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三大传乘: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佛教三大传乘: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 南传大师: Bhante Saranapala──以正念觉知止息痛苦

■ 汉传大师:达义大和尚──化烦恼为菩提

■ 藏传大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修行就是要降伏自心

  

法王噶玛巴首次加拿大弘法

第四届「对话」论坛

时间:2017年6月1日地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降伏自心,才是真修行!什么叫做修行?就是面对恶习、愿意去改变,要下定决心改个性、改掉你的恶习!

主题:佛教三大传乘对谈: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对谈:藏传: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南传:Bhante Saranapala汉传:达义大和尚



第四届「对话」论坛邀请到藏传佛教代表:噶玛噶举传承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加拿大汉传佛教代表达义大和尚,及加拿大南传佛教代表Bhante Saranapala,在6月1日,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展开佛教三大传乘对话。

本次「对话」论题是:「佛教三大传乘对谈: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受邀参与对谈的达义大和尚,是加拿大佛教会的会长,多年来已在加拿大创建了加国佛教四大名山;而Bhante Saranapala既是佛教博士,也是南传佛教的高僧,于儿童佛学教育方面有卓越贡献。当天的现场听众超过1500人。

依照当天发言顺序,以下依序为三位高僧的开示重点内容:

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 坚华嘉措 - 坚华嘉措(本人的博客独此一家,绝无分店)


■ 南传大师: Bhante Saranapala──以正念觉知止息痛苦

大家早安!非常高兴有机会参与这次论坛,与大宝法王和达义法师对谈,也特别感谢在座各位,尤其是丹增la ma对于这次论坛的付出与贡献。

非常开心这次法王能够来到多伦多,这论坛已在多伦多城市举办四届了,今天很高兴法王能参与我们的对谈。虽然我们代表佛教的三大传承,但我们都是佛陀的弟子,探讨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只是讲述方式有些差异而已。



□ 以八正道,发现它、观察它、止息它

在佛陀初转法 lun时,开示烦恼为苦,刚刚看到的影像中也讲述到四圣谛内容:「苦集灭道」,虽然「苦」常被称为「痛苦」、「烦恼」、「焦虑」等等,但其实「苦」字有甚深含意,在巴利语中,「苦」」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是「困难」,第二种是「承受」。所以「苦」是指「心里上难以承受」。

现在我们常有许多身心上难以承受之事,巴利语有一句讲述烦恼的偈文是说「想要而不可得者,就是苦」。生活中有许多包括焦虑、悲伤等各样烦恼的情绪,因此佛陀讲述了四圣谛的内容,教导说:首先我们要发现「有烦恼」,然后去观察烦恼生起的原因,若想要烦恼止息的话,就需要走上一条让烦恼停止的道路:若想要改变和转化烦恼,就必须遵循「八正道」。



□ 提起正念,转心为正,给自己正能量

而在八正道的修行法中,有一个「正念」的修行方法,将想法分为正面与负面,若我们想停止生活中的烦恼,就需要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个翻天覆地的转换,需要重新选择:应该怎样去思考、怎样去思维,训练自己将错误的想法,转变成正确的想法,正确的思维方法。

我想给大家举三个例子:这三个烦恼分别是贪欲、嗔心和暴力,我们要如何运用八正道的方法来对治它们,如何将思想从负面的想法转换成正面的想法呢?我们应该有一种慈悲心、平等心,面对一切时,就能把负面的思维方式转换成正面的思维方法,从而会使人的身心都产生转变。

在八正道中,首先我们先要尽量去避免负面思维,然后去消除,之后让自己生起一种正念,并且防止再去犯同样的错误。在前两个步骤,我们首先可以尽量让自己生起一些快乐和积极的情绪,譬如快乐、大笑、慈悲心、爱心,之后再去保持这样的正念的心态。



□ 觉知自己的情绪,呼口气、放下它!

当代心理学和精神科学也常探讨类似议题,而佛教教导的,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些「情绪生起」的问题。比如说当我们看到法王时,感到非常的欢喜,看到法王这么年轻、这么英俊庄严,坐在我们面前,当我们看着他时,就会觉得非常开心。

在这情况中,佛陀教导我们不要去看法王年轻英俊的脸庞,而是要去看自己的心和自己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告诉自己说,「这是我的情绪」,接着长呼一口气,再把这种情绪放下。

实际上我们可将这种修行方式,使用于任何人或情境上,譬如某人让我们非常生气,这时若此人出现在眼前,我们要做的不是对他生气,不是要去看「这个人让我生气」,而是要看到自己生气的情绪、对生气的情绪产生觉知。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之所以会有负面情绪,是因为我们对负面情绪没有任何的觉知。



□ 以爱与慈悲,取代负面情绪

当我们对这种情绪产生觉知的时候,就可以让这种情绪离开,在负面情绪离开后,还可以让自己产生更多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想法,比如「这个让我生气的人就站在我面前,我并不是想着去伤害他,而是想着怎么让这个人快乐,怎么样给这个人慈悲心和爱心给他」等等,如此一来,负面的情绪就会消失不见。

此时,我们就可以想说「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生气,远离愤怒,我希望我的敌人也能远离愤怒」,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转换负面的情绪。

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 坚华嘉措 - 坚华嘉措(本人的博客独此一家,绝无分店)


■ 汉传大师:达义大和尚──化烦恼为菩提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能听到法王的名字,本身就是很有福报的,何况今天我们能够近距离的、面对面的来听大宝法王的开示,这是在座各位多生多世的福报,所以我们希望各位听完大宝法王的开示后,要把他讲的话记在心里面,然后落实到生活当中去修行。

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曾经访问过我们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我们的长老今年94岁,他今天特别让我来向法王问好,希望法王有机会到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来开示法要。



□ 其实,「不安之心」是找不到的

我们佛教诞生于印度,之后发展到全世界,虽然现在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在修行方式、诵经语言上有所不同,但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和目的是一样的,我们大家都相信缘起性空,相信因果、六道轮回,同时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佛性,通过修行将来所有人都能成佛。

今天我的主题是「化烦恼为菩提」,我从中国佛教的禅宗的思想,来探讨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佛教有一位非常出名的人叫菩提达摩,从印度到中国的广州,后来到现在的南京,最后到嵩山面壁九年。

有一次,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叫慧可神光,虽然他英勇善战,每一次打仗都打赢了,但是他杀了好多人,他感觉他们都是无辜的,因此心里面非常痛苦难过,吃不下、睡不着,每天就像活在地狱里一样非常痛苦。

后来他听说印度有一位高僧大德菩提达摩到了中国来,所以他特意去求见他。那么菩提达摩祖师就问他:「你来做什么?」,他说:「我心不安」,这时候菩提达摩祖师就问他了:「把心拿给我看」,慧可神光当下觅心了不可得,就觉悟了,烦恼也没有了。



□ 烦恼来去如雨云,自性不动如虚空

所以从这个禅宗的公案里面就说明,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有内在的烦恼还是外在的烦恼,其实都是一个心念的问题,当我们未觉悟的时候,我们用凡夫心、希望恐惧、分别心时,就会执着、就会计较,所以会给我们惹来好多的困惑。

当我有一天觉悟了,悟到:烦恼就像是天空的云雨一样,有时候来,有时候去;天空如同我们的自性,我们的佛性一般,我们的佛性永远是清净的。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在烦恼来的时候懂得去修行,烦恼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 心净则国土净,把握当下一念心

我们怎么样化烦恼为菩提,在禅宗的第二个公案里面就讲到,唐代时,有神秀大师,还有慧能大师,他们各呈一个偈语给师父,让师父看看他们修行的境界怎么样。

神秀大师说:「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当我们有烦恼时,要常常观心,要找一种方法去对治它,当然这个对我们一般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但是从禅宗的境界里面来讲还不彻底。

六祖慧能大师就写了另一个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时,他们的师父就知道他抓到精髓了。这个说明什么道理呢?我们为什么有烦恼?因为你错用你的心,用你的希望、恐惧、分别心来对待的话,你的烦恼就越来越多。

如果有一天你通过拜佛、持咒、诵经、坐禅能够找到你本有的清净心,烦恼自然而然就没有了。我们常常会讲「我烦恼、我痛苦、我不舒服」,但是《金刚经》里讲:「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为什么说现在心不可得呢?因为现在心是刹那、刹那的在生灭,所以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自己想不开。

所以从佛法来讲,我们知道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不可得,那我们现在怎么做呢?就是去把握当下。

当下这一念心你不要染污、不要被外在所影响,那么你心就清净了,心清净,国土就清净了,烦恼就没有了。



□ 想发脾气时,先打坐几分钟

以上所讲的,是我根据释迦牟尼佛、还有我们中国的历代高僧大德的修行和对治烦恼的方法。下面我来讲讲,我个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转化烦恼的。

我记得在2011年的5月28日,我们加拿大五台山奠基大典的时候,我邀请了几千位嘉宾来Peterborough参加奠基大典,但是那天突然之间下了好大的雨,路道车子全部都不能走,也把山上布置的坛城全部弄得乱七八糟。我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邀请了这么多嘉宾,本来是想准备最好、最庄严的坛城来和大家分享,没想到到了五台山是这么一个情况。

当时心里很难过,觉得很没有面子,还有义工们的工作也因为这样的突发状况,变得非常混乱,我心里非常想发脾气,想找义工发脾气。后来我就觉得「我不能发脾气,我要镇定」,所以这时候就有两个「我」:一个是「本有自性」的我,另外一个是「有希惧分别」的我,一个说「你不能发脾气」,一个说「你要发脾气」。

这时候我就马上坐下来打坐,打坐几分钟,把心定下来。然后想:「天气是这样,我们要随顺因缘,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我们一切重新开始,重新布置,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我这个修行还是有用的,平常的打坐还是有用的,在你关键时刻时,还能够沈得住气,不会发脾气。所以禅修对治脾气,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 坚华嘉措 - 坚华嘉措(本人的博客独此一家,绝无分店)


■ 藏传大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修行就是要降伏自心

今天我们在这样一个难得的聚会当中,可以跟能够见到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有藏传佛教三大传承的持教大师,三位相聚一堂,我感到非常非常的高兴,其实从以前到现在我参加过非常多类似的佛教会议,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这样参加三个传承一起讨论的一个佛教会议,所以我个人感到非常的高兴。

从整体佛教来说,今天非常难得,我觉得自已就是一个佛弟子,不断的在佛教当中学习。今天能够跟俩位大师相聚一堂,感到非常荣幸。之前两位法师都已经给了很好的开示,我是他们当中年纪最轻的,我也不好意思多说什么,而且时间有限,听说11点前要讲完,再加上有中文英文翻译,我能够讲的实在是不多。

但就像开头提到,我自己感觉非常荣幸、非常难得,能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我接下来会简单的讲几句话。



□ 法,就是转化和降伏自己的心

在佛教当中我们会谈到一个词叫「法」,「法」本身有极多意涵,其中最主要的意思,跟我们今天烦恼的主题相关者,就是「法」代表了「转化」、「调整」、「降服」的意思。

我们常常说,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调伏我们的心。什么叫「调伏我们的心」呢?就是让我们的心更加向善,或者让你的心得以开启、更加进步。

在过去的藏传佛教传承祖师当中,经常会以「指引心性」,也就是将实修经验,透过口诀来传承下来,而你会发现在其中,祖师们一直强调一个重点,就是「让法成为真的法」,我们称为「愿心向法」。



□ 法要入心,不能光是转转念珠、持持咒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我在修行,我在学习佛法」,而其实大家对于「修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觉得「我在修行」,是因为「我在供养」或「我在做礼拜」、「我在读很多的佛经和很多的论典」、「我在禅修」等等,所以会说「我在修行,我在学佛」。

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愿心向法」,你的修行是真的是要符合佛法,是在修行。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许多朋友都会来见我、会来跟我分享他们是如何成为一个佛教徒,或成为佛教徒后,有什么改变,但是我听起来,都觉得他们形容的,比较是外在、或形式上的不同,好像「学佛」就只是形式上的、一些你以前不会做的事,现在你改变了,会去做了。

举例来说,他们会说「我以前没有拜佛,也不懂怎么拜佛,但现在我会了,所以我是佛教徒。」或者有的说「我以前都不会拿念珠,现在我现在手上有拿着念珠」、或「我现在会念什么咒」等等。但是我们要想一想,这些外在的改变,就会让你成为佛教徒吗?这些就是「法」的定义吗?其实并不一定。



□ 别自欺欺人,做个真正的佛弟子吧

所以这里我以个人的经验而言,我出生于佛教家庭,因此接触佛法或者对佛法有信仰,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知道在座有些人是很困难的,因为可能你是学佛,但是家庭亲人并没有学佛,而因此面临一些困难。但我并不是。

总之接着呢,我七岁又被认证为「噶玛巴」,说实在「他」是谁?「噶玛巴」是谁?我都不知道,就是有一天有人跟我说「你是噶玛巴」,那我说「好吧!」那我就是吧」,也就装着就是噶玛巴了。

总之接着我就进到了寺院,也继续去学习佛教、对佛教有一些认识,所以从这经验来讲,我比较自然的、或者可以说是不得不的,就成为了一个佛教徒。

因此,如果有一个人问我说「你是不是佛教徒?」,我可以很快、很简单的回答说「当然是!」。所以「身为佛教徒」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理所当然的答案,我就是一个佛教徒。

但是接着,比较深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说,那我是不是一个好人?我够不够善良?你会发现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可能需要再想一想。

有时候我自己一想就会发现,「好像也不一定(是好人)耶」,有时还不错,但有的时候实在很糟糕,而且大部分时候都不怎么好。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到,又说自己是佛教徒,但是扪心自问,对于「法」,或说「法」就是「善」、「好」时,我有做到吗?我有真正在做吗?甚至我们会说:「成为佛教徒」不是应该比「做个好人」更好、更殊胜吗?但是我却没有做到。

所以或许到现在为止,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说「我是佛教徒」时,可能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在环境影响之下的一种装模作样,或者说一种自我欺骗的情况而已。

因此,我觉得「修行」并不是你要变成很另类,譬如说突然变的奇装异服,或者说甚至是变得很异类,让别人一走在路上看出你就是佛教徒,并不是这个样子。



「成为佛教徒」或者「学佛」,并不是一种外在形式上的改变,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你的内心变得更善良了、你成为了一个好人,甚至你的心更加的开阔、更加的包容了,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 修行,就是要改个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佛、修行其实是改变你的个性。尤其「个性」最为难改,很多人都会口头禅都会说:「诶!我就这样,改不了的,不可能的!」但如果你要真的是个佛教徒,就不能用这种借口。你不能说「因为我是这样,我就改不了」,如果你真是个佛教徒,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换句话说,佛教徒他会很积极的说:「嗯!这是我的恶习,所以我下定决心、我有一种勇气去面对它、去接受它,同时要去改变它。」所以什么叫做修行?你面对恶习、愿意去改变,下定决心要改变你的恶习,我觉得这个就是修行吧。



■ 现场开放提问:

问:请问法王,如果碰到特别紧急的情况,例如我现在很生气、压力非常大时候,有没有什么开示,能让我能在三到五分钟之内,控制我的情绪?

法王答: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们谈到要「降伏烦恼」,「烦恼」其实分很多种,若要仔细去讲解的话,会说有「根本烦恼」、「支分烦恼」等等。

但是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烦恼」大致分为三种,也就是一般说的「贪、嗔、痴」三种,我觉得,先去了解烦恼是很重要的,就是「这是什么?」还有「这会造成什么问题?」等。

以嗔心、生气而言,我觉得比较容易去觉察,造成的结果、问题,也比较容易觉知得到,但是其他烦恼要去察觉,就比较困难。

譬如「贪心」这个烦恼,有时候不太容易被了解,因为它有时候好像会是负面的,但有时候好像带来的结果又是正面的,因此很难直接断定说「这就是不好的」。更难的是「愚痴」,因为「愚痴」本身就是「愚痴」,就是「难以被知道」,所以你更难觉察到。

所以换句话说,谈到「对治」而言,我觉得更难说「一次对治三种烦恼」,通常我们会说,是一个一个去对治,尤其是各位,我们可以先去找找看,看你觉得自己哪一个烦恼最重的?从那个来开始对治。



□ 好好运用切身经验,别浪费修行机会

那举自己一个例子,举嗔心来说好了,在谈到降伏嗔心的时候,我觉得很重要是,你必须要把握你过去所有生起嗔心的经验,当成修行机会,不要浪费它。我们其实很多时候都浪费了生气时禅修的机会,生气了、生气完了,也没了,自己痛苦得半死,好像惩罚到自己。

但我觉得,对治烦恼的重点,就是你要回顾一下,过去当你生气时,你去回想说,「我以前生气时,曾经对我造成什么问题、什么痛苦」。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去反思、去学习,因为切身经历过,所以会特别了解、会更深刻了解到嗔心所带来的问题。

不然的话,若只是因为别人灌输给你「嗔心不好」的观念,其实那都是他自己的经验,很难真正成为你的感受,无法切重要点。所以重点是,对治烦恼时,可以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上去学习。



□ 天人交战时,下定决心做好人

举例来说,之前我们达义法师就有谈到他自己如何面对嗔心,生气时好像有两个「我」,我觉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我们常常就是处在这种人天交战的、「两个我」的局面。我觉得修行的重点就在于,此时,你要决定该怎么办。就是你要决定:「我要成为善的人、好人,还是要成为恶的人、坏人?」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你要下定决心,做出正确决定后,就如是去做。

再来就是在对治烦恼时,不要过于严肃,不要太注重成败。若你过于严肃时,可能会发现烦恼因此越来越强,然后你又会觉得,我生起烦恼了,因此还会有种罪恶感,想说「我怎么会生起烦恼?」而生起更多烦恼,之后因此心灰意冷,觉得无力再对治它。



□ 坚持,直到习惯不烦恼

所以我觉得,对治烦恼时,要像是玩游戏一样,烦恼来了,要想说,「看看谁厉害,来吧!我对治你」,今天输了没关系,我可以明天再来,明天我们来再玩一次。

这样一来,你就会有种越战越勇的感觉,这也就是对治烦恼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坚持」,你选择了之后,就要坚持的去做,成为你每天要去做的事情,可能两、三个月之后,慢慢养成习惯了,就会发现你不需要再提醒自己了。

总之,对治情绪并非易事,可能要历经两、三年,才知道它是不好的、才觉得应该对治它,所以请大家不要灰心,继续努力,加油!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