供;三、愿力供;四、无上供;五、音赞供。

  卯一、真物供

  首先供曼茶,然后再行供养。

  一、主人所管供;二、无主人所管供;三、供身。

  辰一、主人所管供

  将自己的供物供上,以此作所缘,自己对身体、受用、寿命、福德、名声、权力以及三世善根远离贪执,以三清净作供养。一、发心清净。即心想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而作供养。二、福田清净。所供养的福田为一切善逝如来、无垢甚深之妙法及具有功德海之大乘圣者僧宝。供养皈依处的三宝即福田清净。三、供物清净。所供物品来源清净,即非由邪命所获得,如不是抢来的,也不是偷盗而得,不以谄曲、虚伪、吝啬及狡诈的发心作供养,而是以信心诚心作供养。

  随阿阇黎念诵一遍: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供养支以下内容,首先由阿阇黎引导弟子观想,然后弟子随阿阇黎念诵颂词。

  辰二、无主人所管供

  颂曰: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辰三、身供

  颂曰: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卯二、意幻供

  分二:一、洗浴擦拭;二、涂妙香;三、供花鬘;四、烧香;五、供神馐;六、供灯;七、供地基与大厦;八、供宝伞。

  阿阇黎先讲如何观想等法,再行供养。

  辰一、洗浴擦拭

  弟子观想给诸佛菩萨沐浴擦拭以作供养,维那师领众念诵:

  颂曰: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辰二、涂妙香

  颂曰: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

  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辰三、供花

  颂曰: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辰四、烧香

  颂曰: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

  辰五、供神馐

  颂曰: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辰六、供灯

  颂曰: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

  辰七、供地基与大厦

  颂曰: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辰八、供宝伞

  颂曰: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以上意幻供养完毕。

  卯三、愿力供

  颂曰: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

  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临,

  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

  卯四、无上供

  颂曰: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

  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

  卯五、音赞供

  颂曰: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以上七支供中的供养支圆满。

  寅二、顶礼支

  观想将自己的身体幻化成微尘数身体,一切众生同自己一起顶礼十方三宝。边观想,边重复念诵颂词。

  颂曰: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顶礼支圆满。

  《入行论》此处有皈依三宝,但本论仪轨受戒之前还须要皈依,故此处不作宣说。

  寅三、忏悔支

  对佛制罪和自性罪,以四种对治力净除罪障。应明观忏悔之对境而作发露忏悔。

  阿阇黎讲解四种对治力的含义:一、对自己从前所造罪业产生厌离,为厌患对治力。二、诚心诚意地皈依三宝,为所依对治力。三、身作顶礼,口诵忏悔偈,内心勇猛祈祷,为现行对治力。四、宁舍生命也不再造恶业,为返回对治力。

  忆念四种对治力,上师、弟子共同念诵三遍《礼佛大忏悔文》4。再念诵阿底峡尊者所造的《公忏文》一遍,或者念诵其他大德所造的忏悔文也可以,或诵《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的颂词:“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此即非善行,尔后誓不为。”

  寅四、随喜支

  随喜上、中、下三士所造善根。由阿阇黎讲解后,弟子随阿阇黎念诵颂词: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以下需重复念诵的颂词,与上面念诵方式相同。

  寅五、请转*轮支

  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转*轮。颂词: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寅六、祈请不涅槃支

  祈请十方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长久住世。颂词: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

  寅七、回向善根利他支

  修大悲心,同时将所有善根回向具有痛苦的一切众生。随念颂词: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

  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

  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

  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以上殊胜方便的辨别完毕。如是加行圆满。

  子二、正行

  分二:一、修心;二、正行发誓(正行决心)。

  丑一、修心

  在其它论中依四无量心来修心,而《入行论》所讲的修心是将身、口、意三门所作善根全部回向给众生。此处,《入行论》直接打破产生我执的根本,将身体、受用及三世善根为利有情作广大布施。以这种发心随念颂词三遍。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修心之必要与分别说施身。内容由阿阇黎讲述,将修心的善根回向众生,以此发心随念颂词: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愿成如意牛,

  妙瓶如意宝,明咒及灵药,

  如意诸宝树!如空及四大,

  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

  资生大根本!迨至尽空际,

  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

  愿成资生因!

  以上修心圆满。

  丑二、正行发誓

  首先祈请三圣垂念:“祈请十方之诸佛世尊、十地菩萨、大菩萨众及大持金刚上师垂念我!”念诵一遍。

  复次,阿阇黎对皈依、发心之观想法要作广讲,讲解后,当阿阇黎弹指时,弟子观想自心相续正式获得戒体。

  皈依偈与发心偈连在一起念诵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

  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阿阇黎弹指,弟子观想自心相续正式获得戒体。

  以此自心相续中获得戒体,阿阇黎须明确说明。以上正行圆满。

  子三、后行

  分二:一、自生欢喜;二、令他生喜。

  丑一、自生欢喜

  由阿阇黎讲解自心生起欢喜的引导,而后随念颂词: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丑二、令他生喜

  阿阇黎讲解令他生喜的引导,后随念颂词:

  今于一切怙主前,恳请众生为贵宾,

  宴飨成佛及余乐,愿天非天皆欢喜!

  阿阇黎开示:如是弟子相续中获得菩提心妙宝,为了酬谢恩德,请供曼茶。念诵七支供偈文。

  然后,受戒弟子忆念阿阇黎之恩德,边顶礼,边重复下面一句颂词,做三遍。

  顶礼善知识,恩长吾三学。

  上师阿阇黎与弟子共同念诵:

  胜宝菩提心,未生者愿生,

  已生愿不退,日日其增上。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

  愿菩萨如愿,成办众生利!

  愿有情悉得,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诸恶趣永尽,

  愿登地菩萨,彼愿皆成就。

  念诵《入行论》回向品及《普贤行愿品》作回向发愿,以此庄严后行。华智造毕。

  吉祥圆满,善哉!

  以上仪轨按甚深见派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所造,直接翻译,无有增减。

莲聚塔

   戊二、无著之宗

  分二:一、何补特伽罗可受戒;二、如何受持。

  庚一、何补特伽罗可受戒

  颂曰:无著承许者,

  持取愿心无需别解脱,

  于正受先受取七众戒。


  无著菩萨的观点:受持愿心戒无须先受别解脱戒,但正受行戒所依之身需先受比丘、比丘尼、正学女5、沙弥、沙弥尼、近事男、近事女等七众别解脱戒之一。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云:“恒具余律仪,七众别解脱,有菩萨律仪。善根而非余。”意即受持菩萨戒的善根并非其它,而是需要持守七众别解脱戒之一。

  在行戒之外,于无著及旃陀罗阁弥的论中没有明确的传授愿心戒的仪轨,但阿底峡尊者所造之仪轨于受行菩萨戒之前宣说了受愿心戒的仪轨。阿底峡尊者具有从弥勒菩萨传下来的窍诀,这是诸圣者大德们共同承认的,因此,他所造授戒仪轨也应符合无著菩萨的密意。阿底峡尊者所造仪轨是弥勒菩萨传下来的耳传教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